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人文精神

2022-08-28

第一篇:物理教学与人文精神

学习物理学史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10物本(1)班2010405281 李木江

提纲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摘 要

文章回顾了人类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要评述了物理学史所蕴涵的丰富资源,阐述了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引 言

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必将引起社会的变革。人类经 历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计算机时代,开始实现产业的信 息化和网络化,即将进入纳米科技时代[1]。19世纪前,人们对电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随着电磁学理论的巨大发展,工程技术专家敏锐地意识到电力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的研究,推出了一个

[2]前人从未想过的电气时代。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计算机

信息技术,竞相规划和建设本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速信息化进程,力争在这场世纪之交的大竞争、大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浪潮还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3]。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末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对纳米科技的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试图抢占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关注纳米科技的发展,尽快组织和部署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规划,对于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有深远影响[4]。在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资源。因此,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1.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物理学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墨经》中提出用“久”和“宇”表示时间和空间。中国古代采用漏刻、圭表和日冕等工具测量时间,用圭臬、指南车、记里鼓车和指南针测量空间。在力学方面,《墨经》指出,“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热学方面,《管子.轻重篇》:“燧人作钻燧取火,以熟荤臊。”声学方面,战国时期《礼记.乐记》:“声,从耳,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光学方面,《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以及《淮南万毕术》中镜面成像的记载。电磁现象,指南针以及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雷电现象。到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5]。

1.2西方物理学发展简史

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1683年英国

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牛顿运动三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世纪,伽利

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1752年,富兰克林通过过风筝实验验

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

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1803到

1853年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利用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的现象提出布朗运动。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库仑定律。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911年荷兰

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超导现象”。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

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提出电流可以使周围

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

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18

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

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

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提出入射角与

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

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1818

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1887年由赫兹证实了电磁理的

存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狭

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

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

学带进了量子世界。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

谱。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1897年,汤姆生利用

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米。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

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

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在α粒子轰击

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

夸克模型,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

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

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

2.学习物理学史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2.1物理学史对学生思维方法的作用

在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资源。法拉第在电磁学发展史中的

贡献为例。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规律,就是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启发下,运用逆向

思维,提出问题,结合实验探索而发现的。1821年,法拉第了解到奥斯特关于电流的磁效

应的研究成果,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马上放下了正在研究的化学问题,全身心投人到电磁现象的研究之中。很快,法拉第完成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的研究。在1822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由电产生磁,由磁 产生电”的大胆设想。法拉第的这种大胆猜想、敢于提问以及他研究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知道“学习物理学史,不应该只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和解题方法,还应当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特点,了解物理学发展的规律性,提高知识素养。

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找到了鉴别金质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通过实验发现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等,是古代世界的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时候被称作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不愿人们因他的发明,而宁愿人们因他在数学方面的发现而把他铭记在心。他被公认是杠杆定律和滑轮原理的发现者。这一发现足以使他享有不朽的声誉,但他的贡献远不止此。当他发现杠杆定律时他自豪的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这就给我们学习物理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要善于观察自然,并且留心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物理知识。

2.2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史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有着科学的客观依据,总结出科学素质包括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等,物理学史教育在每一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动力学的奠基人。他主张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发现了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推翻了被社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伽利略一生致力于天文学和力学的研究,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在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之上,被称之为“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科学发展到今天,它是一种知识、方法、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的全过程。但掌握了科学知识、懂得了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具备了科学精神。虽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日益强大,但主张“科学万能论”的科学主义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是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历程而萌生和丰富发展起来的,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6]程而积淀下来的,是永恒且具有活力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大到宇宙的结构,小到微小的粒子的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3.学习物理学史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

[7]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物理学是以研究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与物理

学有关的自然科学和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知识复合体,它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却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物理学史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分歧与争论,展示科学发展的艰辛以及物理学家不畏艰难的品质,具有系统的人文精神。

