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刺参(Stichopusjaponicus)与单环刺螠(Urechisunicinctus)池塘生态混养试验中,池塘进、排水口COD、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对比表明:池塘排水口的COD、总氮、氨氮较进水口有明显的降低,生态效益明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池塘养殖刺参技术

刺参是我国久享盛誉的“海八珍”之一,尤其是产自黄、渤海的刺参品质最佳,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业价值也最高。池塘养殖刺参具有建池投资少、管理方便、养殖成活率高、回捕率高、养殖周期短、收益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山东、辽宁、河北及江苏北部沿海)刺参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一、养殖场的选址与建造

1. 养殖场场址的选择。一般刺参养殖池必须建在沿海水源方便、水质澄清、无污染,夏季海水水温低于30℃、冬季水温高于-1℃,无大量淡水流入的港湾、海汊及滩涂地。

2. 养殖池的建造、整修与隐蔽物的投放。①养殖池的建造。养殖池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好,单池面积10~30亩,池水深度保持在1.8~2.5米。池底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较好,不渗漏,坡比以1∶2.5为宜。最好设高、低2个进排水闸门。盐度常年稳定在28~34,pH值为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克/升以下。池塘建成后,要翻耕池底,修筑环沟,以便于刺参栖息。②养殖池的整修和隐蔽物的投放。若利用对虾养殖池养殖刺参,应对虾池的底质进行改造整修,新开挖的刺参养殖池也要进行整修。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泥质和烂泥底质不适合刺参栖息生长。为了保证刺参栖息生长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定要把池底的污泥和杂物彻底清除。投放的隐蔽物主要有石块、水泥制件、瓦块、废旧轮胎、扇贝养成笼、废旧网片、陶瓷管、竹制品等。隐蔽物的投放时间一般在放养刺参苗种前的1个月铺设完成。

二、苗种放养前的准备

1. 清污、除害及池底的处理。在苗种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推土机将池底污物全部推出堆放于池沿,暴晒半个月以上。清除敌害生物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一般采用进水30厘米,每亩用漂白粉20~30千克或生石灰80~100千克均匀泼洒。对泥沙质池塘,尤其是新建或清淤后的池塘进行硬化处理,一般采取反复进水、暴晒的方法。

2. 安装增氧设备。一般采用微管增氧设备,它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3. 进水及饵料生物的培养。①进水。消毒药物失效后,即可进水。根据当地敌害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出现情况确定进水网的设置,一般用60目尼龙筛绢网做成的锥形网过滤进水。进水时间一般在放苗前的半个月以上,使池水充分沉淀,降低混浊度,利于刺参苗的成活。②饵料生物的培养。通常采用向池中施肥、进排水、移植等方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饵料生物不断繁殖生长。刺参的基础饵料可分为底栖生物和大型藻类生物两大类,底栖生物是指以底栖硅藻为主的单细胞藻类,大型藻类是指大叶藻、鼠尾藻、马尾藻等大型藻类。培养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个月左右开始,还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质的肥瘦情况及饵料生物的繁殖特点等灵活掌握。方法是清塘后先进水30~40厘米,使用发酵后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每次用量为100~200千克/亩,分2~3次施入水体;或使用无机肥,如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每次用量为氮肥3~5千克/亩,磷肥0.3~0.5千克/亩。前期每3~5天施肥1次,后期7~10天施肥1次,当池水透明度达到60厘米时停止施肥。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褐、黄绿或浅绿色,以后随着水色的变浓和透明度的降低,逐渐添加适量的新水,并根据水色情况适当追肥。水深达1米左右时,使池水透明度稳定在50~60厘米。有隐蔽物的池塘,可移植大型藻类;泥沙底质的池塘,可移植大叶藻;水质较清、水深、温度低的池塘,可移植海带、石莼、裙带菜等。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不仅对刺参养殖池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物等有分解作用,而且微生态制剂本身也是刺参的良好饵料。

三、苗种的放养

1. 苗种放养的池水条件。养殖池平均水深1米以上,浅水区50~70厘米,池水以呈黄绿色、黄褐色和褐色为好,透明度50~60厘米。水温5~15℃,突变温差小于5℃;盐度25~34,盐度差小于5;pH值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 苗种的质量要求。放养的刺参苗种要求个体大小均匀,体态伸展粗壮;颜色正常,体表有光泽,身体无溃烂、无伤害;离水后收缩正常,躯体硬朗,在水中头尾活动自如,爬行运动快,伸展自然;肉刺尖锐挺拔;排出的粪便不粘连,摄食快,排便快。

