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者对新《公司法》修改原《公司法》中“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等禁止性规范提出质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论文 篇1:

论人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企业及社会其他职能部门中人员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管理不仅是时间效率的高效化组织更多的也是人员管理效率的提升。在目前职能管理方面还有着重大的缺陷;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行政效率的地下;制度审核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人员创新意识的不积极都严重的阻碍了人本管理效率的提升。针对目前这种情况,要建立多元化的人员监督任免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员管理体系及绩效审核体系;以此促进人员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人员管理;人本思想;职能划分;问题探究

在现代的企事业单位中如何有效的提高人员的行政效率是每个决策者和领导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人员效率的低下会严重影响部门职能的发挥给整体的公司系统带来较为明显的麻烦,所以提高人员的管理效率促进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是部门决策者最应该率先解决的问题。人员管理效率的提升主要在于人本思想在管理组织中的运用;只有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积极的促进管理效能的稳步提升。

一、企业规范化制度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优化普及,在我企业规范化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公司为了提升自身资本的运作效率,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自身的产品质量的认证管理标准是不断的降低,导致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认证模式在全区域的范围内严重滞后,只是单方面在乎否取得高效能的社会共鸣却忽略了认证管理本身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管理的信誉度和满意度,导致对企业管理所服务的社会群体的数量在不断的下降。同时,在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的运营效率的方面,相应的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专业性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对企业资产的社会价值无法作出准确的定位,在相关的资产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纰漏,对社会造成无法预知的影响。

二、科技人才创新管理方式的运用

科技创新管理旨在资产密集型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的运用集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资产的运用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维护的成本,优化企业的资源为系统运行的核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科技创新管理可以合理安排计划及安排资源的相关的运营的活动。科技创新管理可以通过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的效率增加收益,扩大设备的运营的规模,合理优化资源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效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中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者自身的知识学习,促进其管理方式的改变,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有能力,有理想,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较高的人员建立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流动性增加和运营效率的增强,加大人员管理力度,确保企业的最大化收益,促进企业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

三、人员体制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人本管理模式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一定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高效的管理企业资金的运动。人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客观的现实情况,以科学合理的预测未来的走势,肯定企业的走向和规划方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集成性,改变自身发展的思路,转变管理方式,以优化高效的资产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管理效率的方面以优化的结构组成方式和人员搭配模式,合理的对资产进行行之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保证企业积极正常的运行。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立体化的科技管理运营模式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重要的战略步骤,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运营模式的建立得益于内部管理的规划,在合理有效模式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本高效有序的运行,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模式。资金项目的选择和价值定位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的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服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系统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要规范自己能使用的健康发展,减少发展的阻力因素,推动体制的深化改革。要积极发展行业的创新业务,将新的手段技术与服务相结合。但是创新的此举,预示着未来发展的中心和活动行为需要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因此一个行业要创新产品,一直要做好全面的准备。

四、人本管理系统的效能激发方式

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实施不同的评估标准,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的大环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为企业做出自身的贡献。现今,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一般实施单一化的员工管理方式,并且大部分都是通过物质奖励,这对部分员工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员工在物质追求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精神追求,导致企业内部的单一化物质管理方式开始无法满足所有员工的发展需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该积极的拓展多种员工管理方式,实现物质管理和精神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评估机制建立,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来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机的管理。首先,企业应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重新塑造,提升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其忠诚度;并借助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员工,促使其做出长久努力,发挥了长效机制作用。其次,企业应为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帮助员工沿着职业生涯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员工受到企业的培训而得到晋升、发展,使得员工在其内心对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将有助于员工工作热情的提升,也有助于留住优质人才。

五、人员管理效能的激发

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适时实行必要的物质奖励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针对其他追求的员工,则需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争取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中具有特殊貢献、处于关键岗位的人才实行特殊的管理。为了保证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特岗的设置应保持公开、公平,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层次,且不同的层次规定不同的标准。确定特岗之后,要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管理。另外,实现员工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明确性发展,在进行员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管理机制的公平性,进一步确保每一位员工能够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公平。这种做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员工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不断激发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价值,提升对企业的影响力,帮助企业实现经营业绩的提高发展目标,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贡献。企业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

六、结语

现代化的人本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建设也需要企业内部对员工统一思想,统一的对员工进行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的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保证企业新鲜活力的提升,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人本思想的全方位运用建立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人员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养成. 电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02).

[2] 孙  健, 邵秀娟, 王光升. 海尔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11).