3.1以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挑战权威的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程说明,在科学本身的矛盾已经显著的时候,谁能首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谁就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列,对推动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其所创立的日心说,向教会的权威提出

了挑战[8]。绝大多数的人对哥白尼及其革命的印象是:哥白尼生前始终不敢发表其历经几十年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只是到了在他临终时(1543年),他的书才出版,当时他激动地抚摸着自己一本刚刚出版的书,1个小时后他死去了。《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引起宗教当局和社会的巨大震动,它不仅动摇了以托勒密地心说为核心的教会统治阶层,同时标志着从此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开始,这场冲突到今天是以科学代替宗教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为结局。布鲁诺这位坚定捍卫哥白尼学说的学者是这场冲突中最早和最著名的牺牲者,他在1600年被残忍的教会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9]。伽利略挑战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提出假说,对于假说,通过实验直接验证或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演绎出一些结论,再由实验验证。伽利略创造了实验、假说和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物理学新纪元的开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伽利略公开抨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同样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警告甚至监禁。然而,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现了惯性运动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运动第

一、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伽利略为建立自然科学真理标准在近代科学产生的变革中,确立科学实验是自然 科学的最终标准,这一变革是最伟大的变革[10]。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洛伦兹已经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彭加莱提出了绝对运动在原则上观察不到,他们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牛顿绝对的时空观,才没有敲开相对论的大门。爱因斯坦敢于创新,冲破机械论的束缚,屏弃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代之以唯物主义自然观,终于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质量、时间和空间这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的认识,影响并推动了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也因此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新华通讯社在2000年年底发表了20世纪世界风云的十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就是爱因斯坦引发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 对

[11]论,宣告了现代时空观的到来。

3.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开放精神

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不少物理学家认为今后的工作只不过是扩大这些理论的应用范围以及提高实验的精确度。经典物理学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对现实世界中物质、运动等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实验等结果,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框架,经受了长时间的检验,虽然还有局限性,但其基础是牢固的,观念也是明确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并立,物质存在、运动于时间空间中,构成 现实世界即宇宙[12]。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说,从理论上得出了与实验相一致的黑体辐射频谱分布,但是对于自己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使得和谐的经典物理学一团糟感到忐忑不安,甚至企图将能量量子化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之内。持有类似态度的物理学家,不止普朗克一人,他们还想从经典物理学中寻找出路。1905年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启发下,提出光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然而普朗克的观点仍无改变。1913年玻尔发展了量子化观念,正确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1915年后普朗克才逐渐认识到量子化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索导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建立。

3.3坚持推行改革和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

牛顿在加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的成果上,通过苹果落地的启发,而直觉地提出“地球作用于苹果的力可能也作用于月亮”的猜想,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入手,根据向心力公式和行星三定律出发,运用数学推理,推证了平方反比定律,并把引力与磁力相比较,运用牛顿三定律得出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而后,牛顿又提出“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亮,而且也

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假设;1687年,牛顿出版了被后世誉为“震撼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的《关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公布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和地面上物体的的运动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迈克尔.法拉第是科学史上罕见的高产科学家,而仅受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的法拉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由于家境贫寒,他7岁上学,9岁退学,13岁到里波书店当送报童,1年后因勤快、爱动脑筋而被老板里波先生收为书籍装订学徒工,此后他便住在书店上面的一间小阁楼里。对法拉第来说,与家里仅有一本《圣经》相比,这里简直就是书的世界。看到不会念的字就虚心请教,读到理解不了的内容就反复琢磨—他利用工余时间阅读了《大英百科全书》、《化学漫谈》等大量著作[13]。法拉第具有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在奥斯特发现“电产生磁”后,法拉第通过逆向思维大胆地作出磁能否生电的设想,并为此付出10年的艰苦探索。经过反复实验、无数次失败,最终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反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概念,提出了场的概念,并借助磁力线、电力线模型对场的物理图象作出了直观的描述。“场”的概念现在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结论

物理学史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科学精神是指科学与科学活动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是科学主体(科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品质和科学活动的内在性质、特质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物理学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学习物理学史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物理学史中洋溢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就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物理前辈们的物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也使学生坚定了学习物理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曹新.从蒸汽机时代到纳米科技时代[J].社会科学版,2002.

