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2022-04-20

摘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挑战。通过对灾区自然条件、区域经济特点分析,提出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四项措施:用好灾后重建政策,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利用对口援建支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统筹灾区城乡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发挥灾区自然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1:

关于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 总体思路及路径选择

摘要:文章从宁波市江北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后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深化完善的总体思路,以及“六化”路径即改制法治化、股权收益化、持股社会化、分配规范化、职能分离化以及治理企业化,并建议在六个“着力”上强劲采取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总体思路;路径选择;着力

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后,明晰了集体产权,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加快了农民城镇化进程。但仍然存在着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转不太规范、政企不分以及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根据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下一步深化完善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分步重点以及对策措施。

一、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其路径选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以及省、市出台的政策精神要求,确定深化完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后劲,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其路径选择是六化,即改制法治化、股权收益化、持股社会化、分配规范化、职能分离化以及治理企业化,以此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千方百计扩大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权,探索适宜的整体发包、分块发包等经营模式以及推出经营者优先入股和持大股的激励机制,最终培育成有朝气有活力的多元化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和所占比重,带领持股股东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改制法治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法治化就是坚持守住集体所有不改变和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思维。要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政策文件和制度设计内容进行操作。农经部门必须加强对深化完善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力度,对明显违背上级政策精神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群众意见较大的改革方案当地政府应该及时予以纠正,经深入研究后方可批准实施。

二是股权收益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质上就是持股股东股份收益权的确定。要不断满足社区成员对集体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实现辖区内居民按股份份额享有经济发展成果,走上美好富裕生活之路。股权流转遵照依法、自愿、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而对股权的流转应实施严格的制约措施:符合办理社会保障条件而未办理保障手续的股东;由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供养的“五保户”股东;属于孤、独、鳏、寡性质的股东这三种群体对象规定不得进行股权流转交易。

三是持股社会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进一步突破社区自身的产权封闭性,突破的途径就是行政权、所有权和物权的三权分离,实现政社分开、所有权与物权分开。重点是集体资产产权与外部社会资本产权联合重组,或者集体资产产权相互之间的新的联合,大力发展混合制所有制经济,最大限度发挥股份合作兼有的制度优势。

四是分配规范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农村经管工作是农村改革改革发展中具有方向性的重要工作,肩负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指导和管理监督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加强经管工作,提高农经部门的监督指导服务水平,对有效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要切实强化监管,严格手续,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是职能分离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股份经济合作社过于沉重的社会负担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撤村建居前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仍然承担着社区保洁、社会治安、社区绿化、道路修建养护、公益设施维护等社区管理的全部或部分费用,这方面的支出占股份经济合作社支出的很大部分额度。对此支出费用建议原则上应由各级政府予以承担,如在原村社和现社区范围和服务对象基本相同,一时难以理清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适当给予资助,最终使之成为真正的、纯粹的经济组织。

六是治理企业化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股权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股份合作资本朝开放的社会资本转变、特殊的经济组织向一般的市场主体转变、股份经济合作社向社会化转变是一必然趋势。要创造条件允许股权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转,推动股份经济从社区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实现集体资产运行和股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因此,要按照公司化的运作要求,逐步把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造成为向符合公司制的经济实体过渡,做到资金筹集市场化、投资领域市场化以及经营管理市场化。

二、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四个阶段划分及其工作重点内容

根据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漫长发展过程及其改制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四个阶段设想,即规范管理制度阶段、完善股权权能阶段、理顺内部治理结构阶段以及走向公司制顺畅运行阶段,不同的四个阶段赋予其不同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以此来渐进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完善工作。

一是规范管理制度阶段。重点是建立规范的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所谓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就是对股份分红必须要有严密的监管措施,当年没有效益的就不能分红。各地的事实已经表明,必须从一开始应绝对禁止股份经济合作社超额分配、攀比分配以及本金分配行为。当地政府应该负起监管责任。

二是完善股权权能阶段。重点是拓宽股权融资担保权能。宁波市江北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于2008年年底开始实施,这项改革赋予了农民完整的集体资产产权,实现了对农民的还权赋能,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解决农村贷款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下一步应该赋予股权完整的个人产权。予以具备完备的个人产权,就是让股东对个人股份拥有所有权,可以处置,可以转让,也可以继承。可流转的产权可以为所有权人带来收益,大大增加了财产性收入来源途径。

三是理顺内部治理结构阶段。重点是合理确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會以及经营者各自的权利义务、边界范围、责任和权益。就是要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改制后不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缺少市场运行机制,而且村社经营者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管理阶段,企业管理靠的是村规民约,这必然是无法促进新型集体经济的迅速壮大的。

