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

2022-04-30

[提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文章提出了应当如何理解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思想,如何对邓小平经济哲学进行界定,如何把握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核心、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本质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 篇1:

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近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对《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森林生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三五”林业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后五年,我国林业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林业改革发展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第一,林业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将林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二,绿色发展赋予了林业发展新使命。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化的重大使命。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林业发展新任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林业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加生态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强大生态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林业发展新要求。林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供给能力,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新需求。第五,全球生态治理带来了林业发展新机遇。重视森林、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林业在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务林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林业“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全国森林覆盖率顺利完成21.66%的目标,森林蓄积量超额完成任务,达到151亿立方米;全国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林业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67万户,惠及林区500万人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2189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达4300多个;林业产业产值由2.28万亿元提高到5.94万亿元,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林产品进出口额由963亿美元增长到1385亿美元。林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投入达到1.77万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达到4948亿元。“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和安排部署,进一步确定了林业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定位、重大任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要求,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记者:《规划》编制是怎样开展和进行的?

答: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林业局历时一年多时间,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听取工作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及时指导。《规划》编制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形成基本思路,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了《规划》前期专题调研、重大问题研究,走访了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三五”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二是组织力量集中编写,形成了《规划》初稿、征求意见稿。期间,局党组多次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局领导分别带队到基层开展调研。三是广泛征求系统内外意见,先后征求了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单位和老领导的意见建议,召开了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听取了18位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吸纳在《规划》稿中。四是正式定稿,《规划》稿经国家林业局党组会审定,于近日正式印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规划》稿共分六章、28节,全稿约4万字,配19张图、9张表、9个专栏,做到了图文并茂。第一章林业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总结了“十二五”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第二章“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规划目标和发展格局。第三章主要讲战略任务。第四章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出了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第五章制度体系,提出了7个方面的制度。第六章加强组织领导,主要从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林业机构队伍、强化规划实施监督3个方面进行阐述。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从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还从生态保护、经济民生、基础保障3大类,设置了22个发展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混交林占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服务价值、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林业就业人数、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国家森林城市数量、林业机械化率、林业信息化率等10个指标,属于新增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林业质量效益的提升,与推进林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

林业发展格局。以国家“两屏三带”和三大战略为基础,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了“一圈三区五带”的发展格局,包括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沿海防护减灾带。这个发展格局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抓手,是建设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战场,是服务于国家三大战略,提升环首都、沿江、沿边、沿路、沿海生态承载力的重点区域。

十大战略任务。针对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规划》提出了10项战略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二是做优做强林业产业,三是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四是强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六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七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林,八是发展生态公共服务,九是夯实林业基础保障,十是扩大林业开放合作。

九大重点工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9大重点工程,包括一批延续工程和一批新增工程,涵盖了改革创新、资源保护、国土绿化、绿色惠民、基础保障、开放合作等领域,包括专栏中的62项建设重点。一方面,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工程,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中央层面加大投入,强化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资金引导、调动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措并举、多元投入,组织实施好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同时,在全国规划了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国家工程的重要补充,明确了地方项目在全国林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合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推动中央与地方在建设范围、建设重点、投入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协调协同。100个区域重点项目按照主导功能,分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提升6大类。

七大制度体系。为了确保实现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林业资源用途管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公共财政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7项制度。这些制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

记者:《规划》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

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和总遵循,也是对林业发展的最新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系统联动的过程。《规划》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并作出了系统安排。

——在创新发展上,提出了顶层设计创新,健全完善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部署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引领新战略,构建林业管理新模式,打造“互联网+”林业发展新引擎;突出了产权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吸引金融、社会等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在协调发展上,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做强林业产业,发挥林业综合效益;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抓好京津冀生态保护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一带一路”防沙治沙;切实推进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补齐发展短板。

——在绿色发展上,增加生态空间,保障生产空间,提升生活空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保护湿地和治理荒漠,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全面保护天然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推进重点物种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培育混交林。

——在开放发展上,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国际履约、全球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林业对外经贸水平,推进中国林业机械装备和服务“走出去”,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共享发展上,突出绿色惠民,大力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快构建生态公共服务网络,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繁荣和弘扬生态文化;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和保护力度,开发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产品;加大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发展木本粮油等举措脱贫一批,巩固林业脱贫成果。

记者:《规划》印发后,如何顺利实施?

