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

2022-04-19

【摘要】货币局制度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规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锚货币,使得本国货币与锚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汇率制度。目前一些国家正在使用这种货币制度,然而随着汇率制度的推行,弊端也不断出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 篇1:

金砖国家汇率制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金砖国家虽然都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中的佼佼者,各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以及贸易发展上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各国在选择汇率制度上都有一定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金砖国家之间汇率制度选择的不同,以及实施新汇率制度之后的表现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汇率制度的选择充分说明了汇率制度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

【关键词】金砖国家 汇率制度 比较

引言

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五个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被英国《经济学家》分为新兴经济体中的第一梯队。前四个国家是传统意义上的“金砖四国”(BRIC),分别引用了这些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南非加入后,其英文简称变为了“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在近几年中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佼佼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情况的金砖国家在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上是否有相同点?或者是不同点?而这些共性与个性又能给我国今后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带来何种经验与教训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与思考呢?

一、金砖国家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俄罗斯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1992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经济政策备忘录》,自此俄罗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汇率改革之路。第一阶段:1992年到1994年,自由浮动汇率制。第二阶段:1995年到1998年,汇率目标区制度——“外汇走廊”。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印度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1950年-1973年,印度政府实行的是钉住英镑的汇率制度。直至1983年,印度政府将汇率制度再次变换为钉住一篮子货币。于1994年8月,印度方面接受IMF的第八条款,卢比正是在经常项目上能够自由兑换。2008年,印度将汇率制度从原先的独立浮动更改为浮动。

巴西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自1967到1990年以来,巴西采用的是爬行钉住美元的小幅贬值汇率制度。巴西政府于1994年开始实行新的雷亚尔对美元钉住的汇率制度。2008年,巴西政府将汇率制度从独立浮动更改为浮动。

南非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1961年2月,南非货币单位改为南非兰特,新货币单位兑黄金的平价定为原南非英镑的50%。1993年3月南非废除“金融兰特”,同时也用单一汇率取代了1984年建立的双重汇率系统。

中国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重要阶段:第一,1979~1994年从爬行钉住制向管理浮动制的转换;第二,1994~2005年从管理浮动制向实质上的钉住制的转换;第三,2005年至今的管理浮动制。

二、金砖国家汇率制度相同点分析

金砖国家在汇率制度的变迁过程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本上每个国家经历了由钉住一种货币的汇率政策改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认为金砖国家之所以会有较为相似的汇率制度演变过程是有三个原因。其一,国家内部需要。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几个国家,其内部经济发展需要有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汇率来保驾护航。无论是企业的进出口业务,还是国家外汇储备管理项目都需要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汇率制度来管理国家的汇率变化。因此,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从单一的钉住某种货币的汇率制度到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发展中的桥梁作用。其二,国际经济形势需要。拿我国汇率制度变化的原因举例子。我国在05年之前都是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汇率在这段时间内变化并不明显,而过低的汇率使得我国出口不断增长。但是,对如美国一些一直与我国有外贸交易的国家却比较不利。因此,美国会一直质疑我国在操纵汇率以扩大贸易。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更加灵活的汇率变化使得操纵汇率一说并不能站住脚跟。其三,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需要。汇率制度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变化的。现如今世界金融已不断地在实现全球化,而一个更加贴近市场需要的汇率是全球化所需要的。而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的表率,金砖国家在汇率制度问题需要走在前列。因此,从单一的钉住某种货币的汇率制度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必然的。

