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2022-04-18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在高中阶段实施过,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此背景下,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已经需要被提上日程。教育部已经明确的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实施实践课程,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与探索,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1:

创新教育在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之下,学校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创新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科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历来被人们忽视,在融入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之后,正日益显现出非凡的作用。

一、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全面提倡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具体而言,是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也很基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以上这两点,比创新能力更重要,而且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普遍可行的,逐渐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全国正在逐步推行新的课程计划,小学各科的教材和课标在逐渐改革。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新教材的内容侧重于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减少了部分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知识,增加了许多典型实例,特别是本国的实例。课标中也明确了教学目的,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突出了对协调人际关系活动的参与。这些恰恰都体现了创新教育的精髓。总之,当前学校教育中现实性、创新性在日益加强,创新教育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创新教育使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用日益增强

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包括普及性活动和探索研究性活动两方面,前者主要有讲座、参观等,后者侧重于监测、调查、考察、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并摹写小论文等。相比之下,低年级的课外活动,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高年级则更侧重于科学性、研究性,因此是真正的科技活动。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比,科技活动更贴近社会,更关注热点,与实际紧密相连,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随着新教材、新课标的推行,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实用性更强,使课外的科技活动在内容上成了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同时,课标除了强调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外,还以专门的篇幅提出了研究性课题,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每一学期至少要做一次专题研究。科技活动在形式上已经从传统的课外,逐步走入课堂。

随着教材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的改革,科技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显现,人们开始对其倾注前所未有的热情。现在正是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的良好时期,小学各学科应积极引入相应的科技新成果,发挥课外活动机动灵活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形成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注重选题是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一)务实是灵魂

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要具体明确,避免空洞的纯理论说教,既易于上手,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常,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兴趣是一种推动力,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即使是已经有了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仍然更容易对具体的实际问题产生兴趣。特别是打算开展长期活动的时候,更应侧重于选择具体直观的项目,以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同时,科技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活动本身的作用和价值。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科技活动的内容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现实意义。务实使科技活动具有价值,也使参加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侧重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层次上,以科学的态度,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还应有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调动其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完成课题,并在活动中使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二)创新是突破

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索性活动,必须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内容选题或者切入点、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到活动的结果,立足创新、办实事,以取得多方面的综合实效。

一方面,活动本身的创新性,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最重要的教育目的,而且创新性强的课题,其研究的结果也更能为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探索研究性活动的结果,往往有个得到认可的问题,虽然成功与获奖并不能画等号,但能够得到承认体现了活动的价值,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

同时,在探索研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包括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手段,并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从多个角度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引用已有的科学资料和结论,推陈出新。

(三)选题是关键

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课题的选择是一个关键。一个较好的课题,就是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石。

例如,选题时适当关注社会热点以及身边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谓热点,就是关注的人多了,传媒宣传、评论的多了才成为热点的。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往往很关注这类问题,甚至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而很希望在学校能有机会深入探讨。因此,当你选择这类专题开展活动时,本身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更具有实际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其结果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承认。

然而,仅是抓住热点,常常成了随大流,效果不一定理想。在选题的时候可寻找热点中的冷点、冷点中的热点,以及最新的热点等。新颖的课题或者某个切入角度,会使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创新、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小学科学研究性活动必将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创新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发展。

作者:张伟峰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2:

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在高中阶段实施过,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此背景下,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已经需要被提上日程。教育部已经明确的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实施实践课程,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与探索,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自然;研究性学习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在网络中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网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鉴于这种大环境,本文将对初中自然科学中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意识,让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渐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研究问题,探索问题,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弥补教材中的不足支持,增长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游侠的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条件,学校内部要有校园网,并且可以随时登陆因特网进行学习。学校还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让给学生具备上网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另外,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归纳法等等,这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三、研究性學习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教师需要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初中生,认知与能力发展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另外,网上资源丰富但也是鱼龙混杂好坏参半,教师需要对学生搜集信息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过滤信息,选择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良好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做课题相关的简易网站或者提供网站的信息链接,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学生更需要自主探索,学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大胆的进行探索,小组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何确定

1.课题确定原则。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好奇心强、心理不稳定、兴趣容易被激发但是不容易被保持等特点,研究性课题的确定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起点要低、难度要小,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在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由简入繁;第三要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課题来源。第一,从教材中来。现行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环境保护、免疫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等。第二,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教师可以将他们按照兴趣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研究与探索,例如,基因与转基因,克隆与社会,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第三,来源于社会生活。教材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贴近社会与生活的,从社会与生活中发展问题,为社会分析问题,排忧解难,服务于社会,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第四,从网络上、试题上寻找一些比较新颖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研究与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实例分析

结合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结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体现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两个方面:

1.教师行为

(1)教师要进行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新闻的相关网站进行阅览,并且向学生提出问为什么千年古城成都会有这样严重的沙尘暴。

