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2024-04-10

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精选9篇)

篇1: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939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以群众为主体,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小城镇建设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结合镇情实际,重点争取改建镇自来水厂,彻底解决新湾、康云两村及溪马社区和镇直各单位7000多人的安全供水问题。

2、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拓宽以枫香、隘口、米坡、竹寨等产业公路,加大对镇村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完成康云路口至高架桥道路硬化、几比村级公路硬化和马白公路改道项目。

3、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好镇中学操场硬化、美化项目,抓好镇完小塑胶跑道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4、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5、改善其他城镇公用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污水管网项目和路灯亮化项目。

(二)、做大三大主导产业群,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大力实施椪柑低改品改。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竹寨、米坡椪柑精品园建设,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打造椪柑品牌,巩固做强全镇3.2万亩椪柑产业。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着力抓好隘口、康云、阳田、新湾等村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突出抓好隘口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16年,发展黄金茶总面积达到5000亩,使黄金茶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开发苗木、特色小水果、中草药材等基地建设,推进我镇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方面:

1、镇自来水厂的项目建设。镇自来水厂始建于1994年,以电排形式蓄水。近年来,随着供水管网的不断老化和蓄水池年久失修,加上连续受冰冻灾害影响,漏水十分严重,经常无法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供水,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在饮用水质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每年镇政府还需投入10万余元维持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转,镇自来水厂重建问题迫需解决。

2、镇区及S229沿线的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现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日产垃圾达6吨,年产生日常生活垃圾2000多吨,本镇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位于枫香村,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建设规模为填埋垃圾2000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现请求上级主管部门能否结合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开展,将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垃圾清运纳入市统一规划。

3、污水管网处理及街道路灯亮化项目建设。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镇区面积的不断扩容,给镇区公共设施的负荷量带来较大压力。一是镇区内的污水处理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且严重制约了我镇小城镇进一步的发展。二是随着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对街道、小巷的路灯亮化要求越来越迫切,特请求能帮助立项解决。

4、康云路口——高架桥的公路的拓宽、硬化项目建设。下步我镇小城镇发展重点将是把康云路口——高架桥1.5公里的公路打造成一条主要街道,为此拓宽、硬化该路段迫在眉睫,特请求帮助立项解决。

5、马白公路改道的项目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白岩乡的通乡公路经过我镇农贸市场,每逢赶集日白岩乡的交通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如果马白公路进行改道(经过我镇溪马、新湾),不仅解决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难,且对我镇下步小城镇建设扩容提供了发展空间。马白公路改道,我镇拟定两条路线,一是由政府路口至新湾村上寨、向家湾至小寨河接

白岩乡道,全长约3公里。二是由三拱桥经大河坪接白岩乡道,约2公里,请求上级相关部门能帮助立项解决。

6、马颈坳镇学区改善校园环境项目建设。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学区的各项建设得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去年实施的操场改造和塑胶跑道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学区的硬件设施条件,但由于地形等原因,现尚缺口资金6万元。为了建设一流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下步学区拟建设一条长80米的文化墙,经初步预算需资金12万余元,特此请求上级有关部门能帮助一并解决。

(二)农业产业建设方面

1、黄金茶产业项目建设。现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已建立优质茶园600亩,年产量达2500多公斤,产值80余万元。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确定“以茶富农”的发展思路,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注册了“苗疆隘口”的地域商标;新建了200平方的厂房,购置了一套茶叶加工设备;积极实施国土整治项目,今年计划扩建面积为1400亩的黄金茶叶基地,使茶叶基地总规模增至2000亩;力争2016年全镇茶叶基地规模达到5000亩,真正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一是目前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800亩茶叶基地整地已完成,现还缺300亩的茶叶苗木,每亩需苗木2000株,共需苗木60万株,每株0.6元,共需资金36万元;二是计划中的600亩黄金茶基地请求立为国土整治项目;三是为了黄金茶能走得进、卖得出,隘口村3.5公里的产业路需进行改造;四是几比村5公里通村公路需进行硬化,恳请上级领导给予解决。

2、椪柑产业建设。全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2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一是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现有2万余亩椪柑急需进行品改、低改;二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地理位置比较高,长年缺水,为确保椪柑稳产增效,急需建季雨集水窖1000余口;三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通村生产生活公路比较狭窄,不利于椪柑销售,公路急需扩宽改造。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3、蔬菜产业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依据本镇“围城靠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切实理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壮大镇经济,科技推广先行”的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形成以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为龙头12000多亩的蔬菜产业基地。力争2016年发展蔬菜基地达2万亩。由于我镇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散型经营为主,绝大多数采取常规蔬菜种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今年在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建立无公害及大棚蔬菜基地700亩,恳请上级部门给予立项解决。

篇2: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距市区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1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895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S229线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科技引导发展,绿色产业兴镇,生态家园致富”的发展思路,立足马颈坳镇情,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突出“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米坡村、竹寨村、枫香村、汨比村为主的30000亩椪柑生产基地,以康云村、隘口村、新湾村、阳田村为主的1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以阳田村、新湾村、合群村为主的3000亩苗木生产基地,以隘口村、榔木村、枫香村、合群村为主的6000亩四季小水果生产基地,以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为主的1600亩黄金茶生产基地,以团结村、汨比为主的2000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米坡村、竹寨村等10个林果专业村和2个小康示范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为充分利用围城靠市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镇将从以下6个方面将强产业建设。

