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费社会保障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活费社会保障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活费社会保障研究管理论文 篇1:

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工作整体上趋于成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就业以及再就业人群提供的服务类别正在不断丰富,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但在乡镇地区,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不够显著,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服务工作时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对此,本文就乡镇地区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乡镇地区 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作为新时期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必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帮助,而且要积极地引入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乡镇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建设,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就是为乡镇或者是社区,乡村内部的基层群众提供服务及帮助。引入信息化手段,对各类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促使乡镇地区现有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切实帮助有需求的群众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此为目标不断推动全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努力。

二、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作用

(一)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各行各业都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从而推动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社会的大潮流之下,乡镇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单位,一旦失去及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被信息化的浪潮推翻。如果乡镇地区不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就会导致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落实速度大幅度降低。但如果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够跟随信息化这股浪潮进行变动,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融入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就能顺应社会大众对于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际需求开展工作,这样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当于遵从基层民众内心开展工作,工作开展效率势必会随之得到大幅增加。就能很好地适应群众在该方面的需求,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更高效地进行反馈处理工作。当乡镇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热切需求时,同时也会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于日后开展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让群众体会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增强其满意度,真正做到服务好人民群众。

(二)增强服务能力

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乡镇为人民群众提供民生服务时,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属于主要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了大部分民生服务。如今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一种变化就是基层民众整体节奏持续加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乡镇人民群众对于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服务需求出现一些变动。在这新的形势下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若想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就必须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便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项管理也与日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工作中要打开思路不要停滞,管理必须创新,特别是在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要全方位地推行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保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质量,赢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体推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乡镇地区在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各类服务工作时,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作为关键部门,需要承担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在这种工作状态之下,科学地引入信息化技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升對基层民众群众服务工作的速度从而让群众感到“心满意”。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使当地的基层服务工作由原本的人工服务逐渐转化为自动服务,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同时对多名民众提供不同服务,这样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服务能力必然会出现显著增加,这不仅丰富了服务类型,还能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提升工作能力。

(三)提升信息收集效率

本乡镇范围内的劳动力情况、下岗失业人员、用人单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劳动力及贫困户劳动就业社保等信息,对于乡镇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必须要全面掌握。而要掌握这些信息,必须用心去收集。要做到可靠、完整、实时、准确,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并对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进行综合利用。

对于信息收集这种基础性工作,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对我国和当地的就业现状、趋势以及保障情况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同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这样一来,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咨询工作会为基层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负担,在人工收集时也容易出错。而引入信息化技术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处理、总结,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规律,提升数据的更新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提出的各种要求,例如在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人员流动速度变得更快更频繁,要做好流动人口跨地区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和人才服务、技能培训、医保、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就必须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会促使相关科技的发展,为相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是促进民生,作为基层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如果能不断提升,必将会促进民生的发展,而民生的发展也会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建设服务性政府。

三、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

虽然现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就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情况而言,人力以及物力方面的分配依旧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改善落实。特别是乡镇地区,比如对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定位、规划,对于社会保障的调整和调配等,缺乏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各工作人员立足于现状,并且积极对其进行优化完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一)人力资源分配缺乏均衡性

因为大量新生行业的出现和崛起,导致很多潜在的资源被开发利用。但实际上,为这些行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也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假若没有一个合理、高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就可能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浪费的情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的协助,不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对这些资源的人的选择、分配以及应用上。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应用,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分配,导致很多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例如,很多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工作人员和经费配置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保业务随着增多,服务对象也开始扩大,经办人手紧张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导致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经费不足、工作量大导致不少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都不愿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和管理质量、从而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

(二)社会保障缺乏明确性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话题,社会保障备受人民群众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乡镇地区在社会保障的设置方面缺乏一定的明确性,未将具体的保障落到实处。比如在乡镇地区依旧有部分群众不了解社会保障卡的具体用途,导致资源的价值无法体现,群众的需求无法切实得到满足。

除此之外,在信息化建设时,对于社会保障卡的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比如社会保障卡中群众的个人信息可能会在大数据时代下被泄露,还有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比如群众的身份证号、名字、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出现错误。而社保卡信息的错误也会造成了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有时制卡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比如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内面信息不一致、卡内芯片损坏;有的社保卡保管不当,常有丢失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这些都是乡镇地区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需要考虑的,只有前期做好准备工作,让群众明确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才能让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与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在一起。

