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作者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学生能力培养、实验准备工作、强化基本技能、综合试验的开展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本科层次英语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的定位策略,突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强调语言素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重点探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化培养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设计,保障特色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谋得相应的人才市场份额和自身发展机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型    英语专业    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英语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英语语言教学自出现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起,其定位基本就属于精英教育类型,专注于英语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语言服务于对文学、历史、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远离社会经济活动的“圣洁之物”,其工具意义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实用价值得到广泛关注,甚至英语培训成为一种对创造GDP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各种考试及相关培训机构形成一种“互生”的生态利益链,但高等教育序列中(尤其是本科阶段)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内容、师资配备、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却显得相当被动和滞后,语言文学依然是英语专业方向的绝对主流选择(即使不是唯一选择),包括大部分行业特征明显的理工科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也概莫能外。

中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大扩招”以来,迅速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伴随着高等院校数量增加和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部分专业出现了明显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机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动力和经验不足,人才培养规格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应用能力上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严重脱节。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专业,一直承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英语语言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虽有不少本科院校看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局限性,而开设了一些体现语言与专业技术结合的课程,如外贸函电、科技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但这些课程尚未形成系统,以确保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任课教师自身因缺乏相应的行业背景而难以达到开课目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事业单位对现有英语专业毕业生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评价普遍不高,认为毕业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显然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准备,导致毕业生就业后要花费较长时间适应岗位要求。

所以,改变专业建设思路,寻求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所有英语专业教育者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育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也是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语言文学不应成为英语专业唯一的培养方向,而要更关注英语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强调语言素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尤其是近年来由高职升格为本科的民办高校,更要对此予以足够关注,重点研究英语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问题,以区别于研究型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思路,并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设计,保障特色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谋得相应的人才市场份额,这应是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可行性研究: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

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而同一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人的个性、智力、需求、发展目标及愿意付出的代价不尽相同,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一)区域性差异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这决定了各地对于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专业名称下,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有不同侧重。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要注意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及时拓展专业内涵,吸收必要的与就业(服务)目的地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当地经济概况和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调研表明: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山东省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有涉外业务。青岛作为国家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对外贸易与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和品位提升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特征。根据青岛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其要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格局,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格局,导致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对了解中西文化,既懂英语又懂商贸或现代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长期保持旺盛。作为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其必须对此了然于心,争取在本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

(二)行业性差异

英语作为一种服务工具,其专业意义在于如何与服务内容很好地结合。不同行业对语言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各自都会受到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制约。如果我们可以理解不同专业的存在,也就不难理解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专业的学生是不可能天然适应不同行业的工作要求的。作为应用性英语专业,其需要认真考虑语言与行业要求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起点。让学生同时接触多个行业固不可取,但死守语言文学一个方向,确实难以给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应有的从容。如能从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无疑是找到了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重大生存机遇。

(三)学生群体性差异

就目前招生制度和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而言,此类学校想要招到具有很高学术潜质的学生确非易事。招生的录取分数虽然不能断定一个学生的学术未来,但作为一个大体的划界标准,应该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学生群体而言,追求学术发展是一种可能的,但显然不是最适合这个群体的定位。这个群体可能最需要且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在掌握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应用有关知识处理具体工作的技能。事实上,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的确为这个群体的学生提供了比从事科学研究更适合他们成就事业的平台。对于大多数不得已而选择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这几乎是最务实的个人发展契机。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具有较好的学术发展潜质,并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总体来讲,走专业与行业、职业相结合的应用型能力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这个群体的基本出路。

(四)学生个体化差异

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现代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古人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解决学生个体化差异的一方良策,那么,在资讯高度发达、价值观高度多元化、人的个性得到空前解放的今天,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出更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仅与个人潜质、家庭教育环境等有关系,还与社会潮流有关系。具备相应潜质并喜欢学习英语者选择英语专业是可取的,如果有人因为需要英语的某种功能而不顾及自身条件选择这个专业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这样带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是不言而喻的。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专业调研显示:2012届英语专业学生中因喜欢英语而选择此专业的占63.6%,从选校动机上看,选择地域优势者占55.7%,说明约有1/3的学生不是因为个人志趣而学习英语专业,他们最终进入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到滨海学院学习英语专业,其动机夹杂了对青岛作为沿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港口城市的考虑。因此,关注学生个体化差异,是民办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绕不开的命题之一。

(五)民办院校的机制优势

民办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相对的新生事物,其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更多灵活性和务实性。由于投资主体系企业或个人而非国家,因此在如何办学、办怎样的学等方面,可以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相对少一些顾虑,决策效率会更高,反应更敏捷,这样的机制可以满足短平快式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要“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教育部,2012)。针对所有这些要求,民办高校都具有相对的机制优势。