[2]肖朝晖.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J].1999.6.

[3]曹晖.计算机与信息时代[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 (05).

[4]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学报,2001.6.

[5] 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四讲[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3-92.

[6]沈亦红.物理学史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2004(S1).

[7]徐舶.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的作用[J].中国市场,2006 (48).

[6]秦元海.论科学精神[M].2006:1-16.

[7]陈金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J].学术研究,2002(12).

[8]林炳艳.哥白尼革命的历史背景及主观动机分析[J].物理通报,2007.2.

[9]朱健榕.哥白尼学说在当时影响了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

[10]田厚强,郭继华.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J].物理与工程,2004(01).

[11]夏劲.从狭义相对论看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J].研究方法及哲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8).

[12]刘大一.相对论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及物质观念辨[J].发明与创新,2003(9).

[13]王廷志.法拉第奇迹探源[J].现代物理知识,2006(5).

第二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

摘 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甚至对立日益明显,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在今天的中国,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可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仍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 1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2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3 二者的联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对立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人为得将这两种精

神对立起来。但事实上,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性:

1、从人文视角来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第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既能促使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是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文化精神;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体现的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

2、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科学批判精神对神学蒙昧主义的超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些无一不充满着人文精神。

3、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内在关系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统一性:

首先,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特点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高度,特别是基础理论,要想再有突破,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刻性是前提。而这又以来于长久地、专注如一的把思想集中于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即沉思和反思。人类科学史的实践表明,只有一个从不关心自己,以追求超个人的东西为目标的人,才能摆脱形形色色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具有崇高意义的理论。

其次,从创新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崇高、最有趣,同时也是最伟大的精神冒险,要取得某种突破,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经受多少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没有纯洁的心灵,没有一切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的崇高品质,是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的。

最后,从做出创新成就的结果看,从事科学探索,作出创新成就,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经济上也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这只是指其自然而然的结果而言,而且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事实上,在一个时期内,创新者常常不仅不能因自己的创新成就得到任何好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这种只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坏处的事,没有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也必须统一。

4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途径和共建方式

5 结束语

第三篇: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③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④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人的过程

第四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事物的好坏,不能判断这个科技是否是真正我们需要的科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以一种人文的关怀来看待和衡量的我们的科技。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所以,当今社会,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固然重要,但即使如此对于科技好坏的判断,和对于科技的约束固然重要,我们对其判断的方式,约束的方法,就是人文的态度,人文的精神。

接下来说一说我国当前对于科技的态度和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所以,我国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发展为了人民,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所以我国目前的发展的方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以人文关怀拉动经济发展

下面我一日本的一个产品为例,日本国内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大致可分为:包装纸、手提袋、宅配袋、米袋、角底袋(或称“平袋”)和封筒。其中,包装纸还可以细分成普通花样的、水果花样的和防水的,包装纸主要用于包装体积较大的商品;手提袋还可以细分为普通售货用的、水果花样的、化纤无纺制的和高级布袋等品种。通过这个产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细节对于产品的重要性,回顾我们周围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和他们的一些产品,产品除了具有很强的科技同时,都十分考虑到用户体验这个问题。用户体验更多的体验的一种人文关怀,对而我们国内的产品不少都忽略了这一点,虽然有科学技术不一定太多,但这样的人文关怀却少了很多,比方MP3的夹子的松紧度,我们考虑的是只要能夹在衣服上就好了,而国外的厂商考虑的可能是更加方便取下和夹上。

所以通过上面的例子进行分析,中国的高端产品想要走出国门,就更应该注重用户体验这一重要环节,因为高端产品对应的是高端的用户,而高端的用户对于用户的体验的要求也更加的高,所以,为了提高市场,除了具有很好的科学精神,更应该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

