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养的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医科学校的存在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西医教育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而且培养出了第一批西医专业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推动和借鉴。湘雅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成为了研究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办学特色一个很好的范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资培养的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师资培养的医学教育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教育与教师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媒体为切入点,论述在以新媒体为主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与青年教师培养所呈现出的教学规律,并探索这一领域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医学教育;教师培养

一、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教学概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医学教育行业升级。①医疗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媒介化教学语境、教学手段及师资培养均离不开新媒体的介入,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仍然无法做到科学、精准而高效,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及师资力量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促使当下的医学教学迫切需要借助新的媒介手段对教学内容及师资培训手法进行多元化形式呈现与渠道拓展。

(一)媒介发展历程视阈下的医学教学

医学教育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就建立了医学,在建立医学体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培育医师。

中国本土的视听媒介应用于医学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被称为电化教育,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现代教育媒体的电视,不断通过科教视频的形式对医学信息及内容进行普及,并以录制手术、检验、诊疗过程为教学内容依托,形成了现代化医学教学样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有了更为多元化的展示空间,这来源于新媒体自身的优势,也是新媒体应用于医学教育的价值所在。不论是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时空选择、与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还是教学知识的大规模普及,都体现了新媒体所带来的便捷性。从传统视听媒体到新媒体,医学教育的实现形式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

(二)媒介发展历程视阈下的医学师资培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在医学教学领域,将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成为医学教育的雏形,口传心授与一对一师徒制传播是大众媒介尚未出现以前的教育方法。

大众媒介,特别是视听媒介,尤其是新媒体介入医学教育环节后,医师的培养具有了“一对多”的可能性,大众媒介特别是视听媒介,尤其是新媒体自身所带来的医学信息复制化功能使得医学知识能够重复性多次传播并进行不同方式的存储。“医学实践正迅速从信息时代过渡到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医生不仅具有最顶尖的资格认证,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够高效灵活地运用数据平台,专注于结果分析和表现改进,挖掘基于患者复杂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背后潜在的意义”。②上述要求的实现,离不开新媒体的技术支持,进入新媒体时代,医师培养的自由度与互动性增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选择也由于新媒体的存在而变得具有更大的可实现空间,这使得医学师资的培养不断模式化。

二、媒介传播链条中医学教学的参与者

在媒介传播链条中,医学教学的参与者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这一划分的依据是基于媒介传播的整个流程:教学行为由教学能动主体医学教师发出,其输出的内容是教学核心元素医学知识,医学学生作为医学知识的接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反馈,形成整个医学教学的闭环。

上述医学教学的链条在媒介尚未全面介入之前,体现为医学教师的完全主动性教学与医学学生的被动知识接收:教师直接讲授医学知识,不论是否通过媒介工具展示,媒介仅仅体现为传统医学教学环节中的“教具”元素,不具有自我属性,医学学生在接收医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论知识是否存在于媒介载体之中,均不会影响其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在媒介介入医学教学领域之后,教学主体与知识接受群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互动特质,尤其是媒介不再局限于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而扩展为手段与交流平台,甚至本身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时,医学教师和医学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将变得更为多元化、自由开放化与复杂化。这种现象将对医学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能动主体——医学教师

1.新媒体所带来的教师身份的多元嬗变

进入媒介发达时代,医学教师所体现出的典型特质是其身份的多元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对医学师资的媒介规范化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身份的多元体现在对传统教师单一教授学生学习的功能的全方位突破。在媒介发达时代,医学教师的身份及功能还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变化:

首先,医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局限于临床、课堂及专业会议的指导与讲授,发达的媒介使医学讲授者的身份出现了外延扩展,诸多与此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媒介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尤其在新媒体领域,媒介信息发出者身份的低门槛使医学信息传播行为呈井喷式增长,医学教师身份的专业化不再绝对。这一现象客观上促使医学知识的传播更为迅速便捷,覆盖面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知识传播的精确化与专业化。

其次,医学教师本体的教学身份与学习身份体现为更明显的双重性。尽管在传统媒体时代医学专业教师本身也在不断自我学习,但在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师的学习渠道会伴随着媒介渠道的多元便捷而广泛拓展,因此在学习与教学同时存在的媒介平台中,医学教师具有时刻伴随性的学习空间。

2.新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活动的自由便捷

医学教师教学活动的自由便捷来源于新媒体自身的平台优势特征。移动终端与互联网信号同时存在,理论上就能够实现远程自由化的教学活动,尽管这一模式无法替代临床教学,但却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上的限制。

