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以中药化学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中医药思维弱化等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论文 篇1:

也谈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为符合中药现代化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中药化学本科课程教学策略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即要求中药化学的教学应以中药“活性成分”为中心,以解决科研、生产中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思路清晰、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中药化学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对于传统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更加明确,人们更加重视对于中药“成分”尤其的“活性成分”的科学阐述。这就对中药化学的教学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中药化学的本科教学应以中药“活性成分”为中心,以解决科研、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内容,以培养思路清晰、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笔者认为应结合教学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中药化学的教学策略应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

1 以“活性成分”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成分是教学的基础部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各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来引入各章内容,如在黄酮类化合物一章中,往往是直接以“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结构特征为切入点。虽然,直接提出结构的重要特征可加深对其印象,可这样容易使学生只机械地把结构进行记忆,即是平面化的、化学式的教学模式。试着变换一下引入的策略,如果先把大家所熟知的药物维脑路通作为引入点,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这一治疗急性脑血栓药物的关注,进而引入其结构为羟乙基芦丁,即为中药槐米中芦丁的结构改造物。学生在急于探究活性物质结构的同时,自然引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虽然仅是教学引入方法的细节改进,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这类成分的结构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对于成分的认识上也不再停留于结构的单纯认识上,而是更有利于形成“成分”和“活性”相联系的立体知识结构。

2 以解决科研、生产的实际问题为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密与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这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中药化学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上,可以首先提出本学科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采用设问式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总论中介绍“系统溶剂提取方法”时,可首先面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将来你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上级主管提出对于一味临床作用明确但活性部位和成分均未知的传统中药,怎样开发成现代的中药新药的课题。你该如何进行?采用怎样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就业和未来工作发展都是学生其最为关心的,上述的设问也是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此时都会全部集中,就下来介绍的系统溶剂提取法与药物活性筛选相结合方面的知识,自然会水到渠成,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可以能很快应用的实际工作中,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3 以培养思路清晰、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路培养方面,应主要贯穿于提取分离工艺的教学内容中。在各章讲授相应部分时,教学目标和重点不应局限于对某种药材或某种成分的机械记忆上,关键是掌握此类成分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以及灵活运用上,今后面临此类成分时能合理设计提取分离工艺和形成完整的思路。例如:實验教学课中提取黄藤中巴马丁生物碱的提取方法,为小檗碱型水溶性生物碱的较为通用的提取方法,原理是根据水溶性生物碱可溶于乙醇的性质来提取,并且根据小檗碱型生物碱盐酸盐水溶性较差沉淀析出来精制。关键是提示学生以后碰到此类生物碱时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再如,按类别分离生物碱利用了生物碱的碱性及某些两性生物碱的酸性官能团,应强调这是生物碱类成分的系统分离,并结合药效活性筛选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然后有效部位和成分的理化性质,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有目的性的分离。把系统分离—活性分离—目标分离的科研思路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

实验技能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课程的关键技术,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加强日常教学实验中常规提取分离技术的反复训练之外,还专门开设了中药化学实验技术的系列专题讲座和训练;如现代分离精制技术的应用及进展等内容。尤其是在开放创设性实验课题的过程中,注重了高极性成分的分离技术,是对于中药复方水提液大量未知活性成分没有阐明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开展的本科教学科研实验课题。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加入,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对于先进仪器设备、分离材料(包括制备反相色谱、高速逆流液滴色谱等)的使用和操作得到具体的训练和掌握;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了应用性较强的前沿技术领域,培养了科学精神,激发了科研兴趣。

4 充分利用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各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药化学为中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为中药“有效成分”,是其它中药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和相关学科进行联系和贯通,知识体系的融合是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例如在强心苷提取教学中,常规应介绍提取强心苷根据制备速效和长效强心药物的不同目的,利用或抑制强心苷的酶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进一步联系药理学药物代谢方面的知识,即抑制酶解可得到原生苷,极性较强且水溶性好,药理学中水溶性好的药物在体内血清中分布浓度高,而且容易代谢排除体外,这正是作为速效强心药物的机理。这样就把化学结构—化学性质——药物代谢—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统一起来,形成综合完整的知识体系。除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更有益于学生将来的新药创新和设计。再如中药黄芩的南北方存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科学的评价也归于黄芩苷在两种不同炮制工艺条件下从结构到活性的变化,从而选择合理的炮制工艺,这样就把中药化学和炮制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二门学科的的认识水平更为深入,即中药化学为理论基础,炮制为实践应用,二者相辅相承。

