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论文

2022-04-17

一、教材分析《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题目共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论文 篇1: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文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數学应用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数学应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满足现代化发展对于人才培育的需求,数学课程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的培育与发展。对于数学的学习学生如果只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高度应用不但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还能通过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无法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立足生活,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立足实际生活,解析数学教材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意在重点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应立足实际生活,对数学教材进行科学解读,实现数学教材生活化。同时,根据学生课上学习反应、知识认知能力以及课后练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二、结合生活实际构建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准确掌握好生活情境与数学教材的切入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呈现和探索解答,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数学,使学生更有兴趣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三、开展数学自主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以强化其应用意识与自主操作能力,让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生活实际中的常见问题,体会数学的优势。

通过列方程式,学生求得操场上总人数为27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四、回归生活实际,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若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进行数学教学练习,能有效增强学生能力,让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将其带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以农民耕地进行举例:一块地有    公顷,农民只需要3小时就能全部耕完,问农民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尽管     公顷是一个分数形式的工作总量,但3小时仍旧是作为整数形式的工作时间。所以,针对这种类型的分数除法,学生可能依然保持着将    公顷平均分为3等份,求每份是多少公顷的思维路径上。因此,学生也就容易把    ÷3计算思路等化为“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以此顺利求出结果。这个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现实,符合除法运算的算式意义。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之中的各个领域数学知识的应用都极其广泛,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生活实际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立足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探究与思考,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构建数学问题,让数学回到生活实际,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YQJK198)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邓林树.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例谈[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1.

[2]徐卫东.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J].上海中学数学,2018(3):11-12.

[3]侯秋红.结合生活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都市家教月刊,2016(3):252-253.

作者:莫少艳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论文 篇2:

重视探究过程体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一、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题目共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二个学习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过程目标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标角;学会做角,在做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在比角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判断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找出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1:正方形有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

生2:正方形有4个角,三角形有3个角。

师:这个同学提到了角,你能上来把角指出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吗?

学生把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角一个一个地指出来了。

师:你认识的东西可真多,这里也有很多角,谁能把这里的角指出来。

课件出示:

引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反思】将本课的学习知识隐藏于学生熟悉的物体中,通过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引出角,再通过课件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变抽象为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验感知,构建新知

(1)认识角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师:同学们的学具袋里都有一个角,请同学们把这个角拿出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角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说一说。

生1:摸起来尖尖的,有点刺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是哪里刺手吗?(生指)这个刺手的尖尖的地方就是这个角的顶点。

生2:有平平的两条线。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大家一起摸一摸。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这个角的边。

课件出示一个圆点,标明“顶点”,从顶点伸出两条边,并标明“边”。

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老师这里有一些角,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它是不是角,如果不是角,说一说为什么它不是角。

课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反思】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角,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哪里有角?再说一说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边在哪里?

学生在教室中到处找角,并相互交流意见。

师: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观赏一下生活中美丽的角吧!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角。

【反思】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生活中各种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3)画角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角,你们会画角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个角。(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试着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同学画得怎么样?

生1:边不直。

生2:顶点那里是弯的。

师:那怎样才能画一个最漂亮的角呢?请大家看一看电脑演示吧!

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现在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画一个漂漂亮亮的角吧!

【反思】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感知角后画角,让学生有了对角的直观印象再去尝试画角,还知道手画角有一个毛病,“边不够直”“顶点那里是弯的”,从而发现画直角的边,要借助尺子。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明确画角的方法顺序和注意事项,从而令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画角的要点。

(4)做角

师:同学们画的角都很美,但你们会做角吗?请拿出学具袋,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带等,请小组长带领着小组同学们合作,试着做一个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展示作品。

师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反思】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做的角真漂亮。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做的角和同桌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样比的?

生生之间开始比较,寻找方法,并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样比的,把两个角对着口来比,我的大。

生2:我一看,就知道我的大。

……

师:究竟哪种方法最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比的方法。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学到了新的比较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感受角的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都会比较角的大小了,老师这里有两个角,请同学们来比一比,看哪个角大?

课件展示: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红角大。

师:我们按照刚才学的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来比一比。先把顶点对齐,再把其中一条边对齐。

课件演示两个角慢慢重合。学生恍然大悟,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为什么刚才同学们会认为是红角大呢?

生:因为红角的边比蓝角的边长。

师:那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把红角的边再加长一点,再加长一点。(课件演示红角的边加长)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

师:现在我们一起拿出我们刚才做的角,一起把这个角变大,变大,再变大;变小,变小,再变小。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同样大小,但边的长短不相同的角,再通过课件直观地演示两个角比较的过程,以及用课件演示边的变化,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再以游戏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3.拓展延伸,深化感知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角,那接下来看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在下面图形,找出三个角,并标一标。

学生在书本上找角,标示。并通过展示仪展示。

师:这个同学标得对吗?除了这些角,还有其它的吗?

(2)一張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思考并动手剪一剪 ,有几种方法?最多可以剩下几个角?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课件演示多种答案。

【反思】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反思内化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认识了角。

生2: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3:学会了画角。

生4:知道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生5: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

……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首儿歌来总结一下角的特点吧!

