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调查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村普法调查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普法工作作为提升民众法制观念的重要工具,是新疆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新疆南疆农村的特殊人员构成情况及现阶段的社会需要,文章从南疆农村普法的基本现状、普法困境及原因、以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转变普法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提高南疆农村普法的工作效率提供建议。

第一篇:农村普法调查论文

我国农村普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來,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农村村民学法、知法、敬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目前农村基层法治宣传工作仍然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继续加强和改进农村法治宣传工作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普法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宣传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普法宣传;城镇化;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孙凤良(1982-),天津人,研究生,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信息技术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行政学、党建。

一、当前我国农村普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普法活动缺乏连贯性

全民普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从1986年全国第一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即“一五普法”的发布到现在进行的“七五普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仍有不完善的部分亟需解决,如针对普法宣传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欠缺,导致在法律依据方面缺少遵循,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主要依靠召开会议学习或是传达文件精神来进行,这就使得普法宣传工作在上层领导、组织开展、落实督办、财务保障、绩效考评等方面无法得到确切的法律支撑,难以发挥此项工作的最大预期效果,因此部分农村地区的普法宣传活动连续性不强、无法形成常态化,经常化,甚至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形式主义现象。

(二)专项经费供给不足,普法活动效果打折扣

做好农村法普法宣传工作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无论是普法宣传队伍的组建、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材料的印制准备、后期效果的考核评估都离不开财政经费的有力保障,尤其是专项经费的保障。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方财政状况和支持倾斜力度也不尽相同,导致用于此项工作的经费难以保障,专项经费支持更是无从谈起,这也大大的限制和阻碍了农村普法宣传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解放思想不到位,普法活动落实难保证

在部分地区思想上依然存在唯GDP论成败和单纯的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评价地区社会发展快慢的思维模式,没有将普法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存在部分农民认识偏差的现象,在面对权利受到侵害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维权费钱费时间的认识依然存在,认为学习太多的法律知识也只是学无所用,没有实际效果,产生漠视、厌学甚至抵制普法宣传的情形。另外,存在普法认识上的偏差,一些镇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以前没有抓普法宣传工作的时候,村民还比较听话,容易管理,当村民学习法律后,虽然对某些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但仍然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后,反而难以管理,工作也难以开展。相反由于自己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不依法办事的时候,则受到村民的上访和投诉,使一些镇村级干部失去了对普法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四)农村主要劳动力转移,普法活动开展难组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加速,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劳动岗位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在这样的农村人口分布情况下,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受众群体缩小,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的变化都是顺利集中开展活动需要思考和分别应对的挑战,活动难以开展、效果难以保证。

(五)方式方法死板,普法宣传活动效果不佳

部分地区存在不求效果,只求完成的错误认识。宣传方式方法死板,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宣传方式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发传单、贴标语、挂条幅等传统的方法上,不接地气、脱离实际,不能够根据新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的改进宣传方法,宣传内容也无法与农民产生思想共鸣,导致农民参与性不高,普法宣传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六)宣传内容不科学,受众群体不全面

目前,在普法宣传内容上依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宣传活动中,依然存在着宣传政策和宣传法律相混淆的现象,宣传内容界定不准确,广大农民无法明了学习的具体内容,普法宣传的针对性难以得到突出体现。再如,在法治宣传中宣传内容多以单一的法条和法律解释为主,内容死板生硬,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且与部分农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无法让广大农民产生兴趣,导致受众群体不全面。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保障落实

作为基层普法宣传的政府部门、法治单位,应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摒除固有陈旧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农村普法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用战略和长远眼光审视农村普法工作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搞清楚农村普法工作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把此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的点滴工作之中,在相关制度建设、经费人员保障等方面,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形成完备连贯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农村普法宣传的目的,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做好调查研究、突出宣传重点、统筹宣传力量

只有做好农村普法宣传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准现实需求、发现突出问题、摸清发展规律、制定解决办法,让宣传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整合现有力量,发挥更大效能。具有执法职能的部门必须在做好执法工作的同时做好相关普法工作。统筹具有宣传职能的宣传、司法、公检法、律师行业协会、党校等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其普法宣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升农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干部以及法治宣传干部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工作中做好表率。要把农村基层普法的宣传重点放在对留守人员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上,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手段。加强对重点单位的普法宣传工作研究,尤其是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在法治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符合农村实际的普法宣传体系。

