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中学的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来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的艺术形态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播,还能增加学生在美术上的领悟和感想,使学生能够更加渗透关于美术的一些技巧和画法。基于此,本文先分析民间美术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然后讨论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措施,以此供各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 篇1: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摘 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每个社会人也需要具备迅速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而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少不了大量的图像信息的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准确识别和解读图像的能力。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形象特征,抓住美术学科的特性,使美术学科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教育系统在这方面切实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所做的远远未及变化来得快,我们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美术课程;美术教育;视觉形象;视觉识别;美术素养

当今是一个充斥着图像符号的时代,走在大街小巷,从工作到生活中无时无刻都避免不了一些视觉图像的影响,而且在新时代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种视觉识别能力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在美术教育中也无时不贯穿这种通过审美经验的获得以提升视觉信息获得的能力,在全球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下,对视觉图像的迅速获取和领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通过一定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审美经验获得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贯穿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将美术课程定为必修课程,从这点可以看出国家对国民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学校美术课程设置

学校美术课程在设置上,也在尽量符合这种视觉形象解读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审美经验的获得达到美术的育人作用。对视觉醒形象的敏锐解读和识别能力是在美术本体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在没有对美术本体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是很难迅速识别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这对美术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材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课程并不是融所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杂烩,而是通过提取和精炼之后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可操作性意义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便于受教育群体理解和吸收的,但不流于低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涵养的内容。

美术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要具有很强的视觉识别能力,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功底,而且也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教授美术知识和技能那样简单了,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美术教师与艺术家本质不同,因此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也有区别。师范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给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和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老师呢?首先应该严肃看待教师这个职业,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类似于传授技能的师徒制的学校,在课堂中教师只要让学生记住他所掌握的某项技能,或者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而学生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习惯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模式,但知识与技能不等于“素养和能力”,这是一个“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艺术家可能拥有很高的艺术技能,但在方法上未必行得通,即便有再高的技艺,如果没有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没有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那也是低效的。

二、“道”与“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可以比作美术教育的内部关系。美术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离“道”谈“器”则盲,境界不高,生发不远;离“器”言“道”则玄,空虚飘忽,缺乏基础。所以,美术教育不能拘于美术自身的目的,否则,其作为教育学科的地位便大可怀疑,但美术教育的教育功效又不能不在美术的基础上生发,否则根基动摇[2]。在视觉时代大量的文化信息与图像相结合,单纯靠美术技艺而不对美术中所渗透的文化、社会、心里等层次做以更深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也是重要的一环,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前人的审美经验、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提取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在积累审美经验的同时情操得到了升华。基于提高审美素养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的美术培训,前者倾向于将审美的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具备生活必不可少的素养,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而后者则是要求受教者能够具有相当高的专业创作的能力,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一点,切莫将作为素质能力提升的美术教育看作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美术教育。