三、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定位与路径

(一)定位原则

潘懋元先生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性三大类(潘懋元,2005)。按照这个分类,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归入应用型系列。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新生事物,脱胎于民办高职院校,但在办学层次上又高于高职院校,当然属于应用型高等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高等学校的“中间地带”,上有实力雄厚、历史相对悠久的研究型大学,下有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受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褊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准确(蔡宗模、姜峰,2007)。应该说,这一论断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孙泽平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孙泽平,201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指出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教育部,2012)。因此,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承担起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其社会贡献主要表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实际问题,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又不同于职业性技能型院校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不仅能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其培养目标是职业道德优良、知识面宽、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某一专业岗位、适应一群岗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本科层次教育,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更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上手快、后劲足”,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过硬,这应该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庄华杰,周其金,2004)。就该类型下的英语专业而言,就是要在掌握基础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强调英语语言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即学生运用语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而不是对语言发展规律、语言文学审美能力的深入探索和全面认知。

事实上,早在2000年3月,教育部就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何其莘,何兆熊,黄源深,姚乃强,吴古华,陈建平,朱永生,钟美荪,王蔷和文秋芳10位教授组成大纲修订小组)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何其莘等,2000)。《大纲》提出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该大纲还进一步阐释说: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说明在英语专业业内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视野中,英语专业发展也是需要拓展其空间的。以此大纲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人才需求状况,以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设计自己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是地方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英语专业的明智选择。

据此,民办院校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定位应具有以下内涵:

1.必须充分体现英语语言的应用性,强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确保相应语言能力的前提下,必须强调该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特别强调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3.必须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国办院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

4.必须赋予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工作适应性和较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基本路径

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更注重以下方面:

1.以突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以及上述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在赋予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赋予他们专业、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一线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民办院校本科英语专业的设置必须是“应运而生”,而非“随波逐流”,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是社会确有需求,而非单纯满足学校规模扩张需要。

第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确定需满足用人单位和部门需求,要明确民办院校应用型英语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学生学什么,学校教什么,必须充分与行业和部门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尽量缩小差距,而不应以所谓专业“固有的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人甚至提出在当今强调应用的大环境下,要“保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并未受到什么威胁。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所有英语专业学生(当前该专业是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都被培养到这样一个狭窄方向时,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还在其次,学生毕业后该往何处去?这是不得不考虑的。

第三,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之后,要真正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首先要有科学、严密的课程体系作支撑,离开课程体系支撑的学科专业定位只能是空谈。民办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较好衔接。

第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以掌握应用能力为标准。如何教决定了如何学,考核方法对学习方法及态度的导向作用尤为明显。专业侧重点的转移必须伴之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否则不能真正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第五,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达成一个共识:学习能力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一,要有创新,必先有学习。所以,从方案设计到教学任务实施的每个节点都必须体现这一理念,并且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

2.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组合。

第一,在学校层面,加强以技术学科为主体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开展面向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培育会为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提供大量交叉和延伸的机会,是英语专业谋求良性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

第二,在专业层面,积极参与学校专业群建设,大力推进应用型英语专业教育,结合学校优势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研发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最新要求纳入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如商务英语、技术英语、旅游英语、办公英语等ESP课程内容应与WTO新规则、国家外贸政策及产业调整同步更新,这对形成本校专业特色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在共同英语语言专业平台上,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开设若干模块化的专业方向课程。如针对欲从事语言文学教育或研究的学生,设计语言文学方向课程模块,为希望从事贸易工作的学生提供经贸方向课程模块,为欲从事语言服务的学生提供应用翻译方向课程模块,等等。通过实施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计划,实现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这是大众化现代高等教育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技能训练。

民办应用型英语专业应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核心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把握“面向应用”和“依托学科”之间的关系。围绕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层面课程的种类与时间分配,以英语语言基础为基本平台,在确保基本语言能力不受削弱的前提下,加强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明确实践类课程的名称、性质和任务,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为实践教学学提供考评依据。

第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英语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升语言水平。因此专业教学中,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让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大胆尝试“实践导入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实践)的更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予以坚决贯彻。

第三,运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行动和任务导向的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运用资源、方案优化提高等全部环节,进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如在翻译课教学中引入“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翻译工作的不同流程,了解翻译工作的组织管理、分工协作、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等,使学生在完成学习时对翻译职业要求和技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4.采用产学研结合类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在一般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建立与专业英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英语语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构建应用型英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校课堂教育外,还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借以提高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实践类课程教师素质双师化。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学质量、效果。应用型英语专业需要教师具备相关行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照本宣科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英语专业教师不能满足于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而必须随时学习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应用的前沿信息,确保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未来工作需要的。

