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作用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是事关民众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大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金融危机作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金融危机作用论文 篇1:

论企业社会责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摘 要: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其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信息披露的不对称、信用评级的不负责任、创新过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兼顾职工、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充分顾及经济的平稳运行和企业的永续发展。对此。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借“机”发挥,充分利用好发展之机、合作之机、苦练“内功”之机、挖掘人才之机,凝神聚力,以负责任的态度,善尽社会责任,勇往直前渡过“寒冬”,迎接“春天。”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金融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地震”也是金融危机的代名词,它不仅会给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殃及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速度实在是令人咋舌!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潮”中,发达经济体深陷经济衰退的“漩涡”,其他经济体也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举步维艰。世界各国政府、各国人民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萧条的严峻考验,而且这场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的趋势,所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在谈“危机色变”之余,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美国是一个生产力发达、市场经济十分成熟、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非常健全的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涉及面大、影响范围广的危机?对此,各国政府、各类专家学者、其他社会人士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尽管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个一直备受关注的名词又一次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一、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金融危  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1953年,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之父”鲍恩首次明确提出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自此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探讨,争论延续至今。虽然任何概念都拥有自身的历史,但是它们不能抵抗时代的变化。时至今日,通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不能仅将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作为自己惟一的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今天的企业,已被认为是一个多目标的社会机构,具有多种角色。企业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以实现自己的“承诺”,而不再是如过去一样只是赚取利润的“机器”。几乎在每一个国家企业社会责任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可规避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都比较成熟和完善。然而,我们却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有些企业甚至抛弃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而妄自“胡作非为”。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忽视社会责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

(一)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败局

美国“次贷”的初衷是要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但是后来却演变成一场愈演愈烈的全球危机。危机造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股市剧烈动荡,致使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大震荡。更为可叹的是,金融家发明“次贷”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使大部分美国穷人债台高筑,苦不堪言。为什么金融家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原因虽然有种种,但是金融家见利忘义、见利忘险的本性,使其完全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当初,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Obligation,简称CDO)的设计是扩大债券市场容量,为商业银行、企业等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用风险转移的功能,增加信贷市场的流动性,更充分地发挥信贷市场的资金融通能力。其出发点是美好的。本来也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好事,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者收入不是很高的“穷人”提供贷款,实现他们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但是,随着市场的积极推进和快速发展,大多数金融机构渐渐遗忘了次级贷款义务的初衷,一步步地甚至完全地把它当成了赚钱的首选工具。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风险的防范,正如马克思的名言: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从源头上开始,金融机构放松了贷款条件,违背了金融稳定求发展的原则,为日后大规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苦涩的种子;而后实行的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这场金融游戏中,金融家根本没有考虑那些“穷人”的实际状况,更忘记了自己最终赚取的钱都来自于那些“穷人”。在整个资金供应链中,最薄弱的当属“次贷”借款人即那些穷人的实际资金状况,他们有的除了自己已经抵押出去的房产外已变得所剩无几。此时,金融机构已经全然忘记他们利润的真正来源,而一味地算计如何才能从设计的金融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参与这场金融游戏的各方只顾逐利,不顾风险,最终致使金融机构陷入困顿之中,而致失控。当金融机构因经营困境而濒临破产甚至倒闭时。股价狂跌,众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难以维系,职工被迫失业,金融市场陷入恐慌,房地产日益贬值亏损,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可见,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表现

我们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违背了自身践行社会责任的初衷。由于过度的逐利行为而导致诚信的丧失,缺乏对股东和债权人、债务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足够的责任心。金融机构在自己设计的美好蓝图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日益背离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忽视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存在。当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这种在“次贷”市场链条上积蓄已久的相对力量便形成了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一种灾难性破坏,而大范围的、系统性的金融生态灾难几乎冲击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投资银行、按揭人等主体,普通的老百姓也难逃危机带来的影响。“次贷”及其一系列衍生产品本来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善尽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创新将成为其开拓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在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却普遍以

