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内在之意和城乡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涉及园所规模、园所数量、家园距离三个核心要素,受到人口分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费因素、师资因素、政策因素等因素的制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有农村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有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门讨论,甚至也有专门的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如1983年,教育部就曾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的农村幼儿教育项目、学前一年课程研究,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河北、貴州两省等地开展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不从数据、政策、研究上做梳理、总结,而是想探讨视角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城市视角

农村与城市是一对概念,谈到农村自然会提到城市。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农村学前教育还是城市学前教育,都是学前教育,也就有共同的规律、特点、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先发展,有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它不是城市。城市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有些适合农村,但未必都适合农村。如果完全用城市的视角去看农村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就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对策”之类的文章、研究,比比皆是。有人觉得用“问题”还不够,甚至要用“痼疾”“瓶颈”等词语,更能表达作者们的心情。

农村学前教育究竟有哪些问题?在2010年以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政府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硬件差”“师资水平低”“家长不重视”……相应的对策则是“加大投入”“领导重视”“更新观念”……但是,2010年以来,政府重视了、投入了、硬件改善了,农村学前教育还是问题多多。大家说,虽然投入增加了,但是大多投在了硬件上,这样投得不对,硬件改善了软件又不行,新园多、新教师多、教师的流动性大。反正,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不行,就是问题的代名词。

常年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思路是,用发展得好的城市幼儿园帮助发展得不好的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中,“结对帮扶”“传帮带”“支教”“送教下乡”“派驻园长”“派驻老师”等等是高频词。新近流行语是“集团办园”,通常是以县里比较好的几个“龙头园”,以这些幼儿园为核心成立集团。集团里有镇幼儿园、村幼儿园(点)若干。最成功的集团,就是把镇上幼儿园、村上幼儿园,办成跟县里龙头园一模一样,如此就能“让农村儿童同样享受城市里的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反过来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农村学城市、小城市学大城市的过程。

以上这些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城市视角。

城市视角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视角、问题视角,将农村跟城市这个“标准”进行“对标”,更多地看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像我们用成人的、对比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对此,杜威有很深刻的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匾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我们把儿童换成农村、把成人换成城市,同样有启发。

城市视角的第二个表现,大家极力地看到、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优点,但这些优点更多地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比如,人们通常会说农村幼儿园的地方大、自然资源丰富、空气好,这是因为城市不具有。因此,城里专家到农村,对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有如此多的资源却不用,大惑不解。“遍地都是资源,四处都是资源,为什么不用呢?”在大家开出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处方”中,常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农村的表扬也带着深深的城市印迹。

城市视角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的城市化。以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为例,不管是农村幼儿教师进城还是城里教师下乡,都是城市的优秀幼儿教师在讲、在做,农村幼儿教师永远是在听、在学。这样培训的结果,就是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农村模仿城市的过程。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农村老师到北京学习回来后,跟当地孩子讲节约用水,“小便了要按小的那个按钮、大便了按大的那个按钮”;在另外一个农村幼儿园里,墙上贴着如何使用座便器的图片,但明明该幼儿园的厕所就是一条沟。并非农村幼儿园就只能讲农村,他们也有权了解先进、发达。但在这些洗手、喝水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城市视角的第四个表现,就是“质量评价”“评价标准”的城市化。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问题就非常突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园?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农村好园?

“示范园”“等级园”“优质园”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而提出的,对农村的考虑更多是降低标准。比如,城市60分通过,农村可以55分通过。

城市幼儿园有而农村幼儿园没有的,城市幼儿园没有而农村幼儿园有的,这种差异如果没有被考虑进去,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没有被充分地得到反应。比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可能并不提供午餐。

另外,这种质量是绝对质量(幼儿园跟一个客观的标准相比)还是相对质量(跟过去相比、跟当地的幼儿园相比)?有人向笔者推荐一所农村“好园”,理由之一是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脸先得干净。如果你未曾到过这样的幼儿园,如果你没有连走十几所当地幼儿园,满目所及都是脏兮兮、臭烘烘,那么是很难理解这种推荐的。也会很难理解在一些农村幼儿园会有卫生区(不是放卫生工具,而是洗脸、刷牙的地方),甚至有的幼儿园会一个月替孩子洗一次衣服。可惜,这些质量未必能够在各种评价标准中反应出来。

