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摘 要 由于中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当前所存在的经费紧张、层次偏低、师资薄弱、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使其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从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补偿机制以及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为人口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城镇化;职业教育;西部地区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还能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撑,特别是在中国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更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长期以来,在中国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其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区域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失衡都非常明显,同时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两栖化”、“兼业性”、“空心化”等人口城镇化问题相比东部地区也更为突出。在当前土地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制度性障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①,但该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西南绝大多数省份的真实写照,而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极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十分艰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截至2011年末,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人口数总计约为20650万人,占到全国乡村人口总数65656万人的31.5%,其中西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为四川,达到468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仅为41.83%;西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陕西,约为197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为47.30%。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51.27%的只有重庆和内蒙古两地,分别为55.02%与56.62%;城镇化率不到40%的却有4个,分别为西藏(22.71%)、贵州(34.96%)、云南(36.80%)以及甘肃(37.15%)[1]。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二、职业教育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协同推进才能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但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不仅在速度上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并且在效果上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大量由农村进入城镇的劳动力通常不会选择在城镇永久定居,最终还是会回到农村,所以这部分群体的“进城”行为仅能被视为人口在乡-城间的“流动”,而不能被定义为彻底的乡-城“转移”。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停留在粗放式转移阶段,部分转移劳动力缺乏从事技术性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在城镇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议价权和选择面必然受到极大限制。

农村人口实现由第一产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进行生产部门的转换和职业的变更,其基本前提就是他们必须具备与城镇生产要素相适应的生产技能,否则转移的质量与稳定性将受到极大影响。而职业教育历来都被认为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且具有“普适性广、灵活性大、实践性强、需求面宽”等特点,在中国城乡二元教育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的背景下,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既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方式,也是确保他们能够在城镇立足的重要手段。因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与城镇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差异巨大,导致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依然严重。这种不均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相对充裕,客观上能够支撑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规模投入,而且该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较多,民营企业发展也较好,经济活跃度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具有互惠共赢的坚实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能够实现深度耦合,使得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更为紧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容易积累优质的社会资源;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较为落后,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远不及东部地区,而且当地大中型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并不尽如人意,从而无法保证职业教育所依赖的校企合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3]。因此,东、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在资金投入、办学资源、发展环境,还是在师资力量、学生人数以及就业去向上的差异都非常明显②。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二)价值观念偏于保守,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相比,在社会价值认同、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学生就业择业等诸多方面仍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注重经验性知识传授、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又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职业教育长期被排斥于“主流教育”之外,同时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还面临筹资能力不强、教学手段滞后、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正逐渐陷入到“社会偏见歧视→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水平滑坡→学生就业不畅→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偏见歧视”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和办学水平不能得到切实提升,大量不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农村低龄青少年进入城镇,则必然会加大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风险,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使得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无法形成

近年来,缺乏完善的针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已经成为阻碍该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加上户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已经使人口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这就使得中国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与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成之后往往并不在西部地区服务,而是进入到劳动者报酬更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而直接降低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本的这种溢出必将造成西部地区在教育投入与收益上的非对称性,同时却为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4]。如果中国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持续的高投入长期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或补偿,当人才的大面积外流使教育投资不能及时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与要素,并由此陷入到“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时,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5]。再者,由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仍然以生产工艺与技术含量均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与经过企业短期专门培训的劳动力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这导致西部地区的企业长久以来都缺乏投资当地职业教育的足够动力。

四、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对口帮扶以及跨区域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跨区域合作既能满足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向需要”,又有利于促进东、西部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双边互补”③,从而为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6]。到2011年末,中国东、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生源数量累计已突破40余万人次,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今后仍然需要从三个方面继续推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跨区域合作:第一,强化政府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框架,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协调发展,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合作办学的内容及形式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吻合;第二,创建一批跨区域性的国家级大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东部地区行业、学校与企业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探索东部企业对西部职业院校投资的利益兼容与成本补偿机制,由此带动广西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明确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行为准则与行动框架,建立高效的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加强在招生就业、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职业教育投入的区域成本补偿机制

为避免教育溢出降低西部地区对区域内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意愿,使西部地区走出职业教育投资的“低回报陷阱”,中央政府有必要构建针对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投入补偿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确立中央政府在补偿中的主体地位[7],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西部地方政府也应努力提升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本地区就业率,特别是为高级技能人才的本地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还可尝试将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到东部流入地的职教体系中去[8],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降低学生在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上的风险,又有利于缓解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生均办学经费不足和生师比过高等问题,进而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

当前,中国整个社会乃至学生个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吸引力,从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就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首先,切实解决好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与重心定位问题。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停留在专科层次,这不但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为此,创建属于职业教育系列的“应用型本科”,同时在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硕士甚至博士,就成为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推动职普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助、补、免”,使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再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扶持力度,改变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技”思想,同时采取立法手段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晋升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使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未来发展预期。此外,还需从扩大职校毕业生就业扶持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社区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为人口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陈凤桂,张虹鸥,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3]常彦.西部职业教育因何落后[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68-70.

