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26

(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摘要: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古浪县465名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测试,初步探讨了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讨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期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建议

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人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现上升态势。对正处在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其中,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普遍、复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可改进的空间。客观评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石。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升至国家高度

为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更科学规范地指导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部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于2012年12月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纲要》的出台,可见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纲要》一经颁布,全国各省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中小学认真学习贯彻指导思想,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有序展开。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不断规范强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领导。此后,我国多数地区都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均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以期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督导、管理。涂德祥对25 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1所学校由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占调查总数的 84%。还有 23 所学校有具体的部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 20 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有 19 所学校建立了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的工作制度。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制度和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1]。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从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与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相比,差异性依旧存在,并且还是较为显著的。俞国良等人[2]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的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等方面,都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在农村地区,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导致某些教育部门、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换,依然沿袭了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近乎唯一指标的教育模式,对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往往流于形式。

(五)农村中小学保障性条件不足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条件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对硬件设施有着一定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項目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但现实情况是,大多地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上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投入也少,缺乏相关专业书籍,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等,所以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

《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虽然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在积极贯彻落实《纲要》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专业性、实践性强,对从业者的观察分析、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并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堪忧,心理教师大多由非专业人员临时兼任,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六)课程目标缺乏关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特有心理问题的有针对性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速度大幅提高,大批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地区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突显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中小学阶段,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缺少了父母直接的陪伴、关爱与呵护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极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缺乏爱与归属感,易焦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等。这类人群往往需要心理教师更多的关注。但就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生硬地照搬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已有模式,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的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独有的教育模式[3]。

(七)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学校教育不能相提并论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也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责任。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完整的系统。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身能力有限,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八)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程度严重

我国农村地区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纳入学生的课程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易将其与思想品德课程混淆,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一味给学生讲授相关概念、定义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学期末结课时出试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完全违背了国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没有起到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开设课程只是单纯机械地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该明确的是,心理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

(九)未关注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况就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要想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质量,在关注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往往忽视了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将给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5]。
二、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整合全部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责任,三方的作用缺一不可。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因此,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应当正确认识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三方协同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更好更有效地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心理教师比例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对心理教师的师资培训。学校可采取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吸纳专业心理教师,补充到师资不足的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队伍当中,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团队,保障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地开展;第三,关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只有教师本身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对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最后,完善心理教师的考核监督机制,提高心理教师的门槛,持证上岗,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资金投入。有了充足的资金做经济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购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聘请等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财政部门每年财政预算应根据当年具体需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四)改革農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模式,丰富课程内容

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多为教师“填鸭式”地讲解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课程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促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目标。鉴于此情况,今后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心理教师也可使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自己获得主观感受。当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唯一可采用的途径,心理教师也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空泛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心理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活动当中获取到心理健康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语

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问题,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是很难实现的。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探寻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就能走出现在的困境,推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德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3):69-70.

[2]俞国良,李天然,王勍.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5(4):70-75.

[3]袁阿潭,徐波玲.我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现代教育学,2013(6):36-37.

[4]马莹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2):260+262.

[5]屠艳.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7(1):70-72.

作者:郭洁玉?陈超然?王子慧

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

(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摘 要: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古浪县465名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测试,初步探讨了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使得该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果继续听之任之,将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对古浪县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研究整个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古浪县多山地和沙漠,自然地理环境较差,是我国西部经济水平较低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因此,笔者对该县的465名高中教师进行研究,其中女教师230人,男教师235人。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测验法,利用国际著名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验,该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它们分别归属于10大因子,根据被测者的症状表现采取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五个级别的评分制,并运用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测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与国内正常成人心理状况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测试结果可知,除了人际关系和恐怖的测量值比全国正常成人的平均因子数偏低以外,其他各因子的平均分数都比全国正常成人的平均因子数略高,由此可以看出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健康水平,其中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四个因子的平均值和方差比国内正常人的高,繁重的教学任务、外界过高的期望以及长期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忽视是导致这些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2.西部贫困地区高中男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特征