1、椪柑生产提质增效。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抓好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椪柑生产提质增效,打造椪柑品牌,做实万亩椪柑基地文章,打造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绿色生态椪柑长廊。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以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国土整治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城镇型农业。并力争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突出抓好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建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利用五年时间,力争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黄金茶总面积达到10000亩。

4、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争取团结村千亩国土整治项目,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

5、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一是以枫香园艺场为中心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枫香园艺场距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总面积544亩,现有各类水果综合开发350亩左右。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不失为马颈坳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一个好去处,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同时每当水果成熟时,前来采摘水果的群众也不计其数。结合这一特点,我镇按照以市场为导

通过石材加工业的建设,带动小城镇建设,打造三县市交界地的“卫星镇”。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1、椪柑产业建设。我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汨比村30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为推进椪柑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14800亩椪柑品改低改;二是提高椪柑抗旱能力。力争3年时间内在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建立集雨窖1000余口(每年建立集雨窖300余口);三是加强椪柑产业路建设。利用2年时间,对全长19.8公里的椪柑产业路进行加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篇3: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4 污水井

古北口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 东邻新城子乡, 南接太师屯镇, 西连高岭镇, 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 距密云县城55公里, 距北京市区115公里。全镇总面积8410公顷, 辖区内有9个村民委员会, 4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常住人口9453人、4790户, 其中农业人口7028人、3126户。

经过几年的发展, 古北口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2008年, 被市农委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小城镇;2010年, 市政府授牌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1年, 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古北口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 充分积蓄了资源和政策的发展优势, 为古北口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5污水处理厂内景

6 投资修建的污水处理厂

7 集中改造后的公共厕所

1 总体规划与绿色低碳实施方案

古北口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定位为:以长城文化和古镇文化为主导的生态型、国际型旅游休闲特色镇。因此,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贯彻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思路, 创建“中国低碳生活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集聚区”和“大北京文化创意先锋区”。从宏观上合理制定城市综合发展战略, 确定城镇职能和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古长城保护, 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开发、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

依据《密云新城规划 (2005—2020年) 》的相关内容, 规划末期, 镇域总人口将由现状的10472人减至9000人, 城镇人口将由现状的2000人增至5000人。镇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公顷以内, 镇区建设用地59.79公顷 (其中旅游设施用地6公顷) , 人均119.58平方米, 农村建设用地60公顷, 人均150平方米。

为保护境内特色旅游资源, 古北口镇特别编制了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将规划区分为三个生态区:山林生态保育区、重点保障山林生态保育、可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山前生态建设区结合山前良好的生态景观, 重点进行生态城镇建设;潮河生态保护区整治潮河, 疏通河道, 在其两侧布置100~200米带状防护绿地, 形成镇域生态系统网络。将镇区东西两个组团之间利用潮河防护绿地安排休闲开敞空间, 作为组团间的特色生态节点。

根据《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实施意见》的要求, 2011年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委托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编写《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总体实施方案》。根据《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镇域规划》、《北京市密云县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密云县古北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结合《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 (试行) 》 (建村[2011]144号) 对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基础条件进行全面评估, 确定古北口绿色重点小城镇2012~2015总体建设目标 (见表1) 。

近期工作重点为:建成古北口绿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打造出一个农民示范村镇 (司马台新镇) , 一条生态型水域湿地保持带 (汤河生态流域) , 两个集中集贸市场 (老街区集贸市场、古御道特色商业集贸市场) , 三个生态旅游文明示范区。到2014年,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一五”末下降15% , 基本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绿色生态建设目标。

8政府安装在各村主要道路上的节能路灯

9镇政府筹资在每个村建设安装污水处理系统

2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情况

2.1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1.1 浅层地源热泵应用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政府办公楼配套的地源热泵供暖及制冷系统, 建设规模约3000平方米, 项目投资920万元。项目于2011年开始实施, 建设周期为一年, 2012年底已投入使用。

2.1.2 太阳能路灯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镇部分主要街道、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场所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 项目投资1251万元。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 建设周期为一年, 2011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2.1.3 太阳能热水器和阳光浴室工程

安装农户太阳能热水器1067块, 建设阳光浴室8座, 建筑面积2442平方米, 集热器1008平方米, 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投资951万元, 其余为农户享受国家补贴。

2.1.4 其他新能源和镇区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政府投资1263.37万元, 建设生物质气站4座, 总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 解决了5个村1387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气问题。对镇区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投资1818万元建集中供热厂一处, 铺设热力主管线1.84千米, 采用新型燃煤供热, 拆除原有小型锅炉房10处, 消减燃煤近1500吨。

