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

2022-07-03

摘要: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所以选择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是当前中国企业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系统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 篇1: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及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策略

一、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

(一)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状下,我国企业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当企业的生产销售单纯面向国内市场时,其可有效利用的资源会受到国内市场条件的限制,要么成本高昂,要么难以寻找而使得企业生产销售无法满足规模性、经济性的要求。企业只有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通过竞争促进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等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

(二)捕获更多的市场机会

经济全球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于国内大量生产长线产品的企业而言,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国内市场以外并由此获得更多的顾客,同时通过在其他国家延长或更新产品生命周期来避免国内市场的饱和,进而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如,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了时间差与地区差的特点,当企业某种产品在国内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时,在另外一些国家却还处在导入期或成长期,此时,将产品打入这些国际市场,就等于是延长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再如,国际市场需求较之国内市场需求更具多样化,这也会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

我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一方面,国际市场容量巨大,企业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能够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扩大企业规模也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四)可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声誉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锻炼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企业的发展思路,锻造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型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本身就可以提高企业在本国市场内的声誉和地位。另外,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企业通过对外交流,还可以扩大自身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1]。

二、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已开始完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奇瑞QQ在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1月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牵手中东、东南亚多个国家;联想2004年12月与IBM签署协议,以12.5亿美元购入IBM全部PC业务;上汽集团2005年1月宣布收购韩国双龙48.92%的股票,成为双龙最大的股东;TCL收购汤姆逊,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华星集团收购阿联酋电视台,以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事实都说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同日本及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国内企业的营销知识、技术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仍旧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水平,所以许多企业的营销观念仍然还停留在“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的演变。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营销观念上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

(二)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进行了三十一年,而企业真正开始自主进入国际市场才是近二十年的事,与国际市场的长期隔绝,使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国外企业已积累有百余年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时候,我国的企业则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宏观、微观环境,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国际经商惯例,本国对外贸易规章、运货、报关、检验等手续,各国关税及非关税方面的规定,国际汇兑、国际法律、保险、运输知识等等还都处在学习和熟悉的阶段,更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语,并具有国际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可以说,国际市场经验和能力方面的缺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三)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联系市场和企业的纽带,没有市场调研企业就很难在目标市场获得成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信息资料很多,而市场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企业应深入目标市场做充分调研。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懂得重视国内市场调研,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企业要么否认国际市场调研的价值,要么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境外目标市场的调研;有的虽然调研了,但数据不充分,调研结果没有真正反映国际市场的实际,导致不少企业在开拓与国内有差异的国际市场时屡遭失败。

(四)产品质量、结构有待改善

面对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除了少数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以外,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在品质、功能、包装和服务方面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使得我们的许多产品要么由于达不到相应标准而无法对外出口,要么就是出口了也只能被当作低档商品来出售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时至今日,“Made in China”仍然在一些国际市场上被认为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结构还存在着严重地不合理性。绝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初级品、低值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很小[2]。

(五)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知识产权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保护神。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要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了解还相当粗浅和模糊,要么出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需求,知识产权的事先保护支出与事后维权支出十分有限。由此引发我国企业自主品牌被恶性抢注的事件屡屡发生:“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英国被抢注;“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女儿红”、“杏花村”等中华老字号都曾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这给开拓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四、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一)树立营销观念

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商品极大丰富的年代,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从“企业生产什么,顾客接受什么”向“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转变。企业管理者只有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立足目标市场,研究目标市场的规律、研究目标消费者的行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在产品生产、价格制定、渠道建立及促销组合等方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国际市场开发经验

我国企业应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世界500强企业如通用、保洁、丰田等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际,有选择的学习。学习可口可乐的品牌打造、学习沃尔玛的渠道建设……同时还要学习国内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如何成功地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并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行业、自己企业的国际市场开发方案。

(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商品流通的桥梁。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国内市场所没有的变数,如关税及汇率的变化、当地的政策法规、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变化因素大大增加,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消费者需求个性更加明显,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变化更趋复杂。面对这些情况,哪个企业信息掌握得越迅速、准确、可靠,产品更新换代越快,生产计划安排越得当,哪个企业就能更好更快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就能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3]。

(四)改善产品结构及质量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品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不同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爱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国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差异;地理环境与气候的迥异,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红色在我国被视为喜庆的颜色,但在印度红色就不被看好;另外在产品包装、命名等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提供与之适应的产品。改进产品结构,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等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自主品牌的建立、培养及推广,增强品牌的溢价功能。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的重要武器。美国、日本等国家明确提出了本国知识产权战略,并把其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促使竞争的源泉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知识生产”。在我国,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所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不能落后,特别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更应如此。首先,要提高全民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其次,国家应支持企业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办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再次,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加强了解国外知识产权执法信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学习外商投资企业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经验。最后,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开展专利打假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同台竞技。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出色的表现,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市场的规律及变革趋势,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赢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慧碧仙.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9.

