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5

大约是三、四年前,建筑设计行业内突然间冒出了一个企业名字——栖城国际:之后。栖城之名在建筑媒介圈内屡被提及。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尤其在2008年这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亦不曾停止扩张的步伐?是谁在领导着这个声名鹊起的栖城国际逆势而上,阔步向前?这一度成为媒介圈记者追逐的焦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桔子慢慢地熟了?

除了富有创意的设计外,桔子酒店最大的卖点在于差异化经营。

7月中旬这样一条财经新闻很火爆: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Mandarin Hotel 控股有限公司49%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交易是凯雷旗下凯雷亚洲基金III以一亿美元完成的。

这条消息火爆的原因是,Mandarin Hotel酒店集团包括桔子水晶酒店和桔子酒店两个品牌。桔子酒店就此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和业界广泛猜测。

桔子酒店集团成立于2006年,目前运营覆盖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大连、宁波、扬州、上海等城市。旗下包括桔子水晶酒店、桔子酒店·精选和桔子酒店三个品牌,开店数量分别是6家、1家和18家。

其中,桔子水晶酒店面向高端市场,除了现代、另类设计感之外,酒店提供高水准客房设施;桔子酒店·精选面向中高端市场,客房设施接近桔子水晶,价格低于桔子水晶;桔子酒店则面向中端市场,提供一种预算内的小奢华。

凯雷买下的是慢熟桔子?

有财经媒体称,凯雷买下的是慢熟的桔子。此说法自然话出有因。

个性化,一直是桔子酒店创始人吴海认为的吸引顾客的关键所在。过去几年,个性化也的确帮助桔子酒店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同时赢得了凯雷投资集团的支票。

经济型酒店在过去几年的投资趋于饱和,其利润空间遇到挑战,今年第一季度,如家酒店和汉庭酒店都出现亏损。而桔子酒店这种定位中端的连锁酒店现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如汉庭推出全季、如家推出和颐,追的就是“桔子风”。

吴海认为,桔子酒店对准的是那些追求个性化体验的人群。传统的精品酒店或者中端酒店,通常都是提供更好的地段、舒适的床具、干净的卫生间、健身房、游泳池等。

“五星酒店的游泳池、大宴会厅、健身房占了客人房费的20%,却往往被浪费了,桔子没有这些,只有体验感更好的软件和硬件,包括可以遥控的电动窗帘,经受得住检验的隔音环境,支持iPad、iPhone、手提电脑设备的音响设备以及因地制宜的望远镜、留声机等小玩意。我们提供的就是不一样的体验和生活态度。”

为了降低物业成本,桔子酒店通常都是改造旧物业。而且,桔子酒店很少做广告,而是利用微博等网络方式进行口碑营销。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各区域的负责经理都会及时在微博上回复,把售后反馈和售后服务看成是品牌的二次销售。吴海称目前桔子酒店80%都是回头客,自己每天花数小时回复微博上的提问。

自成立以来,桔子酒店在选址、招聘、培训、设计、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对于桔子酒店来说,个性化和标准化一直难以平衡。个性化装修和设施带来的高额成本、服务标准和培训体系的不完善,都限制了桔子的扩张速度。

“经过一个阶段后,明白如何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服务和培训如何做,这时候就该加速扩张了。”吴海说。

融资目的就为扩张

在资本的垂青之下,吴海一手栽种的桔子红了,开始进入成熟的发展轨道。

桔子酒店在中国开设6年,至今为止数量不过25家。与7天、汉庭、如家这三家创始人同样出自“携程系”的酒店比起来,桔子的开店速度算是龟速了。吴海说,主要原因是桔子保持着精雕细琢的直营模式,而且追求“每个桔子都不一样”。

