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

2022-04-23

[提要]本文概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文化软实力前景。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韩国与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开展合作的潜力与独特优势。梳理了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举措和发展现状。最后为中韩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文化软实力合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 篇1:

中国电视剧产业在等待哪一环?

首尔男人流行亚洲

“也许我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撅起红唇说,“也许我寻找的那些电视剧中的理想男人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但我们都有权做梦,不是吗?”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对26岁的单身日本女性Kazumi Yoshimura做了这样的描写:已经拥有了美貌、金钱和漂亮的饰品。不过,Kazumi Yoshimura认为自己的终生幸福还欠缺一样东西── 一个韩国男人。

这样的故事在日本女性群体中已经不是个案了,它甚至成为一股潮流。韩国三星品牌用了几十年仍然没有达到为日本主流消费者造梦的地步,而这个国家的电视剧在这方面却打个满分。自从2004年《冬季恋歌》成为在日本最受欢迎的韩剧以来,“首尔男人”在日本的人气便开始直线上升,直到目前炙手可热而且尚无退潮的迹象。

事实上远不止于日本,这样的故事弥漫整个亚洲。“从曼谷到北京,从台北到东京,韩国男星取得的巨大成功重新定义了亚洲女性对梦中情郎的标准──敏感而极富男人味。武打片英雄和亚洲主流电视剧中的老套男子汉已经不再吃香,如今,引领潮流的韩国影星和歌手们主宰着一切,从越南人用什么定型发胶到中国人买什么样子的牛仔裤。”

韩国明星因此主导了受众的精神生活,随即成为了影响受众日常生活方式的无形的手,生活方式因之以消费的形式体现出来,电视剧的经济带动力量便神奇地展开,这种力量的强大,连房地产拉动的那条长长的产业链都显得相形见绌。

不是吗?此前或者说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眼中只有美国好莱坞明星可以有这样的威力,而且由于东西文化的先天差异,美国大片中的明星生活方式尚无法浸入中国人的日常当中,如今,只有4600万人口的韩国却将电视剧这种文化传播产品锻造成为一个经济引擎,令电视剧的价值链牢牢地嵌入国家经济里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明提出的了“软力量”(soft power)的概念。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性的“硬力量”,“软力量”则指文化、道德等精神性力量。韩国电视剧不单为该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其形成的软力量影响力之大,更是远超想象。

相比于韩国,今日中国的影视产业虽偶有亮点,却尚无整体势力可言。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国内市场正在被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影视作品蚕食鲸吞;另一方面在华语影视节目中,中国似乎仍是长辫长衫乘着黄包车满街跑的故事。

推三阻四的理由

事实上,中国电视剧产业是整个电视媒介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善,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涵盖制作方、购买方、播出方、观众和广告客户等多方参与的基本完整的产业链形态。

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国电视剧产业每年投资额可达30至40亿元,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电视台的黄金档又经常会出现重播剧的现象。这就形成了电视剧在生产总量上供大于求,而精品电视剧求大于供的特殊局面。

华语影视产品出口海外有两大特点,一是“动作片打遍世界”,尤其是李小龙、成龙等人主演的作品;二是“古装剧走俏华人圈”,如《水浒》、《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颇受欢迎,但实际上,近几年来,大陆影视产品在海外市场却一直呈下滑趋势。

在这种势头影响下,尽管有的影视作品已经售出海外版权,但是价格却不如以前,几乎下降了30%。对于不少制作公司而言,在海外顶多赚了一个名头。

探究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相对弱势的原因,一般有如下解释:首先,国际版权交易规则的多元性和不稳定性影响国产电视剧发行,电视剧市场的国际贸易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交易制度,渠道不稳定,交易的形式和价格往往随着世界电视剧市场变化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其次,国外对于国产电视剧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及地理环境都存在陌生感,以致于全面针对海外市场的剧目相当有限,绝大部分的电视剧只是针对海外华人市场。

其三,制作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电视剧海外发行的重要因素,而制作水平又与制作费用有直接的联系。在美国电视剧里,一般剧集,成本通常在每集200万到400万美元间,最便宜的情景喜剧成本也在每集100万美元。而目前国内一般的电视剧制作费用约为每集30万元人民币,古装戏平均达到每集50万元人民币。

其四,中国电视剧市场产业链的分配不均衡严重伤害电视剧制作商。在电视剧市场整个产业链条中,电视剧的生产者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必须通过电视台这个中介。目前看来,中介方是最大的受益者。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电视节目在市场上的利润分配关系是制作占50%,播出媒体占25%,广告、发行操作占25%。而中国电视节目的利润分配结构中,制作方在总利润中仅占6%以下,而且仍被媒体持续挤压。

究竟哪儿出错了?