[2]董祥宾,陈刚.市场营销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9.

[3]迈克尔·R·津科特.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8.(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陈 刚

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 篇2:

基于系统理论的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摘要: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所以选择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是当前中国企业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系统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系统理论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没有统一,我们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指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范围从国内市场已经扩展到国际市场,因此,企业的国际化不仅包括营销的国际化,而且包括观念、生产、研究与开发、资本和人才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定,提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国际化理论(Gereffi G,2001;Omar N Toulan,2002;Grossman et al,2005)。如20世纪60年代初Slephen H.Hymer等的垄断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RaymndVemong的产品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P·J·Buckley,M,casson.A.M.等的内部化理论及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20世纪80年代E·Porter等的便于战略链与行业竞争优势理论。

这些传统理论始终以西方各国的先发展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虽然对我国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有些启示。但是一些观点和结论并不适用于我国这种后发展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在一种新环境背景下,即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国际化,这种变化对跨国公司而言可以说是质的巨变。先发展型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先发展型跨国公司为基础的主流国际化理论无法准确解释后发展型的行为,从而形成一个明显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实际的后发展型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探讨。

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程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并有加快的趋势,无论是否愿意,我国企业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一:我国企业是后发展型企业,进行国际化竞争时与老牌传统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是在规模、技术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国际化融资、管理、营销等软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郭铁民等,2002)。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一直是处于一种追赶的态势,而较少能够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才资源进行开创性、前瞻性的事业;其二,由于是后发展型企业,国外市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早被瓜分和被经营成熟,中国品牌乃至亚洲品牌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的认可度很低。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企业的掠夺式跨国并购和对我国市场的蚕食鲸吞,极力把我国企业和市场纳入其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领域,并从根本上消除将来我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下的可能。现在,“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基本要求。在这些并购中,中方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的残酷事实一再重演。

当然,全球化进程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一,中国的地理、资源、市场格局为企业国际化决策提供宽广选择。中国目前具有跨国投资潜力的企业大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在产品市场、要素资源选择上接受着国内、国际信息的双向辐射,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国际化决策过程中能够开展较为充分的方案选择。其二,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为中国企业国际素质快速提升提供了契机。中国企业一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就面临最新的技术和最激烈的竞争,可以利用其机遇充分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素质,而不必面临转型和处理遗留的包袱。其三,相对中国更落后的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存在,为中国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市场梯次转移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与现状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几乎全部属于后发展型,即:一是该企业开始国际化时,其行业的国际市场就已充满了跨国公司,即后来者特征(姜汝祥,2004);二是该类企业的核心技术弱且主要是从外国引进的,表现为技术依赖性。三是我国企业内向国际化程度高,外向国际化程度不足。内向型国际化指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导致国内市场国际化。外向型国际化是指通过中国企业的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要素走向国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从改革开放起,我国就一直采取战略联盟、合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进行内向国际化。我国现在国际化的重点是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着重是进行外向型国际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输出与输入存量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发达国家是166:100,发展中国家是18:100,而我国是1.46:100。我国外向国际化经营严重滞后于内向国际化。

现今,我国外向型国际化态势是花分两枝:一枝是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来进行的,其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际化资源配置,在国际化的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即实现开篇笔者所定义的国际化;另一枝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战略联盟来进行的,其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扩大产业链和市场。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特征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存在如下特征:第一是总体战略的“雷同化”。主要国际化企业明确提出“建世界级企业”,如:华为技术提出“世界领先企业”,上海电气提出“国际一流”,宝钢集团提出“世界一流”等,这表明,作为后发展型企业,中国大企业的战略主题是追赶,“世界级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梦想。第二是缺乏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多数公司仅制定了总体战略,没有制定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第三是海外战略制定与首次海外投资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小,理论与实际差距大。中国华源集团在1992年创立时就确定了跨国经营战略,但直到1997年才实施首次海外投资(李海舰,2002);海信自从1994年成立时提出“把海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的战略目标,但到2000年才开始首次投资。这显然说明国际化进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我国企业今后国际化发展方向是:

