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

2022-09-16

在经济新常态下,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产业, 充分体现出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旅游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从业内到跨界的融合, 旅游人力资本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创新性突破。根据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发布的《201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 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开办旅游类专业的院校达2614所, 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24所, 在校23.2万人, 人才培养规模占全国人才培养总数量的35%左右, 可见, 旅游职业院校在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中占相当比例。旅游新业态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1]。

一、新常态下对地方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带来旅游新业态, 旅游新业态催生旅游职业教育新常态。在旅游职业教育新常态背景下, 结合旅发[2015]241号指导意见, 中职旅游课程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区域性、地方性特点, 跟随时代和行业发展潮流, 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完善与改革, 具体要求为:

(一) 课程体系改革出发点从“服务地方”转型为“服务区域”, 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视域”转型为“国际视野”

中职旅游课程设置一般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 “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 经济新常态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势已成。在这种形势下, 中职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 从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转向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随区域产业转移、人口流动而转变服务面向, 实现跟踪服务[2]。

(二) 基于“跨界”思维推进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旅游行业具有关联性、包容性与综合性, 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广泛融合, 从而造就旅游新业态。李金早局长指出, 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特征之一。旅游跨界一直在进行, 跨界思维要求旅游人才向全面性、复合型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从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出发, 以跨界思维为立足点, 着眼于中职旅游职业人才的基础财务处理、平面设计以及接待各类游客的综合素质、应对工作压力时较强的心理素质等能力素质方面着手, 从而培养现代旅游行业真正需要的合适人才[3]。

(三) 基于“旅游+”思维构建灵活的专业方向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在迎来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 经济新常态需要转换创新驱动, 需要找到新引擎。旅游+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大旅游角度出发, 在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平台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与旅游行业发展侧重点灵活构建专业方向, 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设置及时增减新课程、新资讯, 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职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1) 基于旅游“跨界”思维, 以“三种能力”培养为目标, 打造“三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新常态背景下, 结合现代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 以“三种能力”即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素质拓展能力) 为培养目标, 构建“三大平台”课程体系, 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和“创新创业课程平台”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三平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4]。将学生应具备的跨界能力与综合能力进行分解, 具体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基本适应能力, 具备社会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树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方式等;二是根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造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旅游职业相关素质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使之能自我调节, 身心更加健康, 从而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以这三种能力为主要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要体系化, 将通识教育体系分为社会基础认知素质体系、职业核心素质体系、文化艺术素质体系等若干个子体系, 每个子体系根据各个院校及地方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

(二) 基于“旅游+”思维, 从服务区域经济目标出发, 根据区域旅游主要新业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群。

课程设置坚持就业为导向, 围绕学生就业需要增减课程, 以地处半岛经济区的潍坊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为例, 其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就应从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出发, 针对半岛经济区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特色, 根据旅游发展新业态,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即在原来导游、酒店管理基础上, 构建邮轮旅游、文化旅游两个新方向, 开拓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房车露营三个增长点, 通过开办小课堂、办培训班等方式实现新的专业方向、生长点与行业发展要求的快速反应并对接。

(三) 设置个性化课程“选修包”, 因材施教, 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必修课是学生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的基础课程, 是培养毕业生获得就业能力的基础保障;而选修课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特点, 有侧重地培育差异能力和比较优势, 从而使毕业生不被“标准化”, 促使学生在就业时实现错位竞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地方职业院校在设置个性化课程“选修包”时, 就要着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进行差异化培养。当然, 我们在设置个性化课程选修包时也要考虑到强化选修课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同时要注意结合区域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发展最新形势不断更新优化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选修状况及时调整选修课程的结构。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旅游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旅游人力资本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创新性突破。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改革创新出发点从“服务地方”转型为“服务区域”, 基于“跨界”思维以“三种能力”培养为目标, 打造“三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旅游+”思维, 根据区域旅游主要新业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群;设置个性化课程“选修包”, 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职旅游,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 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 2015, (15) :2-3.

[2] 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89-90.

[3] 周元才, 闫智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三重困境之质辩[J].职教论坛, 2011, (30) :9-12.

[4] 王叶丁.经济“新常态”视域下“E”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0) :1-5.

上一篇:浅谈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病害原因下一篇: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