3. 苗种的计数。购买刺参苗种计数时多采用重量计数法。

4. 苗种的运输。刺参苗种一般采用干运法运输,即将刺参苗种装入聚乙烯袋内或直接放入泡沫箱中,在气温高于15℃时应加冰块降温。苗种装运量的多少主要根据路途远近、运输时间长短、气温高低而决定。一般运输时间在10个小时以内,保温箱装苗种的厚度不要超过20厘米。运苗种时气温最好不要超过18℃,如果温度过高应使用保温车,并采取降温措施,并要注意苗种不能与油污接触。

5. 苗种的放养密度、时间及成活率。①放养密度。刺参苗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池的条件、隐蔽物的数量、水交换条件、饵料的供应情况、刺参苗种的质量及成活率、管理水平、计划产量、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而确定。苗种放养量可参考表1。②放养时间。苗种放养时间一般为春季或秋季。刺参的养殖大多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证养殖池内的存养量,使养殖产量连续、稳定,每年都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的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的池塘,在翌年的春季或秋季补苗。③成活率。在放苗条件适宜、苗种质量优良、水质正常的情况下,放养3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放养6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60%以上,放养10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40%以上,小苗的成活率往往不如大规格苗种稳定。

6. 苗种的放养方法。刺参苗种放养,应选择风和日丽

的天气,气温以5~18℃为宜,气温过高和大雨天气不宜放苗。可采用直接投放法或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均匀地投放到养殖池中,同时要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损伤苗种。①直接投放法。将体长5厘米左右的苗种直接撒到池底的石头或隐蔽物上,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但刺参苗种往往分布不均匀。②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装入网袋,袋内同装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移动),由潜水员把刺参苗种投放到指定位置,打开网袋,使刺参苗种自行爬出逸散。

四、养殖期的管理

1. 水深。根据季节的不同保持一定的水位,一般1.5~2.5米(各养殖期水深参考表2)。

2. 饵料的品种及投喂。池塘养殖刺参,应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及刺参出皮率等掌握投饵量。一般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稀,可不投饵。养殖密度较大时,在摄食旺盛季节需适量投饵。①饵料种类。以鼠尾藻、海带等加工成藻粉并掺入适量多种维生素及添加剂,制成配合饲料投喂;将海带、鼠尾藻等藻类经浸泡、蒸煮后制成浆状直接投喂;或购买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②投饵时间。刺参摄食具有季节性和夜行性,一般3~5月份、10~12月份,水温5~20℃时,为人工投饵喂养期,最佳摄食水温为10~15℃。夏眠期(6~9月份)和冬季(1~2月份)不投饵,在投饵期每天傍晚投喂1次即可。投饵原则以适量为准,日投饵量为活参体重的2%~8%,并根据刺参排便多少、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3. 养殖池的水质调控。①养殖池水的环境指标。养殖期间水质的控制指标为: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8~8.7,氨氮少于0.2毫克/升,水色正常,透明度在50~60厘米,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在4毫克/升以下。②养殖池水的调控。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代谢量大,水质极易变坏,要加大换水量,水位不要过高;夏季(水温23℃以上)刺参的生长已明显减缓,逐渐转入夏眠阶段,此阶段保持最高水位,使底层温度降低,要增加夜间、凌晨时的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温度;冬季低温期,由于刺参摄食量少、代谢差,可以少换水,水面结冰后(可不换水)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并在冰面上打冰眼。具体换水措施参考表2。此外,根据池水情况开启增氧设备。一般在夜间22时左右(7~9月份为21时)开机,至翌日太阳出来后停机;连续阴雨天,提前并延长开机时间,白天也应增氧,尤其是雨季和高温季节(7~9月份),13~16时要开机2~3小时。

4. 日常管理。每日测量水温、盐度、pH值等水质指标;早晚巡池,注意观察水色、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每日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投饵量)确保刺参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测量、观察刺参生长情况;注意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注意防盗,发现吸附在干露池壁上的刺参及时将其放回到水中;做好各项记录。

五、收获

池塘养殖刺参,一般轮捕轮放,每年以3∶1的比例捕大留小。一般每年分两期收获,春季多从清明前后到6月初,秋季多从10月份到小雪或大雪。新年、春节期间,鲜参的市场价格高,可适量收获出售。刺参收获规格需达150克/头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郑春波 王世党 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64400;侯永江 山东省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 邮编:276805)

