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具备的服务于民生体育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的对策,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

第一篇:体育科学研究论文

体育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武汉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基础,教师是系统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必要的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是养成锻炼习惯的保证。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院校;大学生;快乐体育

前言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推进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概念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目前人们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的界定,还没达成统一的共识。我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著对习惯有不同的阐释,认为习惯是“不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而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是由于受到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有:情境性学生习惯是在某种情境和某种刺激下而形成的,某种类似的情境或刺激重现,其习惯即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学生的某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

(三)动机概念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或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联合驱动的。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一)习惯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二)情境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形成的。

(三)省力性

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四)两极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习惯唯一性;其二是波动性。当习惯定型后,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

(五)愉悦性

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习惯与专业的关系:

不同的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别,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对表3-1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81%学生都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38%的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保障,没有体育锻炼时间的锻炼是无法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

(三)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项目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项目的多样性能驱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增加锻炼时间,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更好,也促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心理学分析

锻炼习惯的形成可表示为如下相关过程:

锻炼需要→锻炼动机→锻炼行为→锻炼习惯养成

(一)体育锻炼需要

体育锻炼的需要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常以意志、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的功能。体育的基本功能能满足个人的上述需要,人的这种需要和体育的基本功能长期结合导致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

(二)锻炼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身体锻炼的直接驱动力,它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个人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和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形成是从泛化模糊到分化具体、从不稳定到稳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锻炼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锻炼动机是锻炼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只要具备锻炼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锻炼行为自然而生。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的形成,关键是行为的保持,而保持这种行为,就要从锻炼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增强继续参与锻炼的动力。反之,如果锻炼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会削弱鍛炼的动机,甚至放弃继续锻炼。

(四)锻炼习惯的养成

人的某种行为在不断得到正强化后,在大脑皮层和小脑之间会建立起固定的神经联系,由于锻炼行为的结果符合主体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继续锻炼的内驱力,锻炼行为的贩毒出现在心理上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在生理上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打破这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则会使人感到不适,并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

五、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健身娱乐的需要

健身和娱乐是人的本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不断激发人们对健身和娱乐的需求。然而,现代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思维的活跃时期,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健身娱乐的追求上表现出浮躁,缺乏对健身和娱乐的理性认识,精神追求的层次也不高。

2.自我实现的需要

体育活动在精神层面包含有众多的美学和时尚元素,大学生对某一类别的倾向性心理或是行为活动,鲜明地显现出个人的追求风格,展现了个人的价值取向。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表现在自我表现欲上,大学生是最具有自我表现意识的群体,体育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3.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互活动。体育有活动性、技艺性、合作性、竞争性、群居性和礼仪性的特点,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尚未成熟、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的时期,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确立自我的社会地位。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

(二)外部因素

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样、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学校经费的不足使现有的器材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率,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制约。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

学生对健康与运动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全面而正确的地理解健康内涵的仅占61.2%。目前,高校大多采用体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专项技术知识为主,而体育基础理论与卫生保健知识课时很少,健康知识的匮乏很难使学生树立长久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从众的心理。体育锻炼氛围能使人形成心理定势,不断内化自己的态度,使其行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自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4.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对体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其中的网络娱乐、网络交际等虚拟功能代替了体育的某些功能,上网也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网络文化的冲击淡化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饿培养,不利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

5.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其他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就业压力、经济条件等。当前大学生个人消费更加倾向于自身发展和就业有关的方向。近几年,教育成本增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体育健康投资比例甚少。此外,家庭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对健康投资力度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产生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對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媒体的作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础。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态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积极地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越积极,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渗透到大学生的言行中,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2.加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改变过去形式固定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内容丰富、灵活、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加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内容丰富、活泼、趣味的“快乐体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通过主体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4.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

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情境,提供具体学习模仿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时间等确定锻炼的目标,选择锻炼的项目,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参与意识,不断地指导、帮助学生调整锻炼计划,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促使其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利,孙瑄瑄,吴蓉蓉.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J].安徽体育科技,2004,(02)

[2]文潮辉.让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动”起来[J].教育导刊,2004,(10).