四是走向公司制顺畅运行阶段。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制度的大方向。因此,重点是通过产权重组、基金运作等手段,让集体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配置。同时引入高级职业经理人,建立经营者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允许以技术、品牌、专利等要素入股,不断焕发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生机,增强经济实体的活力和竞争力,直至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转型之后脱颖而出,成为挂牌上市企业。

三、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完善工作,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壮大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制定战略规划,奠定新型集体经济基础。村庄经济发展战略是村集体经济制度设计的基础,需要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要通过对村庄整体资源及市场分析确定主导产业与发展战略,制度选择、村庄经济发展战略要为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发展战略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而那种只依赖出租土地,引进的企业与村庄整体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内在联系的低层次理念必须抛弃,否则村庄发展必将滞留在低水平层级之中不能自拔。

二是著力破除村庄封闭,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力。一方面要探索村与村之间联合的资源定价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和土地开发收益在村与村之间合理分配。另一方面要明确新型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提升物业服务业的产业等级,并向高端化迈进,促使新型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着力强化股权管理,探索推进改革最佳模式。要对新增人员界定、股权结构、增资扩股以及新增资产股权量化等问题在股权管理操作细则中作出明确决议。未符合集体耕地全部征用、撤村建居以及村庄整体拆迁三种固化管理情形的,要对新增人员规定集体经济组织至少每五年与村级换届选举同步进行一次股权调整,化解股份经济合作社新老人员这一难题。要在股权转让、股权合作、增资扩股等环节加强管理,通过股权管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经济的规模,增强和扩大集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凝聚力。

四是着力改善政策环境,营造集体经济发展氛围。应该出台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重点在税收、市场准入和土地开发三大领域进行扶持,特别是10%发展留用地的落实到位工作,即使指标数额也要如数拨给集体经济组织,以此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是着力注重区位优势,把握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就是积极根据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区位条件和优势条件,根据近郊地区、偏远地区以及丘陵山区不同地段,因地制宜,要把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县域功能定位结合起来,突出注重生态资源、传统习俗以及地方小吃等固有特色,发展当地合适的主导产业,如对沿山片区域,组建由社员自愿投资入社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等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社,让集体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六是着力培育要素市场,找准集体经济主攻路径。要逐步摆脱“房东经济”和“地主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产权重组和投资入股的方式打破村域界限,突破各自为战的传统发展方式,不断挖掘现有的有限土地资源,在探索农民宅基地集约化使用以及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开发上开辟出更加宽广的道路,逐步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王静.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路径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2016(05):22-25.

[2]梁燕雯.城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缺陷及创新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62-67.

[3]张兆康.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的四条路径[J].农村经营管理,2017(07):4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研究》(17JJD790018)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张兆康 王君波 朱芸 赖燕飞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挑战。通过对灾区自然条件、区域经济特点分析,提出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四项措施:用好灾后重建政策,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利用对口援建支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统筹灾区城乡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发挥灾区自然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同时,提出应重视处理好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关系:重视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与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视灾区就地重建与加强生态移民扶贫的关系;重视灾区统筹城乡建设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区域经济

2008年“5·12”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近一年,国家及四川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国内外和灾区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及时恢复地震灾区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加快灾后重建和灾区经济发展,笔者根据四川地震灾区自然条件和区域环境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新要求,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灾区区域经济发展为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四川地震灾区自然条件及区域环境特点

“5·12”汶川大地震主要发生于龙门山脉断裂带,是历史地震的多发区。该区域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地区,既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又是中国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也有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是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混合区。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区域处于龙门山脉,地形山高陡峭,相对海拔3 500~4 300M。东部山地基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山地为干旱河谷气候,年均温5℃~15℃。伴随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龙门山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山地土壤矿产元素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龙门山为岷江、涪江等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内支流的分水岭,是四川水能资源的富集区。从区域环境分析,其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21个县区中,2006年经济密度最高的和最低的区县差距达到400倍以上;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县区差距达到5倍多。二是产业沿江沿路布局明显。除部分位于成都平原的县区以外,大部分县区基本位于川西和川西北高原山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和交通可进入性差,使该区域产业沿江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三是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低。该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交错带,大部分县区的第一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以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主;部分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县(汶川、黑水、理县、茂县等)以矿产资源开发型、高耗能型、粗放型工业为主,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差。四是水电开发布点广强度大。该区域以岷江为主导的水电开发强度大、已建和在建的大小水电站沿江密布,为水能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龙门山前为平原丘陵区,山后为高山峡谷去,地形多样,耕地资源质量差异明显,农业人口比重为大,人地矛盾突出。且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交通条件差。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六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区域自然条件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川熊猫栖息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世界遗产地,又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以熊猫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羌、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二、以恢复重建为契机,促进灾区区域经济发展