(三)改進宣传方式、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受众群体

要与时俱进的改进宣传方式、创新宣传形式。在设计宣传方式时应充分分析和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知识层次、法律基础等因素,扩大普遍性需求受众面,重视个性化情况,最终达到所宣即所需,实用更有效。在发挥传统宣传形式作用的同时,应结合当地习俗、重要年节活动和现实情况,采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的形式,把普法宣传材料汇编成顺口溜、说唱、民歌等形式,再比如采取法庭旁听、文艺演出、法律讲堂、知识竞答等参与性高、感染力强的形式,渲染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提升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运用网络和自媒体手段,潜移默化的普及法治知识,扩大受众面和普法深度。

(四)丰富宣传内容、贴近农民生活、注重意识提升

改变以往重视政策宣传,忽视法律普及的情形,做到政策、法律不混淆,把法治宣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法治宣传应分好层次,在注重实体法律宣传的同时,加大对程序性法律的宣传力度。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人们法治意识的提升,实体法律的获得途径更为容易和易于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的法律理解和运用显得更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农民维权的效果和法律习惯的培养。通过普法宣传,不仅要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和提高其对法律的认知与笃信。另外,普法宣传的内容要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学习了就能用,学了就管用,越是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越能深入人心、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五)发挥法律执业人员的作用,服务农村普法宣传工作

作为执业律师比其他人员拥有更加专业的法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应发挥律师在农村普法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基层政府可以考虑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把律师纳入普法宣传的队伍之中。做好普法宣传,既要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减少涉诉涉讼情况,更要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把律师的位置和作用前移,律师既是最终帮助解决法律问题的人,同时也是宣传法治、预防纠纷的关键力量。通过政府、司法部门及律师协会,组织律师参与到普法活动中,可以采取包村律师或是包镇律师的形式,为农村群众定期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维权意识培养的课程,既发挥其专业优势,又体现其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2]斯那拉宗.农村法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法,2015.5.

[3]宋丽莉.浅议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调解,2007.9.

作者:孙凤良

第二篇:南疆农村普法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要】普法工作作为提升民众法制观念的重要工具,是新疆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新疆南疆农村的特殊人员构成情况及现阶段的社会需要,文章从南疆农村普法的基本现状、普法困境及原因、以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转变普法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提高南疆农村普法的工作效率提供建议。

【关键词】南疆;农村;普法宣传

新疆作为一个民族众多、情况复杂的边疆大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各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对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南疆农村特殊的位置分布与人口比例使这一区域的普法工作肩负着维护南疆乃至全疆长治久安的重大使命。部分普法工作的不到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城乡区域,这也是南疆农村法制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一、南疆农村普法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自1986年“一五”普法以来,南疆地区一直在践行着国家对于普法制定的各项重点规划与目标。针对不同时期普法的不同特征不断开展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在“六五”普法过程中,南疆多地州都依照普法总方针的要求,紧紧围绕地区稳定和长治久安开展的“法治六进”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南疆农村受历史原因、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普法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南疆农村的普法工作也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

1.普法工作创新不够,受人文环境影响大

南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与全疆其他区域相比存在更多的困难。一方面,部分普法受交通、地方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影响,无法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南疆农村的普法工作存在一定滞后现象,普法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在联系上不够紧密,普法工作的开展缺乏创新,农村居民所接触到的普法多为传单、宣传手册以及集体宣讲等“一对多”的单一形式。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小,群众主动接受率不高。

南疆很多农村并没有汉族居民,民族语言已经被习惯成为本土语言,汉语普法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普法工作成本增加。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使之在对普法宣传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普法工作人员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其普及、翻译、解释法律知识,普法工作的难度因此增大。

2.普法队伍人才缺乏,法制宣传质量有待提高

法制宣传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当前南疆农村普法工作中,普法工作人员少、基层普法机构缺编现象较为普遍。普法办专(兼)职工作人员较少,尤其是乡(镇)一个所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与当前“大普法”任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基层普法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普法工作人员中真正为法律专业的人很少,毕业于法律专业并且有一定宣传工作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此,涉及到解释、翻译法条等问题时,极容易发生解释错误或解释不到位的问题,这使得普法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普法人员的双语素质也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这使得在双语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词汇生造、误解,最终导致“畸形翻译”的后果,同样严重影响普法的质量。