这种开店理念将桔子锁定在“设计师酒店”层面。经过多年孕育,桔子的个性开始被越来越多人记住,现在吴海已经不用逢人必说“桔子不是经济型连锁酒店”了。

“我对桔子很有信心。”吴海告诉记者,桔子的创新基因有着难以复制的特点,不管在建筑设计还是市场营销上。大到杭州西湖店的白蛇传说印记,北京磁器口店的青花瓷图案、徽式院墙设计,小到酒店大堂的小盆栽、电梯墙壁悬挂的古玉都彰显着桔子对创意的敬重。

1997年,30岁上下的吴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提供酒店预订服务并最早实行会员制的商旅管理公司“商之行”,后因缺资金卖予携程,他也到携程任职。离开携程后,吴海又创建了“财富之旅”,而后又将其卖给新浪,新浪继而转卖给艺龙,吴海也在艺龙有过短暂任职。2006年,拿到投资基金的他创办了桔子。

在吴海有创办连锁酒店的想法时,昔日的携程同事季琦已创办如家、汉庭,郑南雁创办7天;吴海忙于新浪“财富之旅”时,如家和7天的门店都接近百家。吴海意识到再做经济型酒店就只能和他们硬碰硬。他果断地把目光放在了“有品位、但不想花太多钱为五星级酒店买单,也不愿意住千篇一律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的‘中间层’”。卖个性,房价不能太贵,只能比经济型酒店贵一点。这块市场当时在国内还处于空当,主要原因是难做。

个性化、高性价比是需要花钱的,桔子酒店一间房成本为10万,高端品牌桔子水晶一间房成本高达20万。“桔子酒店房价比一般经济型酒店高50到100元,桔子水晶酒店比一般五星级酒店低30%到50%。但当平均入住率达到60%时,就不用再贴钱。”

目前,桔子旗下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85%-90%。“我们已经实现赚钱了,融资不是因为烧钱,而是为了扩张”。吴海称,主动找上门的加盟商很多,但他不愿意让桔子面临品牌受损的风险。

其实去年一年桔子和国际投行接触甚密,直到遇到了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凯雷。“国际投行往往用做债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投资,从去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境况变得极不乐观,还债风险大大增加,犹豫再三,我认为股权投资风险较小,而凯雷本身在酒店业投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是合适桔子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吴海解释说。

有了凯雷的帮助,桔子可以加速跑了,今年下半年计划迎来5家新店开业。

不会出售普通的桔子酒店

对于此次融资,市面上存有不少传言,说凯雷的投资只涉及桔子水晶酒店这一高端品牌,母公司可能剥离普通的桔子酒店卖给汉庭,转而只做中高端市场等。

吴海对类似传言立即予以了反驳。“桔子酒店的业务不错,现在有19家,以北京为例,一晚的价格是300多元,它本身利润率很好,我干嘛会卖掉?”他说,凯雷是基于桔子水晶酒店集团整体的投资。在这个整体里,应该说桔子水晶酒店的定位更清晰,以创意设计闻名,未来还会不断升级。实际上,桔子酒店·精选、桔子酒店都会不断优化。

对于一些上市的酒店品牌一季度业绩出现亏损,吴海不认为酒店业大环境因此而不乐观。“一季度哪个酒店的报表能好看?本来就是淡季。外行光看数字,看不到后面的东西,应该更关心的是住宿率。”

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张弛说,目前中国的中端酒店业还很分散,存在发展和整合的机会。国内的中产阶层不断增大,消费理念改变,内需增长,中端酒店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对桔子水晶酒店和桔子酒店两个品牌的发展潜力有信心。

国信证券旅游行业分析师曾光认为,除了富有创意的设计外,桔子酒店最大的卖点在于差异化经营,通俗来说即是享受五星级条件,但价格却低于一般五星级酒店。

扩张节奏拟加快

低房价和高成本之间的巨大沟壑始终是桔子面临的严峻考验。

桔子酒店和桔子水晶酒店平均在每间客房的成本分别是10万元和20万元左右。平均算来,桔子酒店每间客房的造价甚至超过五星级酒店。例如科勒洁具、42寸LG液晶彩电、支持iPhone、iPod的客房音响系统等硬件设施,已超出很多高端五星级酒店的客房。

