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对国内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处在加速城市化阶段的中部城市。在转型的环境下,中部城市要实现健康城镇化,就要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在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持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部城市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篇1:

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

一、中部崛起急需龙头

缺乏超大城市,使中部经济发展缺乏龙头带动。我们知道,中部是中国城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大城市发育速度却相对落后。1980年全国有18座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其中有5个分布在中部占27.80%;28座50-100万人口城市,其中13座分布在中部,占46.4%;2002年中部六省有1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为38座(全国161座),50-100万人口城市为82座(全国279座),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23.60%和29.30%,中部不仅50万~100万级城市發育迟缓,在特大城市发育方面明显落后,全国10个4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中部只有武汉1个,200万~400万人口城市中部也只有3个。其中,缺乏超大城市的格局严重阻碍着中部经济的发展、阻碍着中部城市化的步伐。因而,建龙头是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 宏

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篇2:

转型环境下的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当前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对国内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处在加速城市化阶段的中部城市。在转型的环境下,中部城市要实现健康城镇化,就要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在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持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期。从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环境变化分析出发,得出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并以鹿邑县为例,提出当前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为中部城市崛起路径与产业提升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转型;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引言

当前国内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剧烈的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并且在全球化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将带来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变、城市功能的重塑及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对城镇化不成熟、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部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中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保育良好的地区,而且该地区迫切需要让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提供助力。中部地区城市普遍处在工业化初期,在向中期加速转变中。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对该地区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及时指出产业发展方向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是必须且紧迫的。

一、新时期下转型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1.转型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心放在关注民生、体现和谐的方面,要求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将发展的便利惠及到广大市民中去,实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与“快”的矛盾,推动城市发展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旅游产业则在发展中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人文遗存,实现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另外,城市发展的理念要注重低碳、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健康城镇化”[2]。中部城市在这一方面的绿色基础较好,而在发展中要注意避免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下,建立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自组织系统。因而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以绿色、低碳行业为首选。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产业是经济效益明显、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转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提出了要求,规划研究要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必须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外延扩张模式[3],从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集约化出发,实现空间重构,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2.国内重要区域转型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时期也是对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一次大调整。在东部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也在先后崛起。在这一次的经济转型浪潮中,中部地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不能盲目全盘接受转移的产业,有所选择地承接有利于融入本地产业体系,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有帮助的产业。同时,近期一批区域战略规划先后出台,有待在区域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研究中落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转变,注重以城市群建设推进的区域城市化进程,要求发展中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4]。中部地区就有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制定了相应发展战略。区域统筹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必须融入区域共同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应首先服务于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参与区域协调,要求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有利于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让各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错位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3.城市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休闲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吸引东部发达省份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事业。旅游业的开展越来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容市貌,发展城市旅游业,有利于改良城市功能,将城市的生活功能提升为生活、休闲、文化审美等高层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同时对城市远近郊区联合发展有较大的联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各区均衡发展[5]。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社会服务,实现城市魅力与品质提升。要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合理配置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同时以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实现自身城市幸福感的提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这样还能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投资的汇报[6]。

二、中部地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1.旅游产业发展关注少,投入不足。中部城市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偏大,部分工矿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同较低,发展较为滞后。这是源自中部地区在原有的国家经济格局中,被作为农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注不足,造成发展滞后,产值贡献较低。

2.拥有丰富资源,文化特色突出,但发展理念滞后,旅游产品缺乏多样化。中部地区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保育也较好,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较高的品质。但是在现今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旅游产业的整体塑造,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开发方式较为粗浅,没有深入发掘核心资源,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品牌未打响。

3.市场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有效营销。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对市场的研究较少,大部分仅仅从本地旅游资源出发进行传统式观光旅游开发,开发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客源群体进行的产品打造,消费群体不明确。而在市场推广与营销手段上,也不够丰富,缺乏对现代传媒方式的利用。

