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和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机遇,高校学生的志愿热情能够借助互联网渠道以公益协作的形式充分释放。当下农村地区儿童的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使高校资源便捷的向农村地区流动,在极大程度上弥合农村地区在艺术教学资源方面的缺失,从而提升农村艺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苏南农村艺术教育现代化

·背景提示·

艺术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艺术教育不免让人担忧。“苏南农村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传递着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思想,更是播种了民族未来的希望,那就是讓艺术教育成为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

农村艺术教育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艺术教育的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和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机遇,高校学生的志愿热情能够借助互联网渠道以公益协作的形式充分释放。当下农村地区儿童的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使高校资源便捷的向农村地区流动,在极大程度上弥合农村地区在艺术教学资源方面的缺失,从而提升农村艺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地区艺术教育 精准扶贫

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体美劳教育将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持续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总结地方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的经验做法,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

艺术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极大肯定,其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反观当下城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资源结构性缺陷,通过信息化进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精准扶贫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能够依托互联网优势,集结高校志愿者,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发挥公益协作的力量[1]。

1.农村地区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1.1扶贫方式偏“输入”,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各地实施的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程,以教育资源输送为主,但侧重于外因强化,而内生动力还未形成主流,弱化了信息化助力帮扶举措在农村地区的效力。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所缺失的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内心对教育内涵与价值的正确认知[2],因此,“输入式”的外援扶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教育资源在均衡配置方面的问题,但若是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能与之同等提高,也难以成为长久之计。

1.2艺术教育资源比较匮乏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机制,对艺术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艺术类课程偏于形式化,甚至很大概率被主科老师占用,课程地位形同虚设。

缺乏一定的学习器材导致艺术学习难以贯彻落实。由于艺术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价格方面大多比较昂贵,会为部分农村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以至于被误认为是有钱人的消费品或专属品,限制了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3]。

2.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推广的机遇

2.1“互联网+”助力实现教育公平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能够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促进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4]。通过“互联网+”的教育扶贫模式能够高效地实现教育资源实时互通,有望阻断贫困在农村的代际传递[5]。同时城市充沛的艺术资源凭借互联网渠道,能够大范围地被输送到有着相关学习需求的地方,让城乡孩子得以共享同一片蓝天。

2.2高校公益热情高涨且云支教优势显著

近年来高校内参与支教学生人数大幅攀升,但实地支教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而基于移动互联网催生出的远程教育背景下,线上支教的形式不仅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志愿机会,节约实地支教成本,打造完备课程体系,还能保持支教老师与学生的长久沟通,打造不说再见的支教队伍。

2.3区块链技术加快教育成果转化

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征和优势,有助于解决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化和信息链的传播作用,能够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点对点地根据农村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程度投放相应的学习资源,使得不同帮扶地区能够各取所用,做到物尽其能。

3.农村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对策

3.1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公益协作

以“农墨种彩”公益项目为例,切实利用公众号平台为载体,整合高校内部资源,面向农村地区输送公益艺术课程、配送学习器械。另外,根据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理论来源,明确了扶贫工作的重点需要把“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因而在向农村传播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本身兴趣的启蒙作用。此外,“农墨种彩”公益平台通过寻求高校内部志愿者合作、校外公益组织支持、对口农村学校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的权威许可,达到多方联合、公益协作的良好效果。

3.2将高校力量注入农村地区进行对口扶贫

高校学生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学生进行学科科普,也将对当地学生拓宽视野、了解高校专业、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以及充沛的志愿服务热情,能够保证可持续的优质教学资源,助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弥合城乡在艺术教学资源方面地缺口。

3.3利用信息化进行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精准扶贫

信息技术对教育精准扶贫影响巨大,体现在扶贫对象、项目资源配置等众多方面。可通过搭建高校志愿者平台,实时了解农村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需求,再由高校学生按个人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寻找最有需求的扶贫对象,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提供志愿机会,尽可能地达到供需适配。

4.结语:

当下互联网公益协作模式作为一种大规模参与的志愿协作活动,具有机制灵活、行动高效、扶贫对象精准等显著优势,而高校中充沛的艺术类教学资源也能够依托网络渠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跨地区重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薄弱学校、不同层次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需求。总之,互联网赋予了更多群体直接便捷地参与社会公益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佳.从脆弱到韧性:互联网公益协作参与教育反贫困的治理优化[J].南京社会科学,2021(8):146-152.

[2]刘军,蒲定红,李祥.信息化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1-55.

[3]王俶瑜.从美育谈农村学校美术教育[J].艺术教育,2020(9):158-159.

[4]王凤领,朱玉琴.“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路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3.

[5]王迪.“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教育扶贫的对策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33-35.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创业时间项目:基于当下农村学生艺术学习需求的大学生志愿者平台。项目编号:S202111458067S

作者:杨晓悦 高欣瑶 白玛拉卓 田思彤 吕雯轩

农村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当前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要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师应把美育教育作为突破口,把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关键点和落脚点,让艺术教育类常识课程回归美育。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學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人文素养;审美素养

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部分,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站在党和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地对提高国民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方面现状,教师应怎样坚持和践行呢?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的开设还不正常,不少学校尤其是村小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尽管是在课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教学中,有常常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自由课,或者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教师则承担着一个“看课者”的角色。

二是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当前,农校小学由于学生员额偏少,教师编制就少,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安排专业的艺术教师,如我镇22所完小,只有两所完小配备了音、体、美、英专职教师各一人,每位教师要担任全校23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的教学工作。因此艺术活动课、艺术学科拓展课的开展受到限制。加上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民办转公办和招工招干等,且年龄相对老化,观念陈旧,思想封闭,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三是教学评价重视不够。在教学评价上,由于中小学对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类课程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和激励机制,作为艺术类的教师,没有单独进行专业考评,教师晋职晋级上相当比较困难,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四是学生家长认识不够。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于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了学校美育教育的效果,制约着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是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普图”、“普实”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二、改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对策探要

一是從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政策层面支持。当前,作为农村中小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师资问题,确保农村有充足的教师,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通过提高各方面的综合待遇水平,来提升岗位吸引力,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优秀教师愿意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既要解决好“入口”问题,又要解决好“出口”问题,逐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实行弹性退休与自主选择。保证教队伍的知识不断更新适应新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从中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乐、美术教学力量;对边远地区、师资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方式,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学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

二是从规范制度入手,开展好艺术课。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统一使用教材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落实课程原则,安排好音乐、美术教师。与此同时,要把重视艺术教育这项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指标,作为每学期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的重要内容,并经常检查督导,以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教学落到实处。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促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手工等。教师应抓住巩固“普九”成果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

三是从提高审美能力入手,把美育教育贯穿于全学科的教育中。美育是隐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通过各学科的综合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通过审美价值促进道德价值的形成,培养出某种程度的自觉定向,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学生,广泛开展艺术活动课程,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四是从发挥农村优势入手,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人文素养。农村孩子虽然在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及城市孩子,但农村美育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育教育有着无限就地取材的机会,例如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端午节、元宵节等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这些都给农村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为农村美育教育的执行者,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在传承传统文化中享受美,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只有这样,农村美育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美育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大上“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美育.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2]审美教育书简.百度百科 .

作者:何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