其次,要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行业专家进课堂是学生了解专业应用现状和社会需求的捷径,也是对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极好示范,其作用非普通专业教师可以取代。所以,广泛联系行业相关专家,邀请他们就某些专长的专业内容,如翻译(口译、笔译)、应用写作、外贸实务等开展整学期的、半学期甚至阶段性的短期教学,这会与专任教师的教学形成良性互补。

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遴选一批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学生在外贸公司、涉外旅行社、翻译公司,以及其他涉外机构的实习和实训,让学生通过实战,了解语言相关服务岗位对职业素质的全面要求,进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及学习效率。

(三)青岛滨海学院英语专业基本特色及办学成果综述

青岛滨海学院成立于1992年,1999年开始纳入国家统招系列,英语专业成为首批招收高职专科学生的专业之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再次列为首批招收本科生的专业。

学校地处沿海城市青岛,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投资环境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化港口城市,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特色经济区划,涉及家电电子、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国际贸易、旅游度假服务业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规划的大力推进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为青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国际交往、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根据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分析,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供不应求,为学校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契机。

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在追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适当超前,立足于当地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使学生具备良好综合素质、一定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熟练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强调语言与行业技术挂钩,实现学业与生产和社会服务一线需求的高度契合。概括起来,就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英语人才”为目标,重点强调两“德”,即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突出两“能”,即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保证三“对接”,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质量与资质认证对接。根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分为四大层面,即本科通识教育层面、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综合实践教育层面。通识教育层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体育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知识;学科基础教育层面提供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平台;专业知识教育层面提供与专业及学生个人专业规划相匹配的分方向的模块化专业知识课程系列,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综合实践教育层面则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不同模块)的综合运用能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个性化的专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向专业人员的转变。此外,鼓励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翻译实践、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完成从接受型学习者到探究型学习者并最终成为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职业人”的转变。

通过8年本科办学实践,青岛滨海学院的英语专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校就业工作领先全省,英语专业作为学校的就业先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连年居高并领先于省内高校同专业,正式就业率(含升学)2011届为98.67%,2012届为98.19%(山东省人社厅,2012,2013)。2012和2013两届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达到47人(其中攻读应用类专业学位的约占一半);学生就业涉及经贸、国际物流、旅游、教育、文秘、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四、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下设的英语专业当然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民办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于消极被动地生存,更要追求主动积极地发展。因循守旧,沿袭他人的经验和模式,不仅不能谋得高水平发展,就连生存也将是奢侈的幻想。就民办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而言,审时度势,在林立的国办院校英语专业中寻找生存空间,仅是其发展的第一步。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认真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清国内国际发展大趋势,立足自身条件和机制优势,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而且适度超前,比社会更早地意识到未来的可能需求,并提前做好服务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准备,独辟蹊径,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走“异质化”发展道路,达到他人无法取代的境界,这才应该是它的专业理想,也是它的社会责任,更是它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6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http://wenku.baidu.com/view/a43a446c25c52cc58bd6b

e48.html.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俗称《高教三十条》)第一条.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

[4]蔡宗模,姜峰.学校战略定位:概念、策略与误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6]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7]何其莘,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04.

[8]山东省人事与社会保障厅,鲁人社办发[2012]48号,鲁人社办发[2013]80号.

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编号:2011GG398。

作者:王恒杰 王安娜 高丹丹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关于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学生能力培养、实验准备工作、强化基本技能、综合试验的开展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

关键词: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 改革 具体做法

动物微生物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以基本原理和实验为基础,借助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涉及的微生物范围广、种属多,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动物微生物这门课程至关重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只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死板地操作即可,一般由教师来准备实验,学生来完成实验,实际教学效果差。为了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尝试对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有以下做法。

1.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

传统的微生物實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与示教,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这样造成实验从属于理论课,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实验课都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一切准备,学生按老师所讲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后学生对此印象也不深,照抄课本把实验报告交上来[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轮流写预习报告,在开放性条件下提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修改实验方案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以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时间较短,但准备工作非常繁琐,每次实验之前均有大量的玻璃仪器需要清洗、包扎、灭菌等。目前,各个学校均面临学生人数明显增多的局面,这些工作单独由教师或实验教师去完成,工作量很大。同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并不珍惜上实验课的机会,对实验敷衍了事。因此我们对学生分组,由学生按照要求,在教师的演示和指导下准备实验,如清洗、安装玻璃器皿,做棉塞,灭菌操作,配制试剂,等等。学生的感受很深刻,了解到了准备实验的辛苦,也由于参与了实验准备过程,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得了准备微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开展工作。