4.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密集,城市首位度高,城乡开发程度落差大。中部地区城市分布较为密集,而且城市旅游业方式发展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竞争。同时城市首位度又较高,众多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市获得的资源量有限。因此,旅游业发展必须要与地区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建立良好的联系,依托中心城市带动,在旅游路线与基础设施方面实现良好对接。另外,由于发展的限制,本市内的城乡旅游资源在开发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再开发,推动城乡旅游的共同发展。

5.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回流期到来。中部地区是中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人力资源丰富。有众多劳动力在东部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近年人才回流现象已比较明显,本地人才资源质量有很大提升。中部城市需要拓展城市产业门路,将熟练工充分利用到地方的产业发展中,带动城市发展。

(二)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

1.资源导向。需要注重对当地资源的发掘,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抓住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7],营造核心竞争力,选择特点鲜明、富有潜力、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资源作为主要对象,实施重点培育。中部地区大部属于中原地区,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在国内文明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历史名人。这些资源既有相通性又独具特色,要提取核心要素,与其他地区既联合又独具魅力。

2.品牌导向。以本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为中心,重点经营,把其作为本地旅游资源的品牌打出去。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将是城市的重要财产,有助于人们认识与了解地方,易于形成认同感[8]。要根据现代传媒业交互性强、个体传播快、感官性强等的特点,利用重点项目,提升品质塑造,作为城市旅游业的品牌项目,作为龙头为带动,策划形成城市整体的一个旅游形象,同时推出与宣传若干个景区,获取整体的宣传效益。

3.集群导向。以品牌项目为先导,对本地城乡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发展互动。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联动,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形象与品牌。加强与本地其他产业之间联动,使第一、二产业的产品为旅游产品开发服务。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形成差异,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品及娱乐活动方面及时创新,凸显特色,创造旅游消费的多样性和旅游收入的综合性[9] 。

4.市场导向。分别对目的地市场、客源市场与营销推广策略进行研究。理清区域竞争情况,根据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差异地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时根据客源市场的特点,明确客户需求,创新旅游外延产品开发。对客源地和目的地市场构成进行充分研究才能全面反映市场需求信息[10]。最后要研究本地旅游资源对外吸引点的不同,针对不同客源需求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与形象推广策略。

三、鹿邑县城市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一)鹿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1.总体产业发展概况。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是著名的“老子故里”,被认为是“中国老子文化之乡”。近年来,鹿邑县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至201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GDP)为15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25.4∶48.5∶26.1。根据产业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罗斯托主导部门转移论等发展阶段划分方法,综合而言,鹿邑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正是第二产业需要迅速提升、第三产业稳定前进的阶段。

2.旅游业发展情况。鹿邑县旅游业发展方面已初具特色,倾力打造的老子故里旅游区已经被批准为4A级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化已初步成型,曾荣获中国最具潜力旅游景区称号。主要围绕老子文化展开,以太清宫、老君台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打造旅游景区。2010年接待旅客250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业收入39.4万元。可以看出在旅游方面,虽然鹿邑拥有很好的资源与旅客流量,但是旅游业创收水平低,旅游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的鹿邑旅游以简单的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活动、休闲活动缺乏。

随着鹿邑成为河南省直管县试点的工作的展开,鹿邑整体发展面临着一次重大机遇,旅游业也随着这一变化,而更有发展潜力,要及时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式,做好基础服务建设工作,奠定旅游业腾飞基础。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旅游产品较单一。目前的开发主要集中于老子故里旅游景区,与市内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机联系与整合,在景区之外无可游景点。以该景区作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缺乏广度与深度。

2.特色资源发掘不足,旅游形象推广滞后。鹿邑虽然被认定为老子故里,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称号,却因为开发不足而缺乏旅游亮点与市场吸引力。开发过程中,囿于历史文化形象,却与现代旅游发展理念脱节,缺乏新鲜感与亲和力,休闲体验活动不多。并且区域内其他同类形象没有形成差异化,独特性不足。在旅游业推广方面也较为滞后。

