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医学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医学教育要在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找准突破口,主动作为,努力创建一流医学本科教育,为建设一流的医学学科以及为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1:

服务区域: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出路

[摘 要]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以服务区域为基本定位,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服务区域中,必须树立三种理念,即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相互提升、互动共赢的理念,学科优势多元、各显专攻的理念;构建三维服务模式,即单一学科1+X的服务模式,综合学科全方位服务模式,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地方大学 定位 理念 模式

[作者简介]张德良,北华大学高教所研究员(吉林吉林 132013)

如何建设好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使其能够为区域社会服务,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库”、“动力站”的作用,这是一个战略性课题。目前,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数以千万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地方高校一种类型的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把服务区域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

一、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基本定位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具有应用性、地方化、大众化的特点,在服务区域上,表现为“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高等教育地方化与人力资源配置互动和高等教育地方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三维互动形态。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明确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其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伯顿·克拉克说:“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以服务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体制上由地方政府管理,包括领导与指导、组织与调控。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应当坚守“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振兴区域经济履行自身的职责。

属于地方大学的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与近几年兴办的地、市属地方大学不同。前者定位是立足本省,后者面向的是当地经济建设。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区域服务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省辖区域的指向性。一方面学校专业结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必须面向省辖区域特定发展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型、结构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本省优势资源、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二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科研上以应用研究为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承接所服务区域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服务,转化、对接实现科研成果物质形态的转变。三是文化的辐射性。文化辐射是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基础上的又一职能。区域高校是区域文化中的最高层次,其文化开放性、思想前沿性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情况下,区域与高校都形成一个程度不等的文化落差,这就像物理学上势能一样,落差越大相对能量越大,需要服务的内容和能够服务的项目就越明显多于研究型大学,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秉承的三种理念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在其基本定位基础上,从其社会服务职能角度和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内在联系上把握其应当秉承的理念。

(一)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

“尊学”与“崇术”是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分野。教学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类型之间,也就是介于“学”与“术”之间。为此,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应该秉承“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从表面看,“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与服务区域并无直接联系,但从其与区域社会的关联性看,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崇术为上”,就是崇尚实用,这也是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办学中的价值追求。“学”与“术”的关系集中反映在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术”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的目标是培养精英式的人才。北华大学所推行的“‘六结合’和多模式的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是从一个视角对“崇术为上”理念的最好诠释。“六结合”是针对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即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专业与素质、培训与竞赛、导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多模式”是学校各教学单位实施的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如机械学院的“科研助理+项目培育”模式,电气学院的“基地+项目培育+导师制”模式,艺术学院的“理论十基础+实践为平台的立体化交叉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等。“六结合、多模式”培养体系反映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三个办学特点;第一,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第二,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并存,以新兴与区域需求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为主;第三,“学术并举”以“术”为主。同时,“六结合,多模式”培养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区域融入了高校,把高校置于了社会,是服务区域的一个模拟与实验。

(二)相互提升、互动共赢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发起了“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运动”。它的基本思路是使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领导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在许多方面丰富深化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它所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是对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同时又是地方大学服务模式的一种升华。在我国,地方化、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大学成为区域性大学的主体,这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结构紧密结合。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也不例外,它必须在形成自己的竞争能力中推动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与本地经济结构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日渐短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高等教育向区域延伸。反过来,高级人才的培养必将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二是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互动。在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下,必将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贴劳动力就业市场。多样化人力资源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反过来优化后新的经济格局又向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过程也是教学型省属高校品格提升的过程。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不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过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的人才技能具有单一性,只能适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区域高等教育是个严峻的挑战。必须树立高校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认识到区域兴衰决定区域高等教育的兴衰,区域与高校是一个互为补充、互为提高的统一体。北华大学的发展之路见证了这一理念选择的正确性。从2000年至2007年,北华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设置了2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满足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及区域产业格局的新变化,既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由于有的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和促进了产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

