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制度变迁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1949-1985

摘要:农业经营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决定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同时,农业经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又受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决定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因此,研究与探讨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人多耕地少,与海外联系紧密且农村社会文化传统根基深厚,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有其特定历史轨迹。本研究结合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发展历程回顾了1949-1985年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历程,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为主线,充分搜集、确认各种与之有关的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描述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绩效和动因,阐明不同时期农业经营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本研究在进一步挖掘档案资料、史料的基础上重现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农业经营实践,对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以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并就研究问题,提出相应观点,试图还原这段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为当前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供历史借鉴,丰富我国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史研究。本研究遵循“文献综述与提出问题,发展轨迹梳理,理论框架,历史分析与逻辑论证,结论与研究思考”的分析框架,采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和历史分析法设计了八章阐述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得出本研究的方向。第三章是相关概念、理论框架,主要厘清农业经营制度概念,阐述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相关理论。第四章回顾福建农业经营制度背景,概括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背景、原因、发展概况及特殊性分析。第五章主要阐述不同时期福建农业经营制度的相关政策法令,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第六章为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分析,着重分析不同农村土地产权下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及农业经营制度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七章在前章分析基础上结合制度变迁理论的内生理论及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对新中国成立后至人民公社结束时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动因进行分析。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思考,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并就福建农业经营的现实问题,提出设想。通过分析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本研究认为:在农民掌握土地产权的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农地产权排他性较强,对农民生产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农业经营制度绩效明显。高级社后期至人民公社初期,农地产权结构使农民生产经营失去激励,农业经济增速下降。农地产权下放至生产队至人民公社结束,农民或农村经济组织掌握农地的实际使用权及部分收益权,农业产出增速较快,但由于农地制度供给不灵活、监督费用高和干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影响了农业经营制度效率。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是:农业经营制度变迁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其核心,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影响着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形式、广度和深度等依赖于权利调整或界定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追求和力量对比及政治结构中核心领导者偏好。对于福建农业经营制度演变路径,“农地产权集体所有,农民掌握农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农民家庭经营、股份合作和适度规模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安排,农业经营主体拥有的农地产权排他性较强,在制度激励下,他们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能够更大程度地投入和利用农业要素,使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明晰因经济地位提升而对农村土地制度有新的需求的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农地产权,制度供给方应尊重其意愿与利益进而避免各方因利益摩擦而造成的高昂制度实施成本,最大可能地实现制度均衡,使制度激励得以充分释放;尊重农村基层文化传统,寻求因时而动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农村社会文化传统与农业经营制度相适应的平衡点,释放农业经营制度效率;强化农业收入贡献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结构的基本宗旨。

关键词: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1949-1985

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制度

2.1.2 关于经营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

2.1.3 关于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绩效

2.1.4 关于中国土地制度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农业经营制度

2.2.2 关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

2.2.3 关于福建农业经营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农业经营

3.1.2 农业经营制度

3.1.3 农村土地制度

3.2 理论基础

3.2.1 制度变迁理论

3.2.2 产权理论

3.2.3 国家理论

3.2.4 意识形态理论

4 不同时期福建农业经营制度背景

4.1 土地改革时期

4.1.1 土地改革背景

4.1.2 土地改革原因

4.1.3 土地改革过程

4.1.4 土地改革时期福建特殊性分析

4.2 农业合作化时期

4.2.1 农业合作化背景

4.2.2 农业合作化发展原因

4.2.3 农业合作化发展过程

4.2.4 农业合作化时期福建特殊性分析

4.3 人民公社时期

4.3.1 人民公社发展背景

4.3.2 人民公社发展原因

4.3.3 人民公社发展过程

4.3.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发展

4.3.5 人民公社时期福建特殊性分析

5 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安排

5.1 农业经营相关政策法令

5.1.1 土地改革时期

5.1.2 农业合作化时期

5.1.3 人民公社时期

5.2 农业生产组织及其特征

5.2.1 农户家庭

5.2.2 农业合作组织

5.2.3 农村人民公社

5.3 农业生产制度供给变迁

5.3.1 土地改革时期

5.3.2 农业合作化时期

5.3.3 人民公社时期

5.4 农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5.4.1 土地改革时期

5.4.2 农业合作化时期

5.4.3 人民公社时期

5.5 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5.5.1 包耕制与包工制

5.5.2 单改双、间改连与稻豆两熟

5.5.3 三包一奖和大包干

6 基于不同农地产权视角下福建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分析

6.1 农业经营制度变迁

6.1.1 土地改革时期:农地农民私有家庭分散经营

6.1.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地混合所有混合经营

6.1.3 人民公社时期: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6.2 农业经营制度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6.3 农地产权与农业经营制度绩效机理分析

6.4 农地私有下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分析

6.4.1 经济效益

6.4.2 政治效应

6.4.3 农地私有私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6.4.4 小结

6.5 农地混合所有下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分析

6.5.1 经济效益

6.5.2 政治效应

6.5.3 农地混合所有混合经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6.5.4 小结

6.6 农地集体所有下农业经营制度绩效分析

6.6.1 经济效益

6.6.2 政治效应

6.6.3 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影响农业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6.6.4 小结

6.6.5 进一步思考

6.7 福建农业经营制度绩效比较分析

7 福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7.1 Acemoglu内生理论模型

7.1.1 模型理论基础——冲突理论

7.1.2 模型简介

7.2 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观点与结论

8.2 研究思考

8.2.1 明确界定农地产权,盘活农地经营权

8.2.2 发展家庭经营,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

8.2.3 加强政府宏观规范,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法制建设

8.2.4 推进农业共营制,实现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8.2.5 创新党和政府运作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8.2.6 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8.2.7 加强基层民众动员,实现协商民主政治参与

8.2.8 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地经营与农业产出效率平衡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侗族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高等数学课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