【作者简介】

沈建中(196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职员六级。

作者:沈建中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论文 篇2:

对新《公司法》修改禁止性规范的质疑

[摘要] 作者对新《公司法》修改原《公司法》中“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等禁止性规范提出质疑。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角度,分析和揭示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抑制官商勾结,防止政治、经济领域腐败互生、共生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以及不利防止公司管理层以权谋私,不利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恶化公司治理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公司法禁止性规范修改

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此, 所有权如何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监督,如何规范公司管理当局的行为,防止高层管理者利用经营权侵害公司以及所有者的利益,是各国公司法中最具重要意义的规范和最核心的内容。

然而我国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不良行为的法律约束力,在修改原《公司法》禁止性规范后,则呈现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它极有可能导致我国公司治理状况的恶化,从而危及我国国民经济有机体的健康发展

一、对删除“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质疑

新《公司法》删除了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关于“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禁止性规定。

原《公司法》的规定,是为了防范国家公务员亦官亦商。而官商在人格上的一体化,必然会助长官商勾结,助长官场腐败,增加国家公权被滥用的危险。删除了这条规定,就意味着新《公司法》允许国家公务员可以“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将可能使这类集国家公职与公司职务与一身的人员,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自己和他人更方便地谋取私利,且更难于被有效监督。

也许我国《公司法》的修订者们认为:我国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第五十二条[公务员纪律]的第十四款中,已经将公务员“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列为禁止性行为.。《公司法》为了避免重复,才将原《公司法》的第五十八条删除。

笔者认为,如果作这种解释,其理由是不适当的。因为《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是对公务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规范,而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是对公司董事、监事、经理任职资格的一种强制性规范,两者规范的对象完全不同,规范的内容也不同。新《公司法》删除了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必然会使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法律观念,即新《公司法》允许公务员可以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从而产生《公务员法》与《公司法》相矛盾的情况。

为了避免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和《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所表述的内容,在法律规范意义上相同和重复,笔者认为可将其修改为:“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国家公务员。”作这样的修改,就与《公务员法》和原《公司法》所表述的法律意义有了明显的区别。《公务员法》和原《公司法》禁止的是已经成为公务员的人去公司中兼职,而笔者作出这种修改的法律意义在于,已经成为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人不能再去党政部门谋取和兼任公务员职务,从而防止公司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手中的经济权力去“买官”,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官商一体化,演变成一种新形式的官商勾结,并由此形成企业之间一种新的不平等競争,以及新形式的官场腐败。作这种修改后,《公司法》和现行的《公务员法》在法律意义上将不再存在重复的问题。

笔者对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的这种修改,虽然法律规范的对象没有变化,但规范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原《公司法》规范的是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而笔者所作的修改,规范的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它增强了对现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法律约束力。

从当前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来看,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作这种规范十分必要。当前一些公司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想方设法企图谋取党政职务的情况确实存在,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县市以下基层,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已发展到不足为怪的地步,如果有关法律法规不加禁止或限制,将可能导致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互生腐败、共生腐败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

二、对删除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质疑

新《公司法》删除了原《公司法》第五十九条关于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禁止性规范。这种无所顾忌的删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误解和猜疑,难道说从此以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被原《公司法》所禁止的不合法的不良行为,是否将由此变为合法合规的正当行为呢?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可以认为:“以权谋私”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公然行之,而不受法律约束呢?

也许新《公司法》的修订者们认为:在新《公司法》中,已经将高级管理人员的“以权谋私”的各种具体行为,列入第一百四十九条的禁止性条款中。但笔者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行径,往往是形形色色,且花样不断翻新,可以说,在具体表述上,是不可以穷尽的,在文字表述上,应以完全禁止的形式加以规范。因此,原《公司法》中这一禁止性规范是可取的,也是完全必要的。新《公司法》将其删除,必然弊端丛生。

三、对修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质疑

原《公司法》第六十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

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将其修改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略;(二)略;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新《公司法》的修改,使原《公司法》中“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无条件禁止的非法行为,变成了有条件的合法行为。这种修改,显然与我国现行的《贷款通则》相冲突。

我国《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企业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业务”;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间擅自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出借方按违规收入处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取缔。”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公司只要不属于金融企业,就不允许办理借贷融资业务,甚至连办理变相的借贷业务也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贷款通则》中的有关规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它能有效地防止企业间债务链条复杂化,有利于防止企业之间的信用危机, 有利于防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借贷形式转移或掠夺公司资金。而新《公司法》的这种修改,与现行的《贷款通则》直接相冲突,从而导致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自相矛盾,使人们无所适从,削弱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行性,并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我国金融秩序的混乱,增加新的金融风险和危机。

就我国《公司法》的实践情况来说,在原《公司法》明令禁止董事、经理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以及《贷款通则》明确禁止“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业务”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包括我国众多的上市公司,尚且不惧违法违规所冒的风险,将公司巨额资金借给大股东,大股东屡借屡欠,屡借不还,使公司成为大股东最方便的”提款机”。现在有了新《公司法》这种形同虚设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为公司中的大股东通过借贷形式,公开合法地大肆掠夺公司宝贵现金资产开了禁。

就新《公司法》设置的前提条件来说,公司章程的制定、修改和通过,往往由控股大股东说了算,因此公司章程不可能束缚住大股东向公司借贷的手脚。而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也很难成为大股东向公司借贷的有力制约因素。因为新《公司法》没有规定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不得参加该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的限制。因此,所谓“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实际操作过程就成了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自己同意自己。