答: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重大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抓好落实,将《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和相关举措落到实处,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国家林业局将举全林业系统之力,汇聚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推进林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国家林业局在印发《规划》的通知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林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完成十大战略任务,实施九大重点工程,建立七大制度体系,要将营造林生产、森林蓄积量净增、国有天然林保有量、防沙治沙、湿地保有量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和单位,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国家战略意图。

通知要求,完善评估机制和考核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提出各项具体指标的考核标准,特别是针对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国家约束性指标,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

作者:耿国彪

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 篇2: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

[提 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文章提出了应当如何理解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思想,如何对邓小平经济哲学进行界定,如何把握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核心、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本质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傅李琦(1984—),男,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经济现实的哲学问题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及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使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生产力理论、三步走的战略、改革成败的标准等一系列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又一结合,这种结合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因此,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可以从另外的视角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

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哲学的研究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哲学一直是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无法否认一种深刻的哲学正流趟在经济的血液里,哪怕是不从事研究的人,亦能感受到有一种形而上的内容需要被澄明,那就是邓小平经济哲学。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简单平白的语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以至于人们无论以西方哲学式的,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解释,都无法轻易地扣开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大门。

虽然人们从上世纪末起便有学者涉猎关于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研究,但从系统性和学术性来看,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未以“思辨”的语言出现,又并未以标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态出现,甚至在某些学者眼中会出现对于“偏离”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如学界曾存在的市场经济是否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手段的争论)。但是,作为一种深刻的哲学,如同尼采的肆意一样,未必要固守陈规地使人接受抽象的“洗礼”,反而可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改造,邓小平经济哲学可能正是沿着这样的进途前行的。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现象去蔽

邓小平经济哲学从被纳入学术研究视野起,就意味着和其他重要的经济哲学一样,要给经济的实践提供一种系统性、全面性的指导。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邓小平经济哲学所具有的正是它的实践意义。当然,我们通过研究邓小平理论就会发现,邓小平的一系列的重要经济思想内涵着一种形而上的逻辑价值,这种价值可以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得到一以贯之的解释。最终将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建设更具系统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但是正如已然展开的邓小平经济哲学研究显示的那样,对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去蔽或是发掘一条揭示邓小平经济哲学“真相”的理路远未达成共识。哲学的语言思辨之长显然不宜于与邓小平经济哲学的通俗性相匹配;与之相对,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展现出来的却往往是带有辩证色彩的。由此,我们不妨试图从非德国古典式的思辨中出来,不再以“辩证回环式”来解读邓小平经济哲学,也不以现象学的、解释学的语境检查邓小平经济哲学语言,而是回到一条主线上,邓小平经济哲学之于“改造世界”的意义及方式上去,用邓小平式的通俗直白的语言来揭示出邓小平经济哲学对中国经济实践的哲学意义。

由此,我们需要给邓小平经济哲学重新梳理一条研究理路,那就是既要讨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界定,也要讨论邓小平经济哲学核心,并且要抽取出讨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现象之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来说,是要研究讨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认识论与实践论,从而发现邓小平经济哲学之于改造中国现实的价值。

这样一来,无论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还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论和实践论原则,抑或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引致的“生产力哲学”都可以作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现象之壳。

打破这些现象之壳,或说对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现象去蔽可以用邓小平的原话来说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题,是邓小平经济哲学的通俗表述。邓小平在谈到改革时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从马克思哲学出发的,他说:“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因此,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因此,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这样总结道:“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概括,在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来引领我们走向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改革”,这是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一种理解。