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需要视角的转换,需要从城市视角向农村视角的转换。其实,这种视角转换的探索,一直都存在,比如,解放前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先辈们的实验与探索就带有农村视角的意味。

两种农村视角

说农村学前教育要有农村的特点、要姓“农”、要有农村视角,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农村特点、农村视角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两种农村视角。

第一种农村视角,是指研究者站在农村的角度,代表农村,为农村而呐喊、发声、写作。这是一种底层视角。“底层研究将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关注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无声者、无名者,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底层力量的崛起”。底层视角特别关注那些哑然无声、被遮蔽的、被隐匿的民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说,“作家要为那些不能擁有自己声音的人而写作”。

在学前教育中,农村学前教育就是无声者、无名者,是被遮蔽的、被隐匿。当我们讲农村视角时,就是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出声音。虽然农村学前教育被推到改革的前沿,成为“显学”,但真正农村教师、农村儿童、农村家长的声音,依然是不被重视的。

第二种农村视角,是真正农村人自己的视角。这里的农村人,包括农村幼儿、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家长、农村群众等。农村人自己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他们自己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让农村幼儿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角”。要做到这一视角,特别不容易。

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中国非常辽阔,中国之大大在农村,农村的差异更是非常之大。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农村”。有的农村已经非常富裕,有的农村还极度贫穷;有的农村集中居住,有的农村非常分散;有的农村交通发达、公路已经户户通,有的农村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有的农村还是费孝通意义上的乡土社会,有的农村已经城市化、经济化,村民已经遍布天南海北。第二,农村是发展变化的。40年前的农村、20年前的农村、10年前的农村、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教育。

农村儿童的视角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农村儿童理应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中心。当我们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农村视角时,当然不能缺失儿童的视角。

要了解农村儿童的视角,需要人们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在成人社会中,儿童是弱势群体,其声音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儿童权利公约》强调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第十二条指出“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农村,儿童的声音更容易受到忽视、没有被人们所听到。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父母都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农村学前教育相关的人员,如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儿童读物创编者,也应该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大约20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老师曾组织过一个“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的活动,一个13岁的回族女孩不断告诉访谈者“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洗锅”,很多城里人就听不懂。倾听农村儿童、理解农村儿童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里没有“农村学前儿童”。

农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水平、特点、需要,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实践上来看,大家都认可,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通过“五大领域+学习品质”来概括。在这些领域之中,农村儿童的发展水平如何?哪些是农村儿童的长项、哪些是他们的弱项?农村儿童的发展有何特点、有何需要?哪些是现实的需要、哪些是未来可能的需要?越是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越是具有农村儿童的视角。

下面是值得关注的一些方面。

出身农村的人相对能对农村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用俗话讲,就是农村长大的人应该能够讲得清楚农村。虽然在学前这个阶段,他们还不能解释清楚农村,但应该为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解释农村打下基础。农村儿童没有“农村”性。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农村生活、成长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根。

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活经验正在快速城市化,越来越单调、贫乏。吃零食、用手机(或看电视),成为农村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农村交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比如因摩托车、电瓶车增多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隐患增多。那种漫山遍野跑跳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大量的时间被限制在家里、院子里。与物质的贫困相比,农村幼儿生活经验的窄化、单调、贫乏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当然,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农村学前儿童”。比如,有的农村学前儿童通过媒体,了解了很多知识、信息;而有的农村学前儿童,可能有随父母到到过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曾在城市上过幼儿园。

在健康领域,在一些贫困地区,发育问题、营养不良现象还客观存在;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个人卫生(洗澡、剪指甲、洗手)、喝水(喝安全的水、科学地喝水)这样看似微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也是最基本的。在语言领域,农村学前儿童相对缺乏大量的阅读机会,在大胆与人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在大众面前表达等相对不足。

除了看到农村学前儿童发展上的弱项,还应看到农村儿童的发展强项,用强项去带动他们的弱项。在某地的一所村幼儿园,笔者发现孩子们活动时非常专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也是幼儿园的园长)的老公进教室问一个东西在哪里,老师一边与丈夫对话一边跟孩子讲课。即便这样,整个过程中孩子仍然比较投入、专注。