面向应用的中药学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并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位论文的质量。为了切实把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电气工程学院一方面抓好论文开题环节工作;另一方面,在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的第二学期,由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察组对本院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抽查。其目的在于了解论文选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检查其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工作的抽查对研究生和导师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检查作用;同时能及时发现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对涉及的问题、内容及方法尽可能的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具体办法是:由于目前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大,硕士生全部参加由督察组组织的中期检查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督察组从每位硕士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中随机抽查一名学生进行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未抽查到的学生,由导师自己组织学生的中期检查。如在2001级硕士研究生中,督察组抽查了30名学生,按专业分成3个组,要求学生本人简要介绍论文选题意义、理论根据、实用价值、资料收集情况、论文工作总体安排和进度,开题以来研究的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论文采用的技术方法、进一步完成论文的计划等内容。

通过对抽查的结果分析,学院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难易程度符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有些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还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科研实战能力。抽查中也发现少数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有的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有的没有明确的进度计划、有的难度太大需要调整等。

通过督察组对硕士论文的中期抽查,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作用表现在:

(1)对论文进度的督促作用:由于论文是随机抽查,这不仅给学生、同时也给导师一种督促,促使学生和导师重视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注意掌握论文进度;

(2)对论文题目、内容、进度的了解:论文的中期抽查,有利于导师和督察组及时掌握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和进度情况;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参加的督察组专家都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师,通过检查,督察组专家及导师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指导建议,以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术交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研究课题在一起检查,对学生、对老师都起到了学术交流的作用。

我院连续4年的论文中期抽查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2 严格博士论文的预审制度,确保博士论文质量

博士论文预审制度,对保证博士论文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博士论文的预审,是博士论文答辩前最有效的质量检查。博士论文中期检查时,论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系统,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因此,难于对论文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但提交预审的论文,基本上已完成了全部论文工作,通过预审,可以检查论文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研究深度是否足够、是否有创新;

(2)博士论文的预审,也是论文质量检查和论文完善的最佳时刻。对预审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还有时间、有机会对论文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3)由于论文预审是对学生负责、对导师负责,因此预审专家没有什么压力,可以凭借专家们的丰富经验和学术造诣,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论文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论文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但真正要达到博士论文预审的目的,预审专家是关键。如何确定预审专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保证,但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一是要熟悉论文研究内容,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研究领域要比较宽;二是要工作认真负责;三是要公平、公开、公正,能客观地提出自己的评审意见和建议。为保证预审专家的客观性和学术水平,学院规定预审专家组中必须有一位除导师外的院督察组专家。

3.3 坚持督察组听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

学院长期坚持安排院督察组听课的作法。跟一般性的听课不一样,学院的这种听课不仅是对上课纪律、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的简单检查,而是更加深入,也是一种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调研和检查。在安排专家听课时,学院特别注意安排熟悉该课程内容的专家听课,以了解该课程内容和课程深度以及与该课程相关的其它课程的内容衔接。听课后,除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外,还对相关课程的设置、内容的整合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4年来,电气学院已建立健全了院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察组制度,每个学期院督察组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督察组会议,传达学校研究生教学的有关精神以及介绍其它院系好的管理经验,并严格督促、检查本学院研究生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预审、论文答辩以及研究生课程上课质量等,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工作效果显著。在实践中,也注意处理好学院督察组与学院学位分委会以及行政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互相支持、配合促进。

实践表明,充分发挥院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察组的作用,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八方,周珊珊,曹扬.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特征和控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20~24.

[2] 肖敏.研究生教育三维质量保证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6):34~37.

[3] 程永波,廖晓玲.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与发展目标模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 16~20.

[4] 任增林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21~30.

[5] 王璐,曹云亮.香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19~22.

[6] 张彤.当前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學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30~34.

作者:何立巍 李 祥

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论文 篇2:

中医药思维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摘 要 以中药化学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中医药思维弱化等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药化学;教学方法;中医药思维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EN Hui, SUN

Yanjun, ZHANG Yanli, DU Kun, FENG Weisheng

deficiency of TCM think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 of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posed solutions were given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experiences in lecturing.