每一家门店各具风格,除了投资成本高昂之外,必然还会牺牲酒店的扩张速度,进而影响企业的规模。

投资人也曾对桔子的扩展速度提出要求,希望依靠规模来获取利润。但是吴海明确告诉对方,不可能既卖高价,又低成本扩张,他所能保障的,是投资回报率。

吴海曾算过一笔账,按照行业内的平均折旧8年来算,桔子每间房间的平均投入比经济型酒店高3倍左右,均摊到每一天,每间大概多承担20元。再将入住率(按照70%计算,20/0.7=30)算入,每间客房每天的成本高出一般经济型酒店30元。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定价上高于经济型酒店30元,桔子的成本就可以和他们持平。

吴海始终坚持桔子的扩张节奏要以品牌建设为中心来控制,其进行门店扩张的地域选择逻辑是:第一,必须是发达城市;第二,当地的酒店市场要比较规范,不能四星级酒店定价只有300元,桔子进入这样的市场,根本凸显不出价格优势。

事实上,桔子平均90%以上的入住率让整个利润“都还说得过去”,“单店收回成本的时间为3年,并不比经济型连锁酒店慢很多”。桔子仅在2009年增加10-20家门店,从未像如家那样一年拓展50家。“但任何一家高端酒店一年靠自己直营而不是输出管理能做到10家,已经很不错了”。

吴海认为,桔子水晶会向BANYAN TREE一样,主要依靠口口相传。BANYAN TREE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高端设计酒店品牌,以热带雨林为主题,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据说这家酒店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入住率仍保持在80%以上,房价450美元,比绝大部分五星级酒店都贵。“以前有人住四星级,现在经济不好预算下降也得找一个好点的、面子上过得去的,这同样是桔子酒店的机会。”

相比BANYAN TREE,桔子酒店的投资人更欣赏喜达屋集团旗下品牌“W”,设计时尚,带着一种狡猾而不轻佻的调皮。自1998年喜达屋集团在纽约开了第一家W酒店以来,就以与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而闻名,是时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旅行必达。 桔子酒店总是西装革履的投资人甚至在那儿有过几次因穿着不够时尚被询问的经历,“最好桔子酒店品牌也如此具有个性,但这要慢慢来。”

毕竟桔子水晶酒店一家店的投入成本大约是3000万-5000万元左右,现有6家桔子水晶酒店,几家还在建设之中,仅从成本上来说也不可能太快。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桔子网络的扩展会加快。但以三类酒店哪个为主,吴海没有明确,而是表示将取决于未来获得物业的情况,看物业适合开发成哪种业态再定。

秘密就在于设计的魅力

桔子刚开业时,吴海把客户群定义为“年轻白领”,当他逐渐发现很多非常有经济实力但很前卫的中年也偏爱桔子酒店时,他开始把客户群定义为“心态年轻的人”。

那时,吴海在市场缝隙中找到的机会正暗合了酒店的世界前沿概念——设计师酒店。

设计几乎成为桔子成功的根本因素。在桔子,你总能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表现。这一切设计都离不开毕业于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学校的Amy,作为多次在国际上获奖的美籍华裔设计师,Amy在很多设计上总能恰当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到西方的时尚潮流中。

最初,吴海时常心疼实现Amy设计的高成本。为了将大堂挑高到10米以上,Amy会坚持打掉几层楼板占用本应是客房的空间,但这块玻璃就要花费100万人民币。为了床前的两盏桔灯,Amy坐飞机与灯的厂家一起去灯具生产车间;为了让客人不感到压抑,Amy坚决不为达不到她高度要求的物业进行设计,哪怕拿到那座物业很难。

Amy在酒店客房内设置了只有五星级酒店才有的贵妃椅,并抛弃传统的美式选择了欧式设计。吴海却惊诧,这个床不像床、沙发不像沙发的家具竟然比五星级酒店的躺椅还贵2000元。但直到有一天吴海亲身躺在杭州水晶酒店的浴缸中透过玻璃的浴室墙壁看电视的时候才体会到Amy的精妙用心。为了避免灯光刺眼制作的灯槽,为了营造空间感刻意设置的镜子玻璃,正是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吴海的认识和判断。

