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

2022-04-2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借助于现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了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信息系统,为群众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医疗服务和更加优化的医疗资源。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为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广东省建立起一批代表性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 篇1:

简述“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

摘要:方法:查阅知网数据库近十年的文章和网络及公开文件资料;内容:归纳分析得出现阶段“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云计算、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与移动互联及中医人工智能这四个大板块及其发展趋势,发现产业的单一化,在形成产业链方面稍欠缺。结论:加大对中医药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影响巨大。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分析;中医人工智能;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与移动互联;云计算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N Ze-ling,WEN Chuan-biao*,CHENG Xiao-en,CHEN Ju,ZHAO Lia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aly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Cloud computing

1 概述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具及应用将传统产业升级创造新的业态[1]。随后2016年11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医药信息化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也是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驱動中医药现代化,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必然选择”[2],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对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其中中医药信息化是中医药学基于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理论,遵循整体准则和动态准则上,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研究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对中医药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3],“互联网+中医药”是在中医药信息化的构造上逐渐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二部分概述对“互联网+中医药”的基本认识;第三部分概述“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目前市场规模不大,但极具潜力;第四、五部分,分别从市场规模及文献研究状况下阐述 “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云计算、中医大数据分析、中医人工智能四个方面及各个板块的发展趋势;结论为第六部分。

2 对“互联网+中医药”的基本认识

“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练好“内功”的同时,要有意识有策略的向互联网“借东风”,打破医疗信息、资源不对称的壁垒,重构传统行业,助推各行业的转型升级[4]。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 [5],然而由于中医药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及对中医药学的灵活掌握需要经历长期的时间积累,使现今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充分,“互联网+中医药”是中医药行业借助互联网这一东风,打破原有中医药行业环境医疗信息孤岛及中医药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面,让中医药行业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健康。

“互联网+中医药”模式不单为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如提升就医问诊效率、碎片化时间利用率等,更为广泛的应用在于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利用现有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认知并挖掘出中医药学中隐含的知识,使医疗体系的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加快运作流程,并逐步建立跨地区跨医院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打破中医药信息孤岛状态。“互联网+ 中医药”产生的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医药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速度加快,不断向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方向转型升级[6],它是在中医药数据化基础上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识,突出了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了中医药创新及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3 “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场规模不大,但极具潜力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年诊疗人次达9.1亿、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7866亿元[7],2015 年中央财政投入共计1.9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8]。目前“互联网+中医药”发展的企业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医门诊信息化系统、中药材电商、中医工具类产品、保健按摩类产品、中医问诊类产品和连锁中医馆等。“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企业,自从2013年开始逐渐变多,目前“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创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成都、南京、广州、上海、山东这些地方。

4 “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主要集中在云计算,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中医人工智能四个方面

中医药数字化产业正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在本领域重点支持,目前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热点,通过查阅知网数据库近十年的文章和网络及公开文件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现阶段“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云计算,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中医人工智能四个方面,主要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4.1 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的中医药产业迅速推及全国、甚至全球范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善,目前国内中医药+移动互联网现状有:O2O模式: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底以来成立的推拿O2O公司已接近百家,自2015年开始,以提供诊疗服务的O2O平台也开始兴起,其中有御康名医app借助O2O模式,以"评测、选医、选方、选药、调理"为核心,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生活我驾御"的健康管理理念,为公众提供以中医为主的自助、自主式自我健康管理服务[9]。为用户提供上门中医服务的看中医在今年8月刚刚完成了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在线咨询、问诊: 在进入2015年后,冬日中医、把把脉等中医在线咨询、问诊平台数量开始增加,并且都已经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并且中医穿戴设备正在起步[10-12]。

4.2 2020年,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扩展至中国的各个角落

大数据分析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行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引导,预计未来几年将是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主要体现在名老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中医优势病种数据处理、基于大数据与中医药研究现状对慢病防治的启示及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中医临床技能数字化评价体系等,2014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为数亿,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翻倍数亿元,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市场约占40%。[13-14]