3.产业之间联动较少,服务链短。老子文化景区内以观光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开发形式简单,缺乏其他类的旅游产品,对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关注不足,造成旅客停留期短,对其他旅游相关产业如餐饮、住宿等行业带动力有限。

4.非物质文化部分未得到有效开发。老子故里景区建设主要是对历史遗迹的观光开发为主,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与利用。非物质文化的开发有利于实现体验式与参与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层面的内容能够提升整体旅游内涵,也更有利于吸引物质与精神双追求的游客群体。

(三)鹿邑县旅游发展市场定位

1.国内市场定位。处于东部和中部结合区位的鹿邑,应打造成为服务东部休闲文化旅游与中西部自然人文旅游额新型城市。于东部发挥其文化优势,吸引东部中高档收入人群寻古、度假和休闲旅游;于中西部,立足于大众旅游,发挥鹿邑自然资源与独特人文观光资源等优势。

2.周边市场定位。鹿邑位于中原经济区东部,距离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都有一定距离而又有一定可达性,毗邻南北交通动脉。而鹿邑周边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决定了鹿邑旅游在吸引周边游客方面必须靠与众不同的旅游服务方式以及强大的核心旅游功能与周边城市竞争。针对周边游客的旅游偏好(放松、娱乐为主),鹿邑旅游的创新应紧紧围绕文化内涵、休闲方式和服务质量。考虑到现阶段各方面限制因素,鹿邑更应着重于其核心功能的打造。同时,跨越行政界线的束缚,打破行业的地域保护壁垒,按照“立足中原、融入东部、辐射中西部”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区域间旅游联动与合作,构建“中原旅游经典区,东部旅游后花园”,也是鹿邑旅游发展另一种发展方向。

(四)鹿邑县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1.城市品牌战略。立足核心资源,加强在全国范围的宣传,注重对鹿邑旅游人文特点的宣传,将鹿邑最有特色的项目展示给全国的游客。传统的静态观光旅游产品已严重滞后于人们的需求,活动类、参与类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吸引力,要在景区建设中包含文化内涵、高科技、参与性强的主题展区,提升老子故里文化景区的品质。然后将老子文化景区作为对外宣传的主打项目,以展会、文化产品等多产品开发方式,在主流媒体如电视、网络等上,重点以“老子故里、道教圣城、李姓之根”的总体形象宣传,结合相关的重大时间节点进行定期推介,将本地旅游名号打出去。

2.整体开发战略。以老子文化为核心,道德文化与李氏宗族文化为两翼,整体激活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各种资源的组合将分散的景点、景区连成一片,深入研究鹿邑一日游路线。在以老子故里旅游区为龙头带动的前提下,打造市内其他旅游资源,融入到一体化旅游体系打造中来。如以宋河酒业为中心,发展酒文化参观与体验中心;以涡河两岸绿地为基础,发展原生态游;以陈抟公园建设为契机,建立文化旅游新景点;恢复李氏宗祠及文化名俗活动,建设李氏寻根问祖活动目的地;同时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带,以区内自然生态保育良好的河流发展河面游,同时串联各景点。

3.区域联合战略。鹿邑所处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地区重要区域之一,本区内城市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历史文化发展背景较相似,鹿邑的历史人文遗存、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禀赋与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必须参与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构建。要与区域中心郑州之间建立良好联系,以郑州旅游资源开发为起点,进行项目对接,如与黄帝故里、嵩山景区建立一体化旅游路线。同时联合打造周口市—淮阳县—鹿邑县市内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参与区域旅游联合。

4.差异化营销战略。针对不同区域宣传营销,开拓市场。对周边地区的营销应以功能营销为主,突出休闲、体验,辅以各形式的观光营销,让游客了解为干什么而来,而不是为看什么而来,从而吸引不同的旅客群体。例如对其他李氏聚居地,要加强自己作为“李氏寻根问祖之地”的宣传;对于其他道教发扬地则注重自身“道家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如电视营销、网络营销、手机营销等相结合全面覆盖。

