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普法教育法律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法制宣传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一大重点,然而也是一大难点。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的普法教育法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的普法教育法律论文 篇1:

关于加强农村学生法律教育的思考

摘要:加强农村地区学生的法律教育,对于发展我国新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学生法律素质、保护农村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農村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与发展我国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学生 法律教育 问题 措施

与城市公民相比 ,农民的法律知识更贫乏、法制观念更淡薄 ,因此我国法律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法制宣传 ,做好农村普法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做好农村学生法律教育工作,将法律教育纳入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 ,重新修订思想品德和政治课及教学计划 ,实现学校普法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

一、 对农村学生加强法律教育的意义

1、对农村学生加强法律教育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国家、农村社会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无论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加强青少年的法律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法律宣传教育的功效。

2、加强农村法律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进入新经济时代。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社会择人和用人的必备要求,新农村建设也对农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那么,作为农村学生,如何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去适应社会要求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如今,农村社会正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应成为一种共识。

3、对农村学生加强法律教育是保证学生合法利益的需要

法制教育是完善农村学生知识结构,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现代农村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农村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农村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农村学生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农村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宪法和基本法律常识。如搞农业的,要懂得农业法、水利法、土地法等。搞卫生工作的,要懂得卫生法。搞教育工作的,要懂得教育法、教师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胜任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

4、对农村学生加强法律教育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法律赋予我们广泛的权利,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又有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权利;既有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又有程序法规定的权利。公民要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权利的内容和意义。当然,公民在维护自身权利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二、目前我国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法律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在对农村学生进行的法律教育,主要以开设《法律常识》课程为主。《法律常识》课程作为学校公共必修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具有法治精神和懂得基本法律常识。《法律常识》课程只是对我国现行的、一般的法律法规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缺乏针对性。

2、法律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法律教育是对农村学生法律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导力量。但是,仍有不少农村学校把录取率、升学率作为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往往只重视智育发展,忽视德育和法制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流于形式。

3、法律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对对学生进行法律教学主要以在课堂宣讲的形式为主。学生对各种骇人听闻的侵权犯法事件,缺乏直观的感受;对各种侵权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学生学习法律就没有主动性,体会不到法律与自身工作、生活的重要关系,不能自觉地运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4、法律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性。

在农村法律教育中,就法律教育师资而言,缺乏专业师资力量,要么是法律专业毕业,缺乏教育学知识,不能保证密切联系教师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教育;要么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缺乏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不能保证准确地传授我国基本法律法规和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三、完善与发展我国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具体措施

1、法律教育内容体现学生特点

学校在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这是加强法制教育力度的具体表现。(1)要改革学校课程,把法制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近日联合下发 《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 对尚未开设法制课程的,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行政命令令其增设课程。同时确保课时到位,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法制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据海南新闻网的消息:在海南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研中,暴力型犯罪中14岁至未满18岁的孩子较多。大部分孩子都以为不满18岁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导致16岁至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这充分说明,要让其守法首先必须先让其懂法。法制教育不仅仅是读读法律条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课堂设置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演讲、讲座等形式。通过“走出去”(旁听审判、听取未成年罪犯的反思等)“请进来”(开展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的学习方式,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中学法制教育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职业学校还要突出与所学专业相关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教育。有重点选择法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育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法律教育内容要体现农村学生特点,如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农业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等。

2、用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法律意识。

从目前来讲,农村地区学生法制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校内多是单一的课堂说教,而校外法制教育也多流于形式。所谓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也只是某个政法部门的干警到学校讲几次课,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却没有上课的情况。因此,如何围绕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课题。法律教育不仅仅是采用课程学习方式,在学生毕业实习和培训阶段应分配一定的学时到看守所、法院、监狱、劳动教养场所等地参观、旁听,有组织地收看电视台法制栏目、收听法制广播,还订阅法律报纸、书籍、杂志等方式增强其法律意识。同时应当结合教学需要,邀请一些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安干警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特别是做专题的法律培训。通过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法律人士授课、组织讨论会、描述办案心得体会,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思想上得到重视,从而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

在加強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一定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件时有发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据著名教育心理家张春兴教授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就往往取决于教师效能。教师效能的高低来自于师者的各方面素质。特别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自觉接受师德师风教育,培养爱国、爱校、爱教、爱学生的良好风尚,依法治教,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浸害学生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4、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组织在学校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团队组织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文明养成习惯教育的主阵地。由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对有的学生的教育收效不大,同时,由于在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智轻法的情况下,学校团队以其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起到互补作用。学校团队在学校法制教育中采取“手拉手”、“雏鹰行动”、“我做一名小法官”、建立业余法制学校等活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群体需要,激发学校未成年人对法制教育的参与兴趣。依托各类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创建社区未成年人法制学校,开辟未成年人法制论坛,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法制教育和维权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积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进一步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诱因。

