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职毕业实习是每一名高职学生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是通往就业、择业和创业的第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让学生转变心态,对于培养高职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 篇1:

关于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

摘 要:许多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学生毕业实习中盲目强调与就业接轨,没有进行集中管理和必要的指导,使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长期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探讨了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建立定期巡视和考核机制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旅游类;大学生;毕业实习;对策

作者简介:韩余(1973-),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崔永红(1974-),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年高校学生工作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实习后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LX20110062;主持人:韩余)成果之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个文件对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如今,各类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比例,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通常是将学生送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到真实的工作氛围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特别是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基本进入了准就业状态。

一、调查说明

(一)基本情况

为了真正发挥毕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毕业实习管理工作水平,了解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8个旅游类专业系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15份,收回问卷1188份,回收率为90.4%。

笔者还分别与8个系负责实习的领导、老师就毕业实习工作进行了交流,了解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情况;对10家接受学生毕业实习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表现情况。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8%的学生对毕业实习非常认可。他们认为,毕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各种旅游类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巩固,全面掌握旅游企业各个服务岗位的工作过程,深化对旅游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尽快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旅游管理需要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实习与就业直接接轨,在实习企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下一步正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学校而言。通过毕业实习,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检查自己的办学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真正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对旅游企业而言。90%的企业认可毕业实习,愿意接受毕业实习学生。企业认为,通过招收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节约开支,降低劳动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80%的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完全处于无组织状态;75%的同学认为毕业实习应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78%的同学认为毕业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常驻企业。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系大多只是负责组织招聘会,让企业与学生进行面试,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然后上岗。对于顶岗实习过程发生的各种问题,也是由企业和学生按协议协商解决。学校对学生完全放手,把他们当作离开校门已经毕业的学生看待,只要毕业之前,交上灵活就业登记表即可。笔者认为,现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如下问题:

1.实习企业分散,学生实习没有建立轮岗制度。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参加的招聘会,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毕业找工作的状态。而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众多,参加招聘会的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招聘的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去向相对比较分散,这就给日后的毕业实习管理造成了困难。学生到企业后,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培训成本,没有建立轮岗制度,让学生只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工作,直到实习期结束。这样的实习,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2.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由于实习企业分散,旅游类各专业无法在企业安排固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专门指导,这与教育有关部门文件精神极不符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3.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生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用科学的考核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目前的考核大多只停留在学生的一篇论文或实习报告,仅流于形式的考核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和效果。

二、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当地市场行情灵活安排。但无论哪种模式,高职院校都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实践教学和毕业教育的工作力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只考虑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接轨,在组织完招聘会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实习企业,然后就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如何,权利和义务关系保障履行如何就无人问津了。

这种管理方式很不可取。对学生来讲,三年的大专学习,变成了两年半,接受教育时间大大缩水,使原本就少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少。另外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保护,专业水平提高很慢,个人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而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靠培养学生的质量、靠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状况来评判。而培养时间的缩水和工程建设当中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一样,必然使培养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对企业而言,失去了学校的合作与对学生的指导,顶岗实习学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证,工作的开展必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既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又造成大量招聘和培训成本的损失。

这样的实习管理模式就是不管理,就是不作为。对于学生、学校和旅游企业长远发展都是有害无利的,必须彻底改变。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实习应采取的措施

(一)集中组织学生毕业实习,建立恰当的轮岗制度。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招聘会不应毕业实习之前组织,学生毕业实习一定要集中组织。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毕业时选择的企业,一般不是毕业实习之前招聘会上选择的企业。学校就业部门和有些专业领导者让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的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达不到预期目的。既然如此,倒不如集中组织毕业实习,既便于管理,又为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

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时,一定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多个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对旅游企业各个岗位工作全面了解,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后劲。所以学校在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谈判、签订协议时,一定要与企业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建立实习学生轮岗制度。我们知道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上时都是轮岗的,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二)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专门指导。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之所以长期处于放羊状态,主要是没有指定专门管理人员造成的。不指定专人负责,实质上就是没人负责。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就相互推诿,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完善实习管理机构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对毕业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在安排就业指导教师时,一定要从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水平高多方面入手进行选拔,选拔出来的指导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又是一名业务精湛的“业务员”,更是一名言传身教、德高望重的“师傅”。