三、美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素养的提升并不像是一些应用性的知识那样学了就能立竿见影,这些能力和习惯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看重和理解,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环节在起作用,人们可能在潜意识中并未意识到这些改变,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美术课程的设置在内容安排和结构设置上要尽量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的美术课程更具地方特色,且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走访沿海地区某中学时,看到这个学校以小幅漆画作为办学特色,并且将这门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以绘画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漆画这门艺术,而且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漆画的图案中有很多是花卉、动物、人物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在绘制漆画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他们合力协作才能完成,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漆画制作完成后会有一些剩余的废料,老师提倡将这些废料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之后制作成下次可再次利用的材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意识,在学校里的走廊、展厅里随处可见学生们的作品,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成果美化校园,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员,学校不正是师生共同协作努力的场所吗?学生在这种浓烈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习主动性增强,各方面成绩又怎么会差呢?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可看作是一个学习生态,只有在各个科目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抓应试教育的学校,举全校所有物力、人力、财力在考试科目上,学生知识没有掌握很好,反而开始厌学,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四、美术学科的特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表达作为其根本属性,显示出了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性质表述上增加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这样的表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术课程的唯一性,因为这一表述似乎不能适用于其他学科课程[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觉形象作为美术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应该在美术课程中时刻贯穿,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视觉形象实际上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形象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它具有边界,边界是由轮 廓、色差、质差等呈现的,并显示为二维、三维乃至四维形式。视觉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还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意涵[3]。要让学生对这样一个负责的识别系统在段时间内掌握是很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各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适合个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之上提供适当的“支架”式的帮助,当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要慢慢减少对他们的帮助,待学生有能力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再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样长期下来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笔者实习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班里办黑板报,班里的男生看似一个个调皮捣蛋,但是做起事来很认真,班里最调皮的男生被班主任老师委任负责板报,他来找我帮他找材料,之后笔者搜了一些材料给他,很快便组织了一伙人开工了,笔者正在为这个板报犯愁,因为笔者是他们的名义上的副班主任,笔者总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吧,但是笔者从来都没有办过黑板报,没有信心在黑板上画画,字也写的不好,并且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过了不到半天笔者再去看的时候板报已经办的有模有样了,对笔者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笔者真的小看他们的创造力了,他们把笔者给的资料自己改变了一下,创造出了新的图案,班里有写字写的非常漂亮的学生,最后有几位同学意犹未绝的还在继续装饰着黑板,看得出来,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喜欢美化做这件事情的,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善于创造,他们在成长着,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我真的理解了为什么说老师是园丁,因为孩子们真的就是一个个小苗苗,需要去用心去呵护,他们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看到祖国的下一代正在茁壮成长,笔者真的很欣慰,就像看到了阳光下的树苗正在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因此美术课程在设置和试试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去开展,而且要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的理念,使他们学会学习,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现今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时代,只有养成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才能不至落后。

在新时代美术老师只有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美术要为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目的,深刻理解美术的特性,以提升每个人的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切实做好美术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将美术的视觉识别能力做为美术的核心素养,在学校美术课程中一以贯之,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拥有了很好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使教师在新时代紧握机遇,视觉识别已然是这个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美术课程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义不容辞,建设新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尹少淳.追寻“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学教育.苏派名师2015(3).

[3] 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傅玉琛?

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在中学的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来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的艺术形态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播,还能增加学生在美术上的领悟和感想,使学生能够更加渗透关于美术的一些技巧和画法。基于此,本文先分析民间美术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然后讨论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措施,以此供各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教育;措施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文化影响力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要求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和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通过教育去传承传统文化。在提高教育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得到发展。在进行中学美术教育中,结合民间美术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民间美术的一些画法和技巧学习到传统的美术形式。也使他们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去发展新型文化,推动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和思考中的自我理解。结合中学教育技术与民间美术教育,意义重大,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提高重视。

一、民间美术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家文化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越来越重要,影响着可持续的发展。本土文化在世界上是否有影响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关乎着世界对该国家的认识。因此,在当代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状况下,由于深受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已经忽视了对于我国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保护,这除了由于这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在发展迅速的当今世界,没有得到及时的创新和发展之外,还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部门对其传承和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很多新新人类对于一些传统文化和知识不太了解甚深,完全没有印象。例如,像剪纸一种在以往十分普遍的民间艺术,在目前已经少有人会。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体,如果被运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同时由于民间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育课堂的学生来说,也属于是一种新鲜的事物。接触民间美术,利用民间美术进行中学美术教育,能够引起学生们对于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民间美术再创造、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发展思考,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将民间美术结合中学美术教育,既能够使文化得到传播传承,又能够提高中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性,一举两得[1]。

二、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一)丰富中学美术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学生对教美术课本中的一些图案进行临摹或者是思考,并为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对书中的一些文化基础知识点进行阅读理解,以使学生达到基础的美术欣赏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但很难使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消磨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将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去丰富中学美术教育的课堂,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学习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一些固定的绘画形式,还能够了解到更多从民间发展而来的美术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去找到一些民间美术作品,例如雕塑,剪纸。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价这些作品,完成对于美术的鉴赏。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也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民间美术创造,例如,通过学习网络上一些剪纸技术进行课堂实践,创造自己的剪纸作品。如此一来在中学美术教育课堂上,就不仅仅是单一的美术欣赏和教育课堂。