4.3 基于云计算的中医药产业规模约达数十亿美元

从图1可以得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逐年上升,至2017年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2441.6亿美元,其中与医药相关的云计算达到产业规模的5%,主要体现在中医健康管理系统、中药信息融合知识服务平台、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等[15-19]

4.4 中医人工智能产业占据中医药信息化产业市场份额约1/5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以来,产生重大影响和颠覆式影响的少。中医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医疗服务对象是个性化的、场景化的,疾病的产生原因又是多因素的,因果关系复杂,当前人工智能从算法上以及数据量上,对AI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其中要量化政府的投入十分困难,因为中国政府很少透露这方面的信息,但专家们表示,有部分额度非常可观的资金可能会流向人工智能研究,比如,相对不太出名的湖南城市湘潭就承诺拿出20亿美元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其他地方也给人工智能行业提供直接的激励;在苏州,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当地设立分支可以获得大约80万美元的补助;南方城市深圳则为在那里设立的任何人工智能项目提供100万美元资金,其中与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经费占20%[20]。在市场投入方面,可以用于中医临床业务软件应用、智能辨证数学模型等方面[21]。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客观化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医药医疗器械、仪器的现代化、智能化研究,推动中醫药信息化发展[22-23]。

5 “互联网+中医药”研究热度将持续高温

1) 以全文“云计算”合并“中医药”查阅知网数据库,得到文献总数是4076篇,归纳近10年的文献得到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图如下所示:

文献趋势分析图

趋势分析图显示,在2008年起研究骤然呈直线上升,并在2016年达到高峰状态并持续一种高温状态。查阅相关资料,在2008年-2009年期间出现此种变化,是由于2009年4月6号公布医改方案之后的第三天,IBM软件集团全球销售总经理Robert LeBlanc先生亲临北京,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隆重推出在中国医疗领域的四大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由此开启了中国研究“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2) 以全文“中医药大数据分析”查阅知网数据库,得到文献总数是5653篇,归纳近10年的文献得到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图3如下所示:

文献趋势分析图

趋势分析图显示,在2006年-2015年期间,呈缓慢上升发展趋势,自2015年到2017年,呈现直角上升趋势,2016年文献量是2015年文献量的3倍有余,2017年持续高产状态。

文献趋势分析图

研究趋势显示,20世纪90年代是中医人工智能化研究的起步期,以专家系统研究为主 ;2000年前后是中医智能研究的低谷, 主要表现为数据库和知识工程;2005年以后神经网络研究增加,2012年以后临床数据开始积累。

6 总结

“互联网+中医药”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四个方面看似独立,却相互联系,最终将形成闭合环节,其中物联网及移动互联平台通过穿戴设备、扫描仪、手机APP用户信号发生器、及线上咨询问诊等方式获取了更为灵活及生活化的中医临床数据,打破了只有医院HIS系统提供数据的局限,扩大了获取数据的路径;云计算平台以加快中医药服务大健康产业为目标,为医生、患者、医院、诊所、药房等多方提供“互联网+中医” 服务和共享数据平台,重塑医疗流程、功能和业态;中医大数据分析平台在数百万份病历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抽取、转换及加载处理等,整理出中医优势病种及构建出名老中医知识图谱,将此平台的覆盖面尽快扩大到全国各中医机构,为中医临床能力评估、特色科室建设“三名”战略及公共卫生等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医人工智能在数百万份病历的基础上,通过机器深度学习,按照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基本原理,提取“辨、证、治、方”的中医临床医疗数字化48位编码,建立中医优势病种的人工神经网络,为广大基层医生和个体中医,提供个性化诊疗和辅助临床决策的外脑服务。具体如图5所示,图像充分展现环节间无缝隙连接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服务,满足市场对中医症采集状、证型分类、用药规律及疗效检测等的需求。

图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2015政府工作报告[R]. 北京. 201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R]. 北京,2016.

[3] 崔蒙,尹爱宁,李海燕,谢琪,范为宇,朱冬生,张华敏. 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J]. 中医杂志,2008(3):267-269+278.