桔子总是与众不同,可能是一个带有落地窗的房间,或者一个带有阳台的二楼,甚至是一间Loft,也不要错过窗外、阳台或者走廊,外面可能种满了银杏、樱桃,还有几尾锦鲤,榻榻米的房间甚至可以伸手摘到红叶……

设计最终为桔子赢来了胜利。每一家桔子水晶酒店开业,图片一旦上官网,几乎都是90%以上的入住率。

这些还不够,吴海成立了“创新委员会”,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桔子可以呈现出的更多惊喜。例如现在的桔子水晶,所有的灯光模式设计是独立知识产权,进入房间后,不用再四处开灯,而是专门设计有适合于会客、看电视、情侣、商务等模式。为了更有趣,吴海把工作模式称做“New York”、浪漫模式叫“Paris”,而“Beijing”就是休闲模式。

按照他的逻辑,商业比较忌讳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为技术而技术,这是很多企业死掉的原因。“但设计师就是艺术家,设计师负责让顾客叫好,我和其他员工则要负责让顾客们能够叫得出哪里好。”在吴海看来,这样才能实现顾客有效的口口传播。

作者:王彩霞

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2:

因为担当,所以获得

大约是三、四年前,建筑设计行业内突然间冒出了一个企业名字——栖城国际:之后。栖城之名在建筑媒介圈内屡被提及。

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尤其在2008年这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亦不曾停止扩张的步伐?是谁在领导着这个声名鹊起的栖城国际逆势而上,阔步向前?这一度成为媒介圈记者追逐的焦点。

终于,在去年底的一个业内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位年轻的掌门人——沈利江。事实上,这一年来,记者已经多次听到或看到他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他一以贯之的演讲内容充分展现了他特立独行却又机敏睿智,理念激越却又充满梦想的个性魅力。他,己俨然鹤立于中国建筑师群体。

中外建筑:沈总,您好。

“领军建筑人物”这个主题对每一个人的访谈大致是从成长历程、创作理念、职业追求、闪光业绩这几个方面展开的。栖城国际的快速发展在近几年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您作为这个企业的掌门人,能否先简要谈谈企业与您个人的成长经历?

沈利江:“领军建筑人物”,很吸引人,做好了应该有意义,不过我很忐忑,因为我和其中一些人是否能真的在这行列里,我没把握。

我明白我们在做的事情的方向,以及可能给行业带来的一些改变,但整个行业都不明白自己的方向。

我是2003年末到上海,开始栖城国际的经营。从03到09年差不多6年时间,发展的历程比较顺利,在不停地扩张、壮大。公司今天的一些成绩,前几年是来源于开放的模式,后两年依靠管理的创新和成功的变革。公司仍在成长中,我们前进的道路缺乏可供参考的目标,好在我们拥有了强大的核心团队和学习模式,相信未来几年还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中外建筑:那么您个人的成长经历呢?可否谈谈?

沈利江:我是双鱼座的,很感性;我是属兔,这种性格的人会喜欢独自在房间里面完成自己的事情,在大学之前,我一直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大学,我担当了系里的团委书记,因为这个角色,使我改变了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个性里的某些东西,或者学会一些技巧,这对我现在做公司很有用。大学期间,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叫“建筑五人”,很有意思。我喜欢的音乐也是老牌重金属如AeroSmith,BlackSabbath,LedZeppem,Metallica等。1 998毕业以后来到上海的时候,经济大环境不是很好,工作不好找,设计院难进,进去以后也没有事情做,但那一年多时间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上班时候听摇滚乐,喝啤酒,吹牛,很开心——这算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好过度了。一年后,我去了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在这个事务所里面,我认识了很多现在都做得不错的人。再一年后,我又回到杭州,合伙成立了第一个公司,做了两年时间,不过杭州是一个闲情而浮华的城市,有些低迷,和那时候我充满理想和冲动的情绪不配。我又回到了上海,就这样,栖城国际开始了。

中外建筑:栖城国际发展很顺利,最近两年扩张得很快,迅速从几十人扩张到一百多人,这与另一些同样不错的企业不同,那些企业的领导者并不愿意将企业规模过分扩大,栖城的急剧扩张是否要证明企业要做强,做大是必然的选择?