人性化科学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安机关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公安民警的一切执法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超越法律违背法律的特权。法律一旦遭到权力的践踏,公安执法就无公正可言,更别说人性化了。因此,必须在公安机关中大力倡导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在执法时,要将一切行为严格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真正实现执法人性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大部分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国家性质也决定了公安工作的性质,所以要做到执法的人性化必须先要做到执法为民。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治安执法的各个环节充分保护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事事处处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着想。通过树立热情服务的观念,达到执法人性化的要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比如公安部推出的30 条便民措施规定70 岁的老人可以考驾照,新生儿户口可随父随母,民可凭身份证申报护照等措施就是基于服务原则而采取的人性化措施。

执法既是管理,更是服务。相比起粗暴执法的“刚”,人性化执法的“柔”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温柔执法”反而能够“以柔克刚”。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通过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尊重其人格,维护其权利,体恤其需要,顾及其感受,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逐渐把“人性化”的执法观念贯穿到执法的每个环节。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就我国当今的现状而言,既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发展也不可放弃对人文精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2] 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3] 刘 轶,论治安执法人性化

[4] 祁亚辉,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5] 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

[6] 吴卫平,以人为本应体现深切人文关怀设计领域几种怪现象分析(下)

[7] 陆晓禾,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

第五篇: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

理性的时代局限性与科学精神的永恒

从“精神关怀”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人类大致经历了神本、物本和人本三种思想形态,或

三种思想形态同时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它们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史前,人类的生存条件还十分

恶劣,那时的社会思想主要还是物本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由于人类在早期与自然抗衡中薄弱的自身力量,因而必须

依靠“神”以获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从物本到神本思想形态的转变,从神本到人本思想形态的转变,都经

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西方,中世纪教廷的神权统治时期,神本主义思想的统治达到顶峰。在中国,至少从夏启开始

就实行了神本的专制统治。而这种神本思想的统治在中国,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甚至当代。在经过漫长的神本思想的发

展之后,人的力量得到了逐步的壮大,人们对“神”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人的理性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逐渐发生了由神本向人本的转移,人们反抗与挣脱“神权”统治的愿望日益增强。一旦历史条件成熟,人本就

必然会取代神本,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形态。

作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精神存在形态,物本、神本和人本这三种精神形态在任何社会都会交叉存在和发展的,并

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思想形态所体现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物本思想在史前的社会主要体现为弱肉

强食,而在当代社会则可能主要体现为拜金、纵欲、价值虚无主义;神本思想在中世纪主要体现为对某种“天理”、“教条”的盲目遵从,而在当代则可能体现为另一种思想的专制统治,如科学主义等。中国社会在实现由神本向人本

思想的转变,较之西方社会显得更为复杂与缓慢,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多少有一定的启蒙运动和反神本性质的作用。即使在五四运动那个年代,也是同时

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生”的,类似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具有人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来反对神权的专制统治。在我们复兴民族的当代,提倡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

对封建,反对神权,反对伪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但决不能举“科学主义”这杆极端的旗帜,决不能用“科学主义”代替科学、代替科学精神,不能“以讹制误”,它会误国误民。

科学主义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

是科学。他们强调尊重科学,但把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来源,把科学与人文和社会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这就走到了极

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必然走向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强调狭隘的功利性是科学主义者另一个主要特点。科学和技

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种工具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

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爱因斯坦在对学生的演讲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

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要尊重科学,也要认清理性的局限,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

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精神。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算计利害”已成了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科学精神。

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物种等一系列问题日趋引人关注,并以“天灾”方式表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及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民族、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冲突、理想的迷失、情感的漠视、行为的失范等种种现象被叫做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把这些现代病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制度文明及人文精神滞后于科学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来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导致的后果。

重塑当代民族的科学精神,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要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文文化交融和结合。要达到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其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成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致力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

要防止或克服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清晰和准确,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

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上一篇:文秘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未来的组织读后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