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之得到了高度重视,尤其是中专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然而,纵观现阶段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知,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教学也没有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特点进行,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积极开展。因此,加大对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研究尤为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1:

论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论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沈阳市旅游学校 沈阳 110033)

摘 要:身心健康是中专学生成才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中专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锻炼的特点及中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中专学生 心理疾病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健康”主要是指生理的健康,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但是,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新时代的青年不但要有健全的体格,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中专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改善,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中专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一般处于15~18岁之间,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中专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由于少了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对社会的适应,所以对心理状态出现的偏差,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否则势必影响自身发展,甚至危害社会。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中专生参与的群殴事件,都反映出了现在部分中专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独生子女、家长的逆爱,养成唯我独尊,不能吃半点亏的孤僻性格。(2)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将自我放大,不敢面对现实,将虚幻与现实混淆,麻痹精神。(3)学习成绩落后,得不到认可和尊重,缺乏自信心和开阔进取的勇气,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4)家庭破裂,造成缺少管束和教育,得不到关爱,心情郁闷,久而久之,心理产生偏激,抱怨社会,仇视他人。以上种种原因,对中专生的成长都是致命的打击,做为学校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促进。当然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体育锻炼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身”,更被广泛的应用到“健心”上,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奇药良方。

2 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

毛泽东主席早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绪,又足以强意志。”我国体育界前辈马约翰先生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运动“可以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锻炼可“培养勇敢,增强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1 促进良好心境的产生

心境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或情感。“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乏痛苦。”有關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对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特点,他们在参加的过程中获得的高兴、愉快、兴奋、激动、紧张以及焦虑等方面的情绪体验,最终对他们情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蒋碧艳、祝蓓里对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专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转移对其他不良嗜好的注意,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培养坚强的意识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使中专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学习。

2.3 增进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比赛是比体力比能力比技术比战术的竞争,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在政治、经济中占上峰的人不一定是体育竞争的优胜者。工作生活中领导与下属、老板与员工,老子与儿子等角色是不能随意互换,但在体育运动中角色的变化却是很容易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在同一个对抗竞争的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生活空间被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与人之间有了亲近感。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2.4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也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大家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成功。体育能让你掌握与人相处的法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谦虚,别人称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成功时要善于分享。这就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运动能发展人的身体活动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激能力等,并能磨练人的性格和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同时,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趋于成熟。

2.5 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3 建议与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学生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达到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根据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在此提几点建议:

(1)每次锻炼的时间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2)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学生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3)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4)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对学生要及时和更多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境,以利于中专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治愈,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夏娣[主编].运动与心理健康[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晓灵,白智宏[主编].体育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学雷,肖曼娟[主编].体育职业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曲浩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2:

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之得到了高度重视,尤其是中专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然而,纵观现阶段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知,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教学也没有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特点进行,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积极开展。因此,加大对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专学生心理需求; 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发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重视起心理教育,但因传统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学生层面,对于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少。再加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并不是面向所有学生,导致现有的心理健康研究结论过于片面,不利于中专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大对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分析,进而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弥补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极为迫切。针对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本文将以某中专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分析,给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抽取某中专学校三个班为被试,通过问卷发放、收回的形式进行调查。其次,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以自编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与学生心理需求问卷为主。其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主要是以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以及学习状态等项目组成。而学生心理需求问卷可参考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教材进行设计。最后,在完成一系列调查后利用SPSS12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即可。

2.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果:(1)学生心理需求的总体特点。据调查统计可知,学生心理需求的总体特点大致可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封闭排序问题,通过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排序可知,排在第一的是认识自我,其次是完善自我,再就是人际交往。具体可见表一。由此作进一步分析,看到平均分的排序与学生在每个问题上各自排序的百分比之间仍存在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异性关系这一主题上,异性关系主题虽然在整个主题的平均排名最后,但通过对该主题选择情况的具体分析可知,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将其排在了第一位。

表一 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选择百分比

(1)开放式问题。通过开放式问题调查可知,相比封闭排序学生的回答情况丰富了很多。最后,封闭排序与开放式问题的对比。通过对学生在排序题目中排名第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觉得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比可发现,学生在题目选择中第一感兴趣的主题与自己提名的最感兴趣题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开放式问题中可发现,学生提名感兴趣的问题通常都没有脱离封闭性问题的范围,知识提名更具细化与个性化。而這种明显的差异无疑彰显出了学生对自我目前心理需求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2)不同发展目标喜爱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未来学生的发展目标。受到当前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管是中专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是全部都会进入社会,而是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通过学生现阶段学生情况的选择,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继续读书的学生与参加工作的学生。当然,也可能有部分中专学生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总之,通过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中专生分析可知,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的中专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不乏还存在有不清楚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学生。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今后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未来发展目标与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关系。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排序,按照主题选择前三项可知,以读书为未来发展目标的中专学生排序结果为:认识自我、学习方法以及完善自我等。而以工作为今后发展目标的排序为:职业选择、自我认识以及完善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排序结果为:情绪调节、认识自我以及学习方法。