问题是,上述前三个理由又如何能解释韩流一路在华人市场以至于亚洲市场攻城略地呢?韩国娱乐行业的高层把“韩流”现象归功于良好的市场运作,事实上,市场运作是纯粹技术和资本层面上的问题,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市场运作技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第四条理由之所以存在,根本因素是电视剧内容制作方尚无充分实力与电视台分利,坦白说,如果中国有人拍出《大长今》,其谈判能力自然要增强,利润分配自然会倒向生产方。

还是来看看韩流由来的动力吧。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于是,1999年至2001年3年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培育韩流文化方案”就是其中之一,出台于2001年。

韩国首都首尔,已建立起“韩流发祥园地”。而在中国,“韩流体验馆”已经建成,地点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时,“韩国文化振兴院”也已经在这些城市设立办事处,这被业内称为在文化出口战略地区设立“前沿据点”。

2005年年初,韩国召开专门国务会议,讨论“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确立“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包括为培养具有主导文化信息创作和策划能力的高级核心人才,政府出面设立文化技术研究生院等具体措施。

在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韩国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专门管理无形文化财产,如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韩纸艺术、宫廷御膳、魔术、礼仪、传统医药等。政府会对每项无形文化财产及掌握该绝活的民间艺人全部编号管理,而这类文化遗产,虽然还是师徒相授的传统延续方式,但依然得以保存下来。

如此一来,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或产业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了:为什么自己的国家是儒学正宗,韩国一部《大长今》却令儒道之风重染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时尚之内涵?为什么西方观众谈起《西游记》里的故事,却是从日本电视剧《猴王》(Monkey)中了解的?

历史是倒不回去的。在最近十余年时间,即便在相对宽松的管制环境中,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却将摄影机集中在帝王戏领域,忽视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在由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悄悄转型,忽视着中国经济行进到工业化中期的时空时,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已经慢慢苏醒。

虽然在2006年年初,中央政府已经拉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大旗,但影视产业的资本力量并没有静下来潜入其中,如《大长今》的制作者那样发现其中的商机,仍然一味力图通过帝王戏的展现来赚取市场。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看皇帝戏可以偶尔满足一下观众的窥私欲,而看首尔男人却可以让人们想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事实上,就在韩国总统1998年宣布他的文化产业立国方针时,中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文化产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电视剧方面,2000年曾制定了一项针对外国电视剧的黄金时段禁播令,这条法令在事实上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过,很显然,虽然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国内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但没有像韩流那样拿到应该拿到的果实。

而且,中国已经体验到韩流对本国市场的压力,要知道,韩国方面的声音已经很清晰:到2010年,韩国要力争占中国文化商品市场10%的份额。

据悉,目前中国已禁止再播放任何韩国电影。问题是,即便中国全面叫停韩流,华流就可以呼之欲出吗?具体到电视剧产业,中国显然不缺产业链,不缺资本,真正缺少的是市场经济意义下的系统的文化自觉能力,以及文化与资本的结合意识与能力。

作者:王 丰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韩国的角色

[提 要] 本文概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文化软实力前景。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韩国与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开展合作的潜力与独特优势。梳理了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举措和发展现状。最后为中韩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文化软实力合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韩国;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 安玉花: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大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韩国知识财产委员会专业委员(总统直属),韩国外交部经济政策咨询委员,韩国外交部海外韩商政策咨询委员。

一 中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的官方名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2013年首次被习近平主席提出后,2015年3月开始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截至2017年,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为69个, 人口总数近46亿,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64%以上;GDP总额已突破22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新载体,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将是对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平台的整合升级, 它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文化搭台,经济也要唱戏,中国要与沿线各国齐心协力,让“一带一路”成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之路。在这条路上,中国首先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收益,开启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截至2016年6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与56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中央企业积极响应, 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 参与投资合作项目1713个,为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广阔,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产业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36个中国文化中心,到2020年将会扩大到49个。文化交流规模将达3万人次,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方面的合作将会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2015年中国文化市场消费已达到2万多亿元,预估到2020年会超过5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大。

