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课程的改革探索

2022-12-28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日趋凸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使我们不断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 运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我系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承载主体, 于2006年成功申报了该门课程作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即此着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问题。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 同时地域因素、家庭条件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情况的差异。目前城市中的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计算机类和信息类课程, 而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多数都没有开过此类课程;同时学习过计算机类课程的学生, 他们有一部分既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非常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而另一部分可能只会简单的操作和开关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

2.2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高校教学资源的增长不足的矛盾

随着99年的大学扩招, 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不断扩大, 大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转变为了现行的“大众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在教学上形成的压力主要是在基础课。由于教师没有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等比例的增多, 为了解决师生比过大带来的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大班授课。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统计, 一个班级人数在40人以内上课效果是非常好的, 一旦人数超过60人教学效果就会下降, 超过80人教学效果就明显下降。而目前, 我们采用的大班授课的方式人数大多在80~120之间, 更有少部分在150人以上。教学手段普遍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第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所上的第一门课程, 多数学生高中时期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 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第二, 授课过程中, 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 信息量大, 速度太快,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留给学生印象较浅, 容易遗忘。第三, 学习过程仍以老师讲课为主, 缺少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3 课程内容更新过快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很频繁, 而我们仍采用2000年左右制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组织教师备课。这显然不能满足现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2.4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机软硬件技能的关键, 由于学生人数过多, 老师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可能有学生碰到了问题, 到了下课都没有轮到老师帮他解决问题。另外, 老师对实验效果要求不高, 只要学生按照他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就可以了。没有一些有创新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3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思路的探索

面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 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 开辟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3.1 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掌握典型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具备熟练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简称“白皮书”) 的征求意见稿, 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2部分。具体知识模块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3.2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开展网络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紧密, 其教学特点决定了该类课程在实现网络化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为此, 我们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自行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该系统主要由在线作业系统、答疑系统、考试系统、交流平台等模块构成。

3.2.1 在线作业系统

以前由于学生多, 老师一般都是从所有的作业中抽出1/3左右的作业进行批改。这种方式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批改到作业的同学, 会打消他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批改到作业的同学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下次不会抽到他, 就放低了对作业的要求;第三、教师批改作业时, 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翻作业本上, 而不是在批改作业上。在线作业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课程等;另一方面作业成绩老师都可以查得到, 很容易知道自己所带的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 以便自己调整授课进度及授课方式等。

3.2.2 答疑系统

答疑系统是网络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都是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 一位老师要面对很多学生, 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答复, 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答疑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在网上进行交流的空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 及时答复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否则将会失信于学生, 使学生感到失望, 并由此使学生失去对答疑系统的兴趣。

3.2.3 考试系统

考试系统的试题库中除了有选择题外, 还有填空题、简单题、论述题等题型。不仅可以通过设置试题难度、试题知识点、试题数量等选项实现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考试成绩查询等功能, 而且可以分章节进行小测验。这样任课教师可以每讲完一章或一节就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测验, 通过测验结果分析学生掌握本章节内容的程度, 适时地调整课程进度。不会出现老师一味的上课而不知道学生学习状态的情况, 做到对课程的学习进度有的放矢。同时该系统的阅卷功能和试卷分析能力也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提高了评分的一致性。

3.2.4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里面教师或学生可以就课程中某个重点、难点或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讨论, 这种参与方式是一种更广泛的参与讨论的过程, 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找资料、想思路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如果我们不考虑到这点而是强行按专业分班授课, 那极有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老师也没有办法把握授课进度。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我们试行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免修 (这门课程你不需要去听课和考试, 学分仍然会给) ;第二级、免听 (这门课程你不需要去听课, 但是要去考试, 考试通过了, 你的学分才能得到, 否则, 学分得不到) ;第三级、必修。

在新生军训结束时, 我们将举行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考试, 基本知识部分采用笔试的形式展开, 基本操作部分采用上机操作的形式来实施。只有两部分都上了80分以上, 才可以申请免修本课程;如果两部分都上了60分, 可以申请免听, 但是要参加最后的课程考试;其他的那就是必修此课程。对于那些免修、免听的同学我们允许他们现在就可以选公选课。更早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3.4 强化上机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一味地注重课堂教学、忽略实验教学, 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课程结束时, 学生能说出很多的专业名称, 例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但不能连接一个很简单的对等网络, 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

重视实验课教学。尽管计算机基础实验看起来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 没有难度和创新, 但实验教师仍要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详细的实验资料及做实验所需的器材, 高度重视实验课程。

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在实验的各个环节, 要深入各学生了解情况, 具体指导, 实行过程监控。对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要及时帮助解决和纠正;要求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由实验指导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核。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 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并能解决某一类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应根据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设想和尝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课程建设, 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重点课程,基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0.

[2] 张本成, 何清林, 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6 (6) :33~37.

[3] 陈艳, 李晓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思考[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5:452~455.

[4] 方大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 2006 (9) :45~46.

[5] 王宇, 罗代忠.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改设想.课程改革中的思考[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5:447~451.

上一篇:路桥工程测量中GPS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下一篇:泌尿外科患者院内感染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