在上述教学行为时空自由化的基础上,医学教学活动的自由便捷还体现在教学行为的碎片化趋势,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将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分割,医学教学就体现出内容与体量的自由度,这客观上使较为简单的医学知识点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以短視频、音频的形式被伴随性讲授,体现了新媒体平台自带的媒介属性。

3.新媒体所带来的教学市场

诞生于市场经济高速发达背景下的新媒体平台,其基因自带的商业属性使得立足于其上的医学教学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媒介市场。对于医学教学行为而言,市场主体的参与者通常是企业化的医师集团或个体化的医师。不论何种方式,课程教授需要以商品知识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医学教学的知识内容将与医生进行深度捆绑,作为IP纳入媒介市场出售,例如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名医传世”品牌,创业四年,融资三次,总额已经接近一亿元,其品牌课程内容已经被数百家医疗机构采用,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了数千名专家,制作了近3000部课程,涵盖范围包括所有临床及辅助科室。

(二)教学核心内容——医学教学

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医学知识,也体现出发达媒介环境中所具备的多元立体化、自由大众化以及跨学科化的特点。

1.内容呈现多元立体的医学教学

医学知识的多元立体化在内容及形式上具有双重体现,这也是新媒体赋予医学教学领域的价值所在。

首先,从内容角度来看,医学知识在全面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中不再仅以专业化的医学教学内容出现,医学常识、医学信息以及医学同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成为建构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环节,针对不同群体、受众需求而定制的医学教学内容则更体现了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的灵活自由性。

其次,从形式角度来看,医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元化的,突破了以往平面课本、简单视听录像的传统手段,小视频、专业App程序、AI、VR等概念在新媒体中得以体现,医学教学的实现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2.传播手段自由大众的医学教学

医学教学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内容输出,还体现了新媒体为其带来的传播手段的自由化和大众化。

首先,从传播手段的自由化的角度来看,医学教学内容的输出时空相对自由,不再局限于既定课堂与临床;输出的模式也存在大幅度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视频输出、音频输出、图文输出、3D动态影像输出等多种类型。

其次,從大众化的角度来看,医学教学的内容存在一种科普化的选择,更为通俗、更为直观的医学教学内容所针对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医学学生,每一个有主观意愿获取医学知识的个体,均有可能主动在新媒体平台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医学教学内容。医学教学成为全民健康知识普及与传播的补充力量。

3.学科之间迅速融合的医学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教学为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建了融合与沟通的桥梁。不同学科之间在共同建构的新媒体平台中有了深度交流、互动与协作的便捷性,医学与社会学、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传播学等均成为医学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新兴领域,这客观上为医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重角度及层次的进步参照依据。

(三)教学接受对象——医学学生

在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教学环节中,医学学生作为教学内容接受对象,能够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并建立学习社群,丰富了医学知识学习的模式,为医学领域的知识学习建构了专业化的媒介交流平台。

1.媒介互动功能带来的强势教学反馈

传统时代的医学教学固然存在反馈,但反馈并不及时,媒介传输的速度和媒介载体的覆盖限制了医学教学本应及时获取的教学效果回馈,使教学相辅这一诉求无法全方位获得满足。“单靠传统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来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做法已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系统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可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③

也就是说,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能够突破以往的局限,医学教学的最后一个链条——教学反馈变得高效而及时。学生在获取医学教学内容后,通过临床实践及科研实验,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均可能通过媒介进行回馈,甚至在新媒体设定的相应专业模块中与教师进行专业探讨,使专业化的课堂与临床教学获得了课后互动性延伸。

2.媒介互动功能带来的教学综合社群

新媒体媒介互动功能还为医学教学提供了综合性的社群交流平台,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以及具有一定诉求的其他行业人员,均能在社群中对专业的医学教学知识进行提问、交流与阐释,医学教学经由新媒体延伸到媒介公共空间中,成为媒介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与教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医学教学与教师培养具有丰富的发展空间及发展渠道,媒介与医学教学、教师培养紧密连接,成为医学教学行为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元素及内容呈现载体。媒介技术功能面临着多元扩展的可能性,医学教学手段及医生培养手段也需要新媒体实现全面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医学教学与医师培养则更有可能被纳入整个媒介教育市场环境中,成为媒介教育市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教学手段的全面智能化带来的精准效果

媒介技术功能的多元拓展是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技术的每一次革新与飞跃,都在医学教学领域中有鲜明的体现,医学教学中的科学与技术手段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媒介技术也势必为医学教学及医师培养手段的全面智能化提供空间,增加医学教学与医师培养的受众针对性,并获取更为精准的教学与培养效果。