新《公司法》的这条规定,还将中小股东置于更为不平等的地位。原《公司法》的规定,对于公司中的所有股东来说,都是一视同仁,而新《公司法》的规定,实际上使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获得了从公司贷出资金的特权。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通过,而同时又能轻而易举地阻碍任何中小股东的借贷事项获得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通过。这种修改,不仅没有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相反却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这种损害一旦制度化和法律化,它所产生的消极的、恶劣的影响将变得十分深远。

综上所述,新《公司法》对原《公司法》中禁止性规范的修订,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否则新《公司法》不仅没有起到兴利除弊的积极作用,相反却恶化了公司治理状况,起到了抑利增弊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版)

[3]何泽军:新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不足[J].企业活力,2006,(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唐海鸥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论文 篇3:

经济法在企业实践中的主要作用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更多的是在相关经济法律条文下自由运作。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有效的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经济法对各类企业都对应约束条文。主要论述了经济法在企业实践中的作用,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经济秩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企业实践;社会责任

一、引言

经济法的法律价值是经济法对企业实践当中最突出的作用,经济法为维护社会基础利益而存在的,那么就要求经济法的出发点在于大部分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经济法范围较广,例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法律不仅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广大群众基础利益也紧密相关。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明确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承当中的作用,这也明确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经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

二、经济法的司法实践存在的不足

经济法的司法实践特点是明显的,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维护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帮助企业正常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目前经济法的司法实践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经济法缺乏体系化、法律的惩罚力度不够和法律的执行力不够。

(一)经济法缺乏体系化

例如在《公司法》中的第5条,条款当中的描述过于简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并且没有更多的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这就让很多企业对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不了解。目前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会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来对社会公开发布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提供充分的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对社会的重视。就社会责任来看,国家单项法律当中有所体现,例如《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经济法法律体系来说,并不成为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比如,在网络社会层面的经济法规定较少,而且在可操作性上也不够。存在冲突和规定不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也不在少数。企业在对经济法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开拓经济法的覆盖面,让经济法形成体系,那么企业在使用时也更加方便。

(二)法律的惩罚力度不强

目前经济法的处罚力度严重不足,对比国外来看,经济法的处罚力度较大,通常一般性的经济违规,在经济法的处罚通常会让某个企业一蹶不振,甚至倒闭。在我国社会经济发挥过程中,“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国家经济法在处罚“三鹿奶粉”的力度上是我国经济立法以来最高的,因此,导致了三鹿奶粉的倒闭。同时在康菲石油公司在我国的漏油事件,我国对康菲石油也开除了高额的罚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不注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往往会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总体来说,我国经济法的处罚力度仍然不够,并且普通消费者的法律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很多钻法律的漏洞,让国家财产和消费者的利益收到损失。

(三)法律的执行力不够

法律执行力不够是我国经济法的重要问题,执行力在于国家对于经济法的贯彻推行力度不足,经济法的相关法律修订之后,没有在给企业提供获取法律的渠道。另外,企业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不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对经济法律十分重视,并且在企业涉及到违规的时候,企业才明白国家的经济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例如,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赔偿法》等内容,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充分注意环境保护。而在经济法当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内容不多,并且对法律的执行力并不够。

三、经济法的完善措施

社会稳定为本是经济法的重要目的,经济法对过国家、团体和组织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法的“利益和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原则的坚持,对经济法对国家良好经济发展的稳定发展。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民间组织的力量和加强法律执行力等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经济法的单向法律众多,但是,并没有突出重点与特色,对此,经济法在企业实践当汇总,要以《公司法》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题的经济法体系。例如,在《公司法》当中要提出企业责任的板块,让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中自助的对法律法规进行识别,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企业要建立企业的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改变传统的信息披露当中,伪造数据,不提供全面数据等不足,提高企业的自觉性。应该对劳动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社会资源的责任等。形成体系后的经济法对于企业提高的经济发展的情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企业如果对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法律的明确化,那么在企业走出国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间组织的力量

经济法在企业实践是否彻底,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果只是依靠国家法律机关来对企业进行监督,往往会因为监控不到位而让企业处于失控的状态。在国外,企业当中的工会制度相对更加完善,工会真正的代表员工利益,而不是在国内当中,企业工会企业的一个部门而已,并且在给员工利益增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三)加强法律的执行力

很多企业在损害公共利益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警戒作用,就是因为法律的执行力不够强,因为中国目前很多的法律只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性条款,认识不统一,导致在实务中很多问题。仅仅有完善的立法并不足以保障公司社会责任法治化的实现,政府必须扮演好执法角色,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时还应该积极对执法部门进行执法监督,对贪赃枉法和渎职行为进行坚决惩处。

四、结论

经济法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法以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通过经济法的改革,提高了企业利益的认知程度,从企业发展的来调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将个体利益和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发展的方向将会更加明确,企业发展速度也更加快速。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何文年

上一篇:经营非公有制经济论文下一篇: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