[3]王华桌,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4]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5]张华君,宋亚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3,(02)

[6]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作者:杨丹丹 王健波 王桂桂

第二篇: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具备的服务于民生体育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的对策,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育资源 服务 民生体育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本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高校体育工作也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体育资源来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让人民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让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 高校体育资源和民生体育概念的定义

1.1 高校体育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备、图书音像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资源仅指体育场地和场馆、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器材和教育经费等。本文的研究属于广义的高校体育资源的研究。

1.2 民生体育的内涵

“民生体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体育”是指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体育需求,是关乎人民生计的体育层面上的;狭义上的“民生体育”是指保障人民体育根本权益,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民生思想为出发点。

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2.1 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物质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是民生体育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也是影响和制约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的分布很不均匀,高校体育场地、场馆设施与其它行业系统的场地、场馆设施相比相对较充足。高等院校不仅体育场地相对较充足,场地种类齐全,功能设施完善,而且环境较优美,校园绿化充分,校内空气较清新,是进行体育锻炼、休闲的理想场所。高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老年人在闲暇时在高校校同里既可以享受知识文化的熏陶,又可以强身健体。

2.2 高校具有高层次、有经验的体育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同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对全民健身指导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而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学生体育骨干是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成分,他们具有高学历,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并且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课余时间比较充足,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从事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业余指导工作,从而增加全民健身指导队伍的数量,提高全民健身指导的质量。

3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的对策

3.1 把民生体育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加强立法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纲领性法律法规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并做好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制度监管。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力制定学校体育资源与民生体育服务的规范和制度,把实现学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督促社区相关负责领导和高校领导共同制定高校体育服务民生体育的制度和办法,抓好宣传、切实推进、稳步落实;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高校的开放工作,使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之间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3.2 有时、有序、适当有偿地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健康地发展、健康地生活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也成为民生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在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比较完善,然而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除了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外,其余时间多处于闲置状态。那么,高校应该在满足学校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可以实行对社会无偿或有偿开放。高校要确定好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开放的形式,并在确定好方案以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向社会及附近小区居民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现有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例如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在寒暑假开办各种健身俱乐部,篮球夏令营,轮滑培训班、游泳培训班等,既有利于缓解民生体育由于体育设施不足造成的群众参与身不方便的问题,乂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并且适当降低学校体育设备的维修成本。

3.3 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

民生体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为民生体育持续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士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尤其是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管理与指导,为他们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为他们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开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有效的体育恢复手段等等。

经调查发现很多社区没有组织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体育活动也根本没有任何的管理和指导。民众的体育知识相对匮乏,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没有目的,不能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练习时问和频率都比较随心所欲,缺乏长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组织和指导。要缓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优势和作用。因为高校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每年高校都要举行全校的运动会和各个体育项目的比赛,这些比赛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一般都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具有组织和管理各项赛事的经验和办法;其次,他们常年坚持在教学和训练的第一线,不仅具备各种训练先进的理论,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他们除了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外,有较多的空闲时问,这些优势能为民生体育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育专业学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潜能。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骨干初步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可以安排他们分区、分时、分段地到附近社区、企事业单位,对群众的体育锻炼进行组织和指导,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这样既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义缓解了社区体育锻炼缺乏指导的问题,为体育专业学生和学生体育骨干以后更好的为民生体育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转变观念,提高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的意识

对于高校来说,近些年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扩大办学规模或提高办学层次上,对于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问题不会成为高校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的理念的形成以及服务民生体育的认可度的提高是突破服务问题的关键。高校的领导及体育部门的负责领导需改变原来观念,紧密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配合,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积极参与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中,为民生体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结论

高校体育资源具备服务民生体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和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些为高校体育服务民生体育提供了物质和人力保障,高校体育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服务于民生体育,更是民生体育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两者可以相互合作,使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快速发展。政府要加强立法,规范、指导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协调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和谐发展。

作者:杨亚阁 梁丽

第三篇: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摘 要 体育舞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发展,在实际生活发展应用过程中早已可以充分迸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在当前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逐渐开始对体育舞蹈体育文化价值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广泛应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健康体育运动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传播体育舞蹈相关文化及其相关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其自身审美价值特征和发挥体育舞蹈体育文化价值。

关键词 体育舞蹈 文化 全民健身 健康

一、前言

(一)定义

体育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往往也只是主要泛指一切其他有关一个人类自身体育的所有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所有体育文化观念上的物质精神文化。

在分析体育舞蹈运动项目体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体育舞蹈的定义。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夏季大学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是一种由男女共同表演参加的步行式集体舞和双人混合舞蹈的体育比赛项目。体育舞蹈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社会生活舞蹈。由于它兼具社交、娱乐、体育锻炼及竞技表演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首先,场地、人数。国际体育舞蹈的比赛场地是有严格规定的,场地的面积是15*23m2,地面是由木质地板或大理石组成,表面必须是光滑且平整,场地的2米以外应无障碍。逆时针旋转第一条长线叫A线第一条短线叫B线,第二条长线叫C线第二条短线叫D线。比赛的时候运动员团队应按照这两条线的宽度长短不同,安排适当的比赛套路线和动作一并进行集体竞赛,不断地沿着舞程线的方向循序而进。参加一项国际正式比赛体育舞蹈的女子个人比赛项目的舞蹈比赛必须规定是一男一女两人组成一个舞伴,双方一起共同进行舞蹈参赛,不能是两男或两女组成一对参赛,也不能单人参加比赛;参加团体舞比赛的人数必须是每队八对运动员(四男四女)进行比赛,不能是八男或八女组成一队,也不能超过十六个人进行比赛。

