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要成功地实现全球化的经营,获得国际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并最终获得发展壮大,需要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配合。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研究只局限于经营战略、转移定价机制、知识管理等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企业内部财会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市场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不断加大,跨国公司资金运营带来大量的跨境资金流动,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对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制定了跨国公司非贸易收付汇管理、外部资金内部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选择多家跨国公司进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试点。虽然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需进一步解决。

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是指跨国公司为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境内成员公司之间、或境内外成员公司之间拆放外汇资金的投资理财方式。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集中管理,既可牢牢控制成员公司的财权和决策权,又可取得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大型外资跨国公司的集团总部在全球范围内有统一的资金集中运营安排(集团现金池)。跨国公司的现金池也称现金总库,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管理模式,以统一调拨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头寸。现金池业务主要包括:成员单位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

主要方式和特点

目前跨国公司进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中收付汇模式;二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三是内部结售汇模式。在进行外汇资金管理业务模式的探索中,任何单一的模式都无法实现跨国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最佳效果,尚需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量体定做”,资金管理模式方能适应企业复杂业务的有效处理。

1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处于“原材料→产成品”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从事进料加工的子公司需要办理进口付汇业务,从事制造成品出口的子公司则常有出口收汇业务。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往往采取统一采购、分别配送的采购模式,以及分别出口、统一收汇的出口模式。为了保证统一采购或出口的及时结算,跨国公司往往要求实现集中收付外汇资金。

2资金结算多元化。跨国公司的不同层级,资金结算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区域管理总部,主要是对子公司资金的统筹调度进行有效监控;在全球性或区域性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因各种原材料和生产资源采购引起的本外币、集团内外支付;区域性采购、批发和分配中心,主要是对区域内各地批发零售客户的销售货款回笼;“两头在外”的加工中心,日常结算几乎都为外汇收支。

3财务管理趋于集权型管理模式。跨国公司统一控制所有子公司的资金筹划运用、财务核算、利润分配等管理,这种模式管理层次少,整体控制灵活方便。主要方式包括设计全球资金结算中心、通过财务公司统一核算、通过固定银行结算等。如宝钢集团公司自2004年就开始实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团所属子公司外汇收入全部上划集团,由集团根据外汇资金预算计划统一进行调配,实现了各子公司、子公司与集团间互相调剂外汇资金余缺的目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累计降低成本数亿元。

4关联交易实现资源、资金配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全球各地,各国政经环境以及管理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跨国公司要研究各子公司所在国的税收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综合税率、税收优惠、国际双重征税、利润汇出限制等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利用转移定价、专利技术的转让、利润的转移等手段统筹跨国公司的全球税收。充分发挥关联公司在资金、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化的物流运作和分销,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调拨配置资金、合理避税。

在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整体面临一个战略重新布局的过程,重点在于关联公司的经营现状、行业前景和国家经济走势等。对于经营困难、在危机前后受冲击较大的关联公司,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减资、撤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收缩。由于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刺激经济措施推出较早,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提前复苏,因此一些跨国公司或将经营重心进一步向我国进行倾斜,为我国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带来机遇。

具体业务经营策略

跨国公司要熟悉国内现有的外汇政策。近年来,国家的外汇政策调整非常频繁,例如允许部分企业在境外开立外汇账户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外汇;允许跨国公司境内外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外汇放款;允许借用外债的企业利用签定“提前还款”条款、“外债转内债”、“借低还高”等方式进行债务结构调整;允许资本和金融项下部分外汇业务进行保值;允许部分企业进行期货交易。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有效进行外汇资金管理。

企业要了解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现行税收政策。国家的出口税收政策是有倾向性选择的,主要是针对“两高一资”、低附加值、贸易摩擦严重的企业或行业。因此,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限制或鼓励,比如对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设备、零部件实行的出口免退税政策、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自用旧设备折余价值后的退税政策等等。

加强跨国企业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对外债务合同,跨国企业都要考虑汇率和利率及其相互变化的风险。企业签署涉外经济合同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收付汇的币种、期限和规模的匹配问题,慎重选择结算币种,乃至在同种合同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定单中选择或变换结算币种。在汇率升值和贬值预期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考虑产品生产周期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应合理确定合同期限,甚至考虑在合同中把汇率升值和贬值因素考虑进去,明确双方的责任,尽量让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

