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

2022-04-28

摘要:《合同法》规定“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未全面、合格履行合同的法定及约定义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法律机制,从而维护合同守约一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安全。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从违约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特征、违约责任的形态等方面来阐述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 篇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摘 要:我国没有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法律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影响司法公正及司法权威。本文探讨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及法律规定,提出引入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问题;构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发生涉及到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案件,但我国现行法中没有相关规定,致使这些案件没得到合理的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及司法实践迫切需要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基于此,本文探讨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完善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法律制度建设。

一、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保护的现状

(一)立法方面

由于我国民法体系同大陆法系其他国家一样严格遵守着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因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我国立法的一个缺陷,即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在我国起草《合同法》建议稿时有学者提出了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侵害合同债权类型的规定,但因很多专家、学者持否定态度,没被立法机关采纳,这是我国债权发展的一个阻碍。我国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没制定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侵权责任法》专家建议稿中第54条明确的规定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

但是我国《民法通则》的第5条是关于保护合法的民事权益的,很多学者认为合法权益应该包括合法的债权,所以第5条和第106条第2款可以用来制止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第106条2第款是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理论上认为侵害债权也属于一般侵权行为,所以应该受到该条款的约束。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10条和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中有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情形。可见,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法理反洗,我国已经间接为规制第三人侵害债权提供法律依据。

(二)司法实践方面

因为我国立法上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民法界上仍处于研究阶段,所以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遇到第三人侵害债权纠纷时,以我国法律不承认债权作为侵权行为客体为由拒绝原告的诉讼。但司法实践中有很多典型的突破债权相对性原则的判例。例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在1995年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信用社非法转移人民法院冻结款项应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复函》明确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问题,这是我国司法解释第一次对第三人侵害债权这类行为作出的规定。

我们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发现虽然法院最后的判决中支持了债权人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请求,但法院并不是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当作法律依据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法官只有裁量的空间较大,从而影响我国司法活动的正常秩序和司法的权威性。

二、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理論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民法恪守合同相对性原则,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对我国民法体系的设计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个制度与我国现行的民法体系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我国侵权法和合同法中均没有该制度的规定。这样看来,从我国民法理论界中找出能够支撑把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引入我国侵权法和合同法的理论基础,解决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与我国民法体系矛盾关系成了我国目前要解决的难题。

立法上的空白致使我国司法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法律根据或司法解释,这是我国债权行为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通过解读《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可以发现,从现行《侵权责任法》中找出能够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挂钩的法律依据也只是些原则性的口袋法条。虽然在《合同法》中存在突破债的相对性的条款,但不能解决同时存在侵权行为的复杂状况。比如《合同法》的第73条和74条分别是代位求偿和撤销制度,可以引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代位求偿制度是在债权人没有其他损害赔偿请求权时维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中,债权人还会存在其他损害赔偿请求权,代位求偿制度未能全面保护债权。首先行使代为权的前提必须是债权人向债务人作出了对待给付。如果这时第三人没有赔偿能力,实际上也得不到债务人的补偿。等同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打了水漂。其次,只有债权人的损害通过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债权人才可以提倡代为求偿权。然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才会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并将之转让给债权人。其他情况下,债权人利益受到第三人侵害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光依靠《合同法》的撤销权在保护债权人权利上有本身的不足。首先,撤销权仅适用于合同债权受到损害的情形。其次,撤销权适用的的对象只限于债务人,并不包括合同之外的第三人。最后是撤销权行使的期间为除斥期间,要求债权人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起诉讼,跨越的时间比较短。最长的保护时间也只是从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的5年内,且不存在中止、中断或延长,不利于债枚人债权的保护。只运用现有的法律条文不能应付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除了《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外,也没有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司法解释,没有支撑适用还是禁止的意见。在一些口袋条款和法规才能找到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间接的法律依据。

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地域上有很强的限制,绝对规范不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这些法律法规也只是规范了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中的九牛一毛。

