企业品牌理念管理论文

2022-04-17

“文以载道”,特定的文化反映了特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如果将当代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对市场、社会和时代的适应能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此谓“文化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品牌理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品牌理念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办学中借鉴企业经营理念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各学校客观分析自身实际,大胆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去经营管理学校,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系,确保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营理念;高职;办学运用

作者简介:罗忠诚(1964-),男,四川阆中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事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和教育资源得到扩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新时期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凸出,需要各学校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使其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办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但各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受诸多因素影响制约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制约改革与发展

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是中职升格、合并而来,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都薄弱,管理层观念滞后,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不足,使用管理不到位,致使学校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制约学校发展。

(二)专业结构体系缺乏特色,竞争力低下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盲目跟进,人才需求论证分析不够,与产业、行业、企业协作培养力度不够,专业同质化严重,培养人才无特色。同时不注重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就业质量下降。

(三)办学理念不先进,管理理念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状态,学校管理长期受制于行政管理,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品质意识,制约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二、企业经营理念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活动,其目的是对拥有的或可以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经营是组织为实现其根本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通过对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经营思想和目标、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和操作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效益。

所谓企业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不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不论是企业,还是机关团体、学校,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套经营理念,才能使团体发挥极大的效能。

三、高职院校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社会产业经济的调整,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生源、人才需求等多种竞争,面对所存在的危机,有必要借助企业经理管理理念来经营管理学校,其意义在于:

一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这给高职院校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需要确立新的办学理念,统筹兼顾,协调好内部管理,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强竞争对手分析,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特色,经营好学校。

国家、地方为了支持和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和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从政策导向上促使高职院校抓好内涵建设,转变观念,科学经营管理学校,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二是适应新形势,院校竞争的客观需要。随着规模扩张的结束,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纷纷转向内涵发展,隐藏在院校之间的生源、人才供应市场竞争日益凸显出来,这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借助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去办学,使得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在教育市场下,学生、家庭、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报读学校和专业,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就自然形成,必须改变经营策略来吸引学生和企业。而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产品——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创新,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调整布局专业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科学管理和营销策略,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和实施。

四、高职院校办学中运用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架构

面对教育市场的竞争,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要向企业学习,借用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转变观念,树立经营管理理念

在教育市场客观存在、学生生源逐年的下降情况下,学校必须重新思考办学思路,破除传统观念,大胆经营管理理念。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必须从思想上、认识上根除行政管理观念,主动融入教育市场,适应竞争,树立“专业人才是产品,学校是工厂”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善于经营管理,形成市场经济理念、品质(品牌)理念、成本效益理念等。

1.市场经济理念。为了培养更多适合教育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渗透到学校办学中,使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工厂”,使高职教育成为重要的、特殊的产业,教育市场、教育融资也随之而产生。学校提供教育服务,供学生、家长、企业自我选择,形成了供求,产生了市场。

在经营管理学校中,需要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提高面向市场办学的能力。需要学校做好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协作,构建灵活机动的专业体系结构、人才培养体系等,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需要规格的人力产品,逐步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

2.品质(品牌)理念。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之本,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树立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品牌。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消费群体对产品品质越加关注,在市场经济中产品要想获取市场,需要具有很好的质量保障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支撑。因此在学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与研究,优化配置资源建立特色专业,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促改革,树立学校的品牌。

3.成本效益理念。许多学校对办学成本的观念淡薄,认为学校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需要核算办学成本,觉得有国家投入,自己只管使用,结果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有效提高,学校无名气,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因此需要有成本效益理念。

成本与效益是经营的最基本理念与出发点,要善于自主经营、合理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高校发展虽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经费、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科学核算教学成本,注重人均成本定额管理、效益目标考核等,合理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出最好的效益,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培育出所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构建经营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借鉴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需要运用相关机制调动管理者、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学校效益目标。

1.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为了应对办学中所遇见的各种内外环境,避免办学方向错误,需要实施科学决策,保障学校正常发展。在每项决策中,必须进行信息采集和分析,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会议集体决策。

