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约瓶颈走进国际市场论文

2022-04-3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涌现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当前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而传统发达国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在全球化发展上动力不足、停滞不前。以此为契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开始尝试摆脱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依赖,承担更多的全球经济责任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完善制约瓶颈走进国际市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完善制约瓶颈走进国际市场论文 篇1:

对宁夏发展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思考

一、宁夏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现状

经贸合作是中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建交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时中阿双边贸易额仅为7.89亿美元,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时达367.1亿美元,2008年更是达到1328亿美元,突破千亿大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阿贸易额为1074亿美元。但2010年上半年中阿贸易恢复快速增长,同比增长52%。双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过去阿拉伯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而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主要是石油产品及其附属品。近年来,金融、旅游、航空、新能源等又成为双方合作的新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自2005年开始,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开始加强,双方国际贸易呈上升趋势,2005年宁夏对穆斯林国家出口额为5037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93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84.6%。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宁夏实现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6900万美元,占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口总额的9.3%,其中对阿盟主要国家出口2535万美元,截止2009年,宁夏对世界穆斯林市场贸易已发展到27个国家和地区。

宁夏对阿盟出口的工业品有:硅铁、金属镁、碳化硅、增碳剂、活性炭、机床、轴承、轮胎、碳粉、钽丝等;轻工产品有:装饰用织物、玩具、伞类、箱包、鞋类、女衬衣、睡衣裤、针织帽类;农药和生物制药有:红霉素、抗菌素、氯霉素、赖氨酸脂、杀虫剂、除草剂;农产品有:鲜苹果、柠檬及酸橙、苹果汁、干扁豆等。

二、宁夏发展穆斯林国家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国别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目前全世界有13亿穆斯林,38个伊斯兰国家。据测算,清真食品每年国际贸易额大约1500亿美元。宁夏对外贸易10大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美国、印度、意大利、韩国、荷兰、德国、比利时和香港、台湾,而穆斯林国家尤其是阿盟国家,一直未能占据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2009年我国对沙特出口89.8亿美元,宁夏仅有791万美元,占全国的0.09%;对阿联酋出口186.3亿美元,宁夏仅有969万美元,占全国的0.05%;对埃及出口51.1亿美元,宁夏仅有195万美元,占全国的0.03%;对叙利亚出口22.1亿美元,宁夏仅有123万美元,占全国的0.05%。

宁夏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与全国有明显差距。2009年宁夏对阿盟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同期全国对阿盟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6%;在清真食品用品出口中,宁夏所占比重更低,2009年未发生明显出口业绩,个别企业的产品仅靠出口代理完成。宁夏清真牛羊肉在2006、2007年有过小单出口,一些民族服饰用品也曾出现境外零星销售情况,但都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规模经营等问题,出口未能形成稳定的业绩。

(二)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基础弱、缺陷多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品对国内国外市场依赖性强;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没有形成产品供应链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存在运输上的“瓶颈”。政府和企业对穆斯林市场了解不够,研究不够,以及缺少战略规划,使得宁夏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力量和单体企业规模,同全国相比均为较低层次。

世界穆斯林市场对清真食品需求量很大,但在质量、保鲜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宁夏牛羊肉产品储藏方式落后,保鲜库、保鲜车辆少,冷链系统建设落后,供货不均衡,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经营方略,无法适应阿盟市场的需要,不能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高额价值回报的战略转变。据统计,2007-2009年宁夏清真食品用品在冷链物流、精细加工、高附加值研发产品方面的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0%。

三、宁夏发展穆斯林贸易的优势

(一)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前,中国就同阿拉伯国家地区有友好往来的历史。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2004年9月14日中国与阿拉伯联盟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建立了与阿拉伯联盟进行双边合作的论坛机制,开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在中阿论坛成立的五年多时间中,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拓展,各层面的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合作成果丰硕。

宁夏回族群众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宁夏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流时有了更好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与阿拉伯国家的亲和优势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2010年 “中阿经贸论坛”举办地永久落户银川,为中外客商走进宁夏、了解宁夏、投资宁夏,加快民族地区经贸发展,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中阿双方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搭建了一个高效平台。