(二)法上制度的缺失致使司法实践中对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无统一的法律依据

对于我国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的民事权益包不包括债权学者意见不一致,肯定者认为债权也属于财产,是动态的,可期待的财产,是属于民事权益,所以应该被纳入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对象中。持否定论者认为,虽然债权属于民事权益,但本法条里规定的民事权益的对象都是对世权,而债权是相对权,不能当成民事权益的保护对象。从上面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纠纷可不可以用《侵权责任法》中的第二条学术界意见不一致,因为我国立法上没有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具体规定,所以才会导致司法活动中的分歧,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法官自由判决空间较大,出现同案不同判。可见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并不根植于我国民法理论体系,而是借鉴境外立法、理论、判例基础上引进的创新性的法学理论。按上面说的把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引入我国是否科学,传统谨慎派认为这制度会损伤我国民法理论体系、是法学歧途。我国对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案例没有统一的司法解释,但在司法实践中有好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虽然法院在最终的判决上支持了债权人对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请求,但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法院使用的法律依据并不是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理论。我国没有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指导性案例或司法解释,这样地方性法院都没有处理好关于该制度的指导性解释,弄得法官也迷茫,自由裁判,从而影响司法秩序和司法权威性。这方面我国应该挑出最普遍发生的典型案例做出司法解释,为了地方法院等司法机构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和指导。

三、完善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想

(一)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法学体系中的新的观点,自身带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法学应该灵活适应时代发展,而不应该只保守的恪守已经成了的规则。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即债权行为发展的需要,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重心从静态的物权转向于动态的债权的趋势,而是债权代位权、撤销权和买卖不破租赁等三个规定发展的结果。对完善我国民法体系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的复杂纠纷有巨大的意义。在现行民法中债权已经取得了绝对权的一些效力,同时物权绝对权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世的效力,比如“在登记对抗制度上,如果不进行登记就物权就不具备对抗要件,而会失去排他性和对抗的效力,似乎与债权没有实质的区别了” ,说明绝对权与相对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动摇了区分债权与物权的重要性。所以保护债权的问题上不能只限于违约责任,在特殊情况也要以侵权责任法来保护。第三侵害债权制度也是债权相对性的一个例外,在罗马法也是这么定的,债的相对性的突破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在逻辑上物权与债权不能债权与物权周延所有财产权的结果。

从立法角度来讲这条款对民事权利和民事权益没有做出区别性的规定,将民事权利和民事权益都要保护,侵权责任法上对民事权利和民事权益的保护上没有做任何的区分性的规定。权利和利益区别本身就很模糊,很难做出其清楚的区分,本文认为《侵权责任法》第2条中的民事权益应当包含债权在内。该条款说的民事权益将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都包括在内,债权作为民事权利应当在范围内。所以本文支持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引入我国。

(二)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具体构建

本文认为,应当纳入合同法为主侵权责任法为辅。

1.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主要纳入《合同法》的理由

民法学界多数支持把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侵权法规范体系当中,本文的观点是把该制度主要归入《合同法》,即详细的规则由《合同法》来制定。不管境外或其他领域的相关立法如何,我国立法应当与我国国情紧密联系,立法构建应该顺应自身法治特点,不能盲目跟风。因此该制度放置于《合同法》。可以将该制度作为合同责任的特别补充来调整。

首先,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列入到《合同法》中不会影响到《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与其逻辑体系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债权人的债权,而《合同法》建立以来用在调整债的关系上。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保护对象是债权,显然会存在合同关系,所以本文认为将该制度归入到《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合乎立法的逻辑一致性。

其次,将其纳入到《合同法》是考虑到我国《合同法》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的。因為不像《侵权责任法》中的那些口袋条文,《合同法》本身就存在突破债的相对性的规定,再把这些规定作的稍微具体点,就可以适用这个制度。比如代为求偿制度和撤销权制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再如其"买卖不破租赁"规则是体现债权物权化的规定,是一部符合时代进步的法。合同法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完全符合合同法高度关注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自身意义是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的,补充《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中责任承担方式的缺陷。

2.建立《侵权责任法》定原则《合同法》定细致的体系安排

《合同法》是为了解决合同纠纷而提供法律依据的,而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才会发生合同纠纷。只有权利受到的侵害可恢复的状况下发生的是合同请求权;在权利受到的侵害不能恢复的状况下发生的是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所以《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本身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具体化到第三人侵害制度的立法构建上,不难发现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和《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均有联系。所以本文建议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合同法》为主、《侵权责任法》为辅的体系。《侵权责任法》是一部救济法,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落脚点需要《侵权责任法》的。但是我们硬性由《侵权责任法》中添加新的内容来规定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话,未免会导致《侵权责任法》的大幅度扩张,也会违背其工具的价值。反而我国《合同法》,很多内容上可以具体容纳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也不用加太多新的法款。