2.积极融入市场机制。高职院校未来的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教育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敢于、积极进入市场中去拼搏、检验,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将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及时地“推销”出去,从而取得竞争胜利。因此,需要建立市场调研制度,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市场营销制度,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名优工程(名学生、名企业、名专业)争取更多的教育市场。

3.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高职院校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分层次开展竞聘上岗,待遇与聘任的岗位挂钩。改变过去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责酬一致的原则,把人员待遇与岗位职责与目标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引进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通过竞争,形成压力和动力机制,把所有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和潜能都发挥出来,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4.大力推行创新机制。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能使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人才培养等发生变革,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创新就是抓住市场潜在的机会,对学校的各种资源重新整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运作体系的过程。学校的管理重要的是观念创新,可以对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超越和自我超越,才能使得管理目标、模式、过程的创新得以实现。可以结合竞争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等,运用激励手段推动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5.实施资源配置机制。高职院校一旦进入市场,就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学校的生源数和质量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调整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借助成本核算理念,打破资源使用终身权,统一调配、资源共享,减少闲置和浪费,充分发挥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

6.建立健全运营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机制。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还是高职院校的经营,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都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手段。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指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成本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考核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偏差,使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中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严格学校财务审批制度,编制和执行好财务预算;强化岗位责任制,控制人员成本的随意增加;进行科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正确处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硬件投入的关系,协调各项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

(三)借用企业经营理念实施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善于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思想,建立适合各自的理念和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经营管理学校,促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发展。

1.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办学能否运用企业经营理念关键在观念的转变。高层管理者要转变思想、积极、主动地进行管理改革,学习和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敢于实施管理改革,借助有效机制,实现效益目标考核管理,确保办学目标实现。学校其他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转变角色,支持学校办学理念的改革,共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把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要建立配套的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确保人才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质量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群体需求接受教育提供服务,必须以好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

3.依据市场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经营一样,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按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办学,不能闭门造车。学生就业质量就是对学校在市场占有率最好的证明。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市场人才和教育需求,并据此改革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想读、企业想要。

4.打造品牌,注重特色,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不能把企业品牌战略简单移植到学校管理中,需要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来确定品牌战略。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化下院校间竞争加剧,能提供独有的特色人才的学校最具有竞争实力。品牌和特色应是一种比较优势,需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优”在办学中培养人才需要创新,需要确立自己的竞争战略,确保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

5.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学校经营的最终目标。追求社会效益,就是要建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社会信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提高其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优良学风。同时,还要通过教师的社会服务、学生的就业反响,提高办学社会效益。要有成本观念,善于核算,要改变长期以来不计成本、效益不高的状况,要像企业的产品一样,把每一项投入或耗费都计入直接成本,控制好成本,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竞争客观存在,在办学中需要转变观念,借鉴企业先进经理管理理念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学校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暎,池云霞.试述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徐同文.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06).

[3]沈继民.学校管理中引入经营理念的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罗忠诚 张邦文 周海娟

企业品牌理念管理论文 篇2:

求解企业文化价值之变

“文以载道”,特定的文化反映了特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如果将当代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对市场、社会和时代的适应能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此谓“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竞争对手演变及公司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移动石家庄分公司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滞后于公司管理的变革,企业文化本身日益呈现收敛性及封闭性,文化营养与内在活力不足,因而文化价值不彰,亟需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提升,重新发挥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提升文化价值 创新文化管理模式

创新企业文化内涵,适应发展形势

在业务竞争异常激烈的大背景下,思想领先、文化领先是行动领先和业绩领先的前提和基础。石家庄分公司深刻洞察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公司各层人员的思想状况,勇于突破藩篱,有针对性地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通过企业文化内涵的革新,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增值,为公司发展注入更加鲜活、更合乎现实脉动的正能量,由此建立螺旋式上升的文化驱动式发展逻辑。

公司于2012年8月开始对公司各层人员的思想状况及文化建设需求进行了大规模调研,覆盖公司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人员、班组长及一线员工五个层次,对公司不同层级员工价值观的契合度、员工整体价值观与当前公司价值观的契合度、员工期望公司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框架分析。基于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定量分析,石家庄分公司对核心理念、宣贯传播、落地实施三个方面的结论是:

核心理念:公司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还不够完善,提炼和解释不够充分,与发展规划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部分单位的班组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色彩,与公司规划结合度不够,存在少许冲突。不同工龄员工的价值观契合度、员工整体与石家庄分公司当前倡导的价值观契合度、公司当前价值观与员工期望价值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宣贯传播:公司开展了一些企业文化传播推广活动,但缺乏系统的传播体系和长效机制,文化传播载体形式相对单一,员工感知较弱。班组建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待提升,员工对班组建设的认知和认同程度不够,一些员工将班组建设与班组活动等同。公司员工构成的多样性,对宣贯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落地实施:企业文化和班组建设落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推进的系统性、特色亮点和运营管理融合度有待提升。各级管理者、各部门能够配合市公司推动各项建设工作,但重视程度不一,未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热情,水平参差不齐。在参与认同、激励机制、长远规划、员工关爱等方面需重点加强。

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石家庄分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升、革新策略如下:

一是在企业文化价值改造提升方面。吸收借鉴外部文化营养,创新公司企业文化内涵;树立符合公司长远发展与员工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将价值观变革与公司管理变革相结合,建立“价值效益转化通道”。二是重视参与方面。领导垂范:领导重视和垂范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层推动:加强各级经理人员、企业文化主管的重视和推动力度;各级联动:党群、工会、人力、市场、网络等职能部门多条线同步进行;全员参与:加强激励,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热情。三是宣贯传播方面。建立体系:完善现有企业文化传播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宣贯:加大企业文化内外部宣传力度,创新传播载体,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四是落地实施方面。建立体系: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促进融合:将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结合、与经营管理工作结合(人力资源、流程制度、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与班组建设结合;搭建平台:完善内外部沟通平台,促进跨层级、跨部门有效沟通以及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和共享;长效机制:文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

基于上述策略,石家庄分公司以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核心指引,按照“有机融合、彰显共性、拓展内涵、体现特色”的原则,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继承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主动”文化管理模式,深入推动企业文化理念在各个层面的落地与执行。

“主动”是石家庄分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思维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法;“主动”是一种态度,要主动探索和深化文化管理,实现基业长青;主动迎接未来挑战,保持行业持续领先;主动强化换位思考求协同,正面思维看问题,主动而为干工作;“主动”是一种方法,通过主动担责、主动执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通过主动转型、主动服务,抢占市场先机,保持领先地位;通过主动关爱、主动协同,实现利益相关方和谐共发展;“主动”是一种统领,以“主动”作为文化统领,深入推进主动“关爱、担责、协同、转型、服务、执行”六大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与企业运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动文化的理念结构如下图所示:

主动文化主要包括主动转型、主动协同、主动关爱、主动担责、主动服务、主动执行六大理念,完整诠释了主动精神的意涵。

在构建企业文化规划的同时,石家庄分公司将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贯穿于其中,搭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得到有效整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根本上说,“主动”文化是以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旨归;“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理念是公司的文化之基,统领公司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因此是应该坚守的根本。中国移动的“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企业使命以及“移动改变生活”的企业愿景是中国移动及其各地分公司的宏远理想目标。坚守根本,怀抱理想,如何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实现道德基点与理想目标的完美融合?石家庄分公司将“主动”文化作为其间的重要环节,视“主动”文化为过程性文化,是激励公司全体人员积极进取的重要精神手段。正是对于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公司战略规划的深入把握,石家庄分公司完美诠释了主动文化与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关系,文化建设理论得到自洽,文化实践因而也更加有力和顺理成章。

主动文化建设内容及规划

主动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六大方面:一是主动担责理念建设。深入推进责任文化内部传播;持续推动社会责任实践行动;有效落实社会责任风险控制;大力加强企业责任外部沟通;继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二是主动关爱理念建设。完善关爱文化理念;培育关爱氛围;健全完善关爱制度;提升全员凝聚力和自豪感;继续实施全方位员工关爱活动。三是主动协同理念建设。传播合作协同文化理念;努力营造合作协同文化氛围;完善团队合作协同机制;开展团队合作协同活动。四是主动执行理念建设。完善执行力理念系统;积极营造执行力氛围;强化对战略目标的支撑;完善与执行力相关的制度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五是主动服务理念建设。深化服务理念内涵;建立客户导向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建立客户共同参与的服务文化;探索网络协作型的服务文化。六是主动转型理念建设。构建创新转型的理念和氛围;完善创新转型的制度保障;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创新活动。