1.用好灾后重建政策,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目前,四川灾区应利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区域政策,以及区域经济的恢复性政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性政策,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一是用好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减免政策,改善灾区生活和生产环境问题。转移支付政策是政府通过实行财政资金转移到灾区人民生活、医疗救助等方面的补贴,使灾区迅速解决衣食住用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灾区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受灾地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灾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的灾后重建区域政策之一,使灾区尽快地担负起恢复生产的作用。灾区利用税收减免政策,即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优惠或限制性的税收措施,减免灾区企业的负担,从而改善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对企业恢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二是用好信贷优惠与产业发展投资政策,解决灾区工农业生产恢复问题。灾区利用国家倾斜性的信贷优惠与产业发展投资政策,针对当地中小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和灾后贷款投放的需求,积极支持灾后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因地制宜地重新规划和布局一批工业企业,以谋求灾区经济稳定发展,利用投资巩固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增加农业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农户贷款,使灾区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对灾区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用好人口管理与开发政策,解决灾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问题。灾区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积极进行灾区人力资源开发,抓好青壮年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灾区劳动力素质。在加快重建过程中,尽量地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同时,认真引导极重灾区的人口本着“自愿、平稳、有序”的原则向外地转移,妥善解决外迁安置问题。四是用好灾区特殊开放政策,鼓励国内外重建资金再投入。灾区政府应利用类似特区的某些特殊开放政策,以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其他地区和国外对灾区的投资或引进项目,特别应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2.利用对口援建支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制定下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组织东中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的19个县(市),每年投入资金下限为各省(直辖市)上一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连续支援三年。国家确定四川极重灾区和重灾区39个,其中18个重灾县(市、区)得到对口支援省(市)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对这些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议当前还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方面,统筹安排援建资金,建立使用监督机制。灾区应利用对中央财政建立的灾后支援基金、对口省市援建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受灾地区自筹资金应统筹安排,建立使用监督机制,合理投入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灾区各项援建项目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强与对口建援省市的区域合作。灾区应找准本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援建省市的优势资源,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金项目优势等方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把“输血”功能,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把短期援建手段变为长期经济发展措施,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在安徽省的支援下,与安徽省马钢、铜陵有色、中钢天源科技、安徽朝山新材料、皖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系,达成了工业硅加工项目、金矿开采项目、牦牛肉深加工项目、矿泉水开发项目、青稞酒开发项目、锰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起到了带动灾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

3.统筹灾区城乡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

加强区域与城乡统筹,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灾区政府应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重建项目为抓手,以提升产业为支撑,以统筹城乡为载体,来推动灾区经济发展进程。一是完善灾后重建规划。灾区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区位优势,调整完善重建规划,提出新的目标与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在编制乡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应从整体出发,合理配置市政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实设施的标准,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引导人口、产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增强城镇抗灾防灾功能,提高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调整重建产业内容。灾后重建是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的良好机遇,灾区应利用调整灾后重建规划的契机,淘汰落后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当地产业布局,以基础性产业、特色效益产业、骨干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加快恢复重建。还要把灾后重建与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和集中发展区相结合,使灾后重建项目实现集中发展,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三是统筹城乡体系建设。以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城乡统筹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大力提高灾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这是四川都江堰、崇州等市县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推动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都江堰市按照城乡统筹整体思路,贯穿“全域成都”理念,借鉴国际国内灾后重建的先进经验,把灾后重建、城乡统筹、突出城市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对接成都打造国际旅游化城市,并且提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功能,逐步完善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体系,起到了区域经济互补、互促、互融的发展效果。这种灾后恢复重建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值得其他灾区借鉴。

4.发挥灾区自然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效益

加快灾后重建,应结合当地县域经济特点,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把现有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增强灾区经济发展效益。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灾区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充分发挥水电开发、矿山资源、畜牧业、立体农业等自然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着力挖掘现有资源找项目,积极培育水电、铁矿石、煤炭、畜牧、现代中药、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大优势资源的力度,提高特色产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灾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结合灾区农业生产实际,应注重加快灾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项目对接,以发展牛、羊、猪等畜牧业与茶叶、特色水果、马铃薯等种植业作为龙头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加大灾区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益。三是积极发展灾区生态旅游业。四川灾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快恢复重建,需要结合藏、羌少数民族特色、世界自然遗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及地震遗址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灾区旅游产品。通过开展国际国内旅游促销活动,扩大旅游业在灾区经济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效益。

