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校机械电子论文

2022-07-03

摘要:通过对2012-2015年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职教师培养调研,展现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一些特点,透视全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提出一些思考,对促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技高校机械电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技高校机械电子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究

摘 要:本课题以应用型本科转型为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论证实验室的建设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校企结合等一系列实验室建设方案,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寻找合理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转型;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建设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在同步进行。国务院在2014年2月召开的常务会议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本科院校从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进行研究,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探究机械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案,使其能够适应和促进转型后教学的发展;同时探索实验室建设,为成功转型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首先,实验室基本建设方面。陈达银提出了创新实验室的概念。他指出,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建设观念,采取“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建设一个,到位一个”的方针,重点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验,针对某一方面与某个领域的未知数或全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胆设计、研究、探讨。

其次,实验室基本管理方面。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体制及人才培养等进行了研究。朱健平指出,应该重视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张淑玲指出,应该建立管理体制,重视人员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陈六平提出,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

再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实验室管理中。何曾颖指出,应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同时研究了建设内容和措施。曹龙奎指出,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应该逐步推进。喻汉平提出,信息化互联网建设可依据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其观点与曹龙奎一致。

最后,实验室开放共享方面。王泽生指出,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郑春龙认为,可以运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成就激励法、约束法等主要激励方式促进实验室开放。

文献分析表明,对建设实验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成果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方法。但一些研究仅侧重对高校的普通实验室研究,很少有针对应用型转型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系统研究。

三、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

1.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问题

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引进的教师大多是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这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其理论水平可以满足日常理论教学的要求,但因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引领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认知和体验,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决定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层次,因此我们要加快教师队伍的转型。首先,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教师去企业实践,向一线工人、工程师请教实际问题,丰富实践经验;其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自身定位,把所学知识尽快应用到教学中;最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完善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培训机制,加大对教师思想、素质的培训力度,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2.課题体系改革研究

课程设置作为转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转变思想,对课程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降低理论课时。同时我们要大力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不但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研究

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操作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需要大量能在现场处理设备故障,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

1.建立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智能实验室能够实现实验课信息的维护、排课、选课、统计分析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由此可以制订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有利于实验室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

2.制订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健全,如《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同时要督促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实验室的顺畅运行。另外,还要制订实验室人才管理制度。鼓励实验室教师进修学习,促进实验室队伍水平的提高,激励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3.加快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

首先,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有相应规模的实验室和配套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环境。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空间与时间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地点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场所。其次,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即要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实验室现有设备的实际情况逐渐完成理实一体化建设,以保证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备以及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改建或新建工作要避免单一性。实验室不能只作为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同时也要满足其他课程实验的要求,使实验室具有多样性,避免资源浪费。

4.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实验室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师能。根据师能和技能的特点将实验室分为理论师能实验室和实践师能实验室。理论师能实验室以理论讲解完成的实验项目为主,主要以演示为主,由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及力学原理等基础实验室组成。实践师能实验室主要以设计类、综合类实验为主,完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等实验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培养学生不同的技能。

5.结合地方实际,校企结合、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学校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只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将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来,现场了解开发公司的产品及设计加工过程,为学生展示完整的工程设计和加工流程,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实际设计加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长期以来在校所学与毕业所用脱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和学校的人力资源,我们可以把部分专业实验室设立在企业的生产车间,由学校实验教师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管理,进行实验操作。在保证学校实验环节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学生的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产品。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效益。既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也加快了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五、总结

本文通过探究机械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出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案,使其能够适应和促进转型后教学的发展。同时,探索实验室建設为成功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福奎,贺前华,李良荣.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法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1-184.

[2]魏光辉.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工作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

[3]胡朝阳.“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

[4]铁凝.会计就业新要求下民办高校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5).

[5]荣华伟,钱小明,钱静珠.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6]王晓华,王杰,李海燕,等.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 .

[7]张艳芬,刘中成,耿强,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8]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3,16(1).