[4]谢童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义务教育区域外部性及补偿——基于人力资本溢出视角[J].教育科学,2010(4):37-40.

[5]李忠斌.完善教育补偿机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9).

[6]刘爱东,陈旭,等.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55-57.

[7]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21-25.

[8]兰玲,王世斌.流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意义、重心与路径[J].农业经济,2010(1):60-62.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Urbanization Strategy

——Taking West China as the Example

DU Rui-yun1,An Shu-wei2

(1.Guangxi Banking School,Nanning Guangxi 530007;

2.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Key words urbaniz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region

收稿日期:2013-05-24

作者简介:杜睿云(1985- ),男,河南镇平人,广西银行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城镇化建设;安树伟(1969- ),男,山西沁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A类重点课题《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10A50),主持人:杜睿云。

①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

作者:杜睿云 安树伟

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浅谈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

摘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

The Tray Talks About Western Part Territoryof Nnationality

City and Town-rization

YOU Tao

(Guizhou Provineial 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Guiyan,Guizhou550004,China)

Key words: City and town-rization; Western part;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城镇化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源泉和新的增长点,可以说,研究城镇,建设城镇,利用城镇化的推动力带动地区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进步的一种发展必然。

一、城镇化的理论界定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镇化的理解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迄今为止,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算,近五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 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是包括现代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的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社会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而符合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现时的观点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低水平的城镇发展与低密度的城镇分布。从城镇化的水平来看,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按市镇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为27.68%,中部地区为24.93%,中部地区为20.45%,东部与西部之间相差7.23个百分点。到1998年,按市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为33.8%,中部地区为26.6%,西部地区为20.7%,东部与西部之间相差13.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差距在明显扩大。从城市发展水平和建设质量来看,1997年,西部城市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与东部差距最大的指标是建城区面积,东部占全国的52.3%,而西部仅占全国的14.4%。其次,是市区人口密度,西部民族地区平均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仅为东部的48.9%.第三,是有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如市区人均生活用水量 用电量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每百人公共图书管藏书等,西部这些指标分别为东部的80.5% 、66.6%46.2%和60.9%。第四,是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指标,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等,西部分别为东部的59.3% 、 72.7%和87.1%。从城镇的空间分别来看,西部地区城市密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密度和建镇密度分别为0.22个/万平方公里和7.68个/万平方公里,均分别只有东部相应指标的1/10左右。

(二)发育不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尽管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从满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尚不甚发达。一是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偏小。二是城镇体系发育欠完善。主要表现在城镇体系中,大中城市少,城市规模小,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三是城镇体系发育受各种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制约,布局结构比较复杂。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城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如西南地区高山丘陵较多,受交通和用地面积的制约程度较大,往往在交通方便的平坝地区形成城镇。

(三)功能单一的小城镇职能结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经济成分高,再加上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城镇主要行使发挥行政管理中心的职能,职能结构较为单一。许多小城镇都是在行政区域领导机关所在地,以其为核心吸引为之服务的各种产业部门以及部分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工商企业聚集而成的。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产品支援力不从心,同时,小城镇及所联系的周围乡村地区彼此间的产品、劳务、信息、资金、人员等的交流也不活跃。

(四)多样化的城镇建设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布局普遍过于稀疏,且多沿公路干线两侧布局。这既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又难发挥小城镇的合理规模,既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又难发挥小城镇应有的聚集作用。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内总体布局松散,功能分区混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长期滞后于全国水平,加之自然条件的阻隔,往往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受制于观念的陈旧、资金的匮乏,主观上又忽视统一的规划,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活环境设施不配套、更不完善。城镇内部盲目建设、随意性明显,功能分区混乱项目建设杂乱无章。

另外,由于绝大部分小城镇建设滞后,生活仍有诸多不便,使小城镇对农民缺乏吸引力,而且户籍改革力度小,在客观上

不少小城镇很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严重制约了城镇人口的有效聚集。

(五)城镇化推进中的策略性问题

首先,表现为撤县设市所引发的城镇化推进重数量、重外延而轻质量、轻内涵的问题,以至于城镇化的推进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撤县设市,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城镇体系建设,使县级城市成为大、中城市与农村密切联系的桥梁,既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带来了新的契机,又为城镇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的聚集、扩散和转换、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很成熟的县改为市之后,受原有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城市的面貌、环境、经济文化发展依旧,一句话就是“换汤不换药”,整个城市缺乏活力。其次,表现为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城镇产业发展结构问题,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体系建设还未完善;二是城镇的产业结构基本趋同,职能作用较为单一。再次,受国家城市化发展道路变化的直接影响和控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一度出现大中城市盲目扩大用地规模和次一级城镇无序发展相并存的局面,造成土地利用上的资源浪费与违法占地现象,加剧了地区内的人地矛盾以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总之,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由此导致人口大量外流。(2)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密度稀疏,难以覆盖整个西部地区,使西部至今还有很多地区很少受到城市文明、特别是大中城市文明的辐射和影响。(3)城镇规模较小,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作用。(4)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严重缺乏大中型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5)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6)城镇化过程中的策略性问题造成低水平的城镇发展与建设局面,致使西部民族地区人地矛盾更为尖锐