三、金砖国家汇率制度不同点分析

金砖国家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汇率制度转换时的背景和动机有所不同。俄罗斯和中国都是由于内部经济失衡,需要谋求更加合理的汇率制度体系;印度则是因为国内严重的财政赤字而需要开放资本账户;巴西则是因为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而南非则是因为内部政治因素。第二,金砖国家汇率制度的一些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从大的方面来说,巴西是选择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其他四个国家均是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其他四个国家的汇率制度都是一样的,但是细分到一些细节则也是不相同的。印度采取通胀目标制,主要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中国则主要是维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第三,金砖国家在汇率更改之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金砖国家在更改汇率制度的主动性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迫型的,如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另一类则是中国,印度这种,主动改变型的。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金砖国家虽然都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中的佼佼者,各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以及贸易发展上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各国在选择汇率制度上都有一定相同的地方。但是,经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金砖国家虽然在汇率政策的决定与实施上有相同点,而不同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变更、实施是要具体根据,第一,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家的贸易结构;第三,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内部政策。因此,通过比较金砖国家之间汇率制度选择的不同,以及实施新汇率制度之后的表现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汇率制度的选择充分说明了汇率制度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一国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选择合意的汇率制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砖国家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的比较,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汇率制度改革上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一方面,我国今后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更加自由化,更加贴近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汇率的市场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另一方面,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力度与频率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汇率的适度干预必须保证,但过大幅度或是过于频繁的干预都会导致汇率发生更大幅度的变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杠杆性和长期影响性,因此每一次实施的汇率干预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必须谨慎为之。

作者简介:强超廷(1989-),男,汉族,上海人,现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强超廷

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 篇2:

研究货币局制度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摘 要】货币局制度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规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锚货币,使得本国货币与锚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汇率制度。目前一些国家正在使用这种货币制度,然而随着汇率制度的推行,弊端也不断出现。那么香港作为较早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地区,究竟香港货币局制度对实际汇率,利率,银行体系,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等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香港今后的汇率制度又将会怎样发展?

【关键词】货币局制度;香港经济;东南亚金融危机

货币局制度,即联系浮动汇率制度,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法等国家掀起的汇率制度。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逐渐控制经济,不再允许货币当局发行货币,而是采用中央银行制度。到了后期,香港地区和阿根廷、爱沙尼亚等国家又纷纷采用这种货币制度,希望通过这种汇率制度来稳定经济发展,控制通货,使得本币坚挺强力。

香港属于运用货币局制度较早的地区,而推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原因则有以下几条:

1.地理位置

香港属于小岛经济,相对资源匮乏,所以主要经济靠外资进行带动,使用联系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减少外汇风险,利于国际资本的集中;当然香港作为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的国际交易中心,与美元这种强力货币进行挂钩有利吸引外国投资并且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2.历史成因

1983年,中英谈判导致港元危机,港币大幅贬值缩水,资金大量外流,股票房地产价格也跟着大幅波动。为了稳定香港人民对于港元的信心,香港政府决定采用货币局制度,以美元为锚货币来稳定港币的币值。

3.自我调节机制

由于很多国家采用中央银行体系,所以货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干预;然而货币局制度本身特性决定政府不能干预货币市场,只能以基准货币的变动通过足量的外汇储备来调整本国货币的供应量,以此达到维持名义汇率的目的。

香港政府放弃中央银行体系,以三家商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作为发钞银行。而其他银行需在这三家银行内存入100%的外汇存备金,然后会获得1:7.8的无息的“负债证明书”,然后就可以通过回收和发放“负债证明书”来控制港币的供应量,通过稳定健全的套汇机制使得汇率稳定在1:7.8左右。其次外汇基金作为三家发钞行的独立客户,在新会计安排规定下,必须保持这个账户里的结算余额不得低于其他银行在发钞行的结算余额,由于结算方式的改变使得发钞行需要通过调节结算净额来达到要求,使得银行间产生资金流动,利率发生变化,从而稳定了汇率。由于香港联系浮动汇率制度却不像阿根廷,爱沙尼亚等国家有严格的中央银行法以及各自的货币局法,所以香港没有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对货币局没有约束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货币局制还是收到外汇基金法支配。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由于索罗斯做空大量泰铢的行为,泰铢币值一落千丈,汇率也在不断下跌。泰国极力挽回局势,但是最终发现确实无力维持远远高估的汇率水平。泰国政府意识到自身经济状况不良,没有有效的金融监管市场,所以宣布使用浮动汇率制度。接下来这种效应像多诺米骨牌一样,迅速在东南亚其他城市蔓延开来。从4月30日至9月8日,泰铢、比索以及印尼盾贬值幅度最大,分别为27.4%、17.4%、16.4%,而香港在国际炒家的买空卖空下却保持汇率水平在小范围内波动。从1984年实行货币局制度以来,香港的金融监管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由于香港联系浮动汇率制度的要求,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稳定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不断发挥作用。虽然港币有贬值的压力,但是灵活的套汇机制以及中国大陆强力的资金援助,使得索罗斯等人无法通过买卖港币来影响香港金融市场。并且货币局制度本身要求新会计安排,使得银行间资金易于流动调节,加之债务中央结算系统,都可以让银行同业在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当然东南亚金融危机也让香港金融市场掀起了波澜,虽然影响不了港币币值的变化,但是各个国家在此时货币贬值,银根紧缩,给亚洲证券市场带来沉重的压力,对于香港股票市场也不例外。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最终索罗斯等人也是靠对冲的方法在香港金融市场赚得盘满钵满。