2012年政府投资10万元, 对101国道两侧73盏, 每盏400瓦的白炽路灯进行节能改造, 每年可节电108711.6度, 节省开支10万元。

2.2 发展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

司马台新村建设总投资5亿元, 总用地面积23.7公顷 (355.5亩) , 节约土地239亩, 总建筑面积94315.7平方米。在司马台新村建设中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民居建设。外墙使用挤塑装饰保温板, 窗体采用中空保温玻璃钢窗, 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冬季采暖采用独立空气源热泵供暖, 初期投资约为100元每平方米, 仅为地源热泵投资的三分之一。制取相同热量时低温空气源热泵同燃气式相比节省41%, 同电热膜相比节省69%, 可减掉燃煤锅炉6台, 削减燃煤用量近3000吨。

在独立采暖农房中, 镇政府投资1804万元对全镇820户64000平方米农房进行了节能改造, 供暖方式上正在试用 “碳晶地暖”技术, 具有采暖舒适、环保节能、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系统寿命达50年以上, 单位采暖费用比普通水地暖节省费用达40%以上。目前, 古北口地区已有10余户利用推广这一采暖技术, 并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

公共建筑方面, 完成了古北口镇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建筑面积2378平方米, 采用外墙保温、中空门窗保温方式, 2013年投入使用;投资119万元对政府办公楼进行了节能改造, 更换了中空门窗, 加装了楼房保温材料。

2.3 环境污染防治

依据镇总体规划, 先后投入亿元资金实施了司曹路一期工程、马北路支线工程、司马台景观路东延工程, 总里程达17公里, 极大地改善了古北口对外交通条件, 同时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 栽植乔灌木和花草10多万株;积极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 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 实施人工造林5000亩, 封山育林1万余亩, 实施彩叶林工程7000亩, 抚育中幼林9.45万亩, 共栽植各类苗木80余万株, 全镇生态林面积100590亩, 林木覆盖率达到75%;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汤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 使汤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等得到整体改善;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 加快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 建成了文体中心和幼儿园, 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全镇拥有中心卫生院1所, 拥有小学、初中、幼儿园各1所。村村建有农民文化健身广场等群众生活休闲娱乐设施。一方面注重对古镇文化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按照古镇保护规划, 正在积极实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修缮恢复工作。

2.4城镇污水管网建设

2.4.1镇区污水治理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镇区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 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 铺设管线3000余米, 日处理污水500立方米, 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其他行政村共建有小型污水处理站23处。

2.4.2 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

计划投资1800万元, 改造污水厂一座, 铺设污水管网7268米、中水回用管网1400米, 改造并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30座。使全镇污水处理覆盖率逐年提高, 北京水源地水质得到保持。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已经水务部门设计。

2.4.3 加强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工程

以垃圾集中转运和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方式, 投资320万元, 建设集中垃圾转运站一座, 购置专业垃圾清运车4辆, 垃圾转运车1辆, 全镇配置垃圾桶600余个。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 实现全镇垃圾统一转运、统一集中处理。扎实推进改厕工作, 全镇达标公厕18座, 做到专人管理, 开放率达到95%以上。农村户厕改造率达90%以上。

3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制度建设

古北口镇全面实施了道路、景区、河道、民俗村、镇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洁网格化管理机制。从2010年开始, 为保护密云水库水质, 古北口镇政府采取了“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措施, 整合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护路员等人力资源, 组建了687人“六护”巡查队伍, 实行网格化管理, 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 根据山场面积、道路里程、河道面积、农田面积和分布, 将本村的资源划分成若干个网格, 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人,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管理目标, 实行“任务到格、责任到人、一岗多责”的原则, 建立巡查和管护工作流程。

篇4: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一、规划引领,强化管控

一是做深做实规划。建立以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线的编制体系。二是坚持“一镇一规”、“多规合一”。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编制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三是完善规划监管制度。逐步健全规划公示和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四是组织力量对全省重点培育的100个特色小城镇规划进行评估,建立了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

二、政策扶持,重点突破

一是制定目标。2015年以来,确定了全省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小城镇和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二是公布名单。今年7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省住建厅、发改委、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公布了全省重点培育的100个特色小城镇名单,分类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三是推进落实。省住建厅、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落实了培育特色小城镇的支持政策。

三、完善设施,增强功能

一是参照县城建设标准和政策,支持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小城镇与周边城乡交通联系畅通便捷。加快镇区内管网改造,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搞好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的规模核定、管线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二是结合实际,改善镇容镇貌。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展建设资金筹集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的市场化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专业公司,承包市政工程,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四、创新体制,激发活力

一是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印发了《向经济发达镇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开。二是组织开展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制定了《河北省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内容和具体路径,加强督导检查,推进工作落实,5个示范镇试点在探索投融资机制新途径、促进建制镇整体规划实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利用闲置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迁西县三屯营镇,为解决种、养职业大户融资难题,利用示范资金建立以财政、银行、保险公司三方风险共担为基础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体系,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

五、创建特色小镇,推动转型发展

篇5: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我县提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的要求,我镇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经党、政联席会多次研究,本着“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出近五年的建设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蓝图,影响着今天的城镇建设,也引领城镇发展的未来。我镇以居住、商贸、休闲、营运为一体的目标,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一是提升规划理念。我们十分注重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发挥离县城近和中心集镇的优势,抓住交通便利的机遇,进行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加大规划投入,我们先后投入50多万元,聘请江西同济设计院对我镇集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对我镇镇域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集镇重点地段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还有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进行建设规划,现在已完成村庄规划85个,还有59个村庄的规划正在进行,今年可全部完成。二是严格规划管理,我们成立了镇规划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规划管理的专门机构——镇规划所。集镇建设所有项目必须经镇规划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规划所进行监管,严格按规划实施,杜绝了私自滥改滥建现象的发生,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不走样”。