(2)向学生提出细致的问题。沙尘暴发生的时间以及区域,沙尘暴的原因以及偶过,保护森林对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怎么保护森林,草原有哪些重要作用,草原不合理利用有哪些方面,如何合理的利用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索。

(3)网上交流活动。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名重要成员,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一些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观点转到大屏幕上进行研究与分析。

(4)归纳与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的、长远的、综合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性的见解。

(5)反馈。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与论点进行探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行为

(1)浏览相关的新闻网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浏览相关网站,深入思考问题。有关网站例如,中国植物保护网、黄河风情、新疆草原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绿色北京、自然之友等等。

(3)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所得、互相之间探讨学习的方式方法。

(4)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做好笔记,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

(5)汲取不同角度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观点。

六、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两个方面的学习兴趣,对网络技术、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网站、维护更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网络是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这就要教师进行组织与沟通。网上的丰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不利于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善于调节。

3.网络上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实验教学。学习自然科学离不开实践,许多时间是网络没有办法代替的,不要因为网络便利,削弱实践活动。

4.注意课题的循序渐进,综合学生的实际特征,由简入繁、先易后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要综合新的教学形式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产红. 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看法[J].课程整合,2015.

作者:谢晖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3:

让学生在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全民创新是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创新创造所需要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为教育,作为肩负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主学科课程,科学教学则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任教初二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结合自己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肤浅思考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调动学生研究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研究

现行科学教材其内容可以说是充满学生研究意味的,尤其是研究性的话题更具有学生去进行研究的色彩。但从我们所教学生看,由于语数外物化等学科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升学压力也比较大,一般说来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是缺失研究性的。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再存有一定引领学生研究的惰性,那么学生是根本也不可能去建立科学课程研究兴趣的。所以,窃以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从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入手。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笔者善于将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所能涉猎到的自然和社会生活融入到一起,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教学《水的利用和保护》,这是8年级开始学习科学的首先内容,是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掌握了相关水的特征后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其目的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进而建立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针对所教学生实际,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生活需要用水的地方进行罗列,尽可能地穷尽一切选言枝,而且要紧密结合当地和本身的实际,更为主要的是劈开教材所述内容。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现自身所能看到的用水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也是个偌大的数字。再让学生网上搜索,看看我们所用的水占地球水资源的总量,当学生发现陆地水中淡水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时,当学生发现自身虽然处于沿海地带,海水又多是咸水不可予以利用时,节约用水理念油然而生。学生研究节约用水之兴趣也显得十分浓厚,大家都从自身的用水习惯去寻求到一定的创新对策。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凡事都必须建立一定的兴趣,科学课程教学,当学生建立起研究的意识,那学生将会产生无穷的研究性的正能量。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够稳固的,他们的研究将受到一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如果我们再不给学生以研究性的主体地位,那学生则完全可能会兴趣大减。初中学生业已开始意识到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且不如一做。自己主动参与研究的所获是最有收获的,且充分体现其主动地位的研究是也是最能实现其理想教育的。正如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的理想智育一样: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科学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则完全应当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全程。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不就比较简单或者有选择地去让学生研究,而是把整个研究过程全部交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锁匙,任凭他们自己去启开科学王国的大门。譬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去真正意义上凭着自己的研究,知道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的现象——光合作用,不是去口头说教,也不是就简单地呈现其基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研究。让学生去做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学生便从具体的实验中发现被光照射到的叶片部位产生蓝色,被铝箔纸遮光的叶片部分没有变蓝。实验由学生去动手,发现也由学生去获取,结论也由学生去下,学生们便比较轻松而又牢固地形成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之一是光的意识。

三、升华学生研究智慧让学生创新参与研究

科学教学理想的课堂,同时也应当是学生思维荡起涟漪的课堂。怎样去荡起学生的涟漪,不是简单地以为学生能够掌握多少,其关键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内容去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学的课堂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创新潜能去升华自身科学学习的智慧,怎样让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窃以为科学教学的课堂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超越知识,进而走向智慧;当应凭借现有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创造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坚持把引领学生的创新研究放在首位,在引领上力求让学生去建立能够创新研究的信心。如让学生知晓一些大发明家并非就是怎样的天才,只不过是他们多长了一个善于分析的脑子,多长了一双勤于观察的眼睛。在引领上也力求让学生去进行经常性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的思维,无论学习怎样的科学常识,都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发现,也多从呵护的角度出发。科学是严谨的,学生的一些猜想、发现和结论有时也完全可能是荒诞无稽的。如果我们善于引领,那学生的研究则完全可能由荒谬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化。譬如教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虽然学生对生活中分散现象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在教学时笔者有意将教材进行重组,让呈现的顺序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比较理想地促使学生对分散状况的认识达到由显性向隐性和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增进了学生创新理解的能力。对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相关概念的形成,笔者也让学生利用多样的实验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性的比较分析,学生的比较分析,而且让学生得以通过互动交流达成知识经验生态性的流通和提炼。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作者:林立侠

上一篇:计算机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数字化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