(三)优势多元、各显专攻的理念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学科的综合化。学科的优势几乎在服务区域所有领域都能体现。北华大学多年来凭借其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科技服务。表现在:一是依托医学学科,成为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的中心。其临床检验诊断学是它的强势学科,在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层次、水平、团队等方面形成了整体优势,成为吉林省医学教育、研究的中心之一。二是依托林学科,成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等高水平项目,填补了长白山生态环境研究的多项空白。三是依托工学科,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得力后援。如为通化钢铁公司研制的“20吨转炉炼钢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炼钢生产效率提高5%,累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亿余元。四是依托教师教育学科,成为培育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母机。吉林地区的中小学中,北华大学培养的师资约占教师总数的40%。五是依托文史学科,成为全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主持编写并出版的《长白山丛书》已达97部,共计3000多万字;其专门史是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六是依托经、管、法学科,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决策服务的智囊。学校一些从事经济和管理研究的学者,被省、市、区等各级组织聘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地方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提供了事实和理论基础。

三、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的三维模式

和飞在《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一书中对地方大学这样概括:“人才类型突出应用,中心工作重在教学,办学层次本科为主。人才素质体现‘德、智、体’,培养规模趋于‘宽、厚、能’,培养模式追求‘活、新、特’,培养途径立足‘产、学、研’。”据此,我们可以从学科视角对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的模式进行构建。

(一)单一学科“1+X”的服务模式

“1+X”是指在单一学科单一的服务指向基础上,辅之以其他的服务内容。所谓单一学科是指学校中的某一学科;“1”是指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单一领域,“X”是指超越单一领域的服务指向。过去,北华大学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在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单一领域开展社会服务,针对性强。目前,为应对学生专业单一不利于服务区域的劣势,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拓宽专业能力口径,在教师教育学科中新设置了一些与教师教育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如在中文教育学科中增设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外语教育中增设非教育的专业方向等。这样就增加了某一学科大学生服务区域的领域与空间。

(二)综合学科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大学在服务区域的过程中,可对所在地区社会的各个领域或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北华大学现有学科9大门类,它们与吉林省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多年来,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吉林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按学科门类和相近学科整合专业,使学科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吉林地区重点培育的汽车、农产品加工、冶金、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的医药、机械等传统产业,形成了以医学、林学、历史学学科为重点,突出工学科的应用性和文学、理学、教育学科的教师教育特色,加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建设,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依托上述学科,北华大学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服务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以及高品质的文化引领服务。

(三)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的服务模式

纵观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大凡都是立足本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北华大学是由吉林市四所高校合并而成的,其中原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医学院的跨省招生并未因为合并而改变,合校后原由省内招生的专业也有一部分实行了跨省招生,这为大学生跨省就业提供了可能。二是吉林省经济形式、产业结构调整后人才供大于求,加之毕业生服务区域目标选择指向改变,导致一部分人到省外就业,这为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辐射周边”服务又提供了又一种可能。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体会到,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区域中,不仅要把眼睛盯在本省,而且还要盯住全国,特别是盯住发展较快的省市。不仅把着眼点放在当前,而且还要善于预测未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本省服务需求,而且还可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提供服务;不仅要满足当前服务需求,而且还要满足若干年后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张德良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2:

在“双一流”格局中创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医学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医学教育要在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找准突破口,主动作为,努力创建一流医学本科教育,为建设一流的医学学科以及为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思考 本科教育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the First Class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the "Double Top" Pattern

ZENG Guo

(Medical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2015年11月,國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医学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当然责任,医学教育要积极破解学科发展难题,整合学科资源,不断推进医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尤其要努力建设一流医学本科教育,为大学创建“双一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建设一流医学本科教育,需要凝聚共识

(1)打造医学教育品牌。地方综合性大学要高度重视医学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深刻认识医学教育对促进大学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生命医学学科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性,珍惜医学学科的优势资源。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要准确把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尊重医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系统性,保持医教研体系的相对完整性,确保医学教育、科研、学科建设与临床工作紧密衔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学校要根据当前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综合性大学创建“双一流”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医学教育的优势与特点,认清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结合目标任务,明确发展路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形成共识,致力于打造医学教育品牌。

