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投资理论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从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通过研究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对我国在进行跨国公司并购活动中的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跨国投资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论文 篇1:

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客户参与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在国际商务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制度环境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影响,相比那些显性的制度环境差异,企业更需要关注较为隐性的非正式制度距离带来的跨国经营不确定性。本文从制度理论研究视角出发,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分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并探讨企业可否通过执行客户参与这类关系网络构建战略,积极地管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进而提高跨国经营绩效,以期能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步入新纪元的今天,为其跨国经营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制度距离;客户参与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加速,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进行跨国经营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也符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方向,因此政府逐渐将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十多年时间中国对外投资增幅近二十倍,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可以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然而,中国企业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其面临的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经营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跨国经营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也在不断增加。例如收购刚果铜矿开发商被当地政府宣布无效、中国动车在墨西哥推广失败,等等,这些中国企业刚走出国门就遭遇挫折的例子正在一次次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些制度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商务相关研究中制度环境对跨国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重视,Cantwell等[1]也将制度视角融入其跨国投资理论模型中。本文从制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各国间经营环境差异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跨国经营,企业又能通过何种跨国经营战略增加经营绩效,以期能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步入新纪元的今天,为其跨国经营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制度理论视角与制度距离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学和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学术界开始对制度理论相关研究有所关注,Peng[2]将制度主义视角、资源基础视角和产业基础视角并称为战略管理中的三大研究视角。

研究国家之间制度环境差异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制度距离。Eriksson等[3]对制度距离这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比如从人们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Kogut 和Singh[4]则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国家之间的差别,进而有了“文化距离”概念。而Kostova[5]首次提出了“制度距离”这一概念,他认为用制度环境这个词更能准确概括国家层面对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影响。如今,从国家间制度距离视角讨论跨国企业战略策划与行为决策等问题,正逐步融入主流国际商务理论体系中 [6]。

(二)外来者劣势与跨国经营不确定性

制度距离的存在使得企业跨国经营时相比当地竞争对手可能会面临所谓的外来者劣势。这即包括资源、技术跨国界转移带来的额外显性成本,也包括一些隐性成本,例如不受当地利益相关方认可,无法设计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等[7]。Zaheer等[8]认为,这种隐性成本才是讨论的核心。这种主要由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存在而产生的外来者劣势中不可预期的部分正是企业跨国经营的不确定性[9]。

在对非正式制度距离造成的跨国经营不确定性进行度量时,学者们一般用文化距离作为近似变量或是选取一个比较狭义的角度,比如腐败。但文化本身并非企业做出战略决策的关键,且不会轻易随时间而变化;同时如果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狭义角度进行分析,会造成他们研究中的非正式制度距离互相不可比。

我们可以借鉴Crook等[10]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确定性影响的研究,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对未来收入和成本不可预测的程度,可以分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为的不确定性是交易伙伴或者对象的行为不确定性,是一个针对微观对象的概念;而环境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企业家感知到的对当地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是一个针对宏观对象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可能遭遇的歧视性对待,即企业的合法性压力,如可能遭遇的东道国政府、供应商和消费者对跨国企业的差别性待遇,以及市场需求和技术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其统称为市场模糊性),包括不能预测当地的市场需求倾向和市场需求数量及不能完全理解当地的技术环境[11]。从而企业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可以分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三个方面。

(三)通过客户参与战略积极克服跨国经营不确定性,提升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相比早期进行跨国经营的大国企,其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资源储备上优势都不明显,传统的“本土积累竞争优势——优势由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转移”发展路径未必适用。那么他们积极地推进国际化战略背后的逻辑何在呢?Mathews[12]提出了LLL范式(Linkage, Leverage and Learn)以解释这些跨国企业的发展模式,认为这些跨国企业是通过“链接—杠杆化利用—学习”的反复运用才得以克服初期的竞争劣势。