[4] 郑军,孟乃杰,高路杨. 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J]. 科技风,2017(7):98.

[5] 郭霞珍,王键,周安方,何裕民,.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6] 陈静锋,郭崇慧,魏伟. “互联网+中医药”:重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J]. 中国软科学,2016(6):26-38.

[7] 李彦文,赵英凯,崔蒙,等. 加强中医药信息产业化,推动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 中国药房,2013,24(7):577-579.

[8] 涂云林. “互联网+中医药”让中医药年轻化[N]. 经济信息时报,2015-09-16(5).

[9] 御康名医网络平台在京正式上线[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626.

[10] 蔡耀婷,李芸. 智能手机在个人医疗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护理研究,2016,30(13):1549-1552

[11] 孟濬,朱天宇.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新移动医疗系统模式[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7).

[12] 孙焱,戴启锐.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产业关系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8):25-28.

[13] 濮文渊,凌云,周春祥. 基于大数据与中医药研究现状对慢病防治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6,57(20):1795-1797.

[14] 程小恩,温川飙.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医临床技能数字化評价体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2025-2027.

[15] 黄粤锋,郑梓勋,杨长图,等.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148-149.

[16] 吴莉,温川飙. 智慧中医云健康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OL].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91-93

[17] 胡广芹,陆小左,于春泉,等. 基于云计算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J]. 天津中医药,2011,28(6):475-477.

[18] 陆忠芳.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理工大学,2013.

[19] 陈昭. 基于云计算的中药信息融合知识服务平台构建[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20] 美媒:中国为人工智能砸重金,美国却在砍经费. [N]. 观察者,2017-05-29,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5_29_410675_1.shtml

[21] 余江维,马利庄,杨华元. 中医智能化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50-53.

[22] 郑南君.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解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9):195-196.

[23] 孔祥溢,王任直.人工智能及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11):1-5.

作者:尹泽玲 温川飙 程小恩 陈菊 赵亮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 篇2:

管窥一二:“广东模式”下的特色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借助于现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了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信息系统,为群众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医疗服务和更加优化的医疗资源。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为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广东省建立起一批代表性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管理等新兴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正经历着一场信息化“革命”,不断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传承研究、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模式。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药应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然成为中医药各行各业的统一认识。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康复等优势领域的特色,建设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为中医药信息化提供强劲动力与支撑,是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广东省重视中医药强省建设,本着幸福导向型理念不断加快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育等多方面的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并在平台基础上,构建中医特色业务信息系统,满足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

中医电子病历系统

广东省多家医院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了满足中医临床诊疗需求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医特色电子病历系统除包含现有西医的部分内容,还实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内容的规范化采集与存储,包括四诊、辨证、理法、方药等内容。

“理”即是根据辨证论治核心算法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并形成疾病的因位性势编码。

“法”即是软件根据编码模拟中医思维得出合适治法。

“方”即是将现有处方的性味编码与疾病因位性势编码对比,将契合度最好的处方作为推荐处方,性味归经编码会根据医生修改而动态变化,以辅助医生开处方。

“药”即是系统根据药品功效推荐可供加减的药品。

以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思路对中医特色内容的规范化采集及量化诊疗分析,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参考。

同时,很多中医特色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研究构建中医临床术语词库,为临床医生在书写病历时提供快捷、准确、方便及规范的录入途径,为中医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分析、盘活应用提供保障。

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

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提高中医临床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规范化的临床术语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理统计、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可实现对中医临床数据和中医科研数据的同步采集。平台以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对各个临床子系统的信息数据进行集成整合,通过标准化临床与科研病历模型、建立中医术语体系规范来提高临床和科研病历的数据质量、结构化程度与语义化程度,实现语义化电子病历录入与采集,在医生录入信息的同时,通过语义化技术将这些信息以标准术语体系联系起来,产生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和分析的病历信息记录。

