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案例教学模式瓶颈论文

2022-04-26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体育项目政策的优化及“奥运争光战略”的重新思考又给中国式摔跤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规避案例教学模式瓶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规避案例教学模式瓶颈论文 篇1:

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学校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PBL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与推广的困难,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特色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中医药院校

PBL,即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存粹的探索和发现,它同时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近年来,在社会普遍反映大学生“眼高手低”、只会背理论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下,PBL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实践探讨的热点。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成效如何,对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其解决现实公共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创新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刘敏,2011;王瑞鹏,2015 )[1][2]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和PBL方法引入至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以中医药院校为对象探讨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困境、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实践效果以及教学模式推广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困境

首先,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共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师角度看,公共经济学课程侧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在中医院校公共管理系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与中国本土实践联系较弱,特别是与本土医疗卫生、中医药领域的实践联系更弱(杨宇,申俊龙,孙瑞玲,2012)[3],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从学生角度看,中医院校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若授课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倒过程,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畏惧、抵触心理。

其次,教学模式刻板。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时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公共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归纳、创新思维等能力,教学效果差。

第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滞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大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习惯了应试教育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差,课堂氛围很难调动。传统的基于小组的案例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有“搭便车”行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像在网络论坛上一样主动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第四,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市场上缺乏针对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的公共经济学教材。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授课,即学生已经有了西方经济学初级理论框架和知识,课程理应贴合专业特色展开,但是目前针对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所编写的公共经济学教材却没有,通用的教材很难涉及中医药领域现实经济问题,与专业特色联系不够紧密,加之教师授课多偏重理论,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专业领域问题,更谈不上掌握运用该理论和方法分析公共经济问题特别是医疗卫生和中医药领域问题的能力了。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此次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学生角色的更加灵活、多元化。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固化,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则更加灵活与多元化。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更加细微地确定独立的研究题目,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找出分析、解决问题的颁发,实现了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为主转变为从问题出发自己沿着知识脉络自主学习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重,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多元化的角色——问题解读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辅助者、遇到瓶颈时的鼓励者、整体方向的掌舵者。可以说,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其在将课堂主动性交给学生的同时又有足够的对课堂的掌控力。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对比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在第6周左右开始愿意在课堂上表达其想法,并能初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进入到项目中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参考书、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案例,教学内容可以在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的特色纳入更为丰富、更具时效性的网络热点问题。学生认为结合知识点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一改他们对公共经济学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的第一印象,反而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贴合日常经济生活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课程,并且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质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出了深埋在学生心底的自主学习的源泉。

从学生的访谈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对问题的兴趣,而且经过几个项目的讨论之后,能运用PBL解决问题的模式去分析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了。

第三,成绩考评体系重“综合能力”而非“记忆能力”。PBL教学模式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与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相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度与团队、个人的研究报告质量。与传统的,学生只要出席率高,考前突击效果好就可以考高分不同,PBL的过程性评价,将小组讨论、文献搜集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讨论的参与度等)纳入最终成绩,小组整体表现与研究报告质量的考评间接评价了小组的协作、资源的共享、工作的安排等,而个人撰写文献综述的质量则又较为有效地规避了传统小组讨论“搭便车”的可能。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推广的困难

在为期12周的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实也发现了现阶段PBL教学模式实践的现实局限。

首先,教学硬件的局限。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室都是传统教室的格局,将教师与学生划分为独立的区域,并且教室的座位大多是固定的,而对于PBL教学模式来说,更加适合的则是可活动桌椅、可以随时把教室布置为适合小组讨论讨论室的教室,而在日常则可以布置为环形的教室,让教师与学生互动更为方便,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引导、辅助的角色特点。

第二,班级规模的局限。在这12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阶段高校的班级规模过大,PBL教学效果受班级规模影响较大。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灵活,课堂氛围也更为活跃,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讨论状态,对于这一要求,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班级规模过大(一般为50人),PBL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小班制教学。

第三,教师工作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均面临着科研与教学双重压力,而且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使得大部分老师在教学工作量较高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做科研,根本无法满足PBL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强度。而且,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下,一般教师均没有助教配备,而PBL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师在课前资料搜集、课中讨论引导和控制、课后报告批改的工作量是传统模式下大约两倍,这大大阻碍了PBL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广。

第四,教材有待改进。PBL教学模式要求基于知识框架上引入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点,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太过于偏重理论推导,且并没有针对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公共经济学教材。而与PBL教学模式更适合的教材要求:包含的内容量不宜过多,表述上应尽量采用简单的文字,解释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再辅以适当的案例特别是医疗卫生和中医药领域的、能引起共鸣的、富于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理性地认识公共经济生活。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培养“具有广博而高深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为此,大学教育理念需要从过去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素质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轨转型;从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行转型。而PBL教学模式可能是在这样的改革契机下很好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敏.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12):112-113.

[2]王瑞鹏. “PBL+研究型”教学法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5,05(5):161-161.

[3] 杨宇, 申俊龙, 孙瑞玲. 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改进策略探讨[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3):6-7.

