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它既是一种经济的变革,更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一变革进程中凸显出了诸多社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沧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在沧州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分析了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不匹配以及校企合作难题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双师 学徒制

一、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沧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链,发挥龙头示范企业的领导辐射作用,向集约、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沧州将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现代化农业共同发展的新产业结构格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以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这就必须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沧州本地拥有各类职业院校37所,在校人数6.5万余人,面对沧州新的产业结构形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着诸多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情况,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各职业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严重,未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经常为了迎合社会、学生以及家长的意愿,或者为了追求学校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在沧州中高职院校中普遍设置如会计、计算机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但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某些专业(如旅游、酒店管理等)也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就业有一定难度。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又使得结构调整中人才需求缺口无法得到满足,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人才匮乏。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虽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是长期和实践岗位脱节的现象显著,这也为培养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增加了难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第三,“校企合作”尚未实现全方位融合。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培养高端技术性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些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较好,如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空乘/高铁订单班、电子商务订单班,汽修订单班等项目都在积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很多专业还没有实现与企业的接轨,学生就业难以保证;另外,在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政府没有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院校内部的系统支撑不够,多数尚未出台成熟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度,企业方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的角色没有统一的标准等问题依旧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尚需规范。

三、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沧州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方面,不论是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还是为适应市场采用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应该大胆创新和突破,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1.要以产业升级、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实现人才和市场对接。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从“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向“以行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转变。专业设置方面也要适应新形势,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5年创办的学前教育专业自开办以来的三年内,招生人数连创新高,从最初100多人到700多人(含大专班和中专班),预计2017年该专业招生规模将能达1000人左右,成为这两年沧州职院的明星专业;另外由于北京现代落户沧州,沧州职院与北京现代的合作使得汽车维修与检测成为这两年的重点发展专业;还有电子商务专业也是随着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迅速被社会认可的新兴热门。以此为启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定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专業建设和课程设置理念,随着沧州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现代农业、医疗保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专业都将是适应沧州产业升级的热点,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正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努力方向。

2.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有良好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持有“双证”,而且具备“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种“双师”的建设既可以“内建”,也可以“外引”。“内建”要求职业院校自身要有良好的师资培育机制,保证教师在一线岗位服务的时间,通过在岗实践、脱岗实践或者假期实践等形式,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师实操能力。“外引” 是通过从企业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专家兼任学校的有关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外聘专业教师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专业理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倡导“双导师、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导师”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校教授理论的“教师”和传授企业实践的师傅共同形成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培养出具有岗位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该机制下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的学生,又是师傅的“学徒”。 “双导师,学徒制”是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模式与本地产业结构融合的过程中,学徒制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重要途径,可以缓解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缺乏现象,这样既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联合,实现产业与专业融合、工作和学习融合,切实将专业知识落实到企业实践中。其中“双导师”中的导师既可以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师傅,也可以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校内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新型的教学评价机制,提供多种培育平台并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来建设“双导师”的教师队伍。

4.加强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目前校企合作已经在沧州职业院校中得到充分肯定并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常采用的模式如订单式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校方的生源问题又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校方提供场所,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在实操过程中产生真正效益。另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园区模式,与知名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区,集学生实训、产品开发、教师科研和下企业锻炼等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园区,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开放的管理平台。

开展校企合作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在校企互需的基础上选择优质对口企业,以便于承接长期合作任务并有能力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灵活选择合作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采取单项和多项,浅层和深层的培养模式;三是要灵活学制和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合作模式采用2(入学2年后,下同)+1、2+0.5+0.5、1+2、0.5+2.5等较为灵活的学制,并相应的采用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弹性学分制,这也就要求必须要有较为成熟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规范;四是加大政府的促进力度,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责,以及企业和校方的合作权益,落实相应的经费保障政策。

四、结语

沧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是职业教育面对的大前提,抓住区域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标。沧州正处于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职业院校应主动配合并积极争取政府的经济和政策支持,改革专业结构设置,在师资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倡导“双导师、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荣.基于结构升级的沧州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9.

[2]宋秀英,殷永桥,李果.试论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河北沧州市为例 [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沧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027)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黄荣.