学校指定了实习指导教师,让其专门指导学生就业实习工作,时间有了充分保障,精力也相对集中,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在企业专门指导学生实习,教师本人也有了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产学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及时查找课堂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学生实习中的表现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检验,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纪律观念、责任意识等各个方面,是课堂教育得失成败的一项重要反映。指导教师通过在企业一线指导实习,能够及时掌握这方面信息,做出恰当的分析,及时向学校反馈,为日后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建立企业常驻或定期巡视制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学校要建立企业常驻或定期巡视制度(是企业常驻还是定期巡视,视学校和实习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在学生刚到实习岗位上时,指导教师要在实习企业进行陪伴和指导,帮助学生度过从“课堂”走向“大堂”的适应期,调整好学生的工作状态。其次,专业负责同志和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各个实习岗位进行巡视,对学生的实习期间表现进行详细了解,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三,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之时,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要进行专访。学生在实习企业,难免会因为企业原因、老员工原因或自身原因出现各种思想波动,产生各种问题。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协商,和学生进行沟通,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学生只要没有毕业,每个学期都应该有成绩,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教学。而毕业实习是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考核又是加强毕业实习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学生更好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考核或考核不科学不规范,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也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从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实习考核体系的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知识和能力体系。毕业实习归来的学生,每个人要写现一篇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情况。再根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掌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情况。根据两方面的情况给出知识和技能得分。二是表现和道德评价体系。要根据毕业实习学生所在部门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小组长对实习生的评价,同一部门实习生之间的互评,实习生的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人表现、职业道德、综合能力方面情况,据此对学生进行量化评比。根据这个两个体系反映出来的情况,再结合实践教学目标规定,对学生毕业实习给予综合评价。只有用完善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作保障,才能够使毕业实习学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02).

[3]卢爽.试论酒店专业教学实习中指导教师的职责[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颜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韩余,崔永红

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 篇2:

高职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研究

摘 要:高职毕业实习是每一名高职学生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是通往就业、择业和创业的第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让学生转变心态,对于培养高职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一实践性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提出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的对策如下:学校对毕业实习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实习指导队伍;改革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良性就业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之后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毕业生人数高达756万,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国家大力提倡“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

高职学生教育模式实行“2.5+0.5”教育模式,毕业生到了大三下学期就要顶岗实习,这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实施计划里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我们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要把学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很好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入职场的第一步,这半年的实习机会对学生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毕业之前的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情况,将给学生未来的求职意向、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素质带来强大的作用。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新形势,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课——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现状做一定的分析,探索如何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措施,来充分调动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将毕业实习与就业密切结合起来。

一、就业指导课的顶岗实习教学实践环节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毛入学率从原来的小于15%到了现在的大于50%,直接造成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学者因为2013年的699万毕业生人数之多,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实习单位有限,带队指导现场教师紧缺,而才离开学校的学生专业知识较少,社会经验不足,造成了顶岗实习半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学习和锻炼。具体分析如下。

(一)毕业实习制度不完善

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把课堂传授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明显滞后于其他教学建设。另外,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跟企业公司的现实流程接洽好,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学习的实践能力提升起来,还没有具体的实习方案和职责分工。同时,目前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仍然沿袭过去多年的传统做法,“成批量”地进行,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质量监督,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甚至毫无质量可言,大多数毕业生常常在毕业前东拼西凑上交毕业论文,导致毕业实习效果不佳。

(二)顶岗实习时间不能灵活选择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时间都会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进行,在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忙于联系就业单位之时,毕业生就业心切,奔波于人才市场或各个招聘单位,急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怎样根据自身需求来确定求职方向还不了解。更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时间为半年,较短,实习单位不好安排具体的学习和工作内容,常常只能浅尝辄止,一般都是走形式。同样,实习指导教师不忍心学生失去就业的宝贵时机,大多放任自流。这种毕业实习安排,是不适应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职大三学生顶岗实习的原则和规范的,这种流于表面的实习方式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三)大型企业公司对于高职实习学生不太愿意接收

