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陶艺论文

2022-04-16

【摘要】陶艺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将陶艺引入到中学美术课程中,课程开发可结合学校资源与教学特点,通过课堂的普及和社团的提高来普及陶艺知识,在文化的传递中感受陶艺美的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美术陶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美术陶艺论文 篇1:

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陶艺课程的探索

摘 要:陶艺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它远离实用型的功利性标准,符合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中学美术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品位的职能。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拟将分析陶艺课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开展陶艺课程的具体方式和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中学美术;陶艺;探索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智育、美育、德育不可偏废其一。美术作为中学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地位不言自明。美术的技能型特点将许多没有经过专门绘画训练的学生排除在外,很难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成为美术课程所应特别注意的。开设陶艺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融入更多具有活力的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陶艺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透过陶艺品可以表现个人的性格、情感、审美等多种心理特征,它外化了象征、隐喻、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融合了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美术门类,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艺术。本文认为,将陶艺融入中学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优势有:

1.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徘徊在应试教育主流之外,而且由于美术的技巧性较

强,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对美术的兴趣不高。但陶艺制作中的泥巴类似学生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操作简便易行,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能顺利进行。

2.培养动手能力

陶艺制作是一项需要学生亲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学到许多操作上的实用技能,仅靠理论上、书面上的知识无法完成。一件陶艺品的完成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耐心,心灵手巧。其中许多工序无法量化表示,学生必须自己亲手做过之后才能有所领悟。在此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开发创造性思维

由于陶艺制作过程并没有统一的模板,教师布置任务时尽管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即使是教师给学生一件样品,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理想目标与实际操作中的差距,结果仍会按照自己的认识造型,塑造出千奇百怪又独具创造性的作品。

二、开展陶艺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开展陶艺课程的优势之后,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将陶艺课程融入中学美术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文中提到陶艺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模板式的统一标准要求、衡量学生的创作,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陶艺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制作陶艺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进行创作。技术只是手段,思维的创造力才是最终目的。

2.硬件设备的优化

陶艺课程的开设伴随而来的问题有学校陶艺设备的不完善,教师陶艺水平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为此,一些学校专门前往景德镇参观学习。在硬件设备上虽然不能要求达到专业陶艺制作的水平,但是一些普遍使用的设备应该具有。这样就能使陶艺教学不是一种空口号。此外,教师的水平也极大影响了陶艺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与技术,这样才能保证陶艺课程的水平,不至于成为一种混乱的玩泥巴课。

三、陶艺课程的发展前景

陶艺课程是一门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因此,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在中学美术课中广泛推广。本文认为,陶艺课程发展前景广阔。由于陶艺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虽然有强大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从而使陶艺课程成为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而单独发展。综合美国陶艺教学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陶艺课程,充分发挥陶艺课程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张扬一种“艺术化生活”的理念,切实达到美育教育的要求。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普及,陶艺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受到关注,我们相信,陶艺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关键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使审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献:

[1]樊丽娜.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陶艺课程的探索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郭要杰.民间美术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编辑 张珍珍

作者:文广明

中学美术陶艺论文 篇2:

浅谈陶艺课程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形式研究

【摘要】  陶艺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将陶艺引入到中学美术课程中,课程开发可结合学校资源与教学特点,通过课堂的普及和社团的提高来普及陶艺知识,在文化的传递中感受陶艺美的内涵。

【关键词】  中学教学 陶艺课程 形式研究

目前,中学生美术教学存在只注重广度而忽视深度的问题,学生对文化缺少深刻探究,如何将传统的文化有效的与现代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术体验与美学情感体会,是中学美术教师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1.陶艺的现代概念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文化和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发展可了解到,“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都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陶艺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包含容器与雕塑价值,兼具现代与传统艺术性。陶艺操作方式包括手筑、拉胚、注浆及压膜成型等,在实践中可以参照各种物品的外观效果。半个世纪以来,在较多国家与地区已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

2.中学陶艺课程实施现状

陶艺课程是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广泛普及,在1970年以后美国已有约500多所学校开设陶艺专业的课程,包括设立学士与硕士学位。在日本,中小学生也都开设陶艺课程,还有部分学校有自己的陶艺车间,国家也有专属的陶艺博物馆。在中国,近年来部分城市的中小学也开设有陶艺课程。一般陶艺课程开设要求都比较简单,准备教室、制作工具及窑炉等即可。美术教学中需要突出物品的“形”,就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而陶艺学习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去体验,立体感和直观性增加,同时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陶艺课程与较多学科都有关联,属于交叉性学科。陶艺课程可根据不同人的艺术观念、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多种风格,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和艺术空间。

3.中学陶艺课程的形式探索

3.1“课内+课外”“校内+校外”

在美术的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的出现陶瓷的踪迹,再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却没有几个学生了解它的由来,少数同学有体验过制作陶艺作品,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级通过鉴赏类的课程,让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以及陶瓷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在教室里开展陶艺课程也是可以操作的,只能是少数的普及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进行技艺方面的解剖式学习则要通过社团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陶艺技艺并制作出富有美感的陶艺作品。

第一阶段,借助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好奇心,让他们认识陶艺相关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在于体验陶艺制作的工具和材料,通过揉捏等方式认识不同大小、形态的泥球,尝试各种不同的造型游戏。第二阶段,在之前兴趣培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揉、捏、压、切等实践手法,让学生学习陶艺成型的制作方法和装饰手段。第三阶段。在学生掌握部分操作技巧之后,教师可引入实物与图片的欣赏,丰富他们的造型能力。

