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目前危机仍未见底,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亦难以预料。尤其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学界、决策层还有民间,都很关注中国经济今后的走向。面对这场危机,更有必要认真研究这场危机的成因,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谨记危机的教训,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走向大有裨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1: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部门法的影响

[摘 要]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发生过程中对部门法的考验以及由此显示的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值得深思。对于金融危机的深刻剖析是时代赋予业界和学界的责任,也是完善相关法律立法、执法环节的契机。本文主要通过金融危机对金融法、公司法、产业法和刑法的影响来探索上述法律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法 公司法 产业法 刑法

也许有人认为,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接近尾声或者对我们的影响已如明日黄花。但是,现实美日经济的焦躁与沉重、欧洲的不安与阴郁告诉我们,金融危机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时下对危机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与考察是时代赋予我们不能回避的使命与职责,以下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部门法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法的影响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由于诸多原因并未受到实质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可以高枕无忧,或者我国的金融法制已经充分完备。相反,应当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作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金融立法的契机,在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完善法律制度方面取得突破。

1.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首先,厘清金融监管理念,确定监管者角色定位。为此,亟需制定统一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法”,就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宗旨、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与责任、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完备配套法规、规章,加强法与法之间的衔接性,消除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重复与冲突。最后, 完善金融监管的手段、方法,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适应能力。

2.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主要由《企业破产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但是,其中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具体操作和监管多为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完整的市场退出法律保障体系。《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以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而对于正常的金融机构收购、兼并等主动退出市场的行为没有专门的规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将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法的影响

1.公司资产负债率的限制。公司法中对公司资产结构要求一般是从资本的角度进行规范,而作为现代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负债则规定不够详尽。负债是现代企业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对公司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公司负债融资的利弊分析来为相关公司立法提供思路。企业负债融资可以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抵减税收等方面获取一定收益,但是企业负债也是有成本的,例如负债融资的增加可以扩大企业的亏损。此外,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资不抵债是公司破产的法定情形,公司如果没有负债,则没有破产的可能,也就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发生。而负债融资的运用会增加企业应付账款额,负债融资越高则破产成本越大。从理论上说,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或存在一个最优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公司的资金来源情况和长短期偿债能力,是分析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因此,为了防范企业风险,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适当规范公司负债融资,根据经营风险高低规定合理的负债融资比例。

2.有限责任原则的适用。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石,原则上,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应予尊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司滥用法人人格、股东滥用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主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应当加大对股东的责任追究力度,运用公司法人人格理论,对资本显著不足、滥用股东人格、法律人格混同等法律问题,在特定法律事实中直接追究滥用股东的法律责任,直接由滥用人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3.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伴随公司发展始末的管理与法律难题,在公司权力配置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公司管理者的创新与管理才能,同时降低公司管理者的代理风险问题一直是现代公司管理与立法中不断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在此,应根据《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进行明确具体的规范,对于违反忠实义务、注意义务的人员依法追究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4.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公司制度肇始的理论基点。因此,传统公司法的重心也在于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的利益。而根据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公司应当在考虑股东利益的同时,将满足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诉求作为公司的目标,这些利益诉求包括雇员(职工)增进公司利益分配与参与公司治理的愿望,消费者取得更高技术水平产品与更低消费成本的愿望,债权人公平得到足额清偿的要求,中小競争者不受大企业压制的愿望,社会弱者得到更多无私帮助的愿望及整个社会公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等,这些利益诉求理应由公司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在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上,应当明确公司相关法律规范,从公司利益分配、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全面加强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力度。同时还应当导入社会公开法律机制,把股东之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与股东、证券投资者和债权人一起纳入社会公开机制的保护伞下面,并把信息公开披露的内容由传统的财务性公开,扩大到包括财务性公开和社会性公开在内的广泛内容。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法的影响

产业法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法律。是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我国的危机应对措施应着眼于解决长期以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要扩大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增强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着眼于这些方面,危机更加凸显了我国产业立法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1.产业立法层次较低,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在我国,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法规是产业法的主体,在产业法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其中形成法律的不多,只在近几年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等少数几部,不仅没有《产业基本法》,甚至连与三大产业相对应的促进法都没有,其他涉及某一方面的具体立法,更是屈指可数,多数领域只靠政策、规范性文件调控,连法规的层面都还没有进入,从而造成一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不明显。