二、彰显城镇魅力,高品位打造建设亮点。

为了着力改善环境,提升小城镇品位,我镇已完成 工程项目,其中亮点工程有:自来水厂,投资300万元,可供2000余户,8千多人口的生活安全用水。投入了70多万元实施了绿化和亮化工程,栽种香樟和桂花千余棵,设置路订、管网80余盏;投入400余万元实施了路面拓宽和“白改黑”工程,拓宽后宽达18米;投入130余万元实施了人行道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了严溪路、安莲路1.5公里的路沿石、火烧板的铺设;投入350万元对街道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按照庐陵风格要求完成立面改造4万余平方米;还完成了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公园等建设。

在清洁卫生工程上,我们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中心,添置了60个垃圾箱,购置了一辆垃圾清运车。通过建设和改造,集镇设施进一步完善,功能日益健全,品位不断提高。

三、坚持建管并重,高效率抓好集镇管理。

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和谐统一,我们在做好规划建设的同时,着力规范管理,追求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效果。一是通过创新理念,增强管理意识。我们提出了“小城镇,大管理”的理念,把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都纳入“大管理”的范畴,把职能部门和居民都作为管理的主体,实行“监管”和“自管”。二是通过健全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成立了集镇管理组,由分管领导直接主管,集镇管理组、环卫队、综治办等为管理骨干。在制度管理方面,先后出台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实施办法》、《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小城镇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效果。在对集镇环境卫生、市场经营秩序的整治管理上,我们加大了管理和执法力度,每日安排巡逻值班人员。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严格管理。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店外经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镇容镇貌环燃一新。

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管理难度大。目前集镇居民为了在小城镇建设中谋求自身最大利益,凭借已占土地未批滥建小产权房,给城镇建设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另外,随着集镇居民增多,镇区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维护等难度加大。

2、用地指标受限制。集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衔接,建设用地规模偏小,且布局不合理,虽然已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是没有上级切块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制约了集镇的大发展。

3、提升难度大。集镇周围都是耕地,受国家政策影响,向农民征地工作难度大,扩大镇区面积困难较多。在现有的基础上搞建设涉及到群众利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追求最大利益,甚至阻扰建设工作正常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品位的提升。

4、财政资金短缺。财政总量小,只能保持正常运转,真正能用于建设的资金太少,小集镇土地升值潜力不大,基础设施欠账太多,采用一级开发方式难度很大,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篇6:常路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代

中共常路镇委 常路镇人民政府

常路镇位于临沂、泰安两市交界处,是临沂市和蒙阴县的西大门,全镇辖41个行政村,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5万口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万人。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4.3%;财政收入606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1元,比2002年增长9.1%。近几年来,我们立足实际,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三大亮点之一来抓,强化领导,加大措施,努力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本着发展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努力搞好城镇建设规划

我镇原建设规划是1997年编制完成的,现已不适应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本着高起点、大手笔规划的原则,于2002年底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了常路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并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详细规划。规划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把规划的超前性和各个阶段的可操作性相结合,使规划比较切实可行。在具体详细规划中,我们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并注重从我镇财力和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推进,做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规划合理布局,以城镇的持续、长远发展为目标,讲求生态环境效益,使山水生态城镇定性准确;三是规划突出我镇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我镇名胜古迹比较多,齐鲁文化在这里交织融汇,文化氛围比较浓。所以我们注意汲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四是合理规划经济园区,实现田家岭工业小区、常路西岭工业小区及大常路商贸小区规模经营,并能吸引大批个体私营业主到镇驻地经营居住。因此,新规划是指导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法规性文件,省、市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给予了高度赞扬。本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已向社会公布。对有关成果资料我们都及时进行了整理归档,并实行专人管理。