课件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边拍手边读:

我是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张口不看边。

【反思】通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回顾,再利用生动有趣的儿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反思与评析

第一,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富有童趣,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钟面,剪刀等实物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除去实物中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动画的效果,把画角,比角等过程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剩女近了生活实际,又符合思维特点,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第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不应该是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本节课的课堂上出现了多种感受知识的方法。例如: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变一变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的多种的方法。教师用心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和学习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整节课尊重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表上去找角,认识了角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角,让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行接轨,而这些对于生活经验的“真材实料”也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再让学生支欣赏生活中的角,对生活经验进行了重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作为平面图形元素的体验。在本节课中,教师还给了学生对原始经验进行了“二次加工”的机会。引导学生审视刚才举出的例子,感悟角是在平面上找到的,也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从而也证明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的观点。

第四,通过对比让学生挖掘知识的本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一次次的让学生对比中,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在认识了角的基本特征后,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在区分、比较、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角的本质特点。通过自主画角和规范画角的对比,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要求和技巧。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一样但边长短不一样的角,让学生在猜想、比较、验证的过程中,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教学重点。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去获取新知,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悟性真正得到释发。

【注:本文系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YQJK198)阶段成果。】

作者:柯丽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论文 篇3:

立足教学本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自身的价值,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数学应用价值

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新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四基”,另一方面也应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认识百分数”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尝试了解所找到的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堂一开始,笔者问:“同学们都找到百分数了吧?百分数好找吗?”学生纷纷回答说在超市、银行、饮料包装等处见到过。接着笔者又抛出问题:“百分数在生活中如此多见,那学习百分数有什么意义及作用呢?学习掌握了百分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方便呢?”这些看似简单的口语化的问题,其实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促进学习的兴趣,并且让他们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再如教学“立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后,笔者出示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张老师买来3盒咖啡,已知装咖啡的盒子是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现在将3盒咖啡打成一包,怎样包装所用的包装纸最节省?这个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表面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种题型。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文具盒、橡皮等进行操作,记录每一种包装方法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在计算、观察、对比、反思中学生逐渐悟出了道理:要想包装纸最节省,就要将最大的三个面重叠在一起,这样减少的面积越大,新形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二、灵活使用数学教材,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发展

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被动接受者、单纯的教材使用者,而要能活用教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根据他们的学习背景、思维方式及现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让课本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苏教版教材是安排在四下第62页的例5当中,教材例题呈现的是四、五年级学生在学校体育器材室领用跳绳的场景,在列式之后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来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规律。笔者在实际的新知教学过程中,结合当时班级刚好转进6名新生,并购进相应数量的课桌椅这一事实,对例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购买班级学生课桌椅,课桌一张65元,椅子一张30元,咱班一共增加6套课桌椅,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与交流,然后汇报出以下两种列式:①65×6+30×6,②(65+30)×6。此时,笔者提问为什么第一个式子有两个6,而第二个式子只有一个。学生回答:第一个列式是分别求出6张课桌和6张椅子的钱,最后把两个部分的钱相加从而求出增加的6套课桌椅一共花了多少钱。第二个列式是先求出一套课桌椅的价钱,然后再求出6套课桌椅一共有多少钱。可以发现,学生借助各自不同的策略,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在具体的生活小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形式。如此亲身的实践体验,促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的小场景,自然而然地就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改变练习方式,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练习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有效的练习更能让学生摆脱单一、枯燥的练习所带来的疲劳感,而富有趣味性的拓展性练习更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学习完“圆的认识”,笔者布置如下练习:圆不仅外在美观,它的内在美更是让人神往!你们能用所認识的圆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生活中的美吗?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吧!第二天的学生作业中,有用圆规画出了各种相互对称的圆形美丽图案,有设计了飞镖靶状的圆形调查表,更有“把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那荡起的层层涟漪”……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前,笔者布置学生用卡纸独立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并在日记当中写下自己的制作过程。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记录:“当时我碰到了一点困难,圆柱的那个曲面怎么剪呢?长该是多少呢?我不断比划着……突然,我发现了圆柱那个曲面(曲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这下好了,我还知道了圆柱的表面积可以怎样求!”学生不仅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解决了新的学习内容,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产生数学联想,解决了即将要学习的圆柱表面积问题!而数学日记的叙述,不仅让他们把知识系统化,也让知识得以内化,这样的练习方式真正做到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搭建应用平台,自觉养成数学应用习惯

数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搭建应用知识的平台,使其养成能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大树有多高”这一活动课时,笔者提问:“咱们生活的小区、校园周边及公园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还有我们旗台上的旗杆,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高度呢?”刚开始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时,笔者见机插话:“其实,运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正比例知识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看似很棘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带上工具到操场上边学习、边实践……”于是,笔者用上事先准备好的竹竿、卷尺等学习工具,带着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到操场上进行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在他们不断探究、寻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测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应用这一规律几乎可以测量身边的所有物体高度。学生在教师有意搭建的应用平台中,不断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不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与习惯。

总之,数学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在众多领域渗透,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应用所学知识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三小学)

作者:张海方

上一篇:时事政策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激发学生想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