二、新千年来邓小平经济哲学研究回顾

中国的经济哲学研究一般被认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随着现代哲学对于思辨的扬弃,语言分析式的、解释式的哲学使得现代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现实与抽象交错的模糊境域中。谈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工作便是一个鲜活的注解,现实的经济理论与唯物辩证法充分交融,以至于人们甚至迷惑于研究本身究竟是要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邓小平经济哲学,还是要使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成为拯救哲学的新路。

而就像回答所有对经济哲学的困惑一样,邓小平经济哲学表明,当经济要解决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经济现象时,它就需要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全新的事物,它是解释人与经济现实之事,但走何种路并无参照,而且,对与错的真理之辩并不能在简单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等现象面前得出,否则,经济便会在量化中迷失方向——或者更直白地说,经济的任何分化都会被质疑为经济的哲学问题,建国以来几次重大的思想大讨论便源于此。

三、江西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合作的视角

现代林业是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加强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将为现阶段所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江西省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加强林业国际与区域合作。一方面引入林业发达国家先进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另一方面促进江西省林业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升江西省林业企业和林产品国际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二,加强生态林业的合作保护与开发。一方面政府部门、村集体和农户在生态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上加强合作,如提高公益生态林补偿标准、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等,维护农户积极参与生态林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开展深度合作,合作开发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建立协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深化林业金融合作,加快发展林业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与企业、林业合作组织、农户、村集体、政府部门等开展合作,加快推进林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农联保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业务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探索完善“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农户”贷款、“科研机构+企业+林合组织+农户”贷款、林业龙头企业发行债券等模式,稳步扩大林业供应链金融覆盖面,提高林业发展的融资能力。

第四,加强林业科技合作,推进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现代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既要加强全省各林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又要推进省内林业科研机构与外界林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江西林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和林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全面提升江西林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着实培养和稳定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林业科技特派员、农户之间的合作,全面提升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应用成效,实现林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五,加强农户与其他林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实现扶林富农的目标。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时期,在保障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工商资本经营等多种林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家庭合作农场、股份合作经营、订单林业等模式与其他农户、合作组织、工商企业等林业经营主体共同合作,实现发展现代林业和促进林农致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西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评审会在京举行[EB/OL].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lky/s/2809/content-481093.html.

[2]曾玉林.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林业经济,2007,(12).

[3]江西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江西省人民政府网,http://xxgk.jiangxi.gov.cn/bmgkxx/slyt/fzgh/fzgh/201112/t20111208_351929.htm.

[4]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林业科技发展规划(2013-2020)》的通知[EB/OL].江西省人民政府网,http://xxgk.jiangxi.gov.cn/bmgkxx/slyt/gzdt/zwdt/201312/t20131209_998335.htm.

[5]周吉,曾光,钟静婧.进一步深化江西林业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8).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傅李琦

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 篇3: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的收敛性分析

摘要:【目的】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把握省域林业发展差距和寻求平衡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6—2018年我国省域林业数据,选取林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稳,但2018、2010和2015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率低于1.000。同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从收敛速度来看,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模型和半生命周期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由0.0457变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半生命周期由19.363变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追赶的期限明显缩短,说明空间效应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敛起到促进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在加入4个变量系数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系数较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系数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可见,各地区林业发展基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护林投入等因素均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都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监管并行;同时要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价值双平衡。

关键词: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空间计量模型;省域

Key words: fore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provincial

Foundation item: Youth Fund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2008336);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Shaanx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JK0508)