笔者还曾模仿“三种文化里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方式,拍摄了一个农村幼儿园的视频并播放给不同地区的老师看,其中一个上海老师看了这一视频后,感叹这个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差、教师水平差,但是儿童很快乐”,城市里的幼儿园“设施条件好、老师水平高,但儿童不快乐”。

除了大众常说的农村儿童身体好、处理能力强、朴实、吃苦耐劳这些品质外,他们确实有不少强项,只是被关注得比较少。

农村家长的视角

通常情况下,农村幼儿家长被描述为不重视学前教育,只认可读、写、算。我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深切感受到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不少农村的家长会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去租房,让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陪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表现,而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在一篇批评农村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文章里,同时又指出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问题在于,不知道重视什么、怎么重视。

农村家长更重视他们能够“看到”的学习、成长。为什么重视读写算?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孩子是否学到了、学得多还是少,农村家长看得到、看得懂,还是农村家长自己缺的、比不上城里人的。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一种常识。如果农村家长能够看到读写算以外的学习和发展,能够看到这些学习与发展确实在发生,看到其意义,就会重视这些读写算以外的东西。因此,农村幼儿园不只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某地的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为了让家长看到积木游戏意义和价值,让家长自己搭高楼、观看自己的孩子搭高楼等,通过多种家长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家长“看到”了搭积木的游戏是有好处的,就像是在学数学。家长们更加理解幼儿园的做法,认可、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游戏。而曾经有所农村幼儿园学习城市幼儿园的做法,要求小朋友回家带一个桔子到幼儿园,以便开展活动,就被家长误认为老师要求带水果到幼儿园“孝敬”老师,而颇有意见。

农村家长学历不高,因此不要搞得太复杂、要符合农村家长的认知特点,尤其不要有太多的术语(可以想一想陶行知前辈)。农村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况,要注意祖辈教养孩子的特点。要注意到他们有农忙、农闲之分,不要在农忙时开家长会、搞亲子活动。总体而言,农村家长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幼儿园讲出让他们能够听得懂的道理、让他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的视角

农村幼儿教师,被认为是硬件改善之后,农村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幼儿园的教职工配备不够,有些班级甚至只有一个人,且他们的学历不高、专业学习不够、一个班的儿童人数多。请注意,这些问题、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些要求是否偏高、过高了,是否有些不合理?比如,大家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玩具。将如此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农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是否有些要求太高?

如果我们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农村幼儿教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专业、可爱和值得尊重。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有些农村教师对孩子很了解。尤其是如果这些农村幼儿教师是来自本乡本土的,那么他们不仅了解儿童,还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其他很多东西,与孩子的互动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在一次分发牛奶时,笔者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的情绪不太好,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见老师发完牛奶后,蹲下来跟小女孩说:“你看嘛,你这个这里写的是260,那些高的写的也是260,是一样多的。你喝嘛。”笔者并不知道这个老师是否知道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但在我们看来,老师如同皮亚杰般具有智慧。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清楚地知道对孩子而言,2+6与6+2是不一样的,还有当他们掰手指头时,困难在哪里。笔者越是在农村走得多,就越觉得那些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批评,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用城里的优秀老师去帮扶农村幼儿教师。笔者很是怀疑,这样是否真的能帮能扶。一些农村幼儿、家长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分析、解决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笔者曾听一所村里的幼儿活动点的老师讲述,她在劝说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需要动点脑筋。这位老师是本村长大回到本村的。因此,有一位看着他长大的家长,就反问老师:“你读那么多书,还不是回到村里了。读书有什么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晓不晓得咋个去雷波(县城)?”“晓得,就是去坐班车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去成都嘛?”“晓得,就是到雷波去坐大巴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不晓得。”“你把钱给我,我就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去。你娃娃以后有钱了都不晓得咋个坐飞机,你觉得好不好嘛?”家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把娃娃送到幼儿园了。

农村幼儿教师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渴望学习。但在目前的这种培训体系里,真正“非常乡村”的老师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比如,农村幼儿园(点)存在一个老师一个班的现实,使得他们外出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是在当地学习,也可能意味着幼儿园要放假。即使参加了这些培训、学习,接受的大多也是城市取向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农村内容是非常少的。

农村幼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利用?混龄活动如何组织?班额较大情况下,活动如何开展?教室存在特殊情况(如不规则、小学教室、面积小而人多)下,游戏如何组织?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地形、地势,开展活动?

