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16

一、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个重要特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较,有一重大不同之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从而使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风险或危机具有比过去更迅速的传导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篇1: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以及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着深远的中长期影响。起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由此引发了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现行的国际贸易秩序与格局亟待转型。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明显缺陷,国际货币体系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方向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接连发生的国际金融问题对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当今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2007~2010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酿成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这也进一步揭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长期霸权地位严重影响着国际金融秩序,但发达国家并没有在国际金融秩序中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却一直在国际金融格局中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安排。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波及至全世界,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秩序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要针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国际金融格局进行变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是能够让世界各国准确把握世界金融形势发展趋势,并将其作为制定国内金融政策、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基础的需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1990年之后,美国的负债消费深度刺激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负债消费。一方面,美国的负债消费拉动了东亚经济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出口需求,美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带动着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相应扩大,而针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也成为了拉动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资本市场将东亚经济体对美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回流,进一步支持了美国的负债消费。这种在商品市场上贸易顺差与资本市场上外汇储备回流的“双循环”支撑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端于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体现了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的弊端,因此,以美国负债消费为基础的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应大幅调整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

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家庭资产的严重缩水,所以美国应当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对家庭的消费-储蓄结构进行适量的调整,这些调整主要包括提高家庭储蓄率、降低家庭消费率两方面。因美国在全球金融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对全球经济而言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应大幅调整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

美国金融机构作为负债消费的助推器,所含有的高负债与高杠杆比率对次贷危机的爆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致使其资产质量相应低迷,因此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回归到正常水平之前,美国应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改变信贷亏损的现状。

(三)全球融资成本可能会有所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加强金融监管涉及到场外衍生品交易、杠杆交易、抵押贷款、信贷评级等多个领域的各个业务,因此很有可能会提高全球融资成本。加强金融监管的趋势一定会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回归到正常水平,但也改变了多年来负债消费的廉价融资成本。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秩序与格局的转型

(一)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变迁国际贸易秩序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并且这一浪潮还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各国政府为了救助金融危机下的金融部门和企业,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刺激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措施便是这些政策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国际金融危机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机构,在救助这些金融机构时,各国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并且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刺激这些机构向国民提供信贷,这样也就产生了金融保护主义。另外,各国政府在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时,往往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保护本国产品和企业,出台一些只雇用本国人、支持国货、增加进口税额等政策。总而言之,国际金融危机会使各国企业和国民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上的身份,在本国经济陷入危机时,所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会向本国政府求助,这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无形之中对其他国家进行了排斥,也由此滋生出了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最根本的因素是全球贸易体系的缺陷,这也严重威胁着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根基。

(二)催生绿色低碳经济方案,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政府在救助金融机构、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注意力也放在了气候变化问题上,并且将以发展清洁能源、减排温室气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中上任为美国总统,并且在上任初期便一改以往布什政府的做法,将绿色低碳经济作為经济复苏的一个增长点,提出绿色经济刺激方案,在方案内计划对环保、新能源上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并且试图以立法的形式推行他的绿色新政。1997年12月,日本东京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就此产生。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又创新高,全球面临着严重的气候考验,《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自此开启了“后京都时代”。《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只有节能、低污染的产品才能够在国际贸易上获得大众的认可,也才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绿色低碳经济方案以及新的贸易协定,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较大地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

三、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趋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在美元霸权下存在的严重缺陷,而作为国际最后贷款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却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全面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终将崩塌,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时代。2009年4月2日落幕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加强金融监管等全球携手应对金融经济危机议题达成多项共识,如果能够落实G20伦敦峰会的相关改革措施,那么就会相应提升国际货币基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以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调控作用能有效发挥。

(一)建立多元化的储备货币

新形势下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必须在未来5~10年间削弱美元霸权,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次贷危机后美国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对美元中长期币值走势形成巨大贬值压力,由此造成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将会带来全球美元资产的再度贬值,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所以各储备持有国家针对这一现状会相应的减持美元储备,以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程度,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总体趋势。

