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第三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促进城镇规模扩大和提高城镇人口素质的功能,基于此,从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的作用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所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镇第三产业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镇第三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职业教育在广西城镇化 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职业教育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强化城镇化动力机制,为城镇化培养职业人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适应城镇化发展开设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等,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广西城镇化 职业教育

作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9.002

随着广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加快广西城镇化进程,2010年12月,广西区党委、政府发布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广西要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决定》还提出了优先发展超大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的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南宁超大城市,柳州、桂林分别跨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行列。北部湾城镇群率先崛起成为我区整体经济实力的龙头,西江干流城镇带发展壮大初具规模,桂贺旅游城镇带和南崇城镇带加快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将得到提高。

一、职业教育在广西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可强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城镇化进程的实质就是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由乡村向城镇转移。我国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理论认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农民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农民对收入改善的期待以及农民观念转变之后向城镇的迁移,是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对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作出向城市迁移的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预期收入也就越高,向城市转移的愿望也就更强烈。有研究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倾向与其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率”就越低。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进而提高他们进入城市的收入预期,增强他们向城市迁移的意愿,最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为城镇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大军。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随着广西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广西的工业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广西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将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将会促进金融、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产业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现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产业工人以及各类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和首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这一功能与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对高技能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职业教育可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发展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的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说,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安居乐业,避免出现因经济波动或季节变动等原因而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是广西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扎根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职业技能,因而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劳动力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此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往往伴随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作用的途径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需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职能的体现和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可从以下途径进行。

(一)面向市场,开设和加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专业。城镇化进程不仅是城镇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看,城镇化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主要包括:第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加大了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第二,工业化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第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商业贸易、市场营销、酒店服务、旅游、环境保护、个人护理等各类服务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城镇化进程的另一面是农村的现代化,这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将把城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涉及城镇化建设急需人才的相关专业,如城镇规划、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园林绿化等专业。这对相关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广西还将加强培养和引进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广西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应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大背景之下,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把握和适应广西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趋向和特色产业发展进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广西发展所需职业技能人才。

(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途径。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发展、各类企业增多和商业繁荣、经济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同时,也为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探索和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一是要结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由于产业的不断更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职业教育院校应密切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造教学体系,及时跟进岗位和技术标准的变化,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产业发展推动教学改革。同时,职业教育院校通过整合自身科研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特色产业,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树立品牌专业,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等职业院校教师成长制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从多方面多维度确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职能,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根据广西城镇化跨越发展目标测算,“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平均每年转移60万人,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相当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满足现代产业需求。除此之外,根据信号显示理论,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作为一种个人能力和技能水平的信号向企业显示,进而实现就业。因此,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应主动衔接,城乡联动,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建立和完善各类职业鉴定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对参与培训并合格的农村劳动力颁发职业等级证书,满足其就业需求。

此外,进城创业也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途径。随着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在城市或者乡镇购买了房子,并想利用手中的资金进行创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在城里买了房子的农民并不常在城里居住,而是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这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在城镇创业面临着知识、技能不足等诸多困难。为了促进广西城镇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并鼓励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开设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培训,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农民进城创业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等,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城镇化的发展是多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独特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镇化进程影响广泛深远,快速的城镇化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城镇化发展方向,面向社会,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睿云,段伟宇.论职业教育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J].经济论坛,2010(1)

[2]刘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3]陈利丹.21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皮江红.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

[5]莫滨.广西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和选择[J].广西城鎮建设,2010(10)

[6]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7]张永贵.加快城镇化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何文聪(1982- ),男,广西崇左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责编 黄斯佳)

作者:何文聪

城镇第三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促进城镇规模扩大和提高城镇人口素质的功能,基于此,从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的作用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所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F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农业活动逐渐被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所替代,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便是城镇化。它具有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功能,同时也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能力不足以及技能偏低等现状,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城镇化质量不高,也影响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持续稳定推进。如何改善城镇化质量不高这一现状,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的质量。

1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的一部分,它能够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相较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兼具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劳动者,能够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够有效的提升社会生产力。然而伴随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城镇化急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此看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如图1所示。

1.1职业教育为城镇化培养技能人才

城镇化的长足发展直接导致城镇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如此逐渐增大的城镇人口基数必然带来对通信、教育、娱乐、医疗服务等行业的需求,进而

创造了大量相关就业岗位,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技能培训将大量涌入城镇的原农村人口培养为符合上述岗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储备充裕的人力资源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质量保障。