[9]毛春昱,许玉昆.职技高师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探究[J].科技风,2014(11).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究”(课题编号:GH170630)。

作者:毛春昱 周广文 孙喜瑞

职技高校机械电子论文 篇2: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调查分析与建议

摘 要:通过对2012-2015年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职教师培养调研,展现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一些特点,透视全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提出一些思考,对促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作者简介:李新发(1974-),男,湖南岳阳人,天津職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创新研究”(编号:VE3152),主持人:李新发;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编号:4-192-PX),主持人:李新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与绩效评估体系建设试点”(编号:C19),主持人:李新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模式研究”(编号:SK12-19),主持人:李新发。

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教育部连续三次印发《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过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数量补充是几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任务。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基本达到学校设置标准20:1的水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有了明显的好转。为进一步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成果,按照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号)“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精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调研组对2012-2015年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数据与状况①,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基本变化与发展。

一、培养院校与招生状况

(一)职教师范生培养的院校有增有减,招生院校数量保持稳定

2012-2015年全国61个本科院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38所学校参与开展本科职教师范生培养,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所,地方综合院校26所,1所高职院校联合本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2012年招收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的院校有34所,2013年33所,2014年33所,2015年34所(见表1)。其中同济大学、贵州大学2013年开始停止招收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开始停止招收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学院合作招收职教师范生,2015年停止招生;湖北工业大学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西北师范大学从2015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

(二)职教师范生招生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

2012-2015年,共招收职教师范生74625人。其中,2012年培养院校共招生职教师范生19306人,2013年招生18430人,2014年招生19117人,2015年招生17772人(见图1),2012年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招生人数最多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共招14117人,占到总招生人数的18.92%。

(三)职技高师仍然是培养职教师范生的主要力量,但占职教师范生招生比例呈下降趋势

2012-2015年,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共招收职教师范生46193人,其中2012年招生12152人、2013年招生11194人、2014年招生12227人、2015年招生10620人,分别占到当年招收职教师范生的62.80%、60.74%、61.84%、59.76%(见图2)。

(四)综合类院校的职教师范生招生比例呈上升趋势,部分综合院校招生数量有较大提升

2012-2015年,29所综合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共招收职教师范生29131人,占四年职教师范生招生总量的38.67%。其中,2012年招生7199人,2013年招生7236人,2014年招生7544人,2015年招生7152人,分别占到当前招收职教师范生总量的37.20%、39.26%、38.16%、40.24%(见图3)。综合高校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10所学校四年累计招生超过1000人。尤其是广西师范大学,每年职教师范生招生数在1000人左右,累计招生人数3920人,超过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江苏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职教师范生招生人数。

(五)职教师范生专业招生数有一定的增长,不同专业的招生人数差距大

2012-2015年,招收职教师范生的专业达到156个。其中,2012年职教师范生招生专业109个,2013年招生专业112个,2014年招生专业122个,2015年招生专业120个。受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影响,招生专业变化比较大。招生专业中,招生量最大的20个专业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旅游服务、现代农业类专业为主(见表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人数最多,达到5762人,招生人数最少的专业为勘查技术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仅招生1人。

二、职教师范毕业生状况

(一)职教师范毕业生数量呈现先扬后抑现象

2012-2015共有71609名本科层次职教师范生毕业。其中,2012年具有毕业生的学校有34所,毕业生17281人;2013年33所,毕业生18110人;2014年35所,毕业生19188人;2015年34所,毕业生17030人(见表3)。职教师范毕业生最多的也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有11946名毕业生,占职教师范毕业生总数的16.68%。

(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占主体,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占比呈下降趋势

2012-2015年,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共有职教师范毕业生44793人,占到职教师范毕业生的62.55%。其中,2012年有毕业生11338人、2013年11707人、2014年11587人、2015年10161人,分别占到当年职教师范毕业生的65.61%、64.64%、60.39%、59.67%(见图4)。

(三)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人数和占比呈上升趋势

2012-2015年,25所综合类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共有职教师范毕业生26816人,占四年职教师范毕业生总量的37.45%。其中,2012年有毕业生5943人、2013年6403人、2014年7601人、2015年6869人,分别占到当年职教师范毕业生的34.39%、35.36%、39.61%、40.33%(见图4)。综合类高校中,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华德学院、贵州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1所学校的职教师范毕业生四年累计超过1000人。

(四)职教师范毕业生专业相对稳定,毕业专业人数差距大

2012-2015年,有职教师范毕业生的专业136个;其中,2012年100个,2013年105个,2014年110个,2015年100个。有毕业生的专业中,20个专业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见表4),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毕业生最多的专业,共有6035名职教师范生毕业;毕业人数最少的专业为产品设计专业,仅1人。

(五)职教师范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数量与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

2012-2015年,共有38077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占到毕业生人数的53.17%(注:因部分院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没有统计,实际数字会略高于统计数据与比例)。其中,2012年7931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占比45.89%;2013年9058人,占比50.02%;2014年9483人,占比49.42%;2015年11605人,占比68.14%(见图5)。