异质性经营环境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许多世界级的公司能比本土公司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刺激、多样化的消费偏好、技术应用、政府监管要求和竞争对手行为,正是这些不同的刺激会促使组织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要利用这种异质性,就需要企业海外子公司扮演好这种主动学习的“异质性节点”角色。这其实是一种在当地进行的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因为在一个陌生市场环境中,文化、习俗、经济体制等与母国都大不相同,跨国企业需要融入当地关系网络才能准确识别和学到那些软性知识或隐性规则。

这其中客户参与战略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关系网络构建战略。这里所谓的客户参与指的并非企业日常经营中与客户的往来,Chase[13]给出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与客户进行长期互动的基础上,将其纳入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或是服务提供环节。Priem等[14]基于服务型企业的视角探讨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将客户纳入其战略体系的程度,不过客户参与战略并不限定于特定的行业 、商业模式或者国家和地区,比如在制造业,企业将客户参与纳入其产品设计流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跨国经营不确定性的影响机理

是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成败?制度理论对此的回答是,是企业对所在国家不同制度维度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海底捞在中国市场依靠“增值服务”树立了其品牌特征,但在2013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却因未能及时根据美国文化做出相应的改变而首战受挫。所以即使是产品同质化较高的行业,也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消费习惯、文化因素等做出一定程度改变。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这种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相比竞争对手企业往往为此会付出一定的额外成本,即外来者劣势。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显性正式制度距离的可预计经济成本,如地理距离带来的资源转移成本;二是基于隐性的非正式制度距离的社会成本,这部分成本往往是不能准确预计的,也就是所谓的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后者是研究重点,因为国家之间的差异可能更多集中于非正式制度而不是正式制度间的差异。

更进一步,借鉴交易成本理论中不确定性对交易复杂性的探讨[10],可以根据可能给企业带来成本增加的不同方面,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进行划分,分解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三个方面。企业家基于对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感知可能产生不同的战略决策行为,比如当企业家觉得合法性压力可能较大时,其会倾向于与东道国当地本土的企业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但当企业家对行为不确定性感知较强时,其可能会倾向于减少这种合作,因为此时若执行合作未来增加的无效沟通和讨价还价等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成本可能更高。

而从克服跨国经营不确定性的角度看,企业一般会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保守性策略,尽量减少在这些地区的跨国经营以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二是积极性策略,即利用当地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开展制度学习和知识学习,通过在当地开展关系网络构建拓展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并增加自己在当地的认同感,从而将外来者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后者可能更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

客户参与战略正是非正式关系网络构建的一种。本文之所以选择客户参与战略是借鉴了Zhang等[15]对客户参与战略的相关研究。在该研究中作者以客户参与战略为自变量探寻对企业海外绩效的影响。不过,其基于的研究视角是客户参与,而将合法性压力、市场需求的模糊性,以及企业相应所需能力和客户参与合为一个整体,且考察的对象是服务企业。本文在借鉴其分析范式的基础上,以制度理论下外来者劣势中的隐性成本为出发点,结合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不确定性探讨对企业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的影响,并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其他中国企业。

综上所述,本文将非正式制度距离带来的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分解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三个方面,并进一步指出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客户参与战略这类非关系网络构建来积极地管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二)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对客户参与战略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跨国经营不确定性可以分解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三个变量,也是本文研究的自变量。首先,从合法性压力角度看,执行客户参与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合法地位,所以合法性压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因为一旦客户企业或个人将跨国企业作为其重要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看待,并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就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在当地利益相关方中的认同感。人们都有积极对待对自己处于的系统内的事物的倾向。其次,当东道国市场模糊性越大时,企业急需拓展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从而企业也会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通过客户参与,企业降低了与当地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通过与客户的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当地市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必要知识,以及更多关于当地价值观、市场需求等隐形知识。此外,当地人们行为实践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两地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价值观等非制度因素的差异越大,越会使得企业管理者对当地企业、客户、雇员等相关方行为的不理解,企业会难以意识到对方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进而会更加难以信任对方。表现在客户参与战略上就是跨国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客户参与的程度。尽管此时跨国企业可能会放弃一些更多了解东道国当地市场信息和知识的机会,但同时也避免了因执行客户参与战略可能带来的行为不确定性相关的损失,比如因与一方客户势力合作而得罪另一方势力,在日后与对方产生矛盾后额外增加的成本等。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企业合法性压力越强,越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