5、法律素养考核纳入学生考核体系

笔者认为,要强化学校法制教育的功效,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现状,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学校领导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抛弃只重智而轻法的错误观点。(2)改变一味只注重分数、高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虽然口口声声喊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学生,但行动却是一心一意抓高考,形成“轰轰烈烈的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局面,并没有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因此,要把学生法律素养考核纳入学生考核体系。法律素养的考核不同于基础文化课的考核,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的考核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于整体考核,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考核方案有其灵活性,建立一个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行为的考核方案:(3)考核标准的多面性,不应只看其考试分数,而在考核中一定要考虑到情感行为、信念等因素;(4)做到定量与定性的科学统一。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青少年犯罪研究十年[M].重庆出版社,1994

[2]李德芳.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犯罪[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3]牛建立.中学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班主任之友,2004.9

[4]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杜友文

农村的普法教育法律论文 篇2:

浅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法制宣传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一大重点,然而也是一大难点。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也充分证明了农村法制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种种的因素阻扰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从“一五”到现在的“五五”普法20多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笔者现从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对策研究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偉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法律作为一种维权的重要知识力量,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在广大农民百姓中,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农民依法做事的观念、法律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自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样需要这样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发展进程,在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的了解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农民百姓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接受法制学习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少,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制需求与落后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二)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访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三、问题存在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农民群众本身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村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村民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这样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识字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识相当薄弱,所以这样的农村村民较少参与普法活动。正是由于他们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比较低,对法律缺乏信任感,从而不会应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2.镇、村虽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但法制宣传作为一种“软指标”做与不做在短时期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在一些村干部中,他们本身的法律知识就相当的薄弱,更别说让其带头学法了。所以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和应付检查上。

(二)客观原因:

1.封建文化思想在农民百姓脑中已根深蒂固。由于人治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广大农民思想观念中,权大于法的思想难以根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农民对国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认为法律的主要职能是镇压,而相对忽略了法律同时还具有权利保护的一面。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的权利大于法律的思想认识。这种法律制度与封建文化思想之间的鸿沟,阻碍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2.法制宣传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全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80%,如此庞大人口的法制宣传任务,仅仅让司法助理人员担负,普法职能存在严重不足。以我所在区司法局为例,全区设立司法所共9个,人员只有30余人;他们不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务性工作,同时也是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所以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法律维权意识的薄弱现象,影响农民百姓对法律的深入了解。

3.普法宣传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农村普法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响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次,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在,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农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识进行认真的分类。

四、对策研究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而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当一个地方农村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动农民法制宣传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层司法所为主体,乡镇相关职能部本齐抓共管的第一层普法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农村村民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形成政府指导、基层司法所协调、各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农民法制宣传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两委干部为第二层普法平台,严格实行村(居)两委干部培训制度,以發挥基层村(居)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间,要努力实现在每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培养一名熟悉法律知识的兼职法制干部。再次,搭建当地优秀普法人员为第三层普法平台,以其最能接近农村村民这一显著特点,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适应工作的新形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探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普法形式

1.农村村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农民向城市的大量拥进,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妇女对事物特别是对于法律的接受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对于这样一批特殊的人群对于普法的形式应该有其特殊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枯燥的法律教条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兴趣,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生动、直观的案例,特别是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他们会更加的感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打破以前普法宣传的单一形式,有针对性进行法制宣传

在以往的法制宣传中多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一是不够形象生动,无法引起村民的兴趣;二是受文化素质的影响不一定能够看懂。首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如快板说唱这样一种几千年文化传承下的古老方式,生动明了的展现,相信农村村民中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将法制宣传以画图的形式,制作成年历,这样的宣传资料特别具有适用性的同时也达到宣传的目的;再者,将法制宣传的内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现,显得更加的直观、生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而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它不仅是衡量农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农民是否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保障自己权益,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入手,把农民法律意识教育作为一个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好的建设法治社会。

五、总结: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村法制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意识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健全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作保障,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在我国,只有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新农村法制建设,才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有利于繁荣富裕、民主法制、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农民的法律意识建设也在大力开展。由于传统文化、经济、立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增强这项惠及全中国十亿多农民的大工程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多部门的联合调动及努力。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投身到这项建设工作中来,利用我们学到的法律知识,积极为培养农民法律意识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宗金强