第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自然资源寻求型、全

球市场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中国制造企业制造加工能力强,规模大,但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开发、核心部件制造等较弱,我国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应尽力寻求价值链两端的资源为己所用,着重发展自然资源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战略。

第二,培养新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的管理体系。从长期来看,现行我国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优势本身很脆弱。同时,支撑企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世界级的、与企业接轨的管理体系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

第三,注重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进入和掌握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的部分。

(四)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规模小几乎是我国所有国际化企业的特征之一。

2、缺少适应全球化运营的国际化人才。跨国公司依靠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和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吸纳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是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的资本。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弱点。我国的许多国际化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机制,从而造成国际化人才瓶颈。

3、缺乏国际化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国际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R&D经费支出占企业产品销售额1%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据统计,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到现在还没有达到2%。

4、缺乏较强的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力及资本资源、采购原材料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张方华等,2003)。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现行国外跨国企业有巨大的差距,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常常遭到封锁,自然资源的进口也面临高门槛。

5、缺少把握、控制和运筹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如何与外国政府、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打交道,如何适应不同的民族习惯、文化特征、宗教背景及法律约束等。我国许多国际化的制造企业在这方面现有能力弱,研究国际市场的意愿和能力都还远远不够,这也是当前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难以有大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志彪,2004)。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系统性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建立与特征

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主要由管理理念、技术研发、组织管理、企业品牌、市场营销、资本经营、人才开发、企业文化等八个因素耦合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如图1。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定义如下:设A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S中全部要素的集合,R为元素之间所有关系的集合,A中不存在相对于R的孤立元,则该系统s可以表示为:S=(A,R)。

该系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可以加快国际化步伐;对内可以凝聚企业的力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开放复合性和动态性。整个系统是由管理理念、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八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的,而且输入、输出都及其复杂的复合系统。系统具有动态的内部结构,即由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组成,这些结构成分中,既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相互适应的对应关系,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三是复杂自适应性。组成系统的元素数目较多,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作用,联系与耦合十分紧密(崔和瑞等,2004)。各个元素自身就是个子系统,能通过自动调节来适应环境对其的要求。

(二)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分析

1、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结构与要素分析。

第一,管理理念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思想基础,指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的深入研究,国际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的积极学习和借鉴,及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的、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的确定。

第二,技术研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关键,指研发的加强投入,公司进行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研究,与国外著名开发机构、企业国外技术专家的技术合作;专门的海外研究或设计中心的成立等,来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

第三,组织管理子系统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起支撑作用,是指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与手段,适应国际游戏规则的科学管理体系等。现阶段我国企业组织管理子系统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国际化的竞争已经不分国内外,因此,一切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都有必要学习。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二是国际游戏规则。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和中国加入WTO后,这就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必须学习、尊重其他国家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必须按国际化的游戏规则来规划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

第四,企业品牌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核心目标。实践证明,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三个因素: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所谓品牌优势就是说消费者愿意为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支付比其竞争对手生产的质量、性能相同的产品更高的价格。一般来说,成本优势的取得所需时间最短,产品优势的取得需要较长时间,品牌优势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积累需要的时间最长,也最困难。企业品牌子系统包括:一是国际化品牌与形象策划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二是在遵循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商标意识和名牌意识的增强。

第五,市场营销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指差异化国际市场策略策划、国际市场布局与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建立、技术与销售服务体系的设立等的有机组合。市场营销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产品销售的关键,是企业间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对后发展型的中国企业来说市场营销子系统包括海外市场定位,市场调整。国际市场营销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等。

第六,资本经营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持续动力,指国际金融市场的筹措资金,东道国政府或银行的贷款,以设备或专利折股的合资或合作经营等多种海外筹集资金的有机组合。资本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资金;而且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种资金

运作机制保障以及由股东背景构成的全球化资源和视野。

第七,人才开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关键,是指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培育、利用和开发等。企业国际化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充分利用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子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国国际化企业的人才开发子系统包括两个系统:一是全球人力资源整合子系统,即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国际型高层管理人才、技术研究人才,并将这些人才配备到关键性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智能;二是国际化人才库建设子系统,即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吸收、培养,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

第八,企业文化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基本目标,是指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和这种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及企业形象等各个层面中的物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子系统(张晓辉等,2007)。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跨文化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中国企业国际化应该建立一个兼收并容、博采众长的开放式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国际化进程中增强企业文化的融合性和本土适应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培养跨文化管理能力,虚心学习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汲取优秀成果,并善于将其运用到本企业之中,打造出独特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所向披靡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不断适应当地的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市场环境,逐渐融入当地经济,加快本土化过程。