职技高师职教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2013年达到一个顶点后开始下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有上升趋势;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和占比均在2014年达到顶点后急速下降;职技高师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远远高于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证比例。2012-2015年,职技高师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为22489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人数的91.55%(河南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未对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统计数据和占比未包含三个学校)。其中,2012年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为5393人,占職教师范毕业生的88.24%;2013年6319人,占94.77%;2014年5595人,占89.75%;2015年5182人,占93.35%。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为8305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人数的42.10%。其中,2012年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数为1745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的38.12%;2013年1967人,占43.75%;2014年2576人,占47.77%;2015年2017人,占38.35%(见图6)。

(六)职教师范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数量与占比逐年提升

2012-2015年,共有32937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到毕业生人数的46.00%(注:因部分院校没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学生自己在校外报考,没有相关数据,实际数字会略高于统计数据与比例)。其中,2012年687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比39.79%;2013年8255人,占比45.58%;2014年8753人,占比45.62%;2015年9053人,占比53.16%(见图7)。

职技高师职教师范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趋于稳定,占比缓慢上升;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和比例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职技高师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远高于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证比例。2012-2015年,职技高师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7934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比例为73.01%(河南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未对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统计数据和比例未包含三个学校)。其中,2012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4163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的68.11%;2013年4875人,占73.11%;2014年4552人,占73.02%;2015年4344人,占78.26%。综合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9118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比例为46.23%。其中,2012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786人,占职教师范毕业生的39.01%;2013年1952人,占43.24%;2014年2400人,占44.51%;2015年2980人,占56.66%(见图8)。

(七)职教师范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业率偏低

2012-2015年,共有6245职教师范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占到毕业生的8.7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因未对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长期跟踪,统计数据未计入)。其中,2012年有1613名职教师范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占当年职教师范毕业生9.47%;2013年1533人,占7.99%;2014年1623人,占比8.96%;2015年1476人,占比8.54%。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师范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四年共3241人,占到去中职学校就业总人数的51.90%。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就业率整体呈下滑趋势;综合高校培养的职教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就业近年呈现有明显上升趋势;总体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就业比例高于综合院校职教师范生。2012-2015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比例为11.70%。其中,2012年为12.62%;2013年为12.44%,2014年为10.30%,2015年为11.46%。综合高校职教师范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就业比例为6.76%。其中,2012年为5.11%;2013年为4.85%;2014年为7.53%;2015年为9.05%(见图9)。

在职教师范专业中,到职业学校就业的专业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机电技术、电气技术和旅游服务类专业为主(见表5),这与适应我国“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战略需要,对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提升有很大的关系。

调研中还发现,在已有毕业生的职教师范专业中,有22个专业没有一名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业(见表6)。因此,高等学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根据职业学校教师需求来进行专业调整。

三、职教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针对对口就业率不高问题,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需求预测,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针对性

2012-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师22个培养专业没有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就业的学生,还有部分专业去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不到5%,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就业对口率不高。建议加大职教师资培养预测研究,建立中职教师需求预测机制,加大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求调研,把握职教师资需求方向,通过地方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职教师资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化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专业与职业学校对专业教师需求多样化存在矛盾。对长期作为职教师资培养而没有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专业,要实行专业预警黄牌、红牌制度。

(二)针对新入职职教师资专业化不强的问题,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建设,选拔更多优秀教师到职业学校任教

2015年,中等職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新增专任教师46689人,其中招收本科毕业生为11892人[1],职教师范本科毕业生1467人,职教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人数仅占到新增专任教师不足5%,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本科毕业生专任教师的12.34%,新增专任教师专业化不强。建议制定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资格标准和教学能力测评标准,严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引进自主权,真正选拨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需求的合格教师到学校任教。

(三)针对职技高师招收职教师范生比例不高问题,建立职教师范生公费培养制度,引导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工作

2014年,江苏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三所职技高师招收职教师范生人数和占招生人数比例分别为120人、3.79%;236人、4.30%;595人、13.57%,部分学校没有对职教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业进行统计,职技高师招收职教师范生的数量和比例不高,与职技高师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不符。建议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认证,提升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含金量。在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不多的情况下,建立公费职教师范生制度,引导职技高师要把职教师范生培养放在办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方向,在全国职教师范教育中起示范和标杆作用。