0 引言

【研究意義】林业作为具有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的产业,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必需林产品,又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加快推动林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促进产业兴旺的关键举措,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我国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不仅能充分体现出林业投入产出能力,还可通过横向对比反映各地区林业在发展质量与效率上的差别,从而为提升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联动性和协同性提供参考。因此,展开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对推动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目前,针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王玉芳和朱震锋(2013)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生产率的变化进行动态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刘振滨等(2014)基于福建省93个样本农户的微观数据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徐玮等(2015)、张自强和李怡(2016)、史常亮等(2017)基于宏观数据分别采用SFA-Malmquist方法、随机前沿方法和Malmquist-DEA模型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从不同视角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董娅楠等(2018)分析FDI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姜钰和管时一(2018)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集聚视角进行研究;揭昌亮和石峰(2019)从进出口贸易视角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分析;魏肖杰和张敏新(2019)从林业产业集聚视角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得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资源保护手段、规模经营技术及金融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少量文献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姜钰和管时一,2017),认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聚集现象。【本研究切入点】以往文献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林业生态循环体系的构建及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但主要采用普通面板,即使采用空间面板,也未考虑省份间的空间互动关系,且缺乏对空间效应的估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普通面板、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分别对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进行检验及结果对比;采用经济距离为空间权重矩阵,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和半生命周期进行计算,为促进林业联动协同精准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产出中扣除投入后增长的部分,其本质是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方式的改善。在实证分析中,使用较多的是DEA(数据包络)方法,其优势在于无需设定生产函数,可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张敏,2019)。本研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解,其基本原理是:

式中,Mi为i省份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D为决策单元,t为时期,若Mi大于1,则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前一期提高,反之则为降低。并可进一步分解:

式中,TEC表示技术效率,TC表示技术变化。

根据Fare的分解方法,可得出:

据此,DEA-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C)、规模效率(SEC)和技术变化(TC)。

在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方面,本研究选取林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额作为资本投入,并参照张军等(2004)的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各年份的资本存量进行推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Kit表示i省份在t时期的资本存量,σ为折旧率(取6%),Iit为i省份在t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选取林业站长期工作人员数量作为劳动力投入;林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并依据相应年份的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

1. 2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检验方法

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进行研究,主要是考察省域林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问题。若存在收敛性,则表明省域间的林业经济发展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若呈现发散性,则表明差距在不断扩大。收敛性的研究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β收敛,其又包含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黄安胜等,2014)。

1. 2. 1 绝对β收敛 绝对β收敛主要依据增长率与初始水平的关系进行判断,若为负向关系,则表明存在绝对β收敛。其含义是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省份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快于生产率较高省份,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较低省份会呈现出一定的追赶效应,最终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产生趋同。绝对β收敛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T表示时期,[lnTFPiTTFPi0]表示i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期T期间的变化速度,TFPi0为i省份初始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it为i省份在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

由于以上模型未考虑各地区空间上的联系,为了提高估计精度,在普通面板模型[公式(4)]中加入空间因素,分别建立空间误差(SEM)和空间自回归(SAR)模型,对收敛性做进一步检验。构建以下绝对β收敛模型:

(1)SEM绝对β收敛模型:

式中,λ为空间误差项的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2)SAR绝对β模型:

式中,ρ为空间滞后项的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ε是随机扰动项。

1. 2. 2 条件β收敛 由于绝对β收敛只考虑变量在某一时期与初始期的变量的关系,尚未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以地区存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为前提,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其基础上引入一些其他影响因素,表明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水平不同,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各省份趋于各自的稳态水平。表达式为:

式中,T表示时期,Xi表示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变量集。同理,构建以下条件β收敛模型:

(1)SEM条件β收敛模型:

式中,λ为空间误差项的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2)SAR条件β收敛模型:

式中,ρ为空间滞后项的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ε为随机扰动项。

对于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方面,文献中使用较多的是地理距离。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省域林业经济,不相邻的省份间也可能存在经济联系,若采用地理距离可能造成有偏结论,因此选择经济距离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王赫和吴朝阳,2020)。

关于条件β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集,本研究选取如下变量:

(1)人力资本水平(HC):分析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其本质是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選取人力资本水平变量。选取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数占长期职工人数的比例作为代理变量。

(2)外商投资(FDI):外商投资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因此将外商投资引入分析框架。以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与林业总产值之比作为代理变量,并将实际利用外资额按照对应年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进行计算。