5.产业联动战略。首先要利用本地粮食产品加工业、医药行业、皮革加工等行业的优势,与道家文化相结合,开发与道家文化相关的食品、养生保健品、工艺品等,从而实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其次注重打造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围绕旅游业发展餐饮业、住宿业、文化会展业等,最终实现相互裨益。

6.品质提升战略。旅游业重要的长期吸引点在于城市品质。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要注重提升鹿邑的城市品质,打造精致文化载体。创新投资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以农村基层、社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场、体育中心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建成一批代表鹿邑形象的文化设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结语

在转型时期,中部城市的发展在内生动力积蓄的同时,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外源推动力的注入。这正是对当前城市产业发展进行审视并重新安排生产力格局的时机。中部城市需要在这段时期内,及时理清城镇化路径与产业发展思路,对城市各大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合理开发自身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东部地区的消费,而且有利于在竞争中凸显城市形象,进而进一步吸引资金流,使得城市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此思考上,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要从单纯的旅游产品研究走向综合产业研究,将旅游业作为产业化经营,增强当地经济活力,扩大旅游经济影响力,是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从旅游产业四大导向的研究方面出发,并结合鹿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为中部城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给出了一定的思考,在具体的战略落实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单菁菁.城市发展转型的缘起、内涵与态势[J].城市观察,2010,(3):33-43.

[2]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38-340.

[3] 陈定荣,等.转型期城市战略研究新思维[J].城市规划,2011,(Z1):148-151.

[4] 邹军,朱杰.经济转型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1,(2):9-10.

[5] 董长云,崔玲.转型期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以扬州为例[J].中国商贸,2011,(18):171-172.

[6] 徐海贤,等.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10,(3):44-47.

[7] 汪永太.中部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中部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3):13-16.

[8] 李慧.城市品牌营销理论的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0,(11):22-23.

[9] 王旭科,等.传统旅游城市发展问题与转型升级[J].旅游论坛,2009,(5).

[10] 王云才.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创新与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58-62.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邓骥中

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篇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中部城市转型跨越

今天,我应邀来到历史古都、牡丹之城——洛阳,出席此次研讨会感到很高兴。而对于“洛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这样一个新理念,说实话我是初次接触,更没什么研究,我这次来洛阳主要是向大家学习的。会务组安排我发言,我只能就这次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以洛阳为代表的中部城市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谈点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大家知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已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趋势。到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了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了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5%,同时,其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而在我国,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最早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到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明确指向:“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再到“十一五”规划的加快服务业发展。在这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2.5%提高到2010年的43%,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是,这一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其年均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另外,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多数国家服务业吸收就业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总和。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就业比重甚至达到90%左右。即使是在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一般也在30%以上,或接近40%。而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十一五”规划中的目标是从2005年的31.4%提升至2010年的35.3%,可实际上2006~2009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2.2%、32.4%、33.2%、34.1%,年均增长低于一个百分点。2010年的数据,我没有找到,但在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读到一句实事求是的陈述:“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的规划目标”。由此,我确定2010年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应低于35.3%。

以上两个方面充分表明,我国目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相对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其他同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很值得我们大家警醒。如今,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城市,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地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并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为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不仅党中央、国务院将其提上了“十二五”重点规划发展的日程,而且也成为全国各地区和城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之一。这次洛阳市委、市政府与我们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共同对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我想,目的是为共同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在“十二五”国家规划中,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目标是将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这个目标我觉得虽有点低,但是它符合我国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目前,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其经济整体发展已先行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了“三二一”(指三大产业的发展顺序)转型,而中西部众多城市的经济结构布局还是“二三一”。因此,我认为,深化中西部地区和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应是这些地区和城市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努力方向,其意义将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对于洛阳及中西部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思路,鉴于各城市的产业化水平和资源环境优势不同,各城市的战略发展取向也应各有侧重。今天,我只结合洛阳的实际,谈以下6点推进建议,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是应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洛阳优势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快相关产业整合、推动产业链升级换代,推动其产业内部服务专业化的发展,可重点推动产业与金融、技术、信息、物流和商务等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我注意到在洛阳市今年的工作计划中,涉及十大工业结构调整的项目不少,可以说几乎涵盖洛阳市的所有产业,我认为,洛阳市应集中精力在你们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硅光电和石化产业方面大做文章,成为重中之重、并努力将其做大做强,而其他方面也应相应发展。