建立超主权货币是储备货币多元化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超主权货币的概念早在1969年建立的特别提款权上就得到了体现,特别提款权也被称为纸黄金,其作用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在之后的40年中,特别提款权的货币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纸黄金的价值也仅仅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均被排斥在货币篮子之外。所以说要建立一个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货币的代表性。建立超主权货币是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中长期远大的目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建立新货币体系的诉求。另外,区域货币的发展也是形成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欧元近几年国际地位的增加,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产生了巨大威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从目前来看,欧元还不能替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但也成为平衡国际金融秩序重要因素。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也是储备货币多元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增强了中国金融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国际交易中人民币也开始被频繁使用。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区由美元和欧元成为支撑,但亚洲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却缺乏自己的主导货币。美元资产是亚洲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美元资产在金融泡沫挤压中大幅度缩水,这些持有美元资产的亚洲国家面临着很严重的金融资产损失风险,因此亚洲经济区需要多元化的储备货币来应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随着中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崛起,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很多亚洲国家中开始受到追捧,这也成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最重要的市场基础。

(二)国际货币基金改革的核心

治理结构改革是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份额改革。成员国的份额与成员国所拥有的权利义务成对等的关系,成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间缴款一定的金额,之后成員国便拥有了投票权以及特别提款权,这一金额也决定了成员国能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的规模。就目前来讲,国际货币基金的治理结构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是份额分配不均以及最贫穷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中发言权过于微弱。为了解决以上两大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份额与声音”的改革探讨,但在具体执行时,却遭到欧美国家的强烈抵制。世界经济体之间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美国在传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着一票否决的权利,自然是不愿放弃,这也意味着美国仅仅会出让有限的份额,并且欧洲国家也不愿放弃投票权与任何比例的份额。

监测功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着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的功能,并需要针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向总部定期提交评估报告,总部以此评估报告作为是否对成员国提供贷款的考核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功能维护了各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也保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质量。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的监测功能存在着两大弊端:首先是过于偏重工作人员对各国宏观经济的双边监测,却忽视了对世界经济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多边监测;其次这样的基金监测对于那些不向基金借款的发达国家没有任何的约束作用,相反,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压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对自己不利的宏观经济监测报告。

贷款职能改革是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向成员国贷款,当成员国因各方面因素在国境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支援,以便更为迅速的度过眼前的难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功能是维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真正实施贷款功能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成员国能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的贷款规模十分有限,且还要经历一系列的审核手续,放款周期过长,很难让成员国及时解决眼前的问题;其次,当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发放贷款时会附加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求借款国实施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条件虽然可以改善国际收支,但对内而言会进一步恶化危机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加深经济危机的波及面,对借款国而言这样的药方简直得不偿失,这也是很多成员国在面临经济危机时不喜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最根本原因。

四、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提高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难度,使国际资本流动更加趋于不稳定性,加快了国际金融秩序的转型。就目前来看,全球资本链正由老牌的欧美国际贸易中心向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态转变,这也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加快,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已经和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相互接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着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向雅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王汉儒.国际货币体系视角下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探析——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另一种解释[J].财经论丛,2012,(3).

[3]刘春喜.金融发展差异与中美经常项目失衡的关系:微观层面的一个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2,(12).

[4]王汉儒.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衡根源与再平衡困局——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2,(5).

[5]王子先.研发全球化趋势下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关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3,(9).

作者简介:丁怡(1994-),女,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丁怡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篇2:

国际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

一、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个重要特点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较,有一重大不同之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从而使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1.风险或危机具有比过去更迅速的传导性。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的、贸易的、金融的、信息的网络把世界各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自由市场,有效的分配与再分配,使各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

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与之俱来的弊端:经济全球化了,各种经济风险的传导机制也全球化。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生力军。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衍生品形成的虚拟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各种衍生品组成的金融网络,把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快传导给其它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让一国的虚拟经济的风险扩散到本国或别国的实体经济。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金融业,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造成了虚拟经济的迅猛成长,使资产价值加速虚拟化甚至“泡沫化”。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达到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当时全球虚拟资本日平均流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全球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这表明全球资金流动中只有2%用在国际贸易上,绝大部分资金流动均用在金融市场的资本竞逐上。在全球虚拟经济的发展中,美国自然居于首位。据统计,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该年美国金融机构杠杆负债率达到GDP的130%以上。

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可以说当时虚拟经济尚未形成,更谈不上迅猛发展。如果说,上世纪50-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往往先发生于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危机)而后引发金融危机(银行挤兑、银行倒闭):而在此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则经济危机(或风险)往往先发生于金融业的虚拟经济,而后由金融危机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危机,并扩散到别国或其它地区。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如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如此。这次金融危机肇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扩散到欧洲,震撼了全球,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而且导致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也陷入严重衰退。