Key words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1 前言

中藥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中药中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其知识体系具有承上启下、联络贯通的重要作用。依据教育部《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导思想的要求,要建立并优化符合中药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促进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坚持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双思维原则,延续中医—中药同根同源[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应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因此,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具备运用中医药思维表达、传承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中药化学要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紧扣中药药物本质这一主题。因此,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至关重要。

但在目前的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中医药思维与中药化学结合得还不够密切,甚至比较欠缺。如一些教师既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担任中药化学的授课,其中药化学课程完全是按照天然药化学的思路来讲,把中药化学讲成了天然药物化学,把中药讲成植物药。有不少教师没有真正领悟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或植物化学的真正区别,没有真正把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思维融入中药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药化学课程缺少“中药味”,缺乏中医药特色,致使毕业生“药不懂医,医不懂药”,脱离了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将中医药思维融入整个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培养并运用中医药思维为主题,与同行作一探讨。

2 具体措施

加强教师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加强中医药理论和素养的培养。中医学是医学和哲学的统一体,中医药传统思维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对生命活性、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与使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注重整体统一的显著特点,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医药不分家,中医的诊病用药和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分开。中医药思维特点包括整体思维、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治未病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系对于保持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从事中药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有不少来自西医或药学类的院校,缺乏中医药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素养。甚至由于人才培养方式的西化,有不少出身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的中医药思维方式严重弱化。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提高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针对这种现状,制定多种举措,如新进任课教师要熟读一门中医经典著作,聆听一门中医药经典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参与中医药师承教育,参加教育部中药化学课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收到较好的效果。

明确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区别 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分别是中药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的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二者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比较相似,主要研究内容均涉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合成等方面。有不少授课教师没有理解二者之前的区别,在讲授中药化学课程时完全按照天然药物化学的思路进行讲授,致使中药化学课堂上没有“中药味”,违背了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区别。

首先,理论体系不同。中药化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天然药物化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其次,研究对象不同。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组成的方剂。中药本身具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辛、苦、咸)、归经,即中药的药性。在配伍使用时又有其特有的规律:按君、臣、佐、使关系,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而发挥作用。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有不少在临床上并无应用。因此,把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是不合适的。另外,在研究内容上,中药化学还包括中药炮制化学和中药复方化学。

最后,研究思路不同。中药化学高度重视中药药性理论、中医药临床用药经验及其整体观、个体差异,阐明中药成分多层次、多靶点相互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而天然药物化学是以西医药学的疾病病因为线索,以发现有效成分或发现新化合物为目标,强调的是单体化合物、单一的靶点。

多学科综合,彰显中医药思维 在中药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中药化学各章节的不同内容,把中医药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绪论部分讲到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概念时,应强调有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同中医中的阴阳互转,如中药中的多糖、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过去常被作为杂质而被弃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们也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并被开发成新药,如茯苓多糖、天花粉蛋白、茶多酚等。此外,有些成分经过加工、炮制,药理活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各论中讲解各类代表性化合物的具体实例时,要善于结合其来源中药的药性、功效介绍其药理活性,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作用的中药多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丹参中丹参醌类成分、槐米中芦丁等成分的发现。再如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也是基于中医典籍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浸,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启发了屠呦呦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到青蒿素。

中药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充满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来解释中药炮制和配伍的相关现象。例如:中药黄芩保存或炮制不当变绿,是由于黄芩苷水解产生的黄芩素被氧化而致;地黄炮制会变黑,是由于所含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引起的;延胡索炮制时一般用醋炒,原因是所含的生物碱可以与醋酸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使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增加,从而增强了镇痛效果;乌头和附子均为剧毒药,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将乌头采用蒸、煮等方法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原因是炮制后酯鍵水解生成毒性较低的单酯型乌头次碱、乌头原碱,达到减毒存效的作用。

再如在中药配伍中,甘草和甘遂配伍是中药“十八反”之一。通过中药化学的手段研究表明,二者配伍在煎煮过程中,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能增加甘遂毒性成分的溶出率,使其毒性增加。四逆汤由附子、干姜和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煎液的毒性比单味附子的毒性明显减小,是由于乌头碱和甘草皂苷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导致煎液中乌头碱的溶出率降低。

拓展第二课堂,提高中医药思维运用能力 第二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成为学习的主人[3]。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药思维和中药化学更好地融合,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第二课堂。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参加与中医药相关的平台、科研项目、实验设计,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具体的实践,近三年共吸引80余名本科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学生的实验技能不仅得到锻炼,更进一步深刻理解了科研课题的设计思路,加深了对中医药思维的理解。

2)以微信为平台的第二课堂。微信不仅是目前社会主要的通信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为此,创建微信公众号“一草一化学”。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讲完中药化学的一章,教师选取本章中的典型化合物,按照其来源中药、药性、功效、研究与开发、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让小组成员查阅古籍及文献,完成练习并发布至微信平台,并将其纳入形成成绩统计中。近两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先后对2015级中药制药班、2016级中药资源与开发班开展中药化学第二课堂,以中药药性→临床功效→化学成分→新药开发为主题,把中医药思维融入其中,共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10余篇,紧扣学生的兴趣,形式灵活,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收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3)以校园中医药文化为平台的第二课堂。通过带领学生共同参观河南省中医药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思维的文化渊源;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药用植物园,现场认药,进一步让学生增强对中药与其内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对中医药思维的认识和理解。

3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思维是中药专业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挖掘中药化学课程与中医药思维的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融入教学,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始终,推动中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2]王英豪,等.基于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9):3-5.