(二)清真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并列入工作计划,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之后将“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农业开发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区、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来自东部等地区的近百家清真食品企业在这里落户。目前,银川市初步形成了德胜工业园和永宁望远食品加工园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金凤工业园清真粮油加工区、兴庆区清真食品、保健品和清真餐饮特色区;吴忠市在金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在市区新月广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一条街。银川、吴忠两市清真产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产业化、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

(三)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环境

全国第一个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目前已发布实施。这一标准参考了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的成文标准,结合我国穆斯林实际,将世界穆斯林关于清真食品的文化规范和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理化标准融为一体,从文化和技术上解决了清真食品的规范标准问题。

2009年宁夏与马来西亚、新西兰签订了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合作协议,为宁夏清真食品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2010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对接会之后,将更有效的促进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

宁夏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陆续建立了宁夏产品销售中心,有6户企业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宁夏贺兰山羊产业集团取得了牛羊肉在马来西亚销售的市场认证。宁夏两所阿语学校和一批以清真餐饮为主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出了一大批发展清真产业的语言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清真产品、穆斯林用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支撑。

宁夏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宁夏与穆斯林国家以及上述双方企业之间的经贸来往。国家商务部已经决定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国家级、国际性、民族特色每年一届的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将是继迪拜、马来西亚、中阿合作论坛及企业家大会之后第四个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国际性展会,必将成为推动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使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四、宁夏发展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建议

(一)加强清真食品、用品工业化发展基础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今后5-10年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用科学布局和专业化协作方式,组织沿黄城市带及周边地区清真食品各产业的衔接,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整合和改造清真食品企业,调整清真产业工业结构,培育功效有别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清真食品用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发挥企业集群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达成国务院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要求,宁夏政府应明确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利用供给量。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两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为中心,加强清真食品产业工业化基地的建设,对其进行政策扶持,调动发展积极性,促进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壮大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

宁夏政府应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企业,引导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种植和养殖业基地建设与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清真调味品业、清真方便休闲食品业、清真保健食品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乳品饮料业、清真豆制品加工业的产业衔接;加强种植和养殖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与清真餐饮零售业、主食加工配送业的供应协调;加强清真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工业食品与清真储运业协调发展,以此完善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标准统一的发展格局。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必须加强物流体系的建设。阿联酋迪拜已经建立空港物流,成为沟通欧洲、非洲重要的商品集散枢纽。宁夏银川河东机场已被国家批准为国际性机场,国际空港已开始运行,加快银川河东机场空港物流园区建设,联通宁夏—迪拜—欧洲空中航线,充分发挥宁夏空域资源优势,有利于缩短宁夏清真食品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为宁夏清真食品参与国家市场竞争在品质上提供了保障,也将大大降低宁夏清真食品的运输成本。

(二)加强国际认证标准互认机制

国际互认是清真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系的有效通道。宁夏清真食品国家贸易认证中心于2008年1月批准成立,同年8月正式挂牌并开展相关工作,是全国唯一开展清真食品认证工作的机构。目前,宁夏已经与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认证机构达成了相互认证协议。宁夏通过认证的清真产品可以进入互认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大大减少了过去由于得不到认证导致的出口问题。为了实现与更多穆斯林国际贸易增长,政府必须要进行与更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双边或多边的互认。

(三)加强品牌意识

品牌战略是产品质量提升的目标和手段。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我区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品质问题。一方面中东等地普遍使用欧盟、美国标准体系,对食品品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我区、我国的很多特色品牌,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推介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清真产业必须要有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对企业来说,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与经贸交流加深对穆斯林国家市场的了解,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并加强在国际市场对企业的宣传与产品的推广。对政府来说,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统一协调领导,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此外,政府协助改造整合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跨区域、跨国规模发展,也将有利于宁夏清真食品、用品行业中支柱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玲. 论中阿合作论坛为回族聚居区域带来的发展机遇,回族研究,2006年第4期,141-144.