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韩国的角色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的认识理念、文化价值、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各种冲突不断,加上大国的角逐,使得沿线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纠葛更为尖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面临着较大的“软阻力”,主要来自美国主导下形成的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尽管中国持续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坚持和平合作原则,但是对中国的负面舆论仍然不少。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使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缺少战略信任(trust strategic),这使中国的文化軟实力建设和管理成本更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作出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首先可以考虑加强与传统亲美阵营中文化发达国家间的文化合作,在东北亚可以考虑与韩国和日本的合作。

(二)韩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可能角色

众所周知,东北亚三国中国、日本及韩国皆可算得上是软实力资源大国。“和风”现在大概是处于往下坠落的那一边,代表着它曾经风行一时,时下流行度却有点不复当年之勇;“韩流”应当处于离地的最高点,显示它当前如日中天的磅礴气势;而“汉潮”则在左侧向上爬行的一边,象征它正在囤积能量,蓄势待发。而且,与日本安于于国内市场相比,韩国则正举全国之力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面向海外市场的国际化。这不仅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助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更为韩国树立了较好的国际形象,韩国文化、经济模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也越来越多地被亚洲和欧洲国家认可和模仿。中国想要成功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有必要借鉴韩国在这方面的经验。

韩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等因素决定了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也决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韩国的现实需要。中国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与韩国在文化方面的合作来提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软实力,并借此逐渐扫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众多理念障碍。

(三)当前与韩国加强文化领域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韩国文化在世界上拥有很大影响力。“韩流”不仅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力,在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球亚裔社会都非常受欢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发布的《2015地球村韩流现状》显示,2015年海外86个国家和地区的“韩流”同好会数量为1493个,会员达3559万人,较2014年同比增长63%。2017年2月,韩国男子组合EXO开始了在纽约、洛杉矶等北美5个城市的巡回演出。5万张票早早售罄,单张80美元的票价,网上则竞标出300美元的价格。而2015年10月,韩国男子组合BIGBANG在美国6个城市的巡演也吸引了逾8.7万名观众。中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韩流”文化隐含的非经济效益,把它灵活运用在强化“一带一路”软实力领域。如果说上述由“韩流”文化产品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总还是可以触摸到的话,那么“韩流”产品的波及效应中还隐含着一种更无形的政治、文化效益,而这是不容易感觉到的。可以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历史的宿怨和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土归属问题,使韩、日成为一对宿敌。但这并没妨碍近年来“韩流”文化大举登陆日本。韩国头号男明星裴勇俊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日本“粉丝”,而且是以女性为主。此前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韩国,国事活动之余,想见“勇样”一面竟未能遂愿,“勇样”的回答巧妙且智慧:“我对政治不感兴趣。”然而他这种怠慢日本首相的做法并没对他在日本“粉丝”中造成多大负面影响。倒是他几次接受采访时,呼吁改善韩日关系、两国国民友善相处的讲话,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国国民之间的分歧。有一幅日本漫画,描述一群日本中年妇女到国会里警告议员们不要制造与韩国的紧张关系,说“惹恼了‘勇样’可怎么办”。漫画虽有夸张成分,但任何日本政治家为了选票,多少也得掂量一下“勇样”“粉丝”们的意愿。

其次,中韩文化同源,民族相亲,地缘相近,在围绕“一带一路”的文化产品开发中更容易把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合在里边。比如,观看韩剧《大长今》,有如参观儒家传统文化博物馆。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韩国人非常尊重老人、重视家庭、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两国文化的共通之处。特别是韩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发展历程和中国也有很多接近之处,相互之间代入感比较强,所以韩国的文化产品在中国落地以后成功概率更高。“韩流”包括电视剧、流行音乐及娱乐节目不仅在中国受欢迎,在整个东亚汉文化圈都深受观众喜爱,原因之一就是亚洲文化的相通性。因此韩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软实力。