密切关注货币匹配,防止币种和期限错配。一种外币趋向升值,会导致付汇损失,对收汇有利;反之,一种外币趋向贬值,会导致收汇损失,对付汇有利。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外汇收、支、还、付以及资金周转的需要,实现收汇和付汇币种的多元化,并保留多种货币,进行外汇收支的币种、规模、期限匹配,防止收汇和付汇单一以及单一货币结算造成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

在收付汇中,应坚持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对外借款选择将来还本付息时趋软的货币,对外投资时,选择将来收取本息趋硬的货币。进口付汇所需要的币种、规模和期限应在出口收汇的币种、规模和期限上予以保证,以防止货币错配而造成损失。

注重汇率波动对债务和债权的影响。本币对某种外币贬值会导致该币种的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反之,会降低企业借用外债的债务负担。借用外债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偿还期、宽限期内,不同外币相对于本币的汇率会出现不同情况,这其中也存在很大汇率风险。借用外债的币种和还本付息的币种可以不一致。企业应该选择正确的币种,准确判断趋势,或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并考虑企业未来的创汇能力和收汇情况,将借款时候的币种、规模和还款时的期限、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匹配。企业还可根据需要,择机调整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在对外债权方面,企业也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苦修内功,改进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注重调整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在可能的条件下,把贸易品转化为投资品,把出口短期内不能收回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金,以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兼并、控股以及获得资源的开采、开发和分配或远期产品置换合同等多种方式,在贸易对方国完成债权、股权、股份的转移或对不动产的投资,从而避免和降低本币汇率升值的风险。

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熟悉了解汇率避险工具。企业应及时了解规避汇率风险工具的发展,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动和调整;根据贸易方式、贸易内容的不同以及汇率变化的不同特征,充分运用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短期外币信贷安排、外币应收票据贴现、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以及期货、各种外汇贸易融资产品等金融工具。

此外,跨国公司还要建立以内部交易对冲为主的汇率风险控制体系。通过整合集团内部外汇资源,建立集团内部动态的汇率成本控制体系、建立集团统一的资金与外汇风险管理平台,通过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对外汇交易和融资风险的预警。强化集团总部对境外成员企业的支持,成为提高集团海外竞争力的有力后盾。由集团授权财务公司进行境外外汇资金的集团运营管理,并在外汇局核准的额度内以境外放款方式向境外成员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以实现集团最广泛的金融资源的全球共享,解决众多境外成员单位发展初期融资困难的问题。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外汇管理处副处长)

作者:张梦锁

第二篇:跨国公司内部报告与企业经营管理

[摘 要]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要成功地实现全球化的经营,获得国际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并最终获得发展壮大,需要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配合。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研究只局限于经营战略、转移定价机制、知识管理等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企业内部财会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内部报告;跨国公司;企业管理

一、引 言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急剧扩张,大公司实力不断膨胀,全球化市场为其扩大奠定了基础。并且伴随着1950年的《克莱顿法》的修订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的影响,这种全球化综合企业的扩张,即跨国公司②的发展,经历了横、纵向兼并,混合兼并,专业化兼并①几个历史阶段,最终形成了今天日渐成熟完善的跨国公司态势。因此,作为联结各国经济、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跨国公司,其经营管理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而主要的研究方向都集中于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研发管理、知识管理等,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诸多方面。然而对于能够正确反映企业集团的实力、正确预测企业集团价值增长空间、正确评价企业集团竞争能力的内部报告,研究成果却很少。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全球化经营环境下跨国公司的信息是分散的、冗长的、不对称的、不共享的,要想从母、子公司的视角提供实时报告难度很大;二是对内部报告认识的局限性,只重视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外部财务报告的研究,而忽视了作为支持企业集团、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的重要利器的内部报告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法,对跨国公司的内部报告的质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与意义,旨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组织文化、无形资产与风险、技术中心管理的作用、知识管理、通过互联网的研发管理。这些都是从企业自身效率上寻找出路,而没有充分重视分析的作用。美国加州大学的HeerorR.Anton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用资金运用表来代替企业的内部报告,并提出资金运用表在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方面意义重大。另外,他将资金运用表分为历史的、预期的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在这里,可以看到,虽然Anton将内部报告看作是企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其重要性仅反映在企业融资方面。