H1b:东道国利益相关方行为不确定性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采取更少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

H1c:东道国市场模糊性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客户参与战略。

(三)客户参与战略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执行更大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可以获得更多当地市场关键信息,能加快产品和服务流程创新并使其更适合当地市场需求,从而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首先,企业执行客户参与战略会使企业和客户不断沟通。尽管这可能使得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些额外成本,但相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当地市场的重视,意味着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更多时间的花费,从而往往导致了当地子公司能取得较好的跨国经营业绩。其次,客户参与战略会帮助企业拓展目标市场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优势。客户参与战略会使企业直接接触到客户的需求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这些客户的潜在需求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流程,改善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的价值观。随着客户参与程度的加大,企业可以从这些利益相关方处获取许多不能直接获得的当地市场隐性知识,比如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些隐性知识和经验的获取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在当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从而获得较好的跨国经营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

(四)跨国经营经验的调节作用

跨国经营经验在企业进行国际化业务时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当企业在不同制度环境的国家中经营时,企业拥有了与不同价值观背景、不同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体系下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经验,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较准确地识别关键利益相关方,感知合法性制度要求,识别隐性的市场需求等。

一方面,较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能帮助跨国企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当地市场。经验丰富的企业由于经历了不同制度环境背景下的商业实践,这些经验积累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掌握一个新的制度环境中的关键点和识别制度规则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跨国经营经验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介入东道国当地的商业活动,与客户更好地交流或进行相关的公关工作。有着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的企业在与利益相关方打交道方面也有更多经验,这会使得企业对从执行更大程度的客户参与战略中获益更有信心。而且即使发生未能满足客户初始预期之类的危机事件,经验丰富的企业也能更好地进行危机公关,从而将可能造成的额外经营成本或损失降至最低。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 跨国经营经验越丰富,合法性压力对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正向影响越大。

H3b: 跨国经营经验越丰富,行为不确定性对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的负向影响越小。

H3c: 跨国经营经验越丰富,市场模糊性对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正向影响越大。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并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在具体量表设计上,首先,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搜集与本文所需变量相关的成熟量表,并用“双盲”翻译法解决语言转换问题。其次,将初步形成的问卷在导师领导的课题组内进行讨论,对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进行修改。而为了确保调研问卷与中国企业实践相匹配,还将调研问卷咨询了跨国企业中的相关跨国经营项目负责人和公司领导,比如问卷问题是否存在歧义性的地方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此外本文在进一步大范围问卷调研之前还对所选量表是否适合中国情境研究进行了小样本预测试。

在预测试阶段我们一共向跨国企业发放了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0份。 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检测发现各构念所选量表题项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60;而在各题项相关性检验结果也显示KMO值大于060,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各构念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值大于060,表明各变量题项的一致性较好,能反映要测试的构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行为不确定性前测信度分析

题项项目删除后的标度平均值项目删除后的标度方差校正后项目与总分相关性项目删除后的克隆巴赫系数克隆巴赫系数

以行为不确定性变量为例,4个题项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60,表明其一致性较好。同时KMO值大于070,且通过巴特利球形检验,意味着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行为不确定性量表可以提取出1个因子,且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值全部大于070,说明该量表不应该删除题项,所选量表的题项可以有效地表达行为不确定性这一构念。

而在正式大样本调研阶段,通过上门拜访并辅以邮寄、email的发放方式进行,共发放了45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加上预测试一共收集有效样本264份。在收集的样本中,最多的是制造业企业,有113家,占4280%,其次是批发零售业,有29家,占1100%,此外还有能源矿产品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建筑房地产相关、农林牧渔业等一共264家有跨国经营业务的中国企业。

(二)统计分析

1检验模型的信度与效度

在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前需要对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再次进行检验。在对信度检验时,各变量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70,说明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质量高,样本的回答真实可靠。