主动文化建设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全面推进阶段目标:大力宣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营造文化建设氛围,文化理念认知度达到85%,认同度达到80%;扎实推进示范点工程和标杆管理体系,在全公司范围内重点打造1~2个企业文化示范县、打造5个示范班组、5个标杆案例;以“责任文化、关爱文化、协同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特色文化建设,至少打造出2个企业文化品牌活动;完善班组文化建设体系,加强班组对企业文化的承载。开展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探索企业文化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至少输出1项理论成果。二是创新发展阶段目标:深入宣贯文化理念体系,实现文化理念认知度达到95%,认同度达到90%,将文化理念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企业文化理念在管理制度中的应用覆盖率达到90%,全员行为规范率达到85%;深度推进示范点工程和标杆管理体系,在全公司范围内重点打造3个企业文化示范县、10个示范班组、10个标杆案例;提炼总结和推广引用标杆经验成果,形成《企业文化案例库》;以“转型文化、服务文化、执行文化”为重点,深入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力争打造出4个企业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加强班组对企业文化的承载,促进企业文化与班组建设的融合;建立企业文化评估体系,全面开展企业文化评估工作。三是跨越提升阶段目标:持续宣贯文化理念体系,实现文化理念认知度达到100%,认同度达到95%;企业文化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形成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理念在管理制度中的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全员行为规范率达到95%;创新推进示范点工程和标杆管理体系,确保集团三星级企业文化示范点,在全公司范围内重点打造4个示范县、20个示范班组、20个标杆案例;标杆经验成果在全公司范围内引用推广;从组织、制度、流程等各方面完善企业文化和班组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和闭环监督评估体系;打造卓越的企业文化和班组文化建设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对外传播,用文化品牌树立公司新形象;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成果,确立新的演进方向,制订下一个三年规划。

主动文化建设模式的六个保障措施:即组织领导保障、组织机制保障、资源投入保障、宣贯传播保障、沟通交流保障、理论研究保障。

实践文化管理 引领公司发展

按照集团公司“三五”工程和河北移动文化建设要求,石家庄分公司把企业文化同企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实施了石家庄分公司企业文化“一三六”工程,全面、深入、持续地推进企业文化管理,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工程的目标为:以文化管理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一”指“一个模式”:以“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推动主动文化管理模式;“三个抓手”指价值观传播管理、纵深推进示范工程、应用推广标杆管理体系。“六大篇章”指主动关爱、主动担责、主动协同、主动转型、主动服务、主动执行。

在价值观传播管理方面:石家庄分公司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载体的价值观传播体系,创新企业文化传播载体,总结完善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播方法,锻造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使企业的价值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得到认同。

为纵深推进示范点工程,石家庄分公司按照集团“多级联动、分层管理”的示范点管理要求,完善示范点评比细则、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着力培育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和班组建设示范单位,打造示范班组;通过组织文化论坛和现场会等方式,强化示范单位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共享,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在应用推广标杆管理体系方面,按照集团企业文化标杆管理体系,石家庄分公司推动各县级分公司和一线班组积极总结提炼,形成文化管理标杆案例,推动文化应用创新、经验交流和互动沟通。目前,石家庄分公司共有不同维度的标杆案例40多个,初步形成文化标杆共享平台。

实施六大篇章

主动关爱:石家庄分公司以“小家大爱,你我同行”的口号,按照“价值成长、健康相伴、缘聚移动、激情工作、快乐生活、阳光女工”六大维度推动主动关爱理念落地。公司先后制定了《员工关爱工作指导意见》,增强了公司各层领导的责任感;制定了公司《荣誉体系管理办法》,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主动担责:为提升公司各层人员主动担责意识,石家庄分公司运用各种载体强化理念宣贯、过程督导,使主动担责理念转化为公司员工及部门的自觉行动,一种勇于、乐于、善于担责尽责的文化在公司蔚然成风。