1.2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状况的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职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还能够延长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不足的时候,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临时“存储器”,为将来的经济复苏储备大量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此外,查阅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国民经济中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对劳动者个人素质要求更高的代表现代经济部门的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统计发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者,因此,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既能够满足现代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1.3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市民化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城乡之间预期的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有过职业教育经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疑增加了这种预期,他们将会成为一股转移到城镇的积极力量。

对于没有职业教育经历的普通农村劳动者(如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报酬涌入城市工作,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等导致就业岗位锐减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农村入城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的现象,这将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和持续推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理念,革除以往陈旧观念和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陋习,提升他们择业、就业、创业的能力,使之能够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城镇化的稳定长足发展。

2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13年年底,在中国大陆13亿6千万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亿3千万人,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城镇化率为53.7%,环比上涨1.1%。国家统计年鉴查阅的每年我国城镇化率和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根据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做我国城镇化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的一元回归分析得出:全国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10万人,我国城镇化率就会增加0.3个百分点。

在优生优育政策的带动之下,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改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教育服务于城镇化也暴露出人才、产业以及城镇化水平不均等现象。

2.1我国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城镇化整体推进

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13年的部分相关统计数据,首先从人口分布来看,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的地区其中职院校的数量应该较多,然而从图表看出并非如此,人口最多的浙江省所拥有的中职院校数量并不是最多的,其单位人口的中职院校率却是最低的。其次,从各省人均GDP和其相应的城镇化率来看,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以上数据显示,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人口数量不匹配,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城镇化率,总体而言,中职院校分布较多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城镇化率较高,中职院校分布较少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则较低。

2.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城镇化所需产业发展不适应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当前城镇化的需要。首先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国内大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模仿同类学校或是大学专业,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盲目争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导致不同类型学校开设的专业大体一致,很难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其次,表现为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与经管类、文化类等专业相比,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专业更强调操作技能,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偏多,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偏少,造成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需要。

2.3我国职业教育对农民工的培训机会少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数亿计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据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新生代农民工冀希望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实现多元化就业。然而,针对这一领域现存的培训机构屈指可数,政府主导下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少之甚少。

2.4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从职业院校教师背景经历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几乎也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几乎无法胜任技能操作的教学活动。还有一小部分是聘请在相关行业具有一定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此类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不仅要处理琐事的工作事务,还要应付更为繁杂的社交活动,因而发挥在教学中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并且流动性很大。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缺乏一批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5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难度大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互助阶段,在这种合作关系中职业院校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均停留在学校主导下的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很好的贴近企业对学生所需技能的迫切需要。合作企业的责任与利益不明确,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设备和实习场所,然而优秀学生一旦学会了所需技能便会选择离开企业,企业承担了培养成本却得不到优秀人才,企业利益受损,再加上学校担心权利会被弱化因而不愿意放弃主动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3提出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对策

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试图从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中探索一些对策。

3.1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在职业教育中的经费预算,尤其合理规划区域投入,将重点偏向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高中西部每年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权重,兴办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为职业教育薄弱区域培养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3.2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整合院校资源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结合所在地支柱产业,选择自身定位,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专业,为驻地城镇化发展输送优质技能型人才。在职教师资建设上,多聘请在相应领域专家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通过提高待遇尽量延长其服务于教学的时间,此外,将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职业化实践培训,打造一支理论教学水平过硬、技能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在院校合作上,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整合相互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的现状,政府应当倡导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利益共享的稳定合作机制。建议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向职业院校订购一批产品(即学生),并规定产品质量(即学生毕业时所达到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划定一个合格水平,对合格的毕业生按照适当高于其他企业同类岗位的薪资福利照单全收,同时跟学生约定必须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在这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承担着保证毕业生质量的责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的交流,企业需委派一批骨干精英去帮助学校培养学生,教师也需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3.4扩大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调整国民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扩张的现状,每年有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技能面临就业难或是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如此以来既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3.5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授课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改变身份成为市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将会锐减,传统的农业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出现,城市近郊的规模化养殖如雨后春笋,现代科学技术将会更频繁的运用于耕种、养殖等农业活动。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活动。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低端水平,办学条件较差,生源知识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基于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战略上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资,吸引高水平的优质生源,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让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民.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方式思考[J].科教导刊,2013.

[2]高鸿.城镇化进程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3.

[3]应中赋.对城镇化下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

[4]丛玉燕.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要[J].经济师,2006.

[5]沈霞,王德清.剖析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中的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7.