对于部分学生不满足与校内的学习时间,可以在校外的陶吧等机构进行深入学习。

3.2采用“多元合作”的学习形式

陶艺课程中的小组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实施有效引导。同时在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进行结合,不断进行思考完善个人观点。其次,按年级选择一名学生做为社长,让学生根据年纪和任务进行分工,小组自治,包括考勤,周期性的作品完成,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最后,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创造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在教学内容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搜索和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创作素材,有的从民俗类,有的从现代创意类,古今中外的素材等,启发学生分组分工,对比中求进,审美潮流中寻找创新和突破自我。

学生通过信息整合与探究实践,呈现的作品也是多元化的审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作品更能集中呈现中学美育的核心素养。

3.3“学与用”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学习陶艺的内涵

陶艺课程是艺术课程的一部份,陶艺不只是学习制作陶艺的技艺而已,理解陶艺是美术形式的一种,在开展艺术活动通过展演的过程中对陶艺的展示和创作理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作品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义卖活动中也是拓展学生对于陶艺的经济层面的认知,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教与学的不同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去发挥,教师从旁把控。

以传统艺术结合现代技术和艺术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以“普及+提高”为之宗旨,内容丰富,形式多樣为特点,建立陶艺教学体系。系统化、规律化、全面化、特色化为原则,形成中陶艺教学的特色。发展学校的陶艺教学,打造品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爱艺术和懂艺术的人。

结语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陶艺课程以其丰富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美术教学工作者的喜爱,对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同时陶艺课程对提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较大帮助,在其课程编排、整合、拓展方面开展了多样性的实践研究,促进发展陶艺教学,不断补充在美术教育中的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艺术体验,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领悟真正的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汤柱贤.浅谈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J].飞:素质教育,2013(1):159-159.

[2]齐彪.现代陶艺论[1].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杨明珍

中学美术陶艺论文 篇3:

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对比及反思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本文通过对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对比,展现了城乡两地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需要认识到城乡两地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取长补短,努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进中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美术教育

美术作为一门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我国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美术看做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是映照人类社会的一种方式。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然而对比我国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中学美术的教育现状,在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时,城乡两地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本文将从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中学美术教育的差异性入手,从教学硬件环境,师资力量,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对美术课程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对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展开对比,最后进行相应的反思。

一、教学硬件环境的对比

目前中学美术教材编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与学生使用的美术课本相配套,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图片资料、录像、教学挂图、幻灯、多媒体等配套资料。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这些配套资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只有具备了相配套的各种教学硬件设施,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保证在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较好的实现。

然而在教学硬件环境上,城乡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城市地区,学校整体硬件设施齐备,基本上都有专门的美术专用教室,各种教学设备齐全,与学生使用的美术课本相配套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图片资料、录像、教学挂图、幻灯、多媒体等配套资料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则与城市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很多农村中学学生多,基础设施又跟不上。配备美术教学专用教室的乡村中学很少,很多学校与学生使用的美术课本相配套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图片资料、录像、教学挂图、幻灯、多媒体等配套资料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就使得很多教材内容,如:陶艺、电脑绘画等根本无法进行,导致新课改的精神在农村地区很难得到充分的落实。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硬件设施十分薄弱。即使在完全领会新课改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下,也很难像城市地区那样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二、师资力量的对比

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教学实践后,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已经成为中学美术课程的一个突出特征。“美术课教材内容的编写也呈现出更加宽泛和不确定的表述形式,美术课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内容已经超过了中学美术教师所能掌握的范畴。” 这就对中美美术教育中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着不断提高的师资力量要求,城市地区通过引进新的专业美术教师勉强能够满足要求。与城市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就显得有点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在乡村中学中,本身专业的美术教师就少,甚至很多学校的美术课程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的。这就使得在农村地区美术教学的综合性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新课改在美术学科只能是流于形式。

三、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对美术课程的态度对比

学校作为教育提供的主体,其对美术课程的态度对美术教育的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美术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家长对美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影响着学校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度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看法。

在城乡两地间,由于城区中学所处的环境使得这些学校相对于乡村中学在升學压力上更小,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这就导致了城区中学对美术课程的关注度更高投入更大。而乡村中学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升学率上,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程被认为是“鸡肋”。与之相应,城区的学生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在农村学生由于本身知识面封闭,缺乏城区学生所具有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他们更多的是习惯了被动的学习,这导致很多农村学生不把美术课程当一门专业的课程,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家长对美术的认识也是一样。在城市地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要高于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城市地区的学生家长更容易认识到美术的学科价值。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他们对教育的看法更多是抱有功利的态度,对美术的学科价值很难有正确的看法与认识。

四、讨论与反思

想要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中学美术教育上的差异性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滞后的现实。在借鉴城市地区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村地区更加靠近大自然,天更蓝、水更绿; 农村地区的学生更具有实践经验,与大自然的接触也更多这些潜在的优势。努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进中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专:浅议如何创新当前农村中学美术课教法[J],群文天地,2011,(16)。

【2】吴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浅谈[J],学周刊,2011,(17)。

【3】杨荣义:就地取材搞好农村中学美术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作者:林伯渠

上一篇:创新环境艺术论文下一篇:艺术熏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