[2] 李华. 发挥宁夏优势 打造清真食品国际品牌,宁夏社会科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作者:王若溪

完善制约瓶颈走进国际市场论文 篇2:

“稳、深、精”与逆向国际化的战略核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涌现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当前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而传统发达国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在全球化发展上动力不足、停滞不前。以此为契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开始尝试摆脱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依赖,承担更多的全球经济责任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8)》和《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17年为18,090.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2位,流量规模1,582.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3位。2018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活跃,境外融资比例高,共实施完成并购项目405起,实际交易总额702.6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8%。

毋庸置疑,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确实取得了瞩目不凡的成就,但仍有许多企业面临着规模劣势和外来者劣势等问题。在渐进国际化和快速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中摇摆不定,以及如何才能拥有建立全球品牌的能力,都成为中国企业国际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文基于“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三个阶段的“国际化节奏”理论视角,对迈瑞医疗各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发展策略和路径进行分析,探索迈瑞是如何成功走出国门,如何扎根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的欧美市场,以及如何进一步成长为全球品牌,希望能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深入发达国家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1 迈瑞国际化发展历程


迈瑞医疗的逆向国际化战略路径

迈瑞医疗(以下简称“迈瑞”)创始于1991年,总部设在深圳,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多家境外子公司,遍布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迈瑞医疗始终致力于临床检验及试剂、放射影像、数字超声、生命信息与支持四大领域临床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经过近30年的国际业务发展,迈瑞公司将性能与价格完美平衡的医疗电子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量全球顶尖医院与研究机构的核心科室。

如在医疗技术门槛最高、技术法规最严格的美国,迈瑞的产品已进入约2/3的医院,在全美排名前10的心脏医院中有9家在使用迈瑞的产品,排名前20的美国医院中有19家在使用迈瑞超声产品。在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的100多所顶尖教学医院中,迈瑞为其核心科室提供高品质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完善的信息解决方案。凭借独特的创新技术与高度的可靠性,迈瑞医疗赢得了国外临床专家与管理者的高度认可。

迈瑞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与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麻省总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全球领先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迈瑞在一带一路沿线 15个国家设立20多个子公司,参与当地医疗机构建设,帮助提升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

2018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迈瑞为全球挑战者,全球化的定位使得迈瑞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2017年有46%的收入源于海外市场。2018年迈瑞营业收入达到137.53亿元,其营业利润为42.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9%和48.57%。同时,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7.19亿元,同比增长43.65%,成为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国产医械公司,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

作为全球医疗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迈瑞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走出去”和“走上去”战略非常成功的少数企业之一。本文通过对迈瑞国际化进程的“三步走”战略进行分析,探索如何走出去建立海外市场根据地,如何走进去扎根海外市场获取消费者的合法性,以及如何走上去成为全球知名品牌。迈瑞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关键事件如图1所示。
稳:“走出去”的战略核心

国际化的初步阶段是“走出去”。 “走出去”阶段是企业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该阶段的战略关键在于形成品牌国际化的载体和实体,从法律和经营层面在海外市场开辟自己的“根据地”。走得“稳”,是该阶段的战略核心。

对于迈瑞而言,“走出去”的阶段贯穿了公司自成立以来,直至2008年在欧美市场成功建立子公司的17年时间。在该阶段,迈瑞医疗的国际化战略核心是“稳”。

在公司建立初期,邁瑞以代理商起家,主要在国内经营代理国外知名品牌。 1992年开始,迈瑞就开始自主产品研发,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MET-503A。1995年获得了德国TuvPS的ISO9001认证,进一步推动了迈瑞的国际化发展,为迈瑞构建国际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迈瑞从1991年到2000年一直专注于研发和国内市场开发,完成了走出国门必须的资本积累与产品升级。2000年公司在国内已经站稳脚跟,中低端监护市场占有率排到第三位,仅次于安捷伦、GE两大国际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迈瑞通过了欧盟CE认证,正式开启国际化进程,通过建设海外代理渠道的方式将产品推向海外。之后迈瑞的国际化逐步由出口转向海外直接投资,先后建立了多个海外子公司,在海外市场开辟出了自己的根据地。

