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航海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我国浓重的大陆文化传统导致海洋教育长期比较薄弱,导致了我国高校的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迫切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高校航海法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高校航海法律教育论文 篇1:

浅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将来会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工作,担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法律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型人才。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法律意识 知法懂法守法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势,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在法律及法规现象的一系列理解、感知、心里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高校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生力量,亦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国家发展繁荣富强的未来希望。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建设的层次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将来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需要;是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当代高校学生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高校学生学过法律知识,但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不重视法律类基础课,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课程学时有限,在较短的课时内要达到普及法律知识的效果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高校学生在课堂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观念淡薄或只重视权利。

一方面,一些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当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多以消极态度对待法律,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为自己“维权”,增加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等权利无限制放大,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三)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仍被作为高校德育的分支。

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专业的法律课程,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都见于德育类教材中,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存在重专业,轻德育,轻素质的教育培养。

2、法律素质教育被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法律素质是学生个体通过法制环境的影响和法制教育的训练所获得,且按照法律要求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特征及倾向。高校在法制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将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不加强法律素质的教育,必然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3、法律知识不等同于法律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无法替代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课程学时少,内容多,一系列知识点堆积、师生间交流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学生法律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系统培养,即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而不信”。

三、高校学生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一)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即是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原则做事,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在当代,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他们的行为、思想令人担忧。如上课故意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毕业履历上的虚假信息等,这些现象虽说不是普遍的,但也绝非个别现象。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诚信意识,就必须要树立和培养诚实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诚实信用原则又称《民法》原则中的帝王原则,一切社会行为偏离了诚实信用,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自我保护意识。

当代高校学生将要面临社会中的潜在危险,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如《婚姻法》中涉及当婚姻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及买卖交易中的权益保护问题,《刑法》中涉及当遇到来自犯罪行为的侵害时怎样维权的问题,《民法》中涉及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民事纠纷如何解决的问题,等等。只有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才知道需要翻看什么法律法规,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三)市场运行中的法律意识。

高校学生毕业的那天就是走向社会的开始,他们会在各个岗位上开展各自的工作,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常识、法律规定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例如创办公司,需要《公司法》,《反不当竞争法》,《行政法》、《税法》等的知识,在公司中工作需要了解《劳动法》,公司的章程,做股票需要有《经济法》的常识,比如《证券法》,做国际经融需要了解《国际经济法》,做海员需要了解《海商法》,做服务员需要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相关知识。可以说经济是靠法律系统来制定规则,在进入经济当中,了解基本的法律规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四、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法律授课模式的多样化。

重视对法律课的讲授形式,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实际应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为目的学习法律。为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实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理论得以联系实际,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聘请一些法律专家开展法律讲座,这些法官、律师在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案件,在授课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生动。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二)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法制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扩展,不仅仅以校园中发生的案例,学生遇到的问题为授课内容,更应该学习基本法律的原则,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如《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一些重点罪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权利等。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帮助将来有兴趣创业的同学了解经济方面的法律常识,如《公司法》、《商法》、《反不当竞争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保险法》等等。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制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渠道。应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将过去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主动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QQ群,了解学生的思想,开设法律主体的微博建立与学生间的沟通,经常更新页面,建立法律知识网的相关链接,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学习相关知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们灌输符合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初步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指导如何做一个守法诚信的网络公民。

(四)关注心理需求。

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更是心理因素的反作用。高校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冲破法律的约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五)营造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在日常管理学生中,对于学生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格按照校规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也不因人而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其次,对于法律课程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每学期对学生的法律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的成绩记入综合学分。再次,在学校的橱窗、教室、学生宿舍等地张贴一些关于法制宣传的文章、案例,并定期更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源头抓起,学校和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价值。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念的树立和意识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和把握这个时机做好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合法维权,进而促进其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一个心智都健全的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系,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1.1 .

[2]肖晋,刑事被指控人程序性权利研究,河北法学,2009(7).

[3]朱春霞,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谢山河,黄张华,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教育学术月刊, 2008, (7).

[5]朱城,从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探讨学生社团工作新格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6.