(三)平台建设薄弱

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程,是深化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是民生事业的重要体现。

但现阶段乡镇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仍然薄弱。表现如下:(1)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拓展和优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例如,某些乡镇创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只是依据基础的指标来建设,而对于地方的功能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及特殊项目的进展,包括百姓的反馈等,并没有认真仔细地搜集,这种现象发生后,直接促使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2)平台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前后工作的衔接并不能较好的完成,而且在综合工作的安排过程中不具备足够的依据,最终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非常显著。(3)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依舊比较滞后。例如设备不够,部分领导对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重视不够,经费较少,硬件设备得不到完善,升级更新困难。

此外,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干部职工信息化技术和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匮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

四、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构建公共信息平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对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正在大幅度提升,如今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必须在自身的平台建设力度上做出大幅度的提升,该方面工作的进行,对于全局发展,能够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必须在不同的内容安排上,保持足够的可靠性、可行性。例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就业促进政策扶持,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设扶贫驿站,招募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居家就业岗位、辅助性就业岗位,通过发放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等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做好乡镇贫困村就业脱贫工作。紧扣劳务对接,做好乡镇贫困劳动者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落实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政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带领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在硬件、软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但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现有的信息技术引入基层单位的日常工作中,支持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服务工作。对此,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以前瞻性的角度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定位分析。与之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将自身的工作重心转换到信息化建设这一层面上,结合单位管理层人员的要求和规划,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才资源现状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平台。结合以往信息收集的经验,引入以大数据技术,推出电子政务、网上办事等平台功能,为群众提供特色化服务。

(二)完善制度标准

乡镇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相关制度标准,只有完善了管理标准,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托,最终落实资源共享的目标,对信息技术的结构进行优化。

首先,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必须坚持按照国家的最新规范、要求来完成,传统的制度并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信息化制度必须结合自身的需求来不断转变,在制度的内容上持续丰富,确保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其次,建立相关培训、考核制度,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建立数据库时需要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技术人员不断创新、探索;对于群众信息的检索开发及应用也要遵循相关的保密制度,避免出现信息泄漏的问题。只有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转变,才能将相关的业务流程做到精简,真正为基层群众提供实惠可靠的服务。通过对信息化制度的不断完善,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其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优化信息化人才体系

站在信息化角度,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果工作人员无法展开独自操作,或是在实际操作中频繁出现失误情况,对信息化平台建设而言也就没有意义。因此,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建设一支信息化专业团队。比如,可以对现有人员展开培训,聘请专业教师对现有人员展开培训,用以解决工作过程中软件、硬件的问题,现有人员也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以及社会化培訓等多种途径手段,增强自身作为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乡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面让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引进特殊人才,从而获取在信息技术、网络维护等相关专业性人才。同时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情况、社会保障水平。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上级部门应加大对乡镇地区各单位的人才支持力度,借助培训、考核等手段对人才队伍进行优化想方设法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并且要加快培养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为当地群众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之前做好自身内部的人才分配和管理,打造一支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化建设团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了解信息建设,可以增加部门工作效率,还能在增加部门工作服务能力同时增加部门对各类信息收集效率,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更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因此,各单位和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乡镇发展的特征及需求,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在为群众提供便捷可靠的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乡镇地区的发展。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具体作用后,就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化理念、平台以及团队等措施,将信息化技术彻底融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中,从而增加社会大众对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程度。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作者:韦春毅

生活费社会保障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摘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制度 思考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人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需要。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落实目前仍不尽人意。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的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并不理想

目前,全国已有8 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保险。表面上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得不错,可实际上它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但只占应该参保人数的12%,仍有88%的农民游离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之外。

(二)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即使在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期,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仅22.2%,而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1%~3%。另外,根据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有30.44%的农民成为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的自费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也表明,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民中,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落实不到位

2003年初,全国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有406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波及全国的2 037个县、市、区。截至2010年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没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实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落实不到位。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

第一,目前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仍有1 500万贫困人口。第二,广大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较小的范围内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还基本上是空白。第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与集体在医疗保健上的依附关系,实现的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

(二)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中国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金额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10%左右。并且农村居民所享受到的份额极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都采取由农民个人和集体缴费的方式。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自身的个人缴费能力有限,有不少农民干脆放弃投保。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无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大削弱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