而在效度检验方面,本文所选量表都是基于成熟量表体系,并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和预测试的检验,具备较高内容效度。而在区分效度的检验上则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并计算CR和AVE值。检验结果同样显示具备较高区分效度,以对行为不确定性的检验为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行为不确定性CFA分析结果及信度与效度汇总

可见行为不确定性量表对应的4个题项载荷系数值全部高于050,最低为057,而且全部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意味着这4个题项与行为不确定性有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另外,CR为081高于080,而且AVE值为052高于050,因而说明此次研究的行为不确定性量表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样本的回答真实可靠,各题项可以有效地表达关系处理量表这一构念。

2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在进一步进行假设检验前,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了解整体情况(如表4所示)。跨国经营绩效平均得分442,客户参与平均得分441,意味着样本对于客户参与的态度及绩效情况表现出中立略偏满意。合法性压力的平均得分较高为482,也即对是否需要为合法性做出改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行为不确定性的平均得分为378,说明样本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为中立偏乐观,而市场模糊性平均得分为404,也一样表现出中立态度。

表4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此外相关性检验显示三个自变量与客户参与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58,052和030,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而客户参与和跨国经营绩效间相关系数为075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说明模型假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非常紧密,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变量间的影响。

3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笔者提出,合法性压力和东道国市场模糊性的增加会加大企业执行客户参与战略的程度,而东道国利益相关方行为不确定性的增强会减少执行客户参与战略倾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5个模型均通过F检验,且R2值均高于010,意味着三个自变量确实可以解释客户参与的变化原因,模型拟合情况较佳。从模型M11可知,合法性压力的回归系数值为042,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因而企业合法性压力越大,则执行客户参与战略程度会越高,验证H1a成立。从模型M12可知,行为不确定性的回归系数值为047,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说明利益相关方行为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执行客户参与战略程度会越低,验证H1b成立。从模型M13可知,市场模糊性的回归系数值为022,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说明市场模糊性越大,企业执行客户参与战略程度会越高,验证H1c成立。从模型M2可知,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的回归系数值为064,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说明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会对跨国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验证H2成立。

而在对跨国经营经验的调节作用检验上,合法性压力与公司跨国经营经验的交叉项回归系数值为003,呈现出01水平上的显著性,意味在合法性压力对于客户参与的影响过程中,越丰富的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会加强合法性压力对客户参与战略程度的影响,验证H3a成立。行为不确定性与公司跨国经营经验的交叉项回归系数值为013,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意味着负向调节作用,但是行为不确定性本身会对客户参与形成负向影响,因而说明在行为不确定性对于客户参与的影响过程中,越丰富的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会加强行为不确定性对客户参与的影响,即意味着相对更低的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验证H3b的影响方向与原假设相反。而市场模糊性与公司跨国经营经验的交叉项回归系数值为005,呈现出01水平上的显著性,因而丰富的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会加强市场模糊性对客户参与的影响,验证H3c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探讨并实证检验了在制度环境差异下跨国经营不确定性的不同方面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以及企业能否通过采取客户参与战略这类关系网络构建积极地管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绩效。

首先,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可以通过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与制度理论相结合,将企业实际商业情境中的跨国经营不确定性的影响,依据正式、非正式等制度距离的不同维度,以及影响企业成本的不同方面,分为合法性压力、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模糊性三个方面。企业的战略决策出发点是成本和收益,但在制度环境情境下,这些成本可能是显性的,但更多可能是隐性的社会成本,后者是企业跨国经营决策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其次,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参与战略这类关系网络构建积极地管理跨国经营不确定性。不管是为了消除合法性压力可能带来的成本,还是在当地进行有制度情境特色的新知识汲取,企业都需要通过关系网络构建融入当地社会和市场。在如今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背景下,客户参与战略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企业要进入一个相对不熟悉的海外市场,必须加快对当地市场需求的理解和反应速度,需要能对客户的偏好信息和其背后的隐性潜在需求有准确地把握,此时将客户纳入企业战略体系无疑对其跨国经营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客户参与战略执行程度是企业家对跨国经营不确定性的不同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一方面,客户参与可以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合法地位和被利益相关方接受的认同感,也可以拓展企业信息获取渠道和获取更多当地市场的隐性知识。但另一方面,客户参与战略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向影响,比如使企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与客户沟通上,使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流程变得更复杂等。企业需要权衡两方面的机会成本与收益。