失败告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治理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种缺陷的存在致使金融机构漠视风险控制机制,只顾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缺乏风险制衡机制而疏于对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和有效管理,甚至进行带有欺诈性的资产承销和经营行为。金融机构对债权人、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诚信、责任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都为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其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大肆地向社会提供不充分甚至是虚假的金融创新信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掩盖自身的风险问题,对一些敏感问题和数据未进行信息披露,也未在其财务报表中作任何必要的说明。对于那些风险极高而又难以被准确理解的金融衍生产品,对其的信息披露更是不充分,这些增大了金融高层与债权人、股东等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这种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对称引发了事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对金融系统内外部主体的不利影响。

第三,信用评级缺乏公正,问题重重。面对复杂多样、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投资者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力和精力去全面了解该种产品的风险特征和预期收益等情况,通常需要依赖评级机构所公开发布的评级意见和建议。如果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看似“公正”、“公开”、“可靠”的评级就会误导市场,甚至产生重大的不良后果。那些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第四,金融创新过度,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加。在此次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对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风险的防范。一开始,美国金融机构“次贷”系列的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信贷条件的宽松,已经违背了金融市场稳定求发展的原则,导致了泡沫经济。再加之,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设计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忘却了他们财富的真正来源,忘记了“穷人”的实际还贷能力,甚至忘记了“次贷”的初衷在于“圆穷人一个房屋梦”。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的这种过度的金融创新,这种只顾逐利的金融创新,最终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风险。

第五,金融机构的高层索取高额的薪酬奖金。据报道,2006年美国大公司总裁的平均工资是普通工人平均工资的364倍,华尔街20个收入最高的基金经理的年平均工资是美国人年平均工资的255倍。金融机构在薪酬制度方面的设计,过于倾向和追逐个人利益,而不顾这种行为可能会给社会和公司带来的风险,忽视风险对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损害,权责明显不对等。

金融机构身负重大的社会责任,稍有不慎,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地震”。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切实融入到企业的宗旨中去,并将其牢牢地贯穿于运营的整个过程之中。自始至终坚守市场信用和社会诚信,稳健经营,全力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不仅是金融机构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二、正视企业社会责任: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的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我国也不例外。在这场危机中,我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因未能经受住考验而倒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2008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讲话中指出:“规范引导,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为企业自主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环境。”[5’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更应该善尽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只是一种消极的负担,只要把握好利用好,完全可以将其转化为一种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机会。在金融危机面前,正视企业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最基本的单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构建和谐社会是各类组织、各阶层人员共同的任务,作为拥有庞大社会资源的企业,无疑要通过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其社会性决定了它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强化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举措,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利益,才能够拓展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应扭转过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局面,重视社会利益、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价值。

事实已经不只一次地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公众对企业的信心,甚至还会影响国家的公信力,这些是企业难以用金钱可以弥补的。例如,美国相继爆出的“麦道夫500亿美元欺诈案”和“斯坦福金融集团80亿美元诈骗案”两大弊案使世人瞠目结舌。在国内,最具典型意义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一次使中国企业的形象跌入深渊。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不断地告诫我们,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发展有多快,品牌价值有多高,如果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因此,面对国内外危机的时候,只有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构筑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保障职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社会责任体系,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管理主要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来实现尽可能多的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它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减少管理的复杂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等,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第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具备标新立异的竞争资源,例如创造性、安全性和商业道德等。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诚信是企业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和获得发展机遇的基础和

保证。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及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保持企业的活力和优势社会地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有效地控制和优化价值链。帮助企业避免潜在风险。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在职工层面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促进与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不仅有利于留住优秀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消费者层面上,由于某些企业生产、经营等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考虑产品性价比的同时更加关注产品的生产条件、产品的生产过程等硬性指标。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心,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在政府层面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换取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企业承担一部分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政策的社会责任,相应地就会获得政府对其社会参与行为的积极认同,在制订和实施政策上向其倾斜,对其发展给与动力,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在金融危机这样的背景下,善尽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具抗拒风险、稳定发展的能力。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企业首先是做得好,然后是做好事。[1’怎样才能做好事,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用来进行说明: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伟大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好的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好的服务和好的产品,而伟大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社会尽到企业的公民责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企业善尽社会责任更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紧迫感。我国企业在经历了较短发展过程的情况下,就遇到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我国企业似乎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企业不需要或者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相反,我国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敢于探索。加快进程,勇于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应对此次“金融地震”的影响,转“危”为“机”,进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三、善尽企业社会责任:变“危”为