2.企业促进立法亟需完善。现行的促进法内容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出台,很容易变成一些空洞的口号,在此次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备受打击很清楚地说明了该项法律实施效果不佳,缺少相关法律,如金融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的配合实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中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立法亟需加强。当前是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在此次危机中,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对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做出了明确安排,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向。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制定符合我国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法,避免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调走样。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刑法的影响

我国在1995年初步建立起金融刑法體系后,在短短10年内,金融刑法平均每两年就要进行补充修正以应对新型金融犯罪的出现,这足以说明其不稳定。刑法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应更加注重前瞻性。为保护好我国金融安全不受金融危机影响,应对刑法进行预见性的完善并减少修改的次数。

1.规定新的刑法罪名。针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突出的金融犯罪行为,应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设计相应刑法条款。一是规定过度投机罪,用刑法规制过度投机行为。对于利用持股、持仓、持券优势或者集中资金优势,进行过度投机交易,情节严重的应按过度投机罪定罪处罚;二是设置相应的动摇信心的犯罪定罪量刑条款,动摇信心的犯罪条款主要是指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散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扰乱民心,致使国家金融安全受到破坏的犯罪;三是针对贱卖国有金融资产的行为定罪量刑。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严禁按照“公允价值”抛售资产,对按严重低于成本(一半以上)的价格抛售国有金融资产的行为应视为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四是用刑法规制金融监管中的监督过失行为。金融监管中的渎职行为很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生成与传导的催化力量,需要刑事法律给予格外关注。

2.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刑法所具有的威慑力是其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根本保障,刑法威慑力能否正常发挥、能发挥到多大程度都直接影响刑法打击和控制金融危机诱发的犯罪效益的实现。在金融危机严峻情势下,通过从重的刑罚,将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犯罪行为依法从重判处,不仅能够使受惩罚的犯罪分子感到痛苦,而且能够震慑、威吓意图实施犯罪的人,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对于金融犯罪,在刑罚种类上增加资格刑,对于自然人可增加禁止从业的资格刑,对于单位犯罪应增设停业整顿、限制从事业务活动与强制解散等资格刑。

作者:赵克芳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2: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摘 要: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目前危机仍未见底,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亦难以预料。尤其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学界、决策层还有民间,都很关注中国经济今后的走向。面对这场危机,更有必要认真研究这场危机的成因,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谨记危机的教训,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走向大有裨益。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贷款 金融风险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次级贷款引发金融危机

(一)次级贷款掀起的债务盛宴

次级贷款又名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高达12%。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向无偿还能力的客户推销贷款,银行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借款人坐享房屋升值带来的红利。受利益诱惑的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这些真正的金融大佬也参与分享该债务盛宴,各种质次利高的贷款经过会计师用复杂的数学模型精心计算,打包成证券上市,商业银行让渡一部分利润得到融资,金融大佬坐地分赃,真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把债务作为资产卖掉而做的保险合同,合同的对家就是五大投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这种信用违约掉期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各国的投资者见有如此“安全”的投资产品,蜂拥而至,分享债务盛宴。同时对冲基金通过保险、抵押、贴现得到现金流向股市、原油和金属期货市场,虚拟经济泡沫大增,证券指数狂飙。

(二)泡沫破裂,危机袭来来

各国投资者购买美国证券,使美元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就业提高、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这个泡沫越吹越大。狂拥而入的资金迫使美联储必须增发国债来对冲这部分资金。美联储推销国债要用高利率来吸引买家,不断推高美国长期债务利率。不断上升的利率最终使客户们的负担逐步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由此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波及至美国的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震荡。

由于国际银行家们向金融市场兜售了数十万亿美元的“利率保险”合同,保证长期利率不会上涨,一旦长期债务利率出现走高的局面,挤兑如洪水般冲垮了房地美、房利美、贝尔斯登、AIG、雷曼兄弟等金融巨无霸在内的全球众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紧缩,抽干了股市、原油和金属期货市场资金,原油价格在两个月内回到了它应有的价格,通货紧缩随之而来。