本文认为权利保护问题上《侵权责任法》更重要,但《合同法》原则性的规定少,条款多,更容易适用。因此《侵权责任法》的法条可以直接作为总原则来用,而《合同法》中作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法律依据的条款更为具体,不用做更多的扩张、改变。在立法上建一个从《侵权责任法》作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原则性依据,在《合同法》中制定细致规则,更快捷、能降低成本的。在《合同法》具体安排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该制度的定义,构成要件、赔偿范围等基本内涵。这样司法实践中也能灵活的使用有关法律条款,提高司法活动的效率,降低成本。其次修改《合同法》中能够作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法律依据的条款,将其条款用到该制度上。如将《合同法》中制定的代位权制度行使的前提条件由"怠于行使"改为"不行使",最大幅度的扩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当然,就算对现行的《合同法》中有关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条款进行改编该制度也能在《合同法》中得到全面的规范,需要添加新的条文。主要是要在《合同法》中增添设计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种类和赔偿范围。可以专门增添一条"第三人侵害债权代位权"的条款,作为给予债权人的直接请求权。无论在侵权责任法还是《合同法》都应该注意保持和其他法的一致性和法系逻辑一致性。我国可以模仿下法国,司法机构应该多做关于该制度的统一解释,作为对《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32-733.

〔2〕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44.

〔3〕.王睿哲.第三人侵害债权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4〕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巧棋六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8.

〔5〕.娄天宇.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之运行逻辑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8-12.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沙拉买提

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 篇2:

浅析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摘要:《合同法》规定“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未全面、合格履行合同的法定及约定义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法律机制,从而维护合同守约一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安全。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从违约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特征、违约责任的形态等方面来阐述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关键词:合同法;违约责任;构成条件;特征

一、分析违约责任的内涵、构成要件及特征

(一)违约责任的内涵

违约责任指的是合同当事人受合同约束,合同在当事人未全面、合格履行合同的法定及约定义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法律机制,也是为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所产生的办法。违反合同的法定与约定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而违约责任则是合同义务履行过程中其中的一种结果。关于合同的约定义务概念大家比较熟悉,但合同的法定义务知之甚少。由于主客观受限的原因,任何合同均无法直接对所有已发生与未发生情形的通过约定达到囊括,所以既有《合同法》对合同当事人有全面、合格、诚实信用履行合同义务的概括式的法定义务规定,又有合同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如何履行合同的明释式的法定义务规定。同时,如《物权法》、《担保法》等其他法律对相应合同行为,如法定附随义务作出规定:不动产担保应当办理抵押登记、不动产买卖应当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的相应法定要求。可见,约束合同当事人行为的,除约定义务外,还有法定义务。

(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1.合同的有效性为前提

合同的违约责任只有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合同守约方才可以向违约方提出该方面的主张。实质上,订立合同并非意味着合同的必然有效,合同既有法定无效的情形,如: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容与形式不合法的情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合同也有可撤销的情形,如: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而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上述的两种情形均无法以约定要求合同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无效合同与被撤销合同的当事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为缔约过失责任,无论是承担责任的范围与方式均与有效合同的结果——违约责任存在巨大的差别。而关于合同的无效,也有人提出通过约定使合同无效,如:约定情形出现时合同无效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虽然可以通过附条件而致使“合同无效”,但实质上附加的条件出现时,除非同时也出现上述的合同内容与形式不合法情形,其他的条件实质上应该理解为附加条件出现而合同解除,而非合同无效。而对这类的合同对合同解除前的违约行为守约方仍然可以主张权利。当然,不影响合同效力根本性问题的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合同守约方仍然可以依合同向合同违约方主张违约责任。

2.违约方存在不可免责的违约行为或必然违约的预期行为

通过对合同稳定性与安全性的维护,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国家《合同法》的根本立法目的,所以我们对合同的履行作出:全面、合格、诚实信用、信守承诺等全方位的严格要求,从而也容易误使人认为,只要履行的实际情况或结果与合同约定或法定义务不一致(约定义务与法定义务冲突,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就是违约,就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实质上这种看法有其局限性,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对违约行为进行免责(但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约定因违法而无效)。除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免责情形,如: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违约行为债权人有过错的情况下,债务人也可以免责;运输合同关系中对于标的物的自然损耗可以免责;未违约一方未采取适当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债务人对扩大的损失部分免责;合同因情势变更重新调整双方权利与义务而获取的一定程度上的免责;违约责任约定远超实际损失,而约定责任过重时法院酌情调整时的部分免责。可见,通常情况下违约需要承担责任,但最终还须考虑上述特殊情形。而现实情形中除了现行的违约行为外,如果合同义务人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则守约方也可以要求其他提早承担违约责任。例:甲与乙订立合同将特定货物由甲将货物卖于乙,在交付前甲发现价格又把货物卖给丙并给付给了丙,这种情况下,甲未来违约必然存在,乙可以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预期违约责任这种法律制度是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有利于督促合同当事人信守合同义务。