全球500强企业和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要求比较高,多选择实践动手能力强、知识积累丰富的毕业生入职,丰富新鲜血液,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对初级工要求人数明显减少,大多只需要少部分學生进行实习;还有的企业由于定岗定编,生产任务紧,很难抽出专职人员指导学习,或者采用了先进设备,对生产工艺要求独特,很多员工都是学习培训多年才能上岗独立操作,这样的生产实践也同样不愿意接纳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无法满足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期望。

(四)毕业实习经费不足

完成毕业实习的必要条件就是毕业实习经费。只有经费充足,实习才能得到保证。然而,由于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光靠学校来支持和运转往往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很多高职学院建议学生自己来承担求职成本,这一举措在操作初期给寒门学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还有的学校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只要到来年的5月份交上《顶岗实习鉴定表》就给予实习分数,这使得很多学生胡乱去盖个章了事,实习效果没有得到真正保证。

(五)顶岗实习一线老师指导不到位

就业与创业教师一般由两种教师来担任,一是专职就业与创业授课教师;二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她(他)们对于一线企业了解相对薄弱,往往对学生指导在理论上,实践可行性很欠缺,带队辅导老师大多只负责好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每天清点好人数就“放羊”,大多不关注学生的实习内容。特别是校内毕业实习,大多数是沿用历年的虚拟课题,脱离生产实际,使得毕业实习名存实亡,很难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

(六)就业变化与学生的认识不到位

按教育实习条例安排,顶岗实习应该从事与其专业较为对口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很多学生从事了跟其专业关联性不大的工作,跟两年多学习内容无关,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对毕业实习期望值过高,不能真正认识到实习工作的重要性,对一些琐碎事务缺乏工作热情,眼高手低,惰性强,自控性差,对实习工作吊儿郎当,不认真对待,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工作表现。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的对策

毕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上学的理论运用到工作中来,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和规范性。所以,重视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是必然趋势。

(一)学校对毕业实习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

虽然实习是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但是它担负了很重要的职责,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学院、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进来,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和教育改革举措,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化,要细化毕业实习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深入实践,使毕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实习指导队伍

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还是教学之根本。在毕业实习工作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良好的组织和规范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工作效果,对于实习学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否过硬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教师队伍:一是要挑选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较高业务指导水平和学生管理能力的教师来担任顶岗实习带队教师。二是可以开展实习教师经验交流会,大家将好的建议分享出来,从而提高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实习教师评价机制,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使他(她)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改革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完整而系统地进行实习,教师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耐心指导学生初入职场的忐忑和焦躁。第一,先要熟悉实习教学内容,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设计一个指导工作方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实习,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来升华自己的专业技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安排一个机会让学生多和管理人员、工人们进行交流,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让毕业生充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第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多和学生交流,爱护关心学生,在外创造一个好的实习环境。

三、就业指导课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随着就业市场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高职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困难,旧模式也遭到了一系列的压力和冲击。为此,我们可以开拓一些这样的方式。

第一,毕业生去工作单位完成实习。经过将近三年的学习,毕业生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将就业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使它们融于一体,鼓励学生去工作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规定议程。在实习过程中,所从事单位的实践锻炼,可以使毕业论文紧扣今后的工作。校外指导教师由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具体要求可以和校内指导教师汇报,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第二,運用网络资源进行毕业实习。面对信息化越来越快捷的现代社会,网络资源变得越发重要了。我们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将各种复杂的技术、教学过程制作成教学光盘,为实习所用。

毕业实习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实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树立坚强的事业心。所以,对于每一位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来说,增强毕业实习的责任感、制度化、规范化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雷,刘晓红,杨文.新形势下毕业实习的教学与管理[J].化工高等教学,2016(5).

[2]屠霁霞.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施菊华.对大学生毕业实践教学的探析[J].教育探索,2009(5).

[4]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李宁湘.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2).

[5]汪卫琴.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9).