由难到易的市场选择

自2000年获得欧盟CE认证之后,公司大刀阔斧地开展海外拓展进程,迈瑞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定在英国,并以英国为立足点,首先打开西欧市场。在稳定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2007至2008短短两年内,迈瑞先后成立了11家海外子公司。从子公司的位置来看,有3家在北美,4家在西欧,共7家子公司定位于发达国家市场,剩余的4家则位于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这暗示着迈瑞的国际化道路是优先进入较难的发达欧美市场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并以此为重点展开业务。直到2009年左右,当迈瑞逐渐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后,迈瑞才把扩张重点放回到比较容易的发展中市场,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时间较早,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相关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的市场需求较多,市场规模大且稳定增长。因此优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一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这类发达市场的外贸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市场规模也相当庞大,一旦进入,市场利润也有所保障。在成功进入欧美发达市场后,迈瑞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逐渐成长为强势品牌。借助着发达国家市场的示范效应,迈瑞品牌随后便立即借势向发展中市场辐射,在欧美市场的成功經营相当于为迈瑞产品做了隐形担保,极大地方便了迈瑞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扩张。

有节奏的海外扩张

根据Vermeulen和Barkema (2002)的界定,企业国际化扩张进程的规律性即为国际化节奏,具体指的是新的海外子公司建立的节奏。他们提出有两种节奏(如图2所示):像A企业每年建立一个子公司,为“连奏”;B公司在开始建立大量子公司,随后几年内不再扩张,则为“断奏”。
图2 企业国际化节奏模型

Lin和Cheng (2013)提出,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会受到吸收能力的制约,呈现出时间压缩的不经济性。假如企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呈现出规律性的发展特征,如“连奏模式”就可以充分利用吸收能力,不断为企业发展累积更多的海外扩张知识与经验,进而不断提高企业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假如企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具规律性的特征,如“断奏模式”使得企业在长期快速扩张或长期不扩张的过程中导致组织吸收能力过载或衰减,从而制约企业海外扩张模式的有效发展。

通过观察迈瑞的海外扩张进程可以发现,迈瑞每年都在进行不间断的海外扩张,海外子公司的数量整体稳步上升。除了2007年和2013年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他年份增长速度比较平稳规律。像迈瑞这样的相对稳定的进入节奏,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海外环境,实现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母公司与新建子公司的协同与整合,从而丰富自身的海外发展知识体系以准备进一步的扩张。此外,迈瑞规律性的扩张速度促进了企业对海外市场知识的学习、吸收和利用,减少了不可预测的海外竞争的可能性,为企业对环境做出积极响应提供了资源保障。总之,相对于不规律的国际化扩张模式而言,迈瑞的“连奏型”的扩张模式使得风险更低。
深:“走进去”的战略核心

“走进去”是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走得“深”是该阶段的战略核心。

在这一阶段,公司需要深入海外市场,获得消费者信任。谢佩洪和朱一(2018)认为,“走进去”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使品牌在东道国获取社会合法性,能够从心理层面获得东道国市场消费者的认同,使目标品牌进入消费者的认知集,进而在决策阶段进入消费者的考虑集。

如果说“走出去”阶段是从广度上扩张海外市场,那么“走进去”就是在深度上挖掘海外市场,让海外根据地不只是一具空壳,给与其灵魂并创造价值。

我们从受信方迈瑞医疗的实力,来分析它是怎么与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建立起信任从而走进当地市场的。当受信方足够专业且其专业度可以被施信方所感知时,信任更容易被建立。受信方实力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在实力,主要指专业技术和企业能力;二是企业的外在表现,企业可以通过社会公众与媒体战略以及CSR战略来提升品牌的认可度,从而获得社会合法性。