作者:郑春波 王世党 侯永江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2:

刺参-单环刺螠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摘 要: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与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池塘生态混养试验中,池塘进、排水口COD、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对比表明:池塘排水口的COD、总氮、氨氮较进水口有明显的降低,生态效益明显。该养殖模式每公顷生产刺参和单环刺螠合计4 950 kg,产值65.25万元,纯利润35.2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池塘;生态养殖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Echiurioidea),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chidae),刺螠属。单环刺螠个体肥大,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纤溶酶、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单环刺螠是滤食性、渣食性动物,能够滤食水体中的藻类、有机质,还能够摄食底泥中的有机物、小型底栖动物,对食物颗粒无选择性;同时对环境温度、盐度、溶解氧的变化有较大的耐受能力[1],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养殖管理简单、成本低。另外,因单环刺螠栖息于池塘底质泥沙中,且营滤食性摄食,在与海参、虾、蟹、鱼等混养时,可以提高池塘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适宜选择其作为改善池底生态环境的混养生物。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根据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与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性,在攻克单环刺螠规模化繁育技术的基础上,将单环刺螠做为内源性修复生物,与刺参进行池塘生态混养,研究构建了刺参—单环刺螠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海参池塘养殖模式,实现了水质调控和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在提高海参池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污染物排放,契合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2019年乐亭县马头营龙翔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刺参和单环刺螠混养试验,养殖面积3.33 hm2。刺参-单环刺螠混养池塘建于潮上带,底质为泥沙底,池深3~4 m,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1.2 准备工作

投放刺参苗种前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淤平整与人工造礁。参礁为石块堆积而成,堆高0.6~0.8 m,堆宽1.2~1.5 m,行距2~3 m,堆距3~4 m。造礁后进水,进水时需80~100目筛网过滤,防止野杂鱼、杂虾及鱼卵进入,水深80~100 cm,以没过参礁为宜。池塘中泼洒漂白粉对水体和参礁消毒。5~7 d后泼洒磷酸氢二胺和尿素肥水,培育底栖藻类,无机肥氮磷比约10∶1,投肥量和时间间隔根据池塘底质和水质适当调整。

1.3 苗种投放

2018年10月中旬,刺参-单环刺螠混养试验池塘中投放刺参苗种,规格4 000~6 000头/kg,投苗密度30万头/hm2。2019年4月中旬,在刺参-单环刺螠混养试验池塘中投放规格为4 000~6 000头/kg的单环刺螠苗种,投苗密度30万头/hm2。

1.4 养殖管理

1.4.1 水质管理 除大潮期间正常进排水外,还需根据水温、水色、水深等情况进排水。养殖池塘水色以黄褐色或黄绿色为好,透明度控制30~50 cm,盐度15‰~30‰,水温-2~31 ℃。春季与秋季池塘水位保持在1.0~1.5 m;刺参夏眠和冬眠期间池塘水位控制在2 m以上,形成温跃层,利于刺参度夏和过冬。

1.4.2 饵料投喂 单环刺螠以池塘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物、单胞藻类为食,不需要单独投喂。春秋季池塘水温10~16 ℃时,刺参生長代谢旺盛,在天然饵料不足时,需要投喂海参配合饲料、大叶藻等人工饵料,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每隔4~5 d投喂一次,水温超过20 ℃以及低于5 ℃时,即夏眠与冬眠期间不投喂。

1.5 水质监测

2019年5—9月,每隔一个月测量一次试验池进水口与排水口的COD、活性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等7项水质指标,分析单环刺螠对池塘水质的净化作用。

1.6 收获测产

2020年5月开始回捕单环刺螠与刺参。捕捞过程中,测量、记录刺参和单环刺螠的体长、体重、产量等数据,对试验池的产量和产值、效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测产结果及效益

刺参-单环刺螠混养试验池塘中,回捕刺参的规格为12~16头/kg,单位产量1 575 kg/hm2,成活率约7.35%,以单价200元/kg计算,刺参产值约315 000元/hm2,扣除150 000元/hm2的养殖成本,刺参的经济效益为165 000万/hm2。单环刺螠回捕的规格为60~100头/kg,单位产量为3 375 kg/hm2,成活率90%以上,以单价100元/kg计算,单环刺螠单位产值为337 500元/hm2,扣除150 000元/hm2的养殖成本,养殖单环刺螠产生的经济效益为187 500元/hm2。两项累计,刺参与单环刺螠混养池塘中单位产量4 950 kg/hm2,单位产值652 500元/hm2,纯利润352 500元/hm2。见表1。