2、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企业国际化战略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哈肯的协同论(synergecic),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这个系统在宏观上就能产生特定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八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管理理念子系统、企业品牌子系统及企业文化子系统在整个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处于精神层面,具有核心地位,是其它子系统之源。它们为其它子系统提供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组织管理子系统和市场营销子系统处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制度和行为层面,是精神层面三个子系统的具体化表现,它们为企业国际化目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框架和实施平台。技术研发子系统、资本经营子系统和人才开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动力因素,是制度和行为层面子系统的物化,也是衡量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质量的主要指标。

第二,企业国际化战略子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子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特定阶段处于和谐平衡状态,保持这些组成要素的有序状态运转,并施加作用力使子系统能够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以促使整个系统协调发展,即整个子系统的发展经历平衡和优化两个阶段。如资本经营子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即各种筹资方式,在企业国际化的某一阶段它按一定比例处于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平衡状态,但是当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的阶段,旧的平衡不能满足需要,就要被打破,通过优化结构建立新的平衡,即更合理的筹资方式和比例。值得指出的是通过优化而达到的新的平衡。其自身就是或就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最大熵原理,封闭系统会自发走向“熵增”或“减序”。因此,该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物资、能量与信息“三大流”的相互作用,吸收资源、市场、政策、信息及科学技术等负熵流,以克服内部的熵增,而使系统维持一种“耗散结构”的状态,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三、结语

总之,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某方面能力的缺位,而是缺少全面系统的思考。因此我们建立国际化战略系统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该模型中,人才开发、技术研发和资本经营子系统可以直接解决现今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人才和研发投入及创新能力的瓶颈,通过整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进可以综合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把握、控制和运筹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能完整、有效地推进,我国企业就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责任编校 元 铃)

作者:盖文启 蒋振威

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 篇3:

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拥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国内企业,必然要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跨国企业进行投资,当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63.6%。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投资者严重受挫,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投资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做好投资区位决策,如何正确地识别各种跨国投资风险,有效实施风险预警、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关键。

我国跨国投资区位的选择和跨国投资风险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它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理论界还未形成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历史短暂,中国学者对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着重从经验的角度研究,缺乏对众多要素的综合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研究,国外文献比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预先警报系统评估法、评分定级评估法、国别评估报告法、清单评估法和国际投资风险指数评估法。其中国际投资风险指数评估法有以下几类:富兰德指数 (FL)、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综合指数、《机构投资家》国家风险等级表、《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等。 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集中于识别风险因素和针对防范控制措施的研究上。 总体而言, 这些研究大多站在东道国环境的角度,忽略了与投资国和投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要进行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定位和风险预警, 就有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研究。而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基于传统研究的不足,笔者从东道国、投资国、投资企业三个层面对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梳理,并借鉴熵权原理编制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然后运用“矩阵评价”模型将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和风险控制做出一些贡献。

二、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

(一)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分析 关于跨国投资的理论分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则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经营可以带来内部化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集大成地认为企业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以及区位特定优势。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开始注重外部因素分析,产生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对跨国投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它是进行企业跨国投资的外部条件。二是投资企业竞争力,它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的关联分析 首先,区位选择决定了跨国投资风险的大小。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是由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我国的跨国投资环境是既定的,要想降低跨国投资风险,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投资。区位的选择决定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大小。其次,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有益于企业区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管理决策的关键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成败,但在向何处投资的问题上却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全面解释。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复杂性,而且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投资商要选择特定的国家,然后在东道国内确定地区和具体的生产厂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客观决策模型, 对跨国投资事前事中进行实时预警监控,而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区域定位是企业跨国投资管理决策系统中的两个关键点,彼此相辅相成。二者的关联关系可以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管理决策模型(图1)中体现。

(三)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分析笔者根据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分析总结出,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于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具体而言,东道国区位吸引力体现于宏观吸引力与中观吸引力,即东道国宏观环境和东道国行业环境。投资企业竞争力体现于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两方面。这两个维度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和风险警情。

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因素包括:

(1)东道国宏观环境因素。跨国投资环境因素一般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环境、政策因素等。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法律保障制度明确性等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此外,政策直接体现了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态度。如果一国拥有积极的外资政策和鼓励制度,势必对外资的进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经济因素包括东道国外汇、利息、经济景气状况等因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可以影响该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交换的程度,也影响着对外直接投资。社会因素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东道国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气可以改变投资者的偏好,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和战略目标。劳动力、原材料资源状况,都是企业选择投资区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技术的传播性、可替代性以及对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等因素。