沈利江:不扩大是个无奈,不是种选择,有些人在做事情,不在做事业,事业人人都想的,但做好事业很难,做好事情就简单些。

我们这三年公司会维持20。人左右的规模,这个数量是大和强的可交叉点。我的确认为,企业要做强,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没有施展的可能。至于那些有愿望保持小规模的公司,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这样也挺好,只做强不做大,我以前也这样想。后来发现,其实这样的公司一样很难做强,因其持久性弱,方向过于狭窄,过于依籁个体,虽说有存在的意义,但是要做强,可能比较难,看看上海的现状,就可以知道。综合性公司的话,在中国的当前应该是种健康的模式、运用管理、组织构架、企业文化等来有策略地发展,当然一定的规模是发展的基础。我们的扩大是正常的发展,如同幼儿成长般,在20岁之前,会长得快些。至于做强,是否先必须做大,我想是肯定的,但是这个问题,没有定义强和大,就没法被展开,我们的扩大,也不能证明做强先必须做大,只是表明,做强,必须有适合的规模,比如说100人以上。至于是否需要扩展到500人,那需要看控制力了,控制不住,什么都会没有,包括这个大。

中外建筑:听过您的演讲,也在其它地方看过一些你的演讲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您对于建筑设计的看法和追求与我采访过的很多建筑师还很不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有着高远理想,同时又有些特立独行的建筑师。那么,您认为当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在哪里体现?您曾经在您的演讲中讲到,中国建筑文化处于复兴的前夜,那么在中国建筑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建筑人的使命又是什么?

沈利江:责任感不单是说我们的作品要对使用者负有责任感,而是说建筑师作为一个行业的实践者,从出发点上该有责任感。我希望行业的发展,使建筑师能够在社会地位上获得认同,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价值。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不管处于怎样的一种位置,我都觉得这是一份受到尊重的职业,我该为这让自己自豪的职业而负责任。另外一个,从我们这个行业角度出发,你的社会责任感是要对社会有所补充,或者对社会的某些缺失面我们要有贡献。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建筑设计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原因就在于理论和文化的缺失,缺失了这个,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一个专家,不是大师。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努力促成文化的复兴,或者跟建筑相关的文化必须加强起来,这一块发展起来以后,中国的进步才有很多的可能性。现在你说承担社会责任也好,或者其它什么也好,你只是在小的范围内,在一些很小的地方,做一些不能改变本质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有点小了。

努力促使行业的兴盛,和以行业为载体促进整个文化的兴盛,这是我们这代建筑人的使命。

中外建筑:但是你这是个很大的理想,对于你个人来说,你不觉得你的力量很薄弱吗?

沈利江:是的,但没有关系。我现在已经有一个平台了,我可以用这个平台做事情。另外,倡导或者说唤醒某些东西,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生追求的不是结果的成功,而是价值的实现。没有比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同,更能让人觉得有存在意义的事情了。

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世界的角色,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意识也开始有意识的复苏,这是非常好的状态,是到了我们真正静下来想想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了。所以我说中国的建筑文化已经处于复兴的前夜,作为建筑师,担当起复兴中国建筑文化的责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尽管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不是哪个公司或是哪个个人担当得起的,但你不能觉得难以实现,或者力量很小就不不作为。这个时期,我们这样的角色,也许就只充当呼唤者,而不是实现者的角色,但是有什么关系,这是个过程,你只要付出你的努力就行了,你担当了,你一定会有所获的。