(二)医学教学与师资将逐渐纳入媒介教育市场链条

医学教学与师资培养作为媒介时代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大健康产业与教育理念,因此会同媒介教育市场接轨,并纳入媒介教育市场链条,成为传统专业医学教学的有机补充,在专业化医学教学以外所存在的医学知识普及、健康信息传播以及民众养生与家庭保健、急救等内容,正在以媒介课程的面貌出现于新媒体载体之上,专业化的付费课程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初尝试。

四、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教学与教师培养,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而不断拓展其实现形式,从传统的专业化医学教学的补充发展至当下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正以强大的媒介附着力融入医学领域,在整个医学教学环节及教学领域以外的教育市场、健康知识传播普及方面,发挥着强大的纽带作用。

注释:

①邱俊、齐硕、李小艳等:《“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探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第10期。

②应明真、刘夙璇、陈晰辉等:《变革中的医学教育——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10期。

③龚洁、杨光耀、季湘年:《基于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10期。

作者:龙笑 朱星辰

师资培养的医学教育论文 篇2:

湘雅医学院近代医学教育的办学特色研究

摘 要:医科学校的存在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西医教育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而且培养出了第一批西医专业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推动和借鉴。湘雅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成为了研究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办学特色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湘雅医学院;医学教育;办学特色

在我国近代的医学教育进程中,来自国外的西医教育起到了促进我国医学发展和为我国培养西医专门人才的作用。它们的出现将近代西方医疗体系贯穿到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历史进程里,并很好地融入到了当时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之中,也在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866年,博济医院成立南华医校,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培养西医医生的西医院校,这也是外国在我国设立医校的开端[1],目标是培养中国自己的西医人才。此后,外国人先后在中国创办的医学院校逐渐增多,譬如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山东的齐鲁大学医学院、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几乎都是先办医院,招收学徒,然后再扩充为医学院校的。

其中湘雅医学院又以区别于其他医学院校的独特历史而独树一帜,因为它是一所中外合办的高等医科学校,是由耶鲁布道会和当地中国官员联合发起建立的。1905年,耶鲁大学雅礼会筹划了一个“耶鲁中国计划(Yale in China)”,指派胡美博士(E.H.Hume)①赴长沙拟向中国青年传授现代医学知识与技术,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完全新型的医科大学,并于1906年11月率先在长沙市西牌楼开办了雅礼医院。1910年,上海籍的颜福庆博士②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学成归国,来到长沙与胡美博士一起着手创建医科大学的伟大工程。他们多方奔走,四处寻求社会各界士绅名流的帮助,在风险丛生、困难多端的背景下,于1914年7月21日促成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正式签订了联合创办湘雅医科大学的协议,由颜福庆博士出任第一任校长,胡美博士任教务长,在长沙市潮宗街公房悬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正式运行教学,定学制为7年(其中2年医预科,5年医本科),并于1914年12月8日举行了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2]。

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开始进行两年制医预课程的教学,预科结业后,经考试合格者才准升入本科学习,第一班医科学生18人于1916年始业,学制五年,用英语教学[3]。1938年,日本侵略军紧逼长沙,湘雅医学院在第三任校长张孝骞③的率领下,被迫西迁贵阳继续办学。祖国抗战八年,湘雅亦流亡八载,仍坚持办学不辍,直至1945年迁回长沙,重建被日军纵火焚毁的校园。1949年9月,该学院由人民解放军代表接管。新中国成立后,它隶属中央卫生部领导,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代管。1953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批复,定于当年10月1日,将湘雅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医学院,1987年12月7日,学校基于事业的发展,报请湖南省政府、国家卫生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2000年4月29日,学校与长沙铁道学院以及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中南大学,并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设有6个学院、3个附属医院、110个教研室、83个研究室以及11个研究所,是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建的十所部属综合性高校医学院之一。

一、英语教学始终贯穿于湘雅医学院的各科教学中

西医教育,不仅是在师资力量和教材方面使用外籍教师和外文书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方式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时使用英语自然成了一大特色。讲外语、教西学也成了大部分医科学校自产生时就显示出来的特点。重视英语的教学,使得大多数医学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他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得学生可以轻松地阅读,汲取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和信息,还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开拓了学科视野,学生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科研活动,并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自如。对于西医学科而言,更强调英语的实用性,这也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在其课程设置所占的重要地位。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英语,才能在外籍教师的授课中学到和真正领会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印证。而对于1914年创办的湘雅医学院而言,早在最初的协定中,中美双方一致商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此外,在早期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外籍教师。譬如,1921年学校聘任教师13人,其中外籍教师8人,占在校教师人数的62%,均为博士[4]。然而,随着学校毕业生的留校任教或出国进修再回校教书,中国籍教师的人数也逐渐增加,达到了相当比例,于是双语教学也成了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模式在加强中国文史学科建设的同时,也注意了营造西方文化的环境,可以说兼顾了中西文化的特点。