“机”

这次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几乎延伸到五大洲的每一个国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时至今日,这场危机仍旧在不断蔓延,我们尚未看到风暴过后初露的曙光。在当前这种企业发展困难多、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特殊时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做到不裁员、不降薪、不减少福利,为社会解难,为国家解忧,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表现。我们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使企业善尽社会责任无疑是我们的当然选择。

(一)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相对方是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其内容包括对职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所在社区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只有积极应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是出路。

首先,职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不管从社会、员工的利益而言,还是从企业的利益而言,不裁员都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上策。是携手走向经济复苏春天的凝神聚力之举;企业还应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奖金等,不得克扣、拖延;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做到安全生产、规范操作,并积极预防职业疾病的发生;建立规范的职工培训机制,使职工有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职工在生产、经营之余,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次,消费者作为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和最终接触者,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消费者也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体。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应该研制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不误导消费者盲目消费,浪费社会资源;确保产品质量,杜绝制售假货、次货,使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永不发生;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及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真正使消费者做到后顾无忧。

第三,债权人虽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他们也是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偿还债务,不无故拖欠债务,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不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滥用公司人格;积极主动地向债权人披露准确的企业信息。

第四,环境问题不仅是关乎人类自身的问题,而且还是关系整个自然界生死存亡的问题。作为环境破坏最大制造者的企业更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地球上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企业应该合理地、有效地加以利用,厉行节约;自觉地、有效地处理废水、废弃和废渣,防止环境污染;加大环保物资的投入,实现循环、清洁生产。

第五,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对所在社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在社区的落户,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增加其他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增进人口流动,而且还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因此,企业在招聘职工方面,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所在社区选择,努力扩大所在社区的就业机会;积极支持所在社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为所在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抓住机遇,转“危”为“机”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尽力帮助企业度过“寒冬”,迎接“春天”。在当前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借“机”发挥,切实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俗话说,风险与机遇并存,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善尽企业社会责任。总的来说,企业目前的机遇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企业发展之机。由于当前政府鼓励企业贷款,银行贷款条件宽松,融资成本低,建筑等用材价格大幅度回落。对于那些站稳脚跟求发展的企业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建设的大好机会。

其次,企业合作之机。危机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应加强合作,共度难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在危机面前,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携手并进,抱团取暖,共度寒冬。

第三,苦练“内功”之机。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苦练“内功”加大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除了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家,讲授科技创新知识,开展各种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素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第四,挖掘人才之机。一些企业由于没能经受住危机的考验而倒闭,致使大部分人才处于失业的状态,这对于那些仍在风浪中拼搏的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为自身输入新鲜“血液”、注入生命活力的大好时机。

虽然现在的经济态势是严酷的,在这种严酷的经济环境中,不少企业的心态是不安的,甚至可以用恐惧来形容。但是“好”的企业,应当能在恐惧中突破出来,发现自我,并坦然地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好”的企业,应当能在逆境中“不抛弃、不放弃”,善尽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间难免不会出现失误,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边改革,边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改革的稳健发展。当前遭遇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应该科学地、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集全国人民之智慧,正确应对挑战,攻克时艰。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看到挑战,而且更要看到机遇,抓住时机转“危”为“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应对风险措施好,善尽社会责任,就能勇往直前,渡过“寒冬”,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王 晓 任文松

国际金融危机作用论文 篇2:

统一战线在非公有制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是事关民众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大事。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具有人才荟萃和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更应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寻统一战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统一战线;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危机

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纷纷倒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抵御金融海啸、扩大内需,中央先后投入4万亿元,各省区市也相继推出今后几年的投资计划,其投资主要用于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这对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艰巨的历史挑战,更是如何走出当前困境的关键。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具有人才荟萃和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更应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寻统一战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不容小觑,首当其冲的是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一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贸易企业。总体上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明显放缓