也许,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师的沉默。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如职高毕业)、专业(非学前专业)。农村幼儿教师自信心不足,不断被打击、否定。用一个农村老师的话说,他们的工作是“无人表扬、没人喝彩”。

农村幼儿园的视角

农村幼儿园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农村幼儿园新园多、新老師多,如何来看待“新”?新园、新老师,既可能是一种劣势,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很多农村幼儿园(班)附属于小学,因此容易存在“小学化”倾向,但更容易实现小幼连贯。这些幼儿园所在小学的校长,往往就是这些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人物。

以种植、饲养、玩沙、玩泥等活动为例。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而且农村的资源更丰富。出现的结果是,农村儿童对这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贯的东西不感兴趣。另外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分析了本园儿童的发展需要,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材料、资源,来发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自信程度不够,老师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种植、饲养的成果,来交流、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创意不够,就让他们在玩沙玩泥中玩出创意、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种植、饲养,让儿童学会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指向农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该是多么好啊。有些农村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说,幼儿园的种植跟围墙外面农民的种植不一样,农民种植看收成,幼儿园里的种植看活动、看教育、看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从农村的角度去看、分析、解决,而不完全是一个简单地学习城市的过程。学习城市必要,但非必须。如果能将视角转向农村,发现农村幼儿园的好,让大家看到农村幼儿园的好,那么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该做一做的事情。

笔者一直在跟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工作人员讨论,希望能够发现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分析他们“好”在哪里,如何让其他同行、相关人员看到他们的“好”,如果可能,推广、复制这些“好”。笔者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大家是否应该做点什么?替他们发出声音、为他们呐喊、为农村写作,或者,将他们请到舞台中央,让他们自己来诉说,更或者,将镜头对准他们,播放他们面临的困难以及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他们的挣扎、坚持和智慧?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我们继续要做的还很多。

作者:鄢超云 马波

农村学前教育论文 篇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内在之意和城乡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涉及园所规模、园所数量、家园距离三个核心要素,受到人口分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费因素、师资因素、政策因素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需要多方统筹、系统谋划。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

【作者简介】张晗(1978-),男,山东临沂人,蘇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二系主任、教授,博士;刘欢欢(1988-),女,河南周口人,苏州市相城区启迪幼儿园副园长,硕士。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我国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从而“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趋势,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农村学前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之意。在“城乡一体、关注社会公平、注重内涵与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政策导向中,必然要求我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厘清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内涵与核心要素,探明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村学前儿童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布局的内涵

教育均衡具体定义为教育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优化和兼容。从受教育者来看,教育均衡旨在保护受教育者公平地享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从学校的角度看,教育均衡旨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条件优越的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公平[1]。

教育均衡旨在不同受教育者、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拥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重在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也应然包含这些内涵,具体是指遵循教育公平理念,基于对适龄儿童、经济发展、区域人口流动与增长的科学预测,公平、合理地动态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儿童均享有同等的、就近便捷地入园机会,实现不同幼儿园之间、班级之间、幼儿之间都具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条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释。

(一)注重公平——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基本取向

城乡学前教育失衡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学前教育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园际不平衡不仅导致了城市儿童的入园难问题,更导致了广大农村幼儿的“难入园”问题[2]。由于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先天不足”,存在着数量少、基础设施建设差、办园质量不高等问题。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优质园少,公办园数量少,且多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之地,民办园大多设备匮乏、师资力量弱,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教育质量往往不能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布局不均衡、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使很多农村幼儿面临无园可入、无法就近入园的困难境地。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导致教育起点的公平无法保障,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直接体现。因此,全面掌握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是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保障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基本准则

新型城镇化重在“人的城镇化”,关注质量与内涵。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机构教育的开端阶段,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不能仅仅关注公平,还要关注质量,无论城乡学前教育都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没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是没有意义的均衡,因为没有质量就没有教育,就没必要谈及均衡布局问题。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必然要求关注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遵循农村教育优先的原则,实施向农村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把住农村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质量关,把追求质量作为基本准则,进而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均衡、有质量发展。同时,均衡布局不是平均分配,更不是农村学前教育“城市化”。因而,在加大投入和予以政策倾斜的前提下更要保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特色,挖掘农村学前教育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有质量发展。