(2)明确医学教育方位。学校要对医学教育做出准确的定位,医学教育要主动围绕大学的全局工作,定好方位。医学教育要自加压力,在大学的领导下,保持奋发有为的劲头,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医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主动推进医学学科与理工科、人文社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要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给医学本科教育带来的重大机遇,“双一流”建设强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为各类高校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而言,更是一次打破身份固化、实现超越发展的难得机遇。

(3)强化医学教育担当。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认为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育,将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追求。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与“双一流”要求的本科教育相比,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相比,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医学本科教育相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师资队伍、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需要攻坚克难,敢于担当,敢于突破。

2 建设一流医学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

(1)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大学尤其如此。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进“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不断加强“德”的教育,“德”的教育,关系到“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德”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更加注重实践性,医学教育要更加重视临床教学,抓好临床环节的检查督导,确保临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更加注重开放性,开放、融合、交流在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更加注重适应性,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各项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及对象,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學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PBL、CBL、TBL等教学方法。梳理、总结现行的教学方法,对照“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总体要求,查找不足,明确重点,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科学方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加强师资培训。要坚持和完善学校组织培训与临床教学基地组织培训“双途径”,大力加强基础与临床师资培训。除加大力度培养学校本部的师资以外,要精心制定临床教学检查与临床教师培训相结合、临床教师培训内容订单式、个性化的改革方案,精选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方式,务必取得培训实效。在临床教师培训方面,临床教学基地要更加积极主动,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将基地一些临床教学骨干派出去进行学习,同时邀请院校知名教学专家和临床教学专家来基地授课;另一方面立足本单位实际,组织本单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评价好的优秀教师进行理论、技能教学和心得交流,对基地的临床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基地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4)改革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形成性考核”评价使用不够,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价,这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方面同样表现明显。这种评价体系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测试,是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有效变革;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模式的新探索。利用形成性考核的形式,通过对其内容“与时俱进”的调整,全面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评价方式这个“指挥棒”,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建设一流医学本科教育,需要狠抓落实

(1)做好顶层整体设计。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国家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改革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卓越医学教育内涵要求,体现各医学专业的特点,深入修订培养方案,同时制定配套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特别注重吸收各临床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邀请医学教育专家进行指导。本着强化职业道德、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原则要求,调整课程模块设置,充实科学方法、循证医学原理、临床思维、临床沟通、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人文素质等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特别是促进基础与临床整合;调整教学进程安排,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充分接触病人。培养方案必须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并充分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

(2)落实协同育人制度。完善“校院”双主体医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医教协同”,实现“医教共赢”,增强医学教育办学合力。着力突出“医教协同”的三个关键,即突出医院参与育人的全过程,校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合力打造优秀基地平台、联合培训临床教师队伍以及共同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教育与临床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化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结合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

(3)健全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临床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深刻认识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活动对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要作用,把开展临床技能竞赛作为增强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优化临床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教学检查督导长效机制。要更好地发挥学校和教学基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化临床教学考评激励机制。根据这些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结合学生的整体反馈意见,以及临床教学检查的情况等综合考虑,作为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的重要指标,在临床教学基地的考评方面实现优劳优酬、动态调整。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医学教育要在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找准突破口,主动作为,努力创建一流医学本科教育,为医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为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题:湖南省2016年教育规划课题:地方大学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临床多点教学同质均衡的实证研究(XJK016BGD059)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S].2015.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S].2017.