二、办学经费的保障是湘雅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的前提

湘雅医学院是由美国“雅礼学会”与“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学校。双方协议,中美双方各负同等责任,中方负责建造医学校和护士学校校舍,省政府拨给医院开办费10000银元和建筑费50000银元,还每年为学校和医院提供50000银元的日常费用;美方建造医院,负责15名教授、医师、护士的薪金,提供医疗、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支持[5]。

学校创始之初,雅礼会便在资金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从1914年到1950年的时间里,雅礼会给湘雅三单位常年补助费用达到了92.77万元,虽然经常会出现经费拮据的问题,补助数目也越来越少,但教员、医师等人员的薪金及购置美国医学书刊杂志的费用都一直来自雅礼会的捐助(纯粹靠会员或民间捐助)。当然,湘雅医学院能维持数十年,且不断发展,单纯依靠雅礼会捐赠的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湖南省政府也在早期的办学过程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协助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医院的秩序运营。但是,如果没有这部分资金作为教学和日常救治工作的开销,那么湘雅医学院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通常来说,外国组织所创办的大学在经费资助方面是十分稳定的,有的大学所得的资助还相当丰厚,这是医科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此可见,我国早期西医学院的创立是国内外紧密合作的结果,不仅是创办者们在资金投入上付出了努力,而且当时国内各界人士在资金问题上也同样给予了医学院很大的支持。

三、特色教学是湘雅医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1)在办学体制上,湘雅始终坚持长学制办学思路。学校在建立伊始便设立了医学预科,为期两年。学生在预科学习阶段, 并不直接进行医学课程的学习,而主要是学习与医学有关的基础课程,为今后学医打下基础。医学预科即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英语、伦理学等课程,这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只讲四书五经的陈规,还使得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6]。修完这些课程后,第三学年学生才开始五年的医学本科学习。而在五年的医学本科教育中,前三年为医学基础课教学,后两年主要是临床课的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完全是担任临床实习医员的工作。学生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实际上有了实习医师的责任与经验。这种长学制,完全保证了教学水平的高质量。

(2)在课程设置上,湘雅医学院将基础理论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兼顾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掌握,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教程,并经常对湖南当地的疾病进行防治和疾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还能走出课堂,在对病人治疗以及疾病的预防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总体而言,前两年对基础医学的学习,能很好地为后三年临床各科的学习训练和实践作铺垫,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不会出现知识上的漏洞和空白。

四、一流师资队伍是湘雅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

自湘雅办学之初,校长颜福庆博士及教务长胡美博士便率领十余名教师为学生授课,两人分别主管内科和外科课程,其余教师也基本上来自英美,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不论是在专业领域上的言传身教,还是医风医德的熏陶,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一如既往地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学生们则很好地贯穿了教师的用心。严于律己,一代一代相传下来,也是湘雅长久以来的传统作风。

一流师资培养了一流的人才,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承认湘雅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学识和水平,与其国内医科大学的水平相当,故依据州宪法授权美国雅礼会授予湘雅医学院的毕业生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11月,美国教育考察团曾来华考察与美国有关的医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情况,确认湘雅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均为全国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高[7]。故此后有了“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

历经百年发展,湘雅医学院已成为国家卫生部直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医疗机构,是我国重要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医院现有职工2300多人,开设病床1500多张,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医院年门急诊量13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5万余人次,均位列全国医院的前列。

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湘雅医学院始终秉持“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院训院风,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而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教会教育、教会医学教育的特色。

在医学院校的史册中,湘雅医学院无疑是其典范,其办学特色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奠定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无愧“湘雅”二字之意。相信湘雅精神也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延续下去,影响着现在的湘雅学子,引领着他们朝着梦想的彼岸前行。

作者:陈晓阳?王小丁

师资培养的医学教育论文 篇3:

建设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基地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扩大,各高等医学院校存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附属医院病床数不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校在原来教学医院关系的基础上,建成多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适应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缓解了我校附属医院病床数不足、教学压力过大的矛盾,加快了我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步伐,丰富了我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了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保证了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1 创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以其独特的地位,在临床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附属医院的病床数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发展医学教育的瓶颈。制约着高等医学教育和我国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要通过新建直属附属医院增加病床数.但往往因土地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等等现实困难而难以实现。随着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大附属医院的负担,导致医教矛盾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因此,选择一部分条件和水平较好的教学医院建成高等医学院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创建足够数量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来承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任务,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综合化、经济发展集约化和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是医学教育、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增多而附属医院病床数不足的矛盾,也节约了办学成本.扩大了办学范围,增强了办学效益,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临床学科结构,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也为地方综合医院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拓宽了道路。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地方综合医院培养师资力量,促进医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氛围.提高医务人员医学理论水平,并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推进,促进专科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教育、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医院的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临床教学工作是加强医院建设、促进医院发展、提高医院诊疗水平和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些大型医院主动要求成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内在动力已逐渐形成。