第三,韩国是最完整的拥有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家之一。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习惯到文庙去祭祀孔子。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内容纳入了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比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髓,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历久弥新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事实证明,在韩国,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不但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团结,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韩国民众发起献金运动,纷纷将家里的黄金捐给国家,结果韩国最早度过危机。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是可以很好地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路径相结合的。中国政府也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变革需求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最后,韩国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中韩两国在世界舞台上可以通过共同的呼声来加强世界治理结构的改善。韩国是中国在东北亚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也是美国在亚太的主要盟国。在对中国实行经济外交、对美国实行安保外交的情况下,韩国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机遇也是安保机遇。经济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符合韩国经济复苏的需要;安保上,符合其实现半岛统一的诉求。哈佛大学教授费德曼认为,未来世界是基于中美两国的合作与引领,两国在这种反复的竞合关系中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将努力发挥自己中等强国的优势,在中美之间发挥平衡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而“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中国需把握良机、扮演好主导者角色,重视韩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杠杆作用,考虑将“一带一路”建设延伸至朝鲜半岛并研究将韩国发展为东北亚战略支点国的可行性方案。比如通过加强中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来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到韩国人民那里,并通过他们的口碑把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国,这比中国直接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可能更有效,因为韩国是具有发达物质精神文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是被西方社会认可的资本主义国家。再者,相较于对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的态度,韩国人对中国的反感更少,因为从封建时代开始,韩国就已经确立了中华文明是国家发展动力的思维。通过中国的力量增强韩民族的力量,这是韩国历史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韩国期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证明。韩国文在寅政府初任这段时间是中韩加强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窗口期,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会受到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影响,同时韩国的参与也会对美日造成无形的压力,即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递的信号外部性很大。

三 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与战略

(一)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与问题

2017年6月,亚投行(AIIB)年会在韩国济州岛举行,韩国借此机会延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韩国多个地方政府都在研究具体参與“一带一路”倡议的有益的、新的合作方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已制订了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计划。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以韩国对倡议的认知、前景以及作用等综合判断为基础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认识方面,韩国认为从经济上来讲,“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构想的改革开放2.0版; 从政治上来讲,“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意在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战略空间,中国政府期待“一带一路”的推进能够解决中国现存的结构性问题,进而巩固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对“一带一路”倡议前景的认识方面,韩国认为“一带一路”是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将进入黄金期,但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面临大国博弈、周边国家的疑虑,以及沿线国家的内政问题、恐怖主义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基于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韩国政、商、学、媒等各界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

但是,由于受到半岛局势、美韩关系、韩国内政等因素的影响,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变数。2016年9月30日,美韩宣布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以来,中韩关系迅速恶化。安保问题对中韩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贸易畅通方面,韩国《财经新闻》预测,如果因萨德部署导致中韩外交争端进一步升级,未来韩国经济可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遭受约200亿美元的损失。作为韩国受此影响最大的两个关键产业免税店和旅游业的收入将缩减117亿美元,其他产业的损失加起来将达到83亿美元。民心相通方面,2017年3月6日至8日,根据峨山政策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部署萨德引发的中韩外交争端,使得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民众最不喜欢的国家。中韩外交关系的紧张或将使中韩共建“一带一路”失去动力。但是,基于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外部性大、实证性强、国内分歧小、文化同质性多等特点,韩国会在维护美韩同盟的基础之上,依旧抱着开放、积极的心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

(二)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战略

新形势下,韩国迎来了回应中国新期待、深化双边战略合作的新契机。

韩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战略有二:

一是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来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是双边经济合作制度化的体现。从经济角度来看,韩国经济正经历重大转型,目前韩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超过100%,国内对目前贸易结构固化的担忧日益增长,而日本“安倍经济学”所引发的日元贬值现象对于韩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负担。目前韩国出口前100位的商品中,有55种与日本重叠,这些商品在韩国出口中的比重达到54% 。因此,韩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来寻找促进贸易的办法。2015年3月26日,韩国基于本国利益,作出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决定。亚投行是韩国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参与的首个国际金融机构,加入亚投行有助于韩国扩大在金融外交领域的影响力。再者,亚投行成立后,预计在亚洲地区将形成大型基建市场。基建是韩国企业的强项,加入亚投行将有利于韩国国内建筑、交通、电信等行业的有关企业参与相关项目。韩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来促进贸易,稳定经济发展。实现半岛统一是韩国决定加入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部分韩国官员、媒体和学者认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为投资朝鲜、促使朝鲜融入世界产生影响。