作者:曾国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3:

浅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发展;途径

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出现了一场高等院校调整合并的热潮。其中,高等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到2005年年底,全国已有41所医学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根据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大学排行榜,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目前还有49所(不含中医药院校、药学院校和军事系统医学院校)。在这49所院校中,除中国医科大学为卫生部与辽宁省共建外,其他均为地方高校,只有天津医科大学为“211工程”医学院校。在综合排行中,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进入全国前50名的仅有中国医科大学1所(第45位)。可见,经过整合之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目前整体实力不强,大都处于竞争劣势。

1.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高校的原因及现状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综合性大学设置医学院校是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合并医学院校是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要。其次,并入综合性大学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综合性大学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打下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其多元化的校园人文氛围和学术环境能够提供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看,合并对医学院校和综合院校都有益处,不过由于时间尚短,仍存在一些问题。原有的医学院校被合并后,由于已经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权限较原来明显受到限制,管理体制不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优势的发挥。另外,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附属医院,由于管理体制的变更,使两者的关系变得松散,甚至出现了脱离学校成为单纯的医疗机构或地属医院的倾向。这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关系被分解,医学教育的整体性被破坏。

2.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发展的前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今天,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合并对医学高校固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因其具有综合院校中医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独立设置的医学高校仍然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从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与办学体制多样性角度出发,应当保留一批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

2.1有大量单独办学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并不鲜见,如中国医科大学自1931年创建8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副部级以上职务者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而众多新中国成立后独立的医学院校也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史。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已经积累了大量单独办学的经验,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2.2世界上有独立办学的一流高校的成功范例

创建国际一流大学需要有医学院,但这并不表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不能够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如美国贝勒医学院是美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是全美少数资金超过十亿美金的学校之一。在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USNEWS)全美医学院排名当中排名第13位,也是全美能够在医学院、治疗部和生物研究三方面均进入前10%的4家机构之一。再如俄罗斯莫斯科谢东诺夫医学院是俄罗斯最大的医学科研教学中心,也是俄罗斯最老、最好的医科大学,拥有510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或联邦科学活动家称号获得者,很多俄罗斯国家级著名医学科研机构设于其中。这些成功的范例都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发展的信心。

2.3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拥有其自身优势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仍有综合院校医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的思想集中统一;规模一般较小,能够自主管理,对医学发展能够做出迅速调整;医学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教学手段、教学时间上区别较大,独立办学可以使学校课程安排、学时安排等更为集中合理;医学的职业与行业特点鲜明,更易于直接与医药卫生行业及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配合,得到外界的支持等等。因此,只要将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推行正确的发展战略,也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发展之路

3.1与关系密切的综合性高校深入合作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医学科研的学科交叉融合及医学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走与综合性高校合作之路。在科学研究中,要与综合性高校深入合作,打通学校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人才融合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先由综合性大学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也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基础课程修完后,再由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专业的授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教育基础的广泛性,又保证了医学教育的专业性。

3.2开办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拓展学校的综合学术氛围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开办一些医学相关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学、医学英语、医学心理等专业),这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首先,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得到多种专业间同学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招收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吸引其他专业的教师资源,扩大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而这正是医学院校的强项,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更专、引导性更强,相对于普通的专业学习更具针对性。第三,适当开办医学相关专业,可以缓解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强、结构单一而带来的资源负荷以及招生和就业压力。

3.3以医学为核心,抓住综合高校多头挺进的弱点,集中力量将医学专业做强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不足在于学科门类的单一,但这也正是其优势与特点所在。综合类高校由于学科门类众多,在发展中就要有急缓轻重之分,必然会导致某些学科得到突出的发展,某些学科不被重视。而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因为都属于医学大学科的范畴且门类较少,学校就不必在学科发展上过多的考虑,而且一个学科的发展也会对相关学科产生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医学水平。同时,这种较为单一的发展目标更易于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创建一流院校而努力奋斗。

总之,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要顺应时代对医学教育的变化,不断改革自我、发展自我,克服固有的学科、资源等相对缺乏的缺陷,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关启运.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52.

[2]中国大学排行榜.http://rank2008.netbig.com/cn/rnk_1_0_0.htm.[EB/OL].

[3]郭永松,李佳,周建军.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3,24(10):47.

[4]季晓辉,陈琪,王心如.试论独立设置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战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3):9.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战略发展研究办公室)

作者:梁刚

上一篇: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下一篇: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