三、城镇化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预期

(一)城镇化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以及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农业发展资本短缺,农业有效投入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以及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特殊性,城镇化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自身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邮电通信、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也必然会逐步完善起来。这对于外来资金的进入、开发成本的降低以及特色资源的开发和进入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和珍稀资源有了一个市场的依托和通向发达地区的桥梁。其次,城镇化有利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匮乏问题,能够为人才在西部民族地区创业提供一个交好的平台,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此外,城镇化也必然伴随着教育、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民有了更多的接收教育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外来文化的熏陶,这样,必然带来整个地区全民素质的提高。再次,城镇化有利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农业有效投入不足的问题。城镇化的推进,必将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区的财力,并用这些财力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此外,城镇化的推进,使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居民,从而减轻了人多地少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减缓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占有土地等资源少的约束。

(二)、城镇化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多年以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进程参差不齐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城镇化有利于培育发展极,有效地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因为城镇化能有效地整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类优势资源,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和阻碍因素,从而实现较快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振兴。其次,城镇化有利于形成西北民族地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西部民族地区安排了相当多的重工业,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这对当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地集中和强调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忽略了整个工业产业的匹配和结构的合理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不和、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市场融资力差,导致了经营上的困难,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工业结构更趋合理,能有效地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城市的膨胀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而为城市服务的产业和想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必然会紧随而上,从而弥补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产业领域的不足和缺憾。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带动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的繁荣,而第三产业往往又是和工业联系在一起的。而商贸的活跃、城镇人口的增多也必然会促进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小型百货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再次,城镇化有利于以开发促开放,以联合促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进程。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部民族地区开放度低,横向经济联合程度低。城镇化能有效地促进开放,加强对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为途径和手段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四、城镇化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确保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尚低,绝大部分的人口都在农村。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重心放纵农村,把重点放在农民身上,必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在于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需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策约

(一)更新思想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结构,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进一步做好各类城镇建设规划。要把城镇建设好,必须首先重视规划。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收到减少盲目性、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应注意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既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一是应尽快编制、调整和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和重点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集中力量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力;三是突出重点,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抓好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工作。编制好规划,要贯彻“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形成城乡统筹、共同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将区域尤其是城郊区域内的城镇和乡村一并纳入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导向、开发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分区,形成以镇带村、以村托城、共建互融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还应将村镇建设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以后逐步形成以集镇为网络的小城镇体系打好基础。编制规划应高度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提升,不断开拓优秀文化内涵,实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与城镇环境的有机结合,构建城镇精品,展现城镇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自治地方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指导,并切实增加投入,确保规划质量。

(三)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四)积极培育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二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国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开展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逐渐变为市民。三是进一步放宽户籍迁移,加快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四是把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养老保险、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多渠道加以解决。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继续深化小城镇用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逐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二是改革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合理返还、实绩各有所得,努力实现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加大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完善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叶维钧,张秉忱,林家宁主编.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8.

[2] 黄万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3] 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 中国西部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 贵州民族地区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4,05.

[6] 张克俊.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5 (7).

(责任编辑:石船)

作者:游 涛

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3:

顺“市”而为: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的行动逻辑及实践策略

摘 要 圍绕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这一主题,2016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各届代表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大会专题报告也对城市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些代表性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和总结。会议形成广泛共识,即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人的职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好顶层设计,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加快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城市发展;新型城镇化;项层设计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此过程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继2014年安徽合肥、2015年四川德阳之后,2016年5月26日,“2016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在江西九江共青城召开,本次对话会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共青城市委、共青城市人民政府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出席并作主旨讲话。会上,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王金宝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林彬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与共青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卢宝云签署了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协议书。来自大陆27个省(区、市)和台湾地区的200余位职业教育管理者、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围绕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这一主题,就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随着中国全面复兴伟大进程的开启,这一断言日益得到印证。纵观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推进城镇化是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条普遍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具体而言,陈昌智指出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规模大的发展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4年的7.49亿。2000年到2014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到21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还要多;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已超过52.5%的世界总体水平;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功能不断完善。这是发展职业教育最有利的条件。