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直接影响而言,原材料价格不稳,导致企业库存损失巨大。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9月前,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生产资料出厂价格都同比上涨,使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大增;而10-12月份,钢材、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原料价格下降迅猛,导致很多企业蒙受巨大的原材料库存损失,对利润本来就微薄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部分企业只能停产观望,等待市场的稳定。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海南省2008年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分别是10.5%、10.3%、9.8%左右,呈逐步下降趋势;2008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也呈现季度递减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虽然企业家信心指数小幅上扬,但是行业景气指数依然下行,这些都显示了企业家对整个宏观经济前景表现不太乐观,企业经营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单就非公有制经济而言,海南省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2008年12月份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4.8%,2009年第一季度与2008年同比下降了12.8%。问卷调查显示,25.4%的被调查企业表示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很大,49.7%表示金融危机对企业略有影响,24.9%认为金融危机对本企业还没有影响。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产品出口下滑,订单数量回落

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经济发展放缓,市场需求明显减弱,特别是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影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订单减少,二是订单撤销。金融危机直接带来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国外需求降低直接导致出口订单减少;面对世界经济形势不断萎靡、原材料价格波动巨大、资金流动性紧张等因素,不少国外厂家纷纷取消国内出口订单。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企业产销量大幅下降,有些已处于亏损状态。

(三)金融危机导致企业产品产量减少,部分企业裁员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产品订单减少,使得企业减产,并导致配套生产企业产量也随之下降,部分企业已处于半停产、停产状态,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有裁员、降薪动作,有的企业虽然没有裁员,但为规避风险采取了轮岗生产。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家们面对危机和困难,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困境中寻出路,在逆境中找商机,努力化“危”为“机”,积极应对自救,与政府、员工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四)金融危机导致非公有制企业财务风险加剧

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首先影响的就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金融机构大幅度缩减信贷规模,不断回笼资金,并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虽然国家近期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了大量调整,但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放贷还是非常谨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度较大,销售资金回笼迟缓、资金供应紧张,给企业原材料采购、基本建设投资带来困难。部分企业赊帐发货,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增加,流动性不足,财务风险加剧,很多企业都因无法走出财务困境而倒闭。目前,非公有制企业贷款与其占整个经济、劳动力、出口、利税的份额不匹配。同时,随着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增多,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和蔓延,其造成的巨大危害已从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非公有制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普遍低迷,在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普遍回落的双重挤压下,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化造成出口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处境艰难,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传统的加工业以及旅游酒店业等第三产业,利润非常小;许多工业支柱产业如钢铁制造业产能过剩,销量大幅递减,有些企业已出现严重经营困难。

(二)非公有制企业生存的政策软环境较差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进驻领域,在很多方面放松了限制,力求创造一个与国营企业公平竞争的格局,但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禁区”,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早已垄断市场上相当部分高利润行业,致使非公有制企业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等行业。某些行业至今完全没有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例如,金融、保险和电信行业。由于体制性障碍,在某些行业,国家严格限制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资格、条件和机会,致使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同国有企业公平竞争,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环境不良

主要问题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融资渠道太少,融资途径太窄,银行门槛实在太高,民间借贷额度太小,成本又比较高。在内地率先经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外资银行渣打银行,2008年10月联合中国社科院,针对内地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监管机构呼吁银行以实际行动改善小企业融资状况,但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90%的企业感到融资难,认为融资环境好的企业仅占1%。企业普遍反映,在贷款难的原因中,贷款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有效资产抵押、贷款利率高、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获得贷款的附加成本高、自有资金比例低等。

(四)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制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制管理越来越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亲情大于制度。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差距甚大。一些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粗放,企业文化缺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企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还有的盲目扩张,盲目跨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决策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有些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决策管理水平还不高,无法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强烈冲击。