2.2 水质变化

从图1―图7可以看到,试验池COD、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等7项水质指标中,排水口的COD、氨氮和总氮较混养池塘进水口有明显降低;总磷在5—7月与9月排水口含量低于进水口,仅在8月份排水口高于进水口;活性磷酸盐在5—8月进水口与排水口含量基本持平,仅在9月份排水口显著低于进水口;亚硝酸盐在5月、8月和9月排水口含量低于进水口,6月和7月排水口含量高于进水口;硝酸盐在5月、6月和8月排水口含量高于进水口,7月和9月排水口含量低于进水口。说明单环刺螠能够明显降低刺参养殖池塘的COD、总氮和氨氮三项水质指标,有一定的净水效果。

3 讨论

3.1 单环刺螠与刺参混养的互补作用

单环刺螠以水中悬浮有机物、藻类为食,在水体较肥或换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一般不需另行投饵。单环刺螠的粪便能被刺参摄食,混养可以为刺参增加食物来源,减少人工投饵,因此单环刺螠与刺参混养存在生物学互利关系。单环刺螠生活在泥沙中,刺参生活在参礁上,生活空间互不重叠,因此二者混养还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

3.2 单环刺螠对养殖环境修复作用

本试验监测了单环刺螠与刺参混养池塘水体中的COD、活性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等7项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混养池塘水体的COD、总氮、氨氮较进水口有明显的降低,净水效果显著。单环刺螠对养殖水体中有机颗粒和单胞藻类有很强的滤食作用,可显著降低水体中二者的含量与密度,间接降低了COD、总氮、氨氮等水质指标含量。刘晓玲等[2]研究了单环刺螠对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改善作用,单环刺螠与刺参混养模式与刺参单养相比,混养池塘底泥硫化物呈显著下降,养殖过程中硫化物的积累,激发了单环刺螠体内相关酶的活性,增强了其对硫化物的代谢功能,导致硫化物含量降低;混养池塘底泥中COD、TP跟硫化物之间,存在非显著性正相关,混养池塘底泥中的COD与TP低于刺参单养;混养池塘底泥TC与硫化物呈显著的正相关,混养池塘底泥TC含量显著低于刺参单养;混养池塘TN含量非显著性低于刺参单养。因此,单环刺螠对海水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底质都有很强的生态修复作用。单环刺螠对海参池塘环境的改善作用,能够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延长生长期,提高夏眠成活率;本试验中,刺参产量达到了1 500 kg/hm2以上,较河北省传统的刺参养殖模式提高了近一倍,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

3.3 单环刺螠与其他海水养殖品种生态混养模式推广前景

海水养殖池塘经过多年養殖,会不断积累大量的代谢产物,直接导致养殖环境的恶化,因此养殖环境的优化和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手段等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最多的方法主要为使用水质和底质改良剂,泼洒微生态制剂等。蔡继晗等[3]认为物理和化学措施常伴有一定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而生物修复技术基本无副作用。利用养殖对象间的生物互利关系进行混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式。多项研究表明[4-6]混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各种天然饵料资源或人工饲料,提高养殖系统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并且通过系统内各组分相互制约转化、反馈使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保持动态平衡,增强养殖池的自我调节能力。单环刺螠作为一种新的内源性养殖环境修复生物具有潜沙、滤食、经济价值高、易于养殖的特点,以及高效的养殖环境修复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具有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不仅可以与刺参混养,还能够与对虾、海水鱼等众多品种进行混养。如王淑芬等[6]开展了日本对虾与单环刺螠的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单位产值188 317.5元/hm2,平均利润达到122 017.5元/hm2。

参考文献:

[1] 刘峰,孙涛,纪元,等.单环刺螠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7,41(10):125-131.

[2]刘晓玲,王增猛,邵明瑜,等.单环刺螠对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7,30(3):214-219.

[3]蔡继晗,李凯,郑向勇,等.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水产养殖,2010,31(5):32-38.

[4]孙毅.南美白对虾与草鱼、鲤鱼混养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105-106.

[5]陆波.虾、蟹、贝等混养模式中全雌梭子蟹混养技术[J].养殖技术,2016(1):27-29.

[6]王吉桥,郝玉冰,张蒲龙,等.栉孔扇贝与海胆和海参混养的净化水质作用[J].水产科学,2007,26(1):19-21.