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层面,中国企业可以积极地利用异质性跨国经营增加自身竞争优势,比如把当地市场具有制度环境特殊性的信息和知识获取作为战略重点,将公司本身已有的优势和这些战略性资源相结合。随着当地跨国经营的不断深入,企业能不断积累新制度情境下的特殊知识,并通过消化整合吸收,最终成为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应用于企业的商业实践,反过来进一步推进在其他国家的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Cantwell, J, Dunning, JH, Lundan, SM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The CoEvolution of MN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0, 41(4): 567586

[2]Peng, M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75296

[3]Eriksson, K, Johanson, J, Majkgaird, A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Cos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 28(2): 337360

[4]Kogut, B, Singh, 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19(3): 411432

[5]Kostova, T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308324

[6]蒋冠宏, 蒋殿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东道国制度重要吗?[J]管理世界, 2012, (11): 4556

[7]Barnard, H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without Strong Firm Capabilities:The Value of MarketBased Resourc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0, 16(2): 165176

[8]Zaheer, S, Schomaker, MS,Nachum, LDistance without Direction: Restoring Credibility to a MuchLoved Construct[J]General Information, 2012, 43(1): 1827

[9]Santangelo, GD, Meyer, KEEx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of MNE Commitment in Emerging Economi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1, 42(7): 894909(16)

[10]Crook, TR, Combs, JG, Aguinis, DJ, Ketchen, JAHOrganizing around Transaction Costs: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27(1): 6379

[11]Sartor, MA, Beamish, PWOffshoring Innovation to Emerging Markets: Organizational Contro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J]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4,45(9): 10721095

[12]Mathews, JA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Latecomer Firm: A ResourceBased Account of Industrial CatchUp Strateg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19(4): 467488

[13]Chase, RBThe Customer Contact Approach to Services: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Extensions[J]Operations Research, 1981, 29(4): 698706

[14]Priem, RL, Li, S, Carr, JCInsights and New Directions from DemandSide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1): 346374

[15]Zhang, X, Zhong, W, Makino, SCustomer Involvement and Service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4, 46(3): 355380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national Business Uncertainty,

Customer Involve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alyses Based on Institutional Distance

LI Yuanxu, HUANG Jing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uncertainty;institutioanal distance;customer involvement

(责任编辑:于振荣)

作者:李元旭 黄竞晶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论文 篇2:

中国公司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从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通过研究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对我国在进行跨国公司并购活动中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并购;制约因素

跨国公司并购是跨国公司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指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并购活动的主体,通过有偿接收其他企业产权或购买另一企业而接管该企业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席卷全球,国际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购活动更是愈演愈烈,掀起了又一轮全球企业并购狂潮,无论在规模、金额上都是屡创新高,把全球企业并购推向了巅峰。近几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规模亦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并购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企业的竞争战略都存在许多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对策。

一、理论基础

跨国并购既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一种,也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一种经济现象。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

1.国际投资折衷理论

1997年,J.H.邓宁对前人提出的多种直接投资理论进行综合,形成了有关国际投资的这种理论。也就是说,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所依赖的是多方面的优势,即厂商特有的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等,通过多种优势的综合利用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1]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提供横向、纵向或混合兼并来获得。建立在经营协同效应基础上的理论假定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合并之前,公司的经营活动水平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二、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

从并购额度上来看,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UNCTAD)统计(如表1所示),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流量为149.0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8年同比数据0.17亿美元的800多倍,相当于2000年的同比数据4.7亿美元的30多倍。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的并购案例数和并购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共完成227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48.4%,环比增长22.0%;披露金额的202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141.5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并购金额53.91亿美元相比增长高达162.5%;与上季度并购金额126.44亿美元相比环比增长11.9%。