主动协同:石家庄分公司开展了“沟通无界六个一”行动促进主动协同理念落地。“沟通无界六个一”行动旨在将一些日常沟通的散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不同线条、不同层级的网状沟通机制,打通长久存在于企业中的沟通壁垒,真正实现“沟通无界”。

主动转型:在全业务运营、移动互联网等新挑战新趋势下,企业只有加快转型,才能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石家庄分公司以转型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企业运营管理、市场经营等各方面的转型步伐,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主动服务:石家庄分公司围绕“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完善以客户为导向的“四个主动”服务文化理念体系,指导公司服务运营工作实践。

主动执行:石家庄分公司实施“推拉发”提升组织与员工的执行力。

在班组建设方面,石家庄分公司制定实施了在参考先进班组管理理论、最佳班组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行业班组特性分析和班组建设现状,构建了“龙舟班组”建设理论模型,由四个相互影响、协调联动、动态平衡的层次组成。“龙舟班组”建设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龙舟班组建设,2012年,石家庄分公司由于在班组建设方面的杰出实践经验,被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授予中国移动班组建设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提升管理效益 彰显文化价值

石家庄分公司主动文化建设模式以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引,以增强公司软实力为目的,通过增值企业文化价值,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了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启动实施主动文化建设以来,石家庄分公司产生了以下效益:

企业形象——创新高效的文化建设模式激发了公司各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提升了公司文化建设活力,助推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石家庄分公司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5个县级分公司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12个县级分公司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公司创建文明单位的先进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呵护了中国移动高品质的企业形象。

管理方式——公司管理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公司各项具体管理举措当中。作为主动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公司制定了《员工关爱工作指导意见》,提高了公司各级领导开展关爱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司制定了《荣誉体系管理办法》,使荣誉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有效发挥了荣誉的激励作用。

创新变革——公司管理更加具有前瞻性、更富有创新性。在“主动转型”理念的引领下,公司加快了创新转型步伐。公司搭建了七彩班组乐园网络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公司班组建设和基础管理;设立了“80后”“90后”工作室,为年轻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设立了总经理基金,优化了人才激励体系,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力开展第四代营业厅建设,为市场经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新转型正逐渐从文化理念演化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塑造了公司发展的新优势。

基层活力——基层组织单元活力四射。石家庄分公司将主动文化建设与班组建设紧密融合,激活了组织细胞,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与培训,一线班组的自主管理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司形象和服务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业务发展——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主动文化建设的助推下,公司内部管理风气发生了质的变化,各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都大为增强,与以往相比,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锤炼与提升。

石家庄分公司将主动文化与公司管理紧密衔接,着力开展“主动关爱、主动担责、主动协同、主动转型、主动服务、主动执行”六大维度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公司各项管理深入融合,打通了文化建设通道,增强了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充分理清了地市分公司推进中国移动企业文化落地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方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彰显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

作者:王博

企业品牌理念管理论文 篇3:

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新企业管理模式

摘 要: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赋予企业新的社会责任,在社会责任管理理念推动下,建立新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向着更高层次迈进,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基于此,本文探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新企业管理模式,希望可以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责任 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 管理模式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在社会责任理念下进行企业管理模式发展,才能够让企业的经营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才能够让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但是,依照当前形势来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依然具有广阔空间,其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结合度也需要不断强化。探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显得极为重要,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1 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谋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但是,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更加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参与社会建设的思想意识。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企业是否担负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贡献的重要衡量标准。尤其在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担负尤为重视,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担负力不够,也让人们感受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渗透的重要性。只有强化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才能够让企业得以制度约束,才能够让企业对员工和客户担负责任,才能够让企业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才能够让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2 新企业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之不同

2.1 从管理对象角度分析

从管理对象角度来看,传统企业所涉及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相对于简单,即企业内部员工、生产流程管理、企业产品的销售、运输、保管等。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也比较封闭,与社会上其他行业、人群产生联系机会较少,大部分企业都在“关着门、埋着头”搞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经济行为的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信息化的应用让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加强了联系和交流。