(1)受信方的内在实力

资格认证体现迈瑞专业技术

迈瑞为了突出其产品质量,相继通过了 IS09001认证、欧洲CE认证、美国FDA认证。这一系列认证的背后,是迈瑞产品同国际市场日益接轨的产销体系在不断优化,更是迈瑞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自创立以来,迈瑞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年销售额的10%,每年推出10余款新产品,平均每款新产品至少运用10项专利技术。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使得迈瑞不断领先定义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新标准,先后参与颁布了20项行业标准文件。迈瑞的多项认证与行业标准文件,为迈瑞卓越的产品质量担保,部分打消了客户对于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感,为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机会。

上市与并购体现企业能力

2006年迈瑞选择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通过上市,迈瑞得以按照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管理,加速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大大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同时,包括公司业务类型、组织结构、财务数据等内容的公开,使得海外客户更直接地了解迈瑞,增强了合作信心。纽交所也逐步成为迈瑞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融资平台,正是由于这一国际市场融资渠道的建立,使得迈瑞在2008年对Datascope监护业务的收购具备较好的资本和舆论条件。在美国监护仪市场,Datascope公司的实力仅次于飞利浦、GE等巨头,迈瑞通过此次收购其领域地位不断上升,成为该领域全球第三大品牌。这次收购完成后,Datascope 公司提升了迈瑞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进一步有助于迈瑞打开在美国的直销渠道。迈瑞也借助该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渠道,达到绕开壁垒,规避进入风险,实现了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2)受信方的外在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慈善活动体现迈瑞善意

迈瑞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和慈善活动,并且联合多个非营利医疗机构来参与慈善活动,提供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培训内容,进一步体现出迈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汶川地震、印度洋海啸、SARS流行、玉树大地震等灾害来临时,采用医疗资金援助和新型医疗设备支援的方式,不断帮助受灾民众,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迈瑞正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建立全球影响力,树立了有力的品牌形象。2017年,迈瑞获得中国健康产业阳光奖——最具社会责任企业。

社会公众与媒体战略——展会表现提升迈瑞知名度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最直接提升知名度的方式就是参加专业展会、学术会议和博览会。迈瑞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专业的医疗器械展会,比如德国杜塞尔多夫的MEDICA(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用品展览会)展会、深圳CMEF展会等。通过展会加强同业内企业和客户的沟通交流,在专业的展览会上展示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专业化的品牌认知。从相关费用中可以看出迈瑞对于展会的重视。以2015年为例,迈瑞在展会费用上的支出达到5,014万元,学术会费也有1,592万元。迈瑞在展会费用上的支出约占总广告及推广费用的40%,占总销售费用的3%。

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Medica为例,迈瑞已经十八次参展Medica。在2017年的展会上,迈瑞承包了300多平米的展位,独树一帜地使用三个悬空的大屏幕播放宣传材料,向世界展示着来自中国的创新、研发与制造实力。在这一届Medica展会上,迈瑞将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生命信息与支持等核心业务领域最领先的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集中在一个场馆中展示,通过高品质的质量与贴合市场的创新,努力克服发达市场的偏见,成功地递出中国名片。如今,德国市场已经成为迈瑞在欧洲最大的市场,虽然说目前迈瑞不是德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品牌,但是近几年迈瑞在德国的发展势头很猛,这也与20年来迈瑞坚持不懈地在展会上突出产品的高品质和创新能力有关。
精:“走上去”的战略核心

“走上去”阶段是国际化的最终阶段,也是中国企业一直追求的阶段。做得“精”是该阶段的战略核心。

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要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智造”,培养出高品牌价值高竞争优势的全球化品牌。在“走进去”阶段,企业战略的目标是使得品牌被消费者认可,进入消费者的考虑集。而“走上去”阶段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更进一步,要让目标品牌在消费者的认知集中有一个较高的位势和偏好顺序。

对于迈瑞来说,尽管在国际化方面处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先水平,离真正成为全球化品牌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还主要处在“走进去”的阶段。但是,迈瑞从2016年开始的一些国际化创新战略,标志着迈瑞已经迈上“走上去”阶段的新征程。

