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衡水市各大支柱产业最紧迫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紧缺的是高层次人才。为此,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中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摘 要:本文以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为背景,对当前中职院校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途径进行探析,以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更好地推动宁德市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产业经济    就业    中职院校

近年来,宁德市始终围绕“环三都澳”发展谋篇布局,构建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锂电新能源、铜材料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城市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同时,当地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缺口明显增大。在宁德市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职院校的本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旨在努力做大做强宁德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一、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宁德市以四大支柱产业为发展重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推动闽东经济走上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作为锂电新能源的世界级领军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宁德市人民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宁德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锂电新能源生态小镇。宁德市以上汽集团宁德基地为龙头,带动周边31家一级配套供应商落户宁德市。2019年9月,项目一期已经正式投产。不仅如此,宁德市还引进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以青拓集团为主导,组建了完整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多、工艺先进、产量高。宁德市中铝东南铜业基地项目年产阴极铜40万吨,生产线不仅规模大,而且工艺水平领先、能耗低。未来几年,宁德市将向“万亿工业时代”的目标前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宁德市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也明显增大。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做好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工作,为宁德市四大支柱產业培养出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做大做强宁德市职业教育,促进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

二、中职院校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德市正处于重要发展阶段,中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为当地产业排忧解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中职院校学生对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转换角色,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从而产生抵触、对抗等情绪的问题。这说明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对于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意识不强。不少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发达城市就业,而放弃了正在发展中的、充满机遇的宁德市,这对于宁德市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失,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放弃了自身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三、中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体会其内涵精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笔者分析前期宁德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出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大途径。

(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要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企业工作时间固定、制度严格的环境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既能安心工作,又能愉快地适应实习生活,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采取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潜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鼓励与监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例如,宁德技师学院的学生在上汽宁德基地顶岗实习期间,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经常去企业看望顶岗实习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领会“劳动无上光荣”的深刻内涵;在宁德技师学院与上汽宁德基地的共同组织下,学生家长实地参观企业,了解子女的实习情况。

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实习期薪资待遇,以技能提升、能力培养为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在企业实践中积攒宝贵的经验,踏踏实实地学习技能与本领,努力成为未来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技能大师”。

(二)强化中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意识

中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上要明确任务,确立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统一的工作部署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步骤,同时把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使全校各部门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工作上形成合力。中职院校全体领导班子与教职工要高度重视,要做到职责明确、认识统一,将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意识的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强化学生对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认识。宁德市中职院校需要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宁德市是个好地方,就业不需到远方”,要鼓励学生为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服务,助力宁德市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升学机会,推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谋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中职院校要对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深入企业调研用工实际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实践,与宁德市当地四大支柱产业相匹配,推动宁德市地方产业发展,更好地搭建宁德地区营商服务平台。宁德市中职院校与当地四大支柱产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新生以“订单班”的形式就读于学校,在跟岗、顶岗实习期间服务企业,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技术相结合。例如,自2018年起,宁德技师学院与上汽集团乘用车福建分公司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设上汽冠名班;自2019年起,宁德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和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签约开设校企合作订单冠名班;自2020年起,宁德技师学院与新能源产业上游企业——宁德思客琦开设数控加工专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有课程根据企业实际场景进行安排,在课堂上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企业派专人负责,并及时更新技术资料与课程内容。此外,校企合作学生毕业后在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企业与福建省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共建的“二元制”学历提升项目待遇,毕业后取得全日制大专学历,工作、学习两不误。这不仅稳定了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用工需求,还帮助校企合作学生拓宽升学通道。

(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技能培养

宁德市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少知名企业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配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上汽宁德基地与宁德技师学院共同成立汽车钣金与涂装产学研究中心,并捐赠教学用车。这标志着企业与地方教育产教融合格局的形成,将为企业输送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宁德技师学院与上汽宁德基地共建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实训基地,为当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企业实习中,悉心服务企业,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夯实基础,助力宁德市地方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服务意识,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是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的前提。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将爱岗敬业精神与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真正让服务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意识深入人心。当下,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企业不仅用工需求大量增加,对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给企业带来招工、用工方面的困难。宁德市中职院校经过深入调研,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形式或开设对口专业,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2020年9月,上汽宁德基地面对量产爬坡和疫情的双重压力,宁德技师学院上汽冠名班驰援一线,学生迅速转变角色,保证了上汽宁德基地的正常生产运行。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促进企业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发展,缓解了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的用工压力。面对宁德市四大支柱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职院校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时刻了解前沿先进技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早日成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用实际行动高质量地服务寧德市四大支柱产业,为宁德市早日步入“万亿工业时代”努力拼搏、艰苦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发展不能脱离地方产业的实际情况,地方产业同样需要中职院校输送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中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提升技能水平、提高服务地方产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当地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王旭忠.提高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途径初探[J].办公室业务,2017(18).