三、重视处理好灾区恢复重建与发展区域经济的关系

1.重视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与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灾区应重视处理好恢复当前生产生活与规划长远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仅限于恢复紧迫性、急切性和短期性的项目建设,而忽略灾区经济长远发展建设项目,以及整个灾区经济重建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恢复”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恢复”基础上的延伸,是“恢复”过程中的持续和提升。因此,在加快灾区恢复重建中,既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快恢复实现灾区生产生活正常化,这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又要与灾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相结合,研究解决灾区长远经济重建规划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2.重视灾区就地重建与加强生态移民扶贫的关系

灾区应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可持续性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面加强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优势支柱产业、特色效益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应注重培育灾区产业的持续性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点。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且地质灾害频繁严重,少数极重灾区天然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外迁安置到土地资源相对富裕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在加快灾区就地重建的同时,还要注重把极重灾区移民与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灾后失地农民外迁安置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3.重视灾区统筹城乡建设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乡统筹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包括农村组织制度、农民文化在内的社会问题。加快灾区重建不仅要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复杂、多样的经济问题,而且要解决灾区诸多社会与组织制度问题。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德阳是四川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市,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四川主灾区域地处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又集中在主要平丘县区,因此,加强城乡统筹建设应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应当把灾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一起规划与实施,坚持走统筹城乡一体化路子,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制定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R].

[2]刘奇葆.加快恢复重建步伐 服务全国经济大局[N].四川日报,2009-01-22.

[3]汶川地震后重建思路和政策课题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若干重要问题[J].咨询与决策:增刊,2008:59-61.

[4]钟开斌.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政策执行:主要困境和对策建议.北京行政学院[J].中国软科学,2008,(12):18-26.

[5]方一平.试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九大关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第26卷[J].山地学报,2008,(4):390-395.

[6]周克斌,周江,嘉容.恢复重建政策的区域经济影响及其应对——以汶川地震为例[R].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抗震救灾专题,2008:18-21.

[7]关于对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的建议[EB/OL].人民网,2008-07-23.

[8]重建项目以规划为龙头——都江堰市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N].成都晚报,2008-12-06.

Discussion ab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Region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CHAI 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Scienc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recovery restoration;regional economies

作者:柴 箐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3:

浅议垫江县“3+2”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对策措施

摘 要 通过对垫江县的自然、地理、气候等农业生态环境资料的分析,结合垫江县农业发展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与优势条件,对垫江县提出的“3+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应用与普及,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行“劳务经济”政策,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3+2”模式;对策;措施;重庆市垫江县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44.01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44:00

2011年,垫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重庆粮仓”“都市菜园”“花果之乡”,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3+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思路。同时还对农田建设、产业路的延伸拓展、农业水灌溉管网配套等18项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明确的划分和具体阐述。如今,垫江正在以“3+2”农业发展为体系的、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1 地理环境条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7°13′~107°40′,北纬29°38′~30°31′,邻近多个县区,是重庆市与周围区县沟通联系的重要枢纽站之一,是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北翼的连接点,也是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城市相连的重要陆上交通枢纽。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垫江县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充裕的自然和市场条件。

1.2 地貌状况

垫江位于华蓥山脉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由于丘陵地区属于林地多、耕地少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主要依靠集中于山间河谷地带的部分耕地,所以充分利用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地带发展农业,是拓宽农业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县境地貌成因复杂,以构造地貌为主,背斜轴翼为山,向斜轴翼大部分为丘。因此,垫江县农业大多根据当地海拔的高度,来确定农业发展类型、作物种类及播种面积、播种期等。

1.3 水系情况

垫江县地处低山丘陵,境内溪河纵横,沟渠密布。据资料显示,其中流域长度大于5 km的河流有41条,流域面积达到及超过100 km2的河流有5条以上。这些河流都属于长江水系。这些充沛的水资源,给垫江农业生产的灌溉,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1.4 气候资料

垫江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早且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无霜期约为289 d。因此,垫江农业自然气候资源条件良好,大多数作物可实现一年两熟,能够提高作物复种指数、作物生产率及耕地利用率。

2 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与优势分析

2.1 不利条件

2.1.1 地质方面

垫江县地层从新到老,依次分为新生界第四次全新统、中生界侏罗系上、中、下级,以及中生界三叠系上、中、下统。且境内有四个背斜和三个向斜地貌,地质较为复杂。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疏松,地壳活动相对活跃,虽然其活跃程度不及地震带上的其他地区和国家,但依然会造成一定影响,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使农业生产发展收到影响。