我国学者对当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方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经营战略和管理原则,争夺海外市场的手段和控制巨额资本的方法,如何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内部贸易及生产国际化分析,设立海外子、分公司的策略,转移价格等。由此可见,在我国,对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的研究仍主要倾向于提高公司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优势等方面,而没有充分重视内部历史和预期分析评价在企业经营发展决策中的作用。

三、跨国公司内部报告

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能正确地向公众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为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税务当局、分析机构等提供一个详实反映公司在一定会计年度的经营情况。同时,恰当地运用其内部报告,可以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过去、现在和潜在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其中,国际财务报告是指为满足两个以上国家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报的公司财务报告。国际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主要是跨国公司,需求者主要是跨国公司目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税务当局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分析专家等。而内部报告与其有着很大的不同,内部报告是指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角度出发为管理者提供的报告。面向的是企业内部,是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的资料。

(一)内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均非常关注母、子公司的资金状况,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情况,公司业务的经营情况等。为此,跨国公司内部财务报告应提供资金管理报告、预算控制分析报告、企业集团战略发展报告、公司价值评估报告等方面内容,并对有需要的报告进行分解,如生产销售分解、产业与地域分解等,便于企业集团管理者进行决策。

1.资金管理报告。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公司间获得的信息,实时监控、掌握整体资金状况,协调公司资金在各子、分公司间占用不均的状况,解决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成本高的问题,并将资金集中用于优质项目,以获取最大收益。针对跨国公司对资金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设计不同模式以满足资金管理报告的要求。在预期方面,在信息共享下,通过公司间事务处理系统采集各子、分公司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费用计划、投资计划等信息,规划出企业集团未来资金占用情况,编成资金占用计划报告,从而对各子、分公司资金进行调度,有计划地安排跨国公司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维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在正常经营方面,做出现金流入流出分析报告,为管理人员实时了解日常现金流情况,确定企业集团最低现金持有量,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在未来预期方面,通过实时获取销售订单、应收款、存款到期、经常性收入等信息,得到短期现金流入量,通过获取采购订单、应付款、贷款到期、经常性支出等信息,得到短期现金流出量等,做出短期资金预测报告,使管理人员可以了解近期的现金流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

2.预算控制分析报告。跨国公司能够按照产品、项目、业务群组、事业部、区域、集团等进行多维预算,通过采集产品、项目、业务群体、事业部、区域、集团等相关信息,做出公司所需的预算分析报告,实时监控各子、分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在业务发生前,根据预算制定的程序,按产品、项目、业务群体、事业部、区域、集团等制定预算计划;当业务发生时,将实时或定期获取的实际发生的业务数据,与预算计划金额进行对比,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然后通过信息反馈,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当业务完成时,做出业务预算分析报告,寻找差异,分析缺陷,从而真正实现跨国公司预算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

3.战略发展报告。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战略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分析模型等,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挖掘各子、分公司的数据,动态提供公司战略发展报告,根据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发现相关问题和潜在的盈利机会。具体包括哪些行业盈利能力强、哪些地区具有生产销售优势以及哪些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公司的产业重组、市场定位、地区选择、市场扩张、战略发展等提供支持。

4.公司价值评估报告。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市场成熟发展的今天,公司价值的增长是其持续经营的关键。特别是国际型的评估机构,经常以企业价值作为评价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标准,向市场各方传达有关该企业的某种信息。因此,正确评价跨国公司的价值可为公司管理人员评价公司业务活动、实现公司价

值最大化提供标准。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和差异,跨国公司将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改为以及时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经营策略。因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客户对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何种类型(如商业客户、政府客户、家庭客户等)或地区的客户是公司的主要价值来源、预计何种类型或地区客户的价值创造、提供给各类客户所耗费的单位成本等信息,以及许多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信息(例如客户群体的消费偏好、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等)都构成了公司价值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5.分部财务报告。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其中,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关注。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早在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声明“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中要求企业提供分解的报告,197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这些规定相对并不是很明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再次引起广泛的探讨,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能更清晰、明确地判断公司在生产、销售、投资等方面的状况。