作者:任丹婷

我国高校航海法律教育论文 篇2:

论我国高校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的建构

[摘 要] 我国浓重的大陆文化传统导致海洋教育长期比较薄弱,导致了我国高校的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迫切性。我国高校的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需要从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入手,构建海洋与海防的课程体系,设立海洋与海防的相关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和海洋影视文化周,建立海洋与海防的专家讲座和培训制度,建设海洋文化馆和海洋图书楼,实施大学与海岛一一结对制度,最终形成科学的海洋和海防教育体系。

[关键词] 海洋教育;海防教育;国防教育

海洋教育是对海洋的认识,对海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海洋贸易、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等的理解。海洋教育与海防教育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海洋教育,不具备海洋意识,认识不到海洋的重要性和海洋未来的经济前景,那么对于海防的认识将是极为肤浅的,并极可能将海防视为国家的累赘。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断言:“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首先要控制海洋;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进而统治世界。”事实上,中国明代也有着大航海历史,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精辟地指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可惜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在海洋意识和海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历经多次海禁,错过了历史的发展机遇。

海洋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不只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我国拥有18 000 km的大陆海岸线,14 000 km的海岛线,岛屿7 000余个(含港澳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38万km2[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21世纪不只是太空的世纪,也是一个海洋的世纪,我国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以及海防等方面,都需要更加重视海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在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系统的多层面、覆盖范围广泛的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体系,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高校海洋与海防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迫切性。从历史角度上看,我国一直是典型的大陆文化国家,主要重视大陆资源、大陆国土、大陆交通,轻视甚至无视海洋的存在,多次实施严格的海禁。历史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明代,倭寇之类的海患事实上也主要是本国被海禁所迫的渔民和海商。对于海洋本能的无视甚至是恐惧,是大陆文化国家的通病。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形成背景的人类文化,海洋文化则是指以海洋为重要背景的文化。两种文化有着显著差异,在气候气象、自然生态、地域地貌、民族性格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现代历史研究认为,两者最主要的差别为大陆文化主要是一种农业文化,而海洋文化则更强调商业文化,两者可能代表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倾向。相对来看,人类早期更为重视陆地,强调农耕或者畜牧,这种经济方式具有社会封闭和保守的基本特点。而海洋文化则强调贸易,鼓励冒险,强调科技进步,所以相对更为进取、大气和外向。事实上我国在明清时代GDP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但明清两朝正处于世界性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变局时代,统治者沿袭中国传统大陆经济模式,在立国思想上仍然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在国防战略上以消极的禁海代替积极海防,海洋观念极为淡薄[2]。在长期闭关锁国、保守的治国理念之下,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败将,这不是简单的科技发展的问题,其核心是国家的文化理念——大陆文化的问题,这种大陆文化理念过于保守,在人类科技和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保守就意味着直接退出历史竞争舞台。在传统社会时期,重陆轻海观念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影响不大,但当世界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海洋事实上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在这种时代,缺乏海洋意识的传统国度注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2]。即使是在今天,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仍然远远不够,同时我国海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我国沿岸海洋污染严重,岛屿生态保护严重不力,填海造地混乱,海域的省市行政区域划分混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发展。

今天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一点也是我国近代海洋意识薄弱的后果,但必须认识到,海洋权益关系着我国海洋经济和海防的重大利益。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1),2011年我国全年海洋生产总值45 570亿元,占国内市场总值的9.7%,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 420万人。海洋利益主要有:国防意义,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打击和入侵,鸦片战争即是教训;海洋资源的利益,如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等;海洋经济的利益,如海洋养殖,海洋渔业等;对外经济贸易的利益,主要是海上航运通道的畅通,石油以及其他战略资源航线的安全,国家海外利益的安全;最后是未来的海洋权益,如海洋水资源,海洋空间等。

从现状来看,我国与多国存在海洋权益争议,如与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都存在海区争议。在东海和南海等海区,我国部分岛屿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渔业资源受到威胁。如果不能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防会存在严重问题,因为这会潜在地影响到我国的外交和国防战略,外交和国防的最终影响者和执行者仍然是我国国民。

纵观历史,我国的大陆文化需要转型为海洋文化;面对现实,我国海洋经济对于国家发展非常重要,同时还面临诸多海洋权益争议,这两方面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时间里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只有提高国民的海洋文化素养,才能在海洋世纪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高校海洋与海防教育的比较与问题

高校教育文化和哲学对任何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国民大多都会经历高校教育培养,海洋和海防教育的质量,通常只要研究该国的大学中的海洋教育就可以基本判断。在这方面既需要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西方国家对高校海洋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可能,尽快提升我国海洋教育质量。