农村的普法教育法律论文 篇3: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及其培养

摘要: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和对教师的法律教育的缺失有关。改变这种状况,既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和全民普法,更要倡导教师学法、懂法,同时把教师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纳入师范教育的课程计划。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培养

收稿日期:2007-12-13

作者简介:董爱玲(1964-),女,山东沂源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道德与法制的研究。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学生的父母般的关心与爱护和朋友般的关心与尊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教育日趋走向法制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自觉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然而,目前有些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却不容乐观,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如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现象,在学校时有发现。这说明,一些教师法律素养缺乏,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律,从而形成了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处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心位置的教师,自然属于教育法律法规关涉的重点对象。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来应该熟知教育法律的教师,其法律素质却不尽如人意。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极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其教育教学行为明显与教育法规要求脱节。笔者针对山东省临沂市及其周边地区的125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掌握的准确率平均为39%,教育法律信念准确率平均为43%,而教育法律评价准确率平均为89%。在针对教师法律素养的采访中,当要求其回答“我国教育的基本法是什么”、“教师具有的权利义务有哪些”、“学生的权利义务有哪些”等问题时,80%左右的教师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许多教师不知道教师自身的权利义务,甚至混淆权利和义务。由于部分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缺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一方面不断地侵犯着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低的两个突出表现,即教师对自身权益的放弃和对学生权益的侵害。

近年来,教育法律纠纷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纠纷的症结就在于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和学生的逐渐增强的权利义务认知之间的冲突,是关于学生权利的法律规定与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不合理现状之间的冲突,焦点是学生的权利是否能得到尊重或被侵害。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最近几年连续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被大打折扣,有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无视有关法律法规的存在,其中最严重、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这种体罚,一般均出自教师的主观上的故意,是教师滥用职权的表现。禁止体罚学生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禁止性法律义务,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罚现象却又屡屡发生。值得重视的还有,很多教师只是把恶性殴打学生定义为体罚,而不把例如超过身体能力极限的跑步、“劳动改造”、罚抄过量作业、放学不让回家、不让吃饭或讽刺挖苦等变相体罚行为列入体罚之列,尤其是对罚抄过量作业更是乐此不疲。再者,有些中小学教师对于经常违纪、顶撞老师、殴打同学的“小霸王”学生,虽然不直接开除其学籍,却实行的是“劝退”,即逼其退学,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开除。更有甚者,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差生赶出校门,剥夺了所谓“差生”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实,罚教行为,无论是直接体罚还是精神折磨,都是封建家长专制思想遗毒的反映,是教师法律素养低的最直接的表现。随着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逐渐觉醒及社会对体罚的不断关注,现在体罚现象虽然有所收敛,但教师侵害学生权益、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教师漠视自身合法权益而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例如教师被殴打、拖欠教师工资、无故开除教师等。尤其在民办学校,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更为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事实表明,目前仍有个别地方的乡镇中学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对教师来说,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的工资被拖欠不合理、不合法,但一般情况下却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师有进修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学习与培训的权利,但据了解,某些学校虽不明令禁止教师进修,但却另外规定,教师在进修期间只能拿到30%的工资。又如,一位教师因其儿子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竟被学校停职检查。这位教师的儿子既已成年,其违法行为的后果当然应由他本人承担,学校让这位教师停职检查,即是非法剥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了部分教师的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反映了部分教师法律素养的缺失。因此,作为教师,既要杜绝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自身正当权益的维护。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欠缺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已被强化到极端的境地。例如,古代就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说法,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打板子、罚跪等曾被视为教育成功的法宝,代代相传。这种观念沿袭下来,就表现为现在学校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教师们认为,他们对学生权益的侵害都是对学生的“爱”与负责任的表现,在“爱”的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对此类事件的漠然心理。

2.家长的“授权”

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因此他们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仅熟视无睹,甚至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一个尽人皆知的例证就是,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在给孩子报名上学时,总忘不了郑重地向老师交代:孩子就交给您了,要是不听话,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绝不护犊子。这时,如果教师回答:你放心,要是他(她)真不听话,肯定少不了挨揍。家长听了,一准喜气洋洋;如果老师回答:孩子调皮也正常,教育教育就好了,打骂不顶事。家长不但不高兴,还会怀疑老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其实是对教师的由尊重、期望转变而来的一种纵容,是给教师体罚学生的一种“授权”,也正因为家长的这种“授权”,才助长了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所顾忌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人为了获得金钱而违法乱纪,有些人则为了违法乱纪而利用金钱。这种不良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笔者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曾就“作为任课老师,有无对家长提出过教学以外的要求”这个问题询问过一些教师,许多教师都表示没有提出过,但有的暗示过学生或家长。而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65%的学生反映,教师曾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们索要过财物,有的班主任老师还利用职务之便,以管理班级的名义大肆罚款来惩罚学生,个别人甚至要求学生让其家长向自己的银行卡里存款。如果说以上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学校向学生出售各种学习资料、收取各种练习费、试卷费则已成为公开和正当的了。从学生家长方面来讲,金钱在学生家长那里似乎也最先得到认可,在“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下,在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中,家长也对教师展开金钱攻势。例如找教师补课,请老师吃饭,给老师红包等现象已相当普遍。在家长眼中,他们对老师的需求满足的越多,孩子可能得到老师的关爱也就会越多。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这种金钱攻势也表现出家长对教育违法行为存在着包容的态度,从而助长了一些教师侵犯学生权益事件的发生。

