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教学与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27

有效教学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的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实验教学与物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实验教学与物理教学论文 篇1: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讲实验”取代了“做实验”,教师的关注点停留于实验教学所传递的物理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过程体验,偏离了实验教学价值本质。基于此,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实验教学组织模式转型尤为必要。现以此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定位,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带领学生探索物质性质与自然规律,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载体。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活动应围绕实验展开,突出的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科学的重要地位。但是着眼于教学实际,教师演示实验远远多于学生的自主操作探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学生参与欲望更是差强人意。不仅偏离了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本质,而且不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审视实验教学组织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分析

初中物理学科展现出较强的探究性、实践性与生活性特点,相较于单一的理论宣讲而言,实验教学展现出鲜明的优势,其教育价值显而易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学习积极性是决定课堂成果优劣最为直观的因素。但是初中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较为薄弱,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其本质,降低学习成就感,学习欠缺主动性。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入,实现了物理知识探究过程的可视化,有助于减缓学生的认知坡度,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实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课堂组织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强烈的表现欲望,重新点燃学习热情。第二,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初中物理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化目标要求,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新需求,课堂陷入低效状态。而实验教学有效平衡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索与内化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有效打破了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支撑点。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策略

2.1构建情境激趣,激发参与欲望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高效的课堂模式应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是实现物理实验教学顺利落实的关键,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点创新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以“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本次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师实施情境问题导学,调动学生思维,如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情境任务,一是在不能够用品尝方式的前提下,怎样区分清水与盐水?二是将任意形状的小石头放入盐水中,能否通过刻度尺测量石块以及盐水的体积呢?由于学生刚刚完成关于质量与密度知识模块的学习,很容易联想到通过测量密度的方法进行判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借助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固有知识经验,为后续的实验探索奠定基础,以此削弱学生对于陌生实验的畏惧情绪,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各项实验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托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进一步引申思考问题,如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切入实验主题,实现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支持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推进。

2.2强调过程设计,培养物理思维

实验探究过程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关键节点。在传统物理实验模式之下,教师大多提前做好精细的实验准备,细无巨细的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学生大多处于模仿照搬的状态,不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针对此情况,教师组织启发性、开放性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具体实施,让实验结果真正反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自我意志。以“浮力”教学为例,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针对该模块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首先,教师以平等对话交流为切入点,围绕怎样判断浮力的大小相关问题,带领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可以是用手来感受,可以是运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是借助平衡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等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多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总结学生提出的想法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实验设计方向。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道具,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根据自身想法自由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实验设计方案。以此增强实验过程的不确定性,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与能力。

2.3小组合作实施,提升探究能力

在全人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知识原理的探索层面,更加注重学生严谨科学探究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转变学生各自为战的单线课堂学习模式,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的具体操作,引发学生之间的多维度互动交流,深化实验教学效果。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为例,此知识模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能够直抵知识核心,理解物理知识规律,顺利攻克教学难点。首先,教师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以实现同伴之间的优势互补,碰撞出更多多彩的思维火花。教师采用“餐桌式”课堂布局,让各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便于交流探讨与实验操作。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照相机的使用这一日常事物,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做出大胆假设,提出与物距、像距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各小组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设计实验展示分享环节,引发关注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全员探讨,得出最终结论。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物理综合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學科中占据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应有效的平衡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优化实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枢.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J].新课程,2021(50):206.

[2]蔡浩.巧设探究实验  提升教学品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2):84-85.

作者:郎莉

学生实验教学与物理教学论文 篇2:

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与影响

有效教学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的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绪与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制约表现在它为认识过程提供动力和进行调节等。所以,这里所讲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观察许多现象,观察教师做的实验,还要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的时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并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等。这给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一、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物理实验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设计、操作实验。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设计、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耳、脑、口并用,充分调动各方面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此时,学生不再是以往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而是让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如果再进行合理及时的反馈、点评,学生积极性会更加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二、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我个人认为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的这样一种状态,此时学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便起到了激活全体学生思维,产生疑惑和急于求知的效果。通过实验,学生自己获得理解力,在兴趣中掌握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教师借助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在开始教学的五分钟内,教师应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精美的教具、精巧的小实验及生动夸张的事例等,把处于思维离散、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并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愉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将物理知识生活化,从学生身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或可以顺手拿到的器材出发,围绕这些展开教学,不要将物理知识抽象化,要让它回到现实生活中,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不害怕了,学习就主动了,兴趣也就来了。实验有很强的新颖性、探究性,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的时候,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势必要求学生在实验的时候认真做好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在成功感的驱动下,自然对学习物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物理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不能把交流合作只流于形式,而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还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就得采取措施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有的实验还不得不重新设计、重新进行,此时没有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是万万行不通的,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四、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对物理学的学习,学生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学生在实验或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热情参与,和主动与他人的合作,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交流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互动的基础是倾听,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它为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又为学生学会倾听树立了榜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的热情参与,他们就不得不去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动去关注和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人生观。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教学的着眼点与教学方法的不同,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标准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物理课,由于着眼点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述知识,学生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教师考查,学生被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相应的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标准是学生不吵不闹,认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能按要求回答。这种课堂教学状态的缺陷在于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这种状态下久了,学生就养成了“知识等老师教,思路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习惯,显然这种标准在今天已不完备了。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平常所说的修养意义更广、层次更深,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等。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环节和阶段在内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大致可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程序:①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收集事实资料;②提出假说;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假说;④解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经验或理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贯穿这一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一种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课堂实验不仅要求教师做好,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使学生亲手去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除了课本要求的分组实验和小实验组织学生做好外,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通过预习我们都应想办法移交给学生去做。一种方法是叫个别学生登台表演,全班同学观察,发现问题集体纠正;另一种方法是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例如,在讲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时,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实验步骤引导下,观察现象,得到感性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现象后得到理性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了概念教学。为了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单元小组竞赛中我们还安排了实验竞赛题,如比一比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的实验速度及准确性,比一比设计实验的可行性等。竞赛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学生在比、学、赶、帮、超中进一步掌握了实验技巧。学习有效率,教学也有效率。教学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这里所说的学习收益包括学生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投入不仅是指时间因素,还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也就越高。

作者:李丽华

学生实验教学与物理教学论文 篇3: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越来越繁荣的信息时代,对我们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需要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观察力,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做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要通过眼、耳、手、鼻等方式,全面观察实验的形态、变化规律,观察法总是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1 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

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

1.1 对物理器具、仪器的观察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直观法,培养学生最直接的观察能力,如观察温度计挂图,了解结构、分度值、量程、用途等,还可以采用对比观察法、特点观察法,使学生区别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不同.既直观又有对比,学生印象深刻.

1.2 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的观察

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主要观察什么.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

装置有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学生容易分散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观察:气泡产生的位置、气泡的数量、上升的体积变化等一系列细节,气泡到水面时、温度计读数是否有变化.这样要求,使学生观察范围缩小,有利于减少观察时间,提高观察效果,明确观察主要目的,避免漫无边际地看“热闹”.观察得细致深刻,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提高观察的能力.

1.3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

问题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反复的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如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消除了质疑,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2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延续,是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将

所学知识与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通过大脑的抽象活动,认识问题的本质,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在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步骤、结论等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进行实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确定使用仪器、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整个过程.

2.1 增设疑问,激发思维

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些与习惯想法相反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烧杯中水倒干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趁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又如做纸锅烧水实验,先问学生,纸锅会不会烧坏?若告诉学生纸锅不会烧坏,学生好奇,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2 设计实验,引导思考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写出来,而是将设计实验过

程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测电阻实验,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复习欧姆定律I=U/R,提问学生要测电阻怎么办?学生容易想到R=U/I,要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的大小,进而想到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如此步步引导,比单纯给出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更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

2.3 改进实验,促进思维

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平面

镜成像.课本用两支点燃蜡烛来演示,让一支蜡烛与另一个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气流动使火焰不固定,两支蜡烛燃烧程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很难做到完全“重合”,笔者在实验时提问学生如何使“重合”更明显?立即有学生提出用两块等大的长方形木块,结果长方形木块的长、宽、厚“重合”现象很明显,得出像与物等大的结论.此时笔者又提出木块本身不发光,成像不清楚,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课本用点燃的蜡烛就是因为能成清晰的像,学生马上又补充说可将木块包上白纸或亮彩纸,这样像就清晰了.如此步步启发,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4 拓展实验,增强思维

教师可顺着实验进行,拓展实验的广度、深度,加入一些与实验相关

的拓展性内容,以加强对实验的巩固,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5 总结实验,深化思维

做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找出原因,分析条件.如测

电阻实验中,比较学生采用内接法、外接法时测出电阻是否相同?为何不同?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精确度、又能与学生实验紧密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实验信息加工,达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发展学生实验的思维教学功能.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是实

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观察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提高,能激发学生思维,思维能力发展,又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学生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练”,而是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言亮

上一篇: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论文下一篇:人文素质与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