平台内嵌中医临床科研的数据整合及分析、利用中心,实现以海量数据积累、性能优越的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数据利用,充分挖掘中医临床医学数据内涵,以支持中医临床实践研究和探索复杂性理论体系创新,最终服务于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

中医慢病管理系统

随着卫生模式由大病晚期治疗向预防保健的转变,中医以其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天然优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患者自我管理、医护患互动,终身随访、全程跟踪的中医慢性病管理系统,实现慢性病防治工作可靠、准确、快速的管理,对探索中西结合的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的诊疗费用、预防疾病再发、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慢病管理系统的通过慢病管理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以及患者提供自助的慢病评估、信息咨询,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通过对患者的健康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提高中医诊疗手段对疾病的主动干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对于患者的服务延伸至医院之外,提高了对于院外慢病管理的可及性;通过海量慢病数据资源的积累,为中医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慢病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将为慢病服务、大众健康提供准确、全面、高效的信息资源。

中医知识管理平台

中医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平台的建立和文化建设,构建高效性学习型组织,使中医从业人员能够突破知识壁垒,进行知识分享、碰撞,善于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形成组织知识创新,并且享受其中乐趣。从中探索中医传承模式的新突破,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方面,中医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充分运用现有先进技术,以知识仓库、病历库、个人中心和百家争鸣的社区(如爱问、专家黄页、圈子)为核心,创新了名医传承的方式,优化了名医传承的环境,能够使“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典师带徒模式在效率和效果上都获得飞跃式的提升。

另一方面,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激发知识价值的发挥,促进“知识存储——知识整合——知识应用”转化的速度,能够实现名中医经验的深度挖掘,大大提高了推广应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平台具有开放性,通过鼓励个体分享,营造群体学习的氛围,从而打破学术门户界限甚至是行业界限,能够使名中医知识更容易地实现“个体——组织——系统内外”的传播,从而为开展本学科或者多学科的研究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医大数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及中医特色经络信息等的收集成为可能。随着中医临床数据量增加、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关联性不断复杂,传统BI及数据挖掘工具无法胜任医疗数据分析与挖掘任务。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提出,为目前中医医疗数据决策支持的应用提供了发展契机。

系统以中医电子病历、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慢病管理等平台数据为基础,对中医海量电子病历数据及中医“理法方药”等内涵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盘活中医数据价值,为医生做出准确诊断提供决策支持,有效降低医疗过错的发生概率,促进智慧医疗和个体化医疗。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对各类数据进行多元化采集及主题化汇集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Hadoop平台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处理,并在其上层通过数据挖掘算法训练预测模型形成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输入病人症状,可以实现全数据的实时重组及训练,形成新的模型并进行比对汇总,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可视化友好的诊断分析依据,支持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决策的支持。

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中医药有其特殊性,其信息化发展应保持中医药特色,重视中医药信息化内涵建设,不能照搬硬套综合医院的信息系统,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是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战略选择

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是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 篇3:

基于综合服务能力和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医院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综合服务能力和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医院评价体系初步方案。方法  确定评价对象(476家三级中医医院)及数据期范围(上一自然年数据)。采用专家咨询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选取、指标赋权、制定评價细则。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综合服务能力18个指标,总权重占比64.56%;中医药特色6个指标,总权重占比35.44%。评分细则:将指标分为达标类指标和发展类指标,并分别确定评分方式。结论  本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经过专家论证,具有代表性,可操作、可测量,主观赋权法是适合本研究的指标赋权方法。

关键词:中医医院;医院评价;综合服务能力;中医药特色;综合评价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6.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Key words: TCM hospitals; hospital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service capacity; TCM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2016年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目前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1]。其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5日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于2017年7月1日施行[2]。条文中对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传承与文化传播都作了具体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3]。以上文件和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全国中医医院发展水平不均衡,学科差距明显,中医药特色保持普遍不够。定期对全国中医医院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可作为医院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发展业务的切入点。对中医医院的评价导向从2个维度分析:诊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任务,以此作为开展医学教学、科学研究、预防保健等工作基础,促进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中医医院是中医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应当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这是中医医院的办院方向。因此,评价中医医院整体水平,应重点关注2个方面,一是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中医药特色保持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确定评价范围