(三)动态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流动比较大,加之“全面二孩”政策和产业机构升级等因素带来了许多人口增长与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新型城镇化倡导城乡一体、城乡共同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另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快速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不确定因素,必然带来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动态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要“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这一要求,就需要科学预测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适龄儿童数量变化等,动态均衡布局学前教育资源,既要对农村学前教育予以倾斜,又要避免农村空心化带来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普惠便捷——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基本要求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普惠性是教育的重要属性,公共财政经费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布局的根本保障。当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也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更要考虑幼儿园的普惠性,增加普惠性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数量,降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经济负担,为儿童创设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农村地区相比城市,人口密度小、空间大,公共交通状况差、私人汽车拥有数量少,很多农村学前儿童父母外出工作,接送任务都在祖辈老人身上。综合以上因素,农村在幼儿园布局上就要考虑儿童入园的距离与方便性,降低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与安全隐患,保证农村学前儿童比较舒适地接受有质量的教育。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核心要素

参照学校布局本体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中应考虑三个要素:园所规模、园所数量和家园距离。从变量关系的角度看,园所规模越大,数量则相应越少,园际距离越长;园所规模越小,数量就越多,园际距离越短;如果园所数量越多,园所规模就会越小,家园距离越短[3]。

(一)园所规模

园所规模是教育布局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变量。理想园所规模就是要考虑学校发挥最佳教育功能时规模大小的问题[4]。园所规模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服务半径内适龄儿童的人数,须从人口分布立场考查和预测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量,来规划调整农村学校教育的布局,保证农村适龄幼儿有园可入。其次,考虑保证教育质量情况下的成本投入(包括人力和物力)。从经济效率看,在一定限度内,园所规模越大,生均成本则越低,经济效率越高;从管理难度看,园所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从教育质量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出于教育对象、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更应关注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园所规模过小,则课程开设的全面性、丰富性则会受到影响。经济社会背景不利儿童是较小规模学校的主要受益者[5],园所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农村幼儿园中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特别是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园所规模特别是班额,必然是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如何在经济效率和教育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合理进行不同规模园所的布局,是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命题。

(二)园所数量

园所数量跟园所规模、人口分布息息相关。在适龄儿童数不变的前提下,园所规模越大,则园所数量越少;反之,园所规模越小,则园所数量越多。虽然两者容纳的学前儿童数量上是一样的,但从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来看,两者的意义却有着巨大差距。园所规模大,容纳幼儿数量多,则意味着服务半径扩大,幼儿入园、离园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相应增加。而随之则会出现幼儿身体是否疲累、交通是否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园所数量,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当前和未来适龄儿童数量等多方面来共同考量。

(三)家园距离

家园距离是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中的限制性变量。在考虑这一变量时,实际关注的是教育对象到达学校的时间和到达后的状态,因此必须关注教育对象到达园所的条件,如考虑乘坐和使用的交通工具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虽然部分地区尝试通过校车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但因校车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以及农村交通条件的限制,接送幼儿所花的时间、儿童的安全隐患相应增加。在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中,需要考虑服务半径内儿童的适宜范围,从而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布局合理。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分布因素

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关键要素是“人”。人口密度、数量直接决定学前教育布局的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6]。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人口发展现状,正确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合理布局。城镇化按照人口流动的情况可以分为人口流入型、人口均衡性和人口流出型[7]。三种不同的人口样态中,人口基数、适龄儿童数量差距巨大。

在人口均衡性区域,流入和流出人口基本相当,对幼儿园数量、规模的变化要求不大。而另外两种类型则对农村学前教育布局提出了挑战。在人口流入型区域,大量外地人口及幼儿的进入,使当地人口基数、密度增加,导致当地急需新建、扩建幼儿园,以填补大量新增幼儿入园的缺口。而在人口流出型区域,人口基数减少,儿童总数也相应减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一个乡镇新生儿不过20人,有的村子甚至连续几年出现零增长[8]。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就要在园所规模或数量上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除了适龄儿童数量外,还要考虑幼儿到园的距离与方式,权衡园所数量与规模的关系。如在一些偏远山区,虽然人口稀少,但交通不便,如果园所数量过少,就会导致幼儿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入园困难,因此要适当保留一些小规模幼儿园。