(3)造林能力(FS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造林行动实现了生态和林业经济双赢,因此选取造林能力变量。选取各地区重点工程每万公顷的造林面积衡量。

(4)林业保护能力(FPC):除培育造林外,对林业生态适度的保护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途径(陈立新,2020)。选取各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站数量作为代理变量。

1. 3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2006—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少量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1. 4 统计分析

运用Max-DEA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用Stata 14.1对林业全要素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进行测算。

2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分析

2. 1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与分解

从表1中的测算及分解结果中可看出,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平稳,但又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在2008—2009、2009—2010和2015—2016年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值均小于1.000,其余年份值均大于1.000。究其原因:一方面2008年受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影响,林业产业受创较严重,且影响持续到2010年;2015年全国降水量时空差异明显,北方地区如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的旱情较严重,南方地区则出现36次强降水过程,南方9省份洪涝和地质灾害损失较重,人员受灾和房屋倒损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惨重。洪涝和地质灾害致使树木倒塌,树木大量吸水,干木产出量变少,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2015—2016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分解的数据来看,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2006—2011年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推动,在2011年以后则主要依靠技术效率的提高继续推动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 2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s I值结果

在收敛性分析前,首先采用Moran’s I统计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公式为: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样本方差

从表2可知,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s I值在2006—2018年的12年间有11年通过1%或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均为正值,表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因此,在研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时应考虑地区间的集聚性,对其收敛性分析可采用空间计量方法。

2. 3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β 收敛检验结果

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检验。首先采用Hausman检验,以判定应采用个体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结果为正值,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空间计量模型的识别通常利用LM检验。经检验,LM lag、R-LM lag统计量的值分别为1.1871和6.5412,LM error、R-LM error统计量的值分别为3.7481和7.8159,分别通过10%、5%和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残差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分别采用普通面板、SEM模型和SAR模型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检验。

从表3可看出,使用3个模型的lnTFPi0系数符号一致,均为负值,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差异;从系数大小来看,3个模型中lnTFPi0的系数差别不明显,说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即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从收敛速度来看,普通面板模型的收敛速度为0.0457,在加入了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分别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速度明显加快。从半生命周期的结果来看,普通面板模型得出的结果为19.363年,在加入空间因素后,分别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意味着追赶的期限有所缩短。从SEM模型和SAR模型的空间误差项系数和空间滞后性系数来看,均显著且为正值,说明在进行收敛性研究中,不能忽略空间因素。

2. 4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

条件β收敛与绝对β收敛的区别在于是否假定省域林业经济发展间存在相同的初始条件,由于我国领土广阔,地域差异显著,不仅表现在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方面,在人力资本和投入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假定各省份的林业发展存在相似发展条件这一假设过于苛刻,因此需要将这些影响因素均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中。基于对收敛性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纳入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4项因素进行条件β收敛估计。在模型选择上,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依然为正值,说明仍然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接着进行LR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12.3001,0.0000)和(79.9266,0.0000),因此应选择双固定效应模型。然后使用LM检验,LM lag、R-LM lag统计量的值分别为7.6336和2.0970,LM error、R-LM error统计量的值分别为8.0721和0.9902,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残差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采用普通面板、SEM模型和SAR模型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可看出,3个模型lnTFP0t-1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值,说明在加入人力资本、外商投资、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等影响因素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呈现出收敛趋势。从收敛速度来看,普通面板模型的收敛速度为0.0646,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分别为0.0830和0.0759(SAR模型),速度明显加快。从半生命周期的结果来看,普通面板模型得出的结果为14.182年,在加入空间因素后,分别为11.944(SEM模型)和12.679(SAR模型)年,意味着追赶的时间有所缩短。