3.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教不信法”

在日常工作中“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在文化水平落后的农村显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在信访人的诉求中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法”的途径来解决。而部分群众这种“上访万能”的主观思想没有破除,南疆农村普法工作在开展时不能被积极响应,这也侧面反映出普法力度不够、效果差的现实问题。

南疆农村是新疆重要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聚居区,这样大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也使得伊斯兰教教义在南疆农村居民的思想中具有极高甚至超越法律的地位。在普法过程中,遇到宗教习惯法和国家法律相矛盾的情况时,信教群众则表现出对宗教教义的绝对服从,使得普法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4.普法重宣传轻实践,整体发展不平衡

南疆农村普法的整体发展不够平衡,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普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走过程”的现象。部分乡镇基层部门与单位在学法用法、法制实践上下功夫不够,虽然工作也在做,但是没有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不配套,有脱节现象。各族干部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不够,从学法到守法、用法、护法的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乡镇一级政府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机制还不够规范完善。村“两委”班子作为普法单位是进行农村普法的主要配合人和引导人,其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还不够高,依法治村能力不足。针对于南疆农村普法的各种问题,相关领导工作倦怠,寻找新形式、新方法的意识差,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农村普法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南疆农村地区普法困境的原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落后

南疆自然资源稀缺,是新疆典型的边远贫穷地区。各地州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山地、沙漠和戈壁遍布,人均耕地资源极为有限,农牧民的收入难以依靠耕、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得到增长。相比其他地区而言,南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村庄不集中。农村分布的偏远、交通道路建设的滞后以及现代化设施在农村地区难以普及等问题限制了村民通过多个媒体渠道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影响了法律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范围。同时,这样的经济现状决定了农村大部分群众更看中经济效益,对比较枯燥的普法教育兴趣不大。

南疆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对普法经费的影响也使普法主题开展普法工作时存在阻力。例如,在农村开展普法下乡文艺活动的想法,可能因经费的不足无法实现。

2.教育资源不足,民族同胞汉语水平差

相比全疆其他地区而言,南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村民经济条件难以负担起子女跨区接受教育的费用,严重降低了村民的积极性,这样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了该地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的难度增大。

南疆农村人口中,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占的比重极大。维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是南疆农村地区主要的流通语言,目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因所处地域偏远与外界沟通联系少,至今仍无法运用汉语与他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众多的法律知识若想被广大农村民族所了解进而接受,则需要准确的双语翻译与解释,普法工作的任务因此加重。

3.民族宗教习惯法影响深远

自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影响深远。南疆农村地区维吾尔族信教群众数量多、宗教意识强,宗教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影响深刻。在现实生活中,当教义与法律相冲突的时候,信教群众更愿意通过教义和民族的习惯来解决实际问题,忽略了法律的存在。其次,南疆农村分布偏远,政府对农村的监管较为薄弱,致使农村地区成为了极端宗教分子滋生的沃土,极端宗教分子利用农村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特点,私下传播异端邪说,歪曲教义,降低了信教群众对法律权威的信仰。这严重影响了南疆农村地区的普法工作的开展。

4.法律维权成本较高,群众缺乏信任感

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加,要求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由于许多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所限,不知应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说,遇到纠纷之后,其自身的经济条件难以负担诉讼费用,同时复杂诉讼程序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另一方面,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司法腐败现象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程度。此外,某些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对有些信访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不免迁就,给予满足,使他们错误认为事情闹得越大对自己越有好处。这样的结果,从客观上鼓励群众非正常上访,。

5.普法主管单位对基层普法的重视度不足

普法工作作为一项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南疆农村地区的整个普法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上级政府的普法工作任务很难在乡村一级落实到位,而在现实中对这项工作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基层一线普法人员在农村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因为思想上认识的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态度消极,将普法工作置于次要位置,甚至对部分普法任务进行拖延、搁置,普法流于形式。同时,基层普法组织在普及法律的内容上与农村农业生产现实情况不匹配,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法律条文宣讲多,法治理念、法律信仰培养少。