专注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迈瑞提出:“惟有专注于客户的持续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只有基于需求产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市场的回应。对于迈瑞来说,公司有三大产品线,从客户群来讲覆盖有高端、中端、低端市场,从区域来讲覆盖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近乎全世界。总体来说,客户多样化、产品多样性是迈瑞公司的一大特点,努力在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做到差异化创新,提供适宜技术的、高性价比的產品配置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图3 迈瑞研发投入(百万元)及收入占比(2009-2017)

比如迈瑞推出的五分类CRP血液细胞分析仪,就是根据国内医院的需求定制创新的。国内民众感冒看病到医院做检查是常态,通过CRP检测可快速简单地鉴别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而国外感冒一般都不去看医生,迈瑞在国外就不开发这样的设备。

相对于许多企业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创新,迈瑞以市场为核心的创新使得迈瑞能够尽可能多地吸引潜在客户,打开市场提高销售量。高销售量才能支持迈瑞每年的高研发投入、支持迈瑞有资本进行全球的市场扫描,让企业对客户的需求了解得更深入和全面,进而可以不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在创新的背后是迈瑞的研发体系、知识产权、质量体系、客户及市场研究等等在做支撑。近30年来,迈瑞不断坚持高投入的研发工作,坚持不断搭建研发平台及体系建设,建立先进的国际标准实验室、研发管理产品创新(MPI)流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等,这些都是研发创新的重要保证。

从研发费用来看,迈瑞一直坚持每年将营业收入的约10%投入研发(如图3所示)。迈瑞医疗2018年度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达到14.2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0.33%,同比增长25.50%,超过A股前10家医械公司研发投入之和。截至2018年底,迈瑞在全球建立了8大研发中心(包括美国硅谷、新泽西、西雅图等),拥有一支2258人的优秀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为24.45%,培育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截止至2018年底,迈瑞共申请专利3989件,授权2742件,其中近15%为美国发明专利。医疗设备技术门槛高、专利壁垒多,知识产权保护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迈瑞的创新产品和知识专利,充分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力。

产学研合作保持创新活力

迈瑞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实际临床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可以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例如迈瑞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慧芳主任共同开发的智能盆底解决方案Smart Pelvic。该产品设计了盆底超声定制化功能,建立了业界主流标准的参考线,其操作时间仅是传统手动测量的三分之一,解决了常规盆底超声检查中,临床医生盆底检查费时费力、操作复杂、上手难的痛点,成为医生得心应手的好帮手,进一步推动了超声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迈瑞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就是产学研合作,公司形成了一条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快速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司已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建立了合作网络,与美国艺康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美国迈阿密戴德杰克逊纪念医院等单位及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签署了合作研发协议。

凭借卓越的产学研资源整合力,2017年迈瑞公司被《经济学人》评价为“高效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创新效率 。”


结论与启示

作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领跑者,深圳迈瑞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突出成就,被称为医疗界的“小华为”。近三十年来,迈瑞一直专注医疗行业,其全线产品均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初步完成国际化布局,逐步打开发达国家对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迈瑞对国际化战略节奏的把握,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和“走上去”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通过总结迈瑞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突破国际化发展瓶颈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迈瑞成立近三十年,也是中国医疗器械从无到有、从低端模仿到高端突破的三十年。迈瑞医疗公司创立之初,就采用以研发作为核心目标,明确未来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断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能力,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

国际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绩,都必须经历一次次阶段性的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过程。迈瑞的国际化发展就是采用了市场战略(研发创新和高性价比)与非市场战略(获取信任和社会合法性)的整合協同,从而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的逆向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需要把握合理的国际化战略节奏。国际化节奏就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规律性,或者新的海外子公司建立的节奏(Vermeulen & Barkema, 2002),它反映的是企业海外扩张模式变化的规律性与连贯性。迈瑞在“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过程中采取的战略路径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如表1所示)。
表1 迈瑞逆向国际化战略的阶段性特征

迈瑞作为跨国经营的领头羊,其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独到之处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中的企业国际扩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通过分析迈瑞国际化经验,从国际化“三步走”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企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核心是“稳”。迈瑞通过内向国际化积累资本,由难到易的市场进入方式,以及稳定的市场扩张速度,成功走进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根据地。

