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变迁利益冲突论文

2022-04-16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障碍。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制度变迁利益冲突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制度变迁利益冲突论文 篇1: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寻租表现

摘 要: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利益相关者集团之间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双轨制”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重新协调与折衷的结果,会计寻租起到了推动作用理论意义,本文系统地指出了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计寻租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根据会计寻租的“双刃性”的特征指出必须对会计寻租行为进行适度遏制。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会计准则;寻租

0 前言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者、企业以及政府的行为,构成一个只方参与的动态博弈。政府是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委托人,而准则制定者是准则制定权的代理人,企业则是对会计准则有着不同特殊偏好的寻租者。

1 管理者的会计寻租行为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功能在于他们能通过自身专长-经营管理能力来有效控制和配置企业的资源,使企业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不过,山于两权的分离,导致了与管理当局有关的利益冲突,包括管理当局与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这是就需要激励管理当局使其利益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因此,通常将管理当局报酬中的大部分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反映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一般是根据会计信息计算出来的,这就意味着会计方法能够影响公司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管理当局就有了依靠改变会计方法来实现非生产性转移财富到自己身来的动机。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政治化使会计准则不能做到绝对公平,进而就能使非生产性转移财富的动机转变成现实的会计寻租行为。管理当局通过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评论过程陈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并组成院外游说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人员施压,寻求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会计准则,为自己以后进行盈余管理保留余地。1975年美国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号(SFAS8),要求跨国企业的外汇折算采用时态法,并应将折算利得或损失(外币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规定一颁布,就遭到了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强烈反对,且公开质疑SFAS8的理论依据。其实根据SFAS8提供信息反映的情况与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和权益的预期经济影响基本一致,对现金流量并无直接的影响。但管理者认为由于当期净收益包括了未实现的外汇损益,会产生重大不可控的易变性,报告外汇损益不能可靠地衡量其业绩;且波动的会计利润会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这些都影响了管理当局的薪酬计划。迫于公司管理当局等各方的压力,FASB决定重新审查外币折算会计,并于1981年12月发布了SFAS52,将外币折算准则修订为:采用现行汇率法处理外币折算业务,将外币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入股东权益。这一缺乏理论基础的准则却得到了公司管理当局的认可,只因为这是有利于自己的准则,维护了管理当局的利益。

2 股东的会计寻租行为

股东是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任何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以及其契约的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利益产生影响,会计准则作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公共契约”,它的制定、修改以及执行情况都会影响到股东剩余经济利益的大小,因此,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

然而,股东这一利益相关者群体是由许多独立的经济主体组成的。他们投入企业的资源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却是为了所有股东的利益,出于“搭便车”的心理,以及参与和监督的过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对于一般的中小股东来说可能承受不了也不愿意承受,因而他们对参与会计准则制定保持一种“理性的冷漠”状态,转而依靠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中立性”保护自身的利益,并且通过支付税费来取得这种保护。大股东除依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供的一般性“保护”,以及选择机构投资者代为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外,还可以“用手投票”的权利,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游说会计准则时考虑股东的利益。因此,股东会计寻租行为的特征表现为间接性、被动性。但是,如果大股东拥有相对多数表决权股份,从而通过任命董事会多数成员以及管理当局而实质上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形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寻求租金的过程中损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 债权人的会计寻租行为

通常,上市公司债权人在债务契约中直接确定了对企业利益的分配额,并且法律保障债权人在股东之前获得自己的收益,使得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非常有限;只在债券资本受到损害,如企业面临破产困境时,这时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才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对企业利益分配额的确定使债权人不具备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机;即使债权人存在这种动机,我们知道通过会计寻求租金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而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进行,正是由于债权人对企业利益的分享额在契约中早已确定了,拥有的企业控制权很有限,债权人就无法操纵会计信息,也就没有主动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动力,尽管如此,他们也会在契约中与债务人之间订立一系列保护性条款,以减少管理当局以及股东的会计准则游说行为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也就是债权人会计寻租行为特有的契约性。当债务契约不能很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就会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避租,即会计寻租行为的被动性,联合其他利益受到损害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反对制定管理当局提出的不利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准则。

4 职工的会计寻租行为

广义地看,企业收益是人力资本利用非人力资本进行生产和经营的成果,这里的人力资本就包括了职工的人力资本。职工不仅仅为企业创造收益,也对企业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而有权分享企业的利益。因此,现在职工的报酬越来越与企业业绩挂钩,如职工持股计划,这不仅使职工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也使得其取得报酬的方式与经营者趋于一致。