[6] 王淑芬,唐永政,李德顺,等.单环刺螠与日本对虾池塘混养试验[J].中国水产,2016(2):85-86.

作者:付仲 高晓田 马国臣 王永辉 赵春龙 崔兆进 苏文清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3: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摘 要:调查了两口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水温进行了全年监测,在4-9月份对pH、NH4+-N、NO2--N、TN、TP和COD进行定期监测。结果表明:池塘底层水温全年在-0.8~30.9 ℃之间变化,最低溫出现在1月份,温度为-0.8 ℃,最高温出现在7月末,温度为30.9 ℃。pH在8.13~8.57之间变化,波动较小,池塘间差异不明显(P>0.05);NH4+-N在0.090~0.309 mg/L之间变化,NO2--N变化范围为0017~0.049 mg/L,两池塘差异显著(P<0.05);TN变化范围为2.749~5.880 mg/L,TP为 0.049~0.129 mg/L,两池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COD变化范围为7.28~8.40 mg/L,非常稳定,池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监测期间水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他水质指标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质整体保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海参生长良好。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

文献标识码:A

海参引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养殖以来,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养殖模式[1-5]。但随着近年来海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及病害问题日趋突出,甚至出现了大规模死亡现象,制约了海参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给养殖业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海参病害发生及大量死亡现象与环境条件剧烈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变化规律,对提高海参存活率、减少病害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7-8]。本调查以两口面积各3.3 hm2的海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调查养殖期间池塘水质的变化,以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池塘

调查在山东友发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海参养殖场进行。选取两个面积为3.3 hm2左右的海参养殖池塘作为调查池塘,池塘底部平整,水深约1.5 m。调查海参养殖池塘均不投饵,海参的投放密度为每hm2水面投放规格为120头/kg的苗种375 kg。池塘水温在2014年1-12月连续监测,其他指标于2014年4-9月进行定期监测。

1.2 水样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使用水银水温计测量池塘底部水温,测量时间为每天下午17:00。每月采水样一次,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在离水面0.3~0.5 m水层处采水样。检测指标为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 和总磷(TP)。测定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

1.3 數据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EXCEL和SPSS 170。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参养殖池塘水温的周年变化

调查池塘底层水温在-0.8~30.9 ℃之间变化,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温度为-0.8 ℃,最高温出现在7月末,温度为30.9 ℃。由图1可以看出从2月份开始底层水温逐步升高,7月份达到峰值,8月份开始逐步下降。水温受气温的影响明显,底层水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此温度范围内养殖海参正常生长,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2.2 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特征

调查期间两口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海参养殖池塘水质保持较好,海参长势良好。NH4+-N和NO2--N含量两口池塘差异较大,1号池显著高于2号池塘,其他指标两池塘没有显著差异。

2.3 海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变化

2.3.1 pH的变化 调查期间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pH变化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pH在8.13~8.57之间变化,平均值:1号池塘为8.23,2号池塘为8.34,两池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监测期间,两池塘pH均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只有5月份两池塘pH差别较大,2号池高于1号池,其他月份基本相同。

2.3.2 氨氮的变化 调查期间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NH4+-N变化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NH4+-N在0.090~0309 m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1号池塘为0232 mg/L,2号池塘为0.126 mg/L,两池塘间差异显著(P<0.05),1号池NH4+-N含量显著高于2号池。1号池塘NH4+-N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然后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9月份最低。2号池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出现一个先降低有升高的过程,最低值均出现在6月份。

2.3.3 亚硝态氮的变化 调查期间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NO2--N变化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NO2--N的变化范围为0.017~0.049 mg/L。平均含量:1号池塘为0037 mg/L,2号池塘为0.024 mg/L,两池塘间差异显著(P<0.05),1号池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2号池。1号池塘NO2--N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然后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6-8月份比较平稳,8月份后又开始升高。2号池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9月份,出现了一个先升高又下降的趋势。

2.3.4 总氮的变化 调查期间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TN变化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TN的变化范围为2.749~5.880 mg/L。平均含量:1号池塘为4.595 mg/L,2号池塘为4.245 mg/L,两池塘间差异不明显(P>0.05)。1号池塘TN的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2号池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4月份。两池塘水体中TN 的含量在监测期间均有波动,总体水平在升高。

2.3.5 总磷的变化 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TP变化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TP在 0.049~0.129 m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1号池塘为0.083 mg/L,2号池塘为0078 mg/L,两池塘的TP含量在整个监测期间差异不明显(P>0.05)。1号池塘TP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2号池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5月份。两池塘水体中TP 的含量在4月份差别较大,其他月份差别不明显,监测期间虽有波动,但6月份以后趋于平稳。