(2)东道国行业环境因素。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组织特性、行业政策特性以及行业所有制特性等。行业组织特性着重研究东道国行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以及行业区域集聚效应等因素引起的行业竞争力的特点。一般认为,行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还具有技术创新、减少不确定性的优势;行业政策特性可以看作有关资源配置结构的经济政策,国家通过行业政策干预行业结构布局。行业所有制特性体现为行业中不同体制的特点。不同所有制结构对企业活力、运行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影响巨大。

投资企业竞争力因素包括:

(1)投资国环境因素。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时除以企业自身特点为基础外,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以确保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得到更多更有力的保障。投资国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国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安德列夫(2002)在研究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中,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投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的市场规模。投资国国内经济规模大,国内产品需求量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投资的可能性。二是投资国政府行为因素;投资国的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同时,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和投资保护协议,可以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而避免和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三是投资国的国家鼓励政策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保证因素。

(2)投资企业环境因素。投资企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因素和企业能力因素。企业资源是指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因为其隐藏在企业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持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适应、协调和驾驭内外因素,整合优化资源达到企业资源最优结构的目的,并成为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即资源整合能力,其作用范围应当涵盖企业全部资源及环境,是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和纽带。对于跨国投资企业,其企业能力因素必须具备价值性、异质性、独特性和持久性,从而使企业可以在对外投资经营中形成和拥有垄断优势,并将垄断优势转化为超额垄断利润。

三、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

(一)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跨国投资两个维度四个因素都包括无穷无尽的风险因子,而企业管理者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所有的风险因子都加以关注,因此,笔者主要针对跨国投资的特征来设计4个准则层指标,11个目标层指标,每一个目标层指标又通过若干观察指标来衡量,如表1所示。

由于选取的风险预警指标均难以量化,笔者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指标赋予一定的数值,每项指标取专家打分的平均值。专家可根据观察指标来衡量目标指标值,每个目标指标都赋予[0,4]范围内的任一值。并将其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评价等级,每个等级有对应的评价值域。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二)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的编制 在所确定的跨国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东道国投资环境做一个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目前广泛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其中指标值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取得,不存在无量纲化和指标同向化问题,这就大大简化了数据的计算工序。因此,在评价中仅需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各个项目的内在含义对各个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常用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平均法、最大组中值法、AHP构权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等。笔者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熵是信息论中测定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值就越小。熵权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熵值,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从而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权重应该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的作用越小,权重应该越小。其步骤如下:

(1)构建待评价矩阵Rx。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东道国,Xij表示第i个东道国的第j项指标(i=1,2…,m;j=1,2…,n),则:

Rx=X11X12 … X1nX21X22 … X2n… ………Xm1Xm2 … Xmn(1)

(2)第j项指标值下第i个东道国所占的比重:

Pij=Xij/■Xij,(i=1,…,m,j=1,…,n)(2)

(3)第j项指标的熵值(正熵值简称为熵值,下同):

ej=-■■PijlnPij,(i=1,…,m,j=1,…,n) (3)

(4)差异性系数定义。规定gj=1-ej,(j=1,…,n),显而易见,gj越大,指标间的差异越大,该指标在模型中的作用越大,反之则作用越小。

(5)定义熵权。通过上文推导的熵值公式,可定义某一评价指标的熵权。熵权的大小可以反映指标在评价时作用的大小。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Wj=gj /■gj,(j=1,…,n) (4)

(6)将指标值换算成相应指数值之后,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总分,即最后的各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公式5)。综合指数值越大,则其跨国投资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Ry1=■WjXj ,Ry2=■WjXj (5)

Rx1=■WjXj ,Rx2=■WjXj

Rx=(Rx1+Rx2)/2,Ry=(Ry1+Ry2)/2

四、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矩阵模型

(一)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原理 矩阵评价法是一种直观的评价方法,常用于战略决策分析和项目风险评价等领域。在本部分研究中,笔者借鉴“矩阵评价”的核心思想,构建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模型,具体包括: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该模型的操作方法为: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是以东道国行业环境指数Ry2为X轴和东道国宏观环境指数Ry1为Y轴;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是以投资企业环境指数Rx2为X轴和投资国环境指数Rx1为Y轴;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是以投资企业竞争力指数Rx为X轴和东道国区域吸引力指数Ry为Y轴。矩阵按照0、1、2、3、4和网格进行划分,包括16个单元,从内到外分为四个级别。然后标出X,Y轴数值的交点,该点落在不同的单元代表每个单元相应的含义 (如图2~图4)。