作者:戴园园

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 篇3:

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社会转型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与社会就业不协调发展造成了大量学生毕业后待业的状态。学生在待业状态产生了诸多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大学生犯罪问题。文章针对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欲探讨建立和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待业大学生 社会转型 社会化 犯罪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新的挑战,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这些待业状态下学生的都隐藏着诸多危机,特别是大学生犯罪问题。本文欲通过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犯罪问题的犯罪学研究,以达到让社会、家庭和学校更多得关注待业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准确的自我定位,调整自身心理,顺利完成就业,同时对即将毕业学生也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待业大学生犯罪现象分析

待业大学生由于刚刚走出校门,所以他们的许多犯罪特征与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毕竟已经融入复杂的坏境中,有着自身的特性,笔者结合特业大学生的特征,分析目前我国这类群体的犯罪现象。

犯罪主体的多元性。待业大学生的犯罪主体呈多元化的趋势。首先从学历水平高低来看,以往待业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中,但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主体高学历、名校毕业生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从学校表现来看,过去待业大学生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在读期间学习成绩比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现在出现了在校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学生;从犯罪性别上来看,女性待业大学生犯罪比例有增多的趋势,女生涉外犯罪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犯罪;从经济情况来看,贫困大学生由于毕业后缺乏经济来源,因此在待业大学生犯罪毕业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犯罪手段的暴力性。近年来,待业大学生的暴力犯罪时常发生,并成为待业大学生犯罪的主要手段。如连勇案,连勇案发生在2010年,连勇系北京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转而自主创业,但社会经验缺乏,创业后不久失败了,在这种情形下他的女友提出和他分手,加之生活的窘困,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一个少年。并在实施犯罪行为后还对少年的家人进行勒索。

犯罪的激情性。待业大学生犯罪多是具有无犯意的、无预谋的激情性质的犯罪,出现这种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待业大学生空虚、浮躁,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身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从犯罪过程来看,犯罪动机是单一的、突发的,通常是由于生活琐事而实施的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犯罪技术智能性。犯罪技术智能性只要是指犯罪行为施行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利用先进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活动并且运用这种技术进行反侦察活动,从而使犯罪行为更难被发现。待业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期间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储备,并且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注重对自己智能优势的运用,犯罪行为具有隐藏性,使案件的侦破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犯罪类型普遍性。近年来,待业大学生的犯罪类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原来常见的盗窃、故意伤害等常见的犯罪类型逐渐发展到贩卖毒品、组织卖淫等其他的犯罪行为当中,囊括刑法很多犯罪类型;由原来侵犯财产类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扩大到侵犯国家安全犯罪、侵犯公共安全类犯罪。

待业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本文欲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世界各国社会学、犯罪学和我国社会学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原因进行分析,为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的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社会变迁的负面效应。社会失范状态下的越轨行为是以社会学失范与张力为基础理论的。通过该理论默顿把社会规范分解成“目标”和“手段”,一个社会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合法手段,目标与手段之间有一个张力,这种张力的伸缩性最终导致某些人群实施越轨行为而走向犯罪。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本文研究社会转型下待业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默顿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实现社会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而社会并没有提供这种正确的合法手段,使人们在追求社会文化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挫折感,这种挫折会促使待业大学生为了获取那些合法的目标而走上越轨道路甚至犯罪道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新生了各种新的评价标准并向传统的评价标准发出了挑战,各种评价标准相互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毕业生,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没有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待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智地对待社会的“失范”现象,做出错误的选择,个别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在我国逐渐形成,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侵袭,亚文化异军突起,主流文化的吸引力被削弱。受亚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现象出现了难以抉择现象,使学生的价值观呈现了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部分待业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无法抵挡消极亚文化的诱惑,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表现出玩世不恭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极端颓废和消极的表现,甚至有的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化教育的缺陷。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差异交往论”是分析待业大学生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萨瑟兰提出社会存在“社会化教育程度”、“同辈群体的优化程度”和“传媒的优化程度”这三个自变量,当这三个自变量取值为负时,社会将出现越轨行为,萨瑟兰理论框架下的自变量研究对我国待业状态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大学生作为我国将来主要的人力资源,其素质决定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大学生完成学业期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社会化教育,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变成社会化的人,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以致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存在两级分化即“社会化不足’与”过度社会化”的问题。如果在待业期间大学生不断受失范的价值观影响,可能会导致他们赞同这种价值观,那么这些学生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同时应该控制大学生的交往群体,不良交往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在交往过程中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他们相互感染,减弱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后,要注重大众传媒对待业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大众传媒传播先进知识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也在传播,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少数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现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大众传媒的危害性并予以高度关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社会控制的弱化。控制理论是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所有人都有违反法律的可能性,因此背离法律规范是正常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违背它,是因为他们与社会紧密的联系着,受社会的控制约束。这种联系会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当联系紧密的时候,做社会成员的人就不会去实施犯罪行为,因为他担心这种行为会危机他在社会中现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当这种联系被减弱时,他们就更易实施犯罪行为。虽然控制理论是自上而下对大学生待业状态下的犯罪问题研究,很难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控制弱化是导致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生活在转型期的大学生,对社会变革反应敏感,但经验不多,个人抵御犯罪诱因的能力较弱。原有的社会规范弊端日益显露,不能良好的发挥控制社会的功能,社会规范的重构滞后于社会变迁,导致待业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出现随心所欲的倾向,加大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学生毕业后与父母、学校的依附程度降低,这就导致大学生关键社会控制纽带弱化。部分学生的一般性越轨行为被随意的“贴标签”,对于他们最终走向犯罪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社会对待业大学生的一般越轨的行为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合理对待他们的缺点,对于犯错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感受社会的关怀;对于待业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以善意理性的方式作出回应,满足犯罪学生重归社会的渴望。