其次,服装。参加国际体育舞蹈的运动员必须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比赛,运动员上场必须要穿拉丁服或摩登服。参加拉丁舞的男运动员是紧身上衣,下身必须是深色长裤,可镶有钻石或丝带。女运动员的服装是露膝短裙,可以露肩或背,可镶有钻石或丝带,但不得有损伤人体的坚硬物质,鞋是标准的拉丁鞋。参加摩登舞比赛的男运动员的要求上身是白色衬衫、领结,下身是深色长裤,黑色燕尾服外套。女运动员要求是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连衣长裙,可镶有钻石或丝带,鞋是标准的摩登舞鞋。

最后,动作编排。国际体育舞蹈的正式比赛,一定要严格按照1924年由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对国际标准舞规定的标准步法组成的套路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不准私自更改规定的比赛动作,套路编排要以标准规定动作为主,但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旋转、跳跃及艺术化的舞蹈动作,使得整体的套路编排更加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三)体育舞蹈发展的文化特点分析

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源于历史发展的积淀,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认知与所表现的特征均由人们生活行为、观念与宗教信仰等综合演变而来。对其进行文化内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体育层面,更需要立足于社会文化层面,对文化特点与内涵进行深入诠释,使体育舞蹈的文化研究摆脱体育束缚,才能深入研究其文化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舞蹈的有机融合,在特点表现上兼具了二者的特征,体育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元素通常带有古代群体狩猎、种族祭祀等特征符号,不仅能准确反映运动者的素质与能力,也能体现运动者的审美理念。并且运动者在接受运动教育时,通过动作语言的充分展示也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基于身体观对体育舞蹈进行分析,体育和舞蹈同样具有肢体表现力,均能反映文化特征,都是主要借助动作语言,有效反映运动者内心情感的活动。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运动更为激烈,多以健壮的身体展现出强烈、强势的特质,而舞蹈则更为柔美,注重身体的柔韧性与匀称感。二者在特定的发展历程中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体育舞蹈项目。因此,就其发展历程而言,体育舞蹈的文化是基于体育文化与舞蹈文化而成,传承了一定的文化特点。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价值功能分析

(一)强身健体的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运动是在特定的舞蹈节奏感和音乐的共同伴奏下,通過调节人体各个阶段运动节奏的不断变化,做出不同阶段难度的各种形体艺术动作和各种造型艺术动作,表现不同的艺术感情和舞蹈技艺,是一种可以健身娱乐和锻炼体质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舞蹈的长期坚持练习,不但可以有效帮助促进自身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成长,提高人体自身运动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正常恢复能力水平,还可以有效帮助强化保持人体自身血液中的能量正常供给、蛋白质等各种重要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功能提高。体育舞蹈对人体腿部肌肉也是同样具有一种增强肌肉牵引力的运动作用,使人体肌肉骨骼更加坚硬。由于体育舞蹈在练习时需要调动身体全部肌肉运动量,练习体育舞蹈时由于人们身体内的全部身体能量消耗逐渐增加,此时由于目前人体在神经系统的活动机理控制下,心肌肉的活动兴奋性逐渐大大提高。通过活动控制而使心脏的血管扩张收缩的控制能力逐渐加强,收缩心脏的速度逐渐加快,血液循环活动速度逐渐加快而使人体血液输出量逐渐增加,从而有效地满足此时人们进行练习体育舞蹈时对于身体全部能量消耗量的需求。因此每当人们长期的通过一些体育舞蹈和跳舞的体育练习不但身体需要能有效率的提高,人体某些内脏器官的肌肉生理功能性和恢复性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还同样能有效率的改善和增强帮助人们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人体肌肉生理活动力和控制能力。以上的能力都是由于人体内部内脏肌肉调节功能的提高,某种肢体运动操或舞蹈表演形式,它能够产生一种大脑内部负荷,刺激调动人体各部分器官,促进调动人体内部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人体内脏生理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性和增强性,能够有效帮助维持自身内部机体的新平衡。