(二)模型解析

(1)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最佳区位:东道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具备所有的有利因素,而且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是理想的东道国。而且,跨国投资所属行业在东道国有具有较大市场,其行业资源可以与投资国和投资企业形成互补性。此区位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位选择。次佳区位: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都不够优越,但仍然有投资的可能性。这部分区域一般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低的劳动成本、优越的鼓励政策等优点来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开拓潜在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较差区位:东道国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中有一方面极其恶劣。比如落后国家和地区,其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思想保守、收入水平较低,给投资带来极大不便,企业一般会采取比较保守的出口方式或是间接投资而不愿进行直接投资。或是在相对发达地区,尽管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当地劳动力成本过高、行业资源极为缺乏、 人民消费观念偏差较大,这时企业或许会对东道国进行试探性的考察, 以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投资。避开区位:东道国不具备各项区位优势, 贸易壁垒、资源缺乏、市场前景渺茫, 对外国企业的投资吸引力很小,因此应该避开这样的区位选择。

(2)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强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对跨国投资的各项配套设施和法制法规都很健全,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保证对外投资的完成。而且跨国投资企业具备各项自身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等条件,区位选择能力很强,可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扩展市场,通过资本输出和技术品牌管理来获得最大利润。中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都不够优越,企业的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只能考虑在区位吸引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外投资。而拥有富裕资源但是缺乏生产经营技术条件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考虑间接投资。弱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有一方面极其恶劣。比如我国对某些特定行业有着绝对的限令,不容许其在他国投资经营,如军工企业。而对于自身竞争力很弱的企业,尽管在我国良好的对外投资政策环境下,在世界市场中也缺乏竞争优势,很难独立完成对外投资的决策和选择。差竞争力单元: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均很恶劣,不适合进行跨国投资。

(3)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无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都较强,该项跨国投资各类风险都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跨国投资项目。所以该企业集团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加大投资力度。轻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都不够强,但仍有一定的优越性。企业应积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加强内部资源和能力建设,以适应外部环境。中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中有一方面特别恶劣。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找出原因所在,以防止风险不断恶化。重警单元:代表该项跨国投资各类风险都很大,经营投资状况岌岌可危,故不宜在该国继续进行此项投资。

(三)实例分析 笔者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在12个国家的跨国投资经营为研究对象。对150位学者和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4份,得到12个风险指标的原始数据。受篇幅限制具体数据表略。运用式(1)~(4)分别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熵值、变异系数及熵权(见表3),由于数据计算复杂,分析过程采用Excel2003软件辅助完成。

然后,运用公式(5)计算出各东道国及其跨国公司各风险指数值,并根据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模型(图2~图4),确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跨国投资的各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并评价对该区域跨国投资的风险警级,如表4。

根据跨国投资区位定位矩阵(图2)可知,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的12个国家中,处于最佳区位的有5个,处于次佳区位的有4个, 处于较差区位的有2个,处于回避区位的有1个。通过跨国投资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分别得到投资企业竞争力指数和东道国区域吸引力指数,将其标示在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中, 就可以评价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的警级。其中,处于无警的有4个, 处于轻警的有7个, 处于重警的有1个。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我国对于企业走出国门所创造的各项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 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企业应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所需区位优势侧重点不同, 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有效防控跨国投资风险。

五、结论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晚,经验少,对跨国投资区域选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充分总结国内外有关跨国投资相关理论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如何寻找最优投资区位、如何及时预警跨国投资风险,笔者提出了新的方法并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结论:(1)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形成是一个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东道国区域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东道国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上,投资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上。(2)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各风险预警指标值,并利用熵权原理编制我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3)借鉴“矩阵评价”的核心思想,将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企业跨国投资区域定位有机联系起来,分别构建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该矩阵模型不仅能直观地预警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状况,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跨国投资区域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

笔者仅对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区域定位模型进行初步探索,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在模型的应用性和科学性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11期。

[2]孙丽:《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综合决策模型》,《技术经济》2007年第10期。

[3]陈克斌:《跨国直接投资风险与管理对策分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6期。

[4]吴小立、王玉蓉:《产业特性、环境特性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个综合模型》,《价值工程》2006年第6期。

[5]成思危:《推荐中国经济国际化》,《经济界》2009年第1期。

[6]RICHARD E.Cav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New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5.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张友棠 黄阳

上一篇:化学复习质量研究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翻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