二、努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步伐 近几年,我们在中心镇建设工作中,注重抓好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和发挥社会多方积极性,共同开发建设小城镇。自2002年以来共吸收社会资金450万元,在规划区内新建高标准商住两用楼房2800平方米;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田家岭民营工业小区和大常路商贸经济小区及常路西岭工业小区建设。自去年以来,三大园区新增民营企业32家,新建改建生产用厂房80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三是投资260万元,于2002年底完成了常路公园和石峰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建设,使常路人民及外来客商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中常路公园总投资120万元,全长500米,总面积20000平方米,花卉草坪绿化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1%;四是狠抓了亮化、绿化工程。自去年以来,我们筹措资金30多万元对镇商业街路灯杆及路灯全部进行了更新更换,共更换路灯34盏,新安装48盏。并开工 建设了常路西岭工业园区700米的道路绿化工程,计划总投资为10万元。目前该工程正在建设中;五是努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去年以来,第一,投资85万多元,修建了常路公园路、田家岭工业小区路及灯泡厂路,总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使城镇道路硬化覆盖率达到86%;第二,投资10万元,对商业街两侧及常路公园部分步行道进行了水泥彩砖铺设,共铺设水泥彩砖3000平方米;第三,投资20多万元新建改造排水管道1500米,其中新修530米;第四,投资7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镇区及南松林村引水工程建设,使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了100%;第五,投资8多万元,新建水冲公厕一处,设垃圾箱16个;第六,投资20多万元,改建中小学校舍48间,投资150万元,新建镇中心卫生院传染病房12间;投资35万元,新建烟站9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一座。第七,投资40多万元,改造了镇区供电及通讯设施。另外,今年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投资120万元,筹建液化汽站一处,目前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为切实搞好中心镇的建设与管理,自去年以来,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调整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城建中队及卫生保洁队,明确了任务职责,落实奖惩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另外,镇委、镇政府经常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小城镇建设情况。镇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做到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小城镇建设工作,及时分析情况,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健全队伍,完善制度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镇商业街综合治理力度,自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4次大型治理活动,重点对乱搭乱建的个体经营房、占道经营及街道“三堆”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拆除乱搭乱建房屋32间,拆除乱挂门牌标语105幅,从而较好地保持了驻地商业街 的整洁美观。同时,镇建委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和城镇中队管理巡查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严格管理,使小城镇建设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四、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带动战略,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三大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内企业已达40多家,从业人员1600余人,行业涉及铁业、木器和食品加工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1000万元;二是镇区内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自我镇被确立为中心镇以来,镇驻地个体工商户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1500多家,其中新增个体私营业户500户,从业人数达4500多人,其中外地迁入经商办厂人口达3000多人,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1%,增加到2002年的33.3%;三是城镇人民群众的城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护和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逐步提高。

篇7:小河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小河镇位于浚县境西南部15公里,东交滑县,南接新镇镇,西邻卫贤镇,北与白寺乡、黎阳镇毗连,省道永定线、大海线在此交汇,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毗邻镇界,交通便利,全镇辖62个行政村,7.1万人,116.7平方公里,10.8万亩耕地。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小河镇2006年由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镇建设进行了规划,2010年由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编,形成了现在的《小河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镇区建设共涉及小河村、东风、程庄、前下滩、后下滩、埽头、伯僚、、宗湾共8个村,11881人,占地1782亩,选址定在小河村。镇区建设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2010年底,由上安家园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了小河镇美景丽城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美景丽城社区位于镇区西部,永定线与大海线交汇处西北侧。该社区项目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4.5亿元。社区内部规划一纵五横六条街道,设有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广场、居民住宅等四个主要功能分区。总建筑面积288155㎡,其中商业金融区建筑面积32328㎡,行政办公及活动广场总建筑面积15827㎡,居住区建筑面积240000㎡。规划居住户数1628户,居住人口6190人。居住区内设有会所、幼儿园、活动中心、1

超市、卫生室等公益设施,水、电、路、暖等配套功能齐全。美景丽城项目建设计划用时3年,分两期进行。项目规划实施后,将入住5100口人。三个村原占地1555亩,经过土地综合整理,动迁后节约用地1355亩。

美景丽城社区一期工程于2011年8月15日开工建设,总投资6133万元,占地56亩,住宅楼房10栋,648套,开工以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510万元,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7月主体工程可全部完工。

目前,投资1000万元的沿路商铺两栋6000平方米已开工建设,D区两栋住宅楼正在做地基基础,行政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施工图纸正在设计中,预计半月后就可开工建设,镇区西边道路正在测量中,为下一步施工做好基础,社区内管网铺设正在测量中。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美景丽城新型农村社区一期工程加紧施工的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

1、拟投资2600万元,建设4栋共计2万平方米的商铺,该项目计划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6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2、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4栋共计2万平方米的住宅楼,该项目计划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6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3、拟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为15827㎡的行政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该项目计划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6月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在抓紧建设小城镇的同时,积极筹备谋划完善小城镇配套基础设施:

4、在美景丽城新型农村社区一期工程10栋楼房主体完工后,7月份计划投资822.26万元,完善社区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争取在年底达到入住条件。、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拟投资2000万元,打热力水井、建泵房、铺设管网完善镇区供热设施,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6、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拟投资1863建污水处理场一座,该污水处理厂铺设管道8000米、占地20亩,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7、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拟投163万元,建20吨垃圾中转站两个,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篇8: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灌口镇自2011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小城镇示范镇 (全国七个, 福建唯一) 以来, 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 以树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产业、推进绿化美化、提升城镇品味、完善市政配套和倡导低碳生活为抓手, 加快推进绿色小城镇建设。

1 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镇规划

由于灌口镇镇区位于厦门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因此具有较好的规划基础。已编制规划包括:

(1) 总体规划层面:《厦门市集美区空间布局规划》 (2011) 、《厦门市灌口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厦门市集美灌口片分区规划》 (2011—2030) 等。

(2) 专项规划层面:《厦门市灌口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公共设施专项规划》 (2011) 、《厦门市灌口综合改革试点镇绿地及旅游专项规划》 (2011) 等。