企业“走进去”阶段的战略核心是“深”。迈瑞通过企业内在实力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的提升来建立消费者信任,获取合法性。

企业“走上去”阶段的战略核心是“精”。迈瑞利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持续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保持了在产品研发与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迈瑞在“走出去”和“走进去”过程做得较好,但在“走上去”战略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迈瑞可以学习“第二故乡”的战略模式(Second-home strategy),在发达市场建立另一总部公司,统一处理发达市场的相关业务,在当地市场组建完整的研发团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本地领导者,进一步深入拓展海外市场。

今后,迈瑞将如何加速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升级跃迁进而力争在未来成为世界级领先的医疗器械全球品牌,这正考验着迈瑞公司和高管团队的战略智慧。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非市场战略与市场战略互动及整合研究”(17BGL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谢佩洪 邰向民 蔡建雯

完善制约瓶颈走进国际市场论文 篇3: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还须内外兼修

中石化旗下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将以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德文能源公司在美部分页岩油气资产权益,这一消息拉开了2012年中国油企“走出去”的大幕。

当今世界,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能源资源因素,又有商业技术因素;既有国际经济因素,又有国际政治因素。不少项目,看似能源资源条件很好、商业技术条件也比较有利,却因能源政治障碍不能达成协议,有时还造成项目决策失误、经营风险增大等后果。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很快,尤其是油气缺口较大,中国石油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寻找资源已有多年的历史,“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

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相关人士对中国油企“走出去”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解决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专家认为,风险管理已是走出国门石油企业的一门必须做好的功课。我国石油企业要加强风险评估,避免海外投资风险,加强对投资国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同时,海外并购也应寻找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可以通过与海外能源公司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稳健的战略布局,有利于降低风险。此外,在投资海外市场时应当尽量分散,不要将投资过于集中在同一个地区。

事实上,在海外找油的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遭受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目前海外石油投资有接近60%的项目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非洲和中东地区。

油企“走出去”成果斐然

回顾我国能源企业将近20年“走出去”的历程,各大企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

据了解,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苏丹、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等国家都有项目。2010年,中石化在也门区块7l区块abaa-l井、尼日利亚64区块Kukaku-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成功收购Addax公司、安哥拉三个区块部分权益;中石化在乍得、阿尔及利亚、苏丹3/7区块等合作区块也有重要发现;2011年3月20日,中石化宣布,将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在沙特阿拉伯西海岸城市延布建设一座世界级深度加工炼油厂项目——红海炼油公司,并分别持有红海炼油37.5%和62.5%的股权。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张积耀详细介绍了这些年海外项目的成果:“我们已在马达加斯加、泰国、中非、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油气勘探。2008年7月,与中联能源共同购得马达加斯加3113油区开采权;2009年12月,泰国政府正式批准延长石油取得泰国石油天然气L31/50陆地勘探区块的勘探开采特许经营权,总面积3960平方公里,这是延长石油首次获得国外独资经营权;2010年5月,与保利集团合作启动中非B区块石油勘探项目;2010年9月,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积极推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寻找其他海外合作区块。”

国际合作仍存“短板”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部条件更加成熟,外部环境也更加宽松,已经在国际合作的实践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但与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较,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了更多的挫折,进入国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真正实现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这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及外部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既与我国能源企业是国际能源领域的后来者、国际能源秩序不公正不合理、我国能源企业缺少运筹国际能源关系的经验等客观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我国能源外交机制不健全、运筹不协调,对国际能源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关注不够全面等主观因素有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说。

王海运强调,当今世界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能源资源因素,又有商业技术因素;既有国际经济因素,又有国际政治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认为,国际化人才稀缺是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短板。这种“短”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量和质都不够,造成我国石油企业普遍面临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还不够熟悉等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瓶颈。

海外找油险情不断

中东、北非各国政治动荡令当地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在这里投资的中国石油企业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石油企业应该认识到,在考虑“走出去”的诸多问题当中,安全风险是首要问题。