2.1 国际比较的视角

欧洲近代的发展最初源于大航海时代,所以西方国家对海洋教育非常重视。在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海洋教育被定位为一种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00年8月通过了《2000年海洋法》,组成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并向国民提出了国家海洋政策建议报告,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强调海洋教育与公众意识的重要性,要求加大高等海洋教育和中小学海洋教育投入,并立法将海洋科学知识直接编入中小学课本,并呼吁联邦政府涉海机构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投资和重视[3];还非常重视民间海洋教育的参与和推广,目的是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激发更多国民热爱海洋并投身于海洋研究中;重视并支持民间海洋机构,建立不少致力于推广海洋教育的全国性、州立、私人以及非盈利组织或协会,重要的有国家海洋学伙伴计划、国家海洋教育者协会和卓越海洋科学教育中心等[4]。

澳大利亚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非常重视海洋教育,澳大利亚的教育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专业的海洋教育,另外则是全面普及海洋教育。专业海洋教育主要由专门的海洋学院和大学的生物系、环境工程系承担[5]。在普及海洋教育方面,澳大利亚的许多州制定了一些社区海洋教育发展计划,通过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开放图书馆、举办各种专题讨论、调查搜集水资源数据、参与沿海保护项目等多种形式在公众中开展海洋教育活动[5]。

日本的海洋教育主要是从国家立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分工合作、相互结合推行的[6]。日本的海洋教育一个很具有特点和实效的措施是一些地区在中小学实施亲近海洋教育活动,鼓励并规定中小学生每年需到沿海渔村去进行海洋生活实践,激发了孩子的海洋意识。韩国则是在很多沿海地区和渔村设立学生观光住所,直接让学生亲近海洋,促使国民从学生时期就培养和认识海洋,对提高国民整体海洋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7]。

2.2 我国高校海洋教育的问题

我国海洋教育始终没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拥有较高地位,整体非常薄弱,长期以来缺乏海洋文化和科学的有力支撑,致使学生海洋意识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简言之,我国一直有着忽视海洋教育的问题,没能将海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基础文化课程。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科研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海洋类院校,甚至很多临海高校也没有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8]。

我国中小学生只是在地理课本中简单的学习了极少的海洋知识,既无艺术性,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在高校,除了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其他大学生对海洋知识所知极少,即使是与海洋相关的讲座、文化节在内地大学几乎可以认为缺失。在一份对福建的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能答对我国拥有18 000 km大陆海岸线的只占68.6%,能了解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划界范围的占74.1%,知道我国是于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只有10.6%,能准确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仅有10.6%,最终调查者的结论是被调查大学生的海洋认识水平不高, 79.4%的人承认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属于一知半解,认为自己很了解的仅占3.5%,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的大学生也只占17.2%。这次调查结果清晰地显示我国在海洋国土、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9]。同时要注意这是在沿海省份的大学调研的结果,如果是内地大学,相关数据只会更低。

从未来看,我国的海洋教育要与海防教育密切联系,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海防教育。在今天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让国民理解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海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国民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才会对国家发展海洋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措施[7]。

有学者提出我国应该确立一种大海防观。大海防观是指海防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国防,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空间和海洋经济;不仅关注国防安全,还要关注经济安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主要竞争对手,还要关注未来的潜在竞争对手;不仅要加强海军力量的建设,还要加强国家各相关部门和相关省区的通力合作[10]。为了应对海洋教育薄弱的问题,我国应该从幼儿园、中小学就开始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且把海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全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和海洋国土意识,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

为了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海洋观念,满足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海洋知识的需求,高校应该把海洋教育作为公共基础教育,各专业的教学都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海洋意识。不能像目前这样,仅仅是在海洋大学或者舰艇学院设立海洋教育课程,还应该在所有普通高校设立海洋相关课程,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认识到海洋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某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国民的共同事业[11]。