三、制约因素

(一)政治因素

跨国并购作为国家间主要商务活动之一,是通过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合作共同完成,两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关系都会影响到商务活动。近年来,政治因素成为了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政治因素的类型包括:政府的干预行动,强加于企业的各种突发政治事件,转移风险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二)国内相关政策不匹配

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并购的发展通常都伴随着各国政府对企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金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财税政策、外资政策、国家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等。

在中国,对关于跨国并购国外企业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出现相关政策不匹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政策不能满足需要。1999年的《证券法》(2004年修订)和2001年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虽然未对新股发行条件做出很多限制条件,也没有禁止把上市获得的资金用于跨国并购,但证监会施行上市严格审核制度,在上市批准的审核过程中,会有种种限制条件。[2]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由于企业效率低下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跨国并购有时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减震器”和缓冲功能未得到发挥,海外并购所造成的失业在短期内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企业并购中的人员分流和安置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难点。

(三)资本市场脆弱

我国资本市场定位存在偏差。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其功能被简单的定位成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然而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除了筹资还有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不能满足企业跨国并购的需求。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日本为53%,德国为39%,即使同韩国、泰国、墨西哥等国家相比,我国也处于劣势。

(四)企业跨国并购能力薄弱

跨国并购能力薄弱是整个中国企业界跨国并购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内也有学者把这一因素称为“并购主体缺位”。从前面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看,尤其是2003年后,跨国并购事件数量增多,数额相对巨大,波澜壮阔。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然而,我国毕竟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从国家还是从企业角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企业能力水平都不尽如人意。

四、促进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相关政策

根据前面分析,由于我国对外投资体系不完善,很多相关政策同企业跨国并购的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上。

1.完善相关财税政策

在跨国并购企业税收政策方面,我国跨国并购企业已经向东道国政府缴纳法人税、所得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鼓励发展的海外投资项口,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倾斜。[3]对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项口产品的进口给予同等或优惠关税待遇;对国内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明显比较优势、战略资源开发的行业和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对国际收入实行阶段性免税,以加强资金积累。

2.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为提高跨国并购的融资能力,我国应考虑适当放宽外汇管制和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渠道。赋予条件适当的企业必要的海外融资权,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允许其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成立基金等方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利用国际资本扩展投资,扩大跨国并购企业的资金实力。[4]

(二)建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体系

为确保海外并购相关政策得到切实可靠的执行,我们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关于企业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协定和条款,需要制定和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公司法》,《反垄断法》和《跨国并购交易法》等。

除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签订相关协定和保护条款也是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例如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等。

(三)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自主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创新体系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5]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通过持续研发,打造核心产品,提升研发能力,进而创新技术,强化竞争,逐步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力培育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要加强产品设计与延伸投入,企业发展更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突破口。[6]

[注释]

①案例数(金):指披露金额的案例数;并购总额:指披露金额的所有并购案例的交易金额总和;平均并购金额:指披露金额并购案例的平均金额;下同。

[参考文献]

[1]赵先进.中国企业应在跨国并购中实现成长企业世界[J].2006,

36-38.

[2]唐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够的主要阻力和对策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报,2003,(6):63-68.

[3]苏靖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基于优势创造的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4]赵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趋向预期[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5]阮世杰. 浅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J].中国商贸.2009(19).

[6]史晓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D].云南:云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雨晨(1991—),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学生。

作者:张雨晨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论文 篇3:

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通过介绍战略联盟的理论演进与应用,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动因,以及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企业在建立战略联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分析了我国企业参与跨国战略联盟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实施对策

一、战略联盟的演进与涵义

企业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的DEC 总裁简·霍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首先提出的,其后许多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诠释:

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专家迈克尔·波特(Machael E.Porter)认为“联盟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并非直接合并的长期协议”。他认为联盟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难的困难,因为联盟是长期的关系,应该有可能比一家独立企业更紧密与一个联盟伙伴进行协调,尽管这并非毫无代价”。 蒂斯(Teece,1992)则认为企业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群体(Constellation)。