从以上4个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人力资本、外商投资、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4个变量的系数均在3个模型中,分别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且为正值,说明这4个因素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均呈正向影响;从系数大小来看,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2项因素的系数较小,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的系数值较大,说明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虽然已在人力水平不断提升和外商投资引入等方面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表明我国林业的造林能力较大、保护力度较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绝对β收敛估计与条件β收敛的结果相比,二者均得出省域林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性,即省域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时,与绝对β收敛相比,条件β收敛在加入4项影响因素后,其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意味着省域林业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各地区初始经济水平的影响,还受到诸如人力资本投入、外商投资及造林护林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曾芳芳,2020)。

3 討论

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量研究中,主要是进行收敛性分析,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则成为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手段。史常亮等(2017)介绍了β收敛具体理论和运用方法,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及分析人均收入收敛模式。在林业转型和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模型,基于2006—2018年我国林业省域数据,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最后,分别构建普通面板模型、SEM模型和SAR模型,并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既存在绝对收敛,也存在条件收敛。即省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与姜钰和管时一(20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空间因素对省域林业发展之间也具有显著影响,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明显增快,各地区林业发展追赶的期限也有所缩短。因此,各地区林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且呈现出差异降低的趋同趋势。

此外,本研究在条件β收敛分析中加入了人力资本、外商投资、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等4项因素,结果发现均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有显著作用,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效果明显,而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贡献作用不明显,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董娅楠等(2018)研究认为林业经济发展还受到林业基础设施、初期水平发展、物质基础、自然生态条件及相关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史常亮等(2017)认为收敛性分析的优点主要是能准确判断区域之间的变化,因此一般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变动情况。本研究利用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更能准确判断区域之间林业全要素发展的变化;但研究中运用Moran’s I指数值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能总体判断出空间的关系,但也存在一定限制性,主要是不能明确每个省份与周边省份存在具体哪一种关系,也未明确区域之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局域空间相关性特征。

4 建议

4. 1 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地区初始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提升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平衡(许乃军,2020)。东部地区林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尤其是广东、福建、山东和江苏等地区,人造板和竹地板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8.46%和64.87%;中部地区作为东部和西部的过渡地带,在林业发展中有较大潜力,油茶林面积占全国的67.43%,木本油料和木本药材等是这一区域的特色产业;西部地区专业化程度和林业集中度较高,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地应该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将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实现特别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林业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4. 2 加大人力资本提升和外商投资投入,促使林业持续发展

本研究证实,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均为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林业局也先后以政策和纲要的形式下发推动林业人才队伍和鼓励外商在林业投资的相关文件。在人力资本提升方面,应从长远战略考虑,注重人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在外商投资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林业具备的生态性特征,鼓励外商投资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如与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对接,调整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兼顾林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确保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3 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林业全面发展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互动关系,各地区林业发展不是割裂的,林业发展上的空间互动,不仅体现在资金和设备等硬件要素上实现跨区域的自由流动,还体现在人才和技术等软件方面的密切交流。林业发展良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可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实现先进地区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结合地区自身条件的基本上,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林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立新. 2020. 新时期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探析[J]. 新农业,(17):34. [Chen L X. 2020. The application of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in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J]. New Agriculture,(17):34.]

董娅楠,缪东玲,程宝栋. 2018. FDI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J]. 林业经济,40(4):39-45. doi:10.13843/j.cnki.lyjj.2018.04.006. [Dong Y N,Miao D L,Cheng B D. 2018.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DI on China’s fore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Based on DEA-Malmquist[J]. Forestry Economics,40(4):39-45.]

黄安胜,林群,苏时鹏,许佳贤,张春霞,吴俊媛. 2014. 多重目标下的中国林业技术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 27(5):55-60. doi:10.13348/j.cnki.sjlyyj.2014. 05.010. [Huang A S,Lin Q,Su S P,Xu J X,Zhang C X,Wu J Y. 2014. A study of multiobjective-based forestry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 and its convergence analysis[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27(5):55-60.]

姜钰,管时一. 2017.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37(2):86-91. doi:10. 16832/j.cnki.1005-9709.2017.02.016. [Jiang Y,Guan S Y. 2017. Space-time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of fore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J].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37(2):86-91.]