信用是维系经济社会的纽带,反映在金融上就是利率。理想的自由经济,利率是有市场决定的,但凯恩斯主义主导的现代经济理论导致了利率成为政府(当然是为垄断资本服务)调控经济的手段。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对信贷的需求,低利率推动盲目过度的投资,创造了巨大的泡沫“财富”,这些“财富”流进股市债市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随着投资成本不断加大,利率上升,流动性不断紧缩,证明投资不再有利可图时,泡沫破裂,危机袭来了。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几点启示

(一)构筑企业经营中信用和道德及社会责任

信用构筑了经济社会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温家宝总理在09年2月2日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无法摆脱信用对经济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信心来巩固信用,尤其是国家信用;要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信用。

比尔·盖茨提倡的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主要内涵就是: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制度创新,来服务穷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中国企业家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健康的经济也是我国长期繁荣的重要保证。

(二)增强金融风险意识,避免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

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存在,企业经营者总希望自己控制的资产能分分秒秒增值,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换,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金融投资。企业利用自己剩余资金做短期投资,增加收益。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其全球巨额的营业收入每晚会到时差相反的金融市场增值。或者通过组建或参股基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而另一方面企业又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样间接的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金融市场。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汽车公司受打击最大,原因不是汽车生产经营出了问题,而是由于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贬值以及短期兑付合约造成资金枯竭。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如想获得美国政府提供的174亿美元援助贷款,就必须剥离280亿美元的债务,进行破产重组。资本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和整个世界。这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前车之鉴,收益与风险永远成正比,金融风险比产业风险更可怕,坚决避免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确保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三)稳定汇率,谨防热钱流入。

克鲁格曼曾提出过“三元悖论”。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下述三个政策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流动性。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这是解决“三元悖论”的一种特殊的“三中择二”政策选择。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而我国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我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成本却日益显现,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而名义汇率的“稳定”使出口带来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由于对冲手段的有限性,这种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实际上导致中国已经部分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我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面临着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这说明我国需要走以内需为主要引擎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对市场的规范、监管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正确认识危机的成因和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有效规避风险,避免国家和民众的财产损失,塑造企业生存的客观环境;企业更要降低自身金融风险,只有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才能确保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数据至七月上旬我国信贷投放资金已多达7.36万亿,而去年全年信贷资金才4.9万亿,政府在实施降低利率、扩大信贷投放的刺激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适度,避免投资过热而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应谨防虚拟经济的泡沫过大,招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影响社会稳定。

注:本文作者狄传武现在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辉清.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

[2]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2009(2).

作者:狄传武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3:

浅析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在金融危机经济背景下,贸易交易量急剧下降,国际贸易融资市场深受冲击。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贸易融资走出困境,政府、银行和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经济局势寻找新的融资机会,是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以期寻找解决贸易融资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贸易 融资 对策

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全球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的经济衰退,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纽带,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2008年11月12日在日内瓦召开的贸易融资专家组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金融危机导致贸易融资市场状况恶化”。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全球国际贸易量急剧下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世界500强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国际贸易融资在金融危机之后,迟迟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开展资金和信用融通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具有很强的偿付性,它围绕着进出口展开,为对外贸易服务,即融资对象限于进出口商业务。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国际化的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原油、金属、谷物等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融资影响包括对贸易融资环境的影响、贸易融资的影响和贸易融资双方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环境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给国际贸易的融资环境带来了寒潮,西方国家不少金融机构因陷入危机困境而申请破产。相关数据显示,国际贸易融资流动性的缺口2009年五月份已经增加到3000亿美元,而且这一数字依然有着急剧扩大的趋势。于是,在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各个国家和银行都实施了诸如提高利息和手续费用,降低国别限额、缩短还款期等手段加严放贷条件。如此繁琐而苛刻的融资条件使得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此举更是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雪上加霜,国际贸易融资步履维艰。正是因为国际贸易融资环境的不容乐观,许多企业不能正常地进行消费性的生产活动,现金及资金的运转失灵或者不畅以及市场需求的锐减,致使生产和消费环节都遭受到极大打击并迅速地萎缩。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影响