(二)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自然环境是农村学前教育布局的设置和调整基础。地理位置、耕作习惯、交通便利程度、信息服务网络是该地区学前教育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9]。在从地理环境角度考虑农村学前教育布局时,要审视地形、交通方式(到达园所的条件)和幼儿年龄三个变量。美国弗吉尼亚州规定,小學生乘公交车单程不应该多于30分钟,初中生乘公交车单程不应多于45分钟,高中生乘公交车单程不应多于60分钟[10]。这项规定中就考虑到了上述因素,也呈现了不同年龄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通过幼儿到园所的交通方式和所用时间也可以从侧面推断幼儿到园后的身体状态。

不少幼儿园使用校车来缩短幼儿从家到幼儿园的时长,以此来扩大服务半径,然而对于交通条件欠发达的农村,尤其是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过长的物理距离对幼儿和家庭来说,意味着时间成本、交通费用、交通安全隐患的增加。

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布局在机构选址、机构数量设置等方面需要考虑服务半径,关注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从而保证学前教育公平[11]。

(三)经费因素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教育经费投入。就政府财政投入方面而言,投入的多寡、经费使用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集中在义务教育领域,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较少甚至空缺。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缺少健全科学的农村学前教育监管机制,导致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出现了重视形式投入如园所建筑,而忽视了对软件如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地方教育资源开发等问题[12]。在经费投入上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直接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结构。

家庭的教育经费支出能力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水平,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环境。由于学前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投入方面,无法完全依靠政府公共财政。在进行经费投入和调配时,应考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依据各地经济、社会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细化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成本分摊比例,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13]。

(四)师资因素

幼儿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是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师资队伍质量是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教育教学水平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我国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队伍差距明显。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匮乏,合格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师流动性大,一直是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学前教育布局中的关键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师资的建设要考虑城乡之间均衡布局,统筹城市幼儿园、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增加、调配教师编制,调整教师待遇,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的欠缺,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幼儿教师[14]。规范幼儿教师聘用标准,提供教师职后培训、提升的机会,全面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政策因素

政策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综合性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诸多因素。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必然依托于各方面、各层次的政策体系,内在需要建构有利于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宏观层面的战略体系、中观层面的规划体系和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从而理顺、调控、监管不同地区与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协调、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实问题。

在教育投入政策方面,公共财政的调配应覆盖整个教育体系,并有意识向学前教育倾斜,去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较多、起步较晚等问题;从城乡统筹视角设计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完善经费管理机制,明确经费保障责任,并优先确保农村教育经费,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有质量发展;要动态灵活调整公共财政在地区之间的拨付,尤其关注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农村学前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投入责任,协调涉及跨行政区域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

教育管理政策方面,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结构和比例,空间布局、资源配置、规模速度等,从政策角度统筹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过程中,明确权责划分,提高统筹的层级和重心,不将资源统筹局限在“县域”,由更高一级政府进行推进,避免县域之间新增教育不均衡现象。完善户籍制度、幼儿园学籍制度,进一步解决流动儿童异地幼儿园学籍、学费差额等问题。

教育人事政策方面,由政府统筹城乡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完善各地农村幼儿教师选聘制度、教师编制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培训制度等,逐步缓解教师资源不均衡的问题[15] 。

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教育行政问责制度,以了解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诉求,提高制度的实效性,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党和政府提出“幼有所育”要求,并把农村学前教育有质量地普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反观农村学前教育,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某一经济发达省的一个县域内,农村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一个事业编制教师。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学前教育、同一区域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也远未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普惠、便捷、有质量的均衡布局。

当下,从国家层面,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乡(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前教育对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在“城乡一体”“以城促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区域统筹协调园所规模、园所数量和家园距离三要素关系,政府政策制定也越来越关注人口分布、地理环境、教育经费、师资水平等影响因素的均衡。这些趋势的持续发展,“注重公平、保障质量、动态均衡、普惠便捷”的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理想样态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崔樱馨.教育均衡视角下沈阳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12.

[2] 陶金玲.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幼儿园布局与规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3).