三、南疆农村地区普法问题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1、改进创新普法形式及内容,大力培养普法人才

普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普法的时候,不仅要在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还要重视普法的方法使用,如果仅仅是遵循传统的方式,那么普法工作对人们所形成的影响必定是十分有限的。而农村地区以往的普法活动一直受限于群众的文化程度受限及接受能力,传统形式难以吸引他们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改变和创新普法形式,在普法过程中加强与农牧民的对话,将普法寓教于乐,互动普法。同时,基层普法工作组织在普法开展之前应该调查了解群众最关注什么法律问题,通过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普法活动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另外,要加强对普法队伍的建设,培养精法律、懂双语、善宣传的普法人才,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翻译为村民们易于接受的文字,降低法律知识在普及时的难度,提高法律传播的效率。

2.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南疆地区的城镇乡村大多环绕沙漠分布,特别是村落之间,间隔远分布较为零散。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的不便利给普法教育开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难度大,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等方面。对于此类问题,单单提高普法主体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是不够的,这更需要政府部门在基础建设方面增加投入,疏通道路,缩短农村与城镇的距离,保证普法工作的有效执行。南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确保更多种类的普法方式的顺利开展,使得普法的开展不再因为物质条件不足而受到约束。同时,财政上的支持必然将使得南疆农村地区在农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将使得农民更有兴趣了解和学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这对普法工作的开展来说,是一个从源头到过程的共同进步。

3.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强化普法的针对性

南疆农村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聚集区,民族习惯和宗教思想盛行,宗教教职人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尊重民族习惯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通过宗教领袖在信教群众们中的突出地位来引导学习法律知识。所以,首先要对新疆各地区的宗教领袖进行普法培训,通过宗教领袖的引导让信教民众众正确了解宗教教义,从而在宗教传播的源头进行规范。例如,积极推动伊斯兰教的解经讲经工作,积极宣传伊斯兰教和平、团结、中道、爱国思想,反暴力、讲法制,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在遵循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依法打击与法律相违背的宗教行为,推行法律至上,明确法律的权威性。

其次,在农村地区普法工作方面应该注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在制作普法宣传册的时候,加入一些民族风格元素,提高群众对宣传册的兴趣。在普法内容选择上,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因宗教被利用而产生的相关案件,向村民们进行展示。让他们及时了解非法宗教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对症下药,提高群众司法信任度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升群众的法律水平,特别是加强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正确认识其自身的权益和义务,破除争取不合理诉求的主观意愿,加强集会游行示威法、信访条例等的宣传,引导群众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诉求,同时要适当宣传群众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合法权益的正面例子及通过不当手段表达诉求受到法律制裁的反面例子,破除“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当思想。

5.各领导部门加大对普法活动的重视程度

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国家制度中明确规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对广大农民直接进行管理的基层组织机构。据新疆统计年鉴显示,目前乡村人口占南疆人口的62.76%,共有村民自治委员会5450个。要想在基层农村地区搞好普法宣传工作,就不得不利用好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普法的关系。首先,针对南疆农村地区对于长久以来普法工作难以执行到基层、普法工作偏重形式主义的问题应设立有效的基层监督机制,对于普法工作“有形式,无内容”的现象向上一级政府进行反馈,保证上层政府的普法宣传的工作安排在农村地区得到有力执行。其次,利用好在南疆农村地区设立驻村工作组推进普法。普法宣传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作,农村群众因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较少以及对法律所具有的陌生感而在短时间内对普法队伍及其工作不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好驻村工作组和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民关系更为贴近这项优势,使普法工作在基层的开展能够更为深入和高效。

结语

南疆基层法制建设是促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新疆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持,是现代化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重视南疆农村地区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保证普法主体素质的提升的同时不断改进普法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南疆普法宣传教育所面对的困境,做到“有效普法”、“普群众需要的法”,充分发挥普法宣传教育对边疆稳定的重要影响,切实为当前全疆的维稳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透过学术论著的审视[J].社会中的法理,2014,01:222-241.

[2]张永群.“治安中心户”——农村普法教育的创新形式[J].法制与社会,2010,03:206-207.