(二)内部财务报告的质量

准确地分析跨国公司的内部财务报告,不仅可以让公司利益相关者获得真实信息,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了详实反映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资料,从而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内部报告的质量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内部报告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司信息一体化。跨国公司信息一体化平台是跨国公司内部财务报告改进和创新的基础。为了保证企业集团管理部门能够从源头实时获取真实、正确的信息,从而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必须建立集团信息一体化平台。另外,由于跨国公司的类型不同(如投资型、产业型、管理型等),其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不同,对内部财务报告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对公司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的需求亦不同。但主要应包括以下三种信息平台,即信息实时集中、信息定期集中、信息混合集中。信息实时集中主要是指母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建立实时的网络系统,形成信息一体化平台,母公司统一制定政策,如会计制度、预算制度、人员权限规定等,并下发给各子、分公司,整个跨国公司只使用一套财务管理软件,所有子、分公司全部在网上实现业务在线处理,并将数据实时传递到母公司进行集中存储。信息定期集中是指母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建立定期集中的信息一体化平台,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子、分公司将数据保存在当地,并定期(如日、周、月、年)通过网络等将各单位的账簿数据或者会计报表数据上传到母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信息混合集中是实时集中模式和定期集中模式的混合,因此具有两者共同的特征。

2.清晰报告全面情况。提高内部报告的清晰度,完善报告的结构,全面报告公司损益,进而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确认的为实现收益的项目集中起来,并适当地进行再分类和报告,从而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公司业绩信息,以便管理人员对公司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建立内部报告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意义

构建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对企业外部财务报告的改进、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科学正确的决策、合理的绩效评价、改进对客户的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报告的内容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内部报告的内容在公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向跨国公司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状况的相关事实。跨国公司内部财务报告所采用的资金管理报告、预算控制分析报告、企业集团战略发展报告、公司价值评估报告、分部内部财务报告等内容形式,分别从资金管理、前期预算、后续发展、企业增值、分类报告等不同方面,对公司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金管理报告在正常经营、未来预期方面,对跨国公司协调公司资金在各子、分公司间占用不均的状况,解决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确切的报告,为公司将资金集中用于效益更好的子、分公司或项目做出了比较评估,让管理人员通过该报告和相关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预算控制分析报告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帮助管理人员从报表上实现对公司所有预算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目的。战略发展报告为公司的产业重组、市场定位、地区选择、市场扩张、战略发展等提供数据支持,进而提升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公司价值评估报告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价值进行实时的评估和分析,在公司价值上升时,更好地利用这一有效信息达到持续经营目的;反之,在公司价值下降的时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争取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利用合适的解决方案,帮助公司早日走出困境。对内部财务报告进行分部披露,按照产业进行分部时,有助于跨国公司在不同经营领域之间进行比较,寻找个别产业经营不善的原因,做出或是治理整顿,或是终止经营从而将资金更好地用于其他产业的决策;在按照区域进行分部时,帮助公司明确不同地区的经营情况,进而达到对未来经营地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分配经营规模的作用;在按照产销环节进行分部时,能够帮助公司将损益细分到具体的环节,以改进经营现状。

(二)内部报告的质量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内部财务报告常常由于受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舞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报告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公司正常经营需要。一份高质量的内部财务报告,不仅可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规范自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持续化;相反,一份质量不高的内部报告,不但无法满足管理人员获取充分信息的需要,而且会为公司的发展增添不少障碍。

公司全面充分的信息在母、子公司之间自由、快速的传播,是其经营管理的有效保障之一,它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根据这些信息,掌握关于母、子公司的全部情况,进而在做出有关投资、融资等发展决策时有足够的数字化信息作为保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福满

第三篇:美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

为了适应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为了适应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战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作为自然资源丰富、幅原辽阔的经济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历史相对较长,其风险管理经验丰富。美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构筑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战略风险防范体系