正因为职工的利益受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于是他们有了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机。虽然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拥有足够的企业信息以及有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但由于职工获得报酬的方式逐渐与经营者相似,使其有“搭便车”的心理,利用经营者的会计准则游说行为,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获得租金的一部分。并且管理当局利用准则游说行为形成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需要企业职工的配合,进而出现了企业职工与管理当局合谋侵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职工的寻租行为具有一种从属性-从属于管理当局的会计寻租行为。

然而,企业管理当局和职工毕竟还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而且经验表明,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进而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寻租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一旦企业为了操纵会计信息而采取的会计寻租行为被披露,投资者就会对公司失去信心致使股价下跌,甚至导致公司破产,这时职工就面临失业的威胁,而经营者也许早就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说明,职工在进行会计寻租行为时往往容易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自己与企业长远利益联系是在一起的,因而企业职工的会计寻租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

5 政府的会计寻租行为

政府作为一个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是以税收的形式从每一个企业中分享经济利益。但是,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会计寻租行为带来的只是社会财富在企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并没有增加社会总财富,这样政府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并且,政府既然为它提供的公共服务或公共品而从每个企业收取税费,它就应该保持独立并促进公平与效率,这样,政府就不应该存在会计寻租行为,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中国,政府是国有资产的代理所有者,而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市场竞争力、效率不如其他性质的企业,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就会在会计准则上主动为其提供方便,即将租金I直接给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会计制度的“双轨制”、国有企业和其他性质的企业曾分别实行过不同的会计规则等。政府这种主动寻租行为对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影响,且影响范围广泛。另一方面,政府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共同组成,同时也是许多具有“经济人”特征的政府官员组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各政府官员的自利本性以及官员之间存在着的利益冲突,目我国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与所在地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导致地方政府也存在会计准则游说行为,为本地区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能包装上市、向本地的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如2004年8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准予东北地区某些行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则明确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是不允许抵扣的。这表明了政府会计寻租行为另一明显特征-寻租行为主体的多元性。

6 会计寻租的“双刃性”与适度控制

从均衡角度看出,虽然会计寻租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租值”的耗散,不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但却可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次优化。如上所述,单轨制会计制度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有效经营决策的要求,由此产生的会计寻租行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国有资产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作用。会计政策选择虽然使管理当局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但却可以使管理当局灵活选择会计政策,从而对企业环境变化和意外缔约需要做出适时反应。另外,盈余管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契约重新谈判的花费,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因此,适度的会计寻租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但过度的会计寻租不仅会使利益相关者集团处于“囚徒困境”,而且也会使社会福利下降。因此,我们主张通过改革现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加快行政机构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等方法对会计寻租进行适度的扼制。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63-161.

[2]雷光勇,姚晗.会计制度变迁和会计寻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76-80.

[3]陈冬华,陈信元.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协调[J].来自世纪星源案例的证据.会计研究,2003,(3):3-10.

作者:郑 维

会计制度变迁利益冲突论文 篇2:

会计信息质量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 要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障碍。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 制度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研究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从制度角度出发。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弈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顧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自然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滋长的温床。

2.从产权角度出发。产权是一组权利,是权利束,是人与人(或组织)之间的一组行为性关系。所谓行为性关系,就是说产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之间在发生关系时必须遵守这些规范,不遵守者要负担由此产生的成本。当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关系或交易时,他们要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以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交易效率就会降低,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在制度经济学中根据科斯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方面

1.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虚假的会计数据就不可能产生。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2.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以及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

3.要对企业会计行为实施严格监管。需加大抽查面,以增大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机率;对舞弊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应给予严厉处罚,通过实施增大违规风险和成本的制度来引导、规范企业行为。

(二)在明晰产权制度建设方面

要强化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产权界定不清楚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主要根源。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

(三)在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方面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在这个方案下,不但最大化代理人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利益关系清楚,减少了利益冲突,从而减少了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总之,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真正实现“阳光理财,诚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998(7).

[3]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0(6).

[4]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2004.

[5]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樊晓丽

会计制度变迁利益冲突论文 篇3:

探析新时期对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策

摘 要: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物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从不同层面分析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对策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因此对会计而言,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伦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弃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二是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养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厂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經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指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一代理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是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新的谈判,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五是实行会计委派、轮岗制度

由于受到现行公司体制的影响,会计工作人员很难摆脱企业经营者意志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可以实行会计委派制或轮岗制度来避免领导人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首先,会计委派制是为避免会计人员受领导者影响来操纵会计账务的行为,通过委派会计人员使其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处理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人员由国家统一管理委派,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的权利。

另外,在企业或一些大中型企业实行轮岗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长期从事某项固定工作形成可以串通作弊的关系网,打破主管会计、单位领导、报账员之间相互熟悉的局面,降低领导决定报表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为会计人员提供不同岗位业务处理程序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减少差错产生,并能加强相互之间的会计监督,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作者:孙杰

上一篇:基层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论文下一篇:水利事业单位思想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