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村义务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城乡教育差距广为社会关注。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很显然,这是城乡经济差距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我国当前的城乡经济差距是一个严酷的现实。

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论文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同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联系起来,着手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

思考之一: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广大农村最迫切的需求为出发点。中国是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村群众的生计问题。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贫困是对中国农村群众的一种严重的威胁,一种根本的痛苦。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贫穷”,农村教育就要以帮助农民走向“致富”为根本,一方面教他们致富的方法,同时使他们得到许多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最好训练。以这些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改革思想,其重要含义是:就整个农村划成一个适当的区域,依照预定的计划,用最经济的方法、技术训练本区以内的所有农民,使他们整个生活逐渐改进,走向富裕道路。这就特别需要科学与教育发挥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各行各业进步方面的先决作用。科学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先导,也是现代农村的先导,“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当今世界,是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职业技术教育是扩大科学运动的先声。如果农村职业教育与生活、生产严重脱节,所学非所用,所供非所求,无新学识以应用于实际,无新人才以从事改良,教育不与职业互相沟通,何怪百业之下不进步!因此,必须更新观念,为适应农村脱贫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

思考之二: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需要与职业相沟通。因为教育本质是传递,是发展,教育的作用,既要在发展人的天赋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基础上传递与发展人类的生活智能;又要基于对群众的义务培养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增进个人的人生修养。职业的载体和主体是人,教育的载体和主体也是人,在对人的素质观上二者的要求是吻合的。所以,以人与职业和人与教育的关系为纽带,就构成了教育与职业互相沟通的体系。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人人得事、事事得人”。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农村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沟通。建立一种贯穿于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的教育体系。包括小学职业陶冶——初中职业指导——高中以上职业准备教育——就业之后还要接受职业培训,多次进行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继续教育。这样一来,有利于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做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甚至还可以解决穷苦青年的学习费用问题。这种智能型教育比较普通教育方法显得更为切实。通过“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虚实互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工读交替可以养成尊重劳动之精神、追求知识之能力、坚定之意志。

因此,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一个地区,一要办好职业高中和职业初中;二要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三要普通中小学在开好文化课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四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和综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办一所高等职业学院,开展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培训与社会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各级各类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整體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

这种现代农村教育体系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为什么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这是因为职业教育价值决定的。其最终的价值可以分列为: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和走向社会做准备;四是为个人脱贫致富而求知;五是为国家及人类社会增加生产力作准备。只要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民族经济的振兴和国家社会的进步才能有加速的可能。正因为这样,前西德人士总结他们的经验后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他们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学生数同普通高中学生数之比高达8:2。日本人则认为,“战后我国的复兴和发展,特别有赖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从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高速发展时期(1956-1960年推行《经济自立计划》,1960-1970年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们就是突出地从振兴职业教育着手的,他们在实行经济振兴计划之前的1951年就首先实施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把振兴经济建立在首先振兴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从而能以劳动者高素质的优势,靠进口原料,把技术价值加上去,然后出口商品赚钱,成了经济大国。目前,日本办职业教育的劲头有增无减,1978年以来,用于职业教育的投资逐年上升,平均每年增长15%之多。因此,我们民族地区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目前正以脱贫致富为经济振兴目标,针对民族地区人才特别缺乏和劳动者素质特别低下的实际特别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出办好职业教育,以使职业教育这一“秘密武器”为振兴民族经济,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发挥其巨大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它的价值也要从求职者方面考虑。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就业问题。因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贫困面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生存问题。社会如同花瓶一样重心在下,而教育的重心在于人民,就是要下决心为大多数农民谋幸福。因为,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农民问题,要立足于广大农民学到有用的职业技术,学到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赖以谋生的能力。农民不能从中得到好处,职业教育,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作者:黄爱逊

第二篇: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城乡教育差距广为社会关注。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很显然,这是城乡经济差距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我国当前的城乡经济差距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教育原本应该是缩小这种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却是,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这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使城乡孩子在人生起跑时就不公平。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这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这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GDP比例的2%。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教育中。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经过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是微乎其微,有的地区甚至是零。

2.教学设备奇缺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自然会导致教学设备的缺乏。在城市中小学教师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的情况下,许多农村中小学还在为老师们办公用的笔墨纸张而发愁。当北京一些重点中学拥有学生专用的科学实验大楼,装备了设备先进的各类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中心、汽车模拟驾驶室以及远程教室、行星英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时,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依然靠自制的直尺、三角板,用一张嘴、一支粉笔向学生传授知识。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失严重

江汉大学教授高双桂等人以22省区的47个县为调查样本,调查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失严重、补充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从农村流向中心城区重点中小学的教师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而很少有城市地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这种单向流动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下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4.教师收入低,职业认同感差

教师工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的占了多数,月工资收入在1500以上所占的比例很少,在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占到了30%以上,甚至还有月工资仅有200元的中学教师。低工资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年龄越小对工资待遇不满意的程度越大。