二是将推进韩国“新北方”和“新南方”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文在寅总统去年5月上任后提出了两个新战略,即“新北方”战略和“新南方”战略。前者指的是加强与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三省、中亚和蒙古的经济合作,后者则是指与亚细安十国深化经济交往,实现共同繁荣。文在寅总统在韩国国内实行“以人为本”的经济政策,对外强调要形成“以人为本、和平共赢”的共同体合作。在中韩经贸关系因萨德事件受挫的背景下,去年12月在华访问的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两国有意推进韩国“新北方”和“新南方”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将积极挖掘具体合作方案,并加强中韩和区域国家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亚欧大陆陆海空交通与运输畅通;加强能源合作并推动资讯科技发展;推动中韩企业携手开拓第三国市场;加强区域贸易投资合作。韩国SK建设、现代建设、大宇建设等企业也加快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新北方”战略可对接中国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有助于韩国重新发掘新优势。

四 中韩两国在“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方面加强合作的原则与方向

由于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中国需重视韩国可能发挥的杠杆作用,并积极研究将韩国发展为东北亚战略支点国的可行性方案。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一边认为美韩关系是韩国外交的基石,一边强调韩国要能对美国说“不”。中国应积极把握这一机遇,将中韩共建“一带一路”推向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轨道。由易入难,从民心相通出发,对韩国的民间适当释放善意,争取赢得韩国的民心,为“一带一路”建设储备民意基础。中韩的经贸关系互补性依然很强,如果妥善处理萨德问题,“把刺拔掉”,中韩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前景。为此,未来一两年内,中韩应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窗口期,把发力点放在探索中韩合作的机制化上,将本届政府任期内良好的双边关系成果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刚性机制,防止政府换届、突发事件等对中韩关系造成大的冲击。

韩国有望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国家,为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中韩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合作措施。可以先考虑从以下领域开始合作:

首先,建议创建中韩“一带一路”文化走廊,考虑在韩国成立“一带一路”文化产品开发中心。这些年,中韩的文化合作方式正在渐渐发生变化。韩国从最初的将文化产品卖给中国,逐渐发展到现在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发制作文化产品。因为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以及文化接受度相对较高,韩国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先涉足的地区,而且韩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市场代表性,使之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世界竞争力。比如由蓝港互动韩国分公司代理发行的《大航海之路》,在韩国地区上线后迅速占据Google Play与App Store双平台下载榜第一,畅销榜前十。因此中国要在全球提升文化影响力,不仅要考虑共同投资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相关文化的有世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还应借鉴韩国在娱乐文化领域的某些做法。如,“文化出口—当地合作—文化传授”,这是“韩流”走向海外的三个阶段和成功的关键。中国文化企业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在韩国成立分公司为契机,将更多的精品产品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并逐步将这一市场扩大到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新兴地区,实现自主发行。要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加强中韩文化产业合作,以此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其次,建议成立“一带一路”文化基金,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目前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主要是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中国相关部门还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推出地方版丝路基金和其他类型基金。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中国文化类对外投资占比还很小,资本要素在文化贸易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此前,国务院同意在江苏省盐城市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在山东省烟台市设立中韩(烟台)产业园,在广东省惠州市设立中韩(惠州)产业园。上述3个产业园依托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一带一路”文化基地建设入手,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建议对符合规划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议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一带一路”文化产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藝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群,支持中韩两国居民在文化领域创业和创新中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建议中韩两国探索共同设立对外文化艺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金融的整体布局。

第三, 建议加强中韩两国在“一带一路”金融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货币机制。韩国是中国重要的货币互换、货币结算、货币交易和货币清算伙伴。因此,在中国货币伙伴网络的建设和货币支点国的打造中,韩国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韩国通过积极参与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中韩两国要注重加强文化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最后,建议加强中韩两国在“一带一路”相关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共同培养“一带一路”文化人才。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规模达到3万人次,1000家中外文化机构、200名专家和100项大型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文化日活动。中国还将邀请800名著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研修,培养150名国际青年文化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具体到中韩两股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建议重点挖掘在韩中国留学生和在职人员及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在韩中国留学生和在职人员及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应更加重视发挥其桥梁作用。他们在知识结构上越来越成为韩国的重要智力资源,他们了解韩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这是一种独特的身份优势。此外,韩国的中国学研究界在推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中的桥梁作用也非常值得重视。韩国的中国学研究者,用本民族所能接受的形式,向韩国客观介绍中国价值观,显然更容易为韩国人所接受和理解。来华的韩国留学生也将会活跃在中韩两国合作的各个舞台上,特别是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多,故而对那些关心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的韩国学校、学生和教授设立专项支持基金,培养出既懂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熟悉中国经济,又认同中国价值观的“一带一路”专门人才也是很有必要的。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应对这一群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必要支持。另外,建议在韩国各个大中小学校设置专项奖学金,用于培养中国价值观的本土研究者和传播者,推动中国价值观的本土化。