(作者单位:宁德技师学院)

作者:周茝冰

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加强校企合作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摘要】衡水市各大支柱产业最紧迫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紧缺的是高层次人才。为此,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

衡水市特殊的工业发展条件使金属丝网、电机、金属容器、玻璃钢等产品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了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独特地位。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衡水市各主导产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与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内部需求,行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要素、产业功能、产业价值结构、产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其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目前,我市各大支柱产业从业者水平偏低,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未能摆脱传统的机械加工和手工制作。为巩固和提高各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开创发展的新局面,急需各层次人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研究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衡水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

综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如何实施“就业式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不少。究其深层原因,学校专业与行业职业分裂、学校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學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由此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当前,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进技术的融入。同样,高校的服务既是先进文化的服务,也是先进技术的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智力、人力、技术、文化等优势,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基地作平台,要有产业作先导。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专家访谈等渠道分析我市各支柱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订。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先进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四是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在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为70%。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7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五是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学生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数控车工、焊接、CAD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0%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具备了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

项目基金: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校企合作培养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志辉 杨海英

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结构设置的需求及应对策略

摘 要 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虽与地区支柱产业基本能够实现对接,但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专业设置集中度不高、专业设置重叠等问题,还需加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建设,与吉林省产业形成有效对接。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吉林省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简介:王哲(198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十二五”软科学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对接“十二五”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编号:20110648),主持人:王哲。

“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之间相互融合、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努力实现结构性增长。其重要前提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的对接是实现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的有效途径[1]。

一、吉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调整情况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汽车产业的摇篮,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

根据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吉林省产业结构将面临全面升级,向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迈进,最终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巨型产业集群[2]。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增加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打造长春市、吉林市和公主岭市一条新的汽车、产业发展带,最终使吉林省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促进汽车石化两大产业融合推进,打造吉林省食品产业园区,构建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二是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提升光电产业、医药产业等发展速度和比重,打造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及吉林省医药科技产业园,形成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创新集群发展。

2013年11月,吉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产业创新,巩固发展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形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吉林特色和高技术特征的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3]。

根据吉林省发表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需求量最大的前五个专业分别是机械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化工、药学专业,占需求量的近1/3。从统计结果分析,目前吉林省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紧俏;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在今后一段期间,职业院校急需培养对应这些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一线操作性人才。

二、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所开专业涉及17个大类,182个专业,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相比,有350个专业均未开设[4]。所开专业中招生人数较多的分别为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医药卫生和交通运输,具体见表1。在招生规模上,制造类招生最多的是汽车类专业,计划招生3038人,占制造类总招生人数的24.5%;财经类招生人数最多的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招生2260人,占财经类招生人数的33.63%[5]。表1显示,与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实现专业对接过程中,高职院校农产品加工专业开设不足;与吉林省人才紧缺的机械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化工、药学专业五个产业的吻合中,企业管理专业的吻合度较低。在校生覆盖三大产业比例为3.85:42.31∶53.85,第三产业类计划招生人数最多。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的“专业”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6]。高职院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直接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一)加强服务吉林省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

吉林省各高职院校在打造特色专业方面滞后,专业设置与吉林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所需专业人才基本实现对接,但也存在分布不均、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部分学校专业集中度不高。专业集中度反映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的数量、质量、专业间的关系对某一行业的贡献程度。一所学校的专业集中度如何,显示它在本领域及就业市场中培养出的人才就业能力的强弱[7]。如果能够形成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设置的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均为区域支柱产业服务,便于建立公共性质的实习训练基地或实习工厂,提高教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如果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聚集度较低,所设专业联系均不紧密,就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当然也要避免专业重叠过多,同为制造类,可以选取不同的专业设置,既能够形成特色,又与其他高职学校所设专业存在共性。

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制造类开设较多,其中,汽车专业招生人数最多。但是作为特色支柱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在专业设置中却显薄弱,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学校只有3所,分别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饮料与动物营养、农业经济管理5个专业。这不能够满足打造吉林省食品产业园区、构建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吉林省内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

随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的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就业结构的变化并未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一一对应,从吉林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统计数据来看,省内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8%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33%左右,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59%左右。但是一味地增多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也是不合理的。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密集程度存在很大差别,部分行业虽然属于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但是自身的就业吸纳能力确较弱,如果高职院校广泛设置这种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也很难找到合适就业岗位。比如,吉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而计算机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低,就业人数减少,导致大量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减少。省内高职院校中设置这种虽是第三产业但是就业吸纳能力低的专业确实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度不够匹配。

(三)加强服务吉林省特色产业的专业建设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多年来也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产业。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为吉林省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专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研背景,相应的中小企业较多,形成了特色产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为吉林省医药、材料、化工、冶金建材等专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研背景,相应的大中型企业较多,形成了特色产业。吉林省提升光电产业、医药产业等发展速度和比重,打造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及吉林省医药科技产业园,将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吉林省20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点最多的专业中与特色产业的对接程度较低,对应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设置相对较少,需要各高职院校深度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共吉林省委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1-30.

[2]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3-03.

[3]中共吉林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政府工作报告[Z].2013-11-28.

[4][5]周晶.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9-13.

[6]蒋心亚,鲁武霞.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37-42.

Dema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for Professional Structure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Coping Strategies

WANG Zhe

(Jilin Teachers’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Jilin province

作者:王哲

上一篇:培训体系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基层医院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