3 高校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的构建

我国高校的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从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入手,纵向的深度主要是国家的相关海洋大学和海军的舰艇学院的相关专业和人才培养支撑、还有国家的海洋科技研究计划支撑,横向的则是对国民的海洋知识普及和海防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是论述横向的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海洋与海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需要构建海洋与海防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师范大学,必须开设海洋与海防的相关课程,对于未来教师的海洋和海防教育,是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措施。高校可以建构由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构成的海洋课程体系。公共课主要是面向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如海洋渔业、海洋石油、海洋化工等专业,定位于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则是面向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专业,如舰艇专业、海关等职业培养,定位于该专业的基础专业课;选修课则是大学开设海洋知识的选修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海洋知识;通识课与选修课类似,只是对知识的深入度要求较低,对大学生的意义在于了解海洋和海防知识,因为课时更少,在安排上更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这种多种性质的课程体系,能够形成难度不同、内容趋向性多样的海洋课程体系,利于海洋知识的普及。在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意教学内容与海洋学科和海洋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坚持与世界新闻热点,社会大众关注相结合,与高校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常识相联系[1,5]。

3.2 设立海洋与海防相关的文化艺术节、知识竞 赛、征文活动和海洋影视文化周

海洋教育需要艺术化,形式多样,注意潜移默化。高校可以设立海洋与海防的相关文化艺术节,举行相应的海洋文化活动,进行海洋知识的竞赛,举行海洋文化的征文活动,设立海洋影视文化周,密集放映海洋相关的科普片、纪录片和战争片等,向大学生普及海洋知识和海防常识。这种一年一度的密集海洋知识宣传对提高大学生的海洋基础知识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3.3 开展海洋与海防的专家讲座和培训

这是形成系统的海洋教育体系的要求,建立海洋与海防教育的专家讲座,深入进行海洋教育,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海洋知识兴趣。大学要设立相应的专家培训活动,主要面向社会成员,对社会大众和相关公务人员的海洋知识培训,这是建立我国整体社会海洋与海防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3.4 建设海洋文化馆和海洋图书楼

这是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在大学设立海洋文化馆或者海洋图书楼,形成当地海洋文化的宣传中心,对大学师生和当地社区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各地大都建有海洋馆,大学与海洋馆相联合,筹建和运行应该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3.5 内地大学要设立定期的海洋夏令营活动

内地大学要设立定期的海洋夏令营制度,如果永远都是书本知识的海洋教育,学生兴趣很难维持,最好能到海边参与海洋经济、海防。开展大学生与海防官兵的联谊活动,到海洋经济公司调研,都是非常好的活动项目,这种近距离接触对于学生一生的海洋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但仍然是值得实践的,本身这也可以列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中。

3.6 实施大学与海岛——结对制度

海洋教育和海防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海洋离内地在距离和心理都太遥远,导致了内地大陆文化严重,为了克服这种难题,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措施拉近两者的距离。我国有海岛7 000余个,事实上可以采取我国的大学与海岛一一对应的措施,将大学刻上海岛的文化符号,益处如下。其一是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将内地大学与海岛联系起来,这有利于内地大学文化中加入海洋符号;其二是大学与海岛的联系,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师生对海岛的了解,并由此深入对海洋的了解;其三,这是应对海岛危机的一环,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在心理上、制度上和文化上都将内地大学与海岛相联系。这种大学与海岛的对应,整体上看,对海洋文化的学习和内地对海洋的关注度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等.《海洋生态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0):17-21.

[2]黄顺力.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6-131.

[3]李文凯.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 (1):7-10.

[4]胡松等.美国海洋科学教育概况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71-74.

[5]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9):18-29.

[6]宋宁而,姜春洁.日本海洋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研究,2011,(4):9-14.

[7]韩兴勇,郭飞.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7,(6):84-87.

[8]刘邦凡.论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发展及其研究[J].教学研究,2013,(3):9-14.

[9]刘佳英等.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5):143-146.

[10]陆水明,陈璐.海洋意识与海防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1):81-84.

[11]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189.

Key words marine education;coastal defence education;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作者:冉亚辉

我国高校航海法律教育论文 篇3:

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刍议

[摘要] 依据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被打造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文章基于广西高校在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需求现状及广西现有法学高等教育体制的分析,为广西区内高校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航贸法律人才;高校;培养;需求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国际航贸法律人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及钦州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其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又沿边的地区,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促进中国一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尤其是其海岸线曲折,长达1500多公里,拥有众多天然深水良港,可供建设的深水港口码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获得国家战略支撑下,自2006年以来,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了广西北部湾港口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2008年5月,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国家在西部唯一一个、全国第六个保税港区。2009年4月,交通运输部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归并,统称“广西北部湾港”。截至2009年,广西沿海港口完成投资41.40亿元,同比增长46%。2010年3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实施。广西北部湾港将被打造成泛北部湾(泛北)区域国际航运中心,为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泛北区域国际航运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传统的航运业服务(国际海上运输服务、海运辅助服务及港口服务),还将提供临港工业开发、保税物流、商贸旅游、航运金融保险等服务。