2.1.2 气候方面

由于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容易造成洪涝,甚至引发泥石流,不仅会给农业种植业发展造成灾害损失,也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当北方发生洪涝灾害时,南方也时常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使农作物减产,增加了生产成本。

2.1.3 其他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郊的良田多被占用搞建设;许多农民开始走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甚至儿童。因此,农村出现低产园、低产田、低产林的情况较普遍,不少农田也变成荒地,土地摞荒严重,而新开垦的农业用地土壤肥力等条件也较差,影响作物产量。

2.2 主要优势

2.2.1 农业政策

从2011年开始,垫江县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着力创新农业发展体系,力求走出一条适合垫江农业发展的新路。为此,颁布了“3+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和条例,详细讲解全县粮食、蔬菜、花卉和果树等农业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政策和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不少农业补贴等鼓励农业发展的利农政策,这些都为加快垫江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强了信心,提供了良好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2.2.2 历史文化

自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置垫江县,到如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了。因此,垫江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文化背景。2008年3月,根据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有关决议,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体系”评审鉴定,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中国垫江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这为垫江县农业发展结合地名等文化元素,打造更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乡村节庆旅游等综合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2.3 农旅资源融合

垫江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与人文风景交相辉映。境内拥有世界最大山寨式古城堡鹤游坪、东汉岩墓、摩岩石刻等文物古迹,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区绿地率达40%。垫江田园风光秀丽,“山水牡丹”享誉国内,依托当地油菜、李、柚和牡丹等农作物和花果资源打造的“牡丹红、菜花黄、李花白、柚花香”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垫江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亮点和成功案例。如今,垫江围绕千年古县、四季花海、休闲胜地三大主题,逐步开发建设了宝鼎天堂、卧龙盐浴等旅游景区,重点建设打造了牡丹源景区,这些景点景区已成为重庆近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這些农业资源与文化景观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3 “3+2”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和对策措施

3.1 主要内容

自垫江县2011年提出以打造“重庆粮仓”“都市菜园”“花果之乡”,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3+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思路以来,垫江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这一工作思路,沉下心来,努力工作,重点引导发展了油菜、水稻等粮油、蔬菜、花卉和水果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粮油和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劳务经济,努力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3.2 对策措施

3.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垫江县现代农业园区是“3+2”模式的一个缩影。园区含有多个镇、村及社,为加快示范引领,强化要以高标准农田、农业灌溉管网配套、现代农业设施与产业链延伸拓展等建设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目标方向,将园区划为粮油制种、设施果蔬、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四大功能模块,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规划。

3.2.2 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

充分利用垫江县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垫江县的牡丹花等特色花卉资源,以及古城堡鹤游坪、东汉岩墓、摩岩石刻等各个风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同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牡丹文化很好地融合于其中,集中打造集休闲、旅游、觀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使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帮助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户在家门口创收致富。

3.2.3 强化科技应用与普及

加强与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等配套知识、技术和工程的推广应用,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推广应用,做好基层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现代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研发或引进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价值。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加快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建设,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的农产品的开发等,提供技术保障。

3.2.4 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

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动园区的建设,依托各种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积极引进并不断扩大农业加工企业,使工业的发展能够与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同时结合我区农业乡村旅游业,积极挖掘当地农产品资源,大力研发、包装和打造农业与旅游新产品,发展当地优势作物粮油和蔬菜、花果等农产品加工业,使垫江农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都得到提高,农业产业链得到不断延长,让其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使农业效益实现最大化,让农民增收,农村更美。

3.2.5 推行“劳务经济”政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政府积极推行“劳务经济”政策,鼓励垫江县在外发展成功的农民回乡创业,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回引,让这些回乡创业农民的自身价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也采取了技术培训、认真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等帮扶和保护措施,让回乡创业的劳务人员能够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关爱和温暖,有利于他们潜心做好农业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等事业发展。与此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从而加快发展模式的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促进垫江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

3.2.6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

在农旅融合发展等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等工作,是一项事关民生健康大事的重要工作。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检测室等,都是确保从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宣传和技术推广普及等工作,让广大生产者和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真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杜绝不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销售,使农产品质量更加绿色、健康、营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

4 结语

垫江县的地理环境及自然生态气候,都比较适合发展“3+2”现代特色效益农业。“3+2”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一条前途广阔的发展道路,垫江县可结合自身不利和优势条件,围绕全县农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完善“3+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体系,不断推动“农旅融合”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使垫江农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陈国会

上一篇: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下一篇:酒店餐饮企业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