中外建筑:文化的入侵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入侵基础之上的,没有强势的经济,不可能成就强势的文化。这可能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无法影

响欧美列强,而欧美文化却不断影响中国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兴中国建筑文化显得重要而迫切。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早晚会中国影响世界。作为建筑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沈利江:对,强势的经济话语权决定了强势的文化话语权。中国文化的式微也只是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文化复兴也开始胎动,尽管仍然不够强势。我一直以为,我们近年来一直在说的中国文化的弱势其实并非中国文化本身不够强势,而只是经济的弱小导致的民族自信心缺乏和关注缺失,造成了中国文化不够强势的假象。我确信能够席卷世界格局的,将来一定有种是中国文化,就像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欧美文化一样,将来中国这种中庸和谐的包容性的文化将会是世界走向另外一种格局的主流力量。中国一定能够找到一种自己的方式,无论在建筑设计上还是在各种各样的创作上,包括我们的管理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努力地去复兴我们的文化。只要认准了,看清了,负责了,担当了,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另外一个,我们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已经足够强势了,也足够我们运用了,我们先把这个底蕴释放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搞创作,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已有的文化演绎地符合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是急躁地去创造某种文化,这是我们所要注意和思考的。

中外建筑:从您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建筑创新,顶多也就是个小创新的概念或者实践吧。

沈利江:是的。我们很多建筑师可能在某一个项目的某些地方做了一些改良就觉得是创新了,这个有点浅,也没有涉及到创新的本质。缺乏了基础的创新,一点底蕴也没有,这算什么创新呢?这是中国式的聪明,创新源于智慧。

中外建筑:是的,最近20年,中国的大量建筑实践给了建筑师太多的机会,正因为这样的机会,也导致了建筑文化、建筑理论相对于建筑实践的边缘化,导致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看产值盈利,衡量一个建筑师的成就,看大型建筑操作的数量,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沈利江:这是过去三十年价值取向一元化的余孽,让全民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争抢,拥有财富地位等于成功,这现象,我看在冷却过程中了,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会浮上来。现在盛行的产值评价标准,虽然是企业的一个指标,但本质上一场秀,大家都有自己的目的,这个评价的组织者有目的,参与者也有目的,它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行业里面我们也不会因为有这种评价而去尊敬一家公司或是认同一家公司。同样,建筑师的成就,能参与大型项目很多肯定很好,有学习和施展机会,至于成就,我想该指向领域内的专项高度或突破,而不是指“参与过”。

中外建筑:这么多年我们实践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建筑理论的发展却非常缓睫。您觉得这会不会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制约?

沈利江:是的,大量的建筑实践应该有比较多的理论总结,但是我们没有,这很可惜。对于个人而言,自己不作总结,你只有感性的堆积,没有理性的整理,那么作为建筑师要跨越更高的台阶就变得非常缓慢。还有,好的水准,好的技术,好的观点,但是没有把它总结到理论和系统,没有办法指导其他的人,这样对整个行业的新人发展与提升也很不利,继而形成了非良性的循环。一个好的东西没有形成体系和系统,就没有办法传递给需要的人,这对整个行业也是一种损失。理论体系的缺失应当是最近几十年大量实践的一个比较大的遗憾,这也直接导致中国这几十年出好作品的速度缓慢。

中外建筑: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莫测,会给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您有怎样的观察或思考?

沈利江:先要看中国的大缺失。前面讲到,文化缺失导致中国在各个领域没有世界地位的公司,没有几个有生命力的公司,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是没有一件可代表中国式的作品,这个是大缺失。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讲,你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和努力,如果能够真正渗透到你的作品里面或者能够承载到你公司管理里面去,那你才是获得了有竞争力的市场份额,中国需要这样的设计公司。现在我们谈当前的世界局势或者世界经济危机给公司带来什么,这些对有些公司是危机,对有些公司是挑战,也是幸运,并存的,但是没有办法判定一个总的趋势,也没有办法给每个人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个对你公司来说是个危机还是机会。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就是个大机会。