(四)针对职教师范生职业技能不强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和顶岗实践,实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2012-2015年,职教师范生中共有32937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职教师范毕业生人数的46%,职教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类型的教育,需要获得与从事岗位工作的相关技能,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具备进行技能示范和指导技能训练的能力。建议培养院校通过校内技能训练和企业一线生产岗位顶岗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实现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满足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后能够指导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需要,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五)针对职教师范生培养能力不足问题,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多渠道促进职教师范生招生

2012-2015年,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院校38所,而每年招生和有毕业生院校只有33或34所,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贵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重点大学逐步退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能力不足。建议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2],出台支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的政策,建立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示范单位;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生均经费拨款,满足职教师范生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中职和高职生源培养职教师资的比例,充分体现职教师范生培养的特色;普通高中生源招生的要将职教师范生招生录取批次放入到提前批次,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生源质量。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对全国具有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等学校进行的专项调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6:1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Z].2018.

责任编辑 秦红梅

作者:李新发

职技高校机械电子论文 篇3:

我国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探析

摘 要 继2010年台湾颁布实施为期3年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之后,又自2013年起颁布实施了“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涵盖制度调整、课程活化、就业促进等三大面向的九大策略,计划在5年内拨款202亿新台币改造技职教育,以达到“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是对“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效能的延伸,也是增强学生就业技能、强化师生务实致用能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观点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

技职教育与台湾经济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技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曾造就过台湾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学校纷纷追求改制升格,致使技职院校学生以升学为导向,技职教育学术化发展倾向造成的“学用落差”引来外界阵阵批评。强化产业人才培训、结合产业需求改进技职教育已成各界共识。2012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借以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及人力供需失调等内在问题。2013年1月,台湾教育部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继续颁布实施为期5年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旨在贯彻落实“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平衡台湾人力供需[1]。具体而言,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策略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体现。

一、明确以“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为配合政府提升台湾国际竞争力,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绩优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造就了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台湾技职体系学校共计246所,其中,高级职业学校155所、专科学校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2]①。然而,伴随技职院校改制升格而来的是技职人才“学用落差”的加大,产业人力供需的失衡,技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招生入学渠道上,技职教育理应重视实务操作技能,但升学制度却仍以纸笔测验为主,难以凸显技职教育特色。考试方式僵化、缺乏甄别度的问题成为学界诟病。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技职教育在落实实务教学的配套措施上显有不足,甚至“南部有技职学校还在用30年前的旧教材”[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产学连接不够深入紧密。大量技职专科转型为学院或大学之后,师资聘任也越来越注重学历的提升,新聘师资尽管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却不具业界实务经验。不仅如此,技职院校对教师绩效的考评也逐渐加重SCI等学术论文数量指标权重,甚至要求博士生毕业也要有SCI论文,技职教育学术化倾向日益明显。

技职教育学术化的后果就是“学用落差”的加大,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人力供需的矛盾。如台湾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才所言,“电机、机械、自动控制等领域,要做出好产品很困难,但这些都不是SCI接受的论文。最后机械系都去做SCI喜欢的微纳米技术,结果机械系博士毕业后连机械图都看不懂”[4]。针对技职教育近年来产生的各项问题,台湾教育当局自2010年至2012年曾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第一期),积极引导技职院校在师资、课程、人力培养及产学研发等各项制度层面逐渐回归“务实致用”。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界对技职教育应培育各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期待与日俱增,对此,台湾当局也快速作出反应。2013年,启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202亿新台币继续改造技职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增加经费与资源投入,促使技职院校充分发挥技职教育应有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功能,以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各级技职院校毕业生都具备立即就业的能力;致力于强化技职院校师生“务实致用”能力,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过渡;致力于重塑技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突出以“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为特色

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是“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贯穿始终的策略,也是实现“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目标的重要举措。从系科设置、课程安排、设备配置、教师聘任、就业指导到专业证照,无不体现“务实致用”的技职教育特色。众所周知,技职学校在教学上所需的机器、厂房等相关设备经费需求远高于普通教育,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数量相当,但技职院校经费只占高教经费的32%[5],导致技职院校培育技职专业人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台湾“教育部”技职司司长李彦仪指出:“近年来技职院校偏好设置成本较低的科系,例如商、管理类科人才过剩。传统工科需要大量设备,一台机器动则数十万元,学校较不愿开设。”[6]对此,台湾“教育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对高职与技专院校系科的设置进行盘点,建立系科对应的产业需求机制,优先辅助高职及技专校院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的相关科班设备。同时,为彰显技职教育务实致用的精神,培养学生完整的专业实务能力,“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各科类实务课程衔接产业需求的弹性机制,以发展学校特色。尤其为培养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实务课程注重配合产业需求及围绕社会期待加以改革,教学内容则以“培育学生具有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加以更新。