作者:古广东 谭庆国

城镇第三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推进作用探析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知识经济浪潮下,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结合城市化进程,文章简述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分析了城镇化的特征以及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建议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欠发达地区;知识经济;职业教育;推进机制

1.职业教育功能分析

职业教育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也是实现充分就业,“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在推进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能量。

1.1 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素质指的是一个国家能够从事劳动生产的所有人口的整体素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是建立在这些劳动人口基础上来实现的,劳动者的素质情况,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提升和保障劳动者素质的根本是教育,中高级的职业教育为大部分群体提供了教育保障甚至是就业保障,为国家的发展、繁荣昌盛提供了大量人才,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心,而其发展的基础则是各种专业性的人才。中国正走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此时就需要更多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者整体素质却出现了较大差距。众所周知,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与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增加。所以,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推动现代化提供助力。

1.2 职业教育促进再就业

就业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就业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果就业率相对于经济增长过于滞后,那么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经济则不可能长久发展。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才能够有效解决失业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是主要途径。中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性的人才,大幅提升了劳动者的各项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失业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当务之急的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的综合竞争力,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发展和谐社会、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我国国民构成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农村人口的迁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人口的迁移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了生产部门,进而也改变了他们的职业类型。而职类型的改变就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才能够使生产工作变得得心应手,进而使他们能够长期有效的转移。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1.4 职业教育促进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把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职业教育对科技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在当代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能够在专业人才、高技术人才上拥有了足够的优势,才能够促使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科技发展和进步提供大量专业性和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手段。

1.5 职业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也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则通过选择、传播、整理等方式促进文化的发展。

1.6 职业教育促进个人成长

职业教育能够推动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它能够从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人的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选取个人的发展方向,让个体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长处。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在生物学上所具有的特征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潜在的、自然的基础,而将这些潜在的、自然的基础转化为现实可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职业教育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1.7 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和工艺技能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能够对技术技能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简约化的精华。职业教育对这种技术技能的传播是一种高效的而扩大的劳动力再生产活动,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为更多的人所掌握。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技能的传播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与经济生产结合,其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劳动者职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运用能力,参与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通过培养劳动者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职业教育帮助劳动者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与他们的技术水平有关,与他们的劳动态度也有很大关系。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通过确立劳动者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正面影响着他们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

2.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新型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无论城镇的规模大还是小,其与农村的本质区别就是集中居住了一定量的非农业人口。城镇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地方,由于人口的集中也使得消费变得集中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人口、资本、消费、需求的集中,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越高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越高。

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54.6%,中部地区达40.4%,西部地区达35.7%。东部地区城镇经济的比重高达90%以上,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在50%以下。城镇化进程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速度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还处在缓慢发展向快速发展过渡阶段,“以城带乡”犹如“小马拉大车”。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城镇化无疑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全国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主要目标。推进城镇化,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3.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推进作用分析

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但能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有尊严、有质量的就业,而且是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柱性力量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方面可提供有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另一方面亦可改变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局面。

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促进技工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的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有效解决企业所需人才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出相关政策,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和企业之间实时对接,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出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人才。充分发挥出双方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促进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也从实际上解决了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

加强办学经费保障。近年来各技工学校努力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办学经费也严重不足,恳请上级部门能够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一是需要整合资源,在每个地级市重点办好一个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基地;二是建议加大对落后地区办学资金的支持力度。三是增加师资培训所需的资金投入,提升地区的师资水平。

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技工教育政策。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建议出台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相关政策,增加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统筹规划,打造技工教育一盘棋,使技工教育再上新台阶。

4.结语

鉴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和水平较低,为此研究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对于拓展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和直面应对当下职业教育“实然”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意义。概而言之,差异化发展成为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方式、差异化发展是推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创办特色,使职业教育更具影响力。(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对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作用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3jyxm450)。

参考文献:

[1]李宪建 城镇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及对策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51-154

[2]张雪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

[3]简炜明 以职业教育推动城镇化[N].新华网广东频道.2013-01-30

[4]侯玉凤 基于职业教育的营销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3,(19):156-157

[5]崔曦萍 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浅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64-164

[6]兰晓静 浅谈职业教育与就业[J].山东纺织经济,2010,(9):84-85

[7]杜睿云 段伟宇 论职业教育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J].经济论坛,2010,(1):21-24

[8]陈荣哲 浅谈发展职业技术“双语”教育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78-79

作者:刘宗贤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幼儿规则意识中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