另外,通过对该方面内容的深入分析可知,不管未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认识自我、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这三个方面在学生排序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以读书为未来发展目标的学生更倾向于认识与完善自我,以工作为未来发展目标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职业选择与自我完善。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认识自我与情绪调节。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有的态度。根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调查可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而少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者是无所谓。通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是喜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样只有少数学生对其没有感觉,甚至不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另外,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方法上,大部分中专学生都喜欢以游戏或者是观影的形式开展,很少有学生喜欢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上,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之外,还应摒弃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知,中专生心理需求特点与其他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根据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具体做法如下:

(1)对中专学生的发展进行全方面的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引导。面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认识理念等。

(2)因每个中专学生发展不同,所以学校在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应根据自身学校教育内容进行设置。

例如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由于两个学校之间的办学性质不同,所以两个学校可以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中专类学校可将认识自我与职业选择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点,而普通学校则可将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3)根据学生目标差异实施分层教育。在分层教育实施上教师需加倍注意的地方为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具体实施步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心理课程内容。其次,根据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开设侧重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面对以就业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在今后工作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

最后,不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什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遵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就是需要在注重分层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4)丰富教学方式。由上述可知,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丰富现有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下,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研究分析可知,认识自我与职业选择是当前中专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当前中专学生自我认识模糊等不良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通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采取丰富教学内容及分层教育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让学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平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一体五网”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9(09):23-26

[2]范乐源,才立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研究:学生需求视角[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8):151-152

[3]才立琴.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学生需求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9(08):55-58+75

[4]范苏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曾松.农村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作者:杨九旭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3: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明了产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影响因素

1 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专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年级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年级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初中阶段,具有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约为15%左右;在中专阶段,这个比例达到19%。在男女性别差异上,入学时间越短,男女差异越大;年级越高,差异越小。男生在智力和情绪因子上,心理素质水平好于女生;女生在注意力和道德感因子上,心理素质水平好于男生。

2 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专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的问题

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想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学生负担逐年加重,采取一系列强化学习的措施,加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而课堂纪律又相对较差,影响其学习,陷入紧张、焦虑、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长此下去,因超负荷的学习任务而出现一系列的强迫症状,学生可产生厌学心理。二是没有升学想法的学生,学习相对较差,长此下去会自暴自弃,根本无心学习,甚至逃学、退学。

2.2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师生关系不良。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了解不够,过分斥责学生或干涉学生业余生活,引起学生的逆反与烦恼。(2)同学之间关系不良。中专学生情绪不稳,部分学生私心较重,加之独生子女的自尊心过强,同学间缺少了解,常常导致关系处理不当,又为因此失去朋友而担心和苦恼。(3)学生相父母之间关系不良。中专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又缺乏互相了解和沟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子女成人感的形成,使他们的关系紧张而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4)学生与外界朋友的关系。中专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较少与外界接触,但他们又渴望结交新朋友,他们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受社会上的朋友影响和利用,很容易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3 青春期性方面的问题

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中专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生理知识,部分学生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以致影响了学习。中专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也导致了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他们又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早恋、轻率对待恋爱问题和两性关系,由此也伴随着许多情感困扰,严重者可因情感问题而自残、自杀或者犯罪现象。

3 中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3.1 学生自身情况的影响

学生自身情况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性格内外倾向、学习能力、是否接受幼儿教育等。据调查,情绪稳定性对中专学生的心理活动影响最大,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面对应激时,其应付行为主要表现以“自责”、“幻想”、“逃避”等不成熟和消极的应付方法为主,而少用“解决问题”这一成熟和积极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更多,学习压力更重,更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抑郁、焦虑、强迫等。接受幼儿教育的学生,因此期便接受教育及与人交往,其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未接受教育的学生为强。

3.2 家庭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的自身特点、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的管教方式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自身特点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情绪、个性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善于处理家庭的各种问题,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往往只注重子女的躯体健康而忽视了其心理健康,不善于对子女迸行正确的引导。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待各种刺激反应过于激烈,易冲动,不能保持理性的心态,动辄打骂孩子,这种应付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子女,进而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另外,有研究证明,具有精神病倾向的父母,其子女偏执症状也较突出。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态,而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则易使学生经常性地产生失落感。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容易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家庭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更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溺爱、粗暴还是民主,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与要求是否恰当,对于学生是否能维持正常健康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心理上有自卑感及焦虑情绪。

3.3 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传媒,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及互联网,它们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性方面的误导,加剧了学生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政府部门的一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学生信念动摇,加强了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市场竞争滋生的一些不良观念,不仅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凋一致,学生的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4 讨论与建议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领导应重视加速速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使心理素质教育有一席之地,这是摆在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共同课题。具体措施有:(1)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必要的锻炼、休息时间。(2)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或医学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合理分析自身的心理状况,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技术,较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升学、就业给予专项指导,增强其自信心。(4)扩大学校医务室服务职能,开辟心理活动室,由专职人员担任心理辅导员或聘请专业心理医师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与医院积极联系,对心理问题严重者及时送院治疗。(5)开办家长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提高家长的素质,教授正确的教育子女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6)呼吁社会传媒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其社会影响,不应向学生传播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作者:王雪梅 刘秀

上一篇:通信勘察设计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