Yoshino 和 Rangan 在《战略联盟:企业全球化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并购和传统合约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归入战略联盟。联盟主要分为非传统性合约(非股权为基础的合约)、少数股权联盟和合资企业三种。

因此,战略联盟可以理解为企业间基于战略目的在保持各自独立性基础上进行的商业合作。战略联盟是介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与完全的内部一体化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组织,既超越了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联盟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联盟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企业战略联盟作为市场化的组织(即准组织 Quasi-Hierachies)和组织化的市场(即准市场 Quasi-Market),既可回避免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又可避免完全内部化所导致的组织整合成本。可见,战略联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它不仅可以保持联盟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又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战略灵活性。

二、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

(一)外部驱动因素

1.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

在全球化市场中,竞争比单一的国内市场要激烈得多。跨国公司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公司的竞争和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跨国公司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增强竞争优势,就需要考虑结成国际化的战略联盟来防御市场竞争风险。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广泛的市场上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也只有实现经营范围的多样化,跨国公司才能对变幻莫测的复杂市场做出快捷的反应。这些都促进了跨国公司组建起全球化战略联盟。

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将产品推向高技术含量和复杂化,一种产品的研发通常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和知识,社会分工也在不断深化,任何单个企业难以胜任一种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部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其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同时,庞大的产品研发经费也难以让单个企业独自承担。这就使得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必然的选择。而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其资源互补的合作伙伴成为可能,为企业提供了建立、发展和管理异地工作关系的能力。

3. 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出现与存在

非关税壁垒、文化的差异限制了跨国公司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也增加了直接投资的成本。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利用联盟的网络效应,跨国公司可把产品、技术转移给联盟伙伴,让联盟伙伴来完成壁垒内的产品转移。

4. 区位优势的存在

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区位优势理论表明,跨国公司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也不一样,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也不一样,由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对称分布,使得跨国公司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战略联盟可通过与联盟企业达成某种恰当的协议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而不需要过多浪费获取资源的成本。另外,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重构,建立起全球性的运营体系,把产业分工的增值链放在全球不同的区位,以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全球协作网络的整合优势,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二)建立战略联盟的内在因素

1. 战略联盟的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企业各种投入要素的增加,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它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但是,企业规模扩大有其自身的内部边界。战略联盟可以使资源运筹从企业内部扩大到外部,从而在联盟范围内有效利用和组织各种资源,提高联盟企业的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经济效应。

2. 战略联盟的协同效应

协同就是“1+1>2”的现象,即相对于各独立的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的加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群体业务的业务表现要大于简单的业务加总的表现。联盟建立后会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战略资源的互补,并在联盟内部产生价值创造的关联与相互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各企业之间在战略上形成某种整合进而会产生一种正反馈机制,形成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

3.战略联盟的学习和创造效应

企业的学习能力与其竞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战略联盟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企业要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与机会。跨国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给企业一个持续地向战略伙伴学习的机会和恒动学习的环境。在盟约期内,盟员之间具有比较稳定连续不断的交流过程,有利于企业新知识在联盟内部有效转移和企业内部顺利转换。

三、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与问题

战略联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在传统的跨国经营战略中,竞争优势表现在产品生产区位、技术所有权、中央集权决策、垂直组织体系和市场统治地位上。而在联盟战略中,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的重要性已经变得弹性化了,它倡导的是合作决策水平与垂直组织的平衡发展,以及不论文化差异的全球范围的战略联盟。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企业国际化的起点较低,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管理的经验。但是,如果我国企业拒绝加入,势必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也必然会错失许多新形式和新来源的贸易机会与投资利益。

(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机遇

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必须转向全球战略。与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需要具有实力大体相当或足以吸引对方的互补性等基础条件。目前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具备了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的响应潜质与条件。