(三)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比较混乱,缺乏法律保障

第一,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工作中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低下,还集中体现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致使基金的使用及保值增值等面临诸多风险,从而造成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的正常运转,并在农民心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第二,缺乏法制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从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在农村虽然形成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而且地区不同,内容亦有所不同,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三、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多方筹资机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鉴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国家的角度,必须体现政府的财政责任,因为国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国家承担的这部分资金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彩票、征收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遗产税、证券交易税以及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收益,包括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部分所得中解决。从农村集体经济的角度,集体也应承担一部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集体承担的部分主要来自乡(镇)村办各种企业的利润及集体经济的积累等。最后,针对农户缴费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实物换保障”的办法,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

(二)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建立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第二,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该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制度的接轨;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可以建立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制度。第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其属于完全个人账户和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缺乏社会统筹,实质上成了一种自愿参加的储蓄,起不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结合,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首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最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第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对农村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受保人与社会保障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监督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要求完善相关条例。国务院应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要求,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农村生育保险条例》、《农村失业保险条例》等条例,使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内容的法律规定具体化,以增加其可操作性。第三,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情况,抓紧地方立法,用地方法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极为重要。

(五)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在完善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当解决好相关的两个问题:第一,科学确定保障线标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等因素相适应确定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既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防止因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第二,正确界定保障对象。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孙文基.试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2006,(1).

[2]余利民.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6,(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康亚红

生活费社会保障研究管理论文 篇3:

“59亿元社保资金”留滞详情

6月25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提到由原铁道部、交通部等11个行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财政部将存放在这些部门的行业统筹资金结余收缴到中央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没有按规定用于转移支付,每年又另外通过预算支出,安排行业统筹移交地方后的资金缺口。

审计署所提事件,涉及中央一些部委总计59.34亿元社保资金的运作,必然地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财经》特派出记者详细调查事件过程,穷究相关专业环节,力图解读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转移支付过程的个中堂奥。

中央财政管理三类社保资金

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之下,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主要集中在地方,中央财政也管理着一部分资金。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路和平司长对《财经》介绍说,中央财政所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分为三类,每一类的资金性质不同,具体的管理和分配方式也不相同。

第一类用于中央级单位,通称为中央本级支出,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残联、中国红十字总会等七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以及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等。

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管理,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每年确定的预算编制原则,实行基本支出按照定员定额核定、项目支出实行滚动项目库管理的方法,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编制综合预算。

第二类用于补助地方,包括医疗卫生经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补助、就业补助均属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范围,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和救灾资金属于社会福利救济费范围,“非典”防治资金则属于医疗卫生经费范围。

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管理,财政部采取因素法和公式法,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主管部门,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公式进行分配。

第三类是纳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包括原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以下简称行业养老基金)、仍实行行业统筹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结余,以及在京中央级卫生医疗单位上缴的药品结余资金。审计报告中所提及的“由11个行业基本养老统筹交移到地方后所形成的59.34亿闲置资金”,主要指此类基金。

对于这部分纳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进行管理的资金,根据财务制度规定和资金需求,由财政部会同主管部门审核后办理拨付。

11个行业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焦凯平司长介绍说,1986年,我国进行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了社会统筹。但是由于改革初期地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基本实行的是市、县级的统筹,而电力、铁道等行业具有全国统一管理和核算的特点,有的行业还实行跨地区、甚至跨国界流动作业,纳入地方统筹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国务院先后批准11个行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为加强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于1998年下发文件,决定从1998年9月1日起,除个别保留行业统筹外,原实行行业统筹部门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按照属地原则移交地方管理。

仍有3.52亿元行业养老基金未及清理

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原行业养老基金如何分配和使用,便成为非常敏感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规定,“原行业统筹企业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存在省、区、市以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随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一并移交给地方;存在中央部门的,主要用于解决移交过程中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各个行业基金的存储及保值形式非常复杂,“有的把钱存在不同的银行,还有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形式也不同,有存活期的、有存定期的、也有买国债的。”财政部社会保障司有关负责人说。

清理如此庞杂的资金是一件复杂艰巨的事情。原来管理这笔资金的相关机构有的已经撤消,清理难度相当大。据《财经》了解,清理中的行业养老基金纳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专户有三种方式:

对于各原行业统筹部门的银行活期存款,直接划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对于存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购买的国家债券,委托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开户行总行营业部代为保管,到期后转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对存入非国有商业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或通过这些机构购买的有价证券以及进行其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限期全部清理收回,存入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收回的,要逐笔登记报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并由原行业统筹部门负责制定清理回收计划。