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对策

1.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实力

只有不断提高农村自身的经济实力,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才有可能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教育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前提。在我国当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情况下,只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政策的倾斜来扶持农村的发展,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先决条件。

2.大力推进教育法规建设,积极推动《教育经费投入法》的立法工作

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明显滞后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从“扶农到扶教”,要统筹安排彻底解决农村学校负债运行的问题。大力加强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人大、政协必须督促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全面履行对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的法定责任。

3.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都会有追逐利益的倾向,教师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品德高尚,不为金钱、名利所动;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教师能发挥其效用,实现教师的价值。这对农村教师来说多少有些矛盾,因为农村教师在工资低、教学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在家庭中对家人无法实现其价值,在学校里对学生也不能发挥其潜能。所以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能搞农村教师工资的歧视政策。另外,要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农村教师提高学历计划,鼓励农村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对于取得高学历或相关证书的教师,要相应提高其工资和福利待遇。

4.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福利水平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基本的保险如养老、医疗等虽然和城市教师一样都有,但是因为地处农村,有些福利难以享受或是享受不到。比如一年一次的体检,因为有的农村地处偏僻,使得当地教师如果想享受这个福利,就要花大量时间、路费和精力去城里做体检,这样就可能会觉得不划算而放弃。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只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给予教师切实的福利,解除农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后顾之忧,才能起到鼓励教师终身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起清.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基本问题调查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

[2] 李建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唐立平

第三篇:山崎延吉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借鉴意义

[摘 要] 山崎延吉认为,教育应当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的最本质要求。在经济性、实际性、庶民性的原則下,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作为农村教育的三大要素进行综合运用,既注重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注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农民道”,山崎延吉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是:农村教育需同时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既固地制宜,又注重其精神性。

[关键词] 山崎延吉;农村教育思想;农民遭;借鉴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对策有很多,其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农村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带动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有利于农村、农业的振兴,对抑制城乡二元差距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在2003年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也将农村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来审视,足见国家对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历史上,一些教育学者也对农村教育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7年的上海青年会上就曾讲到:“关于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很早就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现实和战略价值。被尊称为日本“农村教育之父”的山崎延吉先生,就是开创农村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扎根日本农村,为农村教育的普及、发展和创新殚精竭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学术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本文通过对山崎延吉先生农村教育思想的剖析,旨在为当今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山崎延吉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一)生平经历简述

山崎延吉是日本著名的农政家、教育家。他1873年出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189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农艺化学系。毕业之后,他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投身农村,先后担任爱知县立农林学校校长等职。从1908年到1934年的二十几年间,他不辞辛劳,行程千里,开展了6000余次关于农村教育的主题演讲。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于1929年开办了“神风义塾”。山崎延吉不仅身体力行,积极奔走,还勤勉著书立说,将自己的一系列学术思想写入了《农村自治的研究》、《农村教育论》、《农村计划》、《农民道》等专著。总之,山崎延吉将毕生精力用于日本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为农村社会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时代背景分析

在明治维新后期,特别是日俄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山崎延吉就曾这样描述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农民的生活状态:资本交易经济侵入农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税务更加繁重,农民生活极为困苦,再加上“政治热”、“投机热”、“都市热”,农村外流人口数不断上升(据统计,日本的总户数中,农户所占比率由1904年的64.38%,减少为1919年的53.06%。,同时,土地兼并不断发生,个入主义也不断滋长,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面对这样的局势,山崎延吉提出:通过地方发展和自治,寻找解决目前危机的出路。在其处女作《农村自治的研究》中,他将所追求的自治定义为:“和谐的村俗”和“邻里团结”,在当局和专家的监督和指导下,既圆满地完成对国家的职责。同时也能够使个人过上幸福而安宁的生活。在国家法律范围内,不求助于人,能够自立于世,富贵而不奢淫,权势而不大意,名高而不自夸,具有为国为公鞠躬尽瘁的品格。为了达到自己所设想的自治,他提倡建设商贸、生产等公共设施,利用农会、教育会等民间组织开展日常活动;改善农事,缓和地主与佃农间的关系,促进有志之士的团结合作,山崎延吉越来越认识到,农村与农民的惨景,是城市偏重、工业偏重的国家政策造成的。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自治,才能使农村真正摆脱困境,走向振兴。

二、山崎延吉的主要农村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山崎延吉注意到,很多教育家都抱着极为功利的目的办学,存在物质偏重的弊病。对此,他提倡适中的精神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安心于农业,励精图治,循序渐进,与时俱进,能够熟练运用知识,高效率完成任务的富有责任心、合作能力和公众意识的农民。这一观点在1903年为农林学校制定的校训中得到了全面体现:

1 正礼仪、知廉耻、涵养古代武士之风;

2 立志贡献于国家者应勤劳养身;

3 趋利者易为其他诱惑所累,故应戒之;

4 谨记团结一致乃成功之基;