金融业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必然营造出虚拟经济,它一方面“利”在拓宽了融资渠道,节约了融资成本,有助于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它的过度发展或任其自由发展,也会带来巨大金融风险,甚至酿成金融海啸或危机,其弊也确实令人“悚然”。所以,虚拟经济及其发展,是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因其“利”而任其自流泛滥,也不能因其“弊”而扼堵窒息,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完善过程中,对金融市场化改革开放不应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而应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源起有一个正确认识,对改善金融市场监管以及改革世界货币体系进行积极的探讨。

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传统手段已经不够用了。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即所谓严重“生产过剩危机”(“市场失灵”),不得不求助于“国际干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借助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虽未能消除周期性衰退,却使西方国家在长达半个世纪内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再度袭击。然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还只是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一国政府只关注本国的宏观经济调节,即在一国范围内实施“政府干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单靠各国致力于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确保本国经济的稳定,更难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从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到如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都表明一个重要事实,一国经济的失衡或震荡会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而传导到邻国或更远;同样,境外的经济(或金融)的震荡也会传导或扩散到本国。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金融体系本来很健全,也遭到外来投机资金的冲击。既然如此,那么各国政府与人民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新形势、新挑战需要有新的手段。

有人曾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防止经济(或金融)及其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传导,应实行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为此有的人甚至谈论什么“世界政府”。我认为,所谓“世界政府”之说根本不现实,即使实行地区范围内的“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即实行地区内统一的货币政府和财政政策,也不现实。以欧盟为例,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欧盟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地区的“统一市场”,90年代末才确立了地区的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欧元)政策,但迄今英国尚游离在“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之外;至于欧盟地区统一的财政政策更谈不上。因为世界各地不仅有国别之分、主权与利益的分野,经济情况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而且富国与穷国之间、南北之间在某些方面还有利害冲突。

那么,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金融)风险,各国人民所能有的惟一选择,则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合作,应该从传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或技术合作,提升到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这是经济全球化在新世纪里的迫切需求,即以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的方式,履行地区范围内或全球范围内的宏观调节职能来实施“宏观调节国际化”或“政府干预国际化”。诚然,进行这种国际合作,必须以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协商、互助互利为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这种国际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成功。

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在平时应以经济(或金融)监管为重点,增强有关制度、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防经济(金融)危机或风暴发生;一旦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或风暴,则重点应是如何联手应对和克服风暴。当亚洲金融风暴肆行时,我于1998年12月发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际化”一文(刊《宏观经济研究》创刊号),呼吁金融监管政策方面的国际合作,后又发表“金融全球化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一文(刊《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6月29日),提出这种宏观经济政

策的国际合作,可以从初级到高级稳步推进,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开始,增加彼此有关制度、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进而举行政策磋商和政策协调,再而达成协议或采取共同行动。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也有了多种形式。有双边的、如中国一美国官方高层经济对话机制;有地区的,如东亚地区10+3框架下财长会议;还有全球性的,如去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和今年4月20国首脑会议以及之前的财长、央行行长会议,讨论合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之事。还须指出:G20国家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85%,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3。它的活动具有全球意义。它最早成立于亚洲危机之后不久的1999年12月,一般属于对话性;但今年4月伦敦会议,其作用与性质有了显著提升,已就一系列重大决策达成了共识,其意义将是深远的,甚至是历史性的。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中,无论是何种形式(双边、地区或全球的),抑或何种等级(对话、磋商、政策协调、一致行动),各国政府除了应维护本国的权益外,还应有一种“国际责任感”。所谓“国际责任感”,就是国际合作中,各国政府不仅要对本国人民的福祉负责,对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负责,也要尊重合作伙伴、邻国或本地区人民的福祉,尊重他们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需要。至于一些经济强国或大国,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更应具有高度“国际责任感”,要对合作伙伴多释善意,多做贡献,必要时为顾全大局而不惜自己受损,切忌损人利己甚至以邻为壑。总之,“国际责任感”,是当代国际合作所赖以持久发展的道义准则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时代文明。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人民币面对巨大的贬值压力,中国政府表现出高度的国际责任感,宁可自己蒙受出口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地区金融局势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国际信任与尊重。在20国伦敦金融峰会上,大家表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货币贬值竞赛”,就是要求顾全大局,反对以邻为壑。人们有理由要求美国表现出更多的“国际责任感”,才能确保这次抗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合作取得成效。