[3][4] 史宁中.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7,9-81.

[5] Kenneth Leithwood and Doris Jantzi. A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School Size Effects: A Policy Perspectiv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 79(01):464-490.

[6][9] 陈彧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的意涵与逻辑[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2).

[7][14] 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01).

[8][11] 严仲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需要理性布局[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7).

[10] R.Govmda & Y.Josephine.Para-teachers in India:A Review[J].Contemporary Education Dialogue,2005,2(02):193-224.

[12] 高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现状及对策[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13] 张晗.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关系[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15]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本文系山東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调整研究”(项目编号:15CJYJ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布局的现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a/2016/01/46)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通讯作者:张晗,1275415139@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作者:张晗,刘欢欢

农村学前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区域因素以及资源因素等,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未来。因此需要意识到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当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予以改善,实现区域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学前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学前教育是重点内容,农村学前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学前教育是个体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教育内容,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奠定基础。我国也出台了很多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也能够看出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在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需要进行分析并且解决的。

一、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针对2~6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工作,其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并且在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认知,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2~6岁时期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该阶段,孩子的身体能力特征、个性等都在成型,能够形成很多习惯、情感特征等,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农村的学前教育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提升农村区域的学前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提升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也能够提升孩子的素质,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农村教育以及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

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学前教育現状

1.缺乏学前教育意识。农村区域的学前教育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农村人认为孩子不需要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因此缺乏学前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很多学前教育机构没有生源。很多农村人认为孩子在家接受家庭教育即可,并且有的家长太忙,并没有时间专门接送孩子,因此这种落后的教育意识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2.农村缺少幼儿园。在农村区域缺乏学前教育机构,只有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或者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设置有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区域是没有设置幼儿园的,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也会使很多孩子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3.农村学前教育设施匮乏。农村学前教育设施较为匮乏,这体现在资金的匮乏、设备的落后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方面。学前教育需要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持,但是由于农村区域本身就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并且缺乏政策上的重视,因此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为学前教育提供保障,只能简单地教孩子识字,无法达到标准的教学目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学前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政府在其中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学前教育的规划和设计中没有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其次就是农村本身就处于较为弱势的地域,农村区域的教育工作也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大多的教育资金、教育资源都倾斜到发达区域,这也会加大区域教育的马太效应,拉大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予以重视,从不同的层面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三、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

要想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我国事业教育的发展始终都是政府作为引导的,因此在农村学前教育中,需要重视农村区域资源、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政府应当积极承担大部分的学前教育费用,并且引导建设学前教育机构,进而为农村区域的学前教育提供各种资源。地方政府也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为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筹措资金,引入资源,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等来优化、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环境等,为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二)加强资金引入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农村教育设施较为匮乏,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也和投入的资金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该区域学前教育机构报酬较低,因此无法吸引人才。当前一些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主要靠国家拨款,当然也可以拓宽资金的引入渠道,比如联合社会组织来筹措资金,或者借助政府的力量结合外资、捐助等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外资前来投资,进而改善区域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创办中,进而优化农村学前教育环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持,优质的教学资源是确保学前教育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区域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资格毕业证书是学前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在农村也需要针对教师建立完善的幼师保障制度,提高其薪资水平,这也是确保留住人才的关键,并且通过制定更为有效的制度来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通过制度保障等,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村学前教育工作。

(四)规划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合理的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规划,不仅可以强化农村区域的学前教育资源,还能够实现该区域的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如果一个区域具备一定量的适龄儿童,那么就需要在该区域建立幼儿园来满足幼儿的入学等问题。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同时也需要结合区域民办幼儿园来发挥带头作用。农村区域的限制场地较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场地,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场所支持。政府在其中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农村区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学前教育氛围。

四、结语

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成分,需要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当前基础设施较差、资金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予以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予以改善,进而促进农村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卫琼.数学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1).

[2]蒋家华.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8(2).

[3]段蕾.美国学前教育见闻[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4).

[4]张宗梅.学前教育中家园合作的问题研究[J].家长,2019(12).

[5]叶青含.基于浙江省县城-乡镇-村的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9(28).

(责编  唐琳娜)

作者:程欣欣

上一篇:三农气象服务论文下一篇:外语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