除政治风险之外,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经营、金融、法律、劳工、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大量走向海外,在政府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大量进入非洲、南美、亚洲甚至欧洲,但油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急剧增加。由于中国企业缺乏海外投资和运营的经历,对于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必须好好补上风险防范这一课。

据了解,中国的外交、安全、商务等部门内部,在风险信息的监控和通报方面也建立了某种机制,對中国石油企业也有通报机制。然而,正是由于国内企业和机构缺乏风险意识,或者忽略了相关风险因素,因而造成了今天的困境。

走实走稳还须内外兼修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石油企业要认真总结十多年来“走出去”的经验,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经营的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大新技术开发的力度,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走上去”,走稳走实,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方明表示,未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做风险判断的时候,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增加政治风险的判断。请一些第三方独立咨询公司或者是政治顾问给“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咨询也非常必要。全国政协委员吕凤鼎认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步子”可以迈得更适当,不用过于担心“黄花菜都凉了”。他说,中国石油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眼光,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以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是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对于中石油来说,实现“十二五”时期绿色、国际、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的目标也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一批石油人,全国人大代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伊拉克鲁迈拉项目部副经理兼哈法亚项目指挥李新民表示,中国石油在“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品牌意识。他认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叫响,目前最重要的是继续把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做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应对风险应放眼全球

尽管有研究人士提出,中东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动乱

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看来,由于中国在中东有不少石油合作项目,中国在北非、中东地区油气合作可能进入一个风险爆发期。

王海运表示,尽管中东和非洲有着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但缺技术、资金和人才,此次中东北非的动乱再次促使石油企业思考调整未来“走出去”的模式。

王海运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多位专家根据自己对国际时势的判断,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下了“诊断书”,不少专家对俄罗斯、中亚和拉美“青睐有加”。

专家认为,西亚、北非地区包含大量不确定因素,事态还在继续发展。目前中国企业应该尽力做好那边已经在进行的项目,而对新的、大的投资暂时可以适当观望一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认为,巴西、加拿大、阿根廷等主要美洲国家油气政策相对稳定,中国企业容易取得成功的并购。相反,一些资源主权意识较重的非洲国家,由于资源国政府的干预,难度相对更大。

高世宪还进一步判断,今后在国内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不断推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更加活跃,将继续集中在深水、油砂等非常规领域和非洲、南美等机会较多的地区。

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

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获得了令世人注目的成绩。随着石油企业“走出去”,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得到迅速拓展,国际业务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国际化经营需要高素质的石油技术人才队伍。因此,我国要加快建设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外军团,实施符合国际石油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

在油田开发中,油藏、工艺技术专家能够给油田开发、长远发展和提高采收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从这层意义上讲,海外项目需要更多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人才加入其中。

当前,国际化技术人才稀缺是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短板。这种“短”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质和量都不够。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窄,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石油企业难以拓展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障碍。

与国内老油田相比,石油企业的海外项目缺乏前期历史资料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同时,多数海外队伍并不是固定在同一个项目作业,很多时候因为签署全新的合同,需要转战其他地方甚至好几个国家。相比国内具有几十年开发经验的老油田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技术人才储备,海外项目所需技术人才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与“纠错性”,足够独力应对各种问题并及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培养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十分迫切。

目前,針对国际化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国内通过采取抽调技术骨干集中强化培训,到石油院校深造等措施培养国际化人才。许多海外石油项目从国内组建了技术专家小组作为项目的“智囊团”,这也让项目在技术层面少走了弯路,在资金投入上更有针对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当然,参与海外石油项目对于技术人才而言,是实践经验的重要补充。在海外项目解决具体问题,将为日后的技术研究积累更多的现实依据。与国内项目地质、环境和条件完全迥异的海外项目,能够给予技术人才亲临现场解决难题的宝贵经验,是更广阔的技术实践平台。

全球石油工业开采愈发强调精细化管理,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专家的会诊和技术人才的亲身参与,有利于海外老油田突破发展瓶颈,而技术人才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实现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青

上一篇:课堂教学反馈有关问题综述论文下一篇: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