综合现今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软硬环境两手抓。硬环境主要是指船舶、码头、航道、船员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则包含航运金融、保险、咨询、法律服务等海商海事服务。软环境是提升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且往往创造比传统港口业更大的收益。航运中心要吸引船东落户,就要具备良好的航运传统、充足的货量需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法律环境等。而国际航贸法律人才是高端航运服务产业的代表。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通,并能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航贸法律人才队伍,改善海事服务管理软实力,现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单位主要有:国际航运企业、外贸运输企业、港务外贸部门、代理公司、物流企业、保险公司、海事司法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这些市场需求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第一,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出口额的提升、大量进出口贸易的达成,要求广大外贸业务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精通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特别是了解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贸易管理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第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构建泛北区域国际航运中心,必然要承担艰巨的国际货物运输任务,这就需要广大从业人员能够比较熟悉和了解海上运输法律的基本知识以及国际航运公约、国际航运惯例、主要国家航运法律的重要规定。

第三,随着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物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涉及大量的货物报关、货物报验、货物储存、货物装卸、货物配送及信息传递等业务。而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需要物流业务人员了解掌握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基本规定。

第四,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泛北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海事海商案件,尤其是涉外案件的数量和种类大幅提升。针对这些诉讼和非讼业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要一大批专门从事国航贸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诸如法律顾问、涉外律师等。这些专业法律服务人员需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仅要精通国际航贸法律,而且要熟悉解决国际航贸争议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程序,掌握一定程度的行业基础知识,具备打国际官司的技能和水平,并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交流。

第五,广西相关主管机关和事业单位诸如海事法院、各级人民法院、司法局、海关、商品检验局、口岸委、商务厅以及海事局等,其业务范围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国际航贸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也都要求其工作人员应了解、掌握并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二、广西高校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培养现状

面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用人环境、引进外来人才以解决一部分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相对滞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现阶段不仅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而且高级人才还大量向外流失。因此,在努力改善用人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本地高等教育、努力提升现有人才素质才是解决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紧缺的关键。其中,广西高校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广西高校对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的现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第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广西乃至整个中国法学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国际航贸法律人才是集航运类、法律类和外贸类3门学科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亟需的人才之一。然而,广西目前开设外贸类和法律类专业的高校较多,但同时开设航运类专业的学校则较少。而且广西高校能招收法学专业的院系不少、法学教育规模较大,但是能培养国际航贸法律人才,能将国际海事、航运、贸易及物流等法律纳入教学重点的则少之又少。

第二,广西高校法律人才培养存在偏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定位模糊等问题。目前在广西从法学教学层次上看,从普通中等法学教育到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较多、渠道多样;从培养形式上看,承担高等法学教育任务的机构有综合性大学,公安和警官学院、法官和检察官学院、司法行政学院、党校和社科院以及军队系统的院校等;从高校类型来看,主要有教学型、专业技术型和少量教学研究型大学。但是由于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广西高校对法学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千篇一律、没有地方特点、针对性不强、丧失原有办学特色等问题。

第三,广西缺乏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国际航贸法律,特别是其中涉及的海商法,是一门跨航运、外贸和法律类3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其涉外性的特点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突出的外语优势、厚实的国际航贸法律功底和一定的行业实务基础。但是就全国而言。具备这一合理科学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的高校少之又少,目前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几个院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西,这样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广西目前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还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结构较单一等问题,这都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四,高校现有法学教育学制、学时的设置成为广西培养合格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一大阻碍。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可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海事律师、海事法院的法官、航运业、保险业、外贸业的法律顾问等。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大学教授等学术研究人员。就广西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来看,可具体为:专科生,3年,应用型人才;本科生,4年,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法学和法律类),3年,研究型人才。(广西尚无法学博士点)然而,国际航贸法律职业具有极强的经验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综合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市场需求、教育模式安排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在较长时间内广西区内高校的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仍应以应用型为主。现有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研究化倾向,但众多学生毕业后却依然选择实务部门就业。以法学本科4年教育学制为例,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已占用大量课时,专业英语和专业法律所用课时相当有限。而且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针对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复合型、专业型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对跨法学以外的有关专业进行学习,并进行相应的实习与实训。这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国际航贸法律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