针对不同等级的中医医院承担的不同任务,进行分级评价。本研究评价的对象为全国476家三级中医医院(2019年数据)。以每一个自然年作为数据调取时间范围。

1.2  指标及数据来源

医疗类基础指标和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及国家卫生健康统计直报数据;科研类指标及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公开公布的信息及SCI引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有关期刊、专利文献信息。

1.3  组建工作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组建工作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共同负责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细则的制定及数据调取、计算、分析;由医院管理者、数据分析人员及不同专科的專家组建咨询专家组,对方案及具体方法进行论证。

1.4  指标体系框架制定

工作组收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文件,包括《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医医院(三级)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等,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医院排名体系作为参考,拟定指标框架,再由专家讨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4.1  指标选取  ⑴选取原则:①指标值可量化、可获取。一部分指标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其他如人才、科研类指标需要从CNKI、部委网站获取,保证指标数据完整性、真实可靠;②分级评价。本研究评价对象为三级中医医院,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应充分考虑各医院的功能定位,除基本诊疗功能外,应注重重大疾病诊疗能力、高级人才配备、科学研究方面的评价。⑵实施步骤:①按照指标体系框架分类,逐类、逐级细化评价目标;②按照细化的评价目标,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直报基础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并通过将多个基础指标归并、运算等方式,形成若干新指标,使新指标既能符合评价目标,又能消除医院规模差异,以评价医院资源配置最优为原则。如评价资源配置情况,可用“实有床位数”“护士数”这2个基础指标进行相除运算,形成新的指标“床护比”;③指标选取全程由专家组参与、把关,评估指标代表性、重要性,控制指标数量。

1.4.2  指标赋权  采用问卷调查法。工作组前期对15位公立中医医院院长级别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各专家作为医院管理学会常务委员,对中医医院发展总体形势、发展方向及发展措施、运行管理有丰富经验,能够熟悉国家对中医医院发展的任务要求,权威性较高。问卷包括综合服务能力和中医药特色2个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共24个,按重要性5级量表(见表1)对一、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回收问卷15份,全部有效。将指标重要性得分情况进行汇总,按各重要性权重计算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计算累积权重:设A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重要性的得分次数,Yi为第i个指标累积权重。累积权重计算公式为:

Yi=0%×Ai1+14.29%×Ai2+21.43%×Ai3+28.57%×Ai4+35.71%×Ai5

一级指标计算相对权重:设Pi为第i个指标相对权重,则:

二级指标计算相对权重:设Bm、Km分别为第m个二级指标的累积权重、相对权重,Pi为该二级指标所属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则:

Km=Bm×Pi

2  结果

2.1  指标框架

2.1.1  综合服务能力  ⑴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医疗床位、医务人员、诊疗设备的配置。⑵诊疗能力:包括普通门急诊接诊能力、大病和急诊接诊能力。⑶运行情况:采用财务指标评价医院的财务运行状况。⑷人才配置:各类突出人才的配置,主要是获得国家级各类人才评选项目认定的人才。⑸科研能力:科技奖励、发表论文、研究基地等。⑹专科水平: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区域诊疗中心建设情况等。

2.1.2  中医药特色  ⑴中药使用情况:中药饮片、中成药使用情况。⑵人员配备情况: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配备情况、中药师(士)配备情况。

2.2  指标选取及分类

基于指标框架,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和步骤,筛选得到24个关键指标。以综合服务能力、中医药特色为2个一级指标,下面分别有18、6个二级指标,共24个二级指标。按照权重计算方法计算权重,结果见表2。

2.2.1  达标类指标(Ⅰ类)  此类指标评分时设定上限或下限作为达标值,达到达标值即可得满分,低于达标值越多考核分越低。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文件中的指标要求。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4]规定,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规定,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1∶1.25和1∶0.6两个标准,前者不限定机构层次,后者为市办及以上医院,本研究评价对象为三级以上医院,可综合两个标准取中间值,经专家建议拟定达标值为1∶1。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20年目标: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8 d。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5]2017版中规定,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中医医院(三级)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试行)》[6]中规定,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60%;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