作者:安玉花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 篇3:

这里盛产江南美人

汉江蜿蜒曲折,如W字般将首尔一分为二,江南区的狎鸥亭位于这个W字中心的尖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江南开发”以来,狎鸥亭不但见证韩国经济迅速腾飞,更目睹了韩国时尚潮流的变迁。

作为韩国潮流风尚的坐标,狎鸥亭街头最为显眼的,除了如韩剧主人公一般打扮精致的男女,还有楼宇间整形诊所打出的大幅广告。广告牌下不时经过行色匆匆、包裹严实的路人,鸭舌帽与墨镜下是用纱布遮盖了大半的面容。
第一整形大国

说起韩国整形产业的渊源,拉尔夫·米拉德与郝华德·洛斯克两位医生应该没有料想到,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对朝鲜战争伤员所进行的面部修复手术,竟带动了韩国整形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不论是金融危机,还是半岛之变,都未阻挠人们的爱美之心。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整容“革命”席卷亚洲,韩国更是在2011年拔得头筹,成为“世界第一整形大国”。

随着对整形的认识趋于理性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社会整体对整形的态度日渐宽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赞同甚至鼓励周围的朋友或是伴侣,通过整形来改善外貌。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协会(ISAPS)的统计,韩国每1000人中,平均有13.5人接受过整形手术。这一比例在韩国女性群体中更为突出,每5名韩国女性中就有1人曾接受整形手术。

但相对于女性,男性对于整形在心理上仍旧存在距离感。最近韩国庆北大学医学院一项针对大邱地区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在1086名大一新生中,接受过整形手术的女生占28.9%, 而接受过整形手术的男生仅占2.5%。

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对整容的过度热衷,甚至为此而负债的行为,也使韩国社会对接受整形手术的女性产生不少负面认识,甚至将她们同拜金、物质化、好逸恶劳等同看待,并冠以“江南美人”的称号加以讽刺。

如果说之前对于整形的狂热来自对西方审美的追随,近年来韩国人对于整形项目的选择则更符合亚洲人的审美需求。

相对于西方人,亚洲人的面部轮廓更为扁平,没有西方人的高颧骨与凌厉的下颚线,更偏爱于圆润饱满的面庞。认为柔和的面部曲线更能给人以温和善良的印象。这种美学追求投影在整形行业里,表现为传统的双眼皮、隆鼻、丰胸项目,逐渐让位于面部轮廓手术。更多人希望以手术、填充或是注射的方式,改变面部曲线。

智能手机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也加速了整形产业的发展。大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整形项目适合的对象、术前术后的比较,以及术后反馈。尽管整形的消费主力仍以20~40岁的女性为主,但消费者的年龄构成愈加多样,青少年及年长层人群对于整形的需求激增。青少年多受韩流偶像团体的影响,整形项目多集中在眼部和鼻子;年长的人士大多热衷于除皱、填充、提拉以及上眼睑整形。

此外,求职新生代的整形需求也逐渐增加。韩国政府为了转换“以貌取人”的招聘方式,鼓励用工单位不再要求求职者在简历中附加照片,提倡盲选。这样一来,在简历筛选阶段,应聘者的学历、学分及工作经验变得更为重要。

尽管政府的政策是出于善意,但对初入社会的新生代而言,彼此的学历学分接近,这一举措无疑增加了面试的权重值。为了给招聘企业留下好印象,很多求职者选择到整形外科或是皮肤科做一些修整。他们大多是选择时间短、收效快的项目,譬如眼部轮廓调整、眼尾整形、丰唇手术或是注射肉毒杆菌。
海外游客的青睐