高等医学院校以地方综合医院为发展基地,地方综合医院以高等医学院校为技术依托,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教学、科研和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为医学院校和地方综合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双赢的局面。

2 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基本条件

正确选择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键。目前国家还没有对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相应的政策依据。为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中对直属附属医院的要求,选择实力较为雄厚、医疗技术、设备较好、医疗水平和质量较高的医院作为候选对象,具体来说对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资格认定有以下要求:①首先,综合性医院应有500张以上的病床数,科室设置齐全,其中内、外、妇、儿科病床数应占全院病床总数的70%以上。②具有本、专科学历的医生占全院医生总数的95%以上,其中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占25%以上。③应具有必要的临床教学环境和教学建筑面积,包括教室、实验室、示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运动场所等等。④为保证教学质量,医院等级应在三级乙等以上。⑤医院收治病种应充分保证对教学病种的需要。⑥医院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能积极支持医院与医学院校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关系。⑦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工作,以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医院上下一致有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强烈愿望。⑧医院广大医生有较强的教学意识和良好的教学态度。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认定有明确规定,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地方综合医院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必须经上级行政部门审定或认定,有正式批准文件。②学校和医院双方就非直属附属医院事宜签订协议书。③医院的教学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健全。④医院能承担临床教学阶段的全程教学工作任务。另外,教育部在实际评估时还要考察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否已有一届以上的毕业生,这主要是为了验证其确实能够完成临床教学全过程的工作,以避免非直属附属医院仅有其名,而无其实。

3 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管理机构

地方综合医院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后,在其原来的领导体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经费渠道不变的情况下,承担起医学院校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教学任务。而非直属附属医院一般是在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有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任务的经历,有科教科(或医务科)充当实习教学管理机构。但尚未建立系统的临床教学组织和相应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机构度是保证临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我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同时又是临床医学院,所以我校明确要求各非直属附属医院实行“院(临床医学院)院(医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即非直属附属医院的领导班子同时也是I临床医学院的领导班子,并要求各非直属附属医院必须明确一名副院长担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从而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提高了工作能效。非直属附属医院领导班子的分工由医院内部自行调整,并将结果上呈自治区卫生厅报批、备案,医学院校不进行任何干涉。同时成立教学管理办公室、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各教研室和学生班主任办公室。

4 完善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为了切实做好临床教学工作,在学院教务处和直属附属医院的指导下,医院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如临床学院教学管理规定、教研室工作条例、临床科室教学工作条例、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验室工作条例、教学行政查房制度、教研室各项工作制度(包括教研室会议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试讲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等)、学生管理工作条例、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处罚条例及其他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全面、系统地建章立制来为临床教学活动提供规范和指导,从而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5 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思考

5.1 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避免流于形式

学校和医院双方要有实质性的合作,避免流于形式。少数医学院校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数量较多,但真正能承担临床理论和临床见习教学任务的屈指可数,这样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好优势的医疗资源为自身的医学教育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到其他医学院校的发展,因为医疗和教育资源是及其有限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在保持非直属附属医院“领导体制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经费渠道不变、服务面向不变”的“四不变”原则下,将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体系,在医疗、科研工作、教师培训等方面为非直属附属医院提供优惠政策,并加强检查、督促、评估和考核力度;医院也必须提高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动力和前景,从根本上重视教学,以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为己任,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质量。

5.2 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质量监控

高等医学院校应将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延伸到医院.建立起学校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之间、非直属附属医院内部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聘任选用到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以保证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质量。如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评教、评学制度、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检查等等规章制度,从而有效地规范各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5.3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远离学校进驻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始临床阶段的学习生活,多少会有一定程度的情绪低落和不适应。故医院领导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尽量在生活条件上给予关怀和帮助,尽快在学生和医院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

5.4 政府有效干预

由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经济及人事与高等医学院校的非隶属关系,给制约机制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带来了现实的艰巨性。为确保这种高等医学教育办学模式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地方和国家卫生、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可以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对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直属附属医院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效能。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实践成果肯定了非直属附属医院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也必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史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进一步搞好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和协作。

作者:蒋尧传 仇小强 罗伟生 雷 迅 李宁宁 黄 熙

上一篇:新时期财政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国学教学下农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