2金龙科技环保型汽车生产线

3 正新轮胎生产线

4 风景湖畔的灌口新城

(3)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厦门市灌南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3) 、《厦门市集美、后溪工业组团规划》 (2004) 、《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二期用地控制性规划及概念性城市设计规划整治》 (2006) 、《厦门市灌口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11—03管理单元之生活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1) 、《深青工业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8) 等。

(4)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灌口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1) 、《灌口镇双桥小区方案设计》 (2004) 、《灌口生活区 (黄庄片) 城市化改造项目策划》 (2004) 等。

灌口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坚持绿色低碳理念, 按照国家示范镇要求, 高起点编制了《灌口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示范总体实施方案》、《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建筑节能及发展绿色建筑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污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实施方案》、《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灌口镇环境规划》等。努力构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新城镇,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灌口小城镇发展全局的重要取向, 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路径, 把环境质量作为营造宜居家园的第一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合规划,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致力于建设“产业发达、宜居亲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集美新城重要组团。

两年多以来, 灌口小城镇先后投资10多亿元, 全面启动和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气污染防控等生态城镇建设系列工程。通过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镇建设, 灌口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的同时, 区域总体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平稳良好的态势, 空气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呈上升趋势, 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

2 绿色低碳建设营造“绿色福利”

灌口小城镇的环境建设本着“提升品位、增强魅力”的原则, 强抓污染整治, 完善市政配套, 净化镇容村貌, 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2.1 夯实农村基础配套

一是完善设施。加强新农村建设, 实施一批道路、排水沟 (管) 、挡土墙、路灯、房屋前后硬化、体育设施、健身器材、自来水管铺设等项目, 两年来修建农村道路12.71公里, 开展“村村通”道路拓展, 农村饮用水全部采用自来水,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辖区内所有用户均使用电、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 使用清洁能源的村 (居) 民户数比例100%。二是开展整治。对田头村、上塘村、灌口新村等首批市级重点提升示范村的道路景观、建筑立面、污水管道等进行改造, 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 对具备接管条件的村 (居) 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 同时对近期不具备接管条件的田头村、双岭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 使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44%,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75%;建设农村垃圾处理中转站, 已建成铁山、黄庄、上头亭、凤泉小区四座“四合一”清洁楼并投入使用;强化村道村路绿化建设, 基本实现辖区内18个村 (居) 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的目标, 真正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三是强化管理。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后续管理机制, 提高信息化建设, 在田头村建设农村信息化试点,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促使村 (居) 公共环境治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新农村与镇区建设的协调推进。同时完成全镇12个行政村及4个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 建成黄庄外口公寓、上头亭通用厂房、铁山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 启动上塘村、李林村、三社村集体发展项目前期工作,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510元增长到2012年的16398元。

5灌口城镇风貌

2.2 丰富城镇绿化资源

一是“点”上突破, 主要在城区公园、小区公园、企业厂区绿地和在建、待建工地、三角地的绿化美化。已经建成的公园和小区公园有:总面积达39公顷的风景湖公园、11公顷的涌泉绿色园林、3.5公顷的航天公园等一批园林精品项目, 绿化美化幸福家园、凤泉小区、乐活小镇等10多处社区公园, 实现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享用绿地的目标, 很大程度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尤其风景湖公园作为大型市政休闲景观公园, 配套了长约4公里的环湖道路、石亭、青石栈道、湖心岛、夜景灯、景观小品等公共设施, 绿化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未来还将建设15公顷万宝观光公园、5.46公顷灌北公园、6.40公顷上塘公园及灌口新城公园、顶许社区公园等。二是“线”上开花。沿深青溪、瑶山溪、顶许溪两侧的防护林带形成绿道、绿廊等景观带;灌新路、集美北大道两侧已建设不低于50米的绿化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各征地20米宽, 按照规范要求种上景观树;2.2公里的田塘绿道正在建设, 策划了23公里的环山慢行系统, 基本形成蜿蜒的城市绿廊。三是“面”上提升。依托灌口镇的山地景观资源, 沿灌口西北面的天竺山、仙棋山、越尾山、笔架山等山脉, 打造旅游休闲景观区, 使坑内森林人家、汽车越野赛场、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龙谷山庄、台湾火龙果园、仙棋山庄、五彩山庄、东辉大峡谷等景区的绿化、美化、彩化, 有机融入山脉大自然体系中, 提升灌口的生态环境水平和层次。

6 整治后的风景湖公园一隅

7 灌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出口生态景观

9日处理6万吨的杏林城市污水处理厂

2.3提升城镇宜居环境

一是开展流域及污水整治。投资2亿多元实施深青溪、瑶山溪、拐仔溪、东李溪、田李溪改造综合流域环境整治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设风景湖污水再生处理工程, 实现节水循环和绿化灌溉;投资1200万元建设风景湖片区污水综合治理工程, 将污水及10毫米雨水收入市政污水管道集中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进一步完善了通往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管网系统工程, 切实加强“三废”治理设施建设。镇区供水、供气、供电普及率达100%。二是城镇面貌明显改观。提高集约用地,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连片示范区乘势发展, 建设镇域中心区、西部机械工业区、东部信息软件园区、南部现代物流园区、北部生态运动休闲区;完成灌口中路、金龙路、三南路等17条主要市政道路和机械工业集中区的道路、人行道、路灯及绿化建设, 全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5.34平方米, 基本形成了快速便捷的镇区交通网络;进一步推进主要道路的环境景观整治, 对金龙中路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人行道彩砖硬化, 形成错落有致、绿色环保、别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策划了凤山庙路改造工程、风景湖商业街等项目, 打造一街一景、一路一貌, 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三是提高节能建筑质量。建筑节能低碳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能源, 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签定“碳交易”减排合作协议, 灌口市民中心建筑群成为联合国建筑节能减碳项目, 建成后可在国际上进行碳交易。目前, 利用已建成风景湖公园的两侧进行生态环境改造与公共建筑建设, 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与照明系统, 包括太阳能屋顶与夜景工程、太阳能路灯与公园夜景照明等, 实现低碳节能减排。