作者简介:

申瑜洁(1985- ),女,博士,江苏苏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沈秋欢(1980- ),女,博士,江苏常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公共管理专业类)开放课题基金项目。

作者:申瑜洁 沈秋欢

规避案例教学模式瓶颈论文 篇2:

中国式摔跤在校园发展的瓶颈与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体育项目政策的优化及“奥运争光战略”的重新思考又给中国式摔跤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式摔跤在高校中逐渐受到重视,在我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中,仅有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内蒙古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这8所院校开设了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 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开设这个项目,可见中国式摔跤在校园发展形势比较困难。受困难形势影响,我国教育部门曾采用多种策略来进行校园推广,但这些策略的实际效果并不突出,且直至今日已经很难产生作用,因此对中国式摔跤发展瓶颈与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式摔跤在校园的发展瓶颈

(一)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相对缺乏

目前来说,我国高等院校在中国式摔跤方面的专业师资较少,其中大部分教师是从柔道和国际式摔跤这两个专业转过来的,师资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练这个职业需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但这一要求往往没得到重视,这种生源结构的变化和专业技能的下降,必然阻碍校园中国跤的推广与发展。可见在高等院校任教的中国式摔跤教师无论在学历上还是职称上有优待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影响力不够

大部分开设中国式摔跤专业的院校主要以教授专业为主,往往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再加上近年来社会的忽视,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和个人无法准确认识中国式摔跤这一专业,对校园开办中国式摔跤专业的办学目的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是由于体育院校中国式摔跤专业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人们对体育院校开办中国式摔跤专业的办学实力也存在质疑。

(三)与大众距离较远

目前,体育协会和高等院校会举办一些赛事来推广中国式摔跤,同时成立中国式摔跤培训机构,由此培养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这一对策在早期发展中确实起到了良好效果,但中国式摔跤发展至今,赛事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并没有成功抑制中国式摔跤的不断流失,而这一现象就体现出中国式摔跤与大众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导致了中国式摔跤的推广与宣传造成了受众群体上的限制,所以要继续推广中国式摔跤,就必须突破这一瓶颈,让中国式摔跤走入大众视野。

(四)推广方式落后

除了通过赛事来推广中国式摔跤以外,也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方式来进行推广, 例如“广告”“传媒”等,但是根据普遍案例来看,很多部门采用的推广方式比较落后,即主要采用“发传单”“海报”等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被大众视为“垃圾信息”, 所起到的推广效果并不良好,因此限制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除此之外,也有地方部门会通过网络来推广中国式摔跤,即利用“自媒体”来进行推广, 这种方式比较先进,且理论上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实际上这种方式的落实经常会遇到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中国式摔跤发展中的瓶颈表现之一。

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策略

针对中国式摔跤以上发展瓶颈,下文将推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分别为加强校园师资力量与推广、中国式摔跤民间机构建设、中国式摔跤网络化传播策略。

(一)加强校园师资力量与推广

一方面加强中国式摔跤运动的理论研究,有关部门应考虑给予中国式摔跤一定的政策倾斜和适当的资金补贴,组织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就中国式摔跤的进一步发展开展理论研讨; 同时编写中国式摔跤普及读物或教材,把它纳入科学原则之下,从而能尽快走入普及程度较高地区的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另一方面加大师资投入,改善师资配备;一方面高校可加强固有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老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探索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对于优秀的中国式摔跤专业教师应得到重视和重用,各高校把大门敞开,招揽贤才,加强人才之间的流通与交流学习。

(二)中国式摔跤大众化建设

为了让中国式摔跤在校园中更好的发展,可以鼓励民间培训机构成立、设立运动场地。

1.鼓励民间培训机构成立

为了让中国式摔跤更好地在校园里发展,就必须在大众环境中建立机构,以供大众对中国式摔跤进行了解和学生业余时间练习。这一条件下,民间培训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此类机构与大众距离很近,同时通过培训可以传递中国式摔跤的文化内涵, 由此实现以上目的,相应相关部门应当从政策角度对中国式摔跤民间培训机构进行扶持,促进此类机构数量增长,当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让中国式摔跤的文化在大众视野内流传,起到推广作用。此外,民间培训机构的成立还可以提升中国式摔跤的经济效益,这一表现有利于中国式摔跤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2.设立运动场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场地建设及器材配备,既体现出中国式摔跤的专业性, 也可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积极性,为中国式摔跤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有利于中国式摔跤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国式摔跤网络化传播策略

首先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国式摔跤的宣传力度,重塑中国式摔跤的形象与地位。其次,搭建中国式摔跤的网络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式摔跤,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平台成立之后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平台运营工作,即良好的运营工作同时突破受众群体上的限制,可见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运营工作中主要需重视的要点有三项,分别为内容编排、內容推送频率、用户交流,其中内容编排必须考虑到大众审美观,确保平台内容满足大众审美观; 内容推送频率不可过快或过慢,否则将适得其反;用户交流要通过引导方式,让大众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式摔跤。