(二)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艺术教育课堂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能够使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有价值。民间美术应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通过参考民间美术中的一些形式,加以自我思考和自我创作使美术作品更具创造性,内容更丰富具体。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时,引进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教学的参考作品。例如一些民间摆放精品中的字畫雕塑和剪纸艺术这些作品中各有特点,剪纸的对称性、抽象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学到对美术创作有用的东西,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色彩运用,也可以让其学习在线条、形象塑造上的知识的,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创造一个利用民间元素所完成的美术作品,学生通过仔细研究和学习民间作品之后,形成独特的作品创作思维[2]。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美术可能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所遗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时,运用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结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而且所学到的美术知识有所增加,还可以传播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萌. 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 小学生(下旬刊), 2020(1).

[2]刘恒山. 民间美术作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25).

作者:和金菊

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 篇3:

从教育的高度审视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

[摘 要]美术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然而,反观当下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不仅使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失望,更令人对美术课改担忧。从教育的高度审视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 功能 现状 对策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由应试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再认识、再思考,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站在教育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使教育对象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心智发育而且健康向上。为实现此目的,历代教育家都呼唤教育要全面发展。正因如此,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思路。美术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当今育人模式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教授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他从多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论述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和培养人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人,大多数都表现出对审美艺术情趣的敏感。所以站在教育的高度看,不能把中学美术教育的功能仅仅当成是训练绘画技巧的单一的课程,它和其他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一样,不但承载着审美能力的养成,而且肩负着一个民族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重任。在一个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比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二、立足教育阵地反思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通过美育教育涵养学生的心理气质,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相较于德、智、体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新颖独到。然而,反观当下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不仅使一线的美术教师失望,更令人对美术课改产生担忧。

理念缺失导致对美术课的轻视乃至排斥。在中学,美术被打入“副科”的尴尬境地一直没有改变,所谓“正课”挤占美术课时的现象时常发生。更严重的是一个学校的教研教改多指向数理化英这些应用基础学科,安排“探讨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时美术必须靠边站,甚至很多家长、学生、校方领导认为美术学科非统考科目,既不重视美术教室、教具学具、绘画材料、教学挂图、幻灯多媒体等硬件建设,更人为地砍掉课时,压缩美术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正是由于美术教育理念的偏失,中学美术课犹如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一朵野花瘦弱矮小,这既是中学美术教师的尴尬,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美术课堂呆板单调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大多在课堂上完成,但教学时囿于教材的狭窄层面,对相关知识范围既不能拓展,也不能挖掘。大多时间教师在课堂上随意画一个实物,牵着学生模仿,学生既不能掌握绘画的技巧,又不能感受画境的美感。更严重的是教学内容单一,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材的新理念、新内容,这样久而久之,使原本对美术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逐渐泯灭了感受、鉴赏、审美的欲望和能力。

三、肩负教育使命思考美术教育的对策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在众多的基础课行列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教研教改中难有起色,一方面是由于诸多客观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更是由于科学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冲击。所以,社会、学校、家长要三管齐下,把美术教育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提高审美素养的必备课程来重新定位,创建多方平台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更应强化师资力量,按课程标准开足课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将对学生美术课程的考核纳入和其他文化基础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必须从美术教育的本身和内涵对学生主体施加感化。美术教师应通过身边的生活环境、绘画作品、艺术价值把美术教育丰富的美感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兴趣。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境界时,有效的课堂就会水到渠成。

总之,实现美术教学单一封闭的彻底转变,达到育人、育德、育魂的美术教育目的,其实质是育人模式的重大转折。诚然,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艰苦努力就能实现。任何性质的变革都要走过一段迂回曲折的荆棘之路。但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追求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张鹏

上一篇: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本科护士生毕业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