新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强调企业在落实社会责任过程中,扩大自身影响力,创造效益的最大化。新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已经不仅限于内部员工,而是还要与社会上的管理对象接触,企业与社会多层面联系的机会更多,也更加注重与外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在这些交流合作中,能够不断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和自身效益的追求不再矛盾,而是形成统一的内部联系。

2.2 从收益方式的角度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运行经营的效益目标首先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只有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生产经营。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让企业获得稳定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丰厚的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企业产生发展后劲不足等负面问题,不符合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陈旧的经营模式除了向国家缴纳赋税之外,对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意义还不够深化。因此,人们日渐认识到传统陈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不但强调效益的追求,还强调了社会责任担当,使两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相辅相成。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青睐。另外,其应用的效果也展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2.3 从管理机制的角度分析

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下,要落实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创新改革,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转型,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愿景。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要以企业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前提,只有企业主动开展和落实相关社会责任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让社会和群众形成对企业的关注和肯定,才能积极的支持配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形成群众支持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效果。

2.4 从管理目标的角度分析

社会责任管理的本质内涵决定了企业发展要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仅要重视自身利益建设,还要将社会大局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经营管理目标之中。更加关注对员工队伍和社会群体的关心爱护,讲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融入。企业只有做到这种管理效果,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局面。这样的局面会更加促进企业有的放矢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遇到经营风险和困难时,也会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样的良性发展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要求。

3 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3C+3T”模型

3.1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思想体系

企业的建立不应仅仅停留于利益的追求,更加需要注重综合价值的追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企业内部与社会外部相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企业在社会中发挥价值的重要过程。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其作为社会人的属性,其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偏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要不断追求利益的多元化,既追求现实经济利益价值,又追求非经济利益价值。不同企业对利益价值的看法和观点肯定会存在一定差别。因此,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要清醒认识此问题,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所创造的价值也要具有和反映多元化的特征需求,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价值。这就使传统的企业价值追求发生了重大變化,以求利益最大化变为综合价值的创造。实现企业、社会和人类利益价值的统一。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更加需要重视综合利益价值的发展,将其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将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生产等核心重点工作有效融合在一起,使每项工作的开展都体现出社会责任管理的特点。另外,价值追求还需要与显示机制相吻合,通过显示机制的建立促使效益价值的体现,促使企业融入市场,进而促进综合价值的彰显。

3.2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T实施体系

3T体系的构建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助力,也让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予以更好地推动。其贯穿了3C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指的是企业各部门人员均参与其中,并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予以配合。这种良好的参与配合效果是建立在大家共同的意愿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大家形成共同的认识,才能有效保证效果的实现。因此,要通过以下五项措施,使员工达成高度的共识。第一,领导为代表,履行社会承诺;第二,社会责任意识贯穿工作始终,全员意识形成;第三,全员社会责任能力得以发展;第四,全员自觉性得以发展,能够践行社会责任;第五,组织对全员参与给予支持。

(2)全方位覆盖。企业达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日常工作的有效融合,必须在公司所有的生产管理制度方面予以全面覆盖,在思想认识、战略规划、组织保障、日常工作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体现出社会责任管理的风格特点。实现全方位覆盖。这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根据社会责任理念的相关特点、要求,重塑企业核心价值观。第二,根据社会责任理念的相关特点、要求,重塑企业发展战略;第三,完善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相关制度、责任体系;第四,构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职能的保障体系;第五,融合健全利益价值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第六,建立完善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绩效考核办法。

(3)全过程融合。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管理,需要首先渗透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工作开展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体现出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风格。最终实现效果的融合。企业要想实现全过程的融合,则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第一,生产经营体系与社会责任理念相融合;第二,企业责任理念需要与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相融合;第三,社会责任理念也需要融入到企业日常工作开展之中,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 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新企业管理模式构建路径