3 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灌口小城镇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按照“新兴产业零碳排放, 支柱产业低碳排放、传统产业去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思路, 着力构筑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财政贡献高的低碳产业新体系, 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

3.1 提升传统农业

按照“一村一品”思路, 着力引入台湾农业科技, 大力种植山苏、芭乐等500多个新品种的蔬菜、瓜果、花卉, 发展高优无公害绿色农业, 改造和引进几十个高优和晚熟水果品种, 使万亩果园提升品质, 其中捷圣生态农业区先后引进特种菜良种50多项, 建成一百多亩的特种菜种植园, 年培育种苗50多万株, 年产特种菜450多吨, 是厦门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特种菜生产基地;仙灵旗休闲农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 其畜牧专业合作社生产无公害的黄羊、香猪肉走俏全国, 更带领村民走上特种养殖致富的道路;各村因地制宜, 建成2000亩仙景芋生产基地, 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3.2 推进节能减排

大力引导和支持机械工业集中区内170多家工业企业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了绿色锐变, 促进了产业低碳与绿色发展的结合, 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大金龙3年来投入研发资金3.6亿元, 建设专门研发中心, 研发了混合动力、全电动旅游车等10多款新能源汽车;厦工致力于天燃汽装载机等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和车间照明的节能改造, 取得显著成效, 955—3型天燃汽装载机能源消耗是原同系列型号柴油装载机的50%, 维修成本减少60%;三圈工业园建设日处理污水200吨地埋式污水处理站, 年可减少排污7万吨, 实现节水循环, 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浇灌绿地和清洁厂区, 实现污水零排放和企业清洁生产。

3.3 发展新兴产业

利用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建设2平方公里的现代物流园区, 己有嘉盛物流等五家企业入驻, 尚有数十家物流企业正在洽商入驻, 拟建物流总部区设立公共服务平台, 争取引进物流企业设立总部;配合软三建设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此外, 以正新汽车文化中心 (汽车文化主题公园) 、双龙潭生态运动旅游区、民俗文化园乡土风情区、仙棋农家乐、龙谷山庄、仙岭孔雀园等一批集山地休闲、农事体验、生态旅游和农业参与性项目等为主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正在引领灌口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4 绿色低碳呵护青山绿水

灌口小城镇的保护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文物、资源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合谐, 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4.1 保护开发生态山体

衔接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融合, 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开发建设30多公顷的山地, 全部建设成为绿色草坪和在山体中保护性修建生态运动场所, 既节约资源又保护山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坑内森林人家、仙棋农家乐、龙谷山庄、仙岭孔雀园等一批集山地休闲、农事体验、生态旅游和农业参与性项目为一体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也全部采用保护性开发建设, 受到国家和省级建设、生态环保部门专家的好评。其中, 仙棋农家乐获得国家级生态休闲农家乐称号, 龙谷山庄获得省级绿色生态农庄称号。

4.2 保护历史文化古迹

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城镇发展的灵魂, 灌口镇至今有文物点65处, 其中市级文物2处, 区级文物1处, 承载和延续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灌口老街、九十九间古厝、凤山祖庙、深青驿站等人文要素, 有机融合在建设之中, 使文物在新城建设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特色。风景湖公园建设围绕元朝末年遗存的古驿道、塔仔塘古石桥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 与周边历史文化设施形成“古桥、石亭、书院、戏台、牌坊、文化墙”等驿道文化主题公园。

4.3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灌口拥有十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其在民间文学、曲艺、戏曲、民间工艺、民间信俗、饮食文化和民间游艺等方面具有厚重历史积淀, 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答嘴鼓、市级非遗项目大使公信俗、闽南童谣, 后者列入厦门市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规划项目。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大使公文化节”, 使凤山庙成为灌口与台湾乡亲进行宗教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5 绿色低碳建设赢得发展空间

2012年以来, 灌口小城镇建设总共安排103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2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50项 (续建14项、新建36项) , 总投资45.68亿元;社会事业项目18项 (续建7项、新建11项) , 综合投资18.35亿元;农业项目2项, 投资2000万元;三产经营性企业投资项目5项, 总投资64亿元;工业产业项目27项 (续建14项、新建13项) , 总投资73.88亿元;征地拆迁项目预计安排20亿元。