二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5到10年,我国将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一批城市群。人口和产业将主要集中在城市,预计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2030年接近70%。这既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把握的机会。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市的核心是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二、职业教育是解决人的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从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城镇化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活资料供应、城市生态维护等各项系统工程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1]。职业教育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力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间接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2]。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近10年来职业教育对我国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7.13%,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0.64个百分点。同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明显,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

对此,陈昌智指出,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这些功能从根本上要靠人的城镇化和职业化来实现。他指出,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而维系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员工的从业能力,是市民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可以持续培养人们的职业技能,只有培养和储备大量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梯队,才能使城市的产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提高人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能够改善结构性失业,为增长就业做贡献。多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90%。目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健康产业、星级酒店管理、营养服务、汽车服务等行业,新增一线员工70%以上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三是提升城市綜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市民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有助于促进各行各业整体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打破落后的人才观和择业观,有助于促进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城市,都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做支撑。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措施。一座城市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已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近年来,一些城市看重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优化升级,就是抓产业的竞争力,就是抓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城市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些代表性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九江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由注重扩大规模向注重办学质量转变,由全面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的新路子。全市4所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层次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职业教育不仅塑造了九江的城市精神,也助推着九江的成长发展。孙善学在《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和弦》的专题报告中,将九江市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归纳为三点:一是领导重视到位、统一认识到位、政策统筹到位。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研究制定《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二是集中投入资金巨大,职教面貌变化显著。近5年,全市投入职业教育资金达30亿元。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加精准有力。职业学校对接本地企业150余家,年均为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8000余人次,开展企业用工培训6000余人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先进制造类专业职教集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牵头组建财经类专业职教集团、九江职业大学牵头组建文化教育类专业职教集团,以三大集团为龙头,校校联动,校企联动,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作了题为《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德阳实践》报告。他指出,德阳职业教育多措并举、亮点突出。近年来,德阳市按照国家“成德绵地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成德同城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定位为德阳市“引领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两张城市名片之一,在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办学体制、产教融合和集团化办学四个方面改革创新,初步建成助推创新驱动发展、领先西部的人才集聚区,为德阳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作了题为《职业教育服务新兴城市产业升级》的报告,她以高职学院的具体办学案例,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职业教育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职业教育与新城建设、职业教育与农村建设密切的关系。在报告中她介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搬迁以来,广大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曹妃甸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学校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下,高水平建设了动车组技术、港口物流管理、陶瓷艺术设计、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应用化工和建筑工程技术等7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由此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以打造曹妃甸“人才高地”为办学基准,快速进入“角色”,开辟大型实训场,储备复合型“人才梯队”,为融入曹妃甸、服务新唐山、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四、顺应城镇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的策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其中,职业教育作用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让转移劳动力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生产要素的集聚,还是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文明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职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好顶层设计,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加快发展。

针对顶层设计,陈昌智强调指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一要“布好局,谋好篇”,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做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在战略上突出定位,在规划上同步设计,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财政上优先保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要“接好口,通好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接好口”,就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职业教育要主动对接这一新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精准服务城市经济建设;“通好路”,就是以课程改革和中、高职协调发展为主线,树立系统培养、多样化成才的理念。要强化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在统筹中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要适应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对重点专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三要“既瞻前,也顾后”,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流动人口转移就业就学的长效机制。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

而对于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与创新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夏金星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就是当地的”十三五“规划。二是理顺两个关系,一个是理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是理顺职教城、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大学城五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实施双结对、双功能、双创新的“三双”驱动。双结对,即在发达地区找榜样,在欠发达地区找伙伴;双功能,即实现职业教育的劳动力转移的孵化器和当地产业技能技术人才支持和助推的功能;双创新,即注重职业教育的模式创新,注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社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的。历史发展的脉络证明,一切问题的解决往往都是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前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观念变革是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保证[3]。基于对目前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五种观念: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双动力”驱动发展的观念,职业教育要实现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双驱动”的协调互动,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级的努力要同向同行;二是要建立与区域经济相对应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功能这一“城市”得以存续发展的第一属性;三是建立职业教育责任共同体的观念,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四是要建立跨界对话制度化的观念,通过建立跨界对话机制,使若干中小城市得以成长;五是通过职业教育服务重心的下移,建立田野调查的观念,进行更多深入基层的调研,使职业教育更接“地气”。

参 考 文 献

[1]高鸿,赵昕.城镇化进程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3(36):19-21,25.

[2]陈选能.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06(1):131-133.

[3]程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5-19.

Adapting to Urban Development: Action Logic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Urban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2016 High-Level Dialogu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eng Yu, Yuan Hongya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urban development; new urbanization; top design

Author Cheng Yu, Doctoral candidat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research associa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Yuan Hongyan, research associate of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作者:程宇?袁洪艳

上一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论文下一篇:有效情景审计实务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