(五)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的政务环境亟需改善

政务环境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地方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近年各级政府采取了建立政务中心、下放部分审批权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政务环境逐步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项目审批程序复杂、环节过多。例如,从对房地产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的项目审批立项到最后的销售环节,要经过13个政府部门的审批,盖101个章,总计需要719个工作日,手续繁琐,时间冗长。而一个企业要进行一个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最后建成验收合格,更是要经过几十次政府各部门的审查验收,每次所收的费用不一而足,对企业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够,部分执法人员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加上制约监督机制仍待完善,企业对政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仍然非常关注和期待。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统一战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其发展事关全局。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朋友众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独特优势,应该在非公有制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进一步破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促使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统一战线可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促使政府部门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范围,切实落实“非公有制经济36条”。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目前所进入的产业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主要体现在: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私营投资进入较少;金融、教育、旅游、文体、卫生等新型服务领域民营投资进入困难;在工业领域我国私营企业目前所进入的产业范围仍然比较狭窄等。非公有制企业非但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在有些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据调查,在我国国有企业准许进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占75%,非公有制企业却只可以进入40个领域,不到50%[1]。凡是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还应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

2.促使政府改革审批制度。要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为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降低门槛。事实上,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审批制等手段,通过指令性的方式授权行业内国有垄断企业担任项目业主,从而构成民营资本进入的天然障碍。

(二)找准统一战线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取得实效的载体

统一战线要在非公有制经济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工作实效,最关键的是要找准载体。有载体,工作才能落实,统一战线才能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指导,形成合力。要继续在统战成员中广泛开展“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出好点子。

二是利用工作网络,依托各级工商联的“主渠道”作用。1.发挥工商联的统战职能。坚持“充分尊重、热情帮助、广泛团结、加强联系、积极引导”的方针,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发挥工商联的经济职能。积极组织、会同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项目选择、资金融通、人才引进、权益维护、沟通交流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服务。3.发挥工商联的民间职能。主动倾听民营企业家们的诉求反映,畅通他们反映问题的渠道;指导商会发挥自身作用,牵头抓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团结教育、协调联系等工作。通过实施科学预警、深入调研献策、加大培训力度等途径,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分析把握经济形势的能力,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建好“四个平台”。1.交流互动平台。统战部门要引导非公制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和请进来传经送宝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各地企业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帮助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抢抓机遇,做大、做优、做强企业。2.人才引进平台。通过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华侨联谊会等社会团体,推荐、引进和发现人才;通过开设讲座、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人才;通过组织开展大型专场招聘会,招纳人才。3.政企沟通平台。注重发挥各级统战部门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的作用,认真组织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加强政企交流,消除沟通障碍,促进理解支持。4.创业服务平台。认真开展工作调研,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建言;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努力争取财税金融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促使政府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统战部门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督促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资金、乡镇企业扶持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等,要不受所有制和企业规模限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

二是督促各级政府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支持。凡是国有企业能享受的税收优惠,财务健全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能享受。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和新增加投入而形成的新增税收,各地可从地方分成部分适当给予奖励。

三是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金融信誉好的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企业与银行的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形成银行把服务企业作为重点、企业以支持银行发展作为重要责任,通过信贷资本的供需来满足各自的经营需求,共同获益的良好金融环境。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企业抱团过冬

统战部门要把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要切实加强与行业组织的联系,行业协会应从直接管理、忽视监督转变为取消限制、加强监督。各级政府召开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主要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可作为会议代表参加;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的经济运行分析会,要听取对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政策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行业协会来引导同行业企业相互抱团,互惠协作,不断增强企业的集体行动能力,克服单打独斗的狭隘观念,实现抱团取暖。

国际金融危机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党中央对危机的积极应对战略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统一战线要审时度势,积极作为,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和措施,扎实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发挥统一战线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纪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国强民之路[J].理论动态,2002,(5).

责任编辑:罗振建

作者:邓 凌,宋星河

国际金融危机作用论文 篇3:

胡锦涛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取得重大成果

2009年4月1日至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陪同出访的外交部长杨洁篪向随行记者介绍了胡锦涛主席出席这次峰会的情况。

杨洁篪说,本次峰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大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这次峰会抱有高度的期待,希望通过这次峰会能够推动缓解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各方特别希望中国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胡锦涛主席这次与会备受瞩目。各国领导人在此次会议上重点就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峰会取得了积极务实成果,尤其在成果文件中提出了不少含金量高的应对金融危机之策,提振了国际社会克服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信心。