作者:黄荣 刘双鹤 刘金红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

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它既是一种经济的变革,更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一变革进程中凸显出了诸多社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的适配性发展,职业教育应当在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的同时,加强对技能短缺人员的培训以及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做出改革。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互动;协同

作者简介:刘晓,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经济生产相结合,其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为此,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将职业教育推进到了至高境地,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其实质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其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根据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普遍规律,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即:(1)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2)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1]

(二)我国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可以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2]由此可见,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种经济的变革,更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在这一进程中,对劳动力市场将带来新的变化,一方面,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导致诸多行业对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减少。

1.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的提高。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特征,对于劳动者知识要求在不断提高,而我国的大城市里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这种特点。未来的趋势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知识产业、现代服务业将蓬勃发展,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例如,以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例,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其结果是原本十几人操作的一条生产线现在只需二三人即可控制,然而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却大大提升,不仅需要基本的操作水平,更要有一定的对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控制能力,而这些都体现在学历和职业资格的需求上。而现实中,城市的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是初中文化水平,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很少,并且基本上没有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这说明了流入的劳动力的特征和城市的需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2.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减少。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社会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社会,这一特点会影响到各个行业。在人类历史上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匹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奥肯悖论),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排斥劳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技术和资本都在产生“挤出效应”。技术的进步,机器设备的更新,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从而产生社会总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对就业的吸纳。这就是媒体常常炒作的“机器吃人”现象,即大量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替代现有的工人。根据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给出的数据,中国商人于2011年购买先进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跃升了50%,达到22 600件。[3]由此可见,产业升级在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只有克服困难,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升级的关系,才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充分就业。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性分析

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经济生产相结合,其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首先,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Irina Gueorguieva Bokova)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曾直言:“我们需要一个终身的有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需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需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4]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是大量对生产有所了解、能够较好掌握现代生产工具、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没有这个队伍,那么再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也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此可见,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便是劳动力,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劳动技能和方法的提升,将直接决定社会财富的增长。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何忽视,都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能力。而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也将逐渐成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职业教育有利于加速生产技术的更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竞争力并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多少,还取决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约有80%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在转化过程中搁浅。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较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实现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更新的推广必须要有一个桥梁,那就是职业教育。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使潜在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因素。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可以加速生产技术的更新,通过培养适合经济需求的各类人才可以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二)产业转型升级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职业教育做保障。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自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于技术的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投入。培养大量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支撑。而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多但素质较低,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层次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一个从业人员相当于中国20多个劳动力,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都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空间。

其次,践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需明确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创新驱动战略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它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以知识、智力为核心的产业将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其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给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教育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职业教育更是直接融入产业转型升级之中。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职业教育较好地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和以多种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由此可见,没有一个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无法满足其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产业转型升级也将成为一种空谈。

三、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协同策略

此次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职业教育可谓是“危”、“机”参半,因此,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目前经济调整期的有利时机,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做出战略调整和改革,为国家经济恢复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一)优化布局,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职业教育结构

首先是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初步建立起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改变“条块分割”的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改变由不同部门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分别规划管理职业院校的状况,建立起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统筹规划,相互沟通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改变职业教育主要靠外延发展的状况,通过调整,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进一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层次结构、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此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匹配。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调整专业布局,使之更为优化,确保各专业点在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框架内成长、成熟。要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统筹规划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录取工作,引导职业学校加强特色培育,防止并制止学校专业设置的低水平重复。

(二)顺应变革,培养产业升级所需的新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往往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从业人员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的娴熟技能。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表现在工作的完成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更多地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另一方面,表现在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得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或合并,工人工作的范围被拓宽,这就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在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既要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各级教育与培训中,对教师和培训人员开展有关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的培训,确保升级换代的新课程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对企业、行业、工会、非营利性组织和资源组织以及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人开展培训的重要内容;又要注重促进基本技能和跨行业的通用绿色技能,使工人能够应对新兴技能的需求,提高教育与培训系统和机构的能力,为全面提供学习基本技能的机会,培养促进向可持续性转型所需的主要能力,如创业精神和风险管理技能等。

(三)拓展职能,加强对技能短缺人员的培训

首先,职业教育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技能短缺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数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以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下,由于劳动力短缺和技术升级的倒逼效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或关闭。大批工作技术含量低,技能短缺的工人下岗失业,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职业学校应担当培训失业和下岗职工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免费或优惠的形式,为大量下岗失业工人开展短期技能培训,让其拥有某一技术专长,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其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及时弥补企业由于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员工的不足。其次,要注重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增职业和岗位人员的培训。尽管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职业院校要深入行业、企业,展开市场调研,对自身专业建设进行合理评估。既要在纵向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性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人才供给的现实需要。又要在横向上与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的区位优势,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的比较定位及发展方向。[7]对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发展和整合,为经济转型升级及时输送合格劳动力。

(四)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发展离不开诸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尽管政府对技术和职业教育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和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通过在行业、企业等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这一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以推行应付变革的国家战略。[8]在这一战略中,政府落实自身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层面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层面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对于企业方面,要进一步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此外,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学校层面,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

综上所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阐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各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将导致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技术人才结构的高移和工人供求失衡,从而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产业经济发展源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只有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升级的矛盾,才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大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http://www.china.com.cn/.

[3]叶檀.机器在“吃人”[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15):121.

[4]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的致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5]孙承斌,张景勇.职业教育: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EB/OL].[2003-03-1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12/content_774299.htm.