中外建筑:您对栖城国际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有怎样的规划?您希望它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沈利江:没那么远,非要说个将来,我就说栖域会成为一家伟大的设计公司。

我们现在只做了三年战略规划,今后三年,我们希望把栖城国际做成一个行业的领袖,一个国际化的专业设计公司和管理公司,我们的技术高度、工作模式、研究模式等要提高,另外对于管理模式创新和可组合是我们的另一个重心,三年以后我们不单提供技术输出,更希望为这个行业提供管理输出和孵化。

另外我们也在部署跨国合作和境外份额的占有。

中外建筑:就是希望能够走出中国?

沈利江:是的,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中国,中国的设计市场也是变化莫测的。不是不信任这个市场,而是要多点危机意识。我们定位为中型的综合性公司,那么布局就很重要,触角要伸得长一点。我们希望在公司整个体系里面要有危机应对意识,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市场营销等都要对公司起到一定的抗风险作用。

三年内如何做到以上所说,我看关键是要打造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和一支很强的团队。我一直认为团队强,一切都强,团队是一切一切的。很多企业都在讲重视人才,但很多时候还是注重个体,比如希望“挖”到个体的高端人才,但是我觉得要营造团队,要建设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这是我最大的理想和目标。

中外建筑:这就是所谓的“一头狼领导一群羊,或是一只羊领导一群狼”选择?

沈利江:对,我们现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体系属于那种体系本身很庞大,但是转向的助力系统做得很好,所以很灵活。

中外建筑:一直听说你们有一个电影在筹拍,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跟建筑有关系吗?什么时候能够看到?

沈利江:首先跟建筑肯定没有关系,电影本身是一个载体,跟建筑是平行的,所以我做电影的时候,一定不会再把建筑插进去。一个人要表达很多想法,可以玩音乐,可以写文字,可以做建筑设计,也可以拍电影,但核心是你的情绪,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所以没有必要牵扯到建筑专业,但是我对建筑的某些理解会在里面表现比较透彻一点,比如说选择的场景、空间、对光影的理解可能会比别人更加专业一点。这个电影今年初就要开拍了,希望今年底可以出来。它应该很好看,虽然不算大片的特制,也没有极端的叙事结构,但它有自己很独特的方法。

中外建筑:最后,请给中国的建筑院校的学子以及刚刚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年轻建筑师几句话。

沈利江:学会学习能力,走正道,别停下。

作者:吴单华

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技术的有效应用

摘要:我国房地产行业自实施住房改革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统一集资建设到市场需求决定房地产具体类型的转变。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房地产企业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资金回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筑设计质量,进度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应明确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优化建筑产品,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控,切实落实进度计划,保质保量地交付建筑产品。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程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基础要素,因此需要加强房屋建筑结构优化,提升建筑整体质量,降低工程不安定因素,处理好建筑各结构的经济关系,将成本资金最大化利用,在市场科学标准的严格要求下,合理提升企业利润,融合先进的优化技术,对房屋地基、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围绕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房屋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1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

1.1太阳能

通过对太阳能的深度利用,从而实现将其转化为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建筑物耗能。特别是通过利用光伏发电,对于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有重要价值。太阳能具有光伏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的特点,不仅已经成为新兴产业之一,利用光伏发电对于平衡建筑能耗有重要价值。据统计自2013年起,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4年超过10GW,稳居全球第一。通过将春夏秋三季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从而在冬季用于集中采暖的热水供应,是目前我国常用的一种太阳能光热系统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太阳能,首先,需要明确太阳能应用的建设设计结构,目前主要是分为5个部分,包括采光装置或者是集光装置、吸收热量装置、存储能源装置以及调控装置,其中吸收装置的作用在于吸收能源,因此考虑到能够获得最佳的能源吸收效率,其颜色通常为黑色,而为了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的资源储备利用率,太阳能的建筑设计结构的蓄热装置一般采用为导热性较差的材料。也正是因为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利用原理相对简单,且能量获取的过程也相对简单,加上成本较低,因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其次,为保证太阳能的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建筑的光遮挡现象,因此必须要保证建筑的设计方向为坐北朝南。另外在设计吸收装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建筑类型以及对能源的需求量作为参考的重要标准。最后,在信息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保证设计形体的紧密型,一定要严格按照室内的不同区域的功能进行划分。