关于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选择,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这笔资金只能存在国有银行。这位负责人说,“原行业统筹企业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划归中央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前,各行业已在有关商业银行分别开设了账户。我们把各行业分散到很多家银行的钱收到财政专户以后,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清理规并。随着原行业过去购买的国债和定期存款逐步到期,以及应缴未缴资金逐步纳入财政专户,财政部将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规定,进一步归并账户。”

目前,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仍在继续进行应缴未缴资金的清理工作。该负责人告诉《财经》,清理工作从1998年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有3.52亿元没有清完,部分应缴未缴资金回收难度很大。

2002年12月,财政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向国务院汇报了清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建议已收回中央财政专户的资金,继续用于对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重点解决地方养老保险方面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务院同意。

清理出的资金缘何闲置

按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意,行业养老基金结余收缴到中央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应用于转移支付,平衡地方的缺口。

要求是明确的,但付诸现实却并不容易:至审计署审计时,这笔资金仍然存在财政部的中央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上,尚未用于转移支付。

据财政部社会保障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部和有关部门在对行业养老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始终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工作,并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清理回收,努力保证基金的完整和安全。

至于这笔基金没有进行转移支付,财政部对此提出的解释是,要动用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险基金,首先要由经办机构提出用款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才能发生支出。《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更是作出严格规定:“财政专户内社会保险基金未经经办机构提出用款、购买国债或转存定期存款申请,一律不得随意动用。”

按此规定,财政部似乎无权自行安排支出。要动这笔钱,需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来,两家共同商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对此事作出的解释是,地方养老保险的缺口每年都达数百亿之多,不是几十亿就能弥补得了的。而且这数十亿的资金不是马上能提出来的现钱,要“经过一定程序”才能动用。

“我们还希望把这笔款项作为应急储备,去应付现养老保险资金暂时调度不灵的情况。但这两年一直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焦凯平对《财经》说。

应该说,对于这笔资金的管理,财政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规章制度;为加强内部监督制约,财政部还专门制定了中央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内部管理办法。但是,这笔资金的闲置,毕竟成为现实。

养老保险资金转移支付难题犹存

59.34亿元社保资金的留滞现象,凸现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在转移支付上存在的问题。

从总量上看,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收大于支,但是因为没有实行全国统筹,不能把有节余的省市的钱去补有缺口省市,所以每年都要由中央财政对有资金缺口的地方进行专项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焦凯平告诉《财经》,国务院非常重视地方的养老保险缺口的问题,每年中央预算都能拨出比较充足的资金来填补缺口。

据介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及分配原则,每年均由财政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协商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审定。最近几年,中央所负担的转移支付在逐年增加。1998年当年转移支付仅为20亿元,1999年,国务院作出明确规定,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各地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以补充,对于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缺口,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核实后,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几年来,转移支付的数额逐步增加,2002年有408亿元,而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将达到470亿元。

有统计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对各地的基本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279亿元,给中央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良初正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他告诉《财经》:“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社会保险交费率又很高,按理说社会保险资金应该有大量的节余,而不应该是现在这种状况。”

杨良初认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资金由地方进行管理,但是地方却过于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这样财权和责权划分不明晰,容易产生低效率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将养老保险费由中央财政集中征收,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将医疗和失业保险则继续留在地方进行管理,中央不再为地方财政进行专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

财政部门的考虑则更为现实一些。财政部社保司有关负责人说,每年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综合考虑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情况、财力状况、地方财政投入状况、养老保险工作等实际等因素之后,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公式进行分配。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成为分配公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财政部每年在向地方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也将全套的转移支付公式及各项因素的说明随同下发,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但该负责人认为:“我们不认为这项转移支付越多越好。”在他看来,按照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参保单位及个人缴费形成基金,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这就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要努力实现自求平衡。但目前基金缺口逐年增加。除人口老龄化等客观原因外,企业依靠政府、地方依靠中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当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

“今后应当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鼓励并促使各地建立起养老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他说。

对于目前仍留滞在中央财政的59.34亿元闲置资金,财政部称,目前正在对剩余的3.52亿元资金进行清理,打算在清理结束之后,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并进行转移支付的划拨。

上一篇:假定性中的戏剧艺术理论论文下一篇:伦理学关照下的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