那么货币局制度沿用了这么年对于香港的经济具有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实际汇率

货币局制度所保证的盯住汇率制度,是维持与锚货币的名义汇率小幅波动,即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汇率。虽然香港货币局可以控制名义汇率,但实际汇率却在不断地变化。因为根据公式,名义汇率=实际汇率+通货膨胀率(这里指相对通货膨胀率),则当两个国家相对通货膨胀率发生改变的时候,实际汇率也会发生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美元对日元进行贬值,导致港币相应也发生贬值,不过这样可以刺激日本的出口贸易,带动香港国际贸易发展。然而后来,日本币升值,港币对美元的盯住汇率有时滞性,而且也不能保证两国相对通货膨胀率稳定,所以港币的实际汇率依旧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在货币局制度,名义汇率将掩盖实际汇率所发挥的作用,即反映两国实际购买力水平,影响货币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决策。

2.利率

实行联系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可能能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干扰。由于两国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则不可能出现套汇行为。但是当两国的利率不一致时,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入利率高的国家,导致利率低的国家减少货币供应量,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及失业问题。1998年,国际炒家攻击香港货币,导致港币的利率大幅提升,国民经济指数出现负增长的状态,并且股票,房地产价格不断下挫,经济开始逐渐衰退。因而在货币局制度下,资本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较大。

3.银行体系

由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货币当局是控制货币发行的主体,商业银行不得向货币当局进行贷款。虽然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对于信贷审核的把关,然而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时,货币当局会通过像外国求助贷款,但效果却远远不如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效用大。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多家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面临着资金短缺将要破产的局面。但是香港货币当局只能通过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来援助商业银行,令人可笑的是,这样的行为无疑又让香港货币当局作为了“最后贷款人”的形象。这种局限性也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定,一旦人们对于本国货币丧失信心,那么就会出现货币危机。

4.政府的财政政策

由于联系浮动汇率制度的原因导致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高,不便于灵活操作。但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却可以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起到短期资金融通,为人们树立对于金融制度的信心。在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香港之时,香港通过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货币局制度,顺利的渡过了国际炒家对于港币的狙击,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当时很多人都企图冲垮联系浮动汇率制度,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在十多天内,动用1181亿港元的财政储备资金入市买股(购买价平均在8000点),使股指止跌回升,成功击退了国际炒家,稳住了金融市场。

其实分析到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出香港货币局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有三点:

1.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增长:联系浮动汇率制度增加了资金的能动性,货币当局可以按照美国的汇率来调节香港的货币供应量,保证资金的流入流出,因此保证香港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资金。

2.抑制通货膨胀: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的发行机制,能够有效的约束港币的发行,防止政府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

3.提高香港对外界政治经济冲击的能力:联系汇率制的实施有助于增加人们对港币价值的信心。即使外部局势动荡,也不会像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变动那么大。有助于稳定香港经济。

局限也有三点:

1.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易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香港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流动性,就必然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无法通过汇率的调整调节国际收支:联系汇率制使得香港进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被动接受美元汇价的变化,不能通过本币汇率的调整来调节国际收支。

3.占用了大量的发展与建设资金:为维持联系汇率制必须保持大量外汇储备,以便使香港的金管局在必要时有能力进行市场干预,加强公众对维持联系汇率制的信心。

由左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自1983年推出货币局制度以后,港币对于外来冲击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但是联系浮动汇率制度发展到现在各种弊端凸显,我们应当明确香港汇率制度该往什么方向前进。