贸易融资风险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国内各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大,中小企业融资较比平常更加困难,许多企业迫于资金需求铤而走险,利用多种国际贸易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某些出口企业甚至不息出口创汇的风险出口贸易产品,有的企业甚至不息触犯法律禁止条例为代价。由于深受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信贷融资条件更为严格和谨慎,很多公司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来缓解资金链的短缺和其他借贷资金,致使进口性质的企业最终拖欠贷款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风险,甚至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另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的融资中也存在很大风险,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时有发生。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世贸组织WTO的特殊权利恣意盘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市场,通过实施一系列政府手段或修订部分法律条文来使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堂而皇之的合法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使得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不少国家以刺激经济、保护民族企业为幌子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许多国家的诸如外偿付能力、主权担保有效性、外汇管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不容小觑。

(三)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双方的影响

国际贸易融资双方主要是指贸易融资的交易双方即银行和企业。目前我国80%以上的贸易融资属于传统的贸易融资,主要由商业银行提供,构成了我国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它主要取决于贸易商的财务状况,包括:出口押汇、打包放款、票据贴现、保付代理、福费廷等。

从银行方面来看,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对外贸易中涉及信用证结算等银行信用的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贸易融资业务主体的一些国外金融机构,其原本较为稳健的资金运作系统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产生大量的赖账和坏账业务。尤其是在美国的欧美地区,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因为银行无所顾忌的放宽贷款条件,最终导致许多银行贷出的款项无法定期、定额的收回,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问题银行”纷纷倒闭、破产。

从企业来看,因为全球的出口市场需求锐减,加之及时和足量的贸易融资难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就难以进行,其每日所消耗的成本却逐日增大,更加剧了企业的贸易融资难度,正常的资金链的断裂很有可能使得企业走上破产的道路。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各种困难将极大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形象。

二、金融危机下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在金融危机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量急剧下降,国际贸易融资市场深受冲击。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贸易融资走出困境,政府、银行和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经济局势寻找新的融资机会,是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下面主要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对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提供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要加快我国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第一,政府应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紧密配合的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形势发展和变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资金支持和投放力度。如根据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贸易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国际贸易融资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担保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分散和降低企业风险提供保证,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

第二,政府应积极参与贸易融资的国际性地区性合作和协调,寻求与世界银行建立新型的资金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国内银行与国际银行的合作,鼓励国内银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融资促进项目,降低并分担各种风险。如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加入泛美开发银行贸易融资便利项目,通过与泛美开发银行合作,中行可为出口企业提供最长达3年的担保和融资服务,中行还加入了?x国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贸易。

(二)银行要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个世界性的金融机构和国家主体,相继出台贸易融资促进措施,银行也适时推出新型的贸易融资产品,为贸易提供资金支持,加速了贸易的复苏。首先,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机制,有利于形成银行和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际贸易融资还能实现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有利于风险的动态把握,避开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弱点。其次,银行要建立完整的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强调全程控制,确定风险责任和审贷剥离制度,实施授信的额度管理,有效降低、控制银行贷款风险。再次,建立融资授信审批通道,采用快速高效的审批机制。最后,发展国际保理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及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将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信贷需求,更好服务企业,及时提供定额的信贷款项,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

(三)企业要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风险,增强自身实力,正确应对国际贸易融资新形势,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及时的调整企业的产品战略,强化财务管理,不断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企业实力。要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确实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企业要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促成交易、降低自身成本、规避风险,当然,企业还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学习,讲解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等知识,使得员工准确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贸易融资产品与授信审批过程。

其次,要时刻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合理规避各种风险,转变粗放式经营的思路,建立完整的企业规避风险的机制,采取如信用证和保理等多种结算方式,以此来有效的控制业务过程和规避企业的风险。要经常开展风险防范知识培训讲座,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机制,培育熟悉国际贸易融资的各种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降低风险使员工们时刻保持警惕风险的灵敏嗅觉。

参考文献

[1]谢海峰,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国际金融贸易融资:影响、风险与对策;[J]科技广场,2009(06)

[2]钟子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0(05)

[3]刘静,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作用、影响及中国选择,[J]硕士论文,2007年

[4]裴信伟,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J]中国商贸,2010(19)

[5]付文平,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商贸易融资方式选择,[J]北方经贸,2010(12)

[6]程晓芳,当前形势下贸易融资业务应关注的风险点,[J]经济论坛2010(02)

[7]康楠,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及其作用探究[J]中国商界,2008(11)

作者简介:何传友(1966-),安徽肥西人,任职于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高级财务管理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投融资运作。

作者:何传友

上一篇:审计风险导向运用论文下一篇:预算执行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