产业转型发展的速度与技职院校教学实习设备的更新速度形成显著落差,严重影响教师的实务教学及学生的实作学习。台湾“教育部”2009年曾从4年5千亿新台币的特别预算中提取20亿元用于补充国立高职院校实习及教学设备,切实增加学校实务教学资源并提升学生技术及实作能力。然而,2009~2012年间,不仅国立高等技职院校仍有部分设备未得到更新,而且大多私立高等技职院校及台北、高雄两地技职院校的设备也与业界相距甚远,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面对已有设备与产业设备衔接不恰的矛盾,技职教育再造第二期专门配置80亿元作为技职院校设备更新的专项经费,并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提升高职及技专院校基本教学课程所需仪器设备;二是对焦产业需求,精进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科类适用的设备,培育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实务能力;三是缩短应用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落差,建立业界捐赠设备平台,鼓励业界捐赠学校设备。

三、坚持以“增强教师实务与教学能力”为策略

在第一期技职再造方案中,台湾“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重要议题,鼓励学校聘任具有实务经验的新进专业科目教师,提高新聘专业科目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专业科目新进教师的比例。经过第一期方案的实施推动,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已逐年增长,辅助技职院校教师研习服务也切实强化了教师的实务经验。但是,受经费限制以致辅助教师到业界研习的额度有限,专任教师参与研习的数量太少,参与意愿不高。为突破以上困境,台湾教育当局继续将教师实务增能策略纳入“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中,并修正以往做法,鼓励学校结合系科本位精神,由系所寻找潜在合作厂商,将员工培训、职前训练、设备共享的观念,透过教师深度研习的机会,协助教师学习新技术,并将研习成果回馈教学及产学合作。教师增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遴聘业界人士到高等技职院校协同教学

为全面推动技职教育课程与产业接轨,教育部门鼓励技职院校遴选业界专家共同规划课程及协同授课,以培育具有实作能力及就业能力的人才。第一期实施效果显示,技职院校选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做法深受学生、教师及产业界认同,不仅深化了技职教育的实务教学,加强了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接轨,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产业科技相关知识。然而,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时间有限(每学期最多6周),致使那些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授课的课程难以深化。不仅如此,第一期技职改造仅辅助那些开设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色需求科类的学校聘任业界人士协同教学,而非适用于所有技职院校。为此,“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继续推动聘任业界人士到校协同教学,并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所有技职院校。与此同时,台湾各技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遴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

(二)新聘具有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入职任教

第一期技职教育改造方案实施后,高等技职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殊需求科类逐步实行“双师制度”,要求新聘专业科目教师需具有与任教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即近10年内具有与任教领域工作经验相关的业界实务经验者,其担任教师前在相关业界需已累计工作3年以上或兼职工作年资6年以上。以此弥补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接触并了解与业界相关技能和职场状况,事先为毕业后的职场需求做准备,增强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然而,具备业界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技职院校只好在学历要求上对新聘教师做出让步,对具备业界实务经验的教师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即可。尽管如此,要吸引具有业界实务经验者转向技职院校任教也绝非易事。因此,技职院校从现任教师着手,选派现任教师赴业界历练,以获取实务经验。如高雄餐旅大学鼓励并选送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接受证照训练或出国进修,汲取餐旅业界服务与管理经验[7]。

(三)调整专业教师评鉴考核指标为实务趋向

技职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而评鉴考核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武器。通过评鉴指标对教师专业进行考核,能够使教师了解自身专业表现,反思自我教学成效,进而鼓励教师不断持续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学品质。然而,当前技职院校评鉴对教师升等偏重于学术研究,对教师取得职业证照或现场工作经验的比重仍然偏低,致使技职院校教师为求升等,多不以其见长之实作为主要方向,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也不高,最终导致技职教育培育的学生实作能力日减。鉴于此,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尤其鼓励技职院校以教师的技术报告或产学研发成果作为升等及教师评鉴指标。技职院校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以产学合作培育人才作为教师评鉴的重点,以研发成果专利数、技术转移、产学合作总数、产学合作总金额为产学合作的评鉴指标。如今,产学合作人才培育的成效、教师至产业界历练获取的实务经验、产学合作获取的价值、合作厂商的满意程度等维度都已成为学校对教师评鉴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落实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归宿