1.港币美元化

由于香港极度依赖外资,所以出台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很好的打开国际金融市场,使港币可以成为硬通货。由于美元不断渗透到香港的金融市场中,也便捷了各国交易者在市场中的交易。因此,有人提出港币美元化:即港币和美元均可以在市场中进行流通发行,也就是默认美元也为香港的法定货币,这样既可以调动境外投资者对香港投资的热情,也可以使得香港金融市场地位上升到与华尔街比肩的位置。可是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是港币,如果美元再设为法定货币,那么中国大陆是绝对不允许的。再者,设立为法定货币,香港政府要征得美国联邦储备局的同意。

2.港币人民币化

虽然香港依旧习惯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香港与大陆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香港大多数的出口都是流向中国大陆的,并且大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赴港游,因此为人民币在香港的发展也提供了可能。如果香港的法定货币定为人民币,就会省去很多手续上的麻烦。这样也可以将港币作为跳板,让人民币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可能。

3.继续保持货币局制度

这种做法实际上有很大的风险,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香港货币局制度存在的缺陷。有两种解决方案:(1)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持有的贷款票据,向货币局进行兑换获得相应的港币,这样可以促进资金融通,解决港币出现货币危机的问题。(2)货币局可以开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只要按照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货币局制可以保证准备金和流通中货币的自由兑换。

参考文献:

[1] 郑华龙.金融风暴后香港的货币局制度-联系汇率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市场,2011.31

[2] 孙茂辉.香港货币局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当代港澳,2002.01

[3] 徐芳,马晓青.香港货币局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可维持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3.09

[4] 韩秀云,王辉,吴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J].清华大学学报,1997.12(4)

[5] 沈坤荣,相文燕.货币局制度对经济稳定作用的评析[J].世界经济,1999.09

[6] 丛明.香港特区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成效[J].涉外税务,2000.08

[7] 傅诒辉.东南亚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影响和启示[J].开放导报,1997.09

作者简介:

管弦(199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2012级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汇率制度。

作者:管弦

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 篇3:

开放体系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摘要:人民币升值话题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提出,在前年汇改后更牵动着国内外神经。但笔者认为,考虑人民币在开放条件下的汇率制度抉择和变迁路径,比单纯的升值幅度更有意义。

关键词:开放体系;汇率;制度

严格地说,市场关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是在1994年上一次汇改之后。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1979年以后逐步改革,特别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建立起所谓“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于1996年底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而中国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放弃钉住美圆,并一次性对美圆升值2%,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并将每日收市价作为次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为0.3%

而IMF按“所做的而非所说的”原则,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汇率安排做如下总结,即:(1)、无法定货币;(2)、货币发行局制度;(3)、其它常规的固定钉住制;(4)、水平带内钉住制;(5)、爬行钉住制;(6)、爬行带内浮动;(7)、不事先宣布干预目标和途径的管理浮动;(8)、独立浮动。考察各国情况,我们发现:(1)、传统钉住制多为小国,或石油输出国,中国是唯一例外的大国。(2)、爬行钉住制采用较少,且多为小国。(3)、管理浮动制多为大型转型经济体采用。(4)、独立浮动制,多为发达国家或受外资影响非常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小国。

那么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目标和变迁途径呢?这就涉及到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命题,即所谓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其基本思想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存在“三元悖论”,即三者不可得兼,而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两个目标。

京都大学学者和萍(2006)利用弗兰克尔、斯莫克勒和萨文模型曾对“不可能三角”加以检验,发现其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即在1980-2003年考察区间内,在钉住美元的传统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国实行着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货币政策也较为独立,但主要依赖于数量调控工具,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在过去的几年,为摆脱“不可能三角”困境,事实上在不同目标间转换,即出现了所谓钟摆效应。

国际上普遍认为,虽然中国在2005年7月21日改钉一篮子货币,但仍然属于“传统钉住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制”。一些发达国家也屡屡以此攻击中国操纵汇率。不容讳言,亚洲金融危机后进一步强化的“传统钉住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指摘,如缺乏弹性,加剧外部失衡,不利于培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的外汇风险意识,被动冲销和货币错配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更带来了极大压力。