姜钰,管时一. 2018.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集聚特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32(2):117-121. doi:10. 19629/j.cnki.34-1014/f.170627009. [Jiang Y,Guan S Y. 2018. An analysi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32(2):117-121.]

揭昌亮,石峰. 2019. 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J]. 林产工业,46(4):43-47. doi:10.19531/j.issn1001-5299.201904009. [Jie C L,Shi F. 2019.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orestry in China[J].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46(4):43-47.]

刘振滨,苏时鹏,郑逸芳,黄森慰. 2014. 林改后福建省不同经营规模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J]. 林业经济,36(7):55-59. doi:10.13843/j.cnki.lyjj.2014.07.009. [Liu Z B,Su S P,Zheng Y F,Huang S W. 2014.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Fujian farmer forestry TFP in different operation scale after the reform of forest property right system[J]. Forestry Economics,36(7):55-59.]

史常亮,揭昌亮,石峰,溫亚利. 2017. 中国林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基于SFA-Malmquist方法的估计[J]. 林业科学,53(12):126-135. doi:10.11707/j.1001-7488.20171214. [Shi C L,Jie C L,Shi F,Wen Y L. 2017. Estimation of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FP of Chinese forestry: Basing on SFA-Malmquist method[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53(12):126-135.]

王赫,吴朝阳. 2020. 经济差距对创新溢出与技术交流的影响——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的空间计量研究[J]. 经济问题,(9):78-84. doi:10.16011/j.cnki.jjwt.2020.09.010. [Wang H,Wu Z Y. 2020. How economic gap affect innovation spillover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A spatial econometrics research based on economic distance matrix[J]. On Economic Problems,(9):78-84.]

王玉芳,朱震锋. 201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生产率变化研究——2000~2009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期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33(1):1-7. doi:10.16832/j.cnki.1005-9709.2013.01.001. [Wang Y F,Zhu Z F. 2013. Study on forestry productivity changing in the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ject(2000-2009)[J].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33(1):1-7.]

魏肖杰,張敏新. 2019. 林业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32(3):1-7. doi:10.13348/j.cnki.sjlyyj. 2019.0037.y. [Wei X J,Zhang M X. 2019. The mechanism of forestr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China’s fore-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dynamic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32(3):1-7.]

许乃军. 2020. 林业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协调统一的策略[J]. 经济师,(9):285-286. [Xu N J. 2020. Strategies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J]. China Economist,(9):285-286.]

徐玮,冯彦,包庆丰. 2015. 中国林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Malmquist-DEA模型的省际面板数据[J]. 林业经济,37(5):85-88. doi:10.13843/j.cnki.lyjj. 2015.05.017. [Xu W,Feng Y,Bao Q F. 2015. China’s forestry production efficiency calcul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Based on Malmquist-DEA model provincial panel data[J]. Forestry Economics,37(5):85-88.]

曾芳芳. 2020. 基于灰色关联的福建林业产业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4(5):41-46.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2001047. [Zeng F F. 2020.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ujian forestry industry based on grey dynamic relevance analysis[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4(5):41-46.]

张敏. 2019. 中国零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城乡差异分析[J]. 统计研究,36(12):81-93. doi:10.19343/j.cnki.11-1302/c.2019.12.007. [Zhang M. 2019. An analysis on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ese retail enterprises[J]. Statistical Research,36(12):81-9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2004.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10):35-44. doi:cnki:sun:jjyj.0.2004-10-004. [Zhang J,Wu G Y,Zhang J P. 2004.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1952-2000[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0):35-44.]

张自强,李怡. 2016. 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及其分解——来自27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0(12):89-94. doi:10.13448/j.cnki.jalre.2016. 388. [Zhang Z Q,Li Y. 2016. Esti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about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timber industry[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30(12):89-94.]

(责任编辑 邓慧灵)

作者:刘冬 王欣 吕园

上一篇:英语专业西方文化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地方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