[3]任淑霞,王艳素,边刚,等.高校化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218-221.

项目来源: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药枸杞各药用部位中具有降血脂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基金编号:2017GGJS-081)。

作者:陈辉、孙彦君,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张艳丽、杜锟,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冯卫生,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450046)。

作者:陈辉 孙彦君 张艳丽 杜锟 冯卫生

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论文 篇3:

理实一体化在高职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传统高职中药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深入阐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在高职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表明理实一体化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实用中药化学 教学 实践

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医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岗位适应性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创新能力出色的人才倍受企业青睐。实用中药化学作为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市场营销专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是当前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尝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专业中药化学的教学基本是沿袭高等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只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太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形成教、学两张皮,实践环节流入形式;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实用中药化学配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滞后、实践课时偏紧、理论知识过深、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单一等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校从2007年起,对实用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破传统的“学科化”、“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秉承“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适度”,重视技能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搭配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构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根据中药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本课程各教学模块进行合理筛选组合。在教学安排上提倡由一位教师同时负责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实践技能的训练,进而通过实践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促进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技能。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常是文化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模拟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轻易接受。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理实一体化在实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为了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更好地纠正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现象,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培养目标。我们尝试将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将课程优化为三个项目,共计十五个任务模块。项目一为基础操作技能培养与应用,包含五个任务模块分别是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中药化学成分的常规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以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检识技术等;项目二为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包括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苷的提取分离技术、蒽醌类的提取分离技术、黄酮类的提取分离技术、香豆素类的提取分离技术、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皂苷的提取分离技术、强心苷的提取分离技术、其他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等九个任务模块;项目三为专题实验训练。通过项目二中布置的若干个任务包,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拿到的任务包,去查阅文献,撰写专题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针对每个学生撰写的方案进行审核与点评,然后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随机选题,由学生开展实验性研究,组织进行专题实验答辩。每个任务模块都被设计集中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听中学,学中做”方法改变为“做中学,学中做”。采用专题实验方案设计的任务方式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练习综合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4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实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强化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实用中药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通过全面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来引领实用中药化学教学中“任务模块”的设计。通过寻找本课程与专业课的结合点,以这些结合点做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模块”在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实现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

(2)促进课程实训场所的建设:实训场所的建设是顺利实施实训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更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必备的。实用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的重要环节。缺乏良好的实训场所,实用中药化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现代化制药技术的发展,我校先后投入资金130万元,用于实用中药化学实训场所的建设。通过购置教学实训设备,目前实用中药化学实验室拥有旋转蒸发仪、真空恒温水浴锅、真空泵、高速冷冻离心机、多功能粉碎机、电子分析天平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353平米的”实用中药化学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标志的实训教学场所,推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德实施。

(3)推动校本教材的建设:目前我校高职药学类专业选用的中药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或滞后,适用性不强。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后,促使教师针对教学实际需要,努力开发校本教材。2008年起我们本着科学思维意识和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从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入手,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针对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静心编排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涉及企业常用操作技术,同时采用大量的彩图来分解示教。使学生能在“做”中学会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实验技术,全面地掌握萃取、薄层层析、纸色谱、柱色谱等提取分离的方法,了解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目前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已基本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想融合的要求。

(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指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行业职业道德。这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即是挑战也是动力,它将激发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具有理实结合的教学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目前我校从事实用中药化学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求掌握丰富四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较强地实践技能。为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四新”培训、顶岗培训以及专业资格的考核,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推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会学”。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展现了极大的优势,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方平.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特色求发展[J].职教论坛,2001(7).

[2]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邱其艳.“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数控铣教学中的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4]周凤霞.理论实践一体化:《生物监测》教学的应用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8(7).

[5]刘浩宇.高职中药《中药化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中医教育,2009(2).

作者:刘浩宇

上一篇:细胞工程教学探究论文下一篇:工程投标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