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待业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有多个方面,治理大学生犯罪需要综合施策。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更是关键,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等几个方面。

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根据“差异交往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将对大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价值观发生严重的畸变,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我们从几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预防待业大学生犯罪:首先,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社会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犯罪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待业大学生远离亚文化的不良影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时要关注传播媒介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对传媒中的不良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深化教学改革,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社会化。最后,从同辈影响的角度分析,优化学生的周围环境,加强校内优秀同辈群体的向心力,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有所选择,增强交往的自觉性,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减少盲目随从性,把学生团结在集体中,发挥集体的指引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都能从自身出发采取合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待业大学生的犯罪问题。首先从个体方面而言,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的完善自我,有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形势的挑战,排解就业压力。其次在家庭、学校的预防,家庭方面,提倡家庭美德,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远离犯罪;学校方面,加强德育建设,在多个价值观冲突的新时代,高校应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最后,社会预防,完善相关立法制度,保障毕业生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对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实施司法矫正,对于有可塑性的大学生罪犯,通过帮教的方式达到矫治效果,让他们更容易被社会重新接纳,这既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又避免了大学生在狱内的交叉感染,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针对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问题,我们应当构建从从事先预防到事故发生后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防报警机制。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制度达到事先预防的效果,我们通过高校毕业生信息的采集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系统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采集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系统了解毕业生就业信息,根据这两个系统我们队毕业生分不同类别级别进行掌握,对毕业生中易发生犯罪的群体采取事先干预的政策,事先教育,预防犯罪。发生事件时紧急处理是指根据上述预警机制系统传达紧急信息,紧急处置系统会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或犯罪结果的出现。事件发生后积极善后是指在发罪行为发生之时,积极通知司法机关,寻求专业机关的帮助,

事后则进行警示教育,对未犯罪的大学生进行宣传,预防犯罪,对已犯罪的待业大学生帮助他摆脱心理阴影,防治再犯。

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我国对大学生的犯罪预防体系的搭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未犯罪大学生犯罪预防研究而对已犯罪的大学生的犯罪问题研究甚少。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当给予已犯罪的待业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预防他们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他们搭建好回归社会的道路。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司法机关作为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重要部分应该更好的发挥帮教职能,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政策的指导下,以刑法谦抑性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合法合理的宽容态度对待待业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做好再次犯罪的预防。高等院校通过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获取了待业大学生在读毕业的相关信息,应当为司法机关提供相关记录,帮助司法机关更加全面认识犯罪大学生。有利于犯罪大学生的更好改造学习。家庭环境对已犯罪的大学生的心理的平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是犯罪的大学生更快的摆脱犯罪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体会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结语

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大学校园的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大量的学生进入大学校门接受知识的熏陶。但迎刃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的大量增加,社会并没有做好接纳大量毕业生的准备,这就造成了社会就业需求与大学每年毕业人数的不协调,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待业状态,这些待业状态下的学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易发犯罪。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待业状态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世界各国社会学、犯罪学和我国社会学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变迁的负面效应,社会化教育的缺陷,社会控制的弱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待业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待业全体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预防待业大学生犯罪,包括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等,使我国的大学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34101)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张婷婷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并购论文下一篇:基层社会计划生育研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