3.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应根据本学科的具体特征,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系统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注重基础技能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培养基的配置、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染色镜检等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其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做基础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得结果与实验前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充分讨论所得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4.综合实验的开展

为了克服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连贯性的缺点[2,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建立了一些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具有一定创新研究性的综合性开放实验。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意识。

在课程后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查阅资料,查找实验方法,以解决自己的未知为目的,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中要求涉及所学过的各种实验操作,如细菌分离培养、染色、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方案完成后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等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段时间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并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以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并将论文制作成幻灯片,班级内部进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实验过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4]。

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技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尽早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给学生一个尽早接触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5]。

5.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实验课的效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了科研意识和专业信心。实验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杨双全,孙慧.浅析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0,(6):25-27.

[2]周志平.如何构建开放实验教学机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3):125-128.

[3]姜文龙,韩凤春,高万云,等.设计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2):103-106.

[4]左勇.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7-69.

[5]赵鸿雁.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204-205.

作者:王海燕 黄文强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岗位证书制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培养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较好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本文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关注的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问题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专业建设 职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生物制药行业用人单位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适应现代化生物药物生产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合理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紧贴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在有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前提下,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相一致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课程体系。如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鉴定技术、生物实验技术专业依托天津医药集团、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公司、天津药物研究院等知名制药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设计制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天津及周边地方各生物制药企业。

1.1 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

生物制药工业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工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单靠校内的封闭式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对天津市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发现;企业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物工艺操作与控制和药品检验与营销岗位,其中以工艺操作与控制占了绝大部分。统计分析结果为:工作岗位主要包括:(1)配料;(2)消毒、灭菌;(3)菌种培养复壮;(4)发酵;(5)固液分离、纯化;(6)制剂。其中,生物制药工艺操岗位占40%左右。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岗位占30%,药物制剂岗位占30%。总体而言,生物制药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

1.2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定位

生物制药产业由三类企业组成,一是抗生素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与酶工程技术从事抗生素原料药的大宗生产;二是生化制药企业,主要由天然植物或动物为原料,生产生化药物;三是基因工程制药企业,生产疫苗、诊断试剂和单克隆抗体等。整体而言,生物制药产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技术领域宽泛。涉及生化制药、微生物发酵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动植物细胞制药等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二是发展快,但起始规模小。因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宽泛性。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物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生产、菌种筛选、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所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具有生物制药菌种选育及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发酵、产品纯化、分析检验、制剂、药品营销等岗位群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基因工程制药技术、发酵制药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营销技术。

2 确立并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在医药集团等多家企业的专家指导下,确定以生物制药生产类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工作路线如图1所示。

2.1 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岗位群分析

学院以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为龙头,以生物实验技术专业为支撑组建专业群,带动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见表1。

岗位职业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技术含量高,技能涵盖面广,因此要从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求提炼岗位职业技能,并对生物制药生产工艺中共性的技能进行整合。通过对生物制药中级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干扰素)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2;为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2 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各行业职业的特点、性质,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超过上百个职业实行。就是说如果从事某类职业(工种)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比如生物制药行业就有生物制品工、生化药品制造工、发酵工程制药工等初级、中级、高级资格证书。如图2所示:

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相关职业和岗位的通行证。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制”,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导,制定教学标准,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考核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培养过程与目标更有针对性,更有适应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加强。

2.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学生技能增长与认知规律。利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核心技能”三个阶段教学环节,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校办工厂,搬入企业,探索企业运行规律与专业教学规律有机衔接与融通。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如图3所示,以生物技术制药的生产流程中菌种培育、发酵、生物药物提取分离、药物制剂等典型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构教学内容,确定发酵制药技术、生物制药工艺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设备操作技术等核心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德育为先、技能立业”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增设选修课程,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同时,为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开设药品营销方面的课程,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构建职业特征的专业教学模式是改革的重点,培养高技能型“即用式”人才,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教育重中之重;重点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以理实一体的项目替代原有课程,从调研典型生物制药企业职业岗位(群)入手,分析和提炼出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二是根据这些能力要素设计课程项目,并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完成项目教学,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全面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三是在能力培养上依托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从生物制药企业的技术人员中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课教师,实施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3 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强化双师队伍结构建设。通过采取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专兼教师实践经验,提高职教理论,进而建成由专任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组成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医药产业的高速度发展并被誉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而生物制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更是朝阳中的朝阳;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质量与医药工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制药技能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既懂制药同时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岗位证书制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实现生物制药领域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陶杰

上一篇: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论文下一篇:税制转型和税收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