首先,国内正在涌现一批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一般都在直接出口产品和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入了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阶段,其中有些企业已在某些领域中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具有战略联盟性质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成功的实践也起到了带动国内其他企业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的示范效应;其次,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投资与合作的热点地区。我国企业有可能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起多层次、多方式的战略联盟;第三,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普遍趋于当地化。这对于具有相应要素配置条件的我国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战略,提高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层次,更加直接地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网路;最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正不断崛起。其中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已逐渐在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中演变成大型跨国公司,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研发基础与发达的营销体系,着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销售网络体系。它们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实力规模接近,空间距离详尽且企业文化趋同,是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较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二)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分析

1. 中外联盟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不断增长,而它们对我国的市场情况不熟悉,需要同我国企业合作;同时我国企业在积累国际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也需要同跨国公司合作,因而我国企业与同跨国公司的联盟不断增长。在外商的直接投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以合资的形式出现的。在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的联盟中,大多是采取技术引进的方式,主要是学习型的知识联盟。但随着我国部分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也可能与国外企业间建立一种技术合作开发的联盟形式。

2. 国内企业间联盟日益增多

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联盟相比,我国企业间的联盟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上的硝烟弥漫之后,越来越认识到战略联盟是一种扩大企业规模并可获得市场扩张的明智之举,因而企业之间的联盟逐渐呈增多之势。但是,我国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主要分布在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因经营风险较大,需要投入的研发资金较多,成功的概率不高。单个企业的技术能力、资金有限,它们需要同行业的合作进行开发,因而这部分行业结成的战略联盟比较多。

3. 联盟发展速度加快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开始与国外企业结成联盟,其主要动机是引进技术、资金。但从全国范围看,国内企业联盟的案例并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联盟在我国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几年,有关企业联盟的报道屡见报端,数量逐年递增。

(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战略联盟面临的挑战

1. 联盟的战略意义认识不清

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界不仅迫切需要加速发展迅速成长,还面临着如何“与狼共舞”,利用他国企业的优势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好的严峻考验。然而,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本位主义”心态太重,这就从观念上没有为“联盟”留下太多的空间。我国企业由于存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问题,对合作与竞争的认识也有偏差。要么只知合作,一味迁就对方;要么一味竞争,拼个鱼死网破,难以做出战略安排。我国企业还需学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能力。

2. 战略结盟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企业在结成联盟时,往往流于形式。联盟的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因而在结盟中只注意一些细小合作问题,签订一些合作范围较狭窄的协议,强调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对双方应该怎样利用结盟后优势与力量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变动的频率比较高,管理人员在岗位的任职时间较短,它们制定的战略在新的管理者上任后往往被中止。因而管理人员在考虑战略联盟时只注意其在任期间的合作问题,很少考虑长期合作问题,谋求短期收益现象突出,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维护与培育。

3. 联盟合作管理水平低

中国企业由于受市场洗礼的时间相对较短,企业内部的改革仍在不断进行,因而联盟运行的困难更大一些。这其中有些是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病造成的,有些是传统的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和作风,与国外的管理存在冲突。在外方经理眼中,中方管理者决策风格至少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不做决策,等待指示;二是决策一致,以一致同意作决策;三是决策过程慢,每件事都要开两三次会议,不能马上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往往忽视联盟中的“战略学习”管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联盟的模式是通过业务系统交换专有知识,交出市场又不注重技术学习,自身实力难以壮大。

(四)积极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对策

针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我国企业应当尽快制定自己的应对战略,以主动的姿态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我国企业要融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体系,在实际运作上有许多问题需要切实解决。为此,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从宏观上强化政府在企业联盟中的作用,如主动调控联盟的发展,明确开放条件下的产业与技术政策,实现产业集聚与战略联盟的融合发展,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联盟等;其次,从微观上解决好实施战略联盟中的问题,如实现战略观念的转变,明确联盟的目标,注重战略联盟的长期规划与合作,提升企业文化与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加强企业战略联盟的创新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华.网络化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力分析[J].经济科学,2004(4).

[2]沈青.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3).

[3]金焙.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4]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钟阳,男,广西人,广西贺州市桂东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高级金融分析师。研究方向:企业融资与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作者:钟 阳

上一篇:成本控制公路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