5 唯诚意为最要。

山崎延吉认为,农村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卫生、农学和农业技术等各个方面,同时他还非常注重自治精神的培养,将公益心、自立心、公共心、上进心、义务心和爱业心的培养也一并纳入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原則

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山崎延吉认为,在基于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下,教育必须成为一般民众的近身可触之物,并在其早期著作《农村教育论》中提出了农村教育的三个原则:经济性、实际性和庶民性。以此为切人点,提出教育应该“少数多效”,具体说就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尽可能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针对当时盛行的高等小学及实业补习校,他认为农村更需要的是贴近农村实际的补习校,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加以开办。此外,他还提出整顿女子学校等建议。这些都表明,山崎延吉力求教育能够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最本质的要求,同时又具有经济实惠的特点。

(三)教育的结构

山崎延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看作农村教育的三大要素,强调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1)家庭教育:山崎延吉认为,国民精神之类不是依靠法律等来约束的,而是通过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传送养成的。而如武士道之类的精神最重要的培养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其本身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要较好地施行家庭教育,就必须使家庭形成“正派的家风”;

(2)学校教育:山崎延吉认为。学校教育是农村的基础,学校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学校不应与社会和家庭隔绝,三者要相互联系,使学校成为“社会的学校”。在任农林学校校长期间,山崎延吉就非常强调学校必须为当地服务,不仅要求学生定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而且冲破阻力将学校向村民开放,为当地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

(3)社会教育:山崎延吉非常重视社会教育,认

为这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重要一环。1905年2月,山崎就任爱知县农事试验场长和该县农事讲习所长,以此为契机开始直接对农民进行指导与培训,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当地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 “没进过(山崎延吉的)农事讲习所学习的农民不算一名合格的农民。”他不仅在学校辛勤奉献,还不辞辛劳,经常性地进行巡回演讲(参见表1)。以此来启发更多的农民。

(四)农民道教育的实践

山崎延吉认为农村教育需要从精神上予以突破。他认为:农民道是大和魂在职业上的表现,与儒教的仁、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相当,是与以忠孝为基础的武士道同样重要的精神。为使农民道精神发扬光大,山崎延吉提出,农村教育是培养农民道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农民道的教育理念,山崎延吉做出了诸多努力,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t929年“神风义塾”的开设,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这所义塾没有厕所、澡堂,甚至连最起码的课桌椅都欠缺,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山崎延吉仍然坚持以爱国忠君之理念、修道学识之手段积极培养能够守于农村、建设农村、振兴农村的良好农民典范。他在“神风义塾”中规定,每天必须修炼古神道、武士道等项目,以此来磨练学生的身心。培养其农民道精神(参照表2,“神风义垫”日程表);学校课程不仅包括历史、地理、农学、数学。还包括公民修身(农民道和农政)、国语(祝词讲义)、武道(剑道)、体操(皇国运动、普通体操)、农场实习和毕业旅行等。

此外,他还在各地建立了不少“农民道讲习会”。该会学时为3~4日,上午由山崎延吉讲授农民道,下午则进行实际操作作业。一些从该会毕业的农民,之后还组织开办了“农道会”。从这些教育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山崎延吉极为重视向学生灌输农民道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思考与启示

(一)农村教育需因地制宜

农村教育首先必须守住一个“农”字,应该生根于农、服务于农。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一百个农村就有一百个不同的例子,这就要求农村教育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特点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教育,提高教育的公众参与热情和满意度,例如在江南丘陵地带应增加有关稻田养鱼方面知识的讲授,在西北农牧交错区则应侧重畜牧知识的普及。相对富裕的东部地区可以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办学,开办农业补习所等民间教育机构,但是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则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总之,除去国家统一要求的公共课教育,农村教育还要培育本土特色。不仅增加更多的农业知识和乡土文化内容,还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特色,最大限度使农民受益。

(二)权村教育需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农村教育有着相当宽泛的涵义,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但现实的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会较为薄弱。特别是现在不少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由祖辈代为抚养,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加剧。即便仍居村中的中年人很多时候也忙于农事,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加之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等因素,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农村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缺乏监管等原因,农村社会教育一直处于近乎空白的阶段。偶尔几场农业讲座或文化下乡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学校教育多针对青少年群体,因此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将对提升成年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等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会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基本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农村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只有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相衔接的立体教育模式,才能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农村教育需注重精神性

山崎延吉的“农民道”虽然含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其关于农村教育应注重精神性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教育本身除了传授人们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外,更多的是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为人处世能力。因此,农村教育在普及实用农业知识技术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农民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氛围,重点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法律意识,得体的待人接物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追求等。这些“软实力”不仅能够丰富每一位农民的内心世界,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事业的均衡发展。

四、小结

在农村经济凋敝的背景下,山崎延吉提出通过兴办教育来振兴农村。其农村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比如: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农村教育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分析与总结山崎延吉的农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山崎延吉的农村教育思想多少仍受所处环境限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所以我们在借鉴与吸收时需要注意甄别。

作者:张晓霏

上一篇:科技强国论文范文下一篇:农学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