三、结束语

综上,中国式摔跤在校园中发展现状遇到了很多瓶颈,如果继续拖延下去,会导致相关文化继续流失,因此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是中国式摔跤现代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瓶颈,通过本文提出的策略可以规避限制中国式摔跤发展的因素,为其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借助网络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式摔跤推广与宣传的作用,这一表现有利于中国式摔跤发展的可持续性。

北京市昌平区黑山寨学校 张 航

作者:张航

规避案例教学模式瓶颈论文 篇3: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促进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 要:随着近几年资源库建设的推进,其积极作用在社会、企业均有所体现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要求,提升了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教学 资源库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一、资源库建设背景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提出要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可见国家于2006年就提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正式启动于2010年。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国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实现课岗零距离对接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灵活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难以真正实施项目化教学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多数实践教学设备还是各生产厂家基于某门课程的需要而开发的教仪教具,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也会受限于教仪教具开发的项目,只能针对现有设备的功能开展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简单应用,虽然也遵循了知识学习的渐近性,但实训任务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接近实际生产过程或模仿真实工作流程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服务项目化教学。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在企业开展或参与过企业生产实战的人数较少,缺乏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能工巧匠,多数教师只能依靠理论知识和自身对实际生产过程有限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学生实战创新方面的教学指导稍显欠缺,多数学校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但苦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或企业响应度不高,只是流于形式。虽然各所高职院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却没能彻底将实践教学由量变引向质变。

(三)校企合作瓶颈有待突破

就目前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完全形成校企双赢的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没有搭建起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平台。从企业方面讲,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肯定要以盈利为主,如果没有找到合作的契合点,是得不到企业认可的。从职业院校来讲,虽然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的迫切性,体会到校企双元育人的优越性,但苦于缺乏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的实力,因此校企合作始终是流于形式,没有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没有真正挖掘出校企的合作空间。

三、资源库建设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近几年在国家教育部的积极鼓励与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质量稳步提升,推广范围日趋扩大,受益人群急剧增加,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质和量等方面都呈飞跃式发展态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突显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它不仅丰富了实践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式,也推动新的教授、学习制度、模式的建立与改革。

(一)资源库涵盖的各类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资源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涵盖供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不同用户学习和使用的各类资源,如专业标准化课程、创新课程、个性化课程等基本课程资源;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再提升的各类培训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相关的培训资源;典型工作任务、典型案例、就业培训指导、安全教育等拓展资源;虚拟仿真、数字博物馆等特色资源。这些资源中不但包含常见专业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工作原理与应用,还包含有实际工作场所中常见的问题、问题原因、解决措施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资源的不同呈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源库的建设除了考虑知识架构组建的合理性,更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分析资源更为合理的表现形式,如文本类、演示文稿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等。多样化的资源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资源库中丰富饱满的学习内容。如视频类主要用于讲解知识点和技能点,动画类用于演示抽象概念、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虚拟仿真类用于展现“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的不方便开展现场教学的场景环境、工作过程,使得学习者更简洁、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合了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尽可能创造线上实践教学环境,将需要熟练掌握的实训任务模拟为直观化、沉浸式、可触摸、能反复操练的虚拟实训,提前规避了实际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专业开展认知实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撑,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實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促进识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资源库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它不是将课程资源简单罗列存储的资源仓库,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能实现完整的“能学、辅教”教学过程。资源库平台将互联网+资源库融入职教日常教学全过程,能够支撑教学者、学习者有效进行教学管理、学习互动、评价分析,满足多种学习理论、多种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应用,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泛在化即时交互的移动学习情境,为学生模拟仿真训练、自主学习、职业技能测试等搭建了开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APP端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抢占移动学习“最后一英尺”,变堵为疏,将“逃学利器”转换为“乐学工具”,不仅激发了职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学生随时学、随地学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资源库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水平,而且在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建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到了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掌握了必要的实践操作流程,积累、总结、凝练了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项目和任务,丰富了自身掌握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库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浏览表现形式各异的资源学到了知识,营造了“乐学”的环境,教师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变革了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走出了“难教”的困惑,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充实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教师各方面的成长。

(五)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资源库建设期间,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和实施、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等工作,走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第一步。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不仅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还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均可以通过资源库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为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培训和学习资源,节省了企业开发培训资源的成本,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校企共建资源这一举措共同的出发点是培养人才,资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也可以使学校更加清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生产需要,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了途径。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学、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变革了教学方法,通过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在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建设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走出了“难教”的困惑,营造了“乐学”的环境,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课堂革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效东.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景德镇高职学报,2013(8).

[2]杨涛.突破瓶颈,构建企校一体实境教学模式[J].科学大众,2016(1).

[3]刘义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9(12).

[4]杨春来.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

[5]傅以盘.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背景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9(9).

[6]江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意义的理解[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7]吴沙沙.专业教學资源库建设意义及其服务功能探析——以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

(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名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ZJGH2018275);“现代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ZJGH-XH2019035),项目负责人:麻桃花。

作者简介:麻桃花(1976-),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作者:麻桃花 张桂荣 郝海玲

上一篇: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现代复式教学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