2.3.6 COD的变化 调查期间,1号和2号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的COD变化见图7。从图7中可以看出,调查期间COD在 7.28~8.40 m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1号池塘为7.68 mg/L,2号池塘为8.05 mg/L,两池塘COD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监测期间COD非常稳定,波动很小。

3 讨论

3.1 水温对养殖海参的影响

水温是海参养殖池塘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境因子[9-11],它不仅影响海参的摄食和生长,还影响着海参的成活率,过高的水温会造成海参的大量死亡。研究发现水温为15~18 ℃时最适合刺参的生长,水温的降低和升高,刺参的生长活动程度均受抑制[12-14]。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养殖池塘多由近岸晒盐池和海水养虾池改建而成,水深一般在1.5 m左右,毗邻陆地,水温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明显,变化幅度远大于其自然栖息地的海水。所以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温对海参养殖有更为明显的影响,海参的生长情况和成活率与水温的周年变化有直接关系。本调查监测池塘水温全年在-0.8~30.9 ℃之间变化,刺参生长良好,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这和于金海[15]对黄海北部海参养殖池塘的研究情况相似,说明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海参能够在养殖池塘中生长存活。在高温季节要加强池塘的水温监测,及时了解水温情况,对水温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当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时候,采取相应措施,把海参养殖池塘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水温过高引起海参的大量死亡。

3.2 池塘水质指标的变化

调查数据表明在监测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基本都保持在比较适宜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海参养殖池塘采用不投饵的养殖方式,而且整个监测期间池塘没有施肥,只是不定期从蓄水池补充一些新水。海参养殖池塘没有其他外源营养盐的输入,整个池塘水体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监测期间COD在7.28~8.40 mg/L之间变化,非常稳定。在实践中也发现高产池塘的COD一般在5.0~10.0 mg/L之间,所以池塘水质整体情况对刺参生长是有利的。

在黄河三角洲地區海参养殖者一般认为透明度高的池塘,海参生长好,产量高。本调查监测的两个海参养殖池塘透明度也较高,海参长势良好。但透明度过高的池塘水体容易引起大型藻类的生长和池底泥皮的出现,大型藻类的生长会影响海参的活动和生长,过量生长的泥皮会漂浮于水面,聚集在池塘边缘,污染池塘水质。两个池塘总氮和总磷的比值均在50以上,氮磷含量也较低,营养元素相对缺乏。所以在生产中对于这类透明度较大、水质偏瘦的海参养殖池塘,还是需要适量施肥,防止出现透明度过高引起大型藻类和池底泥皮过量生长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法琴,张汉珍,杨秀兰,等.黄河三角洲沿海海参池塘健康养殖的水环境控制技术[J].齐鲁渔业,2007,24(4):22-26

[2] 王连华.黄河口地区海参养殖常见问题及关键点控制技术探讨[J].中国水产,2013(2):76-78

[3] 王育红,杨建敏,张明亮,等.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44(2):415-420

[4] 左明,张士华, 隋凯港,等.黄河三角洲地区仿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的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2014,41(5):219-222

[5] 段美平,匡柏林.黃河三角洲沿海海参养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渔业,2015(1)1:10

[6] 王连华.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水产,2012(9):77-79

[7] 刘强.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养殖水质变化特点与调控[J].河北渔业,2015(3):11-13

[8] 刘峰,王芳,董双林,等.投饵与不投饵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9):369-374

[9] 隋锡林,廖玉麟.海参增养殖[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15-59

[10] 李宝泉, 杨红生, 张涛.温度和体重对刺参呼吸和排泄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2,33(2):182-187

[11] 袁秀堂,杨红生,陈慕雁.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7,31(8): 88-90

[12] 于东祥, 宋本祥.池塘养殖刺参幼参的成活率变化和生长特点[J].中国水产科学, 1999,6(3):109-110

[13]董云伟,董双林,张美昭,等.变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代谢及生化组成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5,29(5): 659-665

[14] 陈勇,高峰,刘国山,等.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7,31(5):687-691

[15] 于金海, 冷晓飞, 李春艳,等.黄海北部仿刺参养殖池塘关键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与管理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4(6):514-519

(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曾海祥 孙同秋 崔玥 柴晓贞 尹琳琳

上一篇:目的异化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美术专业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