1.2风能

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是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建筑设计中的合理优化利用,不仅能够让建筑物达到预期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机械能源的消耗。通过合理利用风能,采取自然通风的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实现对主体结构与门窗等部位的合理设计,能有效提高自然通风的水平,从而实现建筑物整体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展现出更好的舒适性。通过在建筑设计中应用风能,利用室内的通风换气,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促进室内空气更好的流动,减少空调系统的应用节约电能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风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建筑类型设计,从而确保每一个建筑单体都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建筑物的背阳面和向阳面的压力差,从而形成空气的驱动,有利于建筑物内部更好的空气对流。对于密集建筑群体而言,空气的流动性本身较大,这种情况下则可以在建筑物中通过安装补风装置的方式,有利于增加内部的空气对流。在进行建筑物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区域的风向特点,加强建筑物群体与建筑单体体量之间的组合与联通。通过合理的设置建筑物的朝向以及间距,进一步细致分析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从而合理地设计建筑物门窗的高低以及面积,最大限度地保证室内有良好的空气流通质量。

2科学应用BIM技术

2.1三维可视化设计

基于BIM技术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只需建立一个三维实体模型,不同阶段无需重复建模,而是将各自设计信息通过工作集的方式高度集成在同一模型内,形象展现各构件空间关系,设计、施工以及建设方可基于此进行技术交流,实现协同设计,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孤岛”问题。

2.2参数化与协同设计

BIM模型的参数化,指的是构件定义的参数化与不同图元的参数化约束关系,设计人员可利用此参数化关系,提高建模效率,并实现模型的可编辑性。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Architecture软件、RevitStructure软件是基于参数化设计的建模软件。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二维CAD施工图中图元无法实现一处修改、处处更新,因此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基于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应用,各专业可实现同步设计,结构专业设计信息无缝传递、共享,且后期发生设计变更时,无论是修改Revit项目浏览器施工图,还是直接在三维模型中修改,其他视图相应位置构件均会进行相关联的修改,即:一处发生改动,则其他图纸相应位置也会随之修改。基于BIM技术应用下的参数联动,使得整个设计过程修改、调整更为方便快捷,各专业工程师可集中精力进行本专业模型优化与细节设计,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

3重视方案设计工作

3.1总平面布局规划设计

在建筑总平面布局设计中,首先确定基础性设计内容与重难点设计内容。例如,安全出入口与室外活动场地的空间位置关系;全面探究人、车辆与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建筑物的主要入口与次要入口。再者,人流的主要流动方向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总平面布局规划设计成果。设计人员应根据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地形图,以及工程所在区域周边道路交通分布情况获取分析依据,同时对分析判断结果与现实情况作对比,保障整体建筑总平面布局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3.2功能空间分划设计

在建筑方案设计时,设计人员既要对各类建筑物实行合理归纳与划分,又要对建筑物的功能区与安全出入口分布加以对应。例如,合理划分活动区与休息区,简化设计流程,解决设计矛盾。对于功能较复杂的建筑物来说,如果预先对所有的功能空间加以划分,则会导致整个设计处于混乱的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各个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关系予以捋顺,影响整体设计成果。为此,设计人员需采用功能分析法对各个功能空间加以合理划分。

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节能环保性,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节能环保理念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从而解决建筑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应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科学的设计方式来增强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费昌龙.住宅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

[2]简戬.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探索[J].时代农机,2018,45(10).

[3]王智鹏.谈住宅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8,44(29).

[4]曾红东.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建材與装饰,2018(37).

[5]景聪聪.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8(33).

作者:覃瑜

上一篇: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下一篇:有机化学教学医药卫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