(二)強化素质训练,培养运动理念

运动功能是体育舞蹈最根本的价值。借助体育舞蹈强化人体的运动能力与基础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能够在较广的范围内渗透体育运动的价值理念,促进体育舞蹈项目的快速、广泛传播与发展。在体育舞蹈的运动过程中,运动者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对身体动作与姿态的有效控制。因此,运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肢体协调与控制能力,能够按照动作要求,在一定运动空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动作的协调配合。同时,运动者也必须具备较好的有氧耐力,能够持续完成较久时间的有氧运动。因此,体育舞蹈能够帮助运动人员实现体育运动能力显著提升,这就是其所蕴含的运动学价值。另外,基于身体形态训练的角度进行价值分析,体育舞蹈的动作训练能够有效完善身体的结构发育,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实现合理配合,促进形态塑造,在提升运动者气质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基于运动者的体育素质对体育舞蹈进行价值分析,体育舞蹈的学习、训练可以让运动者的神经、肌肉等系统的机能得到强化,且相互协调的能力也随之加强。在体育舞蹈的动作与组合中,有效掌控运动者的身体平衡,使其快速适应各种动作与姿态的转换,以优美的姿态给观众以视觉、听觉的完美享受,从而实现身体柔韧性、灵敏性以及力量等综合素质的有机融合。体育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对于运动者柔韧性、有氧耐力等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体育舞蹈的反复练习中,能够促进运动者身体各项机能的不断优化,提升其心肺、神经等系统的基础功能。体育舞蹈作为激发运动者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媒介,能够帮助运动者在持续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

(三)社会价值

体育舞蹈也同样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教育价值,通过师生学习现代体育舞蹈,不仅同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往成为朋友、增进友谊,还可以帮助进行社会文化和思想感情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可以帮助培养青年人们良好的身体和人际关系。在广大学生通过练习现代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生身体活动姿势和大家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也同样能帮助培养青年人们良好的团队组织纪律性,提高青年人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精神个性化和性格,起到现代教育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从现代体育舞蹈的核心价值观和功能意义来看,体育舞蹈不仅可以帮助促进青年人体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各种疾病的异常发生,而且还可以帮助陶冶情操,促进青年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文化交流,在培养青年人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练习舞蹈也同样重要。通过练习体育舞蹈还可以大大提高青年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审美生活情趣,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又是非常好的符合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一种体育项目。

(四)注重德智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体育舞蹈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智育等元素,对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激发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体育舞蹈文化中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体育舞蹈作为新兴的项目,在其训练与比赛的组织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规则性。为了呈现良好的表演效果,要求运动者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可贵的品质正是在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需要运动者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要求高质量完成体育舞蹈的动作练习。同时,需要运动者在不断拼搏进取中,保持无畏的体育精神: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保持谦虚友好的比赛态度,使自身的品质在练习与比赛过程中得到洗礼与升华。对于现代体育舞蹈本身而言,舞种的种类多样化也可以使其各种动作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给予运动者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其反应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在体育舞蹈的技术训练中,运动者需要迅速观察、判断所展示的动作特点和动作的意图,并准确捕捉动作的关键技术,随后完成动作,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优化运动者的思维结构与学习能力。音乐环境的快速变换、动作技术的有效衔接都是在考验运动者的综合能力。长此以往,运动者的创新活力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激发,这些都能充分体现体育舞蹈内在的智育价值。

三、结语

在深入研究体育舞蹈体育文化价值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明确把握有关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的具体内容。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的这种典型女性审美价值特征特点可以直接体现社会男女的和谐与多元性的统一,其文化价值性和方向性相对丰富,在日后深入开展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价值建设相关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文化发展价值标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明确体现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的典型审美价值特征和文化价值发展方向,促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艺术文化价值建设实践活动的健康开展。

体育舞蹈属于基础健身运动,体育舞蹈是综合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个教育学科研究价值的一项基础健身运动。通过网络了解我们学习这些基础体育舞蹈,不仅可以能够促进我们人体免疫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各种身体疾病的异常发生,它还可以促进人们陶冶情操,促进这个社会全体人们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感情、文化交流等的建立,也是对于培养这个社会全体人们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人们不断追求这个社会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使这个社会全体人们逐步发展形成积极、乐观的美好世界观和美好和谐的人生观,逐渐发展形成坚韧不拔,勇于进取追求梦想的坚韧品质,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上的快乐健康成长更能充分起到积极的健身运动教育促进作用。因此,体育舞蹈也是非常适合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计划中开展的一项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

[1]袁雨馨.中等强度体育舞蹈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06):57-61.

[2]蔡哲琛,师玲艳.核心力量练习在抖空竹运动中的价值分析[J].武术研究,2021,6(08):129-130+134.

[3]吴飞燕.略论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及体育舞蹈的基本训练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1):67-68.

[4]于庆霞.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运用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1):142.

作者:左登辉

上一篇:财务会计论文论文下一篇:会计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