(三)违约责任的特点

1.违约责任具有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是合同违约方未能合面、合格履行合同时向合同守约方所承担的责任,合同的相对性决定了合同责任也具有同样的相对性,而合同违约责任的主张方与承担方必然是合同的当事人,其主体上存在特定性。而即使一些特殊的情形也是如此: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也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只能由合同的当事人承担,不能转嫁或者推卸(除约定可以免除的责任外)。

2.违约责任要求合同当事人客观上存在违反合同行为即可,对合同当事人主观状态并不在考虑范围

违约行为的认定以合同当事人客观上存在违反合同行为即可,以合同行为或履行结果是否在客观上与约定的行为或者合同义务相符合为标准,而不管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何。而有人认为,合同违约责任承担适用过错原则,在发生违约事实的情况下,只有当事人有过错,才能承担违约责任,否则将不承担违约责任。实质上这种观点是在偷换概念,过错的法律概念来源于侵权方面的法律规定,过错原则在《合同法》中通篇未见。例:甲将货物卖于乙,交托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货物无法送达。假设按过错原则来判断是否承担责任,那么甲将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说,作为正常情况下是无法预见会发生交通事故的,那么甲即不存在主观上故意,也不存在放任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所以就没有过错,如果按过错原则来判断,那么其显然是不需要承担责任,而事实上由于没有按时交付货物,又不属于法定与约定的免责任范围,甲是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可见,除法定可免责的特殊情形外,当事人只要有违约行为,主观是否有无过错,均不影响其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3.违约责任不仅适用现行的违约行为,也适用预期违约行为

为保障交易安全,我国现行合同法不仅对现行违约行为有违约责任的规定,对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预期违约行为,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关于这个特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就不再累述。

4.违约责任的以补偿性为主,惩罚性为辅

在当事人无约定违约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合同法》规定:而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可见,违约责任主要还是用于弥补与达到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所以违约责任具有明显的补偿特性。当然当事人之间也可以通过约定而形成较严格的惩罚性的违约责任,但实际上这种约定最终也受相应的约束。《合同法》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这也反证了违约责任的补偿特性。而据作者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于违约责任的惩罚性规定的,仅只有少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与《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所以,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来说,我国法律以补偿性为主,惩罚性为辅。

二、违约责任的表现方式

按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支付价款或者报酬;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可见,违约责任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有观点认为:违约责任仅只是一种财产责任——即支付违约金和赔偿责任形式,其主要的理由:1、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目的是补偿违反合同的受害一方遭受的损失;2、违约责任承担的最终结果是以货币来兑现;3、《合同法》中规定的部分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不能作为违约责任。笔者不认同这种说法。基于“私法自治”的基本民商法律原则,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合同推崇当事人在意思自治范围对合同条款作为约定,包括对违约行为判断、责任范围界定,与违约承担责任方式的约定,所以违约责任中往往也可以包括非金钱的违约责任,比如约定违约责任为履行特定的行为(例:合同约定义务履行方无法履行时,违约方须向守约方赔礼道歉)。违约责任的只是财产责任观点,实质上大大限制了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与民事、商事行为日益多样性趋势相违背。而违约责任的最终结果也并非均以货币来兑现。例:合同当事人约定履行特定的非金钱义务,但一方当事人死亡或出现其他不能履行的障碍时,那么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其也因为事实上的履行,而非金钱义务又无法通过货币量化时,有可能就此了结,不再追究。而合同义务不能作为合同的违约责任的观点更是似是而非。通过情况下合同的义务系多样化,但在合同当事人违约时,将继续履行指定合同义务作为违约责任,实质上是赋予守约方对违约方对合同后续进展选择一种最有利其守约方的做法,实质上更有利于保障守约方权益,帮助其实现合同目的,这种做法符合合同违约责任这种法律机制设立的初衷。所以违约责任的方式,应作更宽泛的认识与运用,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合同有灵活性,促进交易,发展经济。毕竟民商类法律的立法目的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而非拖后腿。

三、总结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内容,违约责任是保障合同双方权利行使和履行义务重要机制,因此必须认识其重要性。而为了充分理解和运用违约责任制度,须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不同,并充分认识须承担责任的违约行为范围;了解并掌握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最终学会与运用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达到保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令.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J].商,2014,32:233.