台湾早期的技职教育之所以深得人心,在于各级技职教育均以人力养成及就业安置为目标,具有终结教育的性质,与普通(非技职)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区隔。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具有浓重的工具性色彩。也正因如此,早期技职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为台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命脉”[8]。然而,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台湾当局实行教育松绑政策,广设大学,提高教育程度,对技职教育传统的“终结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原本位居社会主流的技职教育不但逐渐式微,其定位也日渐模糊,在社会上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成为学生与家长的次等选择。要改变技职教育的境遇,必须回归技职与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从促进学生就业入手改变人们对技教育职的偏见。尤其近年毕业即失业问题严重,家长与学生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务实的情况下,技职教育更应抓住机遇,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突破口,重塑技职教育的美好形象。因此,台湾教育部在推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时,特别强调要将学生就业率纳入技职院校评鉴及奖励辅助指标体系中,实现教育与就业接轨。

技职教育与就业接轨除了通过紧密联接产业发展使技职教育所培育人才更贴近产业需求之外,还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平台提高技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实现。此外,鼓励学生获取技职院校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也是间接提高技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中特别提出“选取6~8所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平台”及“奖励辅助高职院校依据技能基准,与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协助学生取得职能导向课程品质认证的结业证书”等策略。技职改造计划实施后,各学校纷纷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具有成熟技术和已获发明奖项的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活动,加强技职院校与周边产业及社区的联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既能够为学生带来经济商机也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效率倍增,受到技职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面对证照种类繁多但未能对应产业需求的实际,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中提出,从2014年开始,逐步实施“证能合一”的策略,结合教、考、训、用,制定出各产业的职能基准,以此设计专业证照以供学校课程设计参考。教育部期望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专业证照的效用。

五、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特征与经验

(一)务实致用是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最大特征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对技职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质量化评估指标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强大的资金投入为技职教育的深化改造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保障。相比同年实施的“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2013~2016年)的拔尖性与竞争性而言,“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的辅助对象包括所有技职院校,弥补前者之不足。“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务选才,有效降低少子化对学校招生的影响。少子化导致的招生问题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影响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定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期改造计划”在技职院校全面落实“实务能力”选才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技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压力;二是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有助于解决青少年严重失业的问题。

(二)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效果需审慎考量

尽管“第二期再造计划”提出的各项政策都紧密结合人才培育满足产业需求的务实致用理念,但是,从实践的角度审视该计划的各项策略,在具体落实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方面仍不尽如人意。如,为提升技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技术人力,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继续推动“落实学生校外实习”策略,并将实习地点扩大为校内外及海外的企业研发单位。纵然“教育部”已通过建立企业公会交流平台,鼓励业界与学校合作并提供实习岗位等办法投入政府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科类都能找到实习合作的企业,或能与实习机构规划专业实习课程。以电子信息科类为例,专业和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要投入大量时间才可能完成新手培训,而学生实习大多是短期行为,企业没有足够诱因为学生短期实习提供职位和机会,企业也不愿意将电子产业的研发交给新手处理,学生获得校外实习机会绝非易事。尽管“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曾就不易提供实习岗位的产业类别提出“设立模拟实习公司”的做法,但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极待商榷,模拟公司设立后谁来管理、谁带学生以及用什么来带学生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最后技职院校不得不将此科类的学生安排到生产线实习,实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总体来看,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所内含的制度调整(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实务选才)、课程活化(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及就业促进(就业接轨、创新创业、证能合一)这三大面向九大策略的实施在进一步提升台湾技职教育质量和培育符合产业需求技职人才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台湾技职教育未来发展奠定更加深厚的根基。同时,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及“无论高职、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充分提供产业发展所需优质技术人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的期望都与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人才培养学用脱节困境及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不谋而合。其提出的整合政府、高校与地方资源引导产业界共同培育产业需求技职人才,引领技职教育实务研发在境内外市场胜出以改善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认识等成功策略经验无不能成为大陆技职教育改革的有益参考。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tage Ⅱ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s”in Taiwan of China

LI Ling-l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Key words Taiwan; stage II recycling program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4-13

作者简介:李玲玲(1986- ),女,福建泉州人,厦门大a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与管理。

① 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大陆的a“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台湾的“专科学校”相当于大陆的“高职”院校;台湾的“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相当于大陆的本科院校。

作者:李玲玲

上一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