[6]来有为,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战略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1.

[7]刘晓.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J].职教通讯,2011(5).

[8]Unesco and ILO.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UNESCO and ILO Recommendations,2002.

[责任编辑 曹 稳]

作者:刘晓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论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摘要: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赖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两者相互依赖、互相支撑。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预见,中国各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将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大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升级演进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演进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生产技术水平、资本与劳动力相对价格、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等。纵观世界各国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一般有以下几种趋势:(1)重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轻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重工业包括电力、石油、煤炭、冶金、化学、机械等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扩大对重工业部门的依赖性增强;(2)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催生一大批以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新兴部门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导致传统产业部门减少。比如核能发电业的发展给传统电力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传统电力工业部门减少;又比如新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大、厚、重”为特征的传统材料的需求大大降低,因而相比之下传统材料工业有所减少;(3)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不重上升。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的这种产业结构演进方式对就业格局的演变过程影响最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兴起和落后产业被淘汰,进而影响产业工人数量需求,以及通过技术改造带来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对人才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影响,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规模需要大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GDP与技能型人才有着高度相关的关系。依据“九五”期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职工人数和技能型人才数量的统计,“九五”期间广州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广州市技能型人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对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和广州市技能型人才两个随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为高度相关。技能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起到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在现阶段,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竞争,而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是以高素质的高技能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

(二)产业工人结构性矛盾,职业学校面临机遇和挑战

在工业化进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匹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奥肯悖论),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排斥劳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技术和资本都在产生“挤出效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将淘汰一些就业岗位,同时在其他相关领域必然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供给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直接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造成对劳动者的排挤,而且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等值产出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将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同时,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和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销售扩大必然带动生产扩大,进而对劳动力数量提出新的需求。所以,人力资源供给能否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技术升级之间的时滞长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健全、壮大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总之,产业升级在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只有克服困难,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升级的关系,才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充分就业。

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内容更新,给职业学校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形成了新的职业岗位,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学校只有面向市场,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获得发展,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技能型人才高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发展机遇

根据工业生产要素配置理论,企业从事生产制造活动的人员按照其技术含量的大小分为三类: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会有一定的需求,因为生产总体上来讲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需要有一支提供技术服务的员工队伍,而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这类人员的需求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的来说,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大,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的需求通常会占到企业生产人员的大多数。至于这两者各自所占的需求比重分别是多少,这要看企业所处的生产阶段。当企业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阶段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很低,劳动者不需要培训或只需要进行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工作。因此,在这个阶段,普通工人的需求比重要远远高于技术工人的需求比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需要有熟练技术的劳动者来操作,于是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慢慢增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越高,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也越多。当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部分采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来生产时,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远远大于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但对普通工人仍然会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做一些生产辅助工作,如物料流转、产品装配、成品搬运等。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根据人均收入与产业附加值相适应的规律,高人均收入地区是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而低收入地区是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必须依赖高级生产要素维持其竞争优势,所以高科技含量的岗位带来高收入,高收入的岗位要求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人均GDP300~1000美元时,处于农业到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过程,这个时期需要的主要是初级工;在人均GDP1000~2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个时期需要的主要是中级工;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这个时期需要更多的将是高技能人才。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结构将逐步高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四)产业工人供求失衡,职业培训需要大发展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层次达到发达地区产品生产质量的要求后,其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移入的机会大大增多,产业移入的增多将带动本地就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本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一个地区会将某些层次低、消耗能源大、污染严重、不符合当地发展战略的产业转移到较之落后的地方去,产业移出将导致生产部门减少,进而减少就业需求量。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就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典型例子。

产业转移也会导致技术工人供求的失衡。产业转出后,多出了一批技术工人,由于转出的这些产业一般属于落后的产业,在区域内部这些产业的数量往往是持续减少的,从而导致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多。假设原先的供求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出,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供大于求。同样,产业转入也会带来类似的问题。产业转入后,必然会对技术工人提出需求,由于转入的这些产业往往是这个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因此不会有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储备。假设原先的供求也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入,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可以预见,东部沿海地区将大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承接。这样,将导致产业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产业转出的部分工人面临失业,另一方面新的岗位缺乏技术工人。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自主创新都要求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数、结构与其能力相适应。所以,职业培训、上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人才培训机制需要对此有效支持,职业培训事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将导致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技术人才结构的高移和工人供求失衡,从而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发动机的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升级的矛盾,才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大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凯.“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孔杰,等.珠海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孟源北.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1).

[5]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J].职教论坛,2004,(10).

作者简介:

曹卫国,男,山东菏泽人,公共管理硕士(MPA),经济师,职业指导师,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张蓉华,女,山西太原人,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作者:曹卫国 张蓉华

上一篇:成人英语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