[2]梁宝才.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违约责任之比较[J].商,2013,12:257.

[3]陈珠妹.浅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兼评我国<合同法>第122条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3,26:15-16.

作者:林正敏

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论文 篇3:

对违约责任理论相关问题的浅思

【摘要】违约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够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整体信用度的提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研究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

【关键词】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承担方式

违约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的安全进行,有利于市场经济整体信用度的提高,能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合同法》的进一步完善积累了经验。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简单地对违约责任制度进行一下客观的反思。

一、关于我国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浅思

我国《合同法》采取以严格责任为主兼顾过错责任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非常重要,但过错责任原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合同法》中制定概括性条款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足作用,但是我国《合同法》在这方面的条文不足,只能包括一小部分情况在内,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立法上漏洞。我国《合同法》只在第117条和第120条这两条中规定了不可抗力和债权人违约两种免责事由,许多应予免责的情形并未包括在内,这造成了严格责任在合同法中的漏洞。

此外,我国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承认情势变更原则,也产生了大量的案例,但是在《合同法》中却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而且对不可抗力的界定也不清楚。因此,应当对免责事由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协调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之间的关系,以弥补严格责任在合同法中所产生的漏洞,更好的发挥《合同法》的作用。

二、关于我国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的浅思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把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以及支付违约金作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进一步推敲这几种方式,可以发现其中有不足的地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关于继续履行

结合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继续履行是有其局限性的。首先,继续履行在一些违约情况中不具有履行的可能性或者即使能够履行也因时间因素而变得毫无意义,反而会造成时间、金钱的浪费。其次,由于可替代性是许多违约责任的共同特性,因此,进行赔偿在可替代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承担违约行为产生的违约责任。这种情况下再去要求继续履行不利于市场经济交易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再次,法院由于其特定的职责要求需要对继续履行进行监督,这就使其负担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在实际履行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而导致产生新的诉讼,使合同不能得到更好的履行。世界各国立法对继续履行的应用规定了较多的限制,我国合同法对继续履行也作了相关规定,但是还需进一步改进,以便与我国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接轨。

(二)关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采取补救措施”《合同法》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它的含义也不明确。因此,在以后的立法中应对此加以明确。另外,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两种方式不具有并列关系,而《合同法》将其并列规定的做法有违逻辑思维。

(三)关于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的实行效果与双方当事人的切实利益分配息息相关,因此,它是违约责任重要的承担方式。与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相反,合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对方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内容很难为当事人知悉,当事人也很难预测其违约行为使第三人遭受的损害有多大。赔偿所有的这些损害,将会使当事人负担的风险大大提高,进而挫伤其进行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上,借鉴英美法国家的立法经验我国《合同法》以预见性原则来限制赔偿的范围,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保护。我国在这一点上的规定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具体规定,以使该种责任承担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将交由法院处理和允许当事人事先就赔偿数额进行约定合理的结合起来并从诚实信用和公平的原则出发进一步完善关于受损方减轻损失的义务的相关规定。

(四)关于合同的解除

当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法律或者合同达成的协议终止合同的效力,这就是合同的解除。合同的解除其本身并不是违约责任的形式,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合同解除作为对违约的一项补救措施。而在英美法中,合同的解除也是发生预期违约以及实际违约后的一种救济方式。因此,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讨论各种违约责任形式和救济方法时需要探讨合同解除的问题。

合同的解除是一种比较严厉但又很重要的救济方法。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解除的几种情形作了专门规定,在内容上同时吸收了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的经验。这显示了我国《合同法》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并且这样的规定使文字表述既清楚又能揭示合同解除的本质目的。此外,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纳主观标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法律的不稳定性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总的来说,我国《合同法》所确立的这种合同解除制度在总体设计上以及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都是值得称道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施法律过程中要不断的用法律思维去思考,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正确应用。通过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的客观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特征和表现形式,这样我们在日常的合同实践中就会积极思考相应的防范措施,维持法律的稳定,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推动司法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杰,赵景文.合同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

[3]汤文平.论合同解除、债权抵销之异议[J].东方法学,2011(2).

[4]徐杰.合同法制度[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J].东方法学,2012(2).

作者:辛国栋

上一篇:留学生实验诊断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