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心理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女教师各因子的平均数都比男教师高,躯体化、焦虑和敌对上的差异更为明显,说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并且女教师更容易表现出身体的不适、神经高度紧张、焦虑等,这种心理状况的差异主要跟女教师的生理因素、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以及知识素养的局限性有关。

3.西部贫困地区不同年龄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西部贫困地区不同年龄的高中教师心理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测试结果可知:从人际關系的敏感程度来说,45岁以下的教师更加敏感,这种心理状况更可能是因为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旦不顺心,就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45岁以上教师的心理更偏向于强迫症和躯体化,由此可以推断出年龄的增长、体力的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以及家庭负担都会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长期从事教师这份职业,会使人的强迫症状更加明显。

三、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针对西部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意见,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与此同时,还应督促各级学校做好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2.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以学生的分数、学校的升学率等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指标,而要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校氛围。学校领导在重视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教师工作的管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还要为师生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便老师及时寻求心理的疏导。

3.培养教师自我心理维护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教师的自我心理维护能力:一是掌握心理调节技术,及时宣泄情绪,肌肉、关节以及呼吸等的放松和自我心理的暗示是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二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三是正确认识自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才能化解各种心理挫折。

参考文献:

[1]刘红.贫困地区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李自璋.西部贫困山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编辑 任 壮

作者:王焕霞 马忠梅

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大多集中在城市、公办、非寄宿制等范畴,为深入了解江西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广大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4~6年级51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进一步梳理出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探寻解决策略与路径,期望可以给试图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家长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小学高年级寄宿制心理健康问题MHT理论参考近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变得愈发优越,但“盛世之下必有隐忧”。受自身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他们所要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显著增多,如升学压力、同伴交往、成长发育,等等。重压之下,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甚至是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就在所难免。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西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广大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一步梳理出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探寻解决策略与路径,期望可以给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家长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详情参见表1)。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

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可知,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19%,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如边玉芳、郑艳球曾采用MHT量表对杭州市327名小学生进行了测试,其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占被测学生总人数的9.50%。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如学校配备了德育老师、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等等。但足以证明,江西省广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绝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很高。与此同时,至少有一个分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9.31%,说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依旧不可忽视。

学习焦虑在困扰学生心理的诸多因素当中高居首位,检出率达14.37%,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教育部已先后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地区各学校也做出了诸如取消单元测验、减少家庭作业量等措施予以回应,但由于父母的高期待、升学压力等的影响,学生们普遍感到的学习焦虑很难消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吓倾向这几个方面差异更是趋于显著,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农村寄宿制小学大多收费较高,生源男生为主,以贵溪市象山学校为例男女学生比例高达2︰1,故女学生会被给予更多的要求、更高的期待,而与此同时女学生身体发育相对较早,一般易胆小害怕,因此可能表现出比男生有较多的焦虑感。

分析数据不难发现,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MHT总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究其原因,四年级学生由于受到青春期发育、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应从这些角度入手,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保障和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在家庭因素中,是否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因素中,升学压力、同学关系等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较大;在社会因素中,大环境的改变、信息的膨胀发展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在个人因素中,小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极有可能成为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

四、结论

第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MHT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对人焦虑四个方面。其中,学习焦虑无疑在学生心理困扰的诸多因素当中高居首位,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分析MHT测验结果不难看出,男女生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吓倾向这几个方面差异更是趋于显著。

第四,四年级学生由于受到青春期发育、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第五,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应从这些角度入手,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保障和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边玉芳,郑艳球.杭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杭州大学学报,1997,27(04):138-142.

[3]王晓茜,朱莉莉.试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2):78-80.

[4]卫萍,葛明贵,陈雪梅.合肥848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40-43.

[5]张涛.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培训与教育,2003,20(1):87-89.

作者:张雨蒙

上一篇:实际中完善执行力提升论文下一篇:成本收益机制开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