三、联合国框架之外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

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实际上是实施地区的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调节,这是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但这一要求,突破了传统的世界经济秩序和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以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机构,是第二次大战后初期建立的国际合作组织。当初建立这些机构主要是帮助战后有困难的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后来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之间有明确分工,世界银行主要是给不发达国家提供项目建设的长期贷款,而国际货币基金则为出现外贸逆差而有支付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周转性的短期贷款。二者都没有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职能,不适应上世纪60-70年代后出现并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趋势的要求。要在区域内或世界范围内实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只能突破传统的国际秩序而在联合国框架外之外进行。为共同对应世界金融危机而召开的G20首脑会议,第一次是应美国前总统布什之邀在华盛顿(而不是联合国或华尔街所在地的纽约召开),第二次是英国首相布朗做东道主在伦敦召开,均不是由联合国其所属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主角是G20国首脑及部长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虽应邀出席,却作为被讨论的对象,由首脑们和部长们决定对IMF增资和扩大职能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这充分表明,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有关机构已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需要有G20之类的新机制来进行。

其实,传统秩序和机构之无能为力和对新秩序和新机制的呼唤,早已显示。远的不讲,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美国利率上调导致美元汇率在1979-1984年间上升了60%,1985年国际汇率剧烈波动,迫使美、英、法、德、日五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旅馆(Plaza Hotel)召开紧急会议,并达成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调。这次重要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会议,竟然没有邀请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参加。我在广场协议之后两个月去国际货币基金履任,依然深感这两国际机构充满怨艾、失落及无奈的情绪。但我冷静一想,这两国际机构确实没有调节汇率的职能。第二年,1986年,上述五国增加了意大利和加拿大,由七国财长和行长在东京开会,决定每年定期就汇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外贸差额以及外汇储备状况等九大指标,进行监督、磋商和政府协调。这一来,七国集团的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便机制化、制度化了。后来,国际汇率市场多次出现巨大波动,七国财长和行长多次联手采取集体干预行动,取得成功。

七国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增加了俄罗斯而成为八国集团,但就宏观政策合作讲,起作用的还是七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但七国集团的财长与央行行长机制,只是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或所谓“富国俱乐部”,未能反映近2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促成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兴起。发展中国家在世界GDP、全球贸易、全球资本流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亚洲金融危机后,由7国集团的发起于1999年成立20国集团,把一些重要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内,当然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只是一种对话机制。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情况,迫使美英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得不吸纳主要发展中国家而召开20国集团会议以及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对话、磋商和协调,20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所实现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要比七国集团更具有全球性的,而且会议的性质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要着重指出的是,G20宏观经济政策合作跟G7一样实际上都是联合国框架之外的国际合作机制。它们不是由联合国召开或主持的,IMF虽被应邀出席,却成了被讨论的对象,而主角是与会各国的首脑或部长。20国首脑和部长们就宏观经济政策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其中:一项1.1万亿美元的扶持计划,以恢复全球信贷和就业市场及经济增长;联手扩大财政支出,预计明年年底其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改造金融监管体系,对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所有重要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建立全球一致性的监管框架,等等。这种全球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重大决定是联合国所属的IMF和世界银行无法做

到的,而且对IMF的增资是由20国而不是由联合国提出和决定。如果说,七国集团的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机制,还只是意味着对旧世界秩序的一种“突破”,那么,20国集团伦敦所产生的机制,则意味着世界新秩序的孕育或胚胎。无怪乎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3日头版报导采用如此醒目标题:“G20:布朗宣布世界新秩序”。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从七国集团到20国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如果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也能制度化成为国际合作机制),从欧盟到东盟和中日韩财长与央行行长制度化会议,都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为平抑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但只要还保持以无约束的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无法防止美元滥发、再度酿成像今天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一个以没有约束的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乃是这场国际危机的深层次的体制根源。无怪乎随着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愈来愈高。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由来已久,大体有两类主张:一是主张将旧体系“推倒重来”的激进主张,即立即彻底推倒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目前一主多元格局,重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主张“渐进式”改革。大多数主张“渐进式”改革,因为“推倒重来”会造成国际经济或金融重大波动,损失大;而主张“渐进式”改革者可分两类:一是美国虽口头上要求改革,但目的还力图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多数是真想进行“改革”,他们不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欧元”的出现,就是打破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独霸地位,争取至少平起平坐地位的重大行动:此外,不仅英镑、日元也想保持甚至扩大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而且俄罗斯的卢布、印度的卢比、中国的人民币也在加速国际化进程。自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种关于“改革”的建议,纷至沓来。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选择好作为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虽然一个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体制根源,但要想找到一个可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的确很困难。一则因为美国绝不轻易放弃美元的主导地位;二则更重要的是,正如英国《金融时报》3月25日发表评论说,“美元朝代尚未落幕,没有国家能取代美国主权信誉和实力。尽管俄罗斯主张摒弃由美元主宰的世界,但不妨看看,世界上有哪个投资者在这场危机中惊慌失措地把美元换成卢布吗?”因为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是任凭意愿,而且靠国家的经济实力。据日本《选择》月于0今年3月号发表文章说,欧元诞生十多年,曾一度咄咄逼人,可是去年秋季以来,欧元对美元、日元都大幅贬值。从目前情况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尚难以改变。