4.法律教育的缺失

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但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倡导着实现依法治教,另一方面却仍存在着法律教育的严重缺失。首先,是对在岗教师的法律教育存在空白。在中小学校中,“升学率”已成了唯一,学生埋头苦读,教师们更是呕心沥血。家长们要向教师要成绩,学校也向教师要成绩,教师终日为怎样使学生拿到高分而全力以赴。学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更是如此。其次,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不论是来源于师范院校还是非师范院校,尽管他们在学校时均接受过《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一类课程的教育,但这对从事教师职业来说还远远不够。就高等师范院校来说,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质量等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对未来教师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师范院校却同其他高校一样,都强行划一地只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来应付“法制教育”,而且这种“法制教育”是在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疲于应付的过程中完成的,其效果是不能高估的。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详细了解我国教育法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如何规范,所以无论是从法律的理念还是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当前我国教师所接受的法律教育都是不够的,教师法律素养的缺失,是实践中侵权事件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教师法律素养的培养途径

教师法律素养低所造成的危害极大,要遏制这些危害的继续发生,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国家的角度说,应该加强教育立法

要想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首先就必须有完备的教育立法。只有让教师们有法可依,才能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并且也可以对其正当权益加以维护和保障,从而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迄今为止,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可以说我国已经走上了一个“依法治教”的轨道。但是,由于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滞后,也带来了教育上的一些被动局面。因此,对于一些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应该及时予以修订,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增加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条款,以真正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法可依。

2.从社会的角度说,应该加速全民普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所以教师的法律素养较低不能不說是社会的产物。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确在一点点地侵蚀着教师们的良知,在一次次地对教师法律底线的撞击中,部分教师已经很淡薄的法律观念也被撬开了缺口。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应该在全社会开展普法活动,使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在社会的参与与影响下有所提高。全社会处处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屏障,开展普法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来,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教师,潜移默化中其法律素养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作为学生家长,其法律知识得到丰富,也会避免对教师违法行为的容忍甚至纵容。作为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了解,就可以增强对教师的违法行为说“不”的勇气。作为社会民众,其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形成一种正确而强大的社会舆论,进而使教师也受到感染和影响,使教师的法律素养进一步提高。

3.从学校的角度说,应该倡导教师学法懂法

造成部分教师法律素养低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法律知识的缺乏,而要想让法律走进校园,实现依法治教,就应该使教师学法、懂法。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让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时,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所以,要重视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对于即将上岗的准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准教师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其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要把对教师法律知识的考核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育教学基本法律常识的人员担任教师。对于在岗教师,要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使之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地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并在每年暑期进行师德培训,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作为师资培训必修的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定期邀请有关法律专家到学校与教师交流法律知识,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相关部门还应对教师的法律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考试,使教师真正成为知法、守法的先锋。

4.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应把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法律知识纳入师范教育本科的课程计划,使所培养的教师具有依法施教的意识。在当前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师范类的学生应当学习专门的教育法制的内容,通过教育法制课程的学习,使未来的教师明白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教师。具体来讲,课程的设置应包括如下内容:1)法理学知识。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使教师具备尊重学生人权的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2)宪法知识。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如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人身健康权、通信秘密权、受教育权等等。宪法是制定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也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3)刑法相关内容。如果教师严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可能会触犯刑法,如故意伤害罪、侮辱罪、诽谤罪等。4)教育法的内容。教育法所包含的内容既有涉及到教师权益的,也有涉及到学生权益的。作为教师,应该对这些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此外,还应设置其他一些法律法规课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课程。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使教师明白自己和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明白学生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学校和教师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应肩负的责任。

总之,在教师必备的素质中,法律素养应当是很重要的。而法律素养作为一种素质,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有优良的法制环境,还需要有制度化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的实现机制等等。

〔责任编辑:杨唯真〕

作者:董爱玲

上一篇: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班主任威信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