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积极参与会议各项议题的讨论,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有效举措,深刻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立场,重点强调了中方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保护主义,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等主张。胡锦涛主席针对峰会主要议题,提出中方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为峰会取得积极务实成果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有力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中国在此次峰会上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赏。胡锦涛主席还利用出席峰会的机会,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就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与这些国家关系达成广泛共识,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成功举行首次会晤,对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方十分重视胡锦涛主席与会并发表重要主张,高度评价中国为峰会成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为峰会所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胡锦涛主席此次与会展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负责任态度,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合作,促进了我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胡锦涛主席出席峰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阐明了中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的紧迫任务,指出各方加强沟通,相互支持,携手并进,共克时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胡锦涛主席表示,国际社会具备应对危机的客观条件、政策手段和共同意愿,只要各方坚定信心,共同努力,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会议上提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四点建议,强调现在各国都在世界经济这艘大船上,面临的是金融危机的狂风恶浪,能不能把这艘大船安全驶向彼岸,需要船上所有船员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政府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重申中国政府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贡献。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成员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危机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进一步提振各方应对危机的信心。与会领导人认为胡锦涛主席讲话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令人鼓舞,中国为克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所做的重要贡献值得高度赞赏。

二、提出了中方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胡锦涛主席提出要落实华盛顿峰会重要共识,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动国际金融秩序不断朝公平、公正、包容、有序方向发展,为此就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出六点建议: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国际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援助;金融稳定论坛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尤其应加强对货币发行政策的监督;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问题上,胡锦涛主席明确表达了中方愿作出积极贡献的立场,同时强调增资应坚持权利与义务平衡、分摊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新增资金应确保优先用于欠发达国家。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受到与会各方高度重视。

三、宣介我国应对危机的举措和取得的初步成效。胡锦涛主席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场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期而遇,新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面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举措思路符合实际,政策积极有效。这些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胡锦涛主席指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中国正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各方积极评价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四、表明了反对保护主义、关注发展问题的鲜明立场。杨洁篪说,保护主义抬头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担心的问题。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明确指出,保护主义曾带来严重后果,一定要汲取历史教训,任何国家都不能借刺激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胡锦涛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对歧视外国劳务人员、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施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呼吁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主张各国应坚守已达成共识,推动世贸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成果。峰会成果文件明确呼吁通过世贸组织等监督机制对各国经济刺激计划进行审议,遏制正在上升的贸易保护主义,并希望各国坚守此前达成的共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继续前进,尽早结束多哈回合谈判。

杨洁篪说,发展中国家在此次危机中所受打击尤为严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也受到冲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遗余力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胡锦涛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损害。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履行援助和减债等承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国造成很大困难,但不能因此中断千年发展目标进程。胡锦涛主席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危机的积极态度,受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广泛赞誉。

五、推动了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发展。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的会见,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两国元首首次会晤,意义和成果都十分重大。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并就进一步深化在广泛领域的互利合作达成共识。奥巴马并接受胡锦涛主席邀请,将于今年下半年访华。这次会晤开启了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时代。胡锦涛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在与英国首相布朗会见时,两国领导人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中英关系达成广泛共识。胡锦涛主席还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就推进中法双边关系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胡锦涛主席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同意进一步扩大共识,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胡锦涛主席与巴西总统卢拉就发展双边关系、推动落实伦敦金融峰会成果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同意在包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和协调。胡锦涛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同意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并就加强两国领导人交往、深化经贸合作、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多边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胡锦涛主席与韩国总统李明博讨论了朝鲜半岛局势,并就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洁篪表示,胡锦涛主席这次出访日程十分紧凑,活动安排密集,胡锦涛主席不辞辛劳,利用一切场合阐明中方的立场和主张,广泛深入地做国际社会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展示了我国领导人勤政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杨洁篪说,二十国集团涵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威胁和挑战的重要和有效平台。这次峰会提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会议取得了成功,充分显示了二十国集团成员应对危机,维护稳定,促进增长的坚定信心,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克服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将在年内再次举行峰会,审议各项承诺落实情况。中国愿与其他成员一道推动伦敦峰会的成果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月4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审计监管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