三、广西高校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深刻意识到人才是建设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同时,面对重大的人才缺口,提出了健全人才引进新机制、健全人才服务新措施、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性人才新高地、健全人才培训新手段和建立开放合作新平台五项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广西各级人民政府也制定了各种措施办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广西高校更是为培养各类人才作了积极的教改和不懈的努力。但是,针对北部湾港口经济迅猛发展对国际航贸法律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以及深入探讨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教育问题的仍然很少。对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培养北部湾港口经济所需法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且把如何加快培养北部湾港口经济所需法律人才列入广西高校法律院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广西高教的光荣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

第一,广西应进一步重视对航贸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此类教育的投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应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经济的持续发展状况,对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长期需求、现阶段区内高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能力、师资水平等进行广泛调研,以制定出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规划,并将培养复合型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纳入广西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区内高校应整合资源,根据该类人才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条件、特点和优势,积极、合理地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学制学历等。以符合人才培养和市场的需求。

第二,针对师资力量薄弱和匮乏的现状,广西应抓紧组建一支在国际航贸法律领域深有造诣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拓宽引才思路,有效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北部湾人文、地缘和资源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以扩充和加强培养该类人才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国内、国际教学科研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外派、内培、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快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如专门从事国际航贸案件业务处理、办案经验丰富的著名法官和著名律师等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中,为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培训服务。

第三,广西高校应进一步统一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教育层次。目前,广西法学教育层次从普通中等法学教育到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多、渠道乱。广西区内许多法律院校,如中专、大专院校等,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体系和课程的压缩。由于存在缺乏课时保证和资金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许多高校的法学教育不仅基础理论重视不够,而且容易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因此,鉴于国际航贸法律专业的精英性、职业性特征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要求,该专业的法学起点学位应统一为法学学士,以此来避免出现国家颁布一部法律,就开设一门相应课程,国家、地区一出现新的市场需求,所有院校就蜂拥而上开设一新专业的状况,从而也避免将来出现国际航贸法律专业“人满为患”却“能力低”、“就业难”的窘境。

第四,广西高校应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学教育经验,积极对现有法学教育学制、学时进行改革,为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培养扫清障碍。其实,国外早就对航贸法律人才的复合型、专业型知识结构作出了准确定位。例如:日本要求学生进入大学后先统一学习一年半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完成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语等背景知识学习后再进行法律的专业学习;德国的法学教育由基础教育和见习两个阶段组成,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习至少需要7年以上时间,有志从事航贸法务相关业务的学生必须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到航运公司、港口、码头等业务单位进行实习。因此,鉴于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必须横跨法律以外专业、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广西在较长时间内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主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广西区内选择几所具备一定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将现行的4年本科生和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合并为6年两阶段一元体制,在完成法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设置固定的时间让指定的航运企业、外贸运输企业、港务部门、物流企业、保险公司等关联单位承担部分职业培训和指导实习任务。以解决因学制学时限制而导致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也改变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实习流于形式”的现状。

第五,广西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对国际航贸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目前,除了可以通过法学这种学历(学位)教育来培养国际航贸法律专业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多种学历(学位)教育逐步形成该类人才所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因此。在专业设置相应齐全的院校,可以鼓励航海、外贸、法律类学生选修相关学科、攻读第二学位;引导高校之间密切校际合作,给学生提供跨校攻读双学位或双专业的机会;提倡有航海、外语专业背景的学生攻读法律硕士。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中外联合办学、鼓励校企联姻办学或委托院校承担定向专业培训、通过开设进修培训班等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派遣有关人才到国外航运物流中心研修和见习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06—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0.

[2]蒲奕.论我国海事法务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侯淑波.天津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EB/OL].http://fazheng.tjfsu.edu.cn/jshow.asp?id=109,最后登录时间:2011—02—23.

[4]韩仁美.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思考——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新形势[J].传承,2008,(12).

[5]陈伟源.风生水起北部湾

人才工作是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厅长肖化访谈[J].国际人才交流,2008,(6).

[6]侯连琦,张琳.论中国法学专业的“困”与“解”——从改革教学、构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角度[J].当代经济,2010,(1)(上).

[7]曹义孙.中国法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责任编辑:钟 山]

作者:邓珊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与工业企业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网络综合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