2.2.2  发展类指标(Ⅱ类)  此类指标包括正向指标、适度指标。是指按一定方向,指标值越高越好,或者越接近适度值越好。除Ⅰ类达标类指标外,其余均为发展类指标。

2.3  分值计算

2.3.1  指标权重分值(满分分值)  权重分值=权重×100(分)

2.3.2  标准化计算  对于Ⅱ类发展类指标应先进行标准化计算,将所有参与评分的医院指标值转化为0~1之间的标准化值,然后再进行最终分值的转化。Ⅱ类发展类指标分为正向指标、适度指标,分别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2.3.2.1  正向指标  即与综合服务能力及中医药特色发展正相关的指标,设第i个指标标准化值为Qi,指标原始值为Xi,则:

2.3.2.2  适度指标  先正向化处理:

其中,K为适度值,本项目K值采用指标平均值,正向化后再按正向指标计算标准化值。

2.3.3  转换成最终得分  对于发展类指标,将计算得到的标准化值乘以此指标权重转换为权重分值的形式,即为最终得分。对于达标类指标,按前述规则计算分值(参见2.2.1),达到达标值即可得满分,未达到则进行扣分,扣分最多不超过各指标权重分值,得到最终得分。

3  讨论

3.1  指标筛选

本研究中,指标筛选以文献调研和专家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并以数据可得性为指标筛选条件,最终选择有代表性又可量化的指标。我国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对中医医院评价有着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但均无法形成常规化的周期性评价方案,原因是制定的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不佳。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7],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评价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的指标和分值。但是按此指标体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无法每年开展对近500家三级中医医院的评价工作。另有学者提出简化版指标方案[8],仅选取几个关键指标,并将中医特色凝练成2个指标:门诊中医药治疗率、病房非手术科室中医药治疗率,这2个指标能较好地评价医院的中医药技术应用程度,是中医药特色的关键要素,但目前尚未纳入全国卫生健康年度常规统计调查,获取数据只能做局部的学术性调研,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可靠性较欠缺。待中医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完善、可以稳定获取指标数据后可将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本评价方案力求在现有条件下不遗漏关键内容,在遇到数据无法获取的指标时寻找可替代的指标,例如上述2个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用中药收入占比、中医师占比来代替。

3.2  指标赋权

层次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但不适用于指标过多的情况,本方案经筛选共纳入24个指标,两两对比的工作量过大,可能造成指标识别困难,反而影响赋权准确性。主成分分析法也是常用的赋权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基于对所有指标方差贡献率评估而转化为指标重要性权重,是纯客观的赋权方法。笔者认为对于专业领域的评价方案,主观赋权法更为妥当。本方案要求打分者对指标内涵深入理解,熟悉医院运行管理,且能够跳脱出自身医院利益,以宏观的战略眼光观察中医医院的建设发展,才能做出价值导向正确的评判。综上,使用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重要性5级量表打分是较为合适的赋权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A/OL].(2016-02-26)[2020-05-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 htm.

[2] 新华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中医药法[EB/OL].(2016-12-25) [2020-05-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5/c_ 1120184121.htm.

[3]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18)[2020-05-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 028/c64094-29613660-10.html.

[4] 國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 77号[A/OL].(2017-01-10)[2020-05-10].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7-01/10/content_5158488.htm.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EB/OL].(2017-06-14) [2020-05-10].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7/ 06/20170614162520548.docx.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试行)》和《中医医院(三级)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70号[A/OL].(2006-12-22)[2020-05-10]. 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5/6791.html.

[7] 王志勇,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年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7.

[8] 谢美.建立三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收稿日期:2020-06-05)

(修回日期:2020-08-14;编辑:郑宏)

作者:赵阳 韩飞 胡艳敏 李宗友 李彦文 史穆然

上一篇:石化销售公司销售风险论文下一篇: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