很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能在其它“两角”加以权衡取舍,还应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起或明或暗的币值联系,我国未来较长期的汇率制度安排目标应为管理浮动制。通过这种“肮脏浮动”,中国货币当局可以根据内定而不公布的中期汇率目标,通过干预操作指导市场利率趋向指标,但基本不再负责短期走向。这样,汇率政策会有更大的灵活性,也相应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在中期内,应在金融改革基本完成后,由“传统钉住制”改为“水平带内钉住制”。

不过,这种汇率安排可能还需要考虑到所谓“中间空洞学说”。该学说,是由多位学者对上世纪90年代的新兴市场系列货币和经济危机加以研究后提出,代表人物有Obstfeld和Rogoff等。他们认为,上述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因为当事国汇率安排缺乏弹性,却又允许资本高度流动,因而极易受到攻击,由此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选取固定汇率制保持币值稳定,要么选择浮动汇率制保持货币政策灵活性。根据这一学说,它似乎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资本流动自由度应该服从于制度安排总体目标。

目前来看,改钉一篮子货币,应该说是现实之选。中国维持汇率窄幅波动的原因,很大部分基于担心出口发动机哑火。05年汇改以来,虽然对美圆持续升值,但考虑到美圆近来持续走低,因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并未上升。假设,人民币当初采取一次性重估升值,一方面,很难完全消除外界的升值预期和压力,而且更可能错过汇率体制改革的良机,而错误地将关注点如流行的看法一样放置在所谓升值上。幸运的是,中国政府非常清醒,其迄今为止的官方口径都是“完善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无疑,人民币升值应维护主动原则,坚决抵制在国际政治压力和市场投机压力,不能因为压力而畏缩不前,不作为的风险同样存在;同时,不能盲目推进,为升值而升值。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不应简单地将人民币升值作为纠正外部失衡的手段。美国政府也同意,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在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驱动方式,而“双赤字”的美国无法从人民币升值来从根本上平衡自身经常项目。

事实表明,中国外贸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要超乎预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应特别警惕所谓“汇率幻觉”。“汇率幻觉”指本币对外升值时,片面关注名义价值上升而忽略实际购买力,与之相对的是对内升值的“货币幻觉”。在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汇率一般均衡模型中,本币对外升值即会导致国内证券资产价格上升。

而在众多美妙的“故事”下,“汇率幻觉”很容易造成资产价格非理性上升和资本市场膨胀。最典型的即为日本自1985年12月签定"广场协议"以后日圆迅速升值,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持续6年的股市大跃进,日经指数到1989年底甚至达到38957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点,房地产市场也是如火入荼,到1989年城市地价便实现翻番。泡沫终归要破灭,迎接日本的就是流动性陷阱带来的“失去的十年”,股价跌去60%,地价跌去75%。

“日本病”不能不引起当下的中国警醒。与彼时的日本有着某种相似,正是由于本币升值预期使得资本流入加速,而为缓解对出口的冲击,被动扩大货币供给,在金融体系深度和广度尚不足容纳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势必出现。事实上,在内外困境下,央行对冲流动性的可选择工具越来越少。自去年以来,央行已两次提高利率,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政策效果却出现弱化趋势。不少专家预计,随着外汇储备不断攀升,资产市场升温,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缓解,流动性过剩出现不断持续和扩大的趋势,中国当前仍然保持的“宽货币、紧信贷”基本格局,有可能遭到打破。这从根本上,需要采取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积极政策。

各方公认,流动性过剩并非资本真正过剩,更本质上属于资源错配。流动性过剩也提供了改革的动力和良机,中国应转变政府职能,变“建设财政”、“吃饭财政”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物品投入,改变民众预期消减高储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正如汇率制度改革,不能形而上地视所谓“市场化形成机制”为“浮动汇率制”或人民币升值。对于流动性过剩,也不能寄期于人民币快速升值。

不过,可以采取进一步扩大浮动区间,改变在窄幅区间下单边升值预期,遏制投机压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以往“重流入、轻流出”、“重顺差、忌逆差”的思维,鼓励“藏汇于民”,缓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短期预期。泰国月前的外汇管制事件,也告诉我们政府信誉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十分重要,“出其不意”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1990).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a].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 科斯等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94-395.

[2] 史晋川、沈国兵. 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j]. 经济学家,2002,(1):41-46.

作者:阮 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