周小川行长在20国金融峰会前夕提出建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立即得到“金融四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不过,这是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提出的,胡锦涛主席在G20金融高峰会议上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要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显然,只有建立一个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才是全面的、彻底的。但这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是渐进的。在此之前,我们应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目前,除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外,俄、印也在推卢布、卢比国际化。我国也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央行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国央行及中国香港金管局签订了总额为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今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4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看来中国拟将沿着周边化、地区化、国际化等步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应提及,国际社会还有一些人鼓吹“亚元”,如美国著名亚洲经济专家、卢杰斯大学教授杜达(M.J.Dutta)教授多年主张建立“亚元”,今年3月刚出版“亚洲经济及亚元”(Asian Economy and As-ian Money)一书。这一切表明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强劲。随着国际货币多元化日益发展,美元的主导地位将日益下降,一个与主权国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势将获得国际社会的认知。

2.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化。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产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与此同时,推行金融监管国际化,即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应就金融监管合作的理念、原则和方式达成共识和做出承诺,形成有力的而又具有一致性的跨国(地区甚至全球的)监管合作机制,建立有效而又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

3.充分发挥G20创立的“金融稳定论坛(FSF)”及“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等新机制的作用,探索、创建一个崭新的国际货币新体系。G20伦敦会议虽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但还有一些重大问题尚不明确和落实:有的重大议题虽已提出,但须长期探索。例如:(1)强化金融监管问题如何落实,是由各国分头进行,还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就金融监管合作的理念、原则和方式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的法规和规划以共同遵守?对各国执行金融监管如何进行监督?如何建立监督机制?(2)金融稳定论坛和金融稳定局是联合国框架之外的新形成的合作组织,它们如何与联合国已有的IMF、世界银行等金融合作机构进行合作和联系?如何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机构(如1MF、世界银行等)中的话语权与表决权?如何改革这些机构中的游戏规则?如何赋予原有合作机构以新职能而在新国际金融秩序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即如何将新旧“两张皮”融为一体?(3)如何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个与主权国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个议题在G20伦敦会议期间虽曾提出,但须有较长时间逐步探索和推进。

至此可以说,G2金融峰会及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全球性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或国际化政府干预)应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标志着一个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孕育,并由此培育出或逐步构建出一个世界新秩序。正如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4月6日发表“一个更宏大的秩序走入视野”指出,“G20预示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取代旧秩序。”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世界新秩序从伦敦峰会开始”。创立或催生一个新型国际货币体系和一个世界新秩序,将是国际社会寄望于G20集团的历史使命。

作者:黄范章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摘要:资本形态发展到国际金融资本时代,必然会产生国际金融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国际金融资本扩张的过程中,货币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制度设计,为世界经济经济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纽带,金融自由被美国所主导,最终产生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资本;主导;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在21世纪,这场危机具有国际性和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由于以上特点,因此,对于这场国际性金融危机,仅仅反思其金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来讲,国际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也是非常多的,需要我们理性分析。

1.国际金融资本概念

国际金融的资本化产生了国际金融资本。希法亭曾经非常系统的描述过金融资本,他认为,只有通过银行,产业资本才能被有效支配,然而,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成为产业资本家。经济学专家说,金融资本指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转化而成的资本。随着资本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国际金融资本,但是,这种资本不仅仅是扩展其地域范围,还有很丰富的内涵。第一,如今,国际金融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元,不再单单是产业资本,而是以虚拟资本为主,它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世界的长期统治。第二,国际金融资本的竞争主体也在不断改变,由以往的国内公司和国际跨国公司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组织或者国际公司,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公司来加强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控制。第三,对于资本形态来说,金融资本要想统治全球经济,产业资本是最主要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还非常低。但是,在国际金融资本时代,起主导的作用的则是以银行资本为基础的虚拟资本。

2.国际金融资本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安排为国际金融资本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2.1.以美元符号化为基础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