美国跨国公司十分注重对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并投入巨额资金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同时,美国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对世界市场宏观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特别强调技术垄断,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技术输出也十分慎重,一般倾向于向美国海外独资企业转让。新的风险防范战略强调从风险的消极防御向积极的风险防范转向,从地区性局部风险防范向全球性整体风险防范转化,从传统的低层次的风险防范,向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战略风险防范体系转化。美国这一战略性的转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深刻的反思过程,7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日本的挑战。日本的挑战迫使美国跨国公司反思其传统的风险管理战略模式,并促使美国跨国公司的权威们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转换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思路,必须加快构筑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特征、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全球战略风险防范系统。美国跨国公司专家认为,把握未来世界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从根本上决定其风险防范的实力。当代“划时代的技术”,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程序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过程的控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新材料、能量变换、生物技术等,然而数字系统的运用是当代跨国公司面临的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为了加快实施新的全球性风险防范战略,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在研究方面,主要资助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如陶瓷、复合材料等);在开发方面,主要资助空间探索和宇航飞行;对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资助则大部分包括在许多国防项目的研究中,当然也包括一部分民用项目。美国企业界的科研经费主要包括在以下六个行业(占全部科研经费的85%):电机与电子,飞机与火箭、化学与医药、非电机械,汽车以及科学与专业仪器。

二、广泛运用多角化和渗透式风险防范战略

美国跨国公司为增强抗风险能力,往往采用纵向兼并和多角化经营的战略。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例,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经营领域除了电信主业外,还涉及金融、保险、旅游、商业、租赁、房地产、医疗、运输、出版、咨询等服务业,产值超过总产值的50%。美国跨国公司认为,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丧失市场机会。从新的风险管理战略出发,美国跨国公司还广泛运用渗透型策略,占领世界市场。一方面,积极进行风险投资,以新产品开拓、占领新市场;另一方面,对国内已进入成熟期的产品,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跨国生产和销售,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以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政府为跨国公司提供各类风险规避保障

尤其是政治风险方面,在国际政治形势动荡地区,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极端的国有化政策,强行赎买或征收国外公司的资产,仅美国在海外的子公司就有292家的资产被当地政府征收。1969年,美国政府专门成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美国在海外的子公司承保,用于资产被征收、国有化、货币不可对换、战争、革命或暴乱等特定政治风险,以及因当地货币兑换困难而影响资金周转、利润汇回等风险。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美国税法规定,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只有汇回国内后才课税,从而达到鼓励跨国公司将其所获利润在国外进行再投资。为了减少跨国公司税赋负担,美国政府还同许多国家签订了许多有关避免双重课税的规定;为了便于美国公司在国外取得发明专利,美国政府同许多国家签订了专利合作协议;为加大向跨国公司出口信贷的力度,根据美国进出口银行法案,将其贷款及资金额都增大了,除了以中长期信贷方式发放国外开发的项目贷款外,还管理美国公司需要的外币贷款,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发放政策也充分体现美国政府对其跨国公司利益的保障。此外,美国政府还利用包括外交手段在内的一切措施,为本国跨国公司服务。美国驻外国使、领馆有职责协助其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为其提供各种商业情报,利用外交手段保护跨国公司的利益等。1984年通过的利益法还规定,如美国认为外国政府的行动对美国公司有歧视性行为,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已将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对跨国公司的支持,要求东道国取消或放宽对美投资的限制等。

四、采取一体化国际投资网络系统来分散风险

美国跨国公司现已形成庞大的、一体化的国际投资风险管理网络,其拥有的众多的子公司和相关公司服从于一体化的国际投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在一体化国际投资网络系统内,重大的要素调配由总公司统一安排,以便从全球角度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生产地点和销售区域,以便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美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最大特点,即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子公司所在国的市场、资源等风险因素,以及某一子公司一时的得失,而是在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些因素,从而使风险最小,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对市场有利机会和不利条件的直接反映,而是从属于全球风险管理战略的有计划的行动。在实施一体化国际投资风险管理网络系统中,美国跨国银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美国大型跨国银行由于拥有多样化机构,不仅从事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咨询公司的业务,而且开辟了国际信托、国际现金管理、国际租赁等全新业务,因而成为美国跨国公司风险防范的金融支持,现代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资产额相当庞大,其海外资产、海外负债、海外利润都占其总资产、总债务、总利润的一半以上。美国大型跨国银行已离不开海外业务,而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则更离不开大型跨国银行的支持,两者已成为一体化的国际风险管理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作者:熊志根

上一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等数学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