经常有人比较日韩的整形风格,事实上它们在整形技术上很难分出伯仲。由于两国的法律法规不同,韩国在设备开发方面拥有更高的灵活度,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开发订制整形设备,而日本对新设备投入临床使用的规定相對保守。为弥补这一方面的劣势,日本的整形机构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服务方面,并尽量保留顾客自身的外貌特点。

当然,由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差异,日本的整形费用总体上会比韩国高一些。以埋线双眼皮手术为例,韩国的价格在80~150万韩币(大约5000~9000元),日本的价格为9~17万日元(大约5500~10500元)。

谈到与日本同行的比较,韩国的整形医师们展现出足够的自信。韩国整形诊所的分布相对集中,产业竞争相当激烈,只有在技术和服务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存。

此外,在韩流影响下,很多中国或东南亚的顾客选择来韩国整形,这不仅增进了韩国医师对这些地区顾客需求的了解,更使得韩国整形在上述地区形成一定的口碑。每年因整形和美容而访韩的外国游客接近10万人,所支付的诊疗费用达到2700亿韩币。首尔江南区的大型整形诊所,继英语、中文、日语和俄语之后,开始招聘越南语翻译人员。海外游客人均整形费用也呈逐年攀升的态势,人均消费达到462万韩币,较2009年增加39倍。

韩国政府也关注到了整形市场的前景,并将视线转向了来自海外的观光客,积极推动医疗观光的发展。政策开始允许整形机构在免税店、机场码头、地铁等公众场合张贴广告,吸引赴韩观光旅游的顾客。2016年起,在韩国政府指定的诊所进行整形的游客享受退税优惠,这使得韩国整形较其他地区更具性价比。

根据2017年韩国保健福利委员会的统计,来自中国的整形游客人数最多,高达27646人,占全体赴韩整形外国游客的57.7%,之后依次是日本、美国、泰国、俄罗斯、新加坡和越南。其中,来自泰国与中国的游客多进行面部轮廓的调整,越南人偏爱隆鼻,印尼人多调整眼部线条。
开拓中国整形市场

美容产业的繁荣与否,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经济荣衰的指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容整形,中国也成为全球医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国内整形的顾客群体以20~30岁的年轻女性为主。近年来美妆视频的火爆以及各种手机美颜程序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年轻女性越来越看重自己的外貌,她们出于社交、就业或是自我满足等各种目的,选择接受整形手术。中韩两国人外貌的相似,以及韩流的影响,使韩国的审美开始渐入中国人心,不少爱美人士选择赴韩整形。

韩国整形机构与中国整形机构有一定差异。韩国目前实行的是医疗法人制度,即非营利法人,在对营利业务和分红的限制、规范性问题、财务税收政策方面,都较营利性法人有更多的要求。中国的整形机构属于营利法人,民营整形机构是主力,大概占据整个市场的80%。

中国整形机构受这种经营制度的影响,形成了咨询和医师诊疗分离的体系。咨询师负责与顾客商谈、手术项目的选择,以及手术费用的计算;医师只在手术阶段参与诊疗。而这种咨询师制度事实上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

韩国整形机构在整形医师与顾客一对一直接沟通方面展现了一定优势,同时在医师资质、诊所設施及可施诊项目等方面,也较中国的整形机构存在一定优势。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估计,中国的整形市场规模以每年40%的增速不断扩大,在2020年估计将达到4640亿人民币的规模。韩国整形业者瞄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许多整形医师或诊所与中国的整形医院合作,甚至直接到中国开设整形机构。相关医疗设备企业也不甘示弱。中国的整形机构使用的吸脂设备、镭射激光设备、各种填充物、玻尿酸,有80%左右依靠进口,大部分来自韩国、美国和欧洲。

面对中国等亚洲新兴整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韩国厂商锐意进取。就拿美容机构用以除皱的肉毒毒素来说,以往都是美国产品的天下,韩国企业着意研制性价比更高的替代产品,如今韩国生产的肉毒毒素出口量节节攀升,2017年仅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量就较上一年增加了50%,大有与美国企业分庭抗礼之势。

中国整形市场的急速成长使韩国业者跃跃欲试,面对中国将在2019年全面开放服务领域的消息,韩国的知名整形机构纷纷开出计划,准备到中国开设全资诊所。没准到时候,中国顾客不必远赴韩国,即可在家门口体验韩国整形医师的诊疗服务。

作者:于若莹

上一篇:油田企业资金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破产清算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