二是应以洛阳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旅游文化业和旅游服务业,加快与旅游服务配套的酒店餐饮业的发展,把降低成本、服务旅游作为酒店餐饮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着力提高洛阳市的弹性接待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资源的配置结构,实现时空均衡分布。因为从总体上看,洛阳的旅游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够均衡,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和国家长假期间是旅游旺季,游客对住宿、餐饮有大量需求,而其他时段则处于旅游淡季。为此,如何拉长洛阳旅游旺季时间,要作为重要问题进一步研究。洛阳作为历史名城,以白马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同时,大力扶持高档酒店和品牌餐饮业发展,努力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洛阳旅游应是必要选择。

三是应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和打造洛阳现代服务业的特色品牌。当今世界,品牌影响力正越来越成为各类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代服务业也应该不例外。为此,洛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机制,把培育服务业的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积极鼓励和支持洛阳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引导企业创新商业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运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以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着力培育出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

四是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洛阳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宏观环境更加有利。首先要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的协调,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现代服务业能够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其次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扩大整个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内良性有序竞争。再次要进一步制定鼓励和吸收国内外资本投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财税和金融政策,并试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水电气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应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最后要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尽快突破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而加快洛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是应按照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着眼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新需求,全力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并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引擎,着力提高洛阳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主要是依靠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并考虑未来服务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关各级学校的教育,增设专业学校,现有高职学校也应扩大与服务业对口的专业;同时,激励和支持在职培训,扩大对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进修与培训范围,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进而推动洛阳现代服务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逐步实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进而推动洛阳市的跨越发展。

六是放眼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向,尽快从传统的物质经济理念中解放出来,从更高、更广的视野上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推进基础产业高端化、知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层面上的集聚与国际产业链对接,构建起“全新的城市服务体系”,逐步使城市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为主的发展之路。大家知道,目前在环大西洋经济圈,就他们国家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缓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的非物质化,大大缓解了人与环境物质交换的压力。不过他们人与环境的矛盾和尖锐冲突,是随着加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而转移到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我国面临的激烈的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中有由发达国家转移来的因素。虽然目前我国不可能全部从物质经济中转移出来,但若是把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份额转到非物质经济上,那必将大大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同时,一个城市要想赢得世界产业的高端竞争,实现产业高端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唯一出路,而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则决定于相关高端技术人才的拥有量和服务水平。产业高端化的主要特点是: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向研发等上游环节和营销等下游环节的扩展与提升,具体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化,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典型标志的服务业高端化。为此,当前社会各界都认定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构建“全新的城市服务体系”应成为我国城市的发展目标。

我在这里提出的构建“全新的城市服务体系”,也许与大家这次研讨的“洛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就我目前的认识来看,推进一个城市“知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层面上的集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新需求、引导新消费、向社会各界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的必须,这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若是想把整个洛阳市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一个“全能型”的集聚区,则需要洛阳市和各位专家、学者选择的深入探索,也希望大家尽早拿出合理的推进策略。而我在这提出的构建“全新的城市服务体系”,只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服务体系而言,主要是期望它既可以提供和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也可以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渠道,满足我国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内在要求,实现我国服务业技术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上观点仅是我的个人见解,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诚挚地希望,今天光临这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结合洛阳地处中西部交界的区域特点和发展实际,广开言路、积极发表各自的见解,为洛阳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留下更多的真知灼见和发展策略,为中部崛起、西部深入开发和中西部城市的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王茂林

上一篇:物理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民办中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