篇9: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城镇化试点中有关财政举措落实情况

一是出台了奖补政策。财政厅调研组发现,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中撤村并屯搬迁房屋成本过高、政府负担的补贴资金较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压力过大。为缓解这一矛盾,财政厅制定了对村屯撤并和农户搬迁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在奖补原则上,明确省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户搬迁和整村搬迁。凡在搬迁规划内的村屯,不论农户搬迁到城镇或中心村,搬迁一户奖补一户。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四县(市)。村屯搬迁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由县(市)负责解决。在奖补标准上,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标准:一是对列入村屯撤并规划的农户,每搬迁(拆迁)一户给予奖补1万元;对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户每户再奖5000元,以鼓励农户向乡镇所在地和县城聚集。二是对整村(屯)搬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即完成自然村屯归并拆迁的,村屯规模在50户(含50户)以下的,每个奖励10万元;在50户以上的,每个奖励2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从执行情况看,上述奖补原则和标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是增加了专项资金投入。在省级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省财政厅拓宽视野、广开渠道,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调整省本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现有存量资金等措施,集中财力向四县(市)倾斜,同时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落实相关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资金,有力支持了四县(市)城镇化试点工作的启动与推进。据统计,2012年省级财政及有关部门共投入资金69597万元,支持四县(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热等项目;投入9767万元资金,支持四县(市)改善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改造了一批农村危房及泥草房,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三是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倾斜。第一,按照2011年省政府第六次专题会议精神,省级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共安排8000万元,每个县补助2000万元用于城镇化试点建设。第二,为加快四县(市)率先实现城镇化目标,省级财政2011至2012年以预拨形式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6亿元,每个县补助4000万元,用于推进四县(市)城镇化试点。

四是协调落实了相关金融政策。第一,争取国家奖励资金促进四县(市)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共安排四县(市)金融机构奖励资金3448万元,占全省奖励总额的14.5%,拉动涉农贷款增长2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省鑫正担保集团已决定在沿乌苏里江四县(市)以“办事处”方式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分别为虎林和密山争取到银行贷款2500万元和3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政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

加大支持力度 解决好相关问题

从试点的情况看,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的目标,省级财政部门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并解决好相关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政奖补政策应继续施行。尽快研究出台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奖补对象、标准、方式以及资金拨付程序、管理监督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通过政策公开,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整村推进和整屯搬迁,促进四县(市)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奖补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年对奖补资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二是现有专项资金应予以倾斜。目前,中央和省级预算安排的涉及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主要有: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专项,包括三供两治、泥草房改造、农村能源、饮水安全、一事一议、垃圾处理、文教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小农水专项、科技推广、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畜牧发展资金等;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文化以奖代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器材补助等。省财政厅在专项资金安排上对四县(市)城镇化建设项目应给予重点倾斜。

三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在省级资金方面,凡涉及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包括文化、体育、卫生、计生、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经省批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确定的范围集中投入。同时,对四县(市)现有资金进行整合,凡涉及到城镇化建设的各项资金,整合集中投入,规划中撤并的村屯不再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四是提供融资担保贴息支持。以省鑫正担保集团为平台,推进四县(市)政府出资成立或注资政策性担保公司;省级财政对省内各类担保机构支持四县(市)中小企业融资予以代偿风险补助;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四县(市)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对于中小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省级财政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给予贷款贴息补助;积极探索财政奖补资金与贷款贴息配套的有效途径,支持四县(市)开展贷款融资,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是合理降低搬迁成本。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共有农户约10.7万户,其中,砖瓦房9.1万户,泥草房1.6万户。据测算,砖瓦房、泥草房搬迁费用分别在10万元、4万元左右(含宅基地及其他附属养殖等用房),如果1.6万户泥草房农户全部搬迁需要搬迁费用6.4亿元,按照城镇化率85%的要求,在剔除1.6万户泥草房后,还需搬迁砖瓦房7.5万户搬迁费用75亿元,两项共计81.4亿元,实现目标的压力相当大。建议下一步应本着尽量让农民少损失、尽量让富裕农民进城居住的原则,改进完善搬迁拆迁方式,采取泥草房→砖瓦房→楼房的“梯次方式”推进自然村屯的归并。即具备条件的砖房农户进城上楼,泥草房农户搬进中心村腾出的砖房,同时将归并自然村屯可再利用的部分砖瓦房保留下来作为农业作业点,减少损失浪费。

六是省直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要明确。调研中市县反映,省直相关部门推进任务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在资金倾斜上没有立足于各项专项资金存量,而是寄希望于增量上。建议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上,结合现有专项资金,逐个专项资金、逐个部门地落实任务,做好“存量倾斜”文章。省直各相关部门把承担的项目纳入到专项资金整体预算盘子予以安排。

七是产业发展问题关系到城镇化建设成败。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充分就业为保障。四县(市)属于边远地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保障搬迁农户离土后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突出本地特色的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让农民进城后立得住。

八是搬迁后农民土地(宅基地)再利用和权属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四县(市)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大,其权属和再使用问题已经引起农民广泛关注。据统计,2012年四县(市)16个自然村搬迁后计划共腾出农民宅基地2585亩,数量可观,利用价值较大。因此,建议在搬迁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历史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其宅基地不能全部由政府收回,面积大的一定要还给农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上一篇:向工会汇报劳动竞赛材料下一篇:师者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