[3]孙卫.边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现实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2:131-135.

[4]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六五”普法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法治基础[N].新疆日报(汉),2010-12-14010.

[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08:511-512.

[6]朱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工作的路径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3:221-222.

[7]周海波,侯希莲,何明军.“六五”普法期间如何提高中西部山区农村的普法效果[J].法制与社会,2012,10:207-208.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编号:201410757017

通讯作者:马召伟

作者:班学超 马召伟 张世超 黄侨

第三篇:农村基层普法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我国广大农村进行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辽宁省农村的基层普法教育情况,了解其普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普法教育

2016年12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不难看出我国领导人对法律的重视。我国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高低,如何来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普法教育首当其冲承担这一重任,而作为普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普法教育又成为其重中之重。本文基于此,试探究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重要性,辽宁省农村基层普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为农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因为本身比较落后,因此农村居民的法律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淡薄的法律观念不利于农村和谐环境的形成,因此在农村进行基层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办事,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有利于广大农村居民形成法律观念,懂得在法律的框架下去解决矛盾与冲突,并且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长期下来,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为农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2)开展农村基层法制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律经济,因此农民们更需要掌握法律知识。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和懂得应有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管理,促进和加强村委会组织建设,使村委会组织建设真正成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在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种活动。

二、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观念不利于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开展。由于我国农村比较落后,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比较陈旧和落后的状态,这对现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普法工作都是十分不利的。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普法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农民不接受新的知识,认为他们自己的年代的旧观念才是正确的。并且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理解不了,既学不会也记不住,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其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给辽宁省部分农村基层普法教育带来困难。

(2)基层民主法治教育工作滞后不利于普法活动的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和行为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影响,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并且不重视对农民的普法教育,这样一来,会造成农民自身学习的不积极,并且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政治和基层组织没有意义,这些都不利于辽宁省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开展。

(3)普法对象多元性,组织难度大。在我国很多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许多个体户、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活动,而是分流到其它领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村民则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忙耕种,农闲时则忙外出务工挣钱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普法的时间难安排。同时,由于农民个体之间存在年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这也增加了普法的难度。

(4)农村普法活动受经费约束。部分农村财政经济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农村基层的普法宣传活动经费到不了位,这会间接导致普法活动的落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同时,很多农村居民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会选择外出务工,离开农村,这也会加大农村普法教育的难度,农村基层普法工作没办法很好地被落实。

三、农村基层普法教育对策

(1)培育农村基层普法精英骨干,扩大普法涉及面。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包括辽宁省在内)农村基层普法队伍都很弱小,基层普法人员也相对紧缺,因此要加大农村普法精英骨干的培育,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队伍中来。当地政府要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并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聘请讲师等来为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使他们更专业,扩大普法的涉及面,提高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质量。

(2)贴近群众,对普法内容进行丰富。地方在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时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将农村居民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以往辽宁省很多农村在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活动时将农民置于被动的地位,完全按照讲解员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普法知识讲解,这样一来会导致农民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并且也漠不关心。因此,讲解员在进行教育时要结合农村的基本情况,选择一些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知识点及案例,这样一来会便于农民对知识进行接收,也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

(3)创新农村普法管理体制,增加普法的实效。在总结普法的基础工作经验上,对农村的新型经济快发展,农民法律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加深基础依法管理制度,研究探索新型的农村普法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农村普法的实效。建立合理的载体,深化法律主题宣讲工作,设计良好的普法主题活动,在全农村进行法制资料管理和宣传,加深法律信息的搜集和更新,建立法律专业学习学校,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室,建立法律借阅室,组织宣传法律教育队伍,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使农村普法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

(4)拓宽法制宣传渠道,搭建普法平台。我国广大农村基层普法队伍要积极拓展其他的新渠道,搭建更好的普法平台来完善农村基层普法工作。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媒介可以传播知识,并且很多新型的媒介也已经进入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例如广播、报纸、手机、互聯网等媒介,以它们为载体进行普法教育的宣传,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利于农村普法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萌,张建峰.浅析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J].法制博览,2016,21:11-13.

[2]张海英.农村法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9:183-185.

作者:高圆圆

上一篇:电大大专毕业论文下一篇:海洋天堂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