4.1 合作互利共赢的思维导向

企业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形成是以互利共赢的目标为基础的。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则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交流的基础。先共同拥有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互利共贏,最后形成理想的合作效果。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下,创造综合价值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全方位建设由不同的利益价值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价值结构。由于不同的元素构成,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导向。利益相关方一致形成了追求直观效益时,对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追求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形成有效的统一,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各利益方达成高度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包括内部员工的共识和企业之间的共识。前者的共识主要是让员工具有社会责任管理的意识,能够有效完成生产经营效益的各项工作和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职责。这种共识的形成主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其次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率先垂范。后者的共识主要是指企业间利益相关方价值利益的多元统一,使目标利益有效引导社会责任管理的共识。形成这种共识的关键因素是互相信任。达成综合价值共识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前提保证,在合作中形成社会责任管理的共识和落实,在合作中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规范是实现企业由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向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的转变。在合作时,能够有效容纳不同利益方的不同价值诉求,并做到合理的统一,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信任和优势互补是综合价值实现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合作效果。再将同意后的价值利益转化为综合价值的社会责任。

4.2 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管理中

实现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就必须要构建企业全员参与机制,推动实施体系的建立。首先,企业的高层要做好榜样的树立,重视自身社会责任的担当,认真履行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职责,所作出的社会责任承诺都要践行,为员工社会责任的构建起到重要启发和警示作用,引导员工内心责任的形成。同时,企业高层领导在践行自身承诺的同时,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提升员工团队的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并做好督促和引导,防止出现履责意识成为一句空话等现象。通过相应的学习培训活动,能够让职工责任更加明确,能够让责任落实到位。其次,通过企业文化建立,能够让职工深刻感受身上所担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使命,能够促进职工内心责任担当。做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发展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重点是塑造企业发展战略,使组织管理和职能管理均得以作用发挥,让企业利益空间得以提高,促使参与机制的形成。企业还需要在文化构建方面予以深入研究,建立企业合作体系,把企业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基础。另外,根据以上内容,相应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并做到奖罚分明。最后,注重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工作过程的融合,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序有效地贯穿于社会责任管理建设上来。比如企业的安全生产、营销理念等都要贯穿到社会责任管理方面。通过新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则能够让企业的软硬实力均得以提升,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身企业品牌的树立,实现其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目标理念。

4.3 注重企业内部改革工作

首先,企业要注重具有社会责任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价值观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能够引导支撑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在实施改革过程中,要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陈旧的经营理念摒弃,将创造最大化的综合价值更新为发展目标。虽然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在此方面还需要不断予以强化,但很多企业已经日渐具备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生产经营特点。其次,企业要注重社会责任的落实。由先前的自身获得经济利益转变为优化社会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自身经济利益的有效统一实现。企业要不断重视社会责任管理的建设工作,做到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在工作中强化对员工团队社会责任落实的督促工作,切实让员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设任务,并确保实效。最后,为了保证落实效果,企业要完善相关考核制度。考核制度要科学的进行量化和细化。在严格的考核中,不但能够让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团队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还能有效促进企业各层级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落实。另外,企业要根据考核的结果,不断地进行分析完善,针对考核中的不当之处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和改进不足。

4.4 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企业需要做好自身责任管理的完善,同时还要注重外部因素建设。只有让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到社会责任管理监督上来,才能确保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效果。第一,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当消费者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者服务工作不到位时,要应用自己的权利,积极开展维权工作,必要时向政府主管业务部门进行投诉。第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舆论,能够避免企业管理信息的闭塞,使监督效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合理的应用舆论监督,可以更好地督促企业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重点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保护作用。由于消费者个人力量不够,在遇到侵权现象时,需要组织力量的支持。由合适的社会组织出面支持消费者的维权活动,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5 结语

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新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做好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下的新企业管理体系构建,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企业作用的展现,才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才能够让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社会发展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相关人员更加需要从企业实际管理情况入手,做好新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构建全新企业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磊.企业如何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J].人民论坛, 2018(17).

[2] 许楚若.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8).

[3] 殷格非.责任文化为企业注入新动力[J].WTO经济导刊, 2018(4).

[4] 苏丹丹.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路径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2).

作者:刘瑞平 肖啸

上一篇:学生信息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注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