建立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基础是美元的符号化,不仅弱化了资本对实物的依赖,而且还促进了国际金融资本的规模化、虚拟化和全球化,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布雷顿森林体系认为,除美国之外,各国中央银行必须要积累黄金和美元,并通过保持贸易顺差来实现国际储备,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然而,特里芬难题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这些国家要想取得贸易顺差,基本上都要依赖美国来完成,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美元的国际信用地位不受损,就必须要保持美元的发行和黄金储备量,这样才能使国际收支平衡,避免美元的大量流失。基于以上原因,国际资本要想不断扩张,其主要障碍还是黄金数量。在性质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金汇兑本位制,这直接制约着国际金融资本的进一步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塌,国际货币体系逐步转变为以美元为核心,黄金不再是任何国家发行货币的标准,货币本位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金本位制转变为信用本位制,这种制度更加纯粹,受到的限制也相对较少,使得货币的发行更加自由和自主。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美元逐步成为世界性货币,在世界贸易中承担着流动性媒介的责任。正是因为这项功能,美国就可以将美元推广到全世界,使其具有国际性功能。同时,作为国际货币的代表,美元也越来越虚拟化,为金融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也使美国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强。

2.2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重新安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本国和殖民地之间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较为单一,殖民地负责初级产品的生产,而本地则负责对产品进行加工和升级,最终在将其销售到殖民地,获得巨大利润。通过这种方式,资本主义国家赚取了丰厚的原始积累。如今,虽然殖民地消失了,但是理论和规则同样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扩展到了全世界范围内。1970年后,国际金融资本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他们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避免生产过剩现象的出现,对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安排,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两极化局面。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是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发达国家却垄断着全球最具优势的产业和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相对较为先进,朝着非物质化的方向在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传统生产逐步转向如今的高新产业。”产业的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到资本主义统治体系中。重新安排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其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需求,是过剩的金融资本有了新的去处。这种产业结构的重新安排,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它的目的是希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都按照美国的经济运转方式来进行,这样美国就可以高效的控制其它国家的经济。在当时,也是由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经济结构都不具备形成独立经济体系的条件,使得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的实体经济,而其他国家只能被迫依赖这种经济体制。

3.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目前,世界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各種资本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出现的危机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3.1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过剩危机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金融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各种原因,发达国家出现了实体经济过剩的危机。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这种危机通过全球化方式来进一步转嫁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将实体经济的危机暂时压住;二是,经济主体形态是虚拟经济,而货币制度和虚拟经济则从另一个角度上弥补了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现象。随着虚拟经济的危机爆发,最终实体经济也爆发了危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而生产领域的问题则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因素。金融资本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有机结合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然而,产业资本循环制约着银行的投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领域最容易引发经济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国际金融资本阶段,这时,虚拟资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实体资本,并进一步扩张,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主体,最终爆发了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同种原因,在二十世纪,墨西哥和东南亚也发生金融危机,但与国际金融危机相比,它们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只会对本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

3.2信用货币体系的确立

确定信用货币体系后,在国际金融资本中,虚拟资本的比例占据主导地位。同样,伴随着资本形态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是符合国际金融资本运动规律的。1970年后,建立了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价值增值的性质,使得资本家获利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然而,“虚拟经济无法独立运行,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才能发挥其作用,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超过实体经济的承担范围后,就会爆发经济危机。”在现实中,由于大多数虚拟资本都被投入到泡沫经济中,一旦这些泡沫产业出现问题,虚拟资本必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很危险的。美国就是由于次贷危机、泡沫经济等原因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金融体系危机,不仅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影响到了全世界,甚至给某些国家带来灾难性的毁灭。一旦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要更大,经济的损失也更惨重,这是因为,第一,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外在需求降低,使得国内产生环境较差,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上升,但是利润却大幅下降,甚至有是生产出来了也没有人要买;第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自身所拥有的外汇出现贬值,甚至购买的金融衍生品也损失惨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很大,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不能幸免于难,所以,为了避免爆发经济危机,各国都要建立信用货币体系,并不断完善该项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避免。我们还认识到了,只要以美元为主的国际信用体系和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的世界产业结构继续存在,世界经济就会朝着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方向在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就会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栾文莲.当今国际金融危机是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体系性、总体性危机[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1)

[2]赵振清,肖志家.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背景下危机的表现形式[J